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门何为而设也?盖荆溪大师,因释法华玄义,其中广明十妙之旨。法相该博,学者难入。故于迹本二门之间,对前十妙,立此十门;复于门门之下,结归一念。为令修学之人,于一念心开,妙解立妙行,故云不可不了十妙大纲,故撮十妙为观法大体。然此十门,皆以不二命名者,盖法华以前...
《三藏法数》 / 1984字 / 5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五难判者,谓定等五种之力,唯识论中,不能判摄也。然叁界唯心,万法唯识,而不能判此五力者,由斯五种乃圣人不思议境界,不与心识相应,此所以为难判。宗镜录云:有五力,唯识不判。是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定力,定力者,即如来大寂定力也。谓此定力,...
《三藏法数》 / 478字 / 5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亦名四道,出阿毗达磨俱舍论) 对即敌对,治即攻治。譬如人有此病,即用此药治之,故名对治。 一、厌患对治,谓众生见欲界生死之苦,烦恼惑业之集,深生厌恶,起大加行,修于圣道,对治苦、集,故名厌患对治。 二、断对治,谓众生知一切烦恼惑业,能招生死之苦,于是修无间道...
《三藏法数》 / 240字 / 5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四曰:「一、生年上座,生年尊长耆旧者。二、世俗上座,如知法、富贵长者、大财大位、大族大力、大眷属、大徒眾,皆和合推為上座者。叁、法性上座,受诸具戒耆旧长宿者,有说此亦生年上座。盖佛说出家受具足戒者名真生故也,若有苾芻得阿罗汉,则名法性上座。」
《佛学大辞典》 / 112字 / 5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一、殑伽河,梵语殑伽,华言天堂来,以见其从高处而来也,又名恒河。此河从阿耨达池东面银牛口流出,绕池一匝,入东南海。(梵语阿耨达,华言无热恼。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围八百里,金银琉璃玻璃铜铁等以饰其岸也。) 二、信度河,梵语信度,华言验河。此河从阿耨达池南...
《三藏法数》 / 259字 / 4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毘奈耶杂事五曰:「南方二苾芻,欲往室罗伐礼世尊,中路热渴,观水有虫,大者唯念法,不饮而丧身。小者谓佛世难遇,饮而涉路。大者直生於叁十叁天,以胜妙之身礼世尊,得法眼净。小者后至,為佛呵责。」南海寄归传一曰:「恚捐轻枝,现生龙户。慈济微命,交升帝居。」
《佛学大辞典》 / 108字 / 4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Kṣuma,又作菆摩,须摩,芻摩迦,苏摩,讖磨。麻衣也。西域记二曰:「芻摩衣,麻之类也。」慧琳音义叁十一曰:「芻摩衣,上侧俱反,梵语正言菆摩。菆音邹,唐云麻衣也。」玄应音义二曰:「芻摩正言菆摩,此译云麻衣,旧云草木。案其麻形似荆芥,华青色。」同十四曰:「芻摩,或云...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4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一、息苦生,谓菩萨以愿力、自在力,于饥馑世,受大鱼等身,以肉救济一切众生;于疾病世,为大医王,救治众生;于刀兵世,为大力主,以善方便诚信之言,等心救济,息于战诤;于系缚鞭打逼迫之处,为息恼故,生于王家,以正法化邪见众生;于外道奉事天神,造诸恶行之家,亦生彼处...
《三藏法数》 / 466字 / 4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一、身胜,谓如来身真金色,相好光明,而自庄严,一切无比,众生乐见,无有猒足,是名身胜。 二、法住胜,谓如来既于诸法自得利益,住于真如法位,又复怜愍一切众生,皆欲令其安住于此,与己无异,是名法住胜。(真如法位者,谓一切诸法,皆以真如理性而为位也。) 叁、智胜,...
《三藏法数》 / 412字 / 4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真言宗祭供星天,专用纸钱。又禪林,於祈祷及盂兰盆会等雕纸如钱形,数十相连,与心经等於会毕时,焚化之,所以供鬼神也。唐书王璵传曰:「汉以来葬者皆有瘞钱,后世里俗稍以纸寓钱為鬼事,至是璵乃用為穰祓。」按,法苑珠林,纸钱起於殷长史。洪庆善杜诗辨证云:齐东昏侯好鬼神之...
《佛学大辞典》 / 265字 / 4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叁卷,唐不空译。佛在祇园,莎底苾芻為眾破樵,為黑蛇所螫,不堪苦痛。阿难白佛求救,佛為说大孔雀明王神咒救之。前后有数译,世间流通此本。见[孔雀]条附录。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4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又作斫乞芻Cakṣus,眼之梵语也。义林章四本曰:「眼者照了导义,名之為眼。瑜伽第叁云:屡观眾色,观而復捨,故名為眼。梵云斫芻,斫者行义,芻者尽义。谓能於境行尽见。行尽见诸色故,名行尽。翻為眼者,体用相当,依唐言译。」梵语杂名曰:「眼,斫乞芻。」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4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Tārā,又作呾囉。译曰眼,眼瞳。苏婆呼经下曰:「多罗,此云妙目精。」大日经疏五曰:「多罗,是眼义。」不空羂索心咒王经中曰:「多罗,周云瞳子。」梵语杂名曰:「眼睫砂吃芻鉢呾囉。」演密钞七曰:「呾囉,此译云眼。」 又(植物)Tāla,树名。译曰岸树,高竦树。玄应音义二曰...
《佛学大辞典》 / 306字 / 4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Bhikṣu,又云煏芻。同於旧译之比丘。译曰乞士,除士,除饉男,熏士,道士等。出家為佛弟子,受具足戒者之都名也。以此方无正翻之语,故经论中多存比丘。苾芻之梵名,或以乞士,破烦恼之二义解之,或以净乞食,破烦恼,净持戒,能怖魔之四义释之。乞士者,以彼自无所营,乞人之信施...
《佛学大辞典》 / 667字 / 4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蕴即积聚之义。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也。五分法身,身亦聚集之义,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谓众生若能持戒修习定慧,行诸净业,则能转此五蕴色身,而为五分法身也。涅槃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乃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也。 一、转色蕴成戒身,色蕴者,即眼...
《三藏法数》 / 506字 / 4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智度论十一举翻名,谓之华色比丘尼。毘奈耶杂事存梵名,谓為嗢盋罗苾芻。又分别功德论谓之莲华色尼。是為同一之莲华比丘尼,佛自忉利天降下时,以神通变身為轮王,最初礼佛。后呵责提婆达多非法,遂為彼所打杀。见[华色]条。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4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或作修伽陀,亦云娑竭陀,又云娑婆揭多。此尊者初生时,容仪可爱,父见欢喜,唱言善来,故立為名。具德经曰:「我声闻中能具火界神通,修伽陀苾芻是。」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4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缠者,缚也。谓一切众生,被此十法缠缚,不能出离生死之苦,证得涅槃之乐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无惭,惭即惭天。谓人于屏处作诸过恶,不自惭耻也。 二、无愧,愧即愧人。谓于人所见处为诸过非,不知羞愧也。 叁、嫉,嫉者,妒也。谓见他人荣富,心生妒忌也。 四...
《三藏法数》 / 323字 / 4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无为者,谓真空寂灭之理,本无造作,故名无为。 一、虚空无为,虚空即无碍之义。谓真空之理,不为惑染之所障碍,故名虚空无为。 二、择灭无为,择即拣择,灭即寂灭。谓声闻之人,用智拣择,远离见、思系缚,即证寂灭真空之理,是名择灭无为。 叁、非择灭无为,谓声闻之人,证...
《三藏法数》 / 148字 / 4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十八物之一。梵语,喫弃罗Khakkhara,译為锡杖,声杖,呜杖。锡者,取振时作锡之声。又有智杖,德杖之德名。有显密之二意。显教為乞食或驱虫也。锡杖经曰:「佛告比丘:汝等当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
《佛学大辞典》 / 601字 / 4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食有长养资益之义。言九种者,世间之食有四,以其能资养生死色身也;出世间之食有五,以其能资益法身慧命也。经云:佛告诸比丘,当共专念,舍除世间四种之食,求办出世间之食。盖令众生,但以世间之食,资养色身,不当贪着;须求出世间之法食,增长菩提慧命也。(梵语比丘,华言...
《三藏法数》 / 782字 / 4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一名想苾芻,身為俗人,尚未受具足戒,自称為苾芻,是為名想苾芻。名从想生,或能生想,故言名想。二自称苾芻,犯重之人,实非苾芻,自称言自是苾芻,名為自称苾芻。叁乞食苾芻,出家之人以乞食自活,故名乞食苾芻。四破惑苾芻,诸阿罗汉破惑尽者也。见俱舍论十五。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4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亦名四结,出鞞婆沙论) 缚者,束缚也,又连续也。谓众生由欲爱等业束缚,流转生死,连续不断,故名四缚。 一、欲爱身缚,谓欲界众生,于五欲顺情等境,心生贪爱,起诸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故名欲爱身缚。(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嗔恚身缚,...
《三藏法数》 / 274字 / 4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论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诸法。盖真如门是染净通相,通相之外,无别染净,故得总摄一切诸法。生灭门是染净别相,别相之中,无所不该,故亦总摄一切诸法,此二门所以分也。 一、心真如门,谓心性不生不灭,非染非净,毕竟平等,无有变异,惟是一心,故名心真如门。...
《三藏法数》 / 236字 / 4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或曰青莲华尼,或曰鬱盋罗华比丘尼,或曰嗢罗苾芻尼,或曰华色比丘尼,或曰莲华色尼,或曰莲华色女,或曰莲华婬女,或曰莲华女。皆是梵汉之不同,又译语之左右也,总取美女之容色而名之。而经论中有多数之莲华女,或同名同人,同名异人。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4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结党多作非威仪之事,称曰六群比丘,佛制戒多缘此六群而起。诸律出名不同。僧祇律九称六群比丘曰:「一、难陀,二、迦留陀夷,叁、叁文达多,四、摩醯沙达多,五、马师,六、满宿。」毘奈耶律十一称六眾苾芻曰:「一、阐陀,Nanda,二、鄔波难陀,U anan...
《佛学大辞典》 / 449字 / 4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又作阐那,车匿,阐择迦。比丘名。太子出城时為御马者。六群比丘之一。见[车匿]条。 又外道六论之一。百论疏上之下曰:「阐陀论释作首卢迦法,佛弟子五通仙等说偈名首卢迦。」 又婆罗门读诵之法也。五分律二十六曰:「有婆罗门兄弟二人诵阐陀鞞陀书,后於正法出家。闻诸比丘诵经...
《佛学大辞典》 / 296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摩怛理迦(Mātṛka),译言本母,一曰母经。毗奈耶杂事叁十七曰:「眾多苾芻,皆持经持律持母经。」见[摩怛理迦]条。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4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叁德者,法身、般若、解脱也。法身即真如之理,般若即会真之智,解脱即自在之用。此之叁德,皆由转五蕴而成也。(五蕴者,蕴乃积聚之义。谓众生积聚色等五法而成身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解脱即自在之义,谓解脱业惑之缚也。) 一、转色蕴成法...
《三藏法数》 / 417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又云鉢袋。盛铁鉢之囊也。四分律五十二曰:「手捉鉢难护持,佛言:听作鉢囊盛。不繫囊口,鉢出。佛言:应繫。手捉鉢囊护持,佛言:应作带络肩。」毘奈耶杂事四曰:「时有苾芻手擎鉢去,在路脚跌,鉢堕遂破。因斯闕事,以缘白佛。佛言:苾芻不应手擎其鉢。便以衣角裹鉢而去,废闕同...
《佛学大辞典》 / 151字 / 3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一、生死不能缚,生死即五阴起灭轮转之相也。众生为生死所缚,菩萨不为生死所缚,故云生死不能缚。 二、境相不能缚,境相即一切境界之相也。菩萨离凡,虽见一切境界而不生着,故云境相不能缚。 叁、现惑不能缚,现惑即现前分别之见也。菩萨于所见之境不着,而能见之心亦无,故...
《三藏法数》 / 219字 / 3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法身、般若、解脱是为叁,常乐我净是为德。(常即不迁不变,乐即安隐寂灭,我即自在无碍,净即离垢无染。佛以此四者为德也。) 一、法身德,法即轨法,谓诸佛由轨法而得成佛,故名法身。此之法身,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众生迷之而成颠倒,诸佛悟之而得自在。迷悟虽殊,体性...
《三藏法数》 / 229字 / 3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一、慧解脱,谓以智慧断除无明惑业之缚,而得解脱,故名慧解脱。 二、心解脱,谓因此心离于贪爱之缚,而得解脱,故名心解脱。
《三藏法数》 / 59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谓世间之食,但能资益生死之身。修行之人,于世美味,心不贪嗜。常持正念,以禅悦法喜等为食,则能长养善根,出离生死,成就菩提,故有出世间五种食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念食,谓修圣道之人,常持正念,长养一切善根。如世之食,资益身根,是为念食。 二、法喜食,...
《三藏法数》 / 264字 / 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以五色之线悬於臂次除病,是婆罗门之法,佛亦為病缘於诸弟子开之。毘奈耶杂事一曰:「六眾乞食,见诸婆罗门以妙香华庄严形体,将五色线繫臂上。六眾亦以五色线繫臂上,入城乞食。诸人见之而讥弄之。佛因制之,言若繫者得越法罪。时有苾芻婴病,诣医问处方。答言圣者取五色线咒之,...
《佛学大辞典》 / 175字 / 3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Vandana,恭敬礼拜也。即礼拜佛及法僧也。毘奈耶杂事一曰:「见老婆罗门,即云跪拜。若见苾芻,便云敬礼。」同十五曰:「凡是口云我今敬礼,但是口业申敬。若时曲躬口云畔[田弟],此虽是礼,而未具足。然鄔波离,於我法律,有二种敬礼。云何為二?一者五轮着地,一者两手捉腨。而...
《佛学大辞典》 / 261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漏,即失也,落也。谓因烦恼惑业,漏落叁界生死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漏自性,谓六根对于六尘,而起贪嗔痴等烦恼诸惑,由惑造业,遂招叁界生死,是则惑自性业为有漏之因,是名漏自性。(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
《三藏法数》 / 387字 / 3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诵神佛之名,证吾言如实不妄,曰咒誓。佛制禁比丘作此咒誓也。有部毘奈耶杂事十九曰:「是时六眾有缘事时,即便引佛法僧宝而為咒誓,或引鄔波駄耶阿遮利耶而為咒誓。有信敬俗人闻咒誓时作如是语:我等俗流尚不引佛及师為誓,仁等出家何故引佛及师而作咒誓?是所不应,彼默无对。苾...
《佛学大辞典》 / 245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佛在世时,有比丘,為贼以生草繫之。比丘恐坏其生草,而不解缚,自待饿死。一切有部目得迦六曰:「佛在室罗伐城,时诸苾芻在跋蹉国,游行人间為贼所执。贼相告曰:仁等今可净诸苾芻。是时贼中有一先是苾芻相近住人。告诸伴曰:何劳杀此,应以连根茅草可急缚之,令其饥渴自饿而死。...
《佛学大辞典》 / 338字 / 3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四部之阿含经等為经藏,四分五分十诵律等為律藏,六足发智论等為论藏。此叁藏之根本皆佛说,於佛入灭时分部帙而结集者。佛所说之大乘,义理之分际远异於小乘,故於别处结集之而单名摩訶衍藏Mahāyāna iṭaka,以对小乘之叁藏。是智度论之意也。智度论百曰:「如摩訶迦叶於耆闍崛山...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3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Kṣauma,又作菆摩。译云麻衣。西域记二曰:「芻摩衣,麻之类也。」慧琳音义叁十一曰:「芻摩衣,上侧俱反,梵语正言菆摩。菆音邹,唐言麻衣也。」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释氏要览上曰:「百一羯磨,佛言:不可礼有染苾芻,有染苾芻亦不可礼他,违者得越法罪。优婆离白佛言:何名有染?佛言染有二种:一不净染,二饮食染。且言饮食染,若食噉而未漱口,虽设漱刷,尚餘津腻,是名有染。」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赡部洲南边直下深过五百逾缮那有琰魔王都纵广之量亦尔其处有叁种鬼一者无财二者少财叁者多财无财复有叁种一者炬口二者针口叁者臭口少财亦有叁种一者针毛二者臭毛叁者瘿鬼多财亦有叁种一者希祠二者希弃叁者大势合之而有九类也(梵语赡部即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琰魔华言静息梵语逾...
《三藏法数》 / 778字 / 3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一、贪缚,引取之心,名为贪。谓众生于五尘可意之境,贪染生着,起诸惑业,因被缠系,不得解脱,故名贪缚。(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嗔缚,忿怒之心,名为嗔。谓众生于五尘违意之境,忿怒生嗔,起诸惑业,因被缠缚,不得解脱,故名嗔缚。 叁、痴缚,...
《三藏法数》 / 150字 / 3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翻即翻转之义。叁染者,谓苦、惑、业也;以其皆能染污本性,不得清净故也。叁德者,谓法身、般若、解脱,皆具常乐我净之德,名为叁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常乐我净者,不迁不变常也,离生死苦乐也,自在谓之我也,惑尽谓之净也。) 一、翻苦身成法身德,谓于生灭无常之身,...
《三藏法数》 / 281字 / 3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又云无热恼池。梵名阿耨达池Anavata ta又,Anavadatta,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匝八百里,赡部洲之中心也。住於此之龙王,名阿耨达龙王。俱舍论十一曰:「大雪山北有香醉山,雪北香南有大池水,名无热恼。出四大河:一殑伽河,二信度河,叁徙多河,四缚芻河。无热恼池纵横正...
《佛学大辞典》 / 201字 / 3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一、毗尼,梵语毗尼,华言善治。谓能治贪嗔痴等恶也。又言调伏,谓能调练叁业,制伏过非也。(叁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二、尸罗,梵语尸罗,华言止得。谓能止恶、得善也。又名戒,戒以防止为义,以能防止身口意诸不善业故也。 叁、波罗提木叉,梵语波罗提木叉,华言解...
《三藏法数》 / 136字 / 3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Bhikṣu(巴Bhikkhu),比丘之别音也。探玄记十八曰:「梵有叁名:或云比呼,或云苾芻,或云比丘。此无正译。」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行事钞下二之一曰:「五分诸比丘欲羯磨於一房一角,半房半角,中庭或通结坊间作净地并听。若通结,应云此住处共住共布萨,僧今结净地除某处。」寄归传二有五种之净地:一起心作,初造寺时定基石已,若一苾芻為检校人,应起如是心,於此一寺或可一房為僧当作净厨。二共印持,定寺基...
《佛学大辞典》 / 261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在赡部洲之中心,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里,金银琉璃。颇黎饰其岸,金沙弥漫,清波皎镜,八地菩萨以愿力之故,化為龙王,中有潜宅,出清泠水供给赡部洲。见西域记一。按喜马拉亚山之佛母岭,高出海岸一万五千五百尺处,有一湖名玛那萨罗华,即阿耨达池也。殑伽,信度,缚芻...
《佛学大辞典》 / 241字 / 3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梵语苏罗Surā,僧俗之戒,通严禁酒。五戒之第五。十戒之第五。具足戒中九十单堕之第五十一。菩萨四十八轻戒之第二。智度论列叁十五过,四分律举十失。俱舍论十四曰:「契经说:诸有苾芻称我為师不应饮酒,乃至极少如一茅端所沾酒量亦不应饮。」四分律十六曰:「佛告阿难:自今以后...
《佛学大辞典》 / 242字 / 3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Guna rabha,又作瞿拏鉢赖婆。印度论师名。译曰德光。西域记四曰:「昔瞿拏鉢剌婆论师(唐曰德光),於此作辩真等论凡百餘部。论师少而英杰,长而弘敏,博物强识,硕学多闻。本习大乘,未穷玄奥,因览毘婆沙论,退业而学小乘。作数十部论,破大乘纲纪,成小乘执着。又制俗书数十...
《佛学大辞典》 / 288字 / 3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学外教之典籍及世间法也。毘奈耶杂事六记舍利弗降伏拨无后世之外道,佛因听比丘学外论。其文曰:「佛告诸苾芻,非一切处有舍利子,其相似者亦不可求,是故我听诸苾芻学卢迦耶等诸外俗论。时诸苾芻闻佛世尊许学书论,遂无简别,愚昧之类亦学外书。佛言:不应愚痴少慧不分明者令学外...
《佛学大辞典》 / 329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禪规谓久参之弟子入师室参问道也。是勘责弟子之得分者,故非久参之人则不许之。在古时则临机行之别无入室之规,马祖百丈已后,别立方规,定日行之。世谓得师法,為入室之弟子。然言入室者,未必尽得师法也。祖庭事苑八曰:「祖师传云:五祖大师至夜,密令侍者於碓坊召卢行者入室,...
《佛学大辞典》 / 285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一、自性断,谓智慧起时,烦恼暗障自性应断,故名自性断。 二、不生断,谓得法空之时,能令叁涂恶道苦果永更不生,故名不生断。(叁涂者,火涂、刀涂、血涂也。) 叁、缘缚断,谓但断心中之惑,则于外尘境,不起贪嗔;于境虽缘,不生染着,故名缘缚断。
《三藏法数》 / 107字 / 3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恶魔之军兵。佛成道时,第六天魔王率诸眷属来妨成道,佛以神力悉降伏之。又一切恶事妨佛道者為魔军。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其佛坐道场,破魔军已。」大日经疏九曰:「犹如婆伽婆,树王下时庆,以慈心力故,破无量魔军。(中略)此中言魔军者,梵本正音博吃芻,是羽翼党援之义。今依...
《佛学大辞典》 / 147字 / 3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梵语室罗摩拏洛迦叁跋罗Śramaneraka-samvara,正翻勤策拥护。室罗摩拏洛迦(旧曰沙弥)者勤策。叁跋罗者拥护之义,律仪乃意译也。别解脱律仪之一。為苾芻勤加策励,故云勤策,能防身语,故云律仪。俱舍论十四曰:「若受离十所应远离,安立第叁勤策律仪。何等名為十所应离?谓於前...
《佛学大辞典》 / 243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Pārājika,六聚罪之第一,戒律中之严重罪也。新作波罗闍已迦,波罗市迦。戒经谓之弃(犯者不收於内法而弃於外之意也)。僧祇律谓之退没(退没道果也),不共住(不入僧数也),堕落(堕阿鼻地狱也)。十诵律谓之堕不如意处(由犯此戒与魔战而堕於负处也)。四分律谓之断头(以无论...
《佛学大辞典》 / 645字 / 2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Bhadraruci,论师名。译曰贤爱。摧大慢之婆罗门,使生陷於地狱。西域记十一曰:「西印度有苾芻,跋陀罗楼支。唐言贤爱,妙极因明,深穷异论。」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2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大般若经四处十六会之一处也,在王舍城竹林园中。五百九十叁卷至六百卷,说於此处,即十六会中之第十六会也。大般若五百九十叁曰:「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竹林树中白鷺池侧,与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佛学大辞典》 / 92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Kumāra,梵语究摩罗,鳩摩罗迦。為八岁以上未冠者之总称。西国希出家而寄侍於比丘所者,称曰童子,又经中称菩萨為童子,以菩萨是如来之王子故也。又取无婬欲念,如世童子之意。寄归传叁曰:「凡诸白衣,诣苾芻所,若专诵佛典。情希落髮,毕愿緇衣,号為童子。或求外典无心出离名曰...
《佛学大辞典》 / 227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