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 条搜索结果

频伽缾

缾形似频迦鸟,故名。佛以喻无空之去来,无之生灭。楞严经二曰:「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缾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餉他国。蕴当知亦復如是。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者,则本瓶中既贮空去,於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6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一、眼,谓眼以色为缘,而生眼。眼依根而生,眼根因能见,而能见者,是名眼。 二、耳,谓耳以声为缘,而生耳。耳依根而生,耳根因能听,而能听者,是名耳。 叁、鼻,谓鼻以香为缘,而生鼻。鼻依根而生,鼻根因能嗅,而能嗅者,是名鼻。 四、舌...

《三藏法数》 / 714字 / 6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二分

论云:于六中,一分成相,一分成见,故名二分。 一、相分,谓于眼等六,各各变异,成色等种种诸相,是名相分。(六者,眼、耳、鼻、舌、身、意也。) 二、见分,谓眼等六,各能了别诸尘境界,是名见分。

《三藏法数》 / 97字 / 5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数人

萨婆多部(即一切有部)之异名也。主论法数,故曰数人。止观五曰:「数人说:五阴同时,是心王,四阴是数。」同辅行曰:「数人即是萨婆多师。」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5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二种

一、显,显即第八。谓此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而能显现一切境界,故名显。(第八,即藏也。) 二、分别,分别,即第六意,谓于显中分别五尘好恶等相,故名分别。(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三藏法数》 / 98字 / 5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阿迦尼吒

Akaniṣṭha,天名。旧称阿迦贰吒,阿迦尼吒,阿迦尼沙託。新称阿迦尼瑟吒,阿迦尼瑟搋。阿迦尼瑟揥。译曰色究竟。此天者色界十八天之最上天,為有形体之天处之究竟,故又云质碍究竟,色究竟天。又名有顶天。过此则无色界之天。仅有心而无形体矣。法华经序品曰:「下至阿鼻地狱,...

《佛学大辞典》 / 257字 / 5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九地

又名九有。以欲界為一地,色界及无色界各分為四地也。一欲界五趣地,二离生喜乐地,叁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捨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地,七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想非非想处地。欲界五趣地者,或名五趣杂居地。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及天之五趣等為散地,并有欲故...

《佛学大辞典》 / 659字 / 5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四无明

无明者,于第一义无所明了,故曰无明,即惑是也。 一、缠无明,缠即缠缚,谓由此无明之惑缠缚,不能出离生死,故曰缠无明。 二、随眠无明,谓无明烦恼,长时随逐,眠伏第八藏之中,故曰随眠无明。 叁、相应无明,谓意缘于六尘之境,与境相应而起无明烦恼,故曰相应无明...

《三藏法数》 / 183字 / 5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七常住果

常住者,无灭无生不迁不变之谓也。果者,在修曰因,在证曰果。谓此七种,即诸佛所证法身之果德也。以其清净圆满,体性坚凝,皆名常住果也。 一、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 二、涅槃,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如...

《三藏法数》 / 406字 / 5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与一切融即。其体无碍也。指月录四曰:「叁祖僧璨信心铭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笔削记一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互為主伴。」传心法要下曰:「若能了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境无二,一切即一心,心即一切,更无罣碍。」又曰:...

《佛学大辞典》 / 670字 / 5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水喻真心有十义

一、水体澄清,谓众生真如之心,自性清净,圆湛明彻,本来无染,犹水之澄清也。 二、得泥成浊,谓众生真如之心,性虽清净,而为无明之所染污,觉成不觉,犹水本清净,得泥成浊也。(无明者,无所明了也。) 叁、虽浊不失净性,谓众生真如之心,虽为无明所染,而清净本然之性,...

《三藏法数》 / 527字 / 5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八定

定即摄散归静之义。色界、无色界各有四定,故云八定也。 一、初禅天定,谓人于欲界中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又觉遍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名初禅天定。 二、二禅天定,谓既得初禅天定已,心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心在定,澹然...

《三藏法数》 / 758字 / 5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种子六义

种即能生之义也。谓于八之中,随一起时,能生一切善恶之法,故名种子。(八者,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也。) 一、刹那灭义,梵语刹那,华言一念。谓眼等诸种子,一念才生,生则随灭,念念不停,刹那变异;耳鼻舌身意等诸种子,各各...

《三藏法数》 / 488字 / 5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二十五种外道冥谛

二十五种冥谛者,乃是迦毗罗外道之所计也。盖此外道,亦修禅定,有神通力,知八万劫中事;八万劫前,冥然不知,谓之冥谛。从冥初自性,生智大,乃至神我,开成二十五谛,合为九位也。(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一、冥初自性,谓此外道,以八...

《三藏法数》 / 496字 / 5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即心。住者,谓此随所感报而安住也。论中不及四禅天,非想非非想天者。偈曰:善处在欲界,及色界叁地,无色界亦然,是说为住。(色界叁地者,初禅、二禅、叁禅也。无色界亦然者,谓亦有叁地,空处、处、无所有处也。) 一、欲界人天住,谓欲界中人,若初受生,此...

《三藏法数》 / 585字 / 5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二相别

一、自相别,相即相状。谓如身是身自相,于此身中,有能造所造,根尘各别故。如受是受自相,于此受中,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等各别故。如心是心自相,于此心中,有眼等六各别故。如法是法自相,于此法中,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不同故。又如观身以不净为自相,观受以苦为...

《三藏法数》 / 358字 / 5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印坏文成

谓鎔蜡作印,置之泥土上,蜡印自然坏,而其迹则显成印文也。安乐集上曰:「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是以印坏喻死,文成譬生,显死生同时也。又摩訶止观九曰:「过去无明业是蜡,现在父母精血是泥。过去业不住,故各印坏。现在託,名色具足。故名文成...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5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五根有四事增上

五根者,眼耳鼻舌身也。增上,犹增胜也。 一、庄严身,庄严,端庄严饰也。谓眼耳鼻舌庄严于身,然后完美,于此诸根,若阙一者,便成残陋。若不缺者,全美增胜,是为庄严身也。 二、导养身,导养者,导引资养也。谓眼能见安危之色,耳能闻美恶之声,鼻能嗅香臭之气,舌能尝甜苦...

《三藏法数》 / 262字 / 4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一切一心

梵名乾栗陀耶。十之一。见[]条。

《佛学大辞典》 / 16字 / 4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叁境

一、性境,性即实之义也。谓眼乃至身及第八等所缘色等实境,相分不起名,言无筹度心,是名性境。 二、独影境,影即影像,是相分异名。谓如第六缘空华、兔角,及过去未来等所变相分,无种为伴,但独自有,是名独影境。 叁、带质境,带即兼带,质即体质。谓以心缘心也。...

《三藏法数》 / 160字 / 4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叁界九地

谓欲界五趣,杂居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也。地有持载之义,众生依之而住。此之九地,从忉利天已下及四趣,皆为地居;夜摩已上,以至非非想天,皆为空居。从所依处得名,故皆言地也。 一、五趣杂居地,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饿鬼、畜生、地...

《三藏法数》 / 730字 / 4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十五种无明

一、根本无明,谓从无始之际,一念不觉,长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诸惑烦恼,是为根本无明。 二、枝末无明,谓心、心所法相应而起,即有贪嗔慢疑见等烦恼,是为枝末无明。(心、心所法者,心即心王,心所即受想行也。) 叁、共无明,谓一切结使,共相造作一切诸业,是为共...

《三藏法数》 / 663字 / 4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七真如

一、流转真如,流转,即运动之义。真如者,真名不伪,如名不异也。谓诸众生造作一切行业,流转生死,而真如之体,本无动摇,然亦不妨随缘转变。论云:一切行无先后性。是也。(无先后性者,谓于一切行业,不离真如之理性故也。) 二、实相真如,无虚妄相,故名实相。谓一切法中...

《三藏法数》 / 608字 / 4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五蕴实相

五蕴即色、受、想、行、也。蕴者,积聚之义。谓由积聚色等五法,以成色身也。实相者,真如无妄之理也。即此五蕴,而是实相之理,故名五蕴实相也。 一、色蕴实相,色即质碍之义。谓色是质碍幻色,实是般若真空,即幻色而明真空,是名色蕴实相。(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二、...

《三藏法数》 / 288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四食

一、段食,段即分段,食有资益之义。谓以香味触叁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故言段食。古译经律皆为搏食,以手团曰搏;后译复言浆饮等不可搏,遂译为段食。 二、触食,触即对也。谓六所对色等诸尘,柔软细滑冷暖等触,而生喜乐,俱能资益诸根,故名触食。(六者,眼、...

《三藏法数》 / 313字 / 4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心意

心為集起之义。意為思量之义。為了别之义。唯论於其名虽许互通,然其实体各别,如其次第配之於第八与第七及餘六。俱舍论以之為一体之异名,六波罗蜜经十曰:「集起说為心,思量性名意,了别义為,是故说唯心。」唯论五曰:「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叁种别义:集起名...

《佛学大辞典》 / 233字 / 4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四种缘起

华严宗之教理,以缘起為主。具之一字,弥显今宗者,天台之事也。本宗对之得云起之一字,益振当家。何则?以本宗之至极,在於法界缘起故也。今就五教而分别之,各有一个之缘起(但除顿教),曰业感缘起,是小乘教也。曰赖耶缘起,是大乘始教也。曰如来藏缘起,是大乘终教也。曰法界...

《佛学大辞典》 / 1132字 / 4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九缘生

缘即助成之义。九缘生者,谓明空根境等九种之缘,生眼耳鼻舌等八种之也。以眼耳鼻舌身五,依第八相分建立。由第八种子而生揽明空诸境而为相也。第六缘第八相分而得生,取五尘境界而分别,依第七而能执取也。第七缘第八见分而得起,转第六染净而为依也。第...

《三藏法数》 / 1082字 / 4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第一

阿赖耶之别名。唯了义灯四本曰:「第一,从本向末数為第一。」

《佛学大辞典》 / 30字 / 4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楞伽经所说:一,真,如来藏也,又自性清净心也。离生灭相之真心也。起信论名之為心,亦名如来藏。性宗唯不立此。二,现,又名藏。真心与无明和合而生染净法之体也。起信论所谓阿梨耶之业转现叁细也,唯论所谓阿赖耶也。但彼不立真妄和合之义。叁,分别事,名...

《佛学大辞典》 / 168字 / 4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阿赖耶

Ālaya,又作阿剌耶。心名。八中之第八。旧称阿梨耶。译曰无没。有情根本之心,执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没失之义。新称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义。又曰室。谓此是一身之巢宅也。盖此中所含藏之种子為外缘所打而现起,以组织其人之依(外界)、正(身体...

《佛学大辞典》 / 296字 / 4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叁界

界,限也、别也。谓叁界分限各别不同,故名界也。 一、欲界,欲有四种:一者情欲,二者色欲,叁者食欲,四者淫欲。下极阿鼻地狱,上至第六他化天,男女相参,多诸染欲,故名欲界。(梵语阿鼻,华言无间。第六他化天者,假他所化而自娱乐也。 二、色界,色即色质,谓虽离欲界秽...

《三藏法数》 / 316字 / 4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小乘七十五法

小乘七十五法,摄为五类。谓色法十有一,心法一,心所有法四十有六,不相应行法十有四,无为法叁也。 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法,...

《三藏法数》 / 1470字 / 4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六离合释

谓一名之中,有能所等,互相混滥,故须明此六种之释。复以依主等,皆有离合之意,故云六离合释。(离合意者,如依主释中,以眼与分说为离;眼通说为合。持业中,藏与;有财中,金刚与人;相违中,眼与耳;带数中,五与蕴;邻近中,念与慧,其意皆与此同。) 一、依主释,...

《三藏法数》 / 539字 / 4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四禪天

新云四静虑天,修四种禪定所生之色界四天处也。分别之以受与观觉(新曰寻伺):一、初禪天,初禪已上,不须分段食,故无鼻舌二,唯就眼耳身意四有喜受,而与意相应,有乐受而与叁相应,且有觉观之二者。此地萨婆多部立梵眾梵辅之二天,经部与上座部,加大梵天為叁天(萨婆...

《佛学大辞典》 / 375字 / 4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法四依

法四依者,谓依凭正法,则能成就万行之因,满足菩提之果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依法不依人,依法者,谓依实相等法,修诸波罗蜜行,则能具足清净功德,能至菩提也。不依人者,如涅槃经云:魔王尚能假化作佛,况能不作其余之身。是故虽是凡夫,若所说所行,与实相等法相...

《三藏法数》 / 401字 / 4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事理

因缘生之有為法谓為事。不生不灭之无為法谓為理,即事者森罗万象之相,理者真如之体也。然如大乘中叁论宗谓理為真空,非别有理之实体。如法相宗谓理虽有实体。然惟為事之所依,依事之缘起而无何等之关係,即不障之能作因也。如华严宗谓真如之理。虽為不生不灭之无為法身,然依无明...

《佛学大辞典》 / 360字 / 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二因

一、能生因,谓第八能生起眼等诸,又为一切善恶种子之因,譬如谷麦等种,为发生芽孽之因,是名能生因。(第八者,即藏也。) 二、方便因,谓眼等诸,能为方便引发第八善恶之种,譬如水土以为发生谷麦等芽孽之方便,是名方便因。

《三藏法数》 / 107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叁种世间

隔别名世,间差名间。谓十界假名、五阴、国土叁种,一一差别不同,故名叁种世间。(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五阴即众生身,以此身是色受想行五阴所成故也。) 一、假名世间(亦名众生世间。)假名者,于十界...

《三藏法数》 / 323字 / 4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七随眠

(亦名七使,出阿毗达磨毗婆沙论) 烦恼妄惑依附不舍曰随,五情暗冥曰眠。以无明种子潜伏藏,而能生起一切烦恼结业,故名随眠。又名七使者,使犹驱使也,由此妄惑,驱使心神,流转叁界故也。(五情者,即眼耳鼻舌身之情也。藏者,即第八,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故也。叁界者,...

《三藏法数》 / 421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住处品第十八

尔时座中有菩萨名曰普光。大慈大悲神足自在。好乐深奥功德成就从无央数阿僧祇劫。拯济众生拔苦根本得六神通。所经过处佛事不断。即从坐起偏露右臂右膝着地。叉手合掌前白佛言。既闻如来分别六通无所挂阂遍满十方诸佛世界。假令诸佛正法平等无有差别。今此法住无所住。六通...

《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 /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 1168字 / 4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1月01日

五蕴

蕴者,积聚之义。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也。亦名五阴者,阴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也。翻译名义云:积集有为,盖覆真性。是也。 一、色蕴,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诸根和合积聚,故名色蕴。 二、受蕴,受即领纳之义。...

《三藏法数》 / 319字 / 4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无没

第八十八名之一。唯了义灯四本曰:「无没者。无相论云:一切诸种子无所隐没,故无没也。」起信论义记中本曰:「阿梨耶及阿赖耶者,但梵言讹也。梁朝真諦叁藏训名翻為无没,今时奘法师就义翻為藏,但藏是摄藏义,无没是不失义,义一名异也。」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十二因缘

Dvādaśāiga Pratityasamut āda,新作十二缘起,旧作十二因缘,又单名因缘观,支佛观。是為辟支佛之观门。说眾生涉叁世而轮迴六道之次第缘起也。 一、无明Avidyā,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 二、行Saṁskāra,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 叁、Vijñāna,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

《佛学大辞典》 / 804字 / 4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8日

十二因缘

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藉为缘,叁世相续,无间断也。(叁世相续无间断者,谓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乃至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叁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间断也。) 一、无明,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

《三藏法数》 / 657字 / 4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