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7 条搜索结果

十门释经

唐清凉国师将欲解释华严大经,故先总启十种义门,列于经前,悬谈一经大意,使知教法兴起,有所自来。然圣人言虚发,说必有由,非大因缘,莫宣斯典,故第一论教起因缘。因缘既兴,有所起教,出叁藏十二分教,故第二论藏教所摄。然藏教皆通权、实,今拣权取实,唯圆教收,故第...

《三藏法数》 / 2102字 / 11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十种忍

忍,即安忍,亦忍可也。谓菩萨既断无明之惑,证无生理,了达诸法本来寂灭,是故见色闻声,如幻如化,起妄念而分别也。然此忍体虽一,而随事立名则有十种也。 一、音声忍,音声忍者,谓闻佛深教,即能晓了,忍可而惊怖也。 二、顺忍,顺忍者,谓于理于事,悉能随顺,谛审忍...

《三藏法数》 / 434字 / 11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五戒

杀生。二偷盗。叁邪淫。四妄语。五饮酒。是为五戒。净度经云。持定者天令五神护之。五戒定者二十五神营救门户令恶□。

《法门名义集》 / 53字 / 11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忍辱五种功德力

一、能忍所打,谓菩萨以得如响平等智力,虽被人捶打,而能忍受加报也。(如响者,谓如空谷之答众响也。) 二、能忍所恼,谓菩萨以得镜像平等智力,虽被人恼害,而能忍受加报也。(镜像者,谓如明镜之现众像也。) 叁、能忍所嗔,谓菩萨以得如幻平等智力,虽被人嗔呵,而能...

《三藏法数》 / 211字 / 11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十境

十境一一皆前十乘观法所观之境若论十境生起由观阴入发下九境能所相扶次第出生故成于十若论下之九境互发定则无复次第当知阴境常自现前若发发恒得为观下之九境发则皆用十乘观法观之观也(阴入者谓五阴十二入也能所相扶者如初阴境能生烦恼阴为能生烦恼为所生余境展转相生...

《三藏法数》 / 1655字 / 11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十无尽戒

杀生。二偷盗。叁邪淫。四妄语。五沽酒。六说出家在家菩萨过失。七为贪利自赞毁他。八故悭。九故嗔。十故谤叁宝藏。从今身至佛身得犯。若有犯失。四十二贤圣法此是菩萨戒。

《法门名义集》 / 79字 / 11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十信菩萨

此是习种性前外凡之位。叁乘诸人舍本别习。回心向大起十心。一信心。信佛庆住大乘。归宗二决定无疑。二念心。于六念处忆念忘。叁精进心。如念而行勤修正观。四慧心。观人法二种无我。五无定心。解空处寂止心理静。六退心。正观两融心退后。七回向心。善会平等回向于舍。...

《法门名义集》 / 151字 / 10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五供养

五种之供养物也。修一座行法时,用以供养本尊:一涂香,二华鬘,叁烧香,四饭食,五灯明。说见苏悉地经供养品,理趣释卷下等。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10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十二头陀行

梵语头阤,华言抖擞。谓能抖擞烦恼之尘垢也。盖比丘当离愦闹,乐饰好,心绝贪求,无诸憍慢,清净自活,以求无上正真之道,故有十二种之行焉。(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住阿兰若处,梵语阿兰若,华言寂静处。谓比丘当住于空闲寂静之处,身离愦闹,心离欲尘,永绝攀缘,求...

《三藏法数》 / 1001字 / 10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中道

又曰:八正观、八中观。中道,就所作之理而言。正观中观,就能证之智而言。又对於偏,谓之中。对於邪,谓之正。叁论宗以之為至极之宗旨。八者:灭,常,异,出之八句四对也。反之则為生灭断常,一异去来,谓之八迷。又曰:八计,门虽无量,今姑寄...

《佛学大辞典》 / 1774字 / 10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叁聚净戒

一切恶无断。是摄律仪戒。一切善无修。是摄善法戒。一切众生无度。是摄众生戒。此叁聚戒者菩萨道。一杀生。二偷盗。叁邪淫。四妄语。五绮语。六两舌。七恶口。八贪欲。九嗔恚。十邪见。十地论中有五种十善。一者人天十善。二者声闻十善。叁者缘觉十善。...

《法门名义集》 / 136字 / 10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五种般若

一、实相般若,实相即般若体也。谓明了一切诸法皆空,离一切虚妄之相,故名实相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二、观照般若,观照即般若之智用也。谓因观照明了法无相,悉皆空寂,以显即体之用,故名观照般若。 叁、文字般若,文字是能诠之文,般若是所诠之法。能所合成,以...

《三藏法数》 / 411字 / 10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四沙门果

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须陀洹者中国音也。此云修习无漏。亦名逆流。或云解债。初果圣人得无我解。永断见谛有漏惑尽。故名修习无漏。既有无漏真解。能永背生死。故云逆流。逆生死流也。以其无漏力强能排叁涂等苦故。立解叁涂债也。斯陀含者。果顿尽修道惑细叁人...

《法门名义集》 / 312字 / 10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纳衣

一作衲衣。云粪扫衣。拾取人弃顾与粪扫均之贱物,缝纳為法衣,故名粪扫衣,亦名纳衣。比丘着之,十二头陀行之一。作衲者,俗字也。佛祖统纪(慧思尊者传)曰:「平昔御寒唯一艾衲。」註「法华经,衲衣在空间。律文谓之五纳衣。谓纳受五种旧弊以為衣也。俗作衲字失义。」大乘义章...

《佛学大辞典》 / 175字 / 9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布萨

原為梵语U avasatha,变於巴利U osatha,失梵语之原形,而為Posadha。具曰布沙他,布洒他,逋沙他,褒沙陀,布萨陀婆,译曰净住,善宿,又曰长养。出家之法,每半月(十五日与廿九日或叁十日),集眾僧说戒经,使比丘住於净戒中。能长养善法,又在家之法,於六斋日持八戒而增长...

《佛学大辞典》 / 711字 / 9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五纳衣

纳衣為缀纳种种之衣片而作之者,其中自具五色,故曰五纳衣。释氏要览法衣篇解為五种之纳衣者,可。行事钞二衣总别篇曰:「若作五纳衣者,得上色碎段者,裁作五纳亦得。」同资持记曰:「五纳即五色碎段重纳為衣,虽是正间非纯色故。」

《佛学大辞典》 / 100字 / 9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死甘露

称真言两部二之灌顶水也。死者,甘露之译也。大疏五曰:「明日当貽内死甘露,皆令充足也。」演奥钞十一曰:「死甘露者,口传云:死者字,示两部密言二义也。」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9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珂但尼

Khādaniya,又作佉陀尼,佉闍尼。译曰嚼食。可咬嚼而食者。有五种,為时药之一分。百一羯磨五曰:「时药者,谓是五种珂但尼,五种蒲饍尼。」寄归传一曰:「律云:半者蒲饍尼,半者河但尼。蒲饍尼以含噉為义,珂但尼即啮嚼受名。半者Pañca谓五也。半者蒲饍尼,应译為五噉食。旧云五...

《佛学大辞典》 / 227字 / 9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五明论

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功业明。内明者。佛所说者名教内论。因明能屈他论。自申己义。名为因论。声明显示一切音声差别巧便言辞。名为声论。医方明者有四种。一者显示差知病因。二者显示病因。叁者能显示除已起之病。四者显示已除之病令重起。功业明显示种种世业成就。此五种...

《法门名义集》 / 118字 / 9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外道计九物生世间

谓诸外道,了法本无生,法亦无灭。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生灭随缘,本无自性。却乃随情计度,妄生执着,以为一物,而能出生世间万物。故有九种邪见之论也。 一、执时。时,即时节,谓时散。外道执一切物,皆从时生。如种植等物,有时生果,有时生。遂以...

《三藏法数》 / 1193字 / 9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沙弥十戒

梵语沙弥,华言息慈。初受十戒,名为沙弥;后受具足戒,名为比丘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杀戒,谓常念有情,皆惜身命,应当怜愍,慎勿伤害,是名杀戒。 二、盗戒,谓物各有主,虽一针一草,亦当攘窃,是名盗戒。 叁、淫戒,...

《三藏法数》 / 350字 / 9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十八空

一、内空,内即内身,谓叁十六种净充满,九孔常流,净相可得故,是名内空。(叁十六种者,毛、发、爪、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也。九孔者,两眼、两...

《三藏法数》 / 1008字 / 8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五种结界相

五种结界相者,乃是如来制比丘结界之法也。谓比丘若作法事,若行布萨,若建塔寺,或于空地,或在山林,或于水边,随其形量广狭大小,必须结界,以立界相。故说此五种之名相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谓比丘当每月二番聚众,宣说戒法,以净身口意叁业,故云...

《三藏法数》 / 432字 / 8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辩见

者,复也。辩者,分别也。见,即能见之性也。八辩见者,以所见八种可之境,而辩能见之性也。此由阿难知尘有生灭,见无动摇,而妄认缘尘、随尘分别,故如来以心、境二法,辩其真妄。言心则曰:今当示汝无所地;言境则曰:吾今各本所因处。此显所见之境可,而...

《三藏法数》 / 1025字 / 8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藏教七阶

藏教者,即小乘经律论叁藏教也。阶者,阶级次第也。谓藏教菩萨修行之次第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四弘誓愿,弘者,大也。誓者,要制其心也。愿者,志求满足也。谓菩萨从初发心,观四谛境,发四弘誓,一、未度者令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此观苦谛境。...

《三藏法数》 / 1095字 / 8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五住地烦恼

见一切处住地(遍通叁界烦恼)欲爱住地(欲界烦恼)色爱住地(无色界烦恼)小乘叁果四向。渐断前四住地烦恼未尽。故在叁界中受分段生死。阿罗汉辟支佛地前叁贤菩萨。乃至十住已。断四住地烦恼尽。故免叁界分段生死。仍有无明住地渐断未尽。故受叁界外变易生死。故经云。阿罗辟支佛大力...

《法门名义集》 / 133字 / 8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习种性有十住菩萨

此是内凡下品叁贤初位。一发心住。始从凡境发无上道心。历奉众圣广多闻慧。始入空界住性位。由彼发心而得此住。二治地住。更起胜解净治八万四千法门。离诸尘秽。心地清显。叁修行住。善观诸法对治之门。慧照逾明解心涉境修种觉故。曰修行住。四生贵住。理解胜生在真如法性理寂种...

《法门名义集》 / 270字 / 8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五种

肉眼等五眼各别之印也。见天台史略下。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8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乞者人

五分律曰:「佛言过去世恒水边有仙人,住石窟。尔时龙王日由水出,围绕恭敬仙人。弟子等怖畏羸瘦,故仙人教弟子乞頷下如意珠,龙去復来。於是世尊引古说之偈言:乞者人爱,数则增怨憎,龙王闻乞事,一去。」

《佛学大辞典》 / 91字 / 8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五辛

首楞严经云:是五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大力魔王,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为魔眷属,永堕无间地狱。是故求菩提者,当断世间五种辛菜也。(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菩提...

《三藏法数》 / 232字 / 8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五种灌顶

一、阿闍梨灌顶,即传法灌顶。此有叁部之别。二、受明灌顶,又云成就灌顶。叁、息灾灌顶,又云灭罪灌顶。四、增益灌顶,又云求果灌顶。五、降伏灌顶,又云除难灌顶。见入坛钞二。 又一、光明灌顶,以光明加被行者之身也。二、甘露灌顶,以香水灌顶也。叁、种子灌顶,观种子而布於...

《佛学大辞典》 / 237字 / 8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允若

元绍兴人,幼依云门元剃度,后謁大恢山,习天台之教观。湛堂性澄主南竺演福,往依之,精究无尽。澄甚器重之。英宗至治元年,澄奉詔入燕都,校正大藏,奏若行业,赐慈光圆照之号。泰定年间,主杭州兴化寺,与天岸弘济,我菴本无,玉庭罕,叁公,道望并峙湖上。世称為钱塘之四依。...

《佛学大辞典》 / 180字 / 8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八胜处

八胜处者,谓修八背舍后,观心纯熟,转变自在,若净若净,随意能破也。禅波罗蜜云:初、二胜处,位在初禅;第叁、第四胜处,位在二禅;第五至第八胜处,位在四禅。叁禅立胜处者,以叁禅天乐多心钝,故立也。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谓行人先观...

《三藏法数》 / 1103字 / 8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佛五姓

西域记云:姓所以系统百世,使别也。佛祖统纪云:世人皆知如来为刹帝利之主种,而知瞿昙释迦前后立姓之由。瞿昙之义有四,或云纯淑,或云地最胜,此从本德而称也;或云甘蔗,或云日种,此就本缘而言也。释迦之义有叁:据德立号则曰能仁,依处称名则曰舍夷直林。然释迦立姓之...

《三藏法数》 / 613字 / 7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叁相续

一、世界相续,经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故名世界。由众生于清净心体,一念觉,而起妄明。妄明既立,空昧相形,形则摇动,故有风轮,执持世界;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

《三藏法数》 / 765字 / 7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十号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婆伽。是为十号。如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应供内具智断受天人供养。故名应供。正遍知。解离邪错。名之为正。有境斯鉴。名为正遍知。明行足者。明行无缺故言明行足。善逝者。善好也。逝去也。去至涅...

《法门名义集》 / 222字 / 7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七处征心

七处征心者,佛于楞严会上,征诘阿难心目所在之处也。此由阿难遭摩登伽之幻术。佛敕文殊,将咒往护,提奖阿难,归来佛所。佛问其发心出家之始,阿难以见佛胜相而答。佛遂征其心目所在,阿难答以目在外,而心在内。及佛征其心在内,又计之在外。如是展转穷逐征诘,至于无所着处...

《三藏法数》 / 1070字 / 7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二十五护戒神

护戒神者,谓五戒之中,各有五神,为作卫护也。灌顶经云:若持五戒者,有二十五善神卫护其身,在人左右,守于宫宅门户之上,使万事吉祥也。 一、护杀戒五神,一、荼刍毗愈陀尼,护持戒人身,辟除邪鬼;二、输多利输陀尼,护持戒人六情,悉令完具;叁、毗楼遮那世波,护持戒人...

《三藏法数》 / 590字 / 7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一音

一音者,佛之音声也。盖众生缘有浅深,根有利钝,故于一音之中,同听异闻。若是人天根器,则闻佛说五戒十善之法;若是声闻根器,则闻佛说四谛之法;若是缘觉根器,则闻佛说十二因缘之法;若是菩萨根器,则闻佛说六度等法;各得解了。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是也...

《三藏法数》 / 289字 / 7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四十二字门

众圣所由,名之为门。智论云:四十二字,是一切字之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从此字门,则能入于无相之智。般若经云:一字皆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亦入一字。故华严经中,善知众艺童子告善财言:我恒唱持此之字母,入般若波罗蜜门。所以众圣,皆由此而入于实相之慧也...

《三藏法数》 / 3053字 / 7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顺流十心

顺即随顺,流即流转。谓诸众生因此十心,则随顺烦恼,流转生死故也。 一、无明昏闇,谓诸众生,从无始来,闇识昏迷,无所明了;烦恼所醉,于一切法,妄计人我,起诸爱见,想计颠倒,起贪嗔痴,广造诸业,是以流转生死也。 二、外加恶友,谓诸众生,内具烦恼,外值恶友,扇动邪...

《三藏法数》 / 467字 / 7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唯识

梵语摩怛刺多Mātratā,此译曰唯。梵语毘若底Vijña ti,此译為识。梵语倒置之為识唯,通常為Vijñānamatravāda。唯者简别之义。简别识外无法,谓之唯。识者了别之义。了别之心略為叁种,广有八种,谓之识。然则唯识者為叁识或八识之复名数,非唯一识之义也。华严经就集起之义而云唯...

《佛学大辞典》 / 741字 / 7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二十五叁昧破二十五有

梵语叁昧,华言正定。二十五叁昧破前二十五有者,约理对治,随义以立名也。盖欲、色、无色叁界,虽苦乐同,然实有生死执着,故以此无垢等叁昧之法,一一破之,令诸众生,出于诸有也。 一、无垢叁昧,破地狱有,谓菩萨由净诸业惑,证于无垢叁昧。愍彼众生,受于地狱之苦,故以...

《三藏法数》 / 2010字 / 7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五种阿那含

梵语阿那含,华言来,又云。谓来欲界受生,即第叁果也。以其根有利钝,行有勤怠,于证阿罗汉果有先后之同,故分为五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 一、中般涅槃,中即中阴,亦名中有,以人死之后,未得托生之识身也。梵语般涅槃,华言灭度。谓此阿那含...

《三藏法数》 / 429字 / 7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六贼

色声等六尘。以眼等六根為媒,劫掠功能法财。故以六贼為譬。涅槃经二十叁曰:「六大贼者,即外六尘,菩萨摩訶萨观此六尘如六大贼,何以故?能劫一切诸善法故。(中略)六大贼者,夜则欢乐。六尘恶贼,亦復如是。处无明闇,则得欢乐。」最胜王经五曰:「当知此身如空聚,六贼依止...

《佛学大辞典》 / 209字 / 7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