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 条搜索结果

见思

见惑思惑也。又云见爱、见修、四住、染污无智、枝末无明、通惑、界内惑,皆概括叁界烦恼之通称。见惑者诸种之妄见,邪分别计度道理而起之我见边见等妄惑也。思惑者贪瞋痴等之迷情,思虑世间事物而起之妄惑也。依之而从所迷上称见惑為理惑,称思惑為事惑。何则?以见惑為迷於无常无...

《佛学大辞典》 / 560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二佛性

一理佛性,不生不灭法性之妙理,名理佛性。二行佛性,大圆镜智等四智之种子,名行佛性。此中理佛性,一切有情皆具;行佛性,有具有不具,不具者永不成佛。是法相宗会涅槃经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言,而成立无性有情之法门也。唯识枢要上本曰:「总而言之,涅槃据理性及行性中少分一切...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明得

明得定也。唯识枢要上本曰:「位居明得,道邻极喜。」

《佛学大辞典》 / 23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表色

唯识所立叁种色境之一。行住坐卧取捨屈伸等显然可表示於人者。名為表色。是依可见之义而名為色。俱舍不立表色。

《佛学大辞典》 / 48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五道六道

五道六道,开合不同,五道加阿修罗道,则為六道。智度论叁十曰:「问曰:经说有五道。云何言六道?答曰:佛去久远,经法流传五百年后,多有别异,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若说五者,於佛经迴文说五。若说六者,於佛经迴文说六。又摩訶衍中法华经说有六趣眾生,观诸义意,应有...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3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玄范

唐代人。乡贯不详。少年出家,受学於当时之名匠,覆践清旷,强学天心。专通唯识之学。精探因明。住长安普光寺,以着述為事。与[玄奘]同时出,或谓即其门人。年寿并缺。所着有别集二十卷,成唯识论疏二十卷,杂集论疏十六卷,解深密经疏十卷等十餘种。详见大唐内典录等。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3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九心轮

九心次第转而成轮之意。為小乘上座部所立,即谓心随境转,有九种之别也。成唯识论枢要卷下本,谓「上座部师,立九心轮:一有分,二能引发,叁见,四等寻求,五等贯彻,六安立,七势用,八返缘,九有分也。然实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总说有九。故成九心轮。且如初受生时,未能分别...

《佛学大辞典》 / 474字 / 2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毛道

又曰毛头。凡夫之异名。谓凡夫行心不定,犹如轻毛之随风而东西也。然依梵本则有婆罗Bāla,缚罗Vāla,之二音。婆罗為愚之义,缚罗為毛之义。古译人误婆罗為缚罗。译為毛。不知婆罗宜译為愚夫也。唯识枢要上本曰:「金刚经云毛道生,今云愚夫生,梵云婆罗(去声),此云愚夫,本错云...

《佛学大辞典》 / 415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杨文会

字仁山,清安徽石埭县人。生於道光丁酉十一月十六日。卒於宣统辛亥八月十七日,年七十五。生平好读奇书。凡音韵歷算天文舆地,以及黄老庄列,靡不领会。二十七岁时,曾於皖省书肆中得大乘起信论一卷。病后检阅他书,举不愜意。读起信论,乃不觉卷之不能释也。由是徧求佛经。一心学...

《佛学大辞典》 / 842字 / 2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第八识

阿赖耶识之别名。八识中之第八。述记叁末曰:「摄论第二卷初,亦名第八识。」唯识了义灯四本曰:「从末向本,数為第八。」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2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回趣

迴心而趣佛道也。唯识枢要上本曰:「迴趣於大乘。」

《佛学大辞典》 / 23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行佛性

有佛性,依之而发大行,感佛果,谓之行佛性,虽有佛性,但具其理,无起行之用,谓之理佛性。是法相宗所立。彼宗言:涅槃经所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者,就理佛性而言。若据行佛性言之,则有一类之无性眾生。唯识枢要一本曰:「涅槃据理性及行性中少分一切,唯说有一。」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广百论释论

十卷,护法菩萨造。唐玄奘译。是释广百论本者。与成唯识之破我法二执相表里。

《佛学大辞典》 / 32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頞瑟吒

又作阿史吒Aṣṭan,译曰八时。见唯识演秘一本。印度之俗有分日夜為八时者。见义林章一本。

《佛学大辞典》 / 40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唯识导论

护法菩萨释世亲之唯识二十论,称曰唯识导论。二十述记上曰:「西域註释数十餘家。根本即有世亲弟子瞿波论师。末后乃有护法菩萨。护法所造释名唯识导论。」法相之学匠单称导论者,成唯识论也。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2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唯识心要

十卷,明蕅益大师随讲随录以成之。凡遇论文中蹇涩之处,则旁书数字以充畅其义。故阅者较易领会。

《佛学大辞典》 / 41字 / 2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眾圣

谓小乘初果已上,大乘初地已上之断惑证理诸圣人也。唯识枢要上本曰:「道超群典,誉光眾圣。」行宗记上之一曰:「眾圣非一。」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戍陀战达罗

Śuddhacandra译曰净月。唯识十大论师之一。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2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Citta,四卷楞伽经注举汗栗太Hṛd Hṛdaya(自性清净心)、质多心(虑知心)之二心。止观举质多心、汗栗驮心(草木心)、矣栗驮心(精集精要心)之叁心。大日经疏举质多心与干栗驮心之二心。干栗驮心附肉团心与真实心之二义。法相宗於唯识述记与唯识枢要举质多(心)、末那(意)、...

《佛学大辞典》 / 1674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唯识论随疏

即[成唯识论随註]。文约义丰,理明词达,唯识入门之要书也。武林钱伊菴因此疏而着唯识随疏翼二卷。

《佛学大辞典》 / 43字 / 2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唯识

约於所观境界之唯识。五种唯识之一。法苑义林章一曰:「一境唯识,阿毘达磨经云:鬼与傍生,人与天,各随其所感,事等心异,故义非真实。如是等文,但说唯识所观之境者,皆境唯识。」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空始教

华严宗所立五教中第二為大乘始教,此始教,分空始教,相始教之二,詮般若叁论等诸法皆空之理者為空始教。建立深密瑜伽等诸法者為相始教。俱為大乘之初门,故谓為始教。起信论义记上曰:「一、随相法执宗,即小乘诸部是也。二、真空无相宗,即般若等经,中观等论所说是也。叁、唯识...

《佛学大辞典》 / 172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五

叁性与五法。唯识之法相也。

《佛学大辞典》 / 12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嘉尚

唐慈恩寺嘉尚。玄奘门下四哲之一。游奘之门,受瑜伽唯识之旨,奘译大般若时,為证义缀文。又在则天武后朝,与薄尘灵辩等预译场之证义,功绩甚多。后不知所终。见宋高僧传四。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四空处

又云四无色,无空界之四处也。是乃修四空处定所得之正报。梵名Catuarū a一空无边处Ākāśānantāyatana,略名虚空处,又云空处。修虚空无边定所生之天处也。二识无边处Vijñānānantāyatana,略云识处。修心识无边定所生之天处也。叁无所有处Ākiñcanyāyatana,修心识无所有定所生之天...

《佛学大辞典》 / 373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玄宗

玄妙之宗旨。佛教之通名。注维摩经序曰:「常恐玄宗坠於译人。」唯识枢要上本曰:「文蕴玄宗,情吝奥旨。」

《佛学大辞典》 / 46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二烦恼

一,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之六大烦恼,為一切诸烦恼生起之本,故名為根本烦恼。二,随烦恼,忿恨覆等二十之烦恼,以前之根本烦恼為体,或為由此流出者,故名為随烦恼。是唯识之法相也。见唯识论六,百法问答钞二。 又一,分别起烦恼,依邪师邪教邪思惟之缘而起之我见边见等理...

《佛学大辞典》 / 350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五性

法相宗所立。一切眾生之机类,分為五性,而定成佛不成佛: 一、定性声闻,有可开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 二、定性缘觉,有可开辟支佛果之无漏种子者。 叁、定性菩萨,有可开佛果之无漏种子者。 四、不定性,有二种叁种之无漏种子者。此中有四种:一、菩萨声闻不定,有佛果与罗...

《佛学大辞典》 / 401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毕舍遮

Piśāca,又作臂奢柘、毘舍闍、毘舍遮。食肉鬼名。孔雀王咒经下曰:「毘舍闍,梁云颠鬼。」玄应音义二十一曰:「毕舍遮旧言毘舍闍,又作毘舍遮。鬼名也,饿鬼中胜者也,亦言癲狂鬼也。」慧苑音义下曰:「此云噉精鬼,东方天王所领鬼神也。」唯识演秘二本曰:「毕舍遮者,唐云食血肉...

《佛学大辞典》 / 125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唯识二十论述记

二卷,唐慈恩作,受玄奘之旨趣释唯识二十论。

《佛学大辞典》 / 19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真空

小乘之涅槃也。非偽故云真,离相故云空。是无一物之偏真单空也。行宗记一上曰:「真空者即灭諦涅槃,非偽故真,离相故空。」 又真如之理性离一切迷情所见之相,故云真空。即起信论所明之空真如,唯识所说之二空真如,华严所说叁观中之真空观是也。 又对於非有之有為妙有,谓非空...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八识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与末那识Manas及第八识也。末那為意,意為思量之义,无始已来无间断,了别第八识,思量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故名意识。此识為识体意,故名意识。前之第六识以此意為所依,故名意识。因而為别二识,存梵名也。是為一切眾生妄惑之根本。第八识,即阿赖耶识也,译曰...

《佛学大辞典》 / 302字 / 2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二种行相

此行相有俱舍唯识之异义。俱舍以许直缘心外之境,故心外之境為所缘,心内之行相即所缘也。唯识不许直缘心外之境,必於心内现影像,以之為所缘更起能缘之相,申言之,即心内有能缘所缘之二相,所缘名相分,能缘名见分,而此见分即行相也。然则由唯识观之,则我為见分行相,俱舍為相...

《佛学大辞典》 / 239字 / 2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底彦多

又作丁岸哆Tiṅanta,即Tin+anta,梵语文法二声之一。示动词之变化者,有十八转。彦多者后之义,底字為置於后之声。是以动词中第叁人称单数之语尾名,為动词语尾一般之名目也。唯识枢要上本曰:「底彦多声有十八囀,辨此声中底字居后,彦多是后义,则是底字居后声也。」寄归传四曰...

《佛学大辞典》 / 350字 / 2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智月

智慧之光明,譬如月也。唐华严经八十曰:「如来智月出世间。」 又(人名)梵名若那战达罗Jñānacandra,译曰智月。唯识十大论师之一。护法菩萨之门人。见唯识述记一本。

《佛学大辞典》 / 78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波利

Pari,译曰圆。圆满之义也。又皆也,徧也。唯识枢要上本曰:「波利圆也。」华严经疏钞十四曰:「波利,此云皆也,徧也。」 又(人名)佛陀波利之略。唐仪凤元年由西国来至五臺山,受文殊之告命,更还西天,齎尊胜陀罗尼经之梵本而译出之,是婆罗门僧也。见尊胜陀罗尼经序。 又(...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随转理门

法相宗之用语,随佛菩萨之本意而明其实义,谓之真实理门。随转他之机情而為方便之说,谓之随转理门。以此二门会诸乘中之相违也。唯识枢要上本曰:「开随转真实理门,令知二藏叁藏等不相违故。」唯识论五曰:「然有经中说六识者,当知彼是随转理门。」同述记曰:「随转理门依小根器...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2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杂染

一切有漏法之总名。该善恶无记之叁性。唯言染,则烦恼局於恶性,言杂染,则与善及无记亦通。以有漏之善无记,与烦恼之恶性杂糅故也。唯识论述记二末曰:「诸有漏法,皆名杂染,非唯染法。梵云僧吉隶烁,此名杂染。若不言僧,即唯染也。」净土文类证卷曰:「杂染堪忍群萌。」

《佛学大辞典》 / 112字 / 2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婆剌拏

Vāraṇa,一作婆罗那。国王名。译曰流转。唯识枢要上末曰:「婆剌拏者,此云流转,即先婆罗那讹也。」是眉稀罗国之王,容貌端正,闻迦旃延比丘之宿因发心出家,入阿般地国山中修道,於时国王将宫人入山游猎,宫人见流转王之美貌,围绕看之,国王见之大瞋,鞭流转王殆至死而去。流转...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玄鑑居士

印度人。為护法菩萨之檀越。常给侍之。菩萨没后,护持其所着唯识之释论,授之玄奘叁藏。见唯识枢要上本。

《佛学大辞典》 / 43字 / 2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十八圆净

又名,十八圆满,是报身佛之依持圆净也。一色相圆净,光明徧照无明世界,色相周徧也。二形貌圆净,妙饰界处各各形貌殊胜也。叁量圆净,大城无边不可量也。四处圆净,出过叁界所行处也。五因圆净,世出世之善根自功德而生也。六果圆净,清净自在唯识之相也。七主圆净,如来所镇,恆...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2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四加行

唯识五位中第二之加行位。有煗,顶,忍,世第一法之四种差别,故曰四加行。见[加行位]条。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2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情见

妄情之所见也。唯识枢要上本曰:「情见各异,稟者无依。」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2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质多翳迦阿羯罗多

Cittaekāgratā,译曰心一境性。定之异名。唯识了义灯五本曰:「质多翳迦阿羯罗多,此云心一境性。质多云心,翳迦云一,阿羯罗云境,多云性。」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2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种叁世

唯识宗所云:过现未之叁世,有叁种之别:一、道理叁世。又云种子曾当之因果。於现在法上以道理假立之叁世也。现在之法,為过去因之酬,故假现在法之因為过去,现在之法,有未来必引果之义,故假果而名為未来。即於现在一剎那之法立叁世也。二、神通叁世。过未非实体,而由宿命智观...

《佛学大辞典》 / 217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六十二种有情

唯识枢要上本曰:「六十二种有情颂曰:五四叁叁四,叁二及叁七,十九四四一,故有情名诸。」释之曰:「一、五趣為五。二、四姓為四。叁、男与女及非男非女為叁。四、劣与中及妙為叁。五、在家与出家苦行与非苦行為四(是第一句)。六、律仪与不律仪及非不律仪為叁。七、离欲(阿罗...

《佛学大辞典》 / 317字 / 2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有灵

有灵魂者。犹言有情。唯识枢要上本曰:「有灵之类,谁不怀钦。」

《佛学大辞典》 / 27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无种阐提

无种者,无佛种性,毕竟不能成佛之人也。唯识枢要上本曰:「无种性者,现当毕竟不成。」阐提者,梵语一阐提之略。不具信心,断善根,永不能成佛者之谓。涅槃经德王品曰:「一阐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阐提。」入楞伽经二曰:「一阐提者,焚烧一切善根。」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唯识随疏翼

见[成唯识论随疏]条。

《佛学大辞典》 / 11字 / 2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圣提婆

Āryadeva,造百论等之提婆菩萨也,以其為菩萨。故尊称為圣。唯识枢要上本曰:「圣提婆等诸大论师。」

《佛学大辞典》 / 47字 / 2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删地涅謨折那

Saṁdhinirmocana,解深密经之梵名。唯识演秘叁本曰:「此经梵本名曰删地涅謨折那。涅謨折那,此翻名解。删地之声含於叁义:一诸物相续,二骨节相连,叁深密之义。西方土俗呼此叁种并名删地。(中略)前后各取一义以立经题,皆不相违。然据经旨解深密名,理為优矣。」此经有四译,...

《佛学大辞典》 / 147字 / 2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唯识了义灯

唯识叁箇疏之一。具名成唯识论了义灯,七卷,唐淄州大师慧沼作。显慈恩之正义,而斥圆测之异义。

《佛学大辞典》 / 40字 / 2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菩萨所观四智

唯识论等破外道餘乘实我实法之所执,且说阿毘达磨经四智成就菩萨之所观,举以略显於心外无有实境。四智者,一相违识相智,於一处鬼人天等所见各别。境若实有,则岂能如此随见者业力而转变种种耶?二无所缘识智,缘过去未来梦等非实之境时,境非实有,而心现缘知。心若必託外境而起...

《佛学大辞典》 / 342字 / 2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现识

阿赖耶识之别名。唯识了义灯四本曰:「楞伽经云:诸法皆於本识上现故。」

《佛学大辞典》 / 33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心识

小乘俱舍以心与识為同体异名,大乘唯识以之為别体,有一识乃至无量之差别。详见[识]条。

《佛学大辞典》 / 39字 / 2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唯识无境界论

般若流支译,楞伽经唯识论之异名。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2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唯识叁十论颂

梵名Vijñānamātrasiddhi-triṁśati-śastra-kārikā,常云叁十唯识。一卷,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成唯识论之本颂也。

《佛学大辞典》 / 69字 / 2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唯识心定

唯识观也。楞严经五曰:「我修习唯识心定,入叁摩地。」

《佛学大辞典》 / 24字 / 2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护法

护持自己所得之善法也。又拥护佛之正法也。俱舍论二十五曰:「护法者,谓於所得善自防护。」无量寿经上曰:「严护法城。」佛菩萨觉世济人之道,无大有力者护之,则道将灭。故上自梵天帝释八部鬼神,下至人世帝王及诸檀越,皆保护佛法之人,称之曰护法。 又(人名)Dharma āla,...

《佛学大辞典》 / 251字 / 2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心所法名,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识百法中五徧行之一。梵语指底Cint,以使心造作之作用而名。俱舍论四曰:「思谓能令心有造作。」唯识论叁曰:「思谓令心造作為性,於善品等役心為业。」大乘义章二曰:「思愿造作名思。」梵语杂名曰:「思,指底。」

《佛学大辞典》 / 112字 / 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聚戒

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為戒者。叁摄眾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眾生為戒者。是华严梵网占察瓔珞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此叁者积聚,故云叁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轻戒叁聚戒等為大乘戒。又有在...

《佛学大辞典》 / 331字 / 2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法相宗四重出体

护法,胜子,亲光之法相家,凡出诸法之体,有四重,此原為出佛说之教体而分别者,然其他如何之法,亦得通用之。一摄相归性体,二摄境从识体,叁摄假从实体,四体用别论体。是虽為胜劣之次第。然说明之,则宜逆次而依浅深之次第。一体用别论体。一切之事物,依一往所见。则事体作用...

《佛学大辞典》 / 490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九慢

恃己高举之烦恼,有九种:一我胜慢类、二我等慢类、叁我劣慢类、四有胜我慢类、五有等我慢类、六有劣我慢类、七无胜我慢类、八无等我慢类、九无劣我慢类是也。阿毘达磨发智论二十曰:「此见取见苦所断。有九慢类:谓我胜、我等、我劣、有胜我、有等我、有劣我、无胜我、无等我、无...

《佛学大辞典》 / 564字 / 2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八囀声

梵语之名词。曰苏漫多声Subanta(Su +anta)。此苏漫多声,有八种之语格,称為八囀声。一曰体声,又名汎说声,梵语為儞利提势Nirdeśa(-e),此為主格,乃汎说物体之语也。二曰业声,又名所说声,梵名為鄔波提舍泥U adeśana(-e),此為宾格或目的格。自主格言之,则為宾格;...

《佛学大辞典》 / 681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贝叶

贝多罗叶也。印度之人以写经文。慈恩寺传叁曰:「经叁月安居中集叁藏讫,书之贝叶,方徧流通。」唯识枢要上本曰:「虽文具传於贝叶,而义不备於一本。」见[贝多罗]条。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五种唯识

法相宗之慈恩,於义林章一末唯识章中以五种六门该摄一切诸经论之唯识:一、境唯识,如阿毘达磨经说一处四见之喻,就境而明唯识之义者。二、教唯识,华严深密等诸经中说唯识之义者。叁、理唯识,经论之中成就唯识之道理者。四、行唯识,经论之中明唯识之观法者。五、果唯识,经论之...

《佛学大辞典》 / 190字 / 1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色蕴

五蕴之一。在俱舍為五根五境无表色之十一,在成实為五根五境四大之十四,在唯识為五根五境法处所摄色之十一,此等色法有种种差别,集於一而称為色蕴。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1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道昭

日本人,入唐謁玄奘叁藏,叁藏加意教诲。告曰:经论文博,劳多功少,我有禪宗,汝可承此法传於东土。昭喜修习,早得悟解。又指令见相州隆化寺慧满禪师。满委曲开示,且付以楞伽经。业成,辞叁藏,叁藏以佛舍利经论及相宗之章疏付之。昭归,盛弘相宗,日本始闻唯识之旨。寿七十二寂...

《佛学大辞典》 / 124字 / 1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愚夫

梵曰婆罗Bāla,译愚夫。言愚痴之凡夫也。新译仁王经中曰:「愚夫垢识,染着虚妄。」唯识枢要上本曰:「梵云婆罗,此云愚夫,本错云缚罗,乃言毛道。」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1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无没识

阿赖耶识之别名。唯识了义灯四本曰:「无相论云:一切诸种,无所隐没,故无没也。」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1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无性

菩萨名,释无着之摄大乘论於唯识之法门成立别义。 又(术语)性者体也,一切诸法无实体,谓之无性。法华经曰:「知诸法常无性。」楞严经曰:「诸幻成无性。」

《佛学大辞典》 / 69字 / 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婆藪槃豆

又曰婆藪盘豆、筏苏盘豆、伐苏畔度、筏苏畔徒、婆藪槃陀Vasubandhu,世亲(旧曰天亲)菩萨也。西域记五曰:「筏苏畔度菩萨,唐言世亲,旧曰婆藪盘豆。译曰天亲、讹谬也。」唯识枢要上本曰:「伐苏畔徒菩萨,唐言世亲,无着菩萨同母弟也。」俱舍光记一曰:「俱舍论者筏苏槃豆之所作...

《佛学大辞典》 / 371字 / 1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法光定

初地之菩萨证此定,放大法之慧光,是故名法光定。唯识枢要上本曰:「无着菩萨亦登初地,证法光定,得大神通。」

《佛学大辞典》 / 47字 / 1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懈怠

於断恶修善之事不尽力也。唯识百法随烦恼二十之一。俱舍七十五法,六大烦恼之一。唯识论六曰:「懈怠於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為性,能障精进增染為业,谓懈怠者滋长染,故於诸染事而策励,亦名懈怠。」俱舍论四曰:「怠谓懈怠,心不勇悍,是前所说勤所对治。」菩萨本行经上曰:「夫懈...

《佛学大辞典》 / 153字 / 1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蛇绳麻喻

说明唯识,说明叁性所引之譬喻。谓见绳以為蛇,既觉為绳,悟绳之实性為麻也。参照[叁性]条。

《佛学大辞典》 / 39字 / 1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恶察那

Akṣara,译曰字,即文字也。由其不变之义,取為不改转之义。唯识论述记四曰:「恶察那,是字。无改转义。」俱舍论光记五曰:「梵云恶剎罗,唐云字,是不流转义。谓不随方流转改变。」大日经疏十四曰:「字轮者。梵音云噁剎囉轮。噁剎囉。是不动义。」同十七曰:「字者梵有二音:一...

《佛学大辞典》 / 176字 / 1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相宗八要

八卷。明末白下雪浪洪恩,演说宗教,特从大藏中录八种示人,以為习相宗者之阶梯。盖两土之着作也。其八种之名目:一、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造。唐叁藏法师玄奘奉詔译。二、唯识叁十论。世亲菩萨造。玄奘译。叁、观所缘缘论。陈那菩萨造。玄奘译。四、六离合释。失造论及译人名。五...

《佛学大辞典》 / 219字 / 1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五重唯识

见[唯识观]条。

《佛学大辞典》 / 8字 / 1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唯识演秘

具名成唯识论演秘,唯识叁箇疏之一。七卷,唐朴杨大师智周作。释唯识述记。

《佛学大辞典》 / 31字 / 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唯识圆教

南山所立叁教之一。大乘之深教也。见[叁教]条。

《佛学大辞典》 / 21字 / 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戒体叁种

定戒体之性通大小乘而有叁种:一色法,受戒之时,身口二业有发显之表色。其表色依四大而生一种之色法,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是名无表色,又名无作色,是為四大所生,故為色法,而摄於色蕴之中是有部宗之义也。二心法,受戒之时有发动思之心所,此心所之种子相绩而有防非止恶之功能,...

《佛学大辞典》 / 318字 / 1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第叁能变

眼等六识之异名。识者变现境故谓之為能变。唯识论谓其能变之识有八种,此分叁段,第八阿赖耶识為初能变第七末那识為第二能变,第六意识乃至第一眼识合為第叁能变,解释详之。眼等之六识其性类相大,故合之。唯识论五曰:「次第叁能变,差别有六种。」云云明之。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1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唯识枢要

具名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唯识叁箇疏之一。四卷,唐慈恩作,解成唯识论中之要义。

《佛学大辞典》 / 33字 / 1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唯色

色心不二,故万法唯心,又唯色也。依之立护法唯识无境,故立清辩唯境无识。止观义例上曰:「能了诸法则见诸法唯心唯色,当知一切由心分别诸法,何曾自谓同异?」

《佛学大辞典》 / 69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唯识开蒙

二卷,元释云峰集。是书不列正文,仅将论文中紧要之处撮為标题一百五十,设為问答:以畅其旨,故云开蒙也。

《佛学大辞典》 / 45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空有二论

二观本為破二执之一具佛法,故无论何宗,不失此意,然於自他宗对抗之上,有以空门空观為主而立者,有以有门有观為主而立者。即在小乘,一切有部宗為有门有观,成实宗為空门空观。特在大乘,如法相宗有门与叁论宗空门之争,尤為着者。佛灭后一千载,印度之护法清辨二菩萨出,护法依...

《佛学大辞典》 / 294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律宗叁家

一相州日光寺之法礪,造四分律疏十卷,号為旧疏,宗依成实论。嵩山之定宾,作饰宗记十卷,解释之。二终南山之道宣,作四分行事钞叁卷,宗依大乘唯识。叁西太原寺东塔之怀素,造四分开宗记十卷(又曰开四分律宗记),号為新疏,盛斥前之二宗,宗依说一切有部。此叁家在唐代各立异义...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1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现识

楞伽所说叁识之一。阿赖耶识之异名。一切诸法,尽依阿赖耶识而显现,故名现识。楞伽经一曰:「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復如是。」唯识了义灯四本曰:「现识者。楞伽经云:诸法皆於本识上现故。」 又起信论所说五识之一。以名阿赖耶识之相分。由阿赖耶识之自体分变现能见之心...

《佛学大辞典》 / 151字 / 1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钵罗陀儞鸡

Saṁ radāna,八囀声中第四,為所与声。见唯识枢要上本。

《佛学大辞典》 / 29字 / 1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转依

谓菩提涅槃之二果也。转者,转捨转得之义,依者所依之义,指第八识,第八识為依他起性之法,此中藏烦恼所知二障之种子,并无漏智(即菩提)之种子,且第八识之实性,即圆成实性之涅槃也。此中二障之种子為所转捨之法,菩提与涅槃為所转得之法。如此则第八识為所转捨二障与所转得二...

《佛学大辞典》 / 247字 / 1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