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条搜索结果

持戒十种利益

持戒是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门,菩萨能坚守护持,则获此十种利益也。(梵语菩提,华言道。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满足智愿,谓修菩萨行者,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一切誓愿,无满足也。 二、如佛所学,谓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

《三藏法数》 / 452字 / 1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十门释经

唐清凉国师将欲解释华严大经,故先总启十种义门,列于经前,悬谈一经大意,使知教法兴起,有所自来。然圣人言虚发,说必有由,非大因缘,莫宣斯典,故第一论教起因缘。因缘既兴,有所起教,出叁藏十二分教,故第二论藏教所摄。然藏教皆通权、实,今拣权取实,唯圆教收,故第...

《三藏法数》 / 2102字 / 1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十种忍

忍,即安忍,亦忍可也。谓菩萨既断无明之惑,证无生理,了达诸法本来寂灭,是故见色闻声,如幻如化,起妄念而分别也。然此忍体虽一,而随事立名则有十种也。 一、音声忍,音声忍者,谓闻佛深教,即能晓了,忍可而惊怖也。 二、顺忍,顺忍者,谓于理于事,悉能随顺,谛审忍...

《三藏法数》 / 434字 / 1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六十二见

经论之诸释同。多用下叁种: (一)大品般若经佛母品开十四难而為六十二。先计色蕴有常等四句:一、色為常。二、色為无常。叁、色為常无常。四、色為非常非无常。其他受等四蕴亦然,合而有二十句(计色之常无常,即言世间之常无常也。计他四蕴之常无常,即计神之常无常也),此...

《佛学大辞典》 / 2612字 / 11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五戒

杀生。二偷盗。叁邪淫。四妄语。五饮酒。是为五戒。净度经云。持定者天令五神护之。五戒定者二十五神营救门户令恶□。

《法门名义集》 / 53字 / 11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十境

十境一一皆前十乘观法所观之境若论十境生起由观阴入发下九境能所相扶次第出生故成于十若论下之九境互发定则无复次第当知阴境常自现前若发发恒得为观下之九境发则皆用十乘观法观之观也(阴入者谓五阴十二入也能所相扶者如初阴境能生烦恼阴为能生烦恼为所生余境展转相生...

《三藏法数》 / 1655字 / 11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十无尽戒

杀生。二偷盗。叁邪淫。四妄语。五沽酒。六说出家在家菩萨过失。七为贪利自赞毁他。八故悭。九故嗔。十故谤叁宝藏。从今身至佛身得犯。若有犯失。四十二贤圣法此是菩萨戒。

《法门名义集》 / 79字 / 11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十信菩萨

此是习种性前外凡之位。叁乘诸人舍本别习。回心大起十心。一信心。信佛庆住大乘。归宗二决定无疑。二念心。于六念处忆念忘。叁精进心。如念而行勤修正观。四慧心。观人法二种无我。五无定心。解空处寂止心理静。六退心。正观两融心退后。七回心。善会平等回于舍。...

《法门名义集》 / 151字 / 10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鬼窟里

幽鬼所栖之处,闇黑之处,以譬总為盲昧无所见之学人境界。坐禪仪曰:「法云圆通禪师,亦呵人闭目坐禪,以谓黑山鬼窟。」碧巖第一则曰:「鬼窟里作活计。」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10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十二头陀行

梵语头阤,华言抖擞。谓能抖擞烦恼之尘垢也。盖比丘当离愦闹,乐饰好,心绝贪求,无诸憍慢,清净自活,以求无上正真之道,故有十二种之行焉。(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住阿兰若处,梵语阿兰若,华言寂静处。谓比丘当住于空闲寂静之处,身离愦闹,心离欲尘,永绝攀缘,求...

《三藏法数》 / 1001字 / 10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叁聚净戒

一切恶无断。是摄律仪戒。一切善无修。是摄善法戒。一切众生无度。是摄众生戒。此叁聚戒者菩萨道。一杀生。二偷盗。叁邪淫。四妄语。五绮语。六两舌。七恶口。八贪欲。九嗔恚。十邪见。十地论中有五种十善。一者人天十善。二者声闻十善。叁者缘觉十善。...

《法门名义集》 / 136字 / 10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中道

又曰:八正观、八中观。中道,就所作之理而言。正观中观,就能证之智而言。又对於偏,谓之中。对於邪,谓之正。叁论宗以之為至极之宗旨。八者:灭,常,异,出之八句四对也。反之则為生灭断常,一异去来,谓之八迷。又曰:八计,门虽无量,今姑寄...

《佛学大辞典》 / 1774字 / 10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四沙门果

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须陀洹者中国音也。此云修习无漏。亦名逆流。或云解债。初果圣人得无我解。永断见谛有漏惑尽。故名修习无漏。既有无漏真解。能永背生死。故云逆流。逆生死流也。以其无漏力强能排叁涂等苦故。立解叁涂债也。斯陀含者。果顿尽修道惑细叁人...

《法门名义集》 / 312字 / 10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四十二品无明

為天臺圆教所断之无明也。於十住,十行,十迴,十地,等觉,妙觉之四十二位各断一品之无明也。见四教仪集註下。

《佛学大辞典》 / 46字 / 10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大乘叁宝

叁宝者,谓佛法僧,可尊可贵,名之为宝。 一、大乘佛宝,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具足叁身、十身,能现无边相好,是名大乘佛宝。(叁身者,法身、报身、应身也。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

《三藏法数》 / 405字 / 10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布萨

原為梵语U avasatha,变於巴利U osatha,失梵语之原形,而為Posadha。具曰布沙他,布洒他,逋沙他,褒沙陀,布萨陀婆,译曰净住,善宿,又曰长养。出家之法,每半月(十五日与廿九日或叁十日),集眾僧说戒经,使比丘住於净戒中。能长养善法,又在家之法,於六斋日持八戒而增长...

《佛学大辞典》 / 711字 / 9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大乘四四果

须陀洹。地前叁贤菩萨是。大乘须陀洹须陀洹果。初欢喜地菩萨是。大乘须陀洹果斯陀含。二地四地五地菩萨是。大乘斯陀含斯陀含果。第六地菩萨是。大乘斯陀含果阿那含。第七地菩萨是。阿那含果。第八地菩萨是。阿罗汉。第九地菩萨是。阿罗汉果。第十地菩萨是。佛是大乘罗...

《法门名义集》 / 132字 / 9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十度各叁行

度者,超度也。谓此十度各有叁种殊胜行门,菩萨修行此法,则能自利利他,度诸众生;离生死此岸,越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同证无上菩提。(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施度叁行,此施度有叁种:一、财施,谓以己所有财物,施与他人,令其安乐;二、法施,谓...

《三藏法数》 / 877字 / 9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形像

有二种:一為八臂具种种之器仗者。最胜王经大辩才天女品曰:「依高山顶胜住处,葺茅為室在中住,恒结软草以為衣,在处常翘於一足。」又「面貌容仪人乐观,种种妙德以严身。(中略)常以八臂自庄严,各持弓箭刀槊斧,长杵铁轮并羂索,端正乐见如满月。」一為二臂立左膝而弹琵琶者。...

《佛学大辞典》 / 182字 / 9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形像

经轨所说有种种。 (第一像):是世间流布之像,而立印轨,与底哩叁昧耶经,与使者法之各初章所说,与大日经具缘品之说相相同。但身色则诸说有异,大疏六為黑色,立印轨為青色,使者法為赤黄色,底哩经未说身色,然其所说之相,与使者法大同,则身色亦可同於彼也。大日经二曰:「...

《佛学大辞典》 / 2278字 / 9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佛田

佛而植善根,则生无量之福果,故名佛田,佛即為眾生生福之田地也。智度论叁十曰:「佛田者,一切叁世诸佛,(中略)虽有种种福田,佛為第一福田。」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9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死甘露

称真言两部二之灌顶水也。死者,甘露之译也。大疏五曰:「明日当貽内死甘露,皆令充足也。」演奥钞十一曰:「死甘露者,口传云:死者字,示两部密言二义也。」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9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外道计九物生世间

谓诸外道,了法本无生,法亦无灭。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生灭随缘,本无自性。却乃随情计度,妄生执着,以为一物,而能出生世间万物。故有九种邪见之论也。 一、执时。时,即时节,谓时散。外道执一切物,皆从时生。如种植等物,有时生果,有时生。遂以...

《三藏法数》 / 1193字 / 9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沙弥十戒

梵语沙弥,华言息慈。初受十戒,名为沙弥;后受具足戒,名为比丘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杀戒,谓常念有情,皆惜身命,应当怜愍,慎勿伤害,是名杀戒。 二、盗戒,谓物各有主,虽一针一草,亦当攘窃,是名盗戒。 叁、淫戒,...

《三藏法数》 / 350字 / 9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冰揭罗

又作冰伽罗。訶哩底母(鬼子母神)爱子之名。又曰冰揭罗天童子。新曰毕哩孕迦。爱子成就法曰:「其母左手於怀中抱一孩子名毕哩孕迦,极令端正。(中略)时欢喜母復白佛言:世尊!我今復说爱子毕哩孕迦陀罗尼法,為利益护持诸有求者。(中略)我今復说毕哩孕迦刻像法,取白旃檀香木...

《佛学大辞典》 / 291字 / 8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十八空

一、内空,内即内身,谓叁十六种净充满,九孔常流,净相可得故,是名内空。(叁十六种者,毛、发、爪、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也。九孔者,两眼、两...

《三藏法数》 / 1008字 / 8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入瓶

沙弥有通力,能入於澡瓶中。阿育王传七曰:「昔阿恕伽王,见一七岁沙弥,将至屏处而為作礼,语沙弥言:莫人道我礼汝。时沙弥前有一澡瓶,沙弥即入其中,从澡瓶中来出,而语言:王慎莫人道沙弥入澡瓶中復来出。王即语沙弥言:我当现人说,復得隐。是以诸经皆云:沙弥虽...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8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辩见

者,复也。辩者,分别也。见,即能见之性也。八辩见者,以所见八种可之境,而辩能见之性也。此由阿难知尘有生灭,见无动摇,而妄认缘尘、随尘分别,故如来以心、境二法,辩其真妄。言心则曰:今当示汝无所地;言境则曰:吾今各本所因处。此显所见之境可,而...

《三藏法数》 / 1025字 / 8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藏教七阶

藏教者,即小乘经律论叁藏教也。阶者,阶级次第也。谓藏教菩萨修行之次第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四弘誓愿,弘者,大也。誓者,要制其心也。愿者,志求满足也。谓菩萨从初发心,观四谛境,发四弘誓,一、未度者令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此观苦谛境。...

《三藏法数》 / 1095字 / 8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五住地烦恼

见一切处住地(遍通叁界烦恼)欲爱住地(欲界烦恼)色爱住地(无色界烦恼)小乘叁果四。渐断前四住地烦恼未尽。故在叁界中受分段生死。阿罗汉辟支佛地前叁贤菩萨。乃至十住已。断四住地烦恼尽。故免叁界分段生死。仍有无明住地渐断未尽。故受叁界外变易生死。故经云。阿罗辟支佛大力...

《法门名义集》 / 133字 / 8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习种性有十住菩萨

此是内凡下品叁贤初位。一发心住。始从凡境发无上道心。历奉众圣广多闻慧。始入空界住性位。由彼发心而得此住。二治地住。更起胜解净治八万四千法门。离诸尘秽。心地清显。叁修行住。善观诸法对治之门。慧照逾明解心涉境修种觉故。曰修行住。四生贵住。理解胜生在真如法性理寂种...

《法门名义集》 / 270字 / 8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乞者人

五分律曰:「佛言过去世恒水边有仙人,住石窟。尔时龙王日由水出,围绕恭敬仙人。弟子等怖畏羸瘦,故仙人教弟子乞頷下如意珠,龙去復来。於是世尊引古说之偈言:乞者人爱,数则增怨憎,龙王闻乞事,一去。」

《佛学大辞典》 / 91字 / 8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二河白道

以水火二河,喻眾生之贪瞋。以中间之白道,喻清净愿往生心。观经散善义曰:「譬如有人欲西行百千里,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云云。」智度论叁十七曰:「河譬如...

《佛学大辞典》 / 133字 / 8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八胜处

八胜处者,谓修八背舍后,观心纯熟,转变自在,若净若净,随意能破也。禅波罗蜜云:初、二胜处,位在初禅;第叁、第四胜处,位在二禅;第五至第八胜处,位在四禅。叁禅立胜处者,以叁禅天乐多心钝,故立也。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谓行人先观...

《三藏法数》 / 1103字 / 8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叁啟经

佛说无常经之异名。一卷,唐义净译。马鸣菩萨於经前与经后讚嘆叁宝之德,论迴发愿,添述意及宣明经意无常之偈颂,开一部為叁段,故名為叁啟经。佛制使以此经於葬亡时讽咏之。又印度僧徒,於日暮礼塔必讽咏此经。寄归传四曰:「所诵之经多诵叁啟,乃是尊者马鸣之所集置,初可十颂...

《佛学大辞典》 / 221字 / 8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观音懺法

於观音之懺悔法也。自梁武帝始,今之法式,為宋遵式所治定懺法小序曰:「梁武帝,修此法,救后妃死為巨蟒。(中略)大宋咸平年中,天台遵式,治定请观音经消伏毒害懺仪,今所流布天下者是也。其文者,或用经疏止观等全文本意,或取其意而略其言辞,或文意共自作,以终卷也。」

《佛学大辞典》 / 115字 / 8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道种性有十回

亦名解行地。叁贤位之内凡之上品。一救护一切众生相回。菩萨摄无为众生合住空。摄有为众生令着俗。皆回邪倒而正道故。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二者坏回。有则有为所碍。回无为而有为。则无为所俱。有无俱通。则行成莫毁故。曰坏回。叁等一切佛回。若行...

《法门名义集》 / 452字 / 8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涅槃城

涅槃為圣者之所居,故譬之宫城。长阿含经四曰:「沸星得最上道,沸星入涅槃城。」楞严经十曰:「背涅槃城,生天魔种。」楞伽经叁曰:「缘自觉了涅槃城。」智度论二十曰:「诸法实相是涅槃城,城有叁门:空、无相、无作。」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8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叁净头

僧堂床前之一尺為叁净头。以一展钵,二安袈裟,叁头所故也。见象器笺一上。

《佛学大辞典》 / 32字 / 8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一行

一行者,如来所行之行也。行以进趣为义。能行此行,则能趣佛果。虽名一行,而具足五行。故经明五行之后,乃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谓能于一心中行于五行,具足而无缺也。(五行者,圣行、梵行、天行、病行、婴儿行也。)

《三藏法数》 / 95字 / 8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典座

禪林主大眾床座及斋粥等杂事之役也。僧史略中曰:「典座者谓典主床座九事,举座一色以摄之,乃通典杂事也。」僧祇律六曰:「佛住舍卫城,尔时有比丘名陀驃摩罗子,眾僧拜典知九事。九事者:典次付床座,典次差请会,典次分房舍,典次分衣物,典次分花香,典次分果蓏,典次知煖水人...

《佛学大辞典》 / 408字 / 7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叁相续

一、世界相续,经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故名世界。由众生于清净心体,一念觉,而起妄明。妄明既立,空昧相形,形则摇动,故有风轮,执持世界;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

《三藏法数》 / 765字 / 7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佛五姓

西域记云:姓所以系统百世,使别也。佛祖统纪云:世人皆知如来为刹帝利之主种,而知瞿昙释迦前后立姓之由。瞿昙之义有四,或云纯淑,或云地最胜,此从本德而称也;或云甘蔗,或云日种,此就本缘而言也。释迦之义有叁:据德立号则曰能仁,依处称名则曰舍夷直林。然释迦立姓之...

《三藏法数》 / 613字 / 7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欢喜天

又云大圣欢喜天,大圣天,圣天。夫妇二身相抱象头人身之形,為本尊。男天者大自在天之长子,為暴害世界之大荒神。女天者观音化现,而与彼抱着,得其欢心,以镇彼暴者。因称欢喜天。梵名誐那鉢底Gaṇa ati,就其形而谓之毘那夜迦Vināyaka,象鼻天。善无畏译之大圣欢喜供养法曰:「...

《佛学大辞典》 / 520字 / 7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

一来

之一。详见[四]条。

《佛学大辞典》 / 12字 / 7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