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条搜索结果

土体五重

一、真如,真如者,乃真实无妄之理,即法性土之体也。此清净法身所依之土,以由法身无相,土亦如是,身土虽分,体原不二,故真如为体也。 二、真智,真智者,乃根本无分别智,即实报土之体也。此是如来圆满报身所依之土,以由实智功圆,万德成就,体无分别,境智一如,故以真智...

《三藏法数》 / 398字 / 3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无相法品

尔时,尊者从三昧起,而说是言:“诸佛智地入实法相,决定性故,方便神通皆无相利。一觉了义难解难入,非诸二乘之所知见,唯佛菩萨乃能知之,可度众生皆说一味。” 尔时,解脱菩萨即从座起,合掌䠒跪而白佛言:“尊者!若佛灭后,正法去世、像法住世,于末劫中,五浊众生多诸恶业...

《金刚三昧经》 / 北凉失译人名 / 1909字 / 3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22日

真佛

报身佛对於化身佛谓之真佛。又谓无相之法身。无量寿经曰:「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临济录曰:「真佛无形,真法无相。」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3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正徧知海

佛之正徧知,深广而不可测量,故譬之於海。观无量寿经曰:「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往生论註上曰:「正徧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法界无相,故诸佛无知也,以无知故无不知也,无知而知者是正徧知也。是知深广,不可测量,故譬海也。」观经妙宗钞上曰:「叁智融妙名正徧知,无...

《佛学大辞典》 / 124字 / 3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叁昧

梵语叁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叁昧,心行正直,故名叁昧。 一、有觉有观叁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叁昧。(空、无相、无作,即叁解脱门也。)...

《三藏法数》 / 222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常智

智绝缘虑,谓之常智。诸法实相,离生灭而為无相,证其无相常境之智為无缘之常智也。四教仪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3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正遍知海

佛之正徧知,深广而不可测量,故譬之於海。观无量寿经曰:「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往生论註上曰:「正徧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法界无相,故诸佛无知也,以无知故无不知也,无知而知者是正徧知也。是知深广,不可测量,故譬海也。」观经妙宗钞上曰:「叁智融妙名正徧知,无...

《佛学大辞典》 / 124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善恶

判善恶之性经论诸师之说种种不一,菩萨瓔珞经以顺理為善,违理為恶。经下曰:「一切眾生识始起一想住於缘,顺第一义諦起名善,背第一义諦起為恶。」大乘义章七曰:「顺名為善,违名為恶。」同十二曰:「顺理名善,违理名恶。」法界次第上之下曰:「善顺理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

《佛学大辞典》 / 1135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德

法身、般若、解脱是为叁,常乐我净是为德。(常即不迁不变,乐即安隐寂灭,我即自在无碍,净即离垢无染。佛以此四者为德也。) 一、法身德,法即轨法,谓诸佛由轨法而得成佛,故名法身。此之法身,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众生迷之而成颠倒,诸佛悟之而得自在。迷悟虽殊,体性...

《三藏法数》 / 229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印度佛教

印度為佛陀之降诞地,占佛教史上最重要之地位。佛陀释迦牟尼开佛教,距今几何年,东西学者,聚讼纷紜,莫衷一是。其入灭时,则据眾圣点记之说,可知為西歷纪元前四百八十六年。 佛陀成道后四十五年间之行化,以摩揭陀,室罗伐悉底,為中心,而润泽憍赏弥,拘尸揭罗,吠舍厘等中印...

《佛学大辞典》 / 1832字 / 3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法身无相

涅槃经叁十一曰:「是故涅槃名為无相,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大乘同性经下曰:「如来真法身者:无色,无现,无着,不可见,无言说,无住处,无相,无报,无生,无灭,无譬喻。」唯识论十曰:「自性身唯...

《佛学大辞典》 / 137字 / 3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相

一、解脱相,言无生死之相也。二、离相,言无涅槃之相也。叁、灭相,言生死涅槃之无相,其无相亦无。即非有非无之中道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文句七上曰:「解脱相者,无生死相,离相者,无涅槃相,灭相者无相,亦无相。」又曰:叁有...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文殊所持青莲华与剑

文殊司一切如来之智慧,无相之智德不染着法,故胎藏界之文殊,左持青莲以表之。能断烦恼,故金刚界之文殊,右持利剑以表之。大日经疏五曰:「青莲华是不染着诸法叁昧,以心无所住故即见实相。」真实经曰:「我今右手执大利剑能断一切眾生烦恼。」理趣经曰:「文殊以自剑挥斫一切如...

《佛学大辞典》 / 165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涅槃门

叁解脱门之异名。智度论二十曰:「涅槃城有叁门:所谓空、无相、无作。」

《佛学大辞典》 / 31字 / 3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圣智

圣者正也,如理智正照真諦,离虚妄之分别,名為圣智。维摩经肇序曰:「圣智无知而万品俱照,法身无象而殊形并应。」往生论註下曰:「法性无相,故圣智无知。」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心空

心性广大,含容万象,譬之於大虚空。故曰心空。吽字义曰:「无始以来,本住心空。」 又心离自障,而空寂无相,故云心空。仁王经中曰:「空慧寂然无缘观,还照心空无量境。」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3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甘露灭

甘露為涅槃之喻,得涅槃而灭生死,谓之甘露灭。维摩经佛国品曰:「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同註:「肇曰:大觉之道,寂灭无相。至味和神,喻若甘露。」天台之维摩经会疏二曰:「见四諦理,名得甘露。正习俱尽,故名灭也。」止观辅行一之二曰:「见无諦理,离生死法,名...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四智成叁身

顿悟入道要门论上:「问束四智成叁身者,几个智共成一身,几个智独成一身?答:大圆镜智独成法身,平等性者独成报身,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此叁身亦假立名字分别,只令未解者看。若了此理,亦无叁身应用。何以故?為体性无相,从无本而立,亦无无住。」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3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六心见道

大乘唯识立十六心之相见道,小乘俱舍论為十五之真见道,最后之一心立為修道。然小乘之曇无德部,成实谓十六心為见道。是台家四教仪等所说也。成实论与大乘义章对比,则成实以无相行為见道,不敢如俱舍别观四諦之十六行相,但以无相之一行相断见惑為见道也。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二詮

一遮詮,二表詮。遮者遣其所非,表者显其所是也。具说事理曰詮。如诸经说真如之妙性,為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无因无果无相无為非凡非圣非性非相等,是為遮詮。如云知见觉照灵鑑光明朗朗昭昭,是為表詮。禪源诸詮叁曰:「如说盐,云不淡是遮,云咸是表。说水,云不乾是遮,云溼...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3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空

言空,无相,无愿之叁解脱也。此叁者共明空理故曰叁空。见[叁叁昧]条。 又布施行,言受者施者布施物叁相之空也。少室六门二种入曰:「行檀捨施,心无怖惜。达解叁空,不倚不着。」

《佛学大辞典》 / 76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大哉解脱服

讚嘆袈裟德之偈文。出於善见论。度人而授袈裟时诵之。法苑珠林二十二曰:「然后和尚為着袈裟,当正着时依善见论復说偈讚云:大哉解脱服,无相福田衣,披奉如戒行,广度诸眾生。」

《佛学大辞典》 / 76字 / 3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法身有相

依诸经论通途之说,则谓法身无色无形,色相庄严不可见。而台家贬之,以為别教已下之说。依圆教之极意,则谓法身决非无相,其言曰:一家圆实之意,法性之体理具依正色心,相相宛然,非真空无相之法性。是故叁惑究竟清净,则本性常住之色心显现,而依正之二法究竟清净也,以此即谈别...

《佛学大辞典》 / 322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不思议真言相道法

无相之法身加持而作种种之声字,种种之声字成无相法身,故谓之不思议真言相之道法。大日经二曰:「佛说不思议真言相道法。」同疏七曰:「佛说不思议真言相道法者,如声闻法,解脱之中无有文字,而维摩詰不离文字说解脱相,故名不思议解脱。今此字轮亦尔,即以无相法身作种种声字,...

《佛学大辞典》 / 140字 / 2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空观

观诸法皆空之理也。一切诸法,尽為因缘所生,因缘所生之法,无有自性,空寂无相也。中观论四諦品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此谓空諦之理,观此空諦之理曰空观。此空观有四教之别,藏教分析诸法而观空理,故谓為析空。通教不要分析,譬之幻梦之体,而直证空,故谓為体空。别...

《佛学大辞典》 / 344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法性身

略名法身。佛叁身之一也。佛身如法性周徧十方,有无量无边之相好庄严,以无量之光明,无量之音声,度十方无量之法身菩萨,谓之法性身。智度论九曰:「佛有二种身:一者法性身,二者父母生身。是法性身满十方虚空,无量无边色像端正相好庄严,无量光明无量音声,听法眾亦满虚空。」...

《佛学大辞典》 / 180字 / 2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涅槃宗五时教

叁论玄义曰:「昔涅槃初度江左,宋道场等沙门慧观,仍製经序,略判佛教。凡有二科:一者顿教,即华严之流,但為菩萨具足显理。二者,始从鹿苑,终竟鵠林。自浅至深,谓之渐教。於渐教内开為五时:一、叁乘别教,於阿含经等,别说四諦、十二因缘、六度,投声闻缘觉菩萨之叁机者。二...

《佛学大辞典》 / 203字 / 2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叁摩地

观察所对之境之麤想,谓為寻,旧谓之觉。其细想谓為伺,旧谓之观。属於色界无色界之诸定,依此寻伺之有无而分叁种:一、有寻有伺叁摩地,定心寻伺皆有者。初禪天之根本定及其未至定(谓初禪之加行定)是也。二、无寻有伺叁摩地,定心唯有伺者。在初禪与二禪天间之中间定(大梵天之...

《佛学大辞典》 / 189字 / 2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法身体性

论法身之体性诸家不同,先言小乘。小乘理性不论,只以戒定慧解脱知见之五分功德為法身,称為五分法身。次言大乘诸家。叁论宗以实相為法身,实相者空理,真空无相,是法身之体性,真空无相,故现其无边之身相也。维摩经方便品曰:「佛身即法身。」同註:「肇曰:经云:法身者虚空身...

《佛学大辞典》 / 746字 / 2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传心

禪家以心传心也。唐诗纪事僧希运曰:「上乘之印,惟是一心,更无别法。心体一空,万缘俱寂。裴休录之為传心法要。」传心法要上曰:「自达摩大师到中国,唯说一心,唯传一法。以佛传佛,不说餘佛。以法传法,不说餘法。法即不可说之法,佛即不可说之佛。乃是本源清净心也。唯此一事...

《佛学大辞典》 / 235字 / 2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脱门

空,无相,无愿也。新译仁王经中曰:「位叁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此是菩萨摩訶萨从初发心至一切智诸行根本。」 又叁叁昧门也。但有通别之差。解脱门之名,局於无漏,叁昧门之名通於有漏无漏。同良賁疏中一曰:「若叁叁昧门通漏无漏,言解脱门即无漏。」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智境冥一

谓能观之真智与所观之真理,冥合一致也。止观五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以无缘智,缘无相境。无相之境,相无缘之智。智境冥一而言境智。」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解脱门

谓空,无相,无愿,叁种之禪定也。此叁者為涅槃之门户,故名。俱舍论二十八曰:「於中无漏者名叁解脱门,能為涅槃為入门故。」大乘义章二曰:「涅槃果德绝缚名脱,空无相等与脱為门,名解脱门。」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空门

為破常有之见,我空法空有為空无為空等空相之法门也。智度论十八曰:「空门者,生空法空。」 又四门之一。有空四句分别之论法,第一為有门,第二為空门,第叁為亦有亦空门,第四為非有非空门。天台於自家之四教尽有此四门云:五教章上曰:「法鼓经中,以空门為始,以不空门為终。...

《佛学大辞典》 / 165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显教十重戒

显教中,又有深浅两种,其深者,千钵经所说之十重是也,但此唯约於心性,说实相之理為十重,未别说其戒相,盖其戒相即梵网所说之十重戒也。经五说:「一者如来一切心法,金刚自性,本来清净,毕竟寂灭。菩萨若於大乘性中能持十重戒者,觉心真净,了见心性无染无着。是故菩萨能持十...

《佛学大辞典》 / 517字 / 2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实相无相

实智无缘,则实相无相,於智有缘,不如於实体,则非实智。於相有相,非实智之境,则非实相也。往生论注下曰:「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辅行一之五曰:「实相无相无相亦无。实智无缘,无缘亦绝。」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2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有空中叁时

法相宗分佛一代之教法為有空中之叁教,谓佛,最初為破凡夫外道之我执,说阿含经等,示法有我无之理,次為破彼法执,说般若经等,示诸法皆空之理,终為破有空之二执,说解深密经等,示非空非有中道之理。此為大乘之至诚。依之而言初时之说為有教,第二时為空教,第叁时為中道教。见...

《佛学大辞典》 / 127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无為法身

佛所证之法身湛然寂静,离因缘之造作,故云无為。净土论註下曰:「无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无相故能无不相。」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佛性不受罪

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受罪眾生有佛性否?答:亦同佛性。问:既有佛性,正入地狱时,佛性同入否?答:不同入。问:正入之时,佛性復在何处?答:亦同入。问:既同入,正入时眾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答:佛性虽随眾生同入,是眾生自受罪苦,佛性元来不受。问:既同入,因何...

《佛学大辞典》 / 196字 / 2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八种旋陀罗尼字轮门

於诸陀罗尼之字门逆顺旋转而為释,故云旋陀罗尼字轮门。此有八种:一以一字释一切字义。如释迦字之时,但以种种之因缘而观本不生,即见无所作之义,乃至如释訶字亦以种种之因缘而观本不生,即见无因之义(是就初之迦与后之訶而略中间也)。二以一切字释一字。如释阿字之时,以种种...

《佛学大辞典》 / 479字 / 2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不生不灭

对生灭之语,常住之异名也。小乘独就涅槃之理而观不生不灭,大乘於有為之事相上论不生不灭之义。维摩经不二门品曰:「法本不生,今则无灭。」涅槃经曰:「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般若波罗蜜经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中论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2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二种本尊

本尊叁昧品所说,字印形之本尊各立二种。字之二种者:一观字义,阿字是菩提心,故即向阿字观自性清净之菩提心也。二唱阿之声,唱之如铃鐸等之不绝也,又以此声调出入之息也。印形之二种者:一有形,形是青黄赤白等色,方圆叁角等形,屈伸坐立及所住处之类也。印谓所执之印,即刀轮...

《佛学大辞典》 / 501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阿难叁名

阿难是斛饭王之子。佛成道日生,以其能持法藏,有叁种不同,随德受称,故有叁名也。 一、名阿难,梵语阿难,华言庆喜。生时合国欣庆欢喜故也。以其亲承佛旨,传以化人,即传持声闻藏也。 二、名阿难跋陀,梵语阿难跋陀,华言喜贤。以其住于有学之地,得空、无相、无愿叁解脱门...

《三藏法数》 / 242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二空观

一、无生观,法无自性而相由故生,虽生而非实有,则是即為空,性自不生,故曰无生。是与南山所立叁观中之性空观相同也。二、无相观,性无体,相即无相。见有相,犹凡夫之妄情也。离妄法而无相,如明眼而无空华。是南山所立叁观中之相空观也。见游心法界记上。 又思惟人空我空理之...

《佛学大辞典》 / 117字 / 2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真形

真实之形体也。谓佛之无相真身。临济录引傅大士之颂曰:「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2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念佛

念佛有总别之分。就总言之,有叁种,一称名念佛,口称佛名也。二观想念佛,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德也。叁实相念佛,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也。此於往生要集配对定散有相无相,而為四种:一定业念佛,即上之观想念佛也。二散业念佛,即上之称名念佛也。叁有相念佛,即上之...

《佛学大辞典》 / 542字 / 2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解脱门

解脱,即自在之义也。门,即能通之义。谓由此叁解脱门,则能通至涅槃,故名叁解脱门。(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空解脱门,谓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自性本空,无我、我所,若能如是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故名空解脱门。(我者,众生于五阴身中,强立主宰,名之为...

《三藏法数》 / 282字 / 2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玄觉

唐玄觉,字明道。温州永嘉人。初精天台之止观,常修禪观。后至曹溪,一宿而契旨,有一宿觉之名。还永嘉,学者辐輳,号為真觉大师。着证道歌并永嘉集。先天二年寂,勅謚无相大师。见宋僧传八传灯录五。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2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重障

别教之菩萨於十地所渐断之十种重障也。一、异生性障,异生性者,以分别起之二障而名,以此二障之种子,建立凡夫异生性故也。菩萨初地之入心入於见道,即断此障,以捨异生性而得圣性也。二、邪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所知障所起悞犯叁业也。所知障障二地极净之尸罗戒故入二地时,...

《佛学大辞典》 / 565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法身说法

法身说法者,密教之常谈也。在於显教,以法身无说,报化有说為通途,唯台家之圆教,独云法身有说。言法身如来具一切之德,何使无说法之义?净名疏曰:「法身无缘冥资,一切无说而说,即是法身说法。」四明教行录四曰:「当知剎剎尘尘,俱说俱听。说听同时,妙哉此境,不可以言想求...

《佛学大辞典》 / 1237字 / 1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破相叁昧

百八叁昧之一。观一切诸法,悉如幻梦,不见一法之叁昧也。智度论四十七曰:「破相叁昧,得是叁昧,不见一切法相,何况诸叁昧相?即是无相叁昧。」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1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如来日

又云实相日。越过现未叁时无相平等之日时也。大日经一曰:「越叁时如来之日。」同疏一曰:「以净眼观之,叁际之相了不可得,无终无始,亦无去无来,此实相之日。觉明常住,湛若虚空,无有时分修短之异。然以佛神力故,令瑜伽行者於无量劫谓如食顷,或演食顷以為无量劫,延促自在,...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重叁叁昧

又称重空叁昧。是举前空空叁昧之一以摄他也。若各别称之,则為重空,重无相,重无愿也。一、空空叁昧,罗汉先以无漏智观诸法之空无我,是名空叁昧,更以有漏智观前之空智為空相,厌捨之名為空空叁昧。二、无相无相叁昧,先以无漏智观涅槃之灭静妙离,名為无相叁昧,更以有漏智观尽...

《佛学大辞典》 / 257字 / 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大乘戒

谓菩萨僧所受之戒也。又曰菩萨戒。梵网经所说之十重禁,四十八轻戒,善戒经所说之叁聚净戒等是也。其别名依宗而异。天台曰圆顿戒,真言曰叁昧耶戒,禪宗曰无相心地戒。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1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无相大乘

叁论以空理為宗,故有无相大乘之别称。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1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无相空教

谓般若经之所说,叁论之所宗。以彼说一切诸法,无相空寂,而无实体故也。唯识枢要上本曰:「龙猛菩萨证极喜地,採集大乘无相空教,造中论等究畅真要。」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1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性唯识

对生灭变化下八识之相唯识,称常住无相之真如曰性唯识。 又五重唯识之第五遣相证性识也。参照[唯识]条。

《佛学大辞典》 / 48字 / 1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大空曼荼罗

虚空无相寂灭,能现一切之相,曼荼罗之体亦无相寂灭,能成一切之事,故託於虚空之喻,而称為大空曼荼罗。义释十叁曰:「喻如虚空非眾生数而眾生所依。(中略)一切眾生依正作业皆由此成,滋益眾生成种种事,不可以虚空能成一切事故便谓虚空有為有相。今此大空曼荼罗亦如是,毕竟清...

《佛学大辞典》 / 136字 / 1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觉心不生心

日本弘法十住心论所立,十住心之第七,觉知自心本来不生也。是说叁论宗之意,不生者举彼宗所说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八不中之第一不而略他之七不者,即觉一心不生乃至不常之道理而离一切戏论妄想之住心也。住於此位之行者心相,即当於叁论宗。大日经住心品说:「心主自...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1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永嘉

温州永嘉玄觉禪师。永嘉人,姓戴氏。出家徧探叁藏。精通天台之止观。后诣曹溪六祖,言下契悟,一宿而去。时称一宿觉。翌日下山,回温江。学者辐輳。号為真觉大师。唐睿宗先天元年入寂,赐謚无相大师。着证道歌一首。又有永嘉集盛行於世。见传灯录五,佛祖统纪十。

《佛学大辞典》 / 104字 / 1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