170 条搜索结果

嵐毘尼

Lumdini,又作蓝毘尼、嵐鞞尼、留毘尼、流毘尼、流弥尼、林毘尼、林微尼、楼毘。新称腊伐尼、蓝軬尼。花园名。在迦毘罗城之东,摩耶夫人生佛之处。蓝軬尼,译作盐,上古守园之婢名,因以名园。或译曰可。西域记六曰:「箭泉东北行八九十里,至腊伐尼林,有释种浴池,澄清皎镜,...

《佛学大辞典》 / 262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慢山

憍慢之高譬如山也。释门归敬仪上曰:「慢山上耸,俯视於人物。我室四蒙,包藏於见。」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一、欲,谓众生念妻子,及贪染五欲等,是名欲。(五欲者,以色声香味触五尘,能起人贪欲之心也。) 二、法,谓菩萨以平等心而生法喜,欲令一切众生皆至佛道,是名法

《三藏法数》 / 81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百八叁昧

首楞严叁昧,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叁昧,华言正受,亦云正定。谓菩萨住是叁昧,则于诸叁昧行相、多少、浅深,悉能分别了知;而一切魔恼,不能破坏,是名首楞严叁昧。 宝印叁昧,谓菩萨住是叁昧,于一切叁昧,悉能印证;然诸宝中法宝为最,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

《三藏法数》 / 5399字 / 3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无常经

一卷,唐义净译。说老病死叁法之不可,后附五言颂十二首,七言颂四首,谓之无常偈。西天僧葬时颂之。

《佛学大辞典》 / 42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 《佛说迦旃延无常经》 / 本站介绍:生经

四烦恼

又云四惑。於第七末那识常恒相应之四种根本烦恼也。一我痴,即无明,愚於我之相而迷无我之理也。二我见,即我执,於非我之法妄计為我也。叁我慢,即倨傲,持所执之我,令心高举也。四我,即我贪,於所执之我深生耽着也。见成唯识论四。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3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无心

真心离妄念,谓之无心。非云无心识。又妄心如幻影,自性不可得,故云无心。又一时休止心识而使不生,故云无心。如五位无心是也。宗镜录四十五曰:「大宝积经云:文殊师利言: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叁昧,繫心一处。若久习成就,...

《佛学大辞典》 / 295字 / 3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十二因缘

Dvādaśāiga Pratityasamut āda,新作十二缘起,旧作十二因缘,又单名因缘观,支佛观。是為辟支佛之观门。说眾生涉叁世而轮迴六道之次第缘起也。 一、无明Avidyā,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 二、行Saṁskāra,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 叁、识Vijñāna,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

《佛学大辞典》 / 804字 / 3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十五种无明

一、根本无明,谓从无始之际,一念不觉,长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诸惑烦恼,是为根本无明。 二、枝末无明,谓心、心所法相应而起,即有贪嗔慢疑见等烦恼,是为枝末无明。(心、心所法者,心即心王,心所即受想行也。) 叁、共无明,谓一切结使,共相造作一切诸业,是为共...

《三藏法数》 / 663字 / 3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六粗相

六粗谓由业转现叁细而生,故名六粗。(业转现,即第八藏识中初起之叁相,以其微细,故名叁细也。) 一、智相,谓依叁细中,第叁境界相,不了自心所现,妄起分别染净之相,于净境则,于染境则不,是名智相。(境界相,即叁细中之现相也。) 二、相续相,谓依前智相,分别于...

《三藏法数》 / 286字 / 3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常念

时常忆念也。法华普门品曰:「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常念者,正念也。此正念有事理之二种。事之常念者昼夜二时行住坐卧念观音之神力而不忘也。理之常念,有四教之异。藏教之常念或观自他身内外不净,叁十六物之不净充满,或从死想至白骨想之九想一一...

《佛学大辞典》 / 443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饿鬼

之一。欲之异名。以凡夫着五欲,同於饿鬼趣也。涅槃经五曰:「有二种:一者饿鬼,二者法。」

《佛学大辞典》 / 45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十乘观

乘者,车乘也,叁諦之妙观,為直到涅槃宝所之大白牛车,故云乘。十乘云者,非有观法十种,观法唯观不思议境之一,惟加资助观法之法,乃為十乘。一、观不思议境,是指介尔阴妄之一念(介者弱也,谓细念也,但异於无心,阴者新译蕴也,然则介尔阴妄者,识蕴中极弱之妄念也,与无记心...

《佛学大辞典》 / 746字 / 3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五住地

根本之烦恼,能生枝末之烦恼,故名住地。住地之烦恼有五种:一、见一处住地,身见等叁界之见惑,入见道时断於一处,故曰见一处。二、欲住地,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其中着之咎重,故表之名。叁、色住地,色界之烦恼中除见与无明者。其中着之咎最重,故独表之名...

《佛学大辞典》 / 262字 / 3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七种受胎

一、相触受胎,谓女人月水生时。喜乐男子。若男子以身触其身份。即生贪着而便怀胎。是名相触受胎。 二、取衣受胎,谓如优陀夷。其妇出家。分别已久。优陀夷往到妇处。两情欲不止。各相发问。欲精污衣。后即怀胎。是各取衣受胎。(梵语优陀夷。华言出现。日出时生故。) 叁、下...

《三藏法数》 / 376字 / 3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阿育

Aśoka,旧称阿恕伽。新称阿输迦。译曰无忧。西纪前叁百二十一年顷,於印度创立孔雀王朝之旃陀掘多大王(Chandragu ta)孙也。纪元前二百七十年顷,统一全印度,大保护佛教,使之宣布各地。 王之传,南北各异其趣,北传之阿育王经,阿育王传,谓其母為瞻婆罗国之婆罗门女,名曰须...

《佛学大辞典》 / 1771字 / 3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六烦恼

谓贪嗔等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名为烦恼。 一、贪烦恼,贪即贪。谓于五欲顺情等境,求而未获,而不舍,以不舍故,便起烦恼,故名贪烦恼。(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嗔烦恼,谓于五欲违情等境,即起嗔恚忿恨,缠结记忆在心,而生烦恼,故名嗔烦恼。...

《三藏法数》 / 281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水喻菩萨十种善法

夫水之为德,本体清净,澄湛凝寂,尤能滋长万物,涤除众垢;炎热遇之而清凉,枯渴饮之而沃润。今取以为喻者,菩萨业惑清净,身心寂静,能以法水普济群生,令其善芽增长,罪垢荡除,离生死之热恼,息贪之枯渴,成就菩提,超登觉岸也。 一、流润赴下,菩萨常行平等之慈,柔和善...

《三藏法数》 / 733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忌日

又作讳日。人之死日,追怀其人,而忌逸乐之事,故云忌日。礼祭义曰:「君子有终身之,忌日之谓也。」註「忌日者亲亡之日。」楞严经一曰:「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腋。」同长水疏曰:「先王崩日,忌讳之辰,故云讳日。讳忌也,以忌举吉事讳避其名也。」释氏要览下...

《佛学大辞典》 / 204字 / 3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现在五果

谓以十二因缘分为叁世因果。无明与行二者,是过去之因;、取、有叁者,是现在之因;生、老死二者,是未来之果;识与名色、六入、触、受五者,是现在五阴之身,故名现在五果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一、识,识者,谓初入胎,阿赖耶现行之识种也。以...

《三藏法数》 / 366字 / 2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我见邪见等一切迷理之惑,谓之见,贪欲瞋恚等一切迷事之惑谓之。见者一切之见惑,者一切之修惑见(又云思惑)也。迷事之惑中,以着為苦之本,故标而该餘也。法界次第上之上曰:「若论烦恼根本,不出见。邪心观理,名之為见。若於假实之理,情迷而倒想邪求。随见偏理,妄...

《佛学大辞典》 / 208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十五种无明

一根本无明,由无始之际,一念不觉,而长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之诸惑烦恼者名之。二枝末无明,心心所相应而起,有贪瞋慢疑见等之烦恼者名之。叁共无明,一切结使共相造作一切之诸业者名之。四不共无明,第七识别体之相无,妄起染心障蔽无漏之圣法而恒无间断者名之。五相应无...

《佛学大辞典》 / 417字 / 2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六欲

一、色欲,谓若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着,是名色欲。 二、形貌欲,谓若见端容美貌,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着,是名形貌欲。 叁、威仪姿态欲,谓若见行步轻徐,举止详缓,扬眉顿脸,含笑娇盈,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染,是名威仪姿态欲。...

《三藏法数》 / 227字 / 2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十二因缘

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藉为缘,叁世相续,无间断也。(叁世相续无间断者,谓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识乃至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取、有叁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间断也。) 一、无明,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

《三藏法数》 / 657字 / 2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我室

我执能包藏一切之烦恼,故譬之以室。释门归敬仪上曰:「我室四蒙,包藏见。」同通记上本曰:「我有二种:人我法我。主宰為义,能藏见,喻之室。」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十乘

十乘者十乘观法也此十通名乘者乘即运载之义如世车乘堪能运载也盖言修行之人依此十法修之则能运出生死之苦到于涅槃彼岸也数至十者由修观之人上中下根不等上根者唯观初不思议境即得破惑显理其次者于初种观法修之不入湏用第二发心乃至第八对治助开方能破惑显理又其次者于前七种观之...

《三藏法数》 / 2967字 / 2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优填王也。西域记五曰:「鄔陀衍那王,唐言出,旧云优填王,讹也。」

《佛学大辞典》 / 29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八犍度

梵语犍度,华言法聚。谓佛弟子迦旃延以诸法门,各从其类,分为八聚,故名八犍度论。(梵语迦旃延,华言不定。佛十大弟子中之一也。) 一、杂犍度,如经,为声闻说四善根及四圣果、有余、无余涅槃等法不一,故名杂犍度。(四善根者,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即四加行也。四...

《三藏法数》 / 871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八苦

一、生苦,生苦有五种:一者,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二者,种子。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叁者,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四者,出胎。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

《三藏法数》 / 470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五种梵音

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声,而有五种清净之音也。 一、正直音,谓诸梵天,禅定持身,无诸欲行,而其音声端正,质直而不邪曲,是名正直音。 二、和雅音,谓诸梵天,心离欲染,乐律仪,而其音声柔和典雅,离诸粗犷,是名和雅音。 叁、清彻音,不浊曰清,透明曰彻。谓诸梵天...

《三藏法数》 / 222字 / 2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梵语囉哦Bāga,染着五欲之境而不离也。例如贪贪欲等。唯识论六曰:「云何為贪?於有有具染着為性,能障无贪生苦為业。」俱舍论十六曰:「於他财物恶欲為贪。」瑜伽伦记七上曰:「贪之与,名别体同。」大乘义章二曰:「染名贪。」同五本曰:「於外五欲染名贪。」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六着心

一、贪着心,引取之心为贪,谓于六尘等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恋着不舍,故名贪着心。(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着心,贪取之心为,谓于六尘等顺情之境而生欲,恋着不舍,故名着心。 叁、嗔着心,忿怒之心为嗔,谓于一切违情之境,即起忿...

《三藏法数》 / 237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

一卷,唐不空译。说五类护摩之仪轨不同:一息灾,二增益,叁降伏,四鉤召,五敬。有二本:一明藏所载,师子国沙门释智藏译(智藏為不空原名)。一日本空海等请回本国者,不空译。载於明藏者,文有烂脱,无八天形像,又彼此之文互有详略。今藏经两收之。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2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 《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

菩提流志

Bodhiruci,译曰觉。南天竺人,唐朝武后时来,译叁藏。开元释教录九曰:「沙门菩提流志,本名达磨流支,唐言法希,天后改為菩提流志,唐言觉。南印度人。」宋高僧传叁曰:「释菩提流志,南天竺国人也。净行婆罗门种,姓迦叶氏。」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叁识

一、末那识,梵语末那,华言染污意。染污者,谓我痴、我见、我慢、我四惑常俱。意者,谓常思虑第八识,度量为我,即第七识也。 二、阿赖耶识,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谓此识能含藏善恶诸法种子,即第八识也。 叁、庵摩罗识,梵语庵摩罗,华言清净。识,翻译名义云:第八阿赖...

《三藏法数》 / 157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四种十二因缘

一、剎那。是於剎那立十二支也。谓剎那之顷由贪行杀,有具十二支者,盖贪是无明,思欲行杀,思是行,了别所杀之人,及其诸境之事,是识,与其识俱之色想行叁蕴,是名色,名色是总,六处是别,别必在於总住,其所住之法即是六处,意处虽属於过去而原為六处之摄,故说名六处。六处是...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2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跋陀迦毘罗

Bhadraka ilā,比丘尼名。曾為波斯匿王所逼,其心无染,脱诣祇洹。佛言心无染,则无罪。见十诵律二、经律异相二十叁。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2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智相

智慧之相貌。谓佛之光明也。佛之光明,為佛智显於外之相貌也。净土论註下曰:「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 又起信论所说六尘相之一。於叁细中第叁境界相,起妄心智用,而分别可不可之境也。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2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大染法

理智冥合之至极。形於男女两性之染,谓為大染法。染明王之悉地也。瑜祇经曰:「左金刚弓,右执金刚箭,如射眾星光,能成大染法。」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2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甘露灭

甘露為涅槃之喻,得涅槃而灭生死,谓之甘露灭。维摩经佛国品曰:「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同註:「肇曰:大觉之道,寂灭无相。至味和神,喻若甘露。」天台之维摩经会疏二曰:「见四諦理,名得甘露。正习俱尽,故名灭也。」止观辅行一之二曰:「见无諦理,离生死法,名...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2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有二种,一欲,凡夫之着也。二法,菩萨已上之乐善法也。此法又有二种:一小机之涅槃者及菩萨未断法执而善者,此法必当断之。二如来之大悲,亦云法,是无上之真也。圆觉经曰:「善能归悟剎,先去贪瞋痴。法不存心,渐次可成就。」同註曰:「法者,涅乐...

《佛学大辞典》 / 210字 / 2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见思

见惑思惑也。又云见、见修、四住、染污无智、枝末无明、通惑、界内惑,皆概括叁界烦恼之通称。见惑者诸种之妄见,邪分别计度道理而起之我见边见等妄惑也。思惑者贪瞋痴等之迷情,思虑世间事物而起之妄惑也。依之而从所迷上称见惑為理惑,称思惑為事惑。何则?以见惑為迷於无常无...

《佛学大辞典》 / 560字 / 2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敬法

又曰敬法。為敬神佛之修法也。又使人起敬心之修法也。

《佛学大辞典》 / 26字 / 2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相好

Lakṣana Vyañjana,就佛之身体而言,微妙之相状,可了别者,是谓之相,细相之可乐者,谓之好。相者大相,好者更為庄严大相之小相也。就丈六之化身而言,则相有叁十二,好有八十。就报身而言,则有八万四千乃至无量之相与好。观无量寿经曰:「心想佛时,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随...

《佛学大辞典》 / 358字 / 2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五种修法

修法有五种之别也。一、扇底迦,译言息灾或寂灾。二、布瑟徵迦,译言增益,增荣,或增长。叁、阿毘遮嚕迦,译言调伏或降伏。四、阿羯沙尼,译言鉤召,摄召,或招召。五、伐施迦囉拏。译言敬敬,或庆。说详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参照[护摩]条。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2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九心轮

九心次第转而成轮之意。為小乘上座部所立,即谓心随境转,有九种之别也。成唯识论枢要卷下本,谓「上座部师,立九心轮:一有分,二能引发,叁见,四等寻求,五等贯彻,六安立,七势用,八返缘,九有分也。然实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总说有九。故成九心轮。且如初受生时,未能分别...

《佛学大辞典》 / 474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一相法门

文殊功德庄严经下曰:「智上菩萨言:文殊师利以何一相而说於法?文殊师利言:善男子,云何所说一相法耶?智上菩萨答曰:文殊师利不见蕴及处界,亦非无见,亦非有见,於法无分别,亦无所分别,又不於法而见积集,亦不於法而见散失,是即名為一相法门(一)。师子勇猛雷音菩萨曰:若...

《佛学大辞典》 / 742字 / 2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九种食

食有长养资益之义。言九种者,世间之食有四,以其能资养生死色身也;出世间之食有五,以其能资益法身慧命也。经云:佛告诸比丘,当共专念,舍除世间四种之食,求办出世间之食。盖令众生,但以世间之食,资养色身,不当贪着;须求出世间之法食,增长菩提慧命也。(梵语比丘,华言...

《三藏法数》 / 782字 / 2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有见

执着於有之邪见。又云常见。智度论七曰:「有二种见:有见无见。」法华经方便品曰:「入邪见稠林若有若空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法华经义疏四曰:「智度论云:多者着有故起有见,见多者着无故起无见。又云:四见多者着有,邪见多者着无也。」法华玄赞四曰:「若有者执我...

《佛学大辞典》 / 244字 / 2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见修

见惑与修惑也。见道所断之理惑谓之见惑,修道所断之事惑谓之修惑。以见惑之故,不达於四諦之真理起种种之邪见;以修惑之故,作善恶之业而流转於叁界。此断尽见修二惑,而证真理,出离叁界。旧译家谓之见思见,新译家谓之见修。四教仪曰:「见思惑,又云见修。」同集註中曰:「见...

《佛学大辞典》 / 146字 / 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涅槃

Nirvāna,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旧译诸师,译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為,安乐,解脱等。新译曰波利暱缚喃Parinirvāṇa。译為圆寂。灭者,灭生死因果之义也。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灭即度也。寂灭者,寂有无為空寂安稳之义,灭者生死之大患灭也。...

《佛学大辞典》 / 607字 / 2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娑伽陀

或作修伽陀,亦云娑竭陀,又云娑婆揭多。此尊者初生时,容仪可,父见欢喜,唱言善来,故立為名。具德经曰:「我声闻中能具火界神通,修伽陀苾芻是。」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波罗夷

Pārājika,六聚罪之第一,戒律中之严重罪也。新作波罗闍已迦,波罗市迦。戒经谓之弃(犯者不收於内法而弃於外之意也)。僧祇律谓之退没(退没道果也),不共住(不入僧数也),堕落(堕阿鼻地狱也)。十诵律谓之堕不如意处(由犯此戒与魔战而堕於负处也)。四分律谓之断头(以无论...

《佛学大辞典》 / 645字 / 2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见惑品数

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识立百十二。八十八者於一切烦恼中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禁戒取见之十惑,名為本惑,餘悉名随惑。此中小乘贪瞋痴慢之四,通於见修二断,疑与五见者,唯见断也。此见断之十惑,就所迷之諦理而差别為八十八使也。又大乘贪、瞋、痴...

《佛学大辞典》 / 999字 / 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人命终时,起叁种之贪:一境界,二自体,叁当生。详[见]条。

《佛学大辞典》 / 29字 / 1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诺瞿陀

Nyagrodha,树名。玄应音义二十二曰:「诺瞿陀,旧经中作尼拘陀,或作尼俱虞陀,亦作尼俱律,又作尼俱类,皆误也。旧译云无节,或言纵横也。」慧琳音义四曰:「诺瞿陀,梵语树名也,或云尼俱陀,此树端正佣直团满可,此国无有,云柳者非也。」见[尼拘陀]条。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1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十二摩多

又名十二转声。摩多译作点或韵。一之四摩多,总為十六摩多。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五行

一、圣行,圣即正也,谓菩萨依戒定慧所修之行,故名圣行。(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梵行,梵即净也。谓菩萨无空有二边着之染,名之为净;以此净心,运于慈悲,与众生乐,拔众生苦,故名梵行。 叁、天行,天即是第一义天。谓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故...

《三藏法数》 / 194字 / 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一作蔼。南本涅槃经作「黳」,北本涅槃经作「野」,字记曰:「长蔼字,近於界反」,大日经作「蔼」,金刚顶经作「」。见[]条。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1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

灰河

河中有火,物為灰烬。以比烦恼。杂阿含经四十叁曰:「佛告诸比丘,譬如灰河。南岸极热,多诸利刺。在於闇处,眾多罪人,在於河中随流漂没。(中略)灰者谓叁恶不善觉。云何為叁?欲觉恚觉害觉。河者谓叁:欲无色。」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