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恩福田,谓父母有养育之恩,师长有教诲之恩,若能供养恭敬,非惟报答其恩,抑且自然获福,是名报恩福田。 二、功德福田,谓若能恭敬供养佛法僧叁宝,非但成就无量功德,亦能获其福报,是名功德福田。(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僧,梵语具云僧伽,华言和合众。) 叁、...
《三藏法数》 / 168字 / 4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对证果之圣僧,而谓未证之僧為凡僧。梁僧传(知严传)曰:「严虽戒操高明,而实行未辨。始移尸向凡僧墓,而尸重不起,改向圣墓,则飘然自轻。」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4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摄僧界,二摄衣界,叁摄食界。摄僧界中又有叁种:一、大界,一伽蓝地之外界為小极限,广者至十里乃至百里。佛使结此大界者,欲令為说戒等僧事时,一聚之僧尽和集,无一人乖隔故也。凡僧事之法,一界中,有一人不和集者,则其事不成就。夫无结界之法,阎浮提界僧眾,不尽和集,不...
《佛学大辞典》 / 377字 / 4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僧问云门:不起一念。还有过也无?门云:须弥山。」见从容录十九则,会元十五云门章。盖谓是非為有无分别之限,如须弥山之意也。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4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於洪炉中烹煆佛祖也,谓宗匠之活作略。传灯十六(四江怀忠章)曰:「僧问:洪炉猛炎,烹煆何物?师云:烹佛煆祖。曰:佛祖作麼生烹?师云:业在其中。曰:唤作甚麼业?师云:佛力不如。」碧巖集普照序曰:「秉烹佛煆祖钳鎚。颂出衲僧向上巴鼻。」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4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今云忏悔者,华梵兼称也。谓比丘有罪,须请大比丘为证,具此五法而行忏悔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大比丘即上座也。) 一、袒右肩,谓行忏悔时,须着袈裟,当袒右肩,以便执侍作务使令也。 二、右膝着地,谓行忏悔时,当右膝着地,以显翘勤恳切...
《三藏法数》 / 255字 / 4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稽古略二曰:「师之弟子。曰生、肇、融、叡。谓之什门四圣。加曇影、慧严、慧观、僧[[(丰力)/石]]、道常、道标。谓之什门十哲。」佛祖通载八曰:「资学叁千。拔萃有八。道生、僧肇、道融、僧叡、道恒、僧影、慧观、慧严等。各有着述。知别传明。」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4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比丘之具足戒也。分八段:一、四波罗夷。二、十叁僧残。叁、二不定。四、叁十捨堕。五、九十单提。六、四提舍尼。七、百眾学。八、六灭諍。参照[戒]条。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梵语僧伽Saṁgha,一译和合。和合僧者,梵汉双举也。比丘叁人已上集同处,持同戒,行同道者,名和合僧。见[僧]条。
《佛学大辞典》 / 49字 / 4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紫而浅黑,非正黑。若黑為五方之正色。服之者非法也。僧史略上曰:「并部幽州,则尚黑色,若服黑色最為非法也。何耶?黑是上染大色,五方正色也。问緇衣者何状貌?答:紫而浅黑,非正色也。」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4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又曰夏臈,法臈。比丘之年岁也。比丘每岁為九旬之安居,由其安居之数,以算法龄,称曰法臈几岁,故安居中与安居竟之日,犹如世俗之旧腊与岁首。此所以用夏腊之字也。以此夏腊之多少而定僧中之长幼。月灯叁昧经六曰:「当问其夏腊。」僧史略下曰:「经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
《佛学大辞典》 / 191字 / 4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百丈上堂,常有一老人听法,随眾散去。一日不去,丈乃问立於前者何人。老人云:某甲,於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有学人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无?某甲答他道:不落因果。后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某甲下一转语,使脱野狐身。丈曰:不昧因果。老人於言下大悟,礼拜曰:某甲既脱...
《佛学大辞典》 / 277字 / 4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由官设度科,印度无此法,始於我国。佛法金汤编七曰:「唐中宗神龙二年八月,詔天下试童行经义极通无滞者度之,试经度僧始此。」编年通论十七曰:「唐肃宗至德二年,听白衣能诵经五百纸者度為僧。」佛祖统纪五十一曰:「宋仁宗詔试天下童行诵法华经,中选者得度,参政宋綬夏竦监试...
《佛学大辞典》 / 122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大内之道场也。梁武帝天监十六年勒沙门慧超為寿光殿学士。召眾僧而使讲解,并使居於禁中。是為内道场之始。唐则天於洛阳大内置内道场,中宗睿宗不改,至代宗而益厚,常使僧百餘人在宫中陈佛像经教而念诵,谓之内道场。每西蕃入寇。必使群僧讲诵仁王经。以禳寇虏。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4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波罗夷配死,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此即根本极恶之戒也。谓修行之人,若犯此戒,道果无分,死堕地狱。四分律云:譬如断人头,不可复生;若犯此法,不复成比丘。以由此罪极重,故以死配之。 二、僧残配流,毗尼母云:僧残者,如人为他所斫,残有咽喉,故名为残。盖言人若犯...
《三藏法数》 / 418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八福田者,谓佛、圣人、僧叁种,名敬田;和尚、阿阇黎生我法身者,父母生我肉身者,此四名恩田;救济病人,名病田,亦名悲田;此八种皆堪种福,故名田也。若人能尽力从事此八种者,亦犹农之力田,则获秋成之利也。 一、佛田,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觉道俱圆,位登极果,...
《三藏法数》 / 569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Saṁghabhadra,译曰眾贤。萨婆多宗之名匠也。对於世亲之俱舍论,造顺正理论及显宗论,大张其宗。婆藪槃豆法师传曰:「遣人往天竺请僧伽跋陀罗法师,来阿踰闍国造论破俱舍论。此法师至即造两论:一光叁摩耶论,有一万偈,止述毘婆沙义,叁摩耶译為义类。二随实论,有十二万偈,救毘...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4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谓释迦如来入灭之后,其教法住世,有此叁时不同也。 一、正法时,正犹证也。谓如来灭后,教法住世,人有禀教者,即能修行;有修行者,即能证果,是名正法。据法住记云:佛告阿难:我灭度后,正法一千年,由女人出家,减五百年。又据善见论云:后为比丘尼说八敬法,还得一千年。...
《三藏法数》 / 534字 / 4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贤愚经七说:「佛告阿难:过去无量阿僧祇劫,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捺。时有一人,好修家业,意偏爱金而勤积之。因得一瓶,於其舍内掘地藏之。如是勤身,乃得七瓶悉取埋之。后遇疾终,作一毒蛇,守此金瓶。如是展转受形,经一万岁。最后受身,厌心忽生。见有一人通道,呼之曰:吾...
《佛学大辞典》 / 258字 / 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黑色之僧衣也。释氏要览上曰:「今禪僧多着黑黲衣。若深色者,可是律中皂黑衣摄,用墨锭,与杂泥不远故。若淡而青白者,可是律中青衣摄,以用铜青板绿杂墨染故。」是叁种如法色之一。参照[黑袈裟]条。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4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梵语僧伽,华言和合众,谓与理和事和也。 一、理和,谓二乘之人,同断见、思之惑,同证无为之理,是名理和。(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事和,事和有六义,谓内凡外凡之僧,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是名事和。(内凡者,谓四善...
《三藏法数》 / 204字 / 4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佛法僧也。此叁者,藏一切之功德,故云宝藏。新译仁王经中曰:「佛法眾海叁宝藏,无量功德於中藏。」(眾者僧也)。 又经律论之叁藏。 又声闻,缘觉,菩萨也。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念佛,谓念佛具足十号,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众苦。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佛,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观,必趣涅槃,是名念佛。(十号者,一如来、二应供、叁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
《三藏法数》 / 687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授戒之作法也。略作白四。亦谓之白四羯磨。白者表白,一白者,一读表白文也。羯磨梵语,译曰作业,即為授戒作业之义,是亦一种表白之文。叁羯磨者,叁读羯磨之表文也。虽均是表白。而最初对大眾告白某行授戒作法之表文,谓之白。其次记授戒法於受者之表文,谓之羯磨。是為完全受戒...
《佛学大辞典》 / 343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迦叶自释迦如来受袈裟,於鸡足山入定,以传之於弥勒。毘奈耶杂事付法藏传以為粪扫衣,西域记以為金襴衣。增一阿含经四十四曰:「世尊告大迦叶,不应般涅槃,要须弥勒出世,(中略)弥勒当取迦叶僧伽梨着之。」智度论叁曰:「迦叶即着从佛所得僧伽梨,持衣鉢捉杖,如金翅鸟现上昇虚...
《佛学大辞典》 / 455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四人已上之比丘,居同一结界内,行羯磨之作法者。大乘义章七曰:「羯磨僧出家之中具戒比丘四人已上,不简凡圣,在一界内。於彼百一羯磨之法,同遵不乖,名羯磨僧。」
《佛学大辞典》 / 69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叁仙者:一、迦毘罗仙,数论之祖也。二、鵂鶹仙,胜论之祖也。叁、勒沙婆仙,尼犍子之祖也。二天者,一、大自在天。二、毘纽天。大部辅注一曰:「一、伽毘罗,此云黄头,头如金色;二、优楼僧佉,此云鵂鶹仙;叁、勒沙婆,此云苦行;此即叁仙也。一、摩醯首罗,此云大自在天;二、...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3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唐时西域人。姓何氏。龙朔中南游江淮,於泗州建寺。中宗亲书额為普光王寺赐之。世称观音大士化身。见太平广记。李白有僧伽歌。参照[僧伽]条。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3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释迦或设枳也(Śakya)之略称。佛世尊之姓也,佛法始来汉土,僧犹称俗姓,或称竺,或弟子多呼师之姓。如支遁本姓关,学於支谦,故為支。帛道猷本姓冯,学於帛尸梨蜜多,故為帛(避暑录话下)。晋道安始云:佛以释迦為氏,今為佛子者,宜从佛之氏,即姓释。及后阿含经渡来,经说果...
《佛学大辞典》 / 746字 / 3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Saṁghadeva,译曰眾天。罽宾国之僧,符秦建元年中入长安,后渡江,晋太元年中译出阿毘曇论。阿含经百餘万言。见高僧传一。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亦名五僧差别,出显宗论) 一、无耻僧,谓毁犯禁戒,不守真风,形预僧流,行过俗务,是名无耻僧。 二、哑羊僧,谓于叁藏教无所了达,譬如哑羊,无辩说用,是名哑羊僧。(叁藏教者,经藏、律藏、论藏也。) 叁、朋党僧,谓好于游散,惟务斗诤,善生机巧,结构朋党,是名朋党僧...
《三藏法数》 / 166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叁宝有四种:一、一体叁宝,又云同体叁宝,又云同相叁宝。叁宝一一之体有叁宝之义,佛之体上有觉照之义者,佛宝也,有轨则之义者法宝也,无违諍之过者僧宝也,乃至僧有观智者為佛宝,有轨则者為法宝,和合者為僧宝。二、理体叁宝,於真如之体上立叁宝。真如之理体视觉性法相,无违...
《佛学大辞典》 / 285字 / 3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释迦牟尼之头髮也。梁书扶南国传曰:「叁年八月高祖改造阿育王寺塔,出旧塔下舍利及佛爪髮。髮青紺色,眾僧以手伸之,随手长短。放之,则旋屈為蠡形。」僧伽经曰:「佛髮青而细,犹如藕茎丝。」佛叁昧经曰:「我昔在宫沐头,以尺量髮,长一丈二尺。放已右旋,还成蠡文。」案,观僧...
《佛学大辞典》 / 136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叁道之一。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諦理之位也。道者道路之义,学人进取之道路也。积叁贤四善根之加行而生於世第一法无间之无漏真智也。又大乘之菩萨於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智二障,谓之见道。於其时之无漏智,小乘俱舍宗有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一苦法智忍,...
《佛学大辞典》 / 917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谓如来初成正觉,因为提谓长者开受叁归之戒,翻邪归正,以为入道根本。是故叁乘行者,修因证果,皆以此为道也。华严经疏云:叁宝吉祥,最胜良缘,有归依者,能办大事,生诸善根,离生死苦,得涅槃乐,是名叁归依。(叁乘者,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也。) 一、归依佛,梵语佛陀...
《三藏法数》 / 376字 / 3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互相滥用叁宝物之过罪也。此有叁宝互用,当分互用,像宝互用,一一互用之四种。即从宽至狭之次第也。叁宝互用者,谓佛物用於法或僧,法物用於佛或僧,僧物用於佛或法也。当分互用者,例如滥用造释迦像所施捨之金以造弥陀等像,滥用作无量寿经所施捨之金以作法华经等,回用施於甲寺...
《佛学大辞典》 / 272字 / 3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犯戒杂僧,谓其虽持禁戒,为利养故,与破戒者常共亲附,同其事业,杂处熏习,因而破戒,是名犯戒杂僧也。 二、愚痴僧,谓其虽在阿兰若处,诸根不利,闇钝愚鲁,经律论藏不能解了;于诸弟子,或犯禁戒,亦不能教令清净忏悔,是名愚痴僧也。(梵语阿兰若,华言闲静处。) 叁...
《三藏法数》 / 176字 / 3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当日调百味之饮食及百种之器具,供养安居告终之眾僧也。供祖先之亡灵及施於饿鬼,非本意也。云栖之正讹集曰:「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食,為盂兰盆大斋之会,此讹也。兰盆缘起目连,谓七月十五日,眾僧解夏自恣。九旬参学,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施食自缘...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有一沙弥心常爱酪,诸檀越餉酪於僧,时沙弥得残分,每爱着心中,喜乐不离,命终后,生此残酪瓶中。沙弥之师得阿罗汉道,僧分酪时,言徐徐莫伤此爱酪沙弥。诸人言是虫,何以言爱酪沙弥?答言:此虫本是我沙弥,但贪爱残酪。坐此之故,生於瓶中。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解夏之日,僧赠檀越者。盖此日诸比丘取生茆拟如来成道时之吉祥草,坐於此上而行解夏之法,故与以此吉祥草,分福分之意也。释氏要览下曰:「今浙右僧,解夏日,以綵束茆以遗檀越,谓之解夏草。今详,此草已為五分法身座,故名為吉祥草也。」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3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律中罪科之名。梵名僧伽婆尸沙Saṁghāvaśeṣa,巴Saṁghādisesa,译曰僧初残,僧残。此罪為次於波罗夷之重罪。犯之,则必依僧眾而行懺悔法,若不行之,则与犯波罗夷罪同。於比丘之资格,入死地者也。解此名者,如行事钞中一引善见论,婆沙论,四分律,毗尼母论之四说。一、善见论谓僧...
《佛学大辞典》 / 379字 / 3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Trayodaśa saṁghāvaśeṣāḥ一失精戒Śukravisṛṣṭi,二触女人戒Kāyasaṁsarga,二者皆為失精戒之一类,故意以婬心摩触等也。叁麤语戒Maithunābhāṣana,持婬心作卑污之谈话也。四嘆身索供养戒Paricaryāsaṁvarṇana,比丘讚嘆我身分以动女心也。五媒嫁戒Saṁcaritra,六有主房戒Kuṭikā(小...
《佛学大辞典》 / 325字 / 3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Kumāralabdha,又作矩摩逻多,拘摩罗罗多,拘摩罗逻多,鳩摩罗陀,鳩摩罗驮。译作童受、童首、豪童、童子。论师名,有二人:一為经部之鳩摩逻多。出於阿输迦之时。西域记叁(呾叉始罗国下)曰:「昔经部拘摩罗逻多(唐言童受)论师,於此製述诸论。」同十二(竭盘陀国)曰:「无忧...
《佛学大辞典》 / 490字 / 3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该摄佛所说之经典,称為经藏。经中各含藏事理,故曰藏。叁藏法数九曰:「叁藏者,谓经律论,各各含藏一切文理,故皆名藏。」六十华严经六曰:「自归於法,愿与眾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又纳经典之府库也。又作经堂,藏殿,轮藏等。此中亦收经律论之叁藏及贤圣祖之章疏,名為...
《佛学大辞典》 / 154字 / 3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佛弟子目连尊者,见其母堕饿鬼道,受倒悬之苦。问救法於佛。佛教於每年七月十五日(僧安居竟之日),以百种供物供叁宝。请其威,得救七世之父母。因起此法会。盂兰盆经曰:「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為作盂兰盆,施...
《佛学大辞典》 / 182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溈山问仰山:忽有人问一切眾生但有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子作麼生验?仰云:若有僧来,即召云:某甲。僧回头,乃云:是甚麼。待伊拟议向道,非唯业识茫茫,亦乃无本可据。溈云善哉!」见从容录叁十七则。
《佛学大辞典》 / 86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卷。从法护尊者四分律列举戒相,前后附以偈文,使於说戒之日诵之。或称為戒经,或称為戒本。后秦佛陀耶舍译。唐南山道宣加註,称為四分含註戒本。后又有道宣新删定四分僧戒本一卷,怀素四分比丘戒本一卷,元照四分删定比丘尼戒本一卷,皆由四分律抄出者也。本书之注释如下:四分...
《佛学大辞典》 / 293字 / 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唐朝四大师之一。引迎天子车驾之役。太宗贞观中。封智威為引驾大师。佛祖统纪七曰:「师在太宗朝,名德昇闻,召补朝散大夫,封四大师。」,「耆老相传云:唐有四大师:谓引驾大师,护国大师,餘二闕闻。今详考隋唐传,但有引驾之名,其员有四。」僧史略下曰:「為引驾大德者,唯端...
《佛学大辞典》 / 181字 / 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谓佛法僧,名虽有叁,体性是一,故名同体叁宝。 一、佛宝,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性体灵觉,照了诸法,非空非有,是名佛宝。 二、法宝,法即轨持之义。谓法性寂灭,而恒沙性德,皆可轨持,是名法宝。 叁、僧宝,僧,梵语具云僧伽,华言和合众。谓恒沙妙德,性相不二,...
《三藏法数》 / 131字 / 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言但喫粥饭无有一用之僧也。南部新书曰:「清泰朝李专美除北院,甚有舟楫之嘆。时韩伯裔已登庸。因赐之诗曰:伯裔登庸汝未登,凤池鸡池冷如冰,如何且作宣徽使,免被人呼粥饭僧。」五代史李愚传曰:「废帝谓愚等无所事,常目宰相曰:此粥饭僧耳,以為饱食终日而无所用心也。」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3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摧折我慢,我即我见,慢即憍慢。谓修行之人,当先摧灭我慢之心,而于佛法僧叁宝及一切众生之前,皆起恭敬也。 二、知恩念报,谓修行之人,当知天地盖载、国王水土、父母养育、师长训诲,皆有恩德,于一切时念念不忘,以报其恩也。 叁、心无嫉妒,谓修行之人,摄化有情,心...
《三藏法数》 / 412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Saṁghavarman,译曰眾鎧。天竺僧,宋元嘉十年自流沙至京邑。器宇清峻。有戒德。此时二眾未备。师子国比丘尼铁萨罗至都。眾乃推跋摩為戒师。僧尼受具者数百人。译出杂心论摩得勒伽等。后还天竺。见高僧传叁。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合掌而口问安否也。但敬揖以表问安否之心亦云问讯。僧史略上曰:「如比丘相见,曲躬合掌,口曰不审者何?此叁业归仰也(曲躬合掌身也,发言不审口也,心若不生崇敬岂能动身口乎),谓之问讯。其或卑问尊则不审少病少恼起居轻利不,上慰下则不审无病恼,乞食易得,住处无恶伴,水陆...
《佛学大辞典》 / 182字 / 3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Nāga,梵语,那伽。译曰龙。又译象。诸阿罗汉中,修行勇猛,有最大力者,佛氏称為龙象。盖水行龙力最大,陆行象力最大,故以為喻也。涅槃经二曰:「世尊我今已与大龙象菩萨摩訶萨,断诸结漏,文殊师利法王子等。」旧华严经七曰:「威仪巧妙最无比,是名龙象自在力。」智度论叁曰:...
《佛学大辞典》 / 280字 / 3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人海记曰:「成祖靖难后,於都城四达之衢,必建一听经楼。每夜令僧於上讽诵经义。俾臣民席地静听之。既迁都。百年后,旧制尽失。尚存其一於北门桥。与十庙相近。嘉靖初,僧復新之。人莫知其為听经楼之故址也。」
《佛学大辞典》 / 86字 / 3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僧问云门: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门云:餬饼。」见碧巖七十七则,种电钞八、从容录七十八则。万松着语曰:「一举四十九。」盖知这一个餬饼之昧,则四十九皆可知之意也。但这餬饼随於食者,而或為醍醐,或為毒药。此僧自己见识未熟,却质问向上底事,故以斯答。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旧名入众五心,出四分僧羯磨) 一、修慈愍物,谓比丘入大众中,应修慈心,怜愍于物,严净律仪,整束身心,精勤学道,是为修慈愍物。(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二、谦下自卑,谓比丘入大众中,常用谦和,永绝憍慢,应自卑下,如拭尘巾,是为谦下自卑。 叁、善知坐处,谓比丘入...
《三藏法数》 / 243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Śāṇakavāsa,又作Śāṇavāsa,旧云商那和修、舍那和修、舍那波私,阿难之弟子也。商那,商诺迦為衣名。世世着设诺迦衣,因以為名,设诺迦衣,此译麻衣,旧云胎衣者,义翻也。西域记一谓彼在先身中以设诺迦草续成為衣,於解安居日持施眾僧。以此福力,於五百身中阴生阴常服此衣,今世...
《佛学大辞典》 / 286字 / 3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印度為佛陀之降诞地,占佛教史上最重要之地位。佛陀释迦牟尼开佛教,距今几何年,东西学者,聚讼纷紜,莫衷一是。其入灭时,则据眾圣点记之说,可知為西歷纪元前四百八十六年。 佛陀成道后四十五年间之行化,以摩揭陀,室罗伐悉底,為中心,而润泽憍赏弥,拘尸揭罗,吠舍厘等中印...
《佛学大辞典》 / 1832字 / 3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Pratideśaniya,又作波胝提舍尼,鉢喇底提舍那,鉢喇底提舍尼,略曰波罗提舍尼,波罗舍尼,提舍尼等。六聚罪之第四,犯戒律之罪名也。译曰向彼悔。此中有四戒,犯此戒者,必对餘一比丘懺悔,懺悔则其罪消灭,故名向彼悔罪。行事钞中一曰:「波罗提提舍尼,义翻向彼悔。从对治境以...
《佛学大辞典》 / 268字 / 3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Sudāya,Sudāna,又作须陀,须陀那,沙弥名。译曰善施。俱舍光记十四曰:「苏陀夷,此云善施。年始七岁。佛问:汝家在何?彼答言:叁界无家。称可佛心。未满二十,佛许僧中羯磨受戒。」旃陀越国王经详说之。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3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日本僧,為始入印度之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叁曰:「国初僧玄奘,住五印取经,西域敬之。成式见倭国僧金刚叁昧,言尝至中天,寺中多画玄奘屩及匙筋,以綵云乘之。盖西域所无者,每至斋日輒膜拜焉。」同续二有元和十叁年金刚叁昧游蜀之记事。 又(术语)如金刚能一切无碍,能通达...
《佛学大辞典》 / 414字 / 3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Saṁgha-varti,译曰眾现。罽宾国之僧,符秦建元十七年来关中,与道安等共译出阿毘曇毘婆沙。见高僧传一。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叁衣与鉢也。二者為僧之资物最重大者。观出家受戒之时,最初即以衣鉢具足為条件可知也。后為袈裟与铁鉢之意。禪家以道授受,谓為授受衣鉢。传灯录一曰:「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復告迦叶:吾将金缕僧伽梨衣,传付於汝。转授补处,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坏。」六祖坛经曰:「五祖忍大...
《佛学大辞典》 / 351字 / 3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Vihāra āla,译曰护寺。守护一寺及和集僧而白事者。求法高僧传上曰:「若作番直典掌寺门,及和僧白事者名毘訶罗波罗,译為护寺。」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大乘义章七曰:「杀父最轻,杀母次重,杀阿罗汉次重,出佛身血次重,破和合僧最重。故成实云破僧最重,何故如是?离叁宝故。(中略)可入圣者,不得入圣。坐禪学问,读诵礼拜,如是等事,一切不得,所以最重。」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3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七七日之斋会,以纸作幡子,使主僧火化之。以期亡灵见幡子之好相而得好身也。释氏要览下曰:「北俗亡累七斋日,皆令主斋僧剪纸幡子一首,随纸化之。按正法念处经有一十七种中有,谓死时若生天者即见中有如白[(畾/(冗-几+互))毛]垂下,其人识神见已,举手揽之,便受天人中有。故今...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3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持善见律毘婆沙之师资相传也。佛入灭以来每岁安居竟记一点,故名眾圣点记。出叁藏记十一善见律毘婆沙记曰:「仰惟佛世尊泥洹已来年载,至七月十五日受岁竟,於眾前谨下一点,年年如此。感慕心悲,不觉流泪。」歷代叁宝记十一曰:「外国沙门僧伽跋陀罗,齐言僧贤(善见律译者),师...
《佛学大辞典》 / 515字 / 3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赡部洲南边直下深过五百逾缮那有琰魔王都纵广之量亦尔其处有叁种鬼一者无财二者少财叁者多财无财复有叁种一者炬口二者针口叁者臭口少财亦有叁种一者针毛二者臭毛叁者瘿鬼多财亦有叁种一者希祠二者希弃叁者大势合之而有九类也(梵语赡部即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琰魔华言静息梵语逾...
《三藏法数》 / 778字 / 3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比丘尼之具足戒也。本律之说相,唯叁百四十八戒,以大数而称為五百。束為七聚:一,八波罗夷。二,十七僧残。叁,叁十捨堕。四,百七十八单提。五,八提舍尼。六,百眾学。七,七灭諍。行事钞中一曰:「律中尼有叁百四十八戒。」比丘尼钞中上曰:「世人妄传五百戒者非也,亦有经律...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3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四律者:一、十诵律Sarvāstivāda-vinaya,六十一卷,后秦弗若多罗译。是五部中之萨婆多部也。二、四分律Dharmagu ta-vinaya,六十卷,姚秦佛陀耶舍译,是五部中之曇无德部也。叁、僧祇律Sāṅghika-vinaya,四十卷,东晋佛陀跋陀罗等译。本名摩訶僧祇律Mahāsāṅgha,是根本窟内之...
《佛学大辞典》 / 575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波罗夷罪Pārājika,译曰断头。其罪最重,如断头而不能再生,不復得為比丘也。比丘有四戒,比丘尼有八戒。二僧残罪,梵名僧伽婆尸沙Saṁghāvasesa,僧者,僧伽之略,残為婆尸沙之译,残者,比丘犯此罪,殆濒於死,仅有残餘之命。因此而向於僧眾懺悔此罪,以全残命,故名僧残。比丘...
《佛学大辞典》 / 324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大日经六(叁叁昧耶品)曰:「復次秘密主,次於一身示现叁种,所谓佛法僧。復次秘密主,从此成立说叁种乘,广作佛事,现般涅槃,成熟眾生。」般涅槃,译曰入灭。佛八相成道中示现入涅槃之相也。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宋天台人,名道济,李氏子。就灵隐剃度,狂嗜酒肉,人称济颠。居净慈寺,火发寺燬。济行化严陵,以袈裟笼罩诸山,山木尽拔,浮江而出。报寺眾曰:木在香积井中,六丈夫勾之而出,盖六甲神也。见清一统志。师临终,作偈曰: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於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佛学大辞典》 / 167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臈字正书為腊字。原出於僧腊戒腊。出家受戒,竟一夏(夏期叁月之安居)為一腊,竟二夏為二腊,因而数僧之年。谓生年曰世寿,谓出家受具后之年曰法腊。又僧中之席次,依此腊数而定高下,谓之腊次。僧史略曰:「所言腊首,经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生来之岁首(从四月十六...
《佛学大辞典》 / 173字 / 3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又曰四种常住:一,常住常住,眾僧之厨库寺舍眾具华果树林田园僕畜等也。是永定住於一处,非可分判者,故為常住物中之常住物也。二,十方常住,如日日供僧之常食,是取前常住常住,而入当日之常食者,是為属十方僧之僧物,故云十方常住。简言之,即十方僧之常住物也。叁,现前现前...
《佛学大辞典》 / 177字 / 2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建康沙门慧炬与天竺叁藏胜持编禪宗诸祖传法之讖记及宗师之机缘,名為宝林传(稽古略叁),如七佛之说偈,世尊之拈华,皆宝林之捏造也。而传灯广灯等诸录皆因袭之以為口实。释门正统四曰:「德宗之末,乃有金陵沙六慧炬,撰宝林传,夸大其宗。至与僧传所记,如皂白...
《佛学大辞典》 / 180字 / 2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半字,悉曇章為生字之根本,而文字不具足者。二、满字,餘章之文字语法具足者。 又(杂语)僧之实名,以二字為古实,故僧名谓之二字。师弟之契,书实名奉师,谓之呈二字。又称他人之实名。敬其人,则分二字曰上某字下某字而呼之。后拾遗往生传曰:「须以今生结缘之力,必為当...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2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佛制称為衣者,袈裟也。后世别袈裟与衣。称叁衣為袈裟。种种僧衣。咸有别名。叁衣者:一、僧伽梨Saṅghāṭi,译言眾聚时衣。大眾集会為授戒说戒等严议时着之。二、鬱多罗僧Uttarāsaṅga,译言上衣。在安陀会上着之。叁、安陀会Antarvāsaka,译言中着衣。衬体而着之。叁衣皆為方形。缝...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比丘尼当守之八法也。百夏之比丘尼当礼初受戒之比丘。不得骂比丘。不得说比丘之罪及其过失。当从大德之僧受具足戒。尼,犯僧残当从僧懺悔。每半月宜受僧教诫。宜从比丘叁月安居,夏满宜诣僧中求自恣之人。以上八法谓之比丘尼之八敬法。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公案名。又作大龙法身。大龙山智洪弘济,答僧问:示色身之外,法身不可觅者。碧巖录八十二则曰:「僧问大龙: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龙云: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2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现前僧物,属於一结界中现在眾僧之眾物也。即现前僧个个供养之衣食等。二四方僧物,又曰十方僧物,亦曰僧祇物,属於四方僧之物件。寺之房舍饭米等也。此别由施者之意志而别者。 又由於物件之性质而区别者為重物轻物,堂舍田园等為前者,鉢锡杖叁衣等十八资具為后者。重物轻物之...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五代梁时明州奉化布袋和尚,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形裁腲脮。蹙额皤腹。出语无定。时号长汀子。常荷一布袋入鄽,见物则乞。一日,有僧在前行。师拊其背。僧回首。师曰:乞我一文钱。曰:道得即与。师放下布袋,叉手而立。保福和尚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放下布袋。福曰:為祇如此...
《佛学大辞典》 / 189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头陀之行者,应守十二种之条项:一、纳衣,又曰粪扫衣。以同於人所委弃之粪扫者,缝纳為衣也。二、叁衣,又曰但叁衣。但着僧伽梨,鬱多罗,安陀会之叁衣,不用其餘长衣也。已上二者,属於衣服。叁、乞食,又曰常乞食。自行乞食,不敢受他之请待及僧中之食也。四、不作餘食。午前中...
《佛学大辞典》 / 416字 / 2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Dharmakāla,又曰曇摩訶罗。译曰法时。天竺沙门。魏嘉平中至洛阳,译出僧祇戒心。高僧传一曰:「曇柯迦罗,此云法时。」四分戒本疏一上曰:「天竺沙门曇摩迦罗,魏言法时,出僧祇戒心。」饰宗记叁本曰:「中天竺沙门曇摩迦罗,或云柯罗,此云法时。」
《佛学大辞典》 / 108字 / 2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日本日莲宗叁大秘法之一。谓十界曼荼罗為本尊也。十界曼荼罗為日僧日莲所始,中央书妙法莲华经五字,左右图各种天部诸尊,以表十界互具,示无作叁身之佛形者。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2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僧问云门:如何是一代时教?云门云:对一说。」圆语评唱曰:「一大藏教,只消叁个字。四方八面,无儞穿毉处。人多错会却道,对一时机宜之事故说。又道森罗及万象,皆是一法所印,谓之对一说。更有道,只是说那个一法,有什麼交涉,非唯不会。更入地狱如箭,殊不知古人意不如此。...
《佛学大辞典》 / 127字 / 2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哑羊僧,愚痴之比丘,不知善恶持犯,不知随所犯之罪而悔除,犹如哑羊至死无声者。二无羞僧,虽知善恶持犯,而内无羞耻之心,不作悔除者。叁有羞僧,识持犯知悔除者。四真实僧,具见道以上圣德者。见智度论叁。 又一胜义僧,与智度论之真实僧同。二世俗僧,与智度论之有羞僧同。...
《佛学大辞典》 / 148字 / 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Vitāśoka,又Vigatāśoka,达磨阿输迦王之弟。智度论二十谓之韦駄输,阿育王经叁谓之毘多输迦,阿育王传二谓之宿大哆。善见律二谓之帝须。由阿输迦之方便為七日王,遂发心者。阿育王经叁言阿育王之弟毘多输迦,信外道之法,谤王供养佛僧,王告大臣言:我弟信外道之言,我当以方便使...
《佛学大辞典》 / 334字 / 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在福建福清县西二十餘里。其山多產黄檗,故名。唐贞元五年,正干禪师开创此山,建立一宇,名云般若堂。其后歷八年,大闢堂宇,改号建福寺。寻希运禪师住山,黄檗之名顿显。自后遂為临济一派之大道场,宋代最盛,几阅星霜,渐即零落,明洪武二十叁年,莆阳心鑑周公為檀越,请大休禪...
《佛学大辞典》 / 370字 / 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於佛法僧之叁宝,恭敬供养,则生无量之福分,故曰敬田。优婆塞戒经叁谓為:「功德田。」叁福田之一。止观十下曰:「上不见经佛敬田,下不见亲恩之德。」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具曰弘誓愿。谓佛菩萨弘大之誓也。无量寿经上曰:「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同下曰:「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法华经普门品曰:「弘誓深如海。」文句十下释之曰:「弘,广也。誓,约也。广制要心,故言弘誓。」辅行一之叁曰:「僧那西音,此云弘誓。」法界次第...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2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Pārājika,六聚罪之第一,戒律中之严重罪也。新作波罗闍已迦,波罗市迦。戒经谓之弃(犯者不收於内法而弃於外之意也)。僧祇律谓之退没(退没道果也),不共住(不入僧数也),堕落(堕阿鼻地狱也)。十诵律谓之堕不如意处(由犯此戒与魔战而堕於负处也)。四分律谓之断头(以无论...
《佛学大辞典》 / 645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又曰偷兰遮耶,萨偷罗。梵音Sthūlātyayas,巴Ohullaccaya,译作大障善道,大罪,麤恶麤过等。六聚罪之一。初二篇之因罪(犯波罗夷与僧残而未遂者),及五篇不摄之诸果罪(就死尸而婬,盗五钱已下,不在五篇中者)也。故此中於罪体虽有因果之别,轻重之差,而就最重者列於波罗夷僧...
《佛学大辞典》 / 231字 / 2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僧之税钱也。宋高僧传八(神会传)曰:「十四年,范阳安禄山举兵内向。两京板荡,驾幸巴蜀。副元帅郭子仪,率兵平殄。然於飞輓索然,用右僕射裴冕权策,大府各置戒坛度僧,僧税緡,谓之香水钱,聚是以助军须。」
《佛学大辞典》 / 86字 / 2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Gautama Saṇghadeva,瞿曇姓。僧伽提婆名。译曰眾天。罽宾国人,与慧远竺佛念等共译诸论。见歷代叁宝记七,梁僧传一,开元录叁。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2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卷,刘宋京声译。王舍城之富者有二子,兄名佛大,弟名僧大。僧大出家,佛大贪染其妇。妇不从,佛大遣贼杀僧大。僧大临死得四果,妇哭死得生天,佛大遂堕於地狱。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2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 《佛说佛大僧大经》由檀家归属之寺也。檀那為施与之义,俗家施与僧寺以资缘,则自僧称俗曰檀那。又曰檀家。僧施与俗家以法利,则自俗家呼僧寺為檀那寺。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Pari,译曰圆。圆满之义也。又皆也,徧也。唯识枢要上本曰:「波利圆也。」华严经疏钞十四曰:「波利,此云皆也,徧也。」 又(人名)佛陀波利之略。唐仪凤元年由西国来至五臺山,受文殊之告命,更还西天,齎尊胜陀罗尼经之梵本而译出之,是婆罗门僧也。见尊胜陀罗尼经序。 又(...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Nāṁ,梵语名词之尾发南声者,是第六转属声,多言声也。表叁以上之数。演密钞二曰:「南者多声,即是等义眾义,如云佛駄南Buddhānāṁ,达磨南Dharmānāṁ,僧伽南Saṁghānāṁ。」
《佛学大辞典》 / 86字 / 2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受戒犍度,说受戒之法,故名。二,说戒犍度,说每月说戒懺悔之法,故名。叁,安居犍度,说每年自五月(旧律),六月(新律)。安居之法,故名。四,自恣犍度,说夏安居竟日,使比丘随意举他所犯之罪而懺悔之之法,故名。五,皮革犍度,就比丘着皮革说其法非法,故名。六,衣犍...
《佛学大辞典》 / 410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Saṁghārāma,又作僧伽罗磨。略曰僧伽蓝,伽蓝等。译曰眾园。僧眾所住之园林也。玄应音义一曰:「僧伽蓝,旧译云村,此应讹也。正言僧伽罗磨,此云眾园也。」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2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末者,最后之一次。末上,犹云在最后也。传灯录十曰:「僧问赵州从諗禪师云:和尚还入地狱否?师曰:老僧末上入。曰:大善知识為什麼入地狱?师云:若不入,阿谁教化汝。」德异坛经序曰:「末上叁拜得髓,受衣绍祖,开阐正宗。」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2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孟郊诗曰:「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庭。」刘敞中山诗话曰:「王丞相论沙门道因曰:投老欲依僧。客遽对曰:急则抱佛脚。王曰:投老欲依僧是古诗一句。客亦曰:急则抱佛脚是俗谚全语。上去投,下去脚,岂不的对。王大笑。」张世南宦游纪闻曰:「云南之南一番国,专尚释教。有犯罪应诛...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清河人。姓崔氏。自幼出家。闻罗什入关中。輒行师事之。时有「通情则生(道生)融(道融)上首,精难则观(慧观)肇(僧肇)第一」之称。尝着法华宗要,什见之称快。晚止京师道场寺,敷扬法化。尝判一代教分二教五时之相。是為吾国判教之嚆矢。刘宋元嘉年中寂。着有所辨宗论,顿悟...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律中科罪之名。比丘犯重罪而无悔心者,灭僧籍而摈斥之也。行事钞上一之四曰:「灭摈者,谓犯重已举至僧中,白四除弃也。」同上二之二曰:「言灭摈者,谓犯重比丘,心无惭愧,不敢学悔,妄入清眾,滥居僧限。当叁根五德举来,诣僧忆念示罪,令自言已举白四法。」释氏要览下曰:「弥...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又曰生色可染。梵语金银之异名也。生者生色。金也。以金色天生而不变也。像者似色。银也。以其為类似於金之金属也。僧祇律善见律谓之生色似色。又曰可染。以其可涂染故也。即金银之异名也。行事钞下四曰:「生像者,僧祇善见云生色似色,似即像也,生金像银。」同资持记曰:「生色...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行事钞下二之一曰:「五分诸比丘欲羯磨於一房一角,半房半角,中庭或通结坊间作净地并听。若通结,应云此住处共住共布萨,僧今结净地除某处。」寄归传二有五种之净地:一起心作,初造寺时定基石已,若一苾芻為检校人,应起如是心,於此一寺或可一房為僧当作净厨。二共印持,定寺基...
《佛学大辞典》 / 261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略曰破僧。五逆罪之一。以邪方便使一味之闻法眾及一味之作法眾乖离,息止佛之转法轮,阻害僧中之法事也。五逆之中,其罪最重。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又作僧伽多。译曰集会。法门名。僧伽吒经一曰:「有法门名僧伽吒,若此法门在阎浮提,有人闻者悉能除灭五逆罪业。」大集会正法经一曰:「我有正法名大集会。」此二经同本异译也。梵Saṁghāta。 又风灾劫时所起之风名。大宝积经叁十七曰:「又风灾起更有大风名僧伽多,彼风所吹举此...
《佛学大辞典》 / 187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叁衣与鉢也。二者為僧之资物最重大者。观出家受戒之时,最初即以衣鉢具足為条件可知也。后為袈裟与铁鉢之意。禪家以道授受,谓為授受衣鉢。传灯录一曰:「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復告迦叶:吾将金缕僧伽梨衣,传付於汝。转授补处,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坏。」六祖坛经曰:「五祖忍大...
《佛学大辞典》 / 351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佛於法自在。称曰法王。法华经譬喻品曰:「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同药王品曰:「如来是诸法之王。」维摩经佛国品曰:「已於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释迦方誌上曰:「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维摩经慧远疏曰:「佛於诸法得胜自在,故名法王。」 又(职位)...
《佛学大辞典》 / 251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边罪难,先受具足戒而犯四波罗夷者,是為佛法边外,故曰边罪。二犯比丘尼,於白衣时犯净戒之比丘尼者。叁贼心受戒者,曾於白衣或沙弥时,盗听他之说戒羯磨,诈称為比丘者。四破内外道者,原是外道,来投佛法,受具竟,还復本道,今欲復来受戒者。是彼此通坏,而志性无定。五黄门...
《佛学大辞典》 / 189字 / 2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各出本论) 一、百论,僧肇法师云:佛入灭后八百余年,外道纷然,异端竞起,邪辩逼真,殆乱正道。有提婆菩萨乃作斯论,所以防正闲邪,大明于宗极者矣。论有百偈,故名百论。(梵语提婆,华言天,龙树弟子也。) 二、中论,中论即观论也。僧睿法师云:论有五百偈,龙树菩萨之所...
《三藏法数》 / 351字 / 2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提婆达多造叁逆罪在生坠於无间地狱:一、破和合僧得五百弟子,此五逆罪之破和合僧也。二、僧还和合,则起恶心而以大石掷佛,佛足出血,此五逆中之出佛身血也。叁、华色比丘尼见之呵彼,则以拳杀尼,此五逆中之杀阿罗汉也。彼更入毒於爪中,欲於礼佛时中伤佛,未到佛处,地自然破裂...
《佛学大辞典》 / 216字 / 2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Samgata,译曰习种性。位名。仁王经下曰:「能以一阿僧祇劫修伏道忍行,始得入僧伽陀位。」同嘉祥疏五曰:「外国名僧伽,此方名习种性,又义翻名為离着地。以不着人我故也。」 又僧名,译曰饶善。见歷代叁宝纪八。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2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龙王名。住频闍訶山下之池中,能解僧佉论,频闍訶婆娑外道就之学僧佉。见天亲传。梵Vṛṣagaṇa,Vārsagaṇya。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2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僧之雅名也。释氏要览上曰:「古今儒雅,多呼僧為支郎者。高僧传云:一魏有叁高僧,曰支谦支讖支亮。於中谦者,為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復多智。时彦谚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小是智囊。」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比丘尼之受戒坛也。僧史略曰:「受戒初本僧尼同坛,本朝(北宋)太祖不许尼住僧中,自是始别為坛。」宋朝会要曰:「开宝五年二月,詔自今尼有合度者,只许於本寺起坛受戒。」按自此始别立尼受戒坛也。
《佛学大辞典》 / 86字 / 2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斋食之异名。以当日中而食故也。过午则不许食一毫之食。释氏要览上曰:「僧祇律云:时食谓时得食,非时不得食。今言中食,以天中日午时得食,当日午故言中食。」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四分律以叁衣与僧羯支Saṁkakṣikā,及覆肩衣為五衣。五分律以叁衣与覆肩衣水浴衣為五衣。义净之新律,以叁衣与僧脚崎及俱苏洛迦為五衣。见十八物图。
《佛学大辞典》 / 69字 / 2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僧伽Saṁgha之略。译曰和或眾。四人已上之比丘和而為眾。新译家以為叁人已上。智度论叁曰:「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僧非可名一人之上。寄归传叁曰:「凡有书疏往还,题云求寂某乙、小苾芻某乙,(中略)不可言僧某乙。僧是僧伽,目乎大眾,寧容一己輒道四人,...
《佛学大辞典》 / 494字 / 2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声闻僧,修小乘叁学,剃头染衣,出家沙门之形相也。二菩萨僧,修大乘叁学,有髮俗衣,在家之形相也。见智度论叁十四。 又一应供僧,在檀越可供养者。二叁归僧,叁宝中之僧宝而可归依者。唯限於声闻人中之四向四果。见大乘义章十。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2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Kāraṇḍa-veṇūvana,又云迦兰陀竹园,迦蓝陀竹园,迦陵竹园,迦邻竹园等。迦兰陀鸟所栖之竹林。又迦兰陀长者所有之竹林也。在摩竭陀国王舍城与上茅城之间。係迦兰陀长者所有,本与尼犍外道,后奉佛為僧园,是為印度僧园之初,所谓竹林精舍是也。慧琳音义四十一曰:「迦兰多迦,古...
《佛学大辞典》 / 713字 / 2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钱塘人。姓吕氏。十五岁出家,二十岁受具。游歷诸方,讲宣经教,太宗遣使迎请,称疾不行。着法华义疏叁卷。又製问训义序叁十叁科,註遗教经等。誉驰海内,勅為僧正。是為东土僧正之始。齐建武叁年寂,年八十五。见梁高僧传八,佛祖统纪叁十六等。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2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僧俗和合,住於一处,如树木之丛集為林也。特為禪庭之名。以禪之翻名,有功德丛林之语也。智度论叁曰:「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為林,(中略)僧聚处得名丛林。」大乘义章十叁曰:「禪者是中国之言,此翻名為思惟修习,亦云功德丛林。(中略)功...
《佛学大辞典》 / 246字 / 2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切眾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叁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秘藏宝钥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僧伽吒经四曰:「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成实论七曰:「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生。」
《佛学大辞典》 / 113字 / 2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四处者一為王舍城之鷲峰山,二為舍卫国之给孤独园,叁為他化自在天宫,四為王舍城竹林精舍之白鷺池。十六会者,第一会有四百卷。说於鷲峰山。第二会自四百一卷至四百七十八卷之七十八卷,说於鷲峰山。与第一会大同,罗什译之摩訶般若,无罗叉之放光般若,竺法护译之光讚般若,同為...
《佛学大辞典》 / 859字 / 2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