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 条搜索结果

西方净土

念佛之言,虽通於诸佛,然诸大乘中念佛之言,独限於西方之阿弥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国之愿者,法界诸佛中独阿弥陀一佛也。大日如来虽於九品往生阿弥陀叁摩地集陀罗尼经说九字之真言,劝九品往生。释迦佛虽於诸大乘经中说十方无量之佛,然讚佛而劝念佛往生者,独...

《佛学大辞典》 / 667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十六罗汉

以宾头卢尊者為始。十六大阿罗汉,受佛勅,永住此世,济度眾生者。其名字住处等,详於法住记。此法住记為佛灭后八百年中师子国(今之锡兰)阿罗汉难提蜜多罗尊者之说。记初,有「尊者告曰:汝等諦听,如来先己说法住经,今当為汝麤更宣说。」则原為佛说,彼惟述说耳。其名第一宾度...

《佛学大辞典》 / 534字 / 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诵神佛之名,证吾言如实不妄,曰咒。佛制禁比丘作此咒也。有部毘奈耶杂事十九曰:「是时六眾有缘事时,即便引佛法僧宝而為咒,或引鄔波駄耶阿遮利耶而為咒。有信敬俗人闻咒时作如是语:我等俗流尚不引佛及师為,仁等出家何故引佛及师而作咒?是所不应,彼默无对。苾...

《佛学大辞典》 / 245字 / 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两界曼陀罗

毘卢遮那佛集法界眷属,成自利利他大佛事之坛场,谓為曼陀罗。密教中此曼陀罗有二大宗:一為金刚界,一為胎藏界。胎藏界由於眾生本具之理德,金刚界依於如来始成之智德。各以大日為中心,恆沙之诸尊集於此,依自己之本而垂化用也。以此坛场之状。图於两轴,亦曰曼陀罗。见[曼陀...

《佛学大辞典》 / 121字 / 3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正定业

称弥陀之名号也。以第十八愿為往生之正目而正為其所故也。对於五念门中前叁后一之助业而言,观经散善义曰:「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越叁昧耶

如来之本名叁昧耶,违越如来之本曰越叁昧耶。漫授受秘法者之罪名也。不得传授,私诵真言,又授未灌顶人以秘法,皆得越叁昧耶之罪。又名越法罪。大日经四曰:「若异此者同谤诸佛菩萨,越叁昧耶,决定堕於恶趣。」同十四曰:「不尔者即得越叁昧耶罪,叁昧耶者是自也。一切如来...

《佛学大辞典》 / 221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杨文会

字仁山,清安徽石埭县人。生於道光丁酉十一月十六日。卒於宣统辛亥八月十七日,年七十五。生平好读奇书。凡音韵歷算天文舆地,以及黄老庄列,靡不领会。二十七岁时,曾於皖省书肆中得大乘起信论一卷。病后检阅他书,举不愜意。读起信论,乃不觉卷之不能释也。由是徧求佛经。一心学...

《佛学大辞典》 / 842字 / 3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种无表色

一律仪无表色,依受善戒之表业而发,或与禪定共发,或与无漏智共生,有防非止恶之功能者。二不律仪无表色,或由生於不律仪之家,依其家法,行杀生等恶法而生,或依活命之仪故,发我一生為杀生业等之心而生,有防善止善之势用者。叁非律仪非不律仪无表色,上二种為戒律的无表色,...

《佛学大辞典》 / 245字 / 3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昧耶会

言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之第二会也。此会叁十七尊,贤劫十六尊,外金刚部叁十天,共有七十叁尊。皆画其叁昧耶形。如大日為塔,宝生為五股杵,金刚歌為箜篌。杲宝抄曰:「叁昧耶曼荼罗,言其体,则诸尊手所执持之器杖印契也。世间国王立法令,印璽了,则万人不违越之,王不自毁破之。今...

《佛学大辞典》 / 187字 / 3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尘根

又作浮。五根之外形眼可见者。是為助正根之五尘,故谓之尘根。又此尘根為浮虚之法,故谓之浮。此尘根為所依,别有净色之眼耳根等,此谓之正根或胜义根。有发识取境之实用也。

《佛学大辞典》 / 76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蒙润

元杭州南天竺演福寺蒙润,号玉冈。年十四出家,从古源法师受天台之教观,会古源归寂,从竹堂傅公卒其业。由集庆寺维那,分座於演福寺,后主演福,宗风大振。居六年,归白莲华院,修念佛叁昧。不出山。行宣政院强起之,再主南天竺,时寺新燬。由师力再復旧观,居叁年復归老白莲院...

《佛学大辞典》 / 171字 / 3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因陀囉

Indraceṭa,译曰帝释侍者。见陀罗尼集经十二。

《佛学大辞典》 / 24字 / 3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护法神

四天王,坚牢地祇等护持佛法之神。各於佛前為护法之,瀰漫於诸大乘经。

《佛学大辞典》 / 31字 / 3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昧耶形

以佛菩萨内证之本為标帜者。不动明王之刀剑,观音菩萨之莲华,及诸尊之印相等。是四种曼陀罗之一也。

《佛学大辞典》 / 44字 / 3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九会曼陀罗

是金刚界之现图曼荼罗也。东方為正面,第一会置中央,自东面右旋而置八会,合為九会。第一会乃说大日如来以五相现成等正觉,成佛后,自金刚叁摩地现出叁十七尊乃至外部诸眾摄化眾生之状者,故名成身会。為曼陀罗之根本,故或名為根本会。或就其诸尊之活动作业,名為羯磨会。是四曼...

《佛学大辞典》 / 518字 / 3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苏波訶

Svāhā,又作苏婆訶,娑婆訶,莎缚訶,萨婆訶,率缚訶,娑嚩贺,苏和訶,馺婆訶,馺皤訶,沙訶,娑訶,莎訶等。真言之结句也。仁王经仪轨下曰:「娑缚贺,此云成就义,亦云吉祥义,亦云圆寂义,亦云息灾增益义,亦云无住义。今依无住义,即是无住涅槃。依此无住涅槃尽未来际,利乐...

《佛学大辞典》 / 589字 / 3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修

一无餘修,谓福德与智慧二种之资粮具修而无遗也。二长时修,谓经叁大阿僧祇劫而不倦也。叁无间修,谓精勤勇猛,无剎那废修也。四尊重修,谓恭敬所学,无所顾惜,修而不慢也。是就如来之因圆德而言,见俱舍论二十七。 又一恭敬修,谓恭敬礼拜阿弥陀佛及一切之圣眾也。二无餘修,谓...

《佛学大辞典》 / 225字 / 3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佛有五事

一、当转法轮,当转法轮者,谓如来出世,既成道已,当转法轮,度脱有情,饶益一切。如转四谛法轮,先度五比丘等是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五比丘者,一阿鞞、二跋提、叁拘利、四陈如、五迦叶也。) 二、与父说法,与父说法者,谓如来既成道已,惟念父恩最重,...

《三藏法数》 / 434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五庄严法

严饰清净法界之五种庄严法也。苏悉地羯罗经上曰:「应当一心听是胜上微妙法则,苏悉地羯罗五庄严法。何谓為五?一谓精进,二谓明王,叁谓除障,四谓成就诸勇猛事,五谓成就一切真言。」是盖提示此经一部之大纲者也。其中精进者,远离二边之垢而住於极理為精,勤策於清净法界中為进...

《佛学大辞典》 / 359字 / 2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法集善根

一、乐住林间,谓修菩萨行者,当离愦闹,住于山林空闲之处,寂静宴默,思惟正道,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二、四事摄物,四事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也。谓修菩萨行者,自行既充,必须外引众生,同己所行之道,是以常行布施,周其贫乏;复以爱语,安慰开谕;起诸利行;同其事业...

《三藏法数》 / 205字 / 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大施主

於一切之人行大施者。无量寿经上曰:「我於无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济诸贫穷,不成正觉。」

《佛学大辞典》 / 39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具曰弘愿。谓佛菩萨弘大之也。无量寿经上曰:「发斯弘,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同下曰:「以弘功德,而自庄严。」法华经普门品曰:「弘深如海。」文句十下释之曰:「弘,广也。,约也。广制要心,故言弘。」辅行一之叁曰:「僧那西音,此云弘。」法界次第...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2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昧耶智

在密教為佛智之称,此有总别二者:一、总名五佛之智,而解之则金刚智以平等之义而译為平等性智。不空译理趣经之叁昧耶智,金刚智译理趣经以為平等性智也。又不空取本之义,译為智。谓此智如显教不许自得自证,必就灌顶佛受之。是佛之本也。不空译之理趣经曰:「薄伽梵,成就...

《佛学大辞典》 / 299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昧耶曼荼罗

Samaayamṇḍala,四种曼陀罗之一。以塔婆,宝珠,五鈷,刀剑等形,及印契,為诸尊内德之标帜者。叁昧耶者,平等之义,内德外相平等之义也。亦释本之义。表其尊之本也。秘藏记本曰:「叁昧耶曼荼罗,尊等所执持器杖印契,平等义。」

《佛学大辞典》 / 100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东司

又曰东净。谓禪林东序之厕也。其在西序者即西净也。或以东司為厕之通名,在西者,亦呼為东司。实讹言也。杂谈集七曰:「乌芻沙摩之真言,可於东司特诵咒,此為别段之事,不动明王之垂迹,号為不净金刚。东司不净之时,鬼若有恼人之事。则彼有守护之也。」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2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苏补底

Subhūti,又作苏部底。译曰善现。旧称须菩提。译曰善吉。西域记四曰:「苏部底,唐言善现,旧曰须提,或曰须菩提,译曰善吉,皆讹也。」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2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祈祷

小乘教中无祈祷之法,大乘显教中如金光明经仁王经虽有其意,而修法之仪轨不全备,独於大乘密教则全。其法随事千差万别,而要不过於四法。四法者,一息灾法,二增益法,叁敬爱法,四调伏法(建立轨秘藏记)。佛菩萨明王诸天等各有本,应其本而修法,故感应不空,是谓之祈祷。案...

《佛学大辞典》 / 184字 / 2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阿弥陀成道因果

密教之阿弥陀,為大日如来五智之妙观察智所现,是於大日成道之外,不说阿弥陀成道之因果,说之者仅显教之大乘而已。大乘教中说弥陀之成道者总有四处。 其一者法华经化城喻品谓叁千尘点劫之昔,有佛名大通智胜。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王子,长名智积。闻父成佛,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

《佛学大辞典》 / 1234字 / 2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降叁世叁昧耶会

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之一。又作降叁世叁摩耶会。叁昧耶者,本之意。表降伏叁界主大自在天之本,故有此称。

《佛学大辞典》 / 45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不捨

谓阿弥陀佛愿之约束。弥陀第十八愿,以念佛往生為,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即谓以他力摄取信心念佛者不捨之,故称曰不捨之约。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2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祇树给孤独园

舍卫城有长者哀恤孤危。世人呼曰给孤独Anāta indika,佛在摩揭陀国时,来闻法叁归為优婆塞。后乞佛来舍卫城度国人,以园林献佛。佛许之。长者归国选园林以太子多之园林Jetavana為第一。弥勒上生经疏上,慈恩以二人之名载园林名之因缘。曰:「地唯挟塏,泉林繁鬱,壁方五里,可...

《佛学大辞典》 / 285字 / 2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开士

开悟之士。又以法开导之士。菩萨之德名。玄应音义四曰:「开士,谓以法开导之士也。梵云萨,又作薛,或言菩萨是也。」释氏要览上曰:「经中多呼菩萨為开士,前秦苻坚,赐沙门有德解者,号开士。」因而亦為和尚之尊称,又曰阐士。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2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惑润生

由烦恼之而受生也。菩萨為济度眾生故不断烦恼,由此而於叁界享生。即大悲阐提之行也。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2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二宿因力

如来為今日眾生悲智双行摄化之宿因有二种。即大愿力(因位之愿力),昔行力(因位之万行力)也。华严经疏一曰:「一者大愿力故。现相品云:毘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兜率偈云: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槃,以大愿力,示现自在法。诸会佛加,皆大愿力。及餘...

《佛学大辞典》 / 148字 / 2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密印

诸佛菩萨各有本,為标帜此本,以两手十指形种种之相,是為本之印象印契,故云印。其理趣秘密深奥,故云密。大日经密印品明诸尊之印相,且曰:「身分举动住止,应知皆是密印。舌相所转眾多言语,应知皆是真言。」又禪徒模仿真言,谓直指之心印云西来之密印。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2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法展转因果同时

相宗谈万法之缘起,第八识之种子,待眾缘和合而现行。是曰种子生现行。其种子与现行之因果,非前后异时,而全為同时。一方现行,正在现行,同时又直以种子薰於本识,是现行种子也。此现行薰习种子因果亦全同时。此种子為缘所,於同时生现行,现行又同时薰习种子,叁者展转為因為...

《佛学大辞典》 / 119字 / 2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安乐行

法华经安乐行品所说之四种安乐行,安行法华之法也。(一)身安乐行。谓身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豪势,二神人邪法,叁凶险嬉戏,四旃陀罗,五二乘眾,六欲想,七五种不男之人,八危害之处,九讥嫌之事,十畜养年少之弟子沙弥小儿。身既远离此十事,则得常好坐禪,修摄其心,故名身安乐...

《佛学大辞典》 / 303字 / 2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法身说法

法身说法者,密教之常谈也。在於显教,以法身无说,报化有说為通途,唯台家之圆教,独云法身有说。言法身如来具一切之德,何使无说法之义?净名疏曰:「法身无缘冥资,一切无说而说,即是法身说法。」四明教行录四曰:「当知剎剎尘尘,俱说俱听。说听同时,妙哉此境,不可以言想求...

《佛学大辞典》 / 1237字 / 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不律仪

叁种律仪之一。恶戒也,戒律有善恶二种,要而作善止恶,是善戒,称為律仪,要而作恶止善,是恶戒,称為不律仪。外道诸种之邪戒是也。恶戒虽為戒律之部类,然此為颠倒之戒律,故云不律仪。律仪发善之无表色,不律仪发恶之无表色。见[无表色]条。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1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权一实

天台宗所立藏通别圆四教中,前之藏通别曰叁权,后之圆教為一实。玄义七上曰:「因中则有叁权一实,在果则四实而无权。」四教仪集注上曰:「设叁种权,一圆实。」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1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观无量寿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之略名,一卷,宋畺良耶舍译。说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而临频婆娑罗王之宫中,分十六观而说观想阿弥陀佛之身相及净土之相者。各家疏註如下: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隋智者大师说。观无量寿经义疏二卷,隋慧远撰。观无量寿经义疏一卷,隋吉藏撰。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

《佛学大辞典》 / 307字 / 1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不成正觉

弥陀如来為菩萨时立四十八愿已,更立,斯愿不满足我不成佛也。无量寿经上曰:「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不成正觉。我於无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不成正觉。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靡所闻,不成正觉。」谓之叁偈。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1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二类各生

净土宗之一义。往生於弥陀之净土,不仅限於念佛之一类,修念佛以外之诸行者,亦得往生,此宗义名曰二类各生。盖弥陀本愿,其第十八愿,虽救济但修念佛者,而其第十九、第二十之二愿,於修诸行者,亦使往生也。

《佛学大辞典》 / 87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諦

又云四圣諦,四真諦。圣者所见之真理也。梵语Catvāri-Āryasatyāni,巴利语Cattāri-Ariyasaccāni。一苦諦Duḥkha-āryasatya,叁界六趣之苦报也。是為迷之果。二集諦Samudya-āryasatya,贪瞋等烦恼,及善恶之诸业也。此二者能集起叁界六趣之苦报,故名集諦。叁灭諦Nirodha-āryas...

《佛学大辞典》 / 849字 / 1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种曼荼罗

一大曼荼罗,总集诸尊之坛场(即旧译曰坛者)及其诸尊之形体,并图画其坛场之全体及诸尊一一者是也。是為曼荼罗之总体,故云大。大者五大之义,又广大之义,他叁种虽亦係五大所成,而此為总体,且最广大,故独名為大。二叁昧耶曼荼罗,画诸尊手所持之器杖及印契者是也。叁昧耶為本...

《佛学大辞典》 / 592字 / 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弟子十德

弟子欲受灌顶者,应具十德。是灌顶具支分之随一也。一、信心,阿闍梨观彼现在之根性或久远之因缘,於此不思议之缘起叁种秘密(即叁密)诸法便中,直信无疑,能无怖畏,乃堪摄受也。二、种姓清净,可為婆罗门等四种大姓者,若是旃陀罗等,则以家法相承,习行不清净事之故,性弊恶多...

《佛学大辞典》 / 762字 / 1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名声

弥陀如来我名声超过十方也。无量寿经上曰:「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靡所闻,不成正觉。」法华经序品曰:「名声普闻无量世界。」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1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表业无表业

就身语意之叁业言之,小乘俱舍之说,局於身语二业,有表业无表业(谓為表色无表色)。大乘法相之义,叁业皆有表业无表业。表者表示之义,身之表业者,他可见之动作。取捨屈伸等是也。语之表业者,他可闻之言语,名句文是也。意之表业者,起贪瞋等之念。意业虽不表示於他人,然犹於...

《佛学大辞典》 / 961字 / 1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抑止摄取

制遮与容受也。同於折伏慈悲。佛以慈悲智慧圆满,於智慧门制遮逆恶眾罪,於慈悲门容受善恶一切而无漏也。无量寿经之十八愿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无量寿经说:「五逆十恶具诸不善者,皆得往生。」古来会解之者,如善导观经疏四,谓寿经约於未造业,由抑止门故除逆谤。观经...

《佛学大辞典》 / 213字 / 1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能通之义。大要有叁种:一有漏道,善业通人使至善处,恶业通人使趣恶处,故善恶二业谓之道。所至所趣之处亦名為道,如地狱等之六道是也。净土论註上曰:「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為道。」大乘义章八末曰:「所言道者,从因名...

《佛学大辞典》 / 413字 / 1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灌顶叁摩耶

叁昧耶者要之义。行灌顶时宜发坚固之要,是云叁昧耶。因而就作法称為灌顶,就受者之心谓之叁昧耶,其体一也。大日经秘密曼陀罗品说叁种之灌顶与五种之叁昧耶,叁种之灌顶者示作法之差别,五种之叁昧耶者辨灌顶之浅深。见大日经疏十五。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1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梵语叁昧耶Samaya,一译本,原為因本之义。诸佛菩萨在因地所立之根本约,谓之本。二教论下曰:「各各以本加持。」往生礼讚曰:「本重愿不虚。」理趣释曰:「叁昧耶者名為本。」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最胜王经

具名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唐义净译。此经有叁本:第一译云金光明经,有四卷。第二译云合部金光明经,有八卷。第叁译即此金光明最胜王经也。一部有叁十一品,是护国叁部经之一。经之第六有四天王护国品,说四天王镇护国家之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1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起请

起神祇或叁宝而劝请保证吾言之非偽,谓之起请。但此起请即盟,小乘从戒律禁止之。毘奈耶杂事十九曰:「是时六眾,有缘事时,即便引佛法僧宝,而為咒。或引鄔波駄耶,阿遮利耶,而為咒。俗生讥耻,时合其宜。然出家本求实语,不应盟,若作者得越法罪。」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1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六种巧方便

菩萨六种之善巧方便也。一随顺巧方便,谓顺次教诫,令生信乐,说甚深之法而使之易解也。二立要巧方便,谓与眾生所求之田宅钱财,次第使行善法也。叁异相巧方便,谓教供养父母,受持禁戒等不顺时,乖异瞋责,使他畏惧也。四逼迫巧方便,谓原有犯戒等事,断绝供给,或加謫罚,使离...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1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救世

观世音菩萨济度眾生之愿也。

《佛学大辞典》 / 14字 / 1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向上宗乘

极悟之至极宗旨也。碧巖种电钞十垂示曰:「提起向上宗乘,竪正法眼藏。」

《佛学大辞典》 / 33字 / 1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而愿事也。诸佛菩萨必有总别二种之愿。总愿者四弘愿是也,别愿者如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药师之十二愿是也。探玄记二曰:「随心求义為愿,要契至诚為。」止观七曰:「发愿者也,如许人物若不分券物则不定,施眾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法华经方便品曰:...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1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习润生

天台宗所说,通教之菩萨以愿力餘残之习气,受生於叁界而利益眾生也。参照[习生]条。藏教之菩萨為伏惑行因,故无此事,别教圆教之菩萨以有中道之应本,故不為之。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1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赎命

佛以末代比丘起恶见,亡法身之慧命,為之说涅槃经,戒律而谈圆常之理,以為赎命之重宝,是曰涅槃之赎命。涅槃经十四说如人七宝,不出外用之,名之為藏,是人所以积此宝者,為未来故。所谓穀贵,贼来侵国,值遇恶王,用為赎命,得财难时,乃当出用。诸佛秘藏亦復如是。為未来世。...

《佛学大辞典》 / 149字 / 1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