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1 条搜索结果

叁藏

多罗藏。诠戒定二学随机破病。毗尼藏。唯诠戒学。摩德勒伽藏。唯诠慧学。亦名阿毗达摩藏。此叁藏约大小乘分为二藏。所谓声闻菩萨藏。

《法门名义集》 / 54字 / 12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因陀罗网

是梵汉双举之名。单用汉语,则云帝网。即帝释天之宝网。其网之线,珠玉交络,以譬物之交络涉入重重无尽者。通路记曰:「忉利天王帝释宫殿,张网覆上,悬网饰殿。彼网皆以宝珠作之,每目悬珠,光明赫赫,照烛明朗。珠玉无量,出算数表。网珠玲玲,各现珠影。一珠之中,现诸珠影。珠...

《佛学大辞典》 / 207字 / 12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九种大禅

禅,梵语具云禅那,华言静虑。谓菩萨既凭弘誓利益众生,则当进深广大行。然深广之行,莫若禅定。言禅,则一切皆摄。所谓若诸菩萨成道,转法轮,入涅槃,胜妙功德,思惟法,利生方便,皆在其中。是故说此九种禅定之相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自性禅,谓于菩萨藏,...

《三藏法数》 / 2473字 / 12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六根功德

六根功德者,六根所具之功德也。而此功德,虽具于六根之内,而涉乎世界而成。故有一千二百之数量,所谓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叁世四方,宛转十二,流变叁迭,一十百千是也。(叁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四方者,东西南北也。宛转十二者,以四方涉叁世,叁世涉四方,而成十二也...

《三藏法数》 / 737字 / 11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持戒十种利益

持戒是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门,菩萨能坚守护持,则获此十种利益也。(梵语菩提,华言道。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满足智愿,谓菩萨行者,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一切智行,一切誓愿,无不满足也。 二、如佛所学,谓佛初道时,以戒为本,而...

《三藏法数》 / 452字 / 11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十门释经

唐清凉国师将欲解释华严大经,故先总启十种义门,列于经前,悬谈一经大意,使知教法兴起,有所自来。然圣人言不虚发,说必有由,非大因缘,莫宣斯典,故第一论教起因缘。因缘既兴,有所起教,不出叁藏十二分教,故第二论藏教所摄。然藏教皆通权、实,今拣权取实,唯圆教收,故第...

《三藏法数》 / 2102字 / 11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一代叁段

总括释尊一代之说教,视如一经,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叁段。华严阿含方等般若诸经為序分。无量义经法华经普贤观经為正宗分。涅槃经為流通分。此日本日莲上人依傍天台五时教判,主张法华经中心主义之名目也。见观心本尊钞四种叁段下。

《佛学大辞典》 / 100字 / 1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十种忍

忍,即安忍,亦忍可也。谓菩萨既断无明之惑,证无生理,达诸法本来寂灭,是故见色闻声,如幻如化,不起妄念而分别也。然此忍体虽一,而随事立名则有十种也。 一、音声忍,音声忍者,谓闻佛深教,即能晓,忍可而不惊怖也。 二、顺忍,顺忍者,谓于理于事,悉能随顺,谛审忍...

《三藏法数》 / 434字 / 11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十境

十境一一皆前十乘观法所观之境若论十境生起由观阴入发下九境能所相扶次第出生故成于十若论下之九境互发不定则无复次第当知阴境常自现前若发不发恒得为观下之九境发则皆用十乘观法观之不发不观也(阴入者谓五阴十二入也能所相扶者如初阴境能生烦恼阴为能生烦恼为所生余境展转相生...

《三藏法数》 / 1655字 / 11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沙门

Śrmaṇa,又作娑门、桑门、丧门、沙门那,译曰息、息心、静志、净志、乏道、贫道等,新作室摩那拏、舍囉磨拏、室囉磨拏、沙迦懣囊,译曰功劳、勤息,劳劬佛道之义也,又勤息烦恼之义也。原不论外道佛徒,总為出家者之都名。注维摩经曰:「肇曰:沙门,出家之都名也。秦言义训勤...

《佛学大辞典》 / 684字 / 11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大乘九部

谓佛所说大乘诸经,无因缘、论议、譬喻之叁部,故云九部也。以大乘直说大法,不假因缘;唯谈圆理,故绝论议;独显真常,不待譬喻,是以大乘诸经,唯存方广等九部也。别论虽尔,若通而言之,凡大小乘经,无不具有十二部也。 一、多罗,梵语多罗,华言契经。契者,上契诸佛之...

《三藏法数》 / 852字 / 11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一髻文殊

顶结一髻之文殊菩萨也。与五髻文殊,八髻文殊有别。文殊一字法时,则画此尊。见[文殊]条。

《佛学大辞典》 / 39字 / 11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六斋日

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叁日二十九日叁十日也,斋者梵语曰逋沙他(Poṣadha),此六日為四天王伺人善恶之日,又為恶鬼伺人之日,故诸事须慎。特过正午,则绝一切食物,是曰斋日。斋者不过中食之谓也。是从劫初传来之圣法,但佛出世以后,使兼於此日受持八戒,遂成為六个之八戒...

《佛学大辞典》 / 825字 / 10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十二部经

多罗。祇夜。受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陀达摩。优波提。为十二部经名藏。多罗者。是一切本经一切论法。从如是我闻至欢喜奉行。无问卷数多少。皆言多罗。祇夜真说偈不重说。受记经如释迦如来为弥勒授记。于来世当得作佛。是授...

《法门名义集》 / 275字 / 10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叁十讲

法华经二十八品与开经之无量义经一卷及结经之普贤观经一卷,合為叁十以叁十日讲之。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10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六欲天

欲即色欲。四天王以形交为欲,忉利以风为欲,夜摩以抱持为欲,兜率以执手为欲,化乐以视笑为欲,他化但以视为欲也。谓之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亦名最胜,亦名光明,以其所欲不同,故名六欲天。 一、四天王天,东方持国天王,谓能护持国土,故居须弥山黄金埵。南方增长天王...

《三藏法数》 / 678字 / 10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六和敬

身同。口同。意同。戒同。施同。见同。是谓六同。等佛法。离诸慢争。故名和敬。亦名质直心。

《法门名义集》 / 33字 / 10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四依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义经不依不义经

《法门名义集》 / 25字 / 10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五供养

五种之供养物也。一座行法时,用以供养本尊:一涂香,二华鬘,叁烧香,四饭食,五灯明。说见苏悉地经供养品,理趣释卷下等。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10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五种般若

一、实相般若,实相即般若体也。谓明一切诸法皆空,离一切虚妄之相,故名实相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二、观照般若,观照即般若之智用也。谓因观照明法无相,悉皆空寂,以显即体之用,故名观照般若。 叁、文字般若,文字是能诠之文,般若是所诠之法。能所合成,以...

《三藏法数》 / 411字 / 10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叁聚净戒

一切恶无不断。是摄律仪戒。一切善无不。是摄善法戒。一切众生无不度。是摄众生戒。此叁聚戒者菩萨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叁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绮语。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贪欲。九不嗔恚。十不邪见。十地论中有五种十善。一者人天十善。二者声闻十善。叁者缘觉十善。...

《法门名义集》 / 136字 / 10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对於不义而言。显分明说示究竟之实义,谓之义。未未尽之说,谓之不义。义不义者,方便(不义)、真实(义)之异名也。圆觉经曰:「得闻如是多罗义法门,永断疑悔。」又「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义大乘。」同略疏一曰:「义者,决择究竟显之说非覆相密意含...

《佛学大辞典》 / 209字 / 10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本品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号为菩萨,其句义云何?” 佛告须菩提:“菩萨句义无所有。所以者何?道者无有句义、亦无我;菩萨义者亦如是。须菩提!譬如鸟飞虚空无有足迹,菩萨义者亦如是。譬如梦、幻、热时炎、影,如来所化无所有,菩萨义者亦如是。譬如法性及如、真际,亦无所有;譬如...

《放光般若经》 / 西晋于阗国三藏无罗叉奉诏译 / 1844字 / 10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8月03日

七大

楞严经所说。七大者地水火风空见识。上五大為该括一切六尘之境者。见者举经中眼根见性之一,使例知其他耳根等之听嗅尝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作用也。因之又名根大(经叁)。「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妙德莹然。徧周法界。圆满十虚。寧有方所。循业发现。」识者六根六...

《佛学大辞典》 / 271字 / 10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唯识论

有二本:一為成唯识论,梵名Vijñānamātrasiddhi-śāstra之异名。一為唯识二十论之略名。唯识二十论,有叁译:一后魏瞿曇般若流支(又作菩提流支)译,一卷,单题曰唯识论,或题曰楞伽经唯识论。二陈真諦译,一卷,题曰大乘唯识论。叁唐玄奘译,一卷,题曰唯识二十论。诸家之註释如...

《佛学大辞典》 / 546字 / 10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半偈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為乐之后半偈也。涅槃经十四谓释迦如来往昔入雪山菩萨行时,从罗剎闻前半偈,欢喜而更欲求后半。罗剎不听。乃约捨身与彼。欲得闻之。故谓為雪山之半偈,亦曰雪山之八字。心地观经一曰:「时佛往昔在凡夫,入於雪山求佛道摄心勇猛勤精进,為求...

《佛学大辞典》 / 141字 / 10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一心

谓万有之实体真如也。止观五上曰:「一心具十法界。」又唯一之信心不為他心所夺,谓之一心。止观四下曰:「一心者,此法时,一心专志,更不餘缘。」探玄记叁曰:「一心者,心无异念故。」教行信证文类叁末曰:「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

《佛学大辞典》 / 186字 / 9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阿若憍陈如,旧译本际,知本际等,义净叁藏译為教,寄归传一曰:「始自教,会初愿以标诫。」

《佛学大辞典》 / 41字 / 9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无间。长时。恭敬。无余。无间者。恶及无记不得间隔。故名无间。长时者。叁大阿僧祇。其时长久。恭敬者。敬人重法。尽于至心。无余者。大慈悲。利他之行。遍法界众生。妙智慧。自利之行。彻无生法忍。备尽满足。无所不周。故曰无余

《法门名义集》 / 96字 / 9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十度各叁行

度者,超度也。谓此十度各有叁种殊胜行门,菩萨行此法,则能自利利他,度诸众生;离生死此岸,越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同证无上菩提。(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施度叁行,此施度有叁种:一、财施,谓以己所有财物,施与他人,令其安乐;二、法施,谓...

《三藏法数》 / 877字 / 9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十六观

观无量寿经正宗分所说。韦提希夫人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兼欲未来世之眾生往生,请佛世尊说其所之法,故佛说此十六种之观门:一、日想观,正坐西向,諦观落日,使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将没之状,如悬鼓形,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此名日想观。二、水想观,次作水想,见水...

《佛学大辞典》 / 245字 / 9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水老鹤

又作水白鷺,水白鹤,难见之贵重鸟也。毘奈耶杂事四十曰:「阿难陀与诸苾芻在竹林园,有一苾芻而说颂曰:若人寿百岁,不见水白鹤。不如一日生,得见水白鹤。时阿难陀闻已,告彼苾芻曰:汝所诵者,大师不作是语。然佛世尊作如是语:若人寿百岁,不於生灭。不如一日生,得於生灭...

《佛学大辞典》 / 185字 / 9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二十重华藏庄严世界海

谓此世界,住在香水海中,莲华之上,种种妙宝庄严,含藏一切世界,深广无穷也。此世界海,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此微尘数风轮,最在上者,名殊胜威光藏,能持普光摩尼庄严香水海,此香水海出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蕊香幢,此世界海,住在其中,四方均平,清净坚固,金刚轮山,...

《三藏法数》 / 1802字 / 9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阿若憍陈如

Ājñāta-kauṇḍimya,旧称阿若憍陈如,阿若居邻,阿若拘邻。新称阿若多憍陈那。阿若名,憍陈如姓。阿若,译作已知,无知,本际。憍陈如,译作火器。最初受济度之五比丘上首。文句二曰:「憍陈如,姓也。此翻火器,婆罗门种。阿若者,名也。此翻已知,或言无知,非无所知也,乃至...

《佛学大辞典》 / 200字 / 9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五味

佛於涅槃经说乳等五味时,以醍醐味比涅槃经。天台大师因之定如来所说一代圣教之次第,一以比五时教之次第而生,一以比机之次第淳熟。是曰约教相生约机浓淡。一、乳味,初自牛出者。譬佛於牛,佛初说华严经,如牛之乳。此时二乘之机未熟,至為淡泊,復如生乳。二、酪味,取自生乳者...

《佛学大辞典》 / 504字 / 9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小乘九部

部即部类。谓佛所说经,有大乘小乘不同,故分十二部及九部之别也。小乘诸经,于十二部中,无方广、授记、无问自说之叁部,故云九部。法华经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是也。别论虽尔,若通而言之,凡大小乘经,无不具有十二部也。(无方广部者,方广乃大乘常住之理,以小乘惟...

《三藏法数》 / 919字 / 9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功德衣

梵语曰迦絺那。译言功德衣。安居之人所受之袈裟,受之之人,有五德,故曰功德衣。见[迦絺那]条。四分律四十叁曰:「安居竟,有四事应作。何等為四?应自恣,应解界,应结界,应受功德衣。」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9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本际

阿若憍陈如比丘,一译本际。见[阿若憍陈如]条。

《佛学大辞典》 / 22字 / 8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一道

一道者,一实之道,即佛所说最上乘之法也。若依此道而,则能顿断诸惑,顿出生死,非如二乘等次第超出。经云: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是也。(二乘者,缘觉乘、声闻乘也。)

《三藏法数》 / 78字 / 8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藏教七阶

藏教者,即小乘经律论叁藏教也。阶者,阶级次第也。谓藏教菩萨行之次第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四弘誓愿,弘者,大也。誓者,要制其心也。愿者,志求满足也。谓菩萨从初发心,观四谛境,发四弘誓,一、未度者令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此观苦谛境。...

《三藏法数》 / 1095字 / 8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十六特胜

十六特胜者,胜于四念处等诸禅观也。始从调心,终至非想。地地皆有观照,能发无漏善业,而无猒恶、自害之失,故受特胜之名也。(四念处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叁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也。无漏者,不漏落叁界生死也。) 一、知息入特胜,息即鼻中气息,谓数息调心之法。若...

《三藏法数》 / 952字 / 8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净口业真言

即「唎。摩訶唎。唎。萨婆訶。」十四字也。销释金刚科仪会要註解二曰:「诵此真言者,一切口业悉皆清净。不诵真言,以恒河水漱,亦不净也。」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8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一字

一字者,一理之名字也。理本无名无字,超心意识,离性离相,无作无示,非诸众生所能思议,惟佛如来究尽明。经云:法惟一字,所谓无字。是也。

《三藏法数》 / 69字 / 8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伊闕佛龕

在河南洛阳龙门山之西崖。大佛龕也。為北魏宣武帝时所造,唐贞观十五年魏王泰為长孙皇后之。因更磨崖刻其由致於傍,褚逐良书之。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8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

四无碍智

(亦名四无碍辩,出法界次第) 谓菩萨于此四法,智慧明,通达无滞,故名四无碍智。以其辩说融通,亦名四无碍辩。 一、义无碍智,谓菩萨知一切诸法义理,通达无滞,故名义无碍智。 二、法无碍智,谓菩萨通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故名法无碍智。 叁、辞无碍智,谓菩萨于诸...

《三藏法数》 / 190字 / 8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