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 条搜索结果

习种性有十住菩萨

此是内凡下品叁贤初位。一发心住。始从凡境发无上道心。历奉众圣广多闻慧。始入空界住性位。由彼发心而得此住。二治地住。更起胜解净治八万四千法门。离诸尘秽。心地清显。叁修行住。善观诸法对治之门。慧照逾明解心涉境修种觉故。曰修行住。四生贵住。理解胜还生在真如法性理寂种...

《法门名义集》 / 270字 / 8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不二不异,名曰一如,即真如之理也。所谓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故经云: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是也。(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杀者,谓能夺人功德之财,杀人智慧之命也。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者。谓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魔、佛皆言如者...

《三藏法数》 / 149字 / 8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性海

真如之理性,深广如海,故云性海。如来法身之境也。西域记序曰:「廓群疑於性海,啟妙觉於迷津。」往生礼讚曰:「性海如来尽是师。」五教章上曰:「性海果分当是不可说义。」五灯会元云:「祖曰:汝化性海得否?曰:何谓性海,特未尝知,祖即為说性海。曰:山河大地,皆依建立。叁...

《佛学大辞典》 / 141字 / 8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五部教主

部谓部类,教谓言教,主即主宰。此之五部,乃是来金刚不空实叁昧法门也。而依五方立五部,以五佛为主者,各有所表也。中方毗卢遮那,即释迦来也。四方四佛,乃释迦化现,以表诸佛同一法身也。以来入种种叁摩地,说种种陀罗尼门,虽各分部类,各有坛法,而皆与般若理趣相...

《三藏法数》 / 901字 / 8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一源

一源者,甚深法界之体也。此体不变不迁,非真非妄。因随缘故,有真有妄。若随法性净缘,则能出生诸佛之法。若随无明染缘,则能出生众生之法。染净之缘虽别,法界之体无殊。譬如流水,流虽清浊有异,所出之源是一也。

《三藏法数》 / 99字 / 8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八胜处

八胜处者,谓修八背舍后,观心纯熟,转变自在,若净若不净,随意能破也。禅波罗蜜云:初、二胜处,位在初禅;第叁、第四胜处,位在二禅;第五至第八胜处,位在四禅。叁禅不立胜处者,以叁禅天乐多心钝,故不立也。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谓行人先观...

《三藏法数》 / 1103字 / 8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他心通

六通之一。具名知他心通,又曰他心智通,知他心之智自在无碍者。又,十智中之他心智也。般若经曰:「叁他心通,能实知十方沙界他有情类心心所法,谓偏知他贪瞋痴等心,离贪瞋痴等心。乃知聚心散心,小心大心,寂静不寂静心,解脱不解脱心,皆实知。」酉阳杂俎曰:「一公初謁华...

《佛学大辞典》 / 538字 / 8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四颠倒

有二种之四倒:一,凡夫之四倒。二,二乘之四倒。凡夫之四倒:一,常颠倒,於世门无常之法而起常见者。二,乐颠倒,於世间之诸苦而起乐见者。叁,净颠倒,於世间之不净法而起净见者。四,我颠倒,於世间之无我法而起我见者。心受身法之四念处,其次第,為破此四倒之观法也。见俱...

《佛学大辞典》 / 221字 / 8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道种性有十回向

亦名解行地。叁贤位之内凡之上品。一救护一切众生相回向。菩萨摄无为众生不合住空。摄有为众生不令着俗。皆回邪倒而向正道故。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者不坏回向。有则有为所不碍。回无为而向有为。则无为所不俱。有无俱通。则行成莫毁故。曰不坏回向。叁等一切佛回向。若行...

《法门名义集》 / 452字 / 8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华藏世界

释迦身毘卢舍那佛净土之名。最下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略名华藏世界。凡报身佛之净土,具十八圆满,其中之依持圆满,即莲华藏世界也。唐华严经八曰:「尔时普贤菩萨告大眾言:诸佛子!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是...

《佛学大辞典》 / 606字 / 8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七贤七圣

是小乘俱舍宗所立贤圣之数也。七贤前,七圣者,俱舍论,四教仪之目也。华严孔目章谓之七士夫,七大夫,七圣人。圣者正也,以正智照见理,故名。见道以上者是也。差别其圣者之位次,有八圣,四向四果是也。今由利钝之根性差别其圣者,则為七圣:一随信行,二随法行,叁信解,四...

《佛学大辞典》 / 359字 / 7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十玄门

玄者,妙也。门即能通之义。谓玄妙之门,能通莲华藏海故也。盖此十门,乃晋云华尊者依华严大经一乘圆顿妙义而立也。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谓举一法时,顿具一切诸法。一法既具,法法亦然,交互同时,皆得相应,具足圆满。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是也。 二、广...

《三藏法数》 / 1015字 / 7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一实

真如也。一,平等之义,名平等之实相曰一实。叁藏法数四曰:「一实諦,谓一实相中道之理也,无有虚妄,无有颠倒,名一实諦也。」四教义一曰:「诸佛菩萨之所证见,审实不虚,谓之為諦。」

《佛学大辞典》 / 76字 / 7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七处征心

七处征心者,佛于楞严会上,征诘阿难心目所在之处也。此由阿难遭摩登伽之幻术。佛敕文殊,将咒往护,提奖阿难,归来佛所。佛问其发心出家之始,阿难以见佛胜相而答。佛遂征其心目所在,阿难答以目在外,而心在内。及佛征其心不在内,又计之在外。是展转穷逐征诘,至于无所着处...

《三藏法数》 / 1070字 / 7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一念

念即心念。此之一念,有有妄。若凡夫以根对尘所起之念,念念生灭,此妄念也。若离根尘,净明妙,虚彻灵通之念,即是来正智之念也。此正智之念,非生非灭,不常不断,促一刹那而非短,延无量劫而非长。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是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

《三藏法数》 / 147字 / 7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来八相

来八相者,法华经中明释迦来无量劫前已成正觉,因大悲愿力利益众生数,数于十方国土示生示灭处,处不同岂,但于此南阎浮提一方出现而已今论出现本末则具有八相,皆所以示同人法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 一、降兜率相,梵语兜...

《三藏法数》 / 1500字 / 7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如来之别名。过去之诸佛如从生死去於涅槃中之义也。又乘真如之道而往於佛果之义也。大日经疏一曰:「梵本云但他揭多者,但他是如义,揭多是来义,知解义,说义,去义。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中略)一切诸佛得如是安乐性直至涅槃中,今佛亦如是去。故...

《佛学大辞典》 / 232字 / 7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四十二字门

众圣所由,名之为门。智论云:四十二字,是一切字之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从此字门,则能入于无相之智。般若经云:一字皆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亦入一字。故华严经中,善知众艺童子告善财言:我恒唱持此之字母,入般若波罗蜜门。所以众圣,皆由此而入于实相之慧也...

《三藏法数》 / 3053字 / 7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八大自在我

我即自在之义。谓如来有大神力,有大智慧,故能随机示现,自在巧妙。经中谓如来常乐我净之我,具此八义,故称我德。(常者,不迁不变也。乐者,无生死苦也。我者,即八自在也。净者,惑业净尽也。) 一、能示一身以为多身,一身多身者,于一身中现无量身也。经云:如来身数,犹...

《三藏法数》 / 707字 / 7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二十五叁昧破二十五有

梵语叁昧,华言正定。二十五叁昧破前二十五有者,约理对治,随义以立名也。盖欲、色、无色叁界,虽苦乐不同,然实有生死执着,故以此无垢等叁昧之法,一一破之,令诸众生,出于诸有也。 一、无垢叁昧,破地狱有,谓菩萨由净诸业惑,证于无垢叁昧。愍彼众生,受于地狱之苦,故以...

《三藏法数》 / 2010字 / 7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真如

一、不变真如,谓真如之体,从本已来,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体恒寂静,无一异相,故名不变真如。 二、随缘真如,谓真如之性,本无生灭。然因无明熏动,起一切相。如水因风,妄波忽动,若风止息,动相元无,故名随缘真如

《三藏法数》 / 98字 / 7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一者不二之义。如者不异之义。名不二不异曰一如。即真如之理也。叁藏法数四曰:「不二不异,名曰一如,即真如之理也。」文殊般若经下曰:「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讚弥陀偈曰:「同乘一如号正觉。」教行信证四曰:「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密教以事...

《佛学大辞典》 / 212字 / 7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十二类生

谓诸有情,由颠倒妄想,起惑造业,随业感报,各各不同,故有十二类也。 一、卵生,卵生者,从壳而出生也。谓此类有情,因虚妄颠倒之惑,起飞沉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鱼鸟龟蛇之类是也。(飞沉者,若想念浮举,则为飞禽;若情念沉重,报为鱼蛇之类也。) 二、胎...

《三藏法数》 / 1224字 / 7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歌利王害忍辱仙

往昔佛生於南天竺富单城婆罗门家。时王迦罗富,性暴恶憍慢。尔时佛為化度眾生於城外修禪定,王率其一族宫人游观到树下。婇女捨王来佛处。佛為说法,王见之生恶心。问佛曰:汝得罗汉果耶?佛言不得。更得不还果耶?佛答曰否。王曰:然则汝以尚具贪欲烦恼之身恣见女人耶?佛曰:我虽...

《佛学大辞典》 / 344字 / 7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叁兽

兔马象也。叁兽渡河,兔足在水上,以譬声闻之悟道最浅。马足在水中,以譬缘觉之悟道稍深。象足到水底,以譬菩萨之悟道最深。见思之烦恼有正体与习气,声闻但断正体,缘觉兼侵习气,菩萨正习俱尽。法性之空理,或譬生死為河水,譬叁乘為叁兽。叁乘之人,虽证同一之法性,渡同一生死...

《佛学大辞典》 / 420字 / 7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一百八法明门

法明门者,为令众生破除昏暗,通达一切智慧也。故护明菩萨在兜率天宫,欲下人间托生,即于师子座上,宣说此一百八门,留与诸天,以作忆念,然后下生也。(护明菩萨,即释迦牟尼佛在天宫之号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正信法明门,谓不破坚牢心故。净心法明门,谓无秽浊故。欢喜...

《三藏法数》 / 2717字 / 7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性种性有十行菩萨

此是叁贤位之中品。一欢喜行。前观解既满。今解而得自行化人。离于邪倒庆子除得之利故。曰欢喜行。二饶益行。自利行既转深。利他行弥广故。曰饶益行。叁无嗔恨行。既善利他。慈悲喜舍。怨亲平等。憎爱无二故。曰无嗔恨行。四无尽行。以无厌心度人不倦。利行增进无休无息故。曰无...

《法门名义集》 / 304字 / 7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妙莲华

明之佛知见,在染亦不污,故谓為妙莲华。楞严经五曰:「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实觉幻叁摩提。」长水疏五上曰:「此平等性观,能破无明开佛知见。此知见性,处妄常,在染不染,今得显发,开敷出水,故以為喻。」

《佛学大辞典》 / 88字 / 7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善财五十叁参

经云:善财童子,初入胎时,于其宅内,自然而出七宝楼阁;其楼阁下,有七伏藏。地自开裂,生七宝牙。童子处胎十月,然后诞生。形体支分端正具足,一切众宝自然出现,一切库藏悉皆充满。以此事故,父母亲属及善相师,共呼此儿,名曰善财。后因文殊师利菩萨,至福城东,住庄严幢娑...

《三藏法数》 / 5609字 / 7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法界

华严宗所用极理之称。犹天台家用诸法实相之语也。唯识论九曰:「胜义胜义,谓一法界。」华严大疏曰:「往復无际,动静一言,含眾妙而有餘,超言思而迴出者,其唯法界歟。」大疏钞一曰:「以一法界,為玄妙体。」言事事物物。一微一尘尽足為一法界也。其体绝待故曰一,实故...

《佛学大辞典》 / 205字 / 7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转轮王

梵曰斫迦罗代棘底曷罗闍Cakravarti-raja,又作遮迦越罗,转轮圣王,转轮圣帝,转轮王,轮王。此王身具叁十二相,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而降伏四方,故曰转轮王。又飞行空中,故曰飞行皇帝。在增劫,人寿至二万岁以上,则出世,在灭劫,人寿自无量岁至八万岁时乃出世。...

《佛学大辞典》 / 538字 / 7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佛性论

四卷,天亲菩萨造,諦译。详论佛性之义。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7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佛月

佛之光明譬以月,与[佛日]同意。大集经五十八曰:「佛月灭度后,烦恼痴諍闇世间。」 又眾生之心水清,佛应现於此,水中之月,故云佛月。金光明经二曰:「佛法身,犹虚空。应物现形,水中月。无有障碍,幻。是故我今,稽首佛月。」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7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楞严叁关

佛祖统纪十慈云传曰:「慈云法师导式居天竺日,有贵宦註楞严,求师印可。师烹烈燄谓之曰:閤下留心佛法,诚為希有。今先申叁问,若答之契理,当為流通。若其不合,当付此火。宦许之。师曰:精妙元性净明心,不知何註释?叁四四叁宛转十二,流变叁叠,一十百千,為是何义?二十...

《佛学大辞典》 / 158字 / 7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执花印

大指与拇指相捻执花之形,餘指申散而竪之,即是。大日经疏十六曰:「执花印空风相捻,执花形,餘指申散而竪之。」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6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真如

一流转真如,谓有為法流转之实性也。二实相真如,谓显於二无我之实性也。叁唯识真如,谓染净法之唯识实性也。四安立真如,谓苦諦之实性也。五邪行真如,谓集諦之实性也。六清净真如,谓灭諦实性也。七正行真如,谓道諦之实性也。流转安立邪行之叁真如不通於佛,又实相唯识清净之叁...

《佛学大辞典》 / 173字 / 6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奇光

小乘经所显释尊以外之唯一现在佛,过东方七恒河沙之佛土所出现者。增一阿含经二十九曰:「目连礼世尊足,即於来前没不现,往诣东方七恒河沙佛土,有佛名奇光来,至等正觉,出现彼土。」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6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八胜处

发胜知胜见以捨贪爱之八种禪定也。是為起胜知胜见之依处,故名胜处。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心有色想,故云内有色想,又以观道未增长,若观多色,则恐难摄持,故观少色,谓為观外色少。但观内身之不净,或观少许之外色清净也。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内心有色想之义上...

《佛学大辞典》 / 638字 / 6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二智

一、理智,谓诸佛菩萨以实之智,彻见实际之理,妙极寂静,无增无减,是名理智。 二、量智,谓诸佛菩萨究竟通达一切境界,若见众生乖于理智,则成生死;若见众生称于理智,则得涅槃;是名量智。

《三藏法数》 / 95字 / 6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一眼之龟

法华经庄严王品曰:「佛难得值,优曇波罗华。又一眼之龟,值浮木孔。」十住论八曰:「人身难得,大海中有一眼鱉头入板孔。」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6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草木成佛

天台真言两宗立草木成佛之义。天台於台宗二百题七有草木成佛之论目。依法华经诸法实相,涅槃经佛性体徧之教文,由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之道理而成立。圆实之意,谓中道佛性,徧於法界,故不隔有情无情,无情已有佛性,岂无成佛之理乎。然如华严谓真如随缘在有情之边為佛性,在无情之边...

《佛学大辞典》 / 485字 / 6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十山王

十山皆称王者,谓依海而住,高出一切诸余小山,以喻十地菩萨修行,同入来智海,高出一切二乘诸行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雪山王,谓此山中,具诸药草,能疗众病,取不可尽;以喻欢喜地菩萨,圣智法药,用之无竭,以破无明,超前行位,雪山王也。 二、香山...

《三藏法数》 / 688字 / 6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六即佛

天台观行疏就佛而判六即:一、理佛,即理即位之佛,於叁恶之眾生身,无一毫之修善,唯具佛性者。二、名字佛,即名字即位之佛。宿福之人天,仅闻佛之名字者。叁、观行佛,即观行即位之佛。四、相似佛,即相似即位之佛,於十信之位,彷佛证佛理而与解同者。五、分证佛,即分即位...

《佛学大辞典》 / 262字 / 6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五比丘

佛最初所度之五个比丘。皆為佛之姻戚。一、憍陈,二、额鞞,叁、跋提,四、十力迦叶,五、摩男俱利。是為文句四之叁之说,而诸经论诸家之义皆同。然列為一、陈(又拘邻),二、頞鞞(又湿鞞阿说示马胜),叁、拔提(又摩訶男),四、十力迦叶,五、俱利太子。又玄义释籤六之二...

《佛学大辞典》 / 212字 / 6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坚誓师子

释尊因位时,為金毛坚誓师子,念袈裟之德,故為猎师捨身。此说出报恩经七、贤愚经十叁坚誓师子品。报恩经七曰:「昔有一师子曰坚誓,身毛金色,有大威力,游行山泽,见一辟支佛,威仪清净,来亲近,常闻诵经。时有大猎师见师子身毛金色,欲剥其皮奉国王,乃案奇计剃头被袈裟,入山...

《佛学大辞典》 / 244字 / 6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支那

Cina,又作脂那、至那、斯那、丹、振旦、震旦、那、振丹、脂难、旃丹。宋史曰:「天竺表来。译云:伏愿支那皇帝,福寿圆满。旧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声教远被外国人,因称我国為秦,支那即秦音之转。」玄应音义四曰:「振旦或言丹,并非正音,应言支那,此云汉国也。又无正翻,...

《佛学大辞典》 / 268字 / 6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二十空

一、内空,谓内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皆无自性,故名内空。 二、外空,谓外之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皆无自相,故名外空。 叁、内外空,谓六根、六尘、六识,都无自性,故名内外空。(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四、空空,谓一切法皆空,此空亦空,故名空...

《三藏法数》 / 715字 / 6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佛六十四种梵音

佛告寂慧菩萨言:来非于唇齿舌喉及其面门,出诸音声。当知来音声,从虚空出,具有六十四种殊妙之相。 一、流泽声,谓来音声,流演润泽也。 二、柔软声,谓来音声,温柔和软也。 叁、悦意声,谓来音声,欢悦一切众生意也。 四、可乐声,谓来音声,巧妙而可爱乐也...

《三藏法数》 / 1919字 / 6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毘卢舍那

Vairocana,又作毘卢遮那,鞞嚧杜那,毘卢折那,吠嚧遮那。佛身之尊称也。解此者诸家不一。 準天台以毘卢舍那与卢舍那及释迦,其次第配於法报应叁身。毘卢舍那,译曰徧一切处。卢舍那,翻曰净满。法华文句会本二十五曰:「法身来名毘卢,此翻徧一切处。报身来名卢遮那,...

《佛学大辞典》 / 799字 / 6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地藏

梵名乞叉底蘗沙Kṣitigarbha,在忉利天,受释迦来付属,每日晨朝入恒沙禪定观察眾机,於二佛中间无佛世界教化六道眾生之大悲菩萨也。安忍不动大地,静虑深密秘藏,故名地藏。又在密教其密号為悲愿金刚或称与愿金刚,在金刚界示现南方宝生来之幢菩萨,在胎藏界则為地藏院中...

《佛学大辞典》 / 915字 / 6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五种色法

色即质碍之义。凡依正色法,不出此五也。(依正色法者,依是众生依报,即山河大地屋宇之类也。正是正报,即众生五阴之身也。此二种皆有形量分嗮,故云色法也。) 一、极略色,谓于色上分析长短形相粗细,以至极微,故名极略色。 二、极迥色(亦名自碍色),谓上见虚空青黄等色...

《三藏法数》 / 359字 / 6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五种藏

一、如来藏,藏即含藏也。谓真如法性之体,不离一切众生色心,具足圆满染净诸法,是名如来藏。 二、自性清净藏,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从无始已来,叁智四德,具足无缺,烦恼垢缠,不能染污,是名自性清净藏。(叁智者,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也。四德者,常德、乐德、我...

《三藏法数》 / 280字 / 6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七种立题

天台之说。一大藏经之题,不出人法譬之叁,此中由单復具足之不同,而生七种之别:一,单人立题。佛说阿弥陀经,佛為能说之人,阿弥陀為所说之人,是以两土之果人立名也。二,单法立题。大般涅槃经,大般涅槃為经中所说之法也。叁,单譬立题。梵网经,梵网為梵天之罗网,以譬...

《佛学大辞典》 / 239字 / 6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根本智

又作理智,无分别智、正智、智等。根本智之名,对於后得智而言。正冥符於理,而无能缘所缘之差别,一念之智也。此智為生一切法乐,出一切功德大悲之根本,故曰根本智。唯识论十曰:「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所显理,无境相故,能断随眠。」叁藏法数五曰:「根本智亦名无...

《佛学大辞典》 / 167字 / 6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七种第一义境界

七种境界者,即诸佛、菩萨所证所得之境界也。而皆云第一义者,乃约究竟极处而言。然此七种有通、别之异,前六种通于佛及菩萨,后一种乃来自到境界也。 一、心境界,谓中道之理无二无别,即诸佛、菩萨心之所造至极之处,是名心境界。 二、慧境界,谓至极之理心既能造,即发通...

《三藏法数》 / 491字 / 6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空云

物之不坚实,譬之空中之浮云。维摩经观眾生品曰:「智者见水中月,(中略)空中云,(中略)菩萨观眾生為若此。」新译仁王经中曰:「叁世善恶,空中云。」

《佛学大辞典》 / 69字 / 6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四劫

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谓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历过百年,则寿减一岁;是减至人寿十岁则止。复过百年,则增一岁,是增至八万四千岁。此一增一减,名为一小劫。是二十增减,名为一中劫。总成、住、坏、空四中劫,名为一大劫。 一、成劫,成劫者,谓世界初成立也。...

《三藏法数》 / 916字 / 6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心经

揭諦揭諦Gātigāti者,揭為行不可得之字,乘之行,是為行,故曰行。此二者初為声闻之行,次為缘觉之行也。波罗揭諦Pragāti者,波罗為圆满最胜之义,揭諦上。是诸大乘之行也。胜於前之二乘行。故曰波罗。波罗僧揭諦Prasaṁgāti者,僧為和合之义,对译之心经,注為究竟,譬...

《佛学大辞典》 / 216字 / 6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一行叁昧

心定於一行而修叁昧也。又名真如叁昧或一相叁昧。叁藏法数四曰:「一行叁昧者,惟专一行,修习正定也。」此有事理二种。理之一行叁昧者。為定心观真如之一理也。文殊般若经下曰:「法界一相,繫缘法界,是名一行叁昧。(中略)入一行叁昧者,尽知恆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起信论曰...

《佛学大辞典》 / 306字 / 6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

来藏九喻

来藏,即是众生本源清净心地,诸佛法身之果德也,具足诸法,包含万像。诸佛证此藏心,利益群生,应用无尽;众生迷此藏心,常为无明烦恼障覆,业惑之所缠缚,而不能证得。佛令众生修行一切善法,断除烦恼无明,显出自己来藏清净法身之体,故说此九种譬喻也。(无所明了,故曰...

《三藏法数》 / 961字 / 6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