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条搜索结果

五种无明

一相应无明,同上。二不共无明,上之不共无明中单与意识相应之不共无明也。叁恒行不共无明,上之不共无明中单与第七末那识相应之不共无明也。是恒时相续不断,故名恒行,简别於意识相应之五位无心有间断者。且此无明与我痴慢叁大惑相应,故殊别也。四主独无明,是意识相应之不共无...

《佛学大辞典》 / 185字 / 1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叁种熏习

熏,即熏发也。习,即数习、惯习之义也。盖言第八识为无明染缘之所熏习,即从真而起妄也。 一、名言熏习,名即名字,言即言说。此分别名字言说之识,即是第六意识。由第七识传送熏习第八种子之识,而能成就染分之相,故云名言熏习。 二、色识熏习,色即眼根所对诸色,因此诸色...

《三藏法数》 / 228字 / 1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六识十名

第六意识有十名:六识,意识,攀缘识,巡旧识,波浪识,分别事识,人我识,四住识,烦恼障识,分段死识是也。见宗镜录。

《佛学大辞典》 / 46字 / 1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五义分通

南山之四分律宗所言。四分律之本位,虽為小乘,然与其餘之萨婆多律等异,有一分通於大乘者。求其义於本律,凡有五处。以此五处之义知分通大乘,谓之五义分通:一、沓婆厌无学,四分律叁明十叁僧残之无根谤戒,其中有阿罗汉,名沓婆摩罗子。在静处思惟,此身无常,生灭而不坚固,我...

《佛学大辞典》 / 564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叁谛

谛即审实之义。谓观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不出空与色、心。经云:我以叁谛,摄一切法。是也。 一、空谛,空即虚幻之义,谓谛审一切众生及与世界等法,性相本空,虚假不实,是名空谛。 二、色谛,色即质碍之义,谓谛审世间众生色身及山河大地种种形相,乃至意识所缘一切境界,...

《三藏法数》 / 174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五受

受心识领纳所对之境之作用也。差别有五种:一、忧受,為意识之领纳,对於遣情之境,分别為忧恼者。二、喜受,為意识之领纳,对於顺境之境,分别為喜悦者。叁、苦受,為眼等五识之领纳,对於违情之境,无分别而感苦痛者,四、乐受,為眼等五识之领纳,对於顺情之境,无分别而慼快乐...

《佛学大辞典》 / 141字 / 1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為根。」六根中前五根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1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第叁能变

眼等六识之异名。识者变现境故谓之為能变。唯识论谓其能变之识有八种,此分叁段,第八阿赖耶识為初能变第七末那识為第二能变,第六意识乃至第一眼识合為第叁能变,解释详之。眼等之六识其性类相大,故合之。唯识论五曰:「次第叁能变,差别有六种。」云云明之。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1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自觉悟心

自觉之心也。心地观经发菩提心品曰:「自觉悟心能发菩提,此觉悟心无有二相。自觉悟心有四相,云何為四?谓诸凡夫二种心:一者眼识乃至意识同缘自境名自悟心,二者离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缘境名自悟心。如是二心能发菩提。诸佛菩萨有二种心:一者观真实理智,二者观一切境智。」是凡夫...

《佛学大辞典》 / 172字 / 1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极略色

法处摄色五种之一。分析物质而至於细微者。即极微也。小乘有部宗立之為实物,摄於眼识所缘之色处,然大乘唯识宗以之為假想上之分析,入之於意识所缘之法处中。义林章五末曰:「极略色,极者至也,穷也,边也。略有二义:一者总义,总略眾色析至极微,名极略色。二者小义,析诸根境...

《佛学大辞典》 / 133字 / 1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叁等流

等流者,等即平等;流即流类也。 一、真等流,谓善性、恶性、无记性为因,所引善、恶、无记同类之果;果与因性真实是同,故名真等流。 二、假等流,谓前世杀生,令他命短;故感今世自亦短命,有相似义,假名等流,故名假等流。 叁、分位等流,谓眼等诸识,各随自类转变。如眼...

《三藏法数》 / 218字 / 1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睡眠

不定地法之一。使心闇昧之精神作用也。意识惛熟,谓為睡。五识闇冥而不慟,谓為眠。心所之一。属於烦恼。於五盖中,名為睡眠盖。於五欲中,谓為睡眠欲。释氏要览曰:「卧之垂熟也,此是心所法中四不定一也。令人不自在,昧略為性,障染為业,发觉净心经有二十种睡眠过患。」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1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第六意识

就唯识论所立八识从眼识数之意识位於第六,故谓為第六识,亦云第六意识

《佛学大辞典》 / 32字 / 1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五识

依眼耳鼻舌身之五根而生,缘色声香味触五境之心识:一眼识,二耳识,叁鼻识,四舌识,五身识。此為六识中之前五识,故常称為前五识。叁界中欲界之有情有六识,色界之初禪天无鼻舌二识,二禪天以上无五识,唯有意识之一也。见[识]条。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1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极迴色

法处所摄五种色之一。除一切之有形物质外,见空漠之明闇。是名空界之色。此色至远,故名迴色。分析此至远之空界色至於极微,谓為极迴色。此极迴色非為眼识之所对,但為意识之所缘,故於十二处中不摄於色处,而摄於法处也。见义林章五末法处色章。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1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独头意识

四种意识之一。见[意识]条。

《佛学大辞典》 / 13字 / 1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叁量

叁量有二种:一、因明之叁量:即现,比,圣教,之叁也。详见[量]条。二、就心心所量知所缘之境,而立叁量之不同:一、现量,如镜之对於物体。能缘之心,不為些之分别计度,量知现在之境者。如耳识之对於声,眼识之向於色,是也。二、比量,於不现显之境。比知分别而量知者。如见烟...

《佛学大辞典》 / 214字 / 1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八部般若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佛于第四时中所说之经既多,法亦不一,故有八部之名焉。 一、大品般若,谓佛演说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叁十七道品等法,皆从六波罗蜜生。其般若波罗蜜最大、最胜、最为第一,余之五度,若无般若导达,则不得名为波罗蜜也。以其卷帙多故,是名大品般若。(...

《三藏法数》 / 885字 / 1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梵语羯磨Karma,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也。其善性恶性,必感苦乐之果,故谓之业因。其在过去者,谓為宿业,现在者谓為现业。俱舍光记十叁曰:「造作,名业。」业為造作之义。是有二种:一如身之取捨屈伸等造作,名為身业,音声之屈曲造作,名為语业,是直指身之造作,语之造作為业...

《佛学大辞典》 / 349字 / 1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业识

有情流转之根本识也。依根本无明,而一如之真心,初生动作之念者。起信论曰:「一者名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然论中二样用之。一对於他之转识现识等,一对於分别事识即意识。因之前者当於阿赖耶识中之自体分,后者当於阿赖耶识全体。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1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现量相违

因明宗法九过之一。即相违於现量所得之事实而立宗之过失也。如立宗而说声非所闻,声所闻之法,為与[耳识]同起之意识(五俱之意识也),现量所证知,若谓声非所闻,则与此现量之证知相违,故名现量相违。见因明大疏中本。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坐禅人十种行

一、令观处明净,谓修行之人,欲修禅定,先须调适饮食,不饥不饱;次须随顺时节,不先不后;又当整肃威仪,无有懈怠。修此叁行,用观分明,则诸缘屏息,心常寂静,安于禅定,是为观处明净。 二、遍起观诸根,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当周遍观察信等五根,不令消减,与定相应,心...

《三藏法数》 / 583字 / 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叁种薰习

一,名言薰习。名者名字,言者言说也。分别名字言说之识,即是第六之意识由第七识第八种子之识,传送薰习,能成就染分之相者,故名。二,色识薰习。色者对於眼根之诸色也。因此诸色,而引生眼识,名為色识。於此分别,即是第六之意识,亦由第七识第八种子之识传送薰习,能成就染分...

《佛学大辞典》 / 167字 / 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法尘

六尘之一。一切之法,為意识之所缘者谓之法尘。在十二处中,谓之法处,在十八界中谓之法界,於根境相对之语,则曰法境。楞严经一曰:「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闭,犹為分别影事。」行宗记二下曰:「法尘一界,兼通色心。」

《佛学大辞典》 / 92字 / 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眼识

六识之一。以眼根為所依而生,了别色境者。随能生之眼根而立眼识之名。叁藏法数二十一曰:「眼根由对色尘,即生其识。此识生时但能见色,是名眼识。」唯识论五曰:「眼识乃至意识,随根立名。」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极微分不分

叁位极微中第二位色聚之微,大小乘各异其论,小乘以分析之极為极微。至於极微,则无可分上下左右方角之部分(此曰极微无方分),故不可更為分析。若果欲分析之,则惟以意识之观慧,於一极微中分别有能造之四大,有所造之色香等而已,然如此分析之色香等二十,但為想像,故非实之极...

《佛学大辞典》 / 354字 / 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意识

六识之一。依意根而起,了别法境之心王也。有四种之别:一独头意识,不与他之五识俱起,独起而汎缘十八界之意识也。此在散心,於叁量中必為比非之二量。二五同缘意识,与他五识同时而起,与彼共缘其境明了依之意识也。是心之现量。叁五俱意识,与五识同时而起,缘五境傍缘十八界之...

《佛学大辞典》 / 237字 / 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缘影

又曰缘气,缘事。是為心识四分中,见分缘虑外尘而生之外尘影像,故谓之缘影。為见分缘虑外尘之气分,故曰缘气。是非能缘之心性,而為所缘之事相(即四分中之相分),故曰缘事。缘影有二种:五识及五因缘之意识,缘外之五尘时,心内所现之色声等是一也。又五后之意识,独类之意识,...

《佛学大辞典》 / 202字 / 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五后意识

四种意识之一。见[意识]条。

《佛学大辞典》 / 13字 / 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分别识

第六意识也。大藏法数曰:「於六尘等种种诸境而起分别也。此言由第七末那识传送,第六意识能起分别,故名分别识也。」又曰:「分别识即第六意识,谓於显识中分别五尘好恶等相,故名分别识。」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随念分别

叁种分别之一。追念过去之境也。唯存意识之作用耳。

《佛学大辞典》 / 22字 / 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第六识

第六意识也。

《佛学大辞典》 / 6字 / 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分别事识

楞伽经所说叁识之一。八识中除阿赖耶识,為其他末那等七识之总称,以对种种之境,而起虚妄分别故也,对真识则云事识。楞伽经一曰:「略说有叁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為叁?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起信论曰:「依诸凡夫取着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為...

《佛学大辞典》 / 218字 / 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意路不到

意识不能到者。即不得以思虑分别而臆度之真理境界也。虚堂录四曰:「言詮不及,意路不到。」

《佛学大辞典》 / 40字 / 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遍计所起色

法处所摄色五种之一。谓依第六意识之妄分别所变起之空华水月等无实事之诸色相也。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法入

十二入之一。新作法处。意识所缘之境也。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喜乐

眼等五识无分别而悦豫,谓之乐,意识分别而悦豫,谓之喜。五受中之二。

《佛学大辞典》 / 29字 / 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五同缘意识

四种意识之一,第六意识与眼等五识共缘色等之五境者。故曰五同缘之意识。是必现量也。」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有分别

有分别作用之意。对於无分别而言。六识中眼等五识,唯有寻伺相应之自性分别,故俱舍论二,名之為无分别,第六意识,并具散慧相应之计度分别及定散诸念之随念分别,能分别所缘之境,故名之為有分别。成唯识论七亦曰:「於彼所缘能明了取,异於眼等识,故非无用,由此圣教说彼意识名...

《佛学大辞典》 / 155字 / 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根边蕴

对於一味蕴而言。由细意识而起之有间断五蕴也。小乘经量部所立。见异部宗轮论述记等。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意近行

仅第六意识上有之,能為意识亲近之缘,使意识行者,即喜忧捨之叁受也。五受中,苦乐二受,依五根及意根,不亲近於意识。此叁受其所缘各各有六境,故合為十八意近行。见俱舍论十。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徧计所起色

法处所摄色五种之一。谓依第六意识之妄分别所变起之空华水月等无实事之诸色相也。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独散意识

亦曰散位独头之意识。第六意识於散位不伴前五识而起,不缘五尘之境,独缘叁世诸法及空华水月等色之时也。

《佛学大辞典》 / 46字 / 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相应无明

依起信论之意,则业转现之叁细為不相应无明,智相等之六麤為相应无明。叁细者未有心王心所之差别,至六麤始生心王与心所之差别也。起信论曰:「言相应者,谓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若依瑜伽唯识之意则意识為无明,与他之根本...

《佛学大辞典》 / 204字 / 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如色為眼识所游履,谓之色境。乃至法為意识所游履,谓之法境。俱舍颂疏一曰:「色等五境為境性,是境界故。眼等五根名有境性,有境界故。」 又实相之理,為妙智游履之所,故称為境。是属於前之法境。玄义二上曰:「以境妙故,智亦随妙。以法常故,诸佛...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六根

於眼等之五根,加意根也。据大乘,则第七之末那识名為意根。据小乘,则以前念之意识為意根。此六法有能生六识而使各别缘六境之胜用,故立為六根。俱舍论叁曰:「颂曰:了自境增上,总立於六根。论曰:了自境者,谓六识身眼等五根,於能了别各别境识有增上用,第六意根於能了别一切...

《佛学大辞典》 / 133字 / 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计度分别

叁分别之一。散心之意识与相应之智慧之作用也。俱舍论一曰:「意识相应散慧,名為计度分别。」

《佛学大辞典》 / 41字 / 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