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条搜索结果

八忍

於欲界与上二界四諦之理忍可印证之智也,忍可印证欲界之四諦谓之四法忍:一苦法忍,二集法忍,叁灭法忍,四法忍也。忍可印证色界无色界之四諦,谓之四类忍,一苦类忍,二集类忍,叁灭类忍,四类忍也。以此八忍正断叁界之见惑也。既断见惑已,而观照明了,则為八智,盖八忍是无...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11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人。天。是为六众生。亦名六趣。

《法门名义集》 / 27字 / 11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9日

梵网经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之略称。梵网经本与[华严经]同部,悉翻之,则有百二十卷六十一品,罗什叁藏於长安译诸经论於最后译出经中专明菩萨行地之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之一品,此时顥等叁百餘人即受菩萨戒,各诵此,且写此品八十一部流通於世(僧肇梵网经序),名之曰梵...

《佛学大辞典》 / 762字 / 11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解脱

第一内有色外观色。初观不净。观未强。不能坏灭内身。但观外色死尸膀胀。能除欲缚。故名解脱。第二内无色外观色。习行积久。观增强。能于自身作亡身灭色想。唯观外色死尸膀胀。第叁净解脱。青黄赤白可爱之色。名之为净。观净离缚。名净解脱。第四空处解脱。希求无色。名之为空...

《法门名义集》 / 289字 / 11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9日

十二头陀行

梵语头阤,华言抖擞。谓能抖擞烦恼之尘垢也。盖比丘当离愦闹,不乐饰好,心绝贪求,无诸憍慢,清净自活,以求无上正真之,故有十二种之行焉。(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住阿兰若处,梵语阿兰若,华言寂静处。谓比丘当住于空闲寂静之处,身离愦闹,心离欲尘,永绝攀缘,求...

《三藏法数》 / 1001字 / 10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9日

八不中

又曰:八不正观、八不中观。中,就所作之理而言。正观中观,就能证之智而言。又对於偏,谓之中。对於邪,谓之正。叁论宗以之為至极之宗旨。八不者: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之八句四对也。反之则為生灭断常,一异去来,谓之八迷。又曰:八计,不门虽无量,今姑寄...

《佛学大辞典》 / 1774字 / 10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五种般若

一、实相般若,实相即般若体也。谓明了一切诸法皆空,离一切虚妄之相,故名实相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二、观照般若,观照即般若之智用也。谓因观照明了法无相,悉皆空寂,以显即体之用,故名观照般若。 叁、文字般若,文字是能诠之文,般若是所诠之法。能所合成,以...

《三藏法数》 / 411字 / 10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9日

大乘叁宝

叁宝者,谓佛法僧,可尊可贵,名之为宝。 一、大乘佛宝,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具足叁身、十身,能现无边相好,是名大乘佛宝。(叁身者,法身、报身、应身也。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

《三藏法数》 / 405字 / 10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9日

一觉

一觉者,十界众生本性之觉也。谓六众生,业惑所覆,不能觉了,名为不觉。叁乘之人,断惑证理,未能究竟,名随分觉。惟佛一人,诸惑净尽,彻见本性,名究竟觉。迷悟虽殊,觉体本一。论云:本来平等同一觉故。是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

《三藏法数》 / 171字 / 9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9日

七华

譬七觉支也。维摩经佛品偈曰:「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同註曰:「生曰:七觉以开悟為,无染為净华之法者也。」同天台疏曰:「觉意即七觉支,七觉支调停生真智因华。故智论云:无漏实觉,此七能到,故以為华。」 又七种净也。同偈曰:「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

《佛学大辞典》 / 235字 / 9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圣种性有十地菩萨

自此已后是出间圣人之位。初欢喜地。始出凡境初登圣境。庆心内融悦情外发。故地持论云。初证圣处多生欢喜。故名欢喜地。用闻思修慧为加行智。断凡夫我性无明。证遍满功德檀波罗蜜增上。二离垢地。妙修中芸除法垢故。名离垢地。以加行智断于诸众生起邪行无明尽。证最胜功德戒波罗...

《法门名义集》 / 831字 / 9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9日

形像

经轨所说有种种。 (第一像):是世间流布之像,而立印轨,与底哩叁昧耶经,与使者法之各初章所说,与大日经具缘品之说相相同。但身色则诸说有异,大疏六為黑色,立印轨為青色,使者法為赤黄色,底哩经未说身色,然其所说之相,与使者法大同,则身色亦可同於彼也。大日经二曰:「...

《佛学大辞典》 / 2278字 / 9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次第定

者,自初禅至灭受想定,凡种也。次第者,谓人若入禅时,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又入一禅,如是次第而入,心心相续,不生异念,无间无杂;定者,摄心不乱也。 初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离欲界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定观均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有觉有观...

《三藏法数》 / 1025字 / 9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9日

海印叁昧有十义

海印是喻。梵语叁昧,华言正定。从喻立称,故名海印叁昧。谓大海澄渟,湛然不动,万象皆现,如印印物。如来智海,清净湛然,一切众生心念根欲,悉在如来叁昧智中,犹海现像也。 一、无心能现,谓如来叁昧法性平等,离诸名相,不加功用,而能显现一切诸相,是名无心能现。 二、...

《三藏法数》 / 440字 / 9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9日

一食

一食者,世间分段之食也。若能于此一食,了达叁谛,即成法食。然后运平等心,上供诸佛,中奉贤圣,下及六,等施无别。经云:以一食施一切。是也。(叁谛者,真谛、俗谛、中谛也。六者,天、人、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

《三藏法数》 / 101字 / 9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9日

十劫

阿弥陀佛往昔為法藏比丘时,立四十八愿,以期成佛,自成就而為阿弥陀佛,至今已经十劫。无量寿经上曰:「阿难又问:其佛成已来。為经几时?佛言:成佛已来凡歷十劫。」然言十劫者,不过举其為眾生济度而成就四十八愿之时而止,其实為久远之古佛。故弥陀為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说十六...

《佛学大辞典》 / 354字 / 9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成自字印明之咒术。又名六甲秘祝。即唱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之字后,画四纵五横之直线於空中也。又有纵横法之称。此為禳灾害制胜利所修之一种咒法也。原行於家或兵家之间。抱朴子内篇第四登陟篇曰:「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临兵斗者皆陈列前行。凡字,...

《佛学大辞典》 / 463字 / 9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六和敬

僧以和合為义。和合有二义:一理和,同证灭理也,是在见以上之圣者。二事和,此有六种,即六种敬具也。属於见以前之凡僧。一、身和敬,同礼拜等之身业也。二、口和敬,同讚咏等之口业也。叁、意和敬,同信心等之意业也。四、戒和敬,同戒法也。五、见和敬,同空等之见解也。六...

《佛学大辞典》 / 422字 / 9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四无畏

一切智无畏。漏尽无畏。说障无畏。说尽苦无畏。一切智无畏。佛作是诚言。我是一切正智人。无有人天能如实难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见是微畏相。漏尽无畏。佛作诚言。我一切漏尽。无能如实难言。是漏不尽。乃至不见微畏相。说障无畏。佛作诚言。我说障法。无能如实难言。受障法...

《法门名义集》 / 197字 / 9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9日

小乘

部即部类。谓佛所说经,有大乘小乘不同,故分十二部及部之别也。小乘诸经,于十二部中,无方广、授记、无问自说之叁部,故云部。法华经云:我此部法,随顺众生说。是也。别论虽尔,若通而言之,凡大小乘经,无不具有十二部也。(无方广部者,方广乃大乘常住之理,以小乘惟...

《三藏法数》 / 919字 / 9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9日

物生世间

谓诸外,不了法本无生,法亦无灭。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生灭随缘,本无自性。却乃随情计度,妄生执着,以为一物,而能出生世间万物。故有种邪见之论也。 一、执时。时,即时节,谓时散。外执一切物,皆从时生。如种植等物,有时生果,有时不生。遂以...

《三藏法数》 / 1193字 / 9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9日

十力

是处非是处力。业力。定力。根力。欲力。性力。至处力。宿命力。天眼力。漏尽力。是佛十力。是处非处力。善招乐报。恶得苦果。因果相当。名为是处。与上相违。名为非处。佛于是非二处。皆如实知。是名是处非处力。二业力。一切众生叁世诸业。造业之处。受报之所。皆如实知。是名...

《法门名义集》 / 293字 / 8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9日

之一。人界也。人界者以五戒善因而趣之途,曰人。业报差别经曰:「由先造增上下品身语妙行,故生人。」

《佛学大辞典》 / 48字 / 8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夜摩

Yāma,具曰须夜摩Suyāma,苏夜摩。欲界六天中第叁天名。旧曰燄天。译言时分,善分。以善知时分受五欲之乐故也。智度论曰:「夜摩名善分天。」探玄记六曰:「夜摩者,若具云苏夜摩。苏者,此云善也。夜摩者,此云时也。」佛地论五曰:「夜摩天者,谓此天中随时受乐,故名时分。」...

《佛学大辞典》 / 190字 / 8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藏教七阶

藏教者,即小乘经律论叁藏教也。阶者,阶级次第也。谓藏教菩萨修行之次第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四弘誓愿,弘者,大也。誓者,要制其心也。愿者,志求满足也。谓菩萨从初发心,观四谛境,发四弘誓,一、未度者令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此观苦谛境。...

《三藏法数》 / 1095字 / 8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9日

十六特胜

十六特胜者,胜于四念处等诸禅观也。始从调心,终至非想。地地皆有观照,能发无漏善业,而无猒恶、自害之失,故受特胜之名也。(四念处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叁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也。无漏者,不漏落叁界生死也。) 一、知息入特胜,息即鼻中气息,谓数息调心之法。若...

《三藏法数》 / 952字 / 8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9日

佛说色鹿经

昔者,菩萨身为色鹿;其毛种色,其角白如雪,常在恒水边饮食水草,常与一乌为知识。 时,水中有一溺人随流来下,或出或没,得着树木,仰头呼天:“山神、树神、诸天龙神,何不愍伤于我?”鹿闻人声,走到水中,语溺人言:“汝莫恐怖!汝可骑我背上,捉我两角,我当相负出水。”...

《佛说色鹿经》 / 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 1076字 / 8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6月25日

昔雪山有白象王,身有六牙,生二万象。象王有二夫人,一人年长、一人年少,每出游戏时夫人挟左右。时王出戏,过一大树,树花茂好,欲取二夫人身上以为光饰。鼻绞树而摇逍之,风吹树花独落大夫人上,小夫人在下风不得华,谓王为有偏意,内生毒心。后王池中生一金色千叶莲花,小象...

《杂譬喻经(上下卷)》 / 失译人名附后汉录 / 881字 / 8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6月28日

一切经

佛教圣典之总名。或曰大藏经。省曰藏经。隋书开皇元年,京师及诸大都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置於寺内。而又别写藏於秘阁。一切经之名,本乎此。此名原称佛所说之经律等,而今则併吾国印度日本等高僧之着作而称之。 佛教传播於世界各国之间,其圣典為各种之国语所翻译举其主要者,...

《佛学大辞典》 / 1341字 / 8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融叁世间十身

融者,通也、会也。叁世间者,一、有情世间,二、器世间,叁、智正觉世间也。谓菩萨知诸众生心,随其所乐,融会叁种世间,以为十身。复以十身及自身递互相作,融通无碍,是名融叁世间十身也。(隔别名世,间差名间。有情世间,即众生世间;器世间,即国土世间,谓世界如器故也;...

《三藏法数》 / 785字 / 8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9日

一名

名即名字。谓理虽是一,假言施设,种种不同。如经中只一涅槃之名。如来随机演说,亦名无生,亦名无作,亦名无为,亦名解脱,亦名彼岸,亦名无退,亦名安处,亦名寂静,亦名无相,亦名无二,亦名一行,亦名清凉,亦名无诤,亦名吉祥,虽立多种之别,只是涅槃一名,是为一名。

《三藏法数》 / 113字 / 8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9日

叁转

一者示相转。二者劝相转。叁者证相转。示相转者。谓显示有作无作四谛之相。是苦是集是灭是。名示相转。劝相转者。谓劝知劝修四谛之相。经言。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应修。是之劝相转也。证明转者。佛言。苦我已知。集我已断。灭我已证。我已修。是名证相转。经云。叁转法...

《法门名义集》 / 125字 / 8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9日

涂香

六种供具之一。涂香於身手以供养佛也。智度论十叁曰:「天竺国热,又以身臭故,以香涂身,供养诸佛及僧。」同叁十曰:「涂香有二种:一以栴檀木等摩以涂身,二者种种杂香擣以為末。以涂其身,及熏衣服,并涂地壁。」大日经疏八曰:「涂香是净义,如世间涂香能净垢秽息除热恼。」...

《佛学大辞典》 / 235字 / 8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龙华叁会

弥勒佛於华林园中龙华树下成,开叁番法会,度尽上中下叁根之眾生,故曰龙华叁会。罗什译之弥勒下生经曰:「坐龙华菩提树下,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在华林园,其园纵广一百由旬,大眾满中。初会说法,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大会说法,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叁大会说法,十...

《佛学大辞典》 / 295字 / 8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种性有十回向

亦名解行地。叁贤位之内凡之上品。一救护一切众生相回向。菩萨摄无为众生不合住空。摄有为众生不令着俗。皆回邪倒而向正故。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者不坏回向。有则有为所不碍。回无为而向有为。则无为所不俱。有无俱通。则行成莫毁故。曰不坏回向。叁等一切佛回向。若行...

《法门名义集》 / 452字 / 8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9日

菩提

Bodhi,旧译為,新译為觉。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然所通所觉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槃,断烦恼障而证涅槃之一切智,是通叁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為之诸法,断所知障而知诸法之一切种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於此二者,故谓之大菩提。智度论四曰:「菩提名诸佛...

《佛学大辞典》 / 267字 / 7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复次,欲如肉抟众鸟竞逐,有智之人深知财患而不贪着。 我昔曾闻,修婆多国时有比丘,于坏垣壁见有伏藏,有大铜瓮满中金钱,将一贫优婆塞而示之处,即语之言:“可取是宝以为资生。”时优婆塞问比丘言:“何时见此?”比丘答言:“今日始见。”优婆塞言:“我见是宝非适今日,久来见之...

《大庄严论经》 /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 1210字 / 7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1日

八支斋

八戒之异名。八戒实有八戒与斋法之支,故谓之八戒斋,详见[戒]条。然八戒以一斋法為体,餘八戒不过资助之耳,故不言戒或支斋,而言八戒或八支斋。行事钞资持记下叁之四曰:「准文戒,而言八者,多论云:斋以过中不食為体,八事昭明,故成斋体。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故言八斋...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7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十上经

佛勅舍利弗使说法,舍利弗因说十上法:一成法、二修法、叁觉法、四灭法、五退法、六增法、七难解法、八生法、知法、十证法也。此之十法,於第一法说十法,各各增十,而说五百五十法。出长阿含经

《佛学大辞典》 / 78字 / 7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 《十上经》 / 本站介绍:长阿含经

佛说色鹿经

佛言:“昔者,菩萨身为色鹿;其毛种色,其角白如雪,常在恒水边饮食水草,常与一乌为知识。 “时,水中有溺人随流来下,或出或没,得着树木,仰头呼天:‘山神、树神、诸天龙神,何不愍伤我也?’鹿闻人唤声,即走往水边,语溺人言:‘汝可勿怖!汝可骑我背、捉我角,我相负出...

《佛说色鹿经》 / 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 1031字 / 7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6月25日

叁十二应

谓观世音菩萨,于往昔无数恒河沙劫,有佛名观世音,蒙彼如来,授以如幻闻熏闻修金刚叁昧,同佛慈悲,拔苦与乐,身成叁十二应,入诸国土,化一切众生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声教熏习,故曰闻熏;闻而复修,故曰闻修。金刚有坚利之能,以喻叁昧之力也。梵语叁昧,...

《三藏法数》 / 1983字 / 7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9日

如来十力

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名力也。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名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故名知是处非处智力。 二、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谓如来于一切众...

《三藏法数》 / 599字 / 7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9日

佛陀悬记阿育王

世尊与阿难共行,有童子戏以土為奉世尊。世尊记此童子曰:此儿我入涅槃后百年,姓孔雀,名阿育,出世当為转轮王,信乐正法,起八万四千塔供养舍利。见阿育王经一。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7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十玄门

玄者,妙也。门即能通之义。谓玄妙之门,能通莲华藏海故也。盖此十门,乃晋云华尊者依华严大经一乘圆顿妙义而立也。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谓举一法时,顿具一切诸法。一法既具,法法亦然,交互同时,皆得相应,具足圆满。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场中。是也。 二、广...

《三藏法数》 / 1015字 / 7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9日

菩提心

菩提旧译為,求真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7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