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4 条搜索结果

化地部

Mahiśāsaka,小乘二十部之一。佛灭后叁百年由说一切有部而别立者。此部之主,本是国王,為领有土地之人,故名化地部也。宗轮论述记曰:「此部之主,本是国王,王所统领国界地也。化地上人庶,故言化地。国出家,弘宣佛法,从本為名,名化地部。真諦法师云:正地部本是王师,匡正...

《佛学大辞典》 / 299字 / 5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七十五法

小乘俱舍宗立一切法為七十五,摄為五类:一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有法四十六,心不相应行法十四,无為法叁也。 第一色法十一RūPāṇi,分之為叁种:一五根,二五境,叁无表色也。 五根者:一、眼根Cakṣur indriya,二、耳根Śrotra indriya,叁、鼻根Ghrāṇa iudriya,四、舌根J...

《佛学大辞典》 / 2493字 / 5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十二面观音

经轨无十二面观音,是誌大士等之化现也。佛祖通载九曰:「梁武令僧繇写誌公像,公以指[(改-己+牙)/力]面门分披出十二面观音妙相。」山谷外集十四曰:「十二面观音无正面,注僧伽至临淮,尝卧贺跋氏家,现十二面观音形。其家欣庆,遂宅归焉,即今寺也。见宋高僧传。」临济录曰:...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5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舍利

Śāri,鸟名。 又舍利弗比丘之母名舍利。见[舍利弗]条。 又(术语)新作设利罗,室利罗,佛之身骨也。又总名死尸,是依戒,定,慧之薰修所成者。元鎦绩霏雪录曰:「舍利,按佛书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有叁种色:白色骨舍利,黑色髮舍利,赤色肉舍利。」金光明经...

《佛学大辞典》 / 274字 / 5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安骨

火葬后,收白骨安置於本堂,谓之安骨,其时之佛事。谓之安骨佛事。见禪林象器笺十四。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5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二修

一专修,二杂修,唐善导於观经疏,就往生之行,分别正行杂行,更於礼讚,举此二修以料简其得失。即专修為专修正行,杂修為杂修杂行之谓,二行就所行之法而言。二修不外就能行之机而言。空师之所制亦尔。选择集二行章引礼讚文毕曰:「私云:见此文须杂修专,岂百即百生专修正行...

《佛学大辞典》 / 360字 / 5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喜根

菩萨名。诸行无行经下说喜根胜意二菩萨之事。智度论六引此。文殊师利白佛言:昔有佛名狮子音王。时有二菩萨比丘,一名喜根,容仪质直,不世法,又不分别善恶,不讚少欲知足,不讚戒行头陀,但说诸法实相。语诸弟子,一切诸法,婬欲相、瞋恚相、愚痴相,即是诸法实相,方便教弟子...

《佛学大辞典》 / 122字 / 5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摩訶萨埵以身施虎

释迦如来往昔修菩萨大行时,以身投饿虎。见金光明经身品,贤愚经一。

《佛学大辞典》 / 30字 / 5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叁受

受者领纳外境也。境有顺违俱非之叁,故受有苦乐之叁:一、苦受,领纳违情之境而起苦恼之感者。二、乐受,领纳顺情之境而起适恒之感者。叁、不苦不乐受,又曰受,领纳不适不顺之境而苦乐之感共离者。俱舍论一曰:「受蕴,谓叁领纳随触,即乐及苦,不苦不乐。」

《佛学大辞典》 / 108字 / 5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七法财

财者,谓信等七种出世法财也。若一切眾生行此七法,资成道果,故谓之财。一、信财,谓信能决定受持正法,以為佛道之粮。二、进财,谓未能见真諦理,而一心精进求出世道,以為成佛之资。叁、戒财,谓戒為解脱之本,能止防身口意之恶非,以為成佛之资。四、惭愧财,惭者,惭天。愧者...

《佛学大辞典》 / 252字 / 5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须陀洹

Srota-ā auna,具称须陀般那,窣路多阿半那,窣路陀阿鉢囊。旧译入流,至流,逆流,沟港等。新译预流。声闻四果中初果之名也。入流者,初入圣道之义,逆流者,违背於生死之流也。断叁界之见惑,即得此果。大乘义章十七本曰:「须陀洹者是外国语。义释有叁:一当名正翻。名修无漏...

《佛学大辞典》 / 427字 / 5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四空定

又云四无色定(梵名四空处之各名加Dhyāna),十二门禪中之四禪也。一空无边处定,行人厌患色笼如牢如狱,心欲出离之,色想而缘无边之虚空心,与空无边相应,故名空无边定。二识无边处定,行人更厌前外之空,其虚空缘内识為心识无边之解,心与识无边相应,故名识无边处定。叁无...

《佛学大辞典》 / 455字 / 5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一财,以财物与人也。二法,以法与人也。叁无畏,以无畏与人也。四烦恼,自己弃烦恼也。此四皆為檀波罗蜜。智度论十一曰:「四种名為檀Dāna,所谓财,法,无畏,烦恼。」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5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四法

法宝中有四种:一教法,叁世诸佛所说破无明烦恼之声名句文也。二理法,教法所詮之义理也。叁行法,依理而行之戒定慧也。四果法,行满所得有為无為之证果也。心地观经二曰:「於法宝中有其四种:一者教法,二者理法,叁者行法,四者果法。」 又菩萨修行之四法也:一不菩提心,二...

《佛学大辞典》 / 172字 / 5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八解脱

旧曰八背。是為弃叁界染法繫缚之八种禪定。与八胜处,十一切处,一具之法门也。见[八背]条。

《佛学大辞典》 / 42字 / 5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鹿

梵语疑[口栗]Mṛga,又曰麼攞。佛於鹿苑初转四諦法轮,因以鹿為转法轮之叁昧耶形。毘奈耶杂事曰:「佛言:凡印有二种:一是大眾,二是私物。若大眾印可刻转法轮像,两边安鹿,伏跪而住。其下应书元本造寺施主名字。」梵语杂名曰:「鹿,疑[口栗]。又,麼攞Śambara。」

《佛学大辞典》 / 120字 / 5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弥沙塞

Mahiśāsakāḥ,律部之名。译曰化地。就宗计而义翻為不着有无观。优婆毱多五弟子之一。此律主之部宗称為弥沙塞或化地部。律本名五分律。支那译有叁十卷。律藏分派五部之一也。又小乘十八部中有化地部,佛灭叁百年中自一切有部别立者。玄应音义二十叁曰:「化地部,第叁百年中从一切...

《佛学大辞典》 / 356字 / 5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百劫

小乘之菩萨,终叁大阿僧祇劫之行而至等觉之位,於此位而犹应种百大劫间至佛果感叁十二相之福业也。故菩萨修行之年时曰叁祇百大劫。而大乘之菩萨,自初兼修福智之二业,故於叁大阿僧祇劫之外,不别要百劫之修福。小乘之说,於百劫之初翘足七日间以一偈讚嘆弗沙佛,由此功德超越九劫...

《佛学大辞典》 / 273字 / 5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檀越

Dāna ati,谓施主也。越為施之功德,已越贫穷海之义也。寄归传一曰:「梵云陀那鉢底,译為施主。陀那是施,鉢底是主。而言檀越者,本非正译。略去那字取上陀音转名為檀,更加越字。意道由行檀自可越渡贫穷,妙释虽然,终乖正本。」资持记曰:「檀越,亦云檀那,并讹略也。义净...

《佛学大辞典》 / 132字 / 5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以血洗血

谓迷妄诱心,自迷执入迷执无些利益也。杂阿含经十曰:「譬如士夫从闇而入闇,从冥入冥。从粪厕出堕粪厕,以血洗血。离诸恶还復取恶,凡愚比丘亦復如是。」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5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示教利喜

智度论五十四所谓,示者為示人之好丑善不善,应行不应行也。如生死為丑,涅槃為好,分别叁乘,分别六波罗蜜,如是等名示。教者言汝恶行善,是教也。利者谓未得善法之味故心则退没,為说法引导而言,汝於因时勿求果,汝今虽勤苦,然报出时得大利益,导之以利,故名為利。喜者谓随...

《佛学大辞典》 / 179字 / 5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具足戒

為比丘,比丘尼当受之戒,别解脱戒中之至极也。比丘為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為五百戒(实為叁百四十八戒),比丘之二百五十戒,為四波罗夷,十叁僧残,二不定,叁十堕,九十波逸提,四提舍尼,百眾学,七灭諍。比丘尼之叁百四十八戒,為八波罗夷,十七僧残,叁十堕,一百七十八波...

《佛学大辞典》 / 453字 / 4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危城

譬身為危城也。归敬仪中曰:「大圣垂训,法喻所归,止在诫约身心无沿逸欲。或比行厕画瓶,或拟危城杯器。」涅槃一曰:「是身如城:血肉筋骨,皮裹其上,手足以為却敌楼櫓,目為窍孔,头為殿堂,心王处中。如是身城,诸佛世尊所弃,凡夫愚人常所味着。贪婬恚愚痴罗剎,止住其中。...

《佛学大辞典》 / 115字 / 4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叁世假实

大乘勿论。小乘如大眾部化地部经部立现在之法有实体,过去未来之法无实体,故过去未来云者,已有当有之假名也。小乘之萨婆多部立叁世实有法体恒有,谓叁世之法歷然实有,若為无法,则对於过去未来无可起谓為过去谓為未来思想之理。然则云何而立叁世之别?解此者共有四论:一、类之...

《佛学大辞典》 / 616字 / 4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常悲菩萨

世尊昔為菩萨,曰常悲,见世秽浊,背正向邪,常愁忧悲慟。其时有佛名京法无秽,灭度未久,经法都尽。常悲梦闻其佛说法消除心垢,而入清净定,即妻子入山苦行,自慟哭我不遇佛,不见法僧,何由修佛道?天神下教之,使东行。常悲随教东行,数日即止。上方有佛飞来其前,菩萨见佛,...

《佛学大辞典》 / 184字 / 4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优毕

U ekṣa,又作忧毕叉。译曰。平等。持心平等,不偏一方。偏心也。涅槃经叁十曰:「忧毕叉者,名曰平等,亦名不諍,又名不观,亦名不行,是名為。」慧琳音义二十六曰:「优毕叉,此云也。」大乘义章十曰:「止观者,经中亦名定慧及,此乃修中之差别也。修义不同,...

《佛学大辞典》 / 203字 / 4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法界

梵名达磨駄都Dharmadhātu,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一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是為严家所判四种法界中之事法界,台家约...

《佛学大辞典》 / 882字 / 4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迦絺那

Kaṭhina,又作迦提,羯絺那。衣名。译曰坚实,功德。比丘九十日安居行终后,人所供养之衣,此衣依安居之功,有五种之德,故名功德衣。五德者,一受此功德衣上不行作法(一云说净作法),畜餘分之衣,亦无罪(寻常以為长衣戒禁之)。二叁衣之中,不携一衣,经一宿亦无罪(寻常以為...

《佛学大辞典》 / 516字 / 4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阿罗逻迦蓝

又作阿罗逻迦罗摩。阿罗荼迦逻摩。阿兰迦兰等。佛本行集经二十一曰:「有一仙人修道之所,名阿罗逻,姓迦蓝氏。」中阿含五十六,罗摩经曰:「盛时年二十九,(中略)便住阿罗逻迦罗摩所。」般若经五百九十九曰:「阿罗荼迦逻摩子。」若依此等说,则阿罗逻迦蓝,為阿逻罗之具名,然...

《佛学大辞典》 / 216字 / 4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爱见

执着於人而起爱也。维摩经问疾品曰:「於诸眾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离。」什註曰:「见有眾生,心生爱着,因此生悲,名為爱见大悲。」又,爱与见二种之烦恼也。迷事之惑名爱,迷理之惑名见。如贪欲瞋恚等為迷事之惑。我见邪见等為迷理之惑。楞严经六曰:「令诸眾生落爱见坑,失...

《佛学大辞典》 / 158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千度触犯不离印明

不动尊之印明也。见[不动明王]条。

《佛学大辞典》 / 16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与善心相应之心所,有称為,使心住於平等离掉薄之过者。是於五蕴门属於行蕴,故称為行,以别於受蕴所摄之受

《佛学大辞典》 / 49字 / 4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觉观

新译去寻伺,旧译云觉观。麤思名觉,细思名观。二者皆為妨定心者。因此觉观之有无而判定心之浅深。智度论二十叁曰:「是觉观挠乱叁昧,以是故说此二事。虽善而是叁昧贼,难可离。(中略)麤心相名觉,细心相名观。」往生要集中本曰:「愿除灭我麤动觉观心。」 又觉与观者為发言...

《佛学大辞典》 / 171字 / 4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坐海丈夫

经律异相九,有「坐海以救估客」一章。昔菩萨与五百商人入海採宝,遇大飘风。菩萨曰:我為眾生身,海神所恶者死尸也。即引刀自害,海神恶之,漂舟上岸。天帝释覩菩萨弘慈,以天之神药灌口。菩萨忽苏,起坐与眾相劳。出杀身济估人经及度无极集。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4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七种

净影维摩经义记叁本曰:「经中说,汎有七种:一心性平等亡怀称。情无存着故曰亡怀。二於眾生离一切怨亲等碍,目之為。叁一切贪瞋等过,名之為。四见生得脱不復忧念放。五证空平等离相名。六自己乐,施与他人,说之為。七益眾生无所希望,名之為。」

《佛学大辞典》 / 115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四禪天

新云四静虑天,修四种禪定所生之色界四天处也。分别之以受与观觉(新曰寻伺):一、初禪天,初禪已上,不须分段食,故无鼻舌二识,唯就眼耳身意四识有喜受,而与意识相应,有乐受而与叁识相应,且有觉观之二者。此地萨婆多部立梵眾梵辅之二天,经部与上座部,加大梵天為叁天(萨婆...

《佛学大辞典》 / 375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叁叁昧

是為旧称,新称云叁叁摩地,译曰叁定,叁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叁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叁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叁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叁叁昧,无漏定谓之叁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无漏曰八解脱也...

《佛学大辞典》 / 680字 / 4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开废会

开与废及会也。天台所谓论本迹二门开会之叁义。开者开除,除权教及迹门也。废者废权教及迹门也。会者会入,融会权教及迹门诸行使归入实教及本门也。开就教法之体而言,废就化导之用而言,会就所修之行而言也。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4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佛祖统纪

五十四卷,宋志磐撰。天台一家之正史也。等不等观杂录四曰:「宋僧志磐所作佛祖统纪,收入大藏,流传已久。予阅之,觉其尊崇本宗,实有违乎佛祖之本意也。夫瞿曇金轮王位而作沙门,是弃世间之荣,而就山林之寂也。传其道者,莫不皆然。而志磐立一派以為正宗,作本纪,尊之為帝王...

《佛学大辞典》 / 340字 / 4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妄想

不当於实曰妄,妄為分别而取种种之相曰妄想。註维摩叁:「生曰:妄想妄分别之想也。」大乘义章叁本曰:「凡夫迷实之心,起诸法相。执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实,故曰妄想。」同五末曰:「谬执不真,名之為妄。妄心取相,目之為想。」楞严经一曰:「一切眾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

《佛学大辞典》 / 236字 / 4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轨持

解法之字义者。法有二义,一轨之义,谓以其体為轨范使人起领解心也。二持之义,谓维持其体不混乱他体也。唯识论一曰:「法谓轨持。」同述记一本曰:「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自相。」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4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乌仗那

Udyāna,又曰乌杖那,乌萇,鄔荼,乌孙,乌儞也曩等。国名。西域记二曰:「乌仗那国,唐言苑,昔轮王之苑囿也。旧云乌孙场,或曰乌茶,皆讹。北印度境。」开元录六曰:「乌萇国,正音应云鄔荼。」慈恩传二曰:「乌仗那,旧称乌长,讹也。」梵语杂名曰:「乌儞也曩。」在北印度境,...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见智身

见智法身之意。金刚界修法所结印契之一。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曰:「次结见智身,印契如前相,见彼智萨埵,应观於自身,鉤召引入缚,令喜作成就。真言曰:嚩曰囉(二合)萨怛嚩(二合)涅哩(二合)也。(二合)」印契如前相者,指现智身也。

《佛学大辞典》 / 104字 / 4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摄取

摄物而取之也。又佛以慈悲之光明摄救苦眾生也。无量寿经上曰:「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观无量寿经曰:「一一光明徧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摄取不。」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4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二种涅槃

一有餘涅槃,二无餘涅槃。新译曰有餘依,无餘依。依者,有漏之依身。对於惑业而曰餘。有餘涅槃者,為生死之因之惑业已尽,犹餘有漏依身之苦果也。无餘涅槃者,更灭依身之苦果无所餘也。此二种之涅槃,同為一体。叁乘之行人,於初成道时,虽证得之,而无餘涅槃之现,则在於命终之时...

《佛学大辞典》 / 589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二门

唐道绰所判。一、圣道门,此土由凡至圣修道之教门也。除净土叁经,其餘之诸经是。二、净土门,往生弥陀净土而证圣果之教门也。叁部经之所说是。安乐集上曰:「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选择集本曰:「道绰禪师,立圣道净土二门,而圣道正归净土。」教行信证六本曰:「凡就一代...

《佛学大辞典》 / 2032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同体慈悲

观一切眾生之身与己身同体一身,而起拔苦与乐之心,谓之同体之慈悲。起信论曰:「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眾生,自然熏习常恒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又曰:「以取一切眾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眾生相,此以何义故?谓如实知一切眾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

《佛学大辞典》 / 121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四等

慈(Maitrī)悲(Karuṇā)喜(Muditā)舍(U ekṣā)之四无量心也。从所缘之境,而谓為无量,从能起之心,而谓為等。以於平等起此心故也。增一阿含经序品曰:「迦叶端思行四等。」大乘义章十一末曰:「经中名此以為无量,亦云四等。缘於无量诸眾生起,故名无量。等缘一切,故復名...

《佛学大辞典》 / 451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舍卫

Śrāvastī,本城名,后以為国号。其国本名為憍萨罗国,為别於南方之憍萨罗国,故以城名為国号。新作室罗伐,室罗伐悉底。译曰闻者,闻物,丰德,好道等。以此城多出名声之人,多生胜物故也。又有别名曰舍婆提城,尸罗跋提,罗婆悉帝夜城。佛在世时。波斯匿王居於此。城内有祇园精...

《佛学大辞典》 / 602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回光返照

禪录之语。顾自己之本分也。又通用於净土门还相迴向之义。传灯录叁十,石头草庵歌曰:「回光返照便归来,廓达灵根非向背。」临济录曰:「你言下便自回光返照,更不别求,知身心与祖佛不别,当下无事方名得法。」宗镜录二十叁曰:「若己徇尘,是名违背。能回光返照,随顺真如,境...

《佛学大辞典》 / 168字 / 4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八聚

此日本凝然师便宜所立之类聚也。一波罗夷,如上。二僧残,如上。叁二不定,自篇门之突吉罪别开。四堕,梵云尼萨耆波逸提Naiḥsargika āyattika,尼萨耆者,翻云尽,今略云。尽与所犯之财物於僧中也,波逸提翻云堕,是结堕狱之罪故也,此有叁十戒。五波逸提,译曰堕,此罪...

《佛学大辞典》 / 180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阿恃多伐底

Ajiravati,旧称阿利罗跋提,阿夷罗拔提。新称阿恃多伐底。阿夷罗婆底。阿尔多嚩底。阿脂罗婆提。译曰无胜。别名[口尸]罗拏伐底。译曰有金。世尊於此河边入灭。西域记六曰:「阿恃多伐底河,唐言无胜,此世共称耳,旧曰阿利罗跋提河,讹也。典言谓之[口尸]剌拏伐底河,译曰有金河...

《佛学大辞典》 / 529字 / 4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业处

梵语Karmasthāna。心业止住之处。即入定而使心住於一境也。观无量寿经所谓「唯愿佛日,令我观清净业处」是也。是虽与禪定麤同义,然中国日本等,多不用此语。净影观经义疏上谓「餘妙净土,纯善所归,是故名為清净业处」。善导观经序分义二谓「言教我观於清净已下,正明既能厌秽欣...

《佛学大辞典》 / 409字 / 4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无明网

无明能罗人,故譬之以网。中阿含经二十九曰:「永离我慢,裂坏无明网。」

《佛学大辞典》 / 32字 / 4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恶见

恶见解也。八十华严经十四曰:「不正道,永除恶见。」成唯识论六曰:「云何恶见,於诸諦理,颠倒推度染慧為性。」行事钞上曰:「邪心决彻,名之為见。见心违理,目之為恶。」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4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斫芻

又作斫乞芻Cakṣus,眼之梵语也。义林章四本曰:「眼者照了导义,名之為眼。瑜伽第叁云:屡观眾色,观而復,故名為眼。梵云斫芻,斫者行义,芻者尽义。谓能於境行尽见。行尽见诸色故,名行尽。翻為眼者,体用相当,依唐言译。」梵语杂名曰:「眼,斫乞芻。」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4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阿育王石刻文

阿育王磨崖等所刻之教法誥文也。阿育王既归佛法,欲普布德教於四方,故於己领土,到处刻教法誥文,法显传及西域记等,处处记石柱之事,谓是阿育王所建,是也。其后湮没者多,世人遂无知者,至近代欧洲人旅行印度各地方,发见几多之磨崖等,经普林摄Prinse 氏等苦心研究,遂得读破...

《佛学大辞典》 / 901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行供养

行善法而供养佛也。般若经理趣分曰:「修行一切波罗蜜多,於诸如来,广设供养。修行一切慈悲喜,於诸如来,广设供养。」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佛牙

荼毘佛身时,全身悉為细粒之舍利,其一分之牙不损,现形在灰烬中,是云佛牙舍利。时有捷疾鬼盗佛牙去,其后毘沙门天之那吒太子以其佛牙授南山道宣律师云。后分涅槃经曰:「帝释於佛口中右畔上頷,取牙舍利,即还天上起塔供养。尔时有二捷疾罗剎隐身随帝释后,眾皆不见,盗取一双佛...

《佛学大辞典》 / 402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苏跋陀罗

Subhadra,旧称须跋陀,译曰善贤,佛最后之弟子名。西域记六曰:「苏跋陀罗,唐言善贤,旧曰须跋陀罗讹也。」慧琳音义十八曰:「苏跋陀罗,阿罗汉名也,唐言善贤。是佛在世时,最后得度圣弟子也,即涅槃经中须跋陀罗是也。」拘尸那城之梵志也,寿一百二十,通四围陀经,聪明多智,...

《佛学大辞典》 / 244字 / 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