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条搜索结果

陀毘罗

又作陀毘荼,达罗毘荼,达罗弭荼。南印土国名。其国言咒语,多甚难解。西域记十曰:「达罗毘荼国,南印度。」瑜伽论九曰:「达罗弭荼种种明咒。」同伦记九下曰:「景云:南天竺东南海渚有一师子国,名达罗弭荼。(中略)测云:旧论云陀弥国书。旧释云:是鬼国所发语言,不可解了...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3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大乘百法

百法束为五门:谓色法十有一,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有一,不相应行法二十有四,无为法六,共成一百也。 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法,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识所取之,具有四分:一、心所法...

《三藏法数》 / 1706字 / 3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八识缘广狭

一、眼识缘唯实唯量,谓眼见色时,即有识生,能缘青黄赤白实有之色,名为性。此识对名为现量,以其但能见色,未起分别,是故所缘之狭也。(性者,谓现前所有实见之也。现量者,谓见现前之色,而能量度也。) 二、耳识缘唯实唯量,谓耳闻声时,即有识生,能闻言语...

《三藏法数》 / 719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心空

心性广大,含容万象,譬之於大虚空。故曰心空。吽字义曰:「无始以来,本住心空。」 又心离自障,而空寂无相,故云心空。仁王经中曰:「空慧寂然无缘观,还照心空无量。」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梵音samādhi,旧称昧,摩提,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於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於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

《佛学大辞典》 / 638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拘睒弥国

西域记曰:「憍赏弥国,旧曰拘睒弥国,讹也。中印度境,周六千餘里。国大,都城周十里。土称沃壤,地利丰植,气序暑热,风俗刚强,好学典艺,崇树福善。」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2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迦湿弥罗

Kaśmira,新称迦湿弥罗,羯湿弭罗,迦叶弥罗。旧称罽宾。国名。在印土之西北境。西域记曰:「迦湿弥罗国,旧曰罽宾,讹也。北印度境,周七千餘里,四境负山,山极峭峻。虽有门径,而復隘狭。自古邻敌,无能攻伐。国大都城,西临大河。南北十二里,东西四五里。宜稼稷,多花果。...

《佛学大辞典》 / 227字 / 2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唯识

约於所观界之唯识。五种唯识之一。法苑义林章一曰:「一唯识,阿毘达磨经云:鬼与傍生,人与天,各随其所感,事等心异,故义非真实。如是等文,但说唯识所观之者,皆唯识。」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一机一

机谓属於内而慟於心者。谓属於外而显於形者。释尊拈华為,迦叶会其消息,破顏微笑,為机。又如烟為,见之早知是有火,為机。碧巖录马大师不安则垂示,有曰:「一机一,一言一句,且图有个入处。好肉上剜疮,成窝成窟,大用现前,不存规则。」此即机也。涉於言句者,欲暂...

《佛学大辞典》 / 191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十大论师

释唯识十颂之十论师也。一、护法,梵云达磨波罗Dharma Pāla,南印度境,达罗毘荼国,建至城中帝王之子也。二、德慧,梵云窶拏末底Guṇamati,安慧之师也。、安慧,梵云悉耻萨末底Sthilamati又Sthīramati,糅杂集论持俱舍论破正理论為护法论师同时之先德,南印度境逻罗国人。四...

《佛学大辞典》 / 291字 / 2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无量识

真言宗虽由释论一往立十识,其实立无量之心识也。其故,真言立心即智,智即佛,则以佛有无量,故心识亦无量也。因而本宗就胎藏界曼荼罗之诸尊,立一识八识九识十识无量识之五释:一识者,中台大日尊一种之心王也,以摄一切之心数,是与小乘成实之所立同。八识者,八叶尊八种之心王...

《佛学大辞典》 / 489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梵语Jñāna,闍那,若那。於事理决断也。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於决断,说之為智。」唯识述记九曰:「忍言智以决断故。」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圆觉

一、奢摩他,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止即止寂之义。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而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即是体真止,义当空观。故经云: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体真止者,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是实相之真也。) 二、...

《三藏法数》 / 340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慈忍十种利益

慈即爱念,忍即安忍。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违顺等,皆能慈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火不能烧,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违逆之,了知身心自性本空,悉无所恼,是以嗔恚之火,所不能烧也。 二、刀不能割,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

《三藏法数》 / 515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二十种烦恼随眠

烦恼者,谓见、思无明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由此烦恼,随逐众生,眠伏藏识之中,故名随眠。(藏识者,藏有含藏之义,即第八识也。) 一、不定地随眠,不定地,即欲界也。谓欲界散乱,不修禅定,以散乱故,眼等诸根烦恼,随逐不舍,故名不定地随眠。 二、定地随眠,定地,即色...

《三藏法数》 / 1012字 / 2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八识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与末那识Manas及第八识也。末那為意,意為思量之义,无始已来无间断,了别第八识,思量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故名意识。此识為识体意,故名意识。前之第六识以此意為所依,故名意识。因而為别二识,存梵名也。是為一切眾生妄惑之根本。第八识,即阿赖耶识也,译曰...

《佛学大辞典》 / 302字 / 2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二十种烦恼现行

一、随所欲缠现行,谓在家之人,未离诸欲,而于所欲之境,起种种缠缚之业,相续不舍,故名随所欲缠现行。 二、不随所欲缠现行,谓出家之人,不随世间欲乐之境,而生厌离之心相续不舍,故名不随所欲缠现行。 、无所了知现行,谓住恶说法之人,于善恶法不生分别,于一切境界无...

《三藏法数》 / 958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阿赖耶识所缘之境也。见[类境]条。

《佛学大辞典》 / 18字 / 2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助道资缘

往生要集下末明念佛行者助道之资缘曰:「问:凡夫行人,要用衣食,此虽小缘,然能辩大事,裸餧不安,道法在焉?答:行者有二,谓在家出家也。其在家人,家业自在,餐饭衣服,何助念佛?如木槵子经琉璃王行,其出家人亦有类:若上根者,草座鹿衣一菜一果,如雪山大士是;若中根者...

《佛学大辞典》 / 330字 / 2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迦尸

Kāśi,国名。迦尸者,本竹名,以此国出此竹故也。慧苑音义上曰:「迦尸者,西国竹名也。其竹堪為箭干,然以其国多出此竹,故立斯名。其国即在中天竺憍萨罗国之北邻,乃是十六大国之一数也。」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慧日

佛智能照世之盲冥,故比之於日。无量寿经下曰:「慧日照世间,清除生死云。」法华经方便品曰:「慧日大圣尊。」同普门品曰:「慧日破诸闇,能伏灾风火。」 又(人名)唐慧日藏,青州东莱人。姓辛氏。幼见义净藏从印度归,羡慕之。嗣圣十九年,决志西游。年达印度境。拜圣迹...

《佛学大辞典》 / 291字 / 2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六染心

心体原為清净,离诸妄染,然因依於不觉,忽起无明,遂有六种染心之相:一、执相应染,我执之烦恼与心王相应而起,执着外境以染净心者,是六麤中之第执取相与第四计名字相也,二乘之极果及菩萨之十住位断之。二、不断相应染,不断為相续之义,於苦乐等境,法执之烦恼与心王相应而...

《佛学大辞典》 / 434字 / 2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权实二智

诸法既有权实之二法,达於其权法之差别,為如来之权智,达於其实相之一理,為如来之实智。开显一之如来善巧者,权智之妙用,故本经方便品讚嘆二智中,独置重权智也。玄义上曰:「前来二十种智,不出权实二智。如经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悉具足,即总束前来诸权智也。如来知见...

《佛学大辞典》 / 204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尼陀那

Nidāna,译曰因缘,缘起。十二分经之一。说佛之说法缘起由序者。诸经多有通别二序,所谓别序者,尼陀那也。智度论十二曰:「尼陀那者,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有人问:故说是事。毘尼中有人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慧苑音义上曰:「尼陀那...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2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羯若鞠闍

Kanyākubja,国名。译曰曲女城国。中印度。周四千餘里,国之大都城,临西殑伽河,长二十餘里,广四五里,名曲女城。玄奘渡天时,戒日王於此开无遮大会。西域记四曰:「羯若鞠闍国,唐言曲女城国,中印度。」

《佛学大辞典》 / 88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种断

断法不再起之种也:一、自性断。智慧起时,烦恼暗障,自性应断,故名自性断。二、不生断。得法空时,使涂恶道苦果永不更生。故名不生断。、缘缚断。但断心中之惑,则於外尘之境不起贪瞋,於境虽缘,而不生染着,故名缘缚断。出宗镜录七十六。 又一、见所断。声闻初果之人名...

《佛学大辞典》 / 214字 / 1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治五种染

一、持戒治破戒染,谓修菩萨行者,能持诸戒律,以净身心,制伏过非,则离一切破戒之污染也。 二、入禅治贪欲染,谓修菩萨行者,修习禅定,安心理境,寂静无为,则离一切贪欲之污染也。 、神通治邪归依染,妙用不测谓之神,自在无碍谓之通。若诸众生归依邪师邪行者,菩萨能以...

《三藏法数》 / 306字 / 1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俱生

俱生起之略。与吾生俱起之义。人之惑心之起,有二种,一曰分别起。二曰俱生起。若依邪师邪教邪思惟而起者為分别起。不假此者对於境自然而起者為俱生起。此中分别起,其惑强,却易断,俱生起弱而反难断。因而於见道先顿断分别起之惑,次於修道渐渐断俱生起之惑也。唯识论一曰:「...

《佛学大辞典》 / 175字 / 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掉举也。令心高举,不安静之烦恼也。俱舍论四曰:「掉谓掉举,令心不静。」唯识论六曰:「云何掉举?令心於不寂静為性,能障行捨奢摩他為业。」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攀缘

心不独起,必有所对之,攀缘於彼而起。恰如老人之攀杖而起,谓之攀缘。又心忽彼忽此,驰回外界之事物,如猿攀木枝,忽在彼处,忽在此处,谓之攀缘。常略之以缘之一字而说之。心為能缘,為所缘,心涉於,谓之缘。楞伽经一曰:「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楞严...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迷执

转倒事理云迷,迷情之思云执。成唯识十曰:「愚夫迷执於,起烦恼业。」六妙法门曰:「种种横计迷执诸法,轮迴六趣。」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种有

有名有实谓為有。有有种:一、相待有,待者对待之义。如对於长而有短,对於短而有长,对於境而有心,对於心而有境者。二、假名有,假者虚假不实之义。如假四大之和合,名為瓶,假五蕴之和合名為人,有假名而无实体者。、法有,色心之诸法由因缘而生者。是虽无自性,然非如兔龟...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1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安慧

安置意於智慧而不动。十住论十曰:「诸佛安慧常不动。」往生要集指麾钞十五曰:「安谓安置,慧是智慧。」 又天竺论师名Sthiramati,解释唯识论之十大论师之一。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悉耻罗末底,唐言安慧,即糅杂集。救俱舍论,破正理师护法论师同时先德。南印度,罗罗国人也...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能缘

对所缘而言,缘為攀缘眼等之心识,攀缘声等之外曰能缘。声等之外曰所缘。攀缘者,心识不独起,必攀外而生,恰如老人之攀杖,猿之缘木也。俱舍论光记二曰:「缘谓攀缘,心心所法名能缘,是所缘。(中略)心心所法,其性羸劣,执方起,犹如羸人非杖不行。」

《佛学大辞典》 / 108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阿赖耶识种境

一种子。生一切有漏无漏现行法之种子也。二五根。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也。器界。山河草木饮食器具等一切眾生之依报也。阿赖耶识常以此种為所缘之境。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别总二种念处

此四念处观有二种:一云别相念处,二云总相念处。别相念处者,如上分所观之境為身受心法之四者,追顺而别别观之也。但於第四法念处,有杂缘不杂缘之二者,不杂缘法念处,唯观法之一境,杂缘法念处,於身等四境或合观身受之二者,乃至四境皆总观之。盖法之名,汎通於前者也。总相...

《佛学大辞典》 / 277字 / 1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无念

无妄念也,即正念之异名。慧经曰:「问曰:何等為能知一万事毕?报曰:一者谓无意无念万事自毕,意有百念万事皆失。」四十二章经曰:「饭千亿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宗镜录八曰:「正念者,无念而知,若总无知,何成正念?」传心法要曰:「一念不起,即十八...

《佛学大辞典》 / 459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观门十法界

天台正修止观之法於所观立十境為十法界:一、阴界入法界,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之诸法悉為中道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二、烦恼法界,如无行经说贪欲即是道,维摩经说行於非道,通达佛道烦恼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病患法界,如维摩之託疾,双林之现病,病患即不可思议法界也。四、业...

《佛学大辞典》 / 355字 / 1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无识

顺世外道计地水火风之四大,极微常实,立唯无识(今所谓唯物论)之义,清辩论师於真諦中立心共為真空,於俗諦中立唯无识之义,以与护法论师之唯识无对立。盖内识有有心,心必託而起故也。义林章一末曰:「或顺世外道及清辩等。成立唯。為简於彼言识之唯。」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1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六麤

明眾生迷妄之生起次第由根本无明而生起业转现之细,更缘现相之境界而生起六种之迷相,对於前之细而称為六麤:一智相,谓於现识所现之境界不知是為自识所现之幻影,妄生智慧而分别诸法也。是俱生起之法执也。二相续相,谓依前智相之分别而于爱境生乐境,於不爱之境生苦受等,种...

《佛学大辞典》 / 273字 / 1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五种不随

类境中之性类有五种不随之义:一、性不随,二、种不随,、界繫不随,四、科不随,五、异熟不随。

《佛学大辞典》 / 39字 / 1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十不知

小乘之果佛,不断不染污无知,故闇於世间之事法,其事虽多,十不知境其首也。一味,诸法之滋味也。二势,损益之势力也。熟,物之成熟也。四德,物之德用也。五数,物之数量也。六量,大小之量也。七处,远近等之处也。八时,远近等之时也。九同,物之相似也。十异,物之差别也。...

《佛学大辞典》 / 113字 / 1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毘怛迦

Vitarka,译曰寻。麤心於境寻求,谓之寻,细心於境伺察,谓之伺,此寻伺旧名觉观。玄应音义二十曰:「梵云毘怛迦,此云寻。毘遮罗,此云伺。寻谓寻求,伺谓伺察。或思或慧於境推求麤位名寻。此二种於境审察细位名伺,故言寻伺。旧名觉观者,案梵本菩提名觉,毘鉢舍那名观。译人...

《佛学大辞典》 / 125字 / 1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胶盆子

盛胶之盆,喻文字葛藤。临济录曰:「真正学人便喝先拈出一箇胶盆子,善知识不辨是,便上他上作模作样。」

《佛学大辞典》 / 47字 / 1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苏囉多

Surata,一作苏喇多。译曰妙适,妙住,妙着,妙乐。如男女相婬者。理趣释曰:「妙适者,即梵音苏囉多也。苏囉多者如世间那罗那哩娱乐,金刚萨埵亦是苏囉多,以无缘大悲徧缘无尽眾生界,愿得安乐利益心无曾休息,自他平等无二,故名苏囉多耳。」大日经十六曰:「苏喇多金刚妙住也,...

《佛学大辞典》 / 274字 / 1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酒有

一窣罗Surā,以食製之者。二迷丽耶,以餘物製之者。末陀Madya,前二种之未熟已坏而使人醉者。俱舍论十四曰:「酝食成酒名為窣罗,酝餘物所成名迷丽耶酒。即前二酒未熟已坏不能名酒,不名末陀,若令醉时名末陀酒。」 又有酒:一穀酒,二果酒,药草酒。智度论十曰:「果酒...

《佛学大辞典》 / 160字 / 1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Pratyaya,攀缘之义。人之心识,攀缘於一切之界也。如眼识攀缘色而见之,乃至身识攀缘触而觉之。因而心识為能缘,其界為所缘,其心识向界而动之作用,谓之缘。即心攀缘界也。缘為心对於之作用,易言之,则為心之虑知。故常曰缘虑,示缘即虑知也。成唯识论一曰:「在...

《佛学大辞典》 / 186字 / 1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八门两益

因明入正理论一部所明也。八门者何?一曰能立,因喻满足,圆成宗义,生他之正智者也。二曰能破,检出他过失之量,我能斥其非(名之曰显过破),或立量而破之(名之曰立量破)者也。曰似能立,宗因喻之支互有缺,或支完全,而所陈有过(过是也),堕於自负者也。四曰似...

《佛学大辞典》 / 440字 / 1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五种法身

小乘所立之五分法身,更有大乘所立类之五种。

《佛学大辞典》 / 21字 / 1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教理行果

於四法宝之外,别加所观之者。法相宗称之為五种唯识,说唯识、教唯识、理唯识、行唯识、果唯识之别。出於法苑义林章,成唯识论枢要等。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1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忍智

慧心安於法,名為忍;於境决断,名為智。小乘有部之说,忍為无间道(旧译曰无碍道)之观知,属於因;智為解脱道之观智,属於果。成实及大乘,忍智皆通。但就义而分之,则始观名忍,终成名智。俱舍论二十曰:「忍智者,忍是无间道,约断惑得无能隔碍故。智是解脱道,已解脱惑得与...

《佛学大辞典》 / 250字 / 1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迦比罗

外道名。见[迦毘罗]条。 又(地名)古代中印度之地名。梵语亦作迦毘罗。又曰迦比罗伐窣堵。即释迦父王所主国也。释迦在世之年。其国即已灭亡。地在今尼泊尔西南。拉普的Ra ti河以东。晋法显旅行时。已云城址荒芜。民家仅数十。唐玄奘西游。尚见伽蓝窣堵波及阿育王所建大石柱。...

《佛学大辞典》 / 176字 / 1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根身经

阿赖耶识种境之一。言眼等五根身為阿赖耶识之相分。

《佛学大辞典》 / 24字 / 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无分别心

离情念分别之心识也。有二种,一為无漏之无分别心,一為有漏之无分别心。无漏之无分别心,又云无分别智,正体会真如之智也,有漏之无分别心,如定心之第六识或第八识及眼等之五识,称於境之自相,现量之心是也。分别為随念,计度,自性之种。无分别者,无随念计度之二种,非无自...

《佛学大辞典》 / 124字 / 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如色為眼识所游履,谓之色。乃至法為意识所游履,谓之法。俱舍颂疏一曰:「色等五性,是界故。眼等五根名有性,有界故。」 又实相之理,為妙智游履之所,故称為。是属於前之法。玄义二上曰:「以妙故,智亦随妙。以法常故,诸佛...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食时五观

行事钞下二曰:「今故约食时立观以开心道,略作五门,明了论如此分之:初计功多少量他来处,二自忖己身德行,防心离过,四正事良药,五為成业道。」资持记下二之曰:「境虽有五,总束為:初即观食,二是观身,并观心,从疏至亲观法次第。」

《佛学大辞典》 / 104字 / 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带质

类境之一。如第六识缘五根五境,第七识缘第八识,自心所现之相分带本质之实体,犹如镜中所现之影像带持镜外之实物者。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梵语娜麼Nāmān(N.sg.n.Nāma),能随音声赴物体,因而詮体,使人起想者。以闻其名,则其物体之相必浮於心故也。唯识论二曰:「名珠詮自性,句詮差别。」法华玄义一曰:「名名於法,法即是体,寻名识体。」瑜祇经曰:「那麼是名字也。」俱舍论五曰:「名谓作想。」同光记五曰:...

《佛学大辞典》 / 194字 / 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种根器

阿赖耶识所缘之境也。见[阿赖耶]条。

《佛学大辞典》 / 18字 / 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

类境之一。

《佛学大辞典》 / 6字 / 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