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条搜索结果

喜根

菩萨名。诸行无行经下说喜根胜意二菩萨之事。智度论六引此。文殊师利白佛言:昔有佛名狮子音王。时有二菩萨比丘,一名喜根,容仪质直,不捨世法,又不分别善恶,不讚少欲知足,不讚戒行头陀,但说诸法实相。语诸弟子,一切诸法,婬欲相、瞋恚相、愚痴相,即是诸法实相,方便弟子...

《佛学大辞典》 / 122字 / 5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二种一乘

一乘者,谓华严一乘圆也。于此一乘,有同有别,故云二种一乘也。 一、同一乘,同者,即同于终、顿二也。然终但诠一性一相,理事无碍。顿但诠无二无叁,言思斯绝。今此同,具诠一性一相,理事无碍,无二无叁,言思斯绝。同彼二,俱显一乘,故名同一乘也。(无二...

《三藏法数》 / 195字 / 5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七种礼佛

勒那叁藏Ratnamati,对於北方之俗,不习礼佛,以七种礼佛。混是非浅深,皆人心之我慢使归於正法也。一、我慢礼,身虽设拜,然无敬心,外观似恭,而内怀我慢也。二、求名礼,欲得修行之名誉,诈现威仪,常行礼拜,口称佛名,而心实驰求外境也。叁、身心礼,口唱佛名,心存相好...

《佛学大辞典》 / 394字 / 5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佛具九恼

如来已离一切障碍,成就无量诸胜功德,岂有如是种种业报之实。盖亦善巧方便,令诸众生,知造善恶业因,必有苦乐果报。故说此九种恼事也。 一、六年苦行,佛言:往昔波罗柰城边,有婆罗门子,名火鬘;复有瓦师之子,名护喜。二子少小心相敬念。护喜谓火鬘曰:共见迦叶如来。火鬘...

《三藏法数》 / 2142字 / 5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一音

判名。佛唯以一音说一切之意。鳩摩罗什并菩提流支所立。华严经疏第一,出一音中。有曰:「然有二师:一、后魏菩提流支云:如来一音,同时报万,大小并陈。二、姚秦罗什法师云: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普应,机闻自殊。非谓言音本陈大小。故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眾生...

《佛学大辞典》 / 355字 / 5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七法财

财者,谓信等七种出世法财也。若一切眾生行此七法,资成道果,故谓之财。一、信财,谓信能决定受持正法,以為佛道之粮。二、进财,谓未能见真諦理,而一心精进求出世道,以為成佛之资。叁、戒财,谓戒為解脱之本,能止防身口意之恶非,以為成佛之资。四、惭愧财,惭者,惭天。愧者...

《佛学大辞典》 / 252字 / 5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如意

僧具之一。世所谓爪杖也。手所不能到之处,用此可以搔抓如意,故名。释氏要览中曰:「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皆执之。状如云叶,又如此方篆书心字。」是亦一说也。然比丘之百一资具及曼陀罗诸尊之器仗,无见类於如意者,盖是始於支那也。佛祖统纪智者传曰:「南岳手持如意,临...

《佛学大辞典》 / 362字 / 5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宣政院

元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以国师。掌释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十人,同知副使僉院各二人,同僉院判各叁人,参议经歷各二人,都事叁人,照磨管勾各一人,僧俗并用。二十六年,置断事官四人。以后增省不一。至天歷...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5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显密

真言宗之所判。一切佛,分显密之二,自宗為密,他宗尽為显。显者,计眾生之机,為报身化身之说法,显了断惑证理修因证果之法门者。是為随他意之法,其理由显然可知,故云显。密者,法身佛為自受法乐,与自性之眷属,谈话叁密之法门者。此叁密之法门,唯為佛与佛内...

《佛学大辞典》 / 557字 / 5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叁时

有二种:一、空宗智光论师所立,远受於文殊龙树,近稟於青目清辩。一第一时,為小乘说心境俱有者,阿含经是也。二第二时,為大乘之下根,说法相大乘之境空心有者,深密经等是也。叁第叁时,為大乘之上根说无相大乘之心境俱空者,般若经是也。此叁次第,智光论师般若灯论释中...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4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五更

依顏氏家训,漏刻之法,汉魏以来自昏至晓之一夜,分為五刻。或谓之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或曰一鼓二鼓叁鼓四鼓五鼓,或曰一更二更叁更四更五更。更者歷也,经也。经歷五时,则曰五更。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4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小乘叁宝

一、小乘佛宝,谓如来隐其无量功德庄严之身,示现丈六紫金之相,以应声闻、缘觉、人、天等机,是名小乘佛宝。 二、小乘法宝,谓阿含等经,为声闻说四谛,为缘觉说十二因缘,令其依之而修,超凡入圣,是名小乘法宝。(梵语阿含,华言无比法。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三藏法数》 / 303字 / 4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二藏

一、声闻藏,说声闻缘觉二乘之理行果者,即小乘之叁藏也。二、菩萨藏,说菩萨大士之理行果者,大乘之叁藏也。净影嘉祥以此二藏判一代。大乘义章一曰:「就出世间中復有二种:一声闻藏,二菩萨藏。為声闻说,名声闻藏;為菩萨说,為菩萨藏。故地持云: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

《佛学大辞典》 / 256字 / 4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五时

天台宗所立。以五时定释迦一代说法之次第。以八分别其说法之仪式(化仪之四),与法之浅深(化法之四)。天台四仪曰:「天台智者大师,以五时判释东流一代圣,罄无不尽。」见[五时]条。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4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涅槃宗

支那十叁宗之一。依涅槃经而弘布佛性常住之旨之宗也。自北凉之曇无讖初译此经,宋之慧成,曇无成,僧庄,道汪,静林,慧定,曇斌,超进,法瑶,道登,曇度,道成诸师,製疏作章。弘布甚盛。在隋则净影,智徽,法礪,道绰等,多以涅槃為宗。至唐朝道宣,法宝各有所弘,而所归在於涅...

《佛学大辞典》 / 150字 / 4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五明

一、声明,声,即声;明,即明了。谓世间文章算数建立之法,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声明。 二、因明,因,即万法生起之因。谓世间种种言论,及图书印玺,地水火风万法之因,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因明。 叁、医方明,医方,即医治之方法也。谓世间种种病患或癫痫蛊毒,四大不调,鬼...

《三藏法数》 / 279字 / 4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利喜

智度论五十四所谓,示者為示人之好丑善不善,应行不应行也。如生死為丑,涅槃為好,分别叁乘,分别六波罗蜜,如是等名示。者言汝捨恶行善,是也。利者谓未得善法之味故心则退没,為说法引导而言,汝於因时勿求果,汝今虽勤苦,然报出时得大利益,导之以利,故名為利。喜者谓随...

《佛学大辞典》 / 179字 / 4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真言宗

圣位经曰:「真言陀罗尼宗者,一切如来秘奥之,自觉圣智修证法门。」依之而称為真言宗。故本宗之得名,正為佛说之号也。 四家大乘中,法相宗依深密经之法相品,叁论宗依所依之论数,天台依所依之住所,华严宗依所依之本经,皆是末学人為之立名。真言之名,為约於叁密中语密之名...

《佛学大辞典》 / 1031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喇嘛之一派,十四世纪顷,宗喀巴Tsongkha a慨红之腐败而别為开始者,衣冠等皆用黄色,行於西藏,蒙古,伊犁。西藏新志中曰:「黄之大喇嘛有四:一达赖喇嘛。二班禪喇嘛。叁哲布尊丹巴。四多伦诺尔阿嘉胡图克图。相传哲布尊丹巴,為菩萨之转生,其势力普及蒙古地方。寺在图...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4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二杀

一、自杀,谓无慈悲之心,于诸物命,辄自杀害,是名自杀。 二、他杀,谓无慈悲之心,即自杀生,亦他人杀生,是名他杀。

《三藏法数》 / 57字 / 4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佛十宿缘

谓佛在摩竭提国竹园中,阿耨大泉,与大比丘众俱。时舍利弗问佛孙陀利等十事宿缘。佛答:皆从往劫,造众恶因,无数千岁,受无量苦报。余残未尽,于成道后,复偿宿对。复告舍利弗:汝观如来,众恶皆尽,万善普备,犹不免此宿缘者;盖欲示人,凡造恶业,果报难逃。故说是宿缘也。(...

《三藏法数》 / 2599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四种缘起

华严宗之理,以缘起為主。具之一字,弥显今宗者,天台之事也。本宗对之得云起之一字,益振当家。何则?以本宗之至极,在於法界缘起故也。今就五而分别之,各有一个之缘起(但除顿),曰业感缘起,是小乘也。曰赖耶缘起,是大乘始也。曰如来藏缘起,是大乘终也。曰法界...

《佛学大辞典》 / 1132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法华五重玄义

天台智者大师,凡释诸经,皆立五重玄义。所谓一释名、二辩体、叁明宗、四论用、五判相。故此法华一经,亦有五重玄妙之义也。 一、法喻为名,法即妙法,喻即莲华。妙法者,妙名不可思议,法即十界十如权实之法。良以妙法难解,假喻易彰。妙法则权、实一体,莲华则华、果同时。...

《三藏法数》 / 471字 / 4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七财

财者,信等七种出世间之法财也。一切众生行此七法,资成道果,故谓之财。 一、信财,信即信心。谓信能决定受持正法,以为成佛之资,故名信财。 二、进财,进即精进。谓未能见真谛理,而一心精进求出离道,以为成佛之资,故名进财。 叁、戒财,戒即戒律。谓戒为解脱之本,能防...

《三藏法数》 / 325字 / 4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天台五时

天台五时者,乃天台智者大师以如来所说一代圣,判为五时也。谓如来成道,最初为大菩萨说华严经。次于鹿苑,为接引二乘,说四阿含等经。次于方等,说楞伽等诸大乘经,令诸二乘耻小乘,而慕大法。次说般若经,遣除二乘执情。后说法华、涅槃二经,开示众生,咸得作佛。故为五时也...

《三藏法数》 / 730字 / 4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四衍众

(衍者乘也,出翻译名义) 一、声闻,谓闻佛声,依四谛法,修道证真,是名声闻。(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缘觉,谓禀佛法,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是名缘觉。(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叁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

《三藏法数》 / 234字 / 4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神我

外道所执之实我也。我体常实而為灵妙不思议,称為神我。数论外道二十五諦之第二十五,称為神我諦Puruṣa,又曰Ātman。以思為体。远离二十叁諦而以神我独尊為涅槃。唯识述记一末曰:「金七十论。神我以思為体。」其他一切之外道,有自我、他我、即蕴、离蕴等差别,而要之於诸种之法...

《佛学大辞典》 / 146字 / 4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提婆為利养学神通

有四说,一从佛学。五分律叁曰:「时世尊受诸大声闻与阿耨达龙王之请,调达未得神通,不能俱去,羞耻从佛,愿学通法。佛為於安居中得神通。」二从修罗陀比丘学。增一阿含经四十六曰:「提婆达多从修罗陀比丘学沙门威仪礼节。是时提婆达多请说神通道,比丘為说其法。达多不久而得...

《佛学大辞典》 / 416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叁於

於有所依之义。叁论之嘉祥依叁种之所依立叁种之二諦。一、本於二諦,佛出世先有空有二諦之理,是為佛二諦根本之二諦。故曰本於之二諦。二、於二諦,依佛之言,而说二諦。即佛之言,為二諦之所依,故曰於之二諦,一代佛是也。叁、末於二諦,於佛灭后,迷於於,执為有,...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4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隔歷叁諦

空為但空,破见思之惑。假為但假,破尘沙之惑。中為但中,破无明之惑。又自空观而入於假观,自假观而入於中观,如此空假中叁者,次第各别。名為隔歷之叁諦,别之分际也。玄义一上曰:「隔歷叁諦,麤法也。圆融叁諦,妙法也。」四仪集註下,明别之理智曰:「理则隔歷叁諦,智...

《佛学大辞典》 / 119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经塔

纳经文陀罗尼而供养之塔也。西天之法,凡造塔及像,则必纳舍利或经颂。其纳经颂者,即经塔也。寄归传四曰:「凡造形像及以制底。(中略)中安二种舍利:一谓大师身骨,二谓缘起法颂。」密劝置陀罗尼。宝篋印陀罗尼经曰:「安置此陀罗尼於塔像中者,我等十方诸佛,随其方处恒常随...

《佛学大辞典》 / 213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四种性行

一、自性行,经云:若诸菩萨本性已来,贤良质直,顺父母,信敬沙门,及婆罗门;善知家内尊卑亲疏,恭敬承事无失,具足十善,复更广行其余善业,是名菩萨自性行。(梵语沙门,华言勤息。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

《三藏法数》 / 324字 / 4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二门

唐道绰所判。一、圣道门,此土由凡至圣修道之门也。除净土叁经,其餘之诸经是。二、净土门,往生弥陀净土而证圣果之门也。叁部经之所说是。安乐集上曰:「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选择集本曰:「道绰禪师,立圣道净土二门,而捨圣道正归净土。」行信证六本曰:「凡就一代...

《佛学大辞典》 / 2032字 / 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台家所立之八也。於华严时乃至法华涅槃时五时所说,化法之四与化仪之四是也。化法之四者:一、叁藏,经律论之叁藏,部类判然,说因缘生灭之四諦,正声闻缘觉之二乘,傍化菩萨者。二、通,说即空无生之四真諦,使通叁乘而同学者,但以菩萨為正机,二乘為傍机。叁、别...

《佛学大辞典》 / 371字 / 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六离合释

又曰六种释,六合释。梵语杀叁磨娑,此云六合。杀者六,叁摩娑者合也。诸法以二义已上為名者,以此六种法式,分别其名义也。唯一义之名,即不当於此释,二义之名,為判归趣何义,必须此法式。其作法,初离释二义,次合释二义,故谓之离合释,略称曰合释。一持业释Karmadhāraya,又...

《佛学大辞典》 / 719字 / 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五十二位

明菩萨乘之阶位,诸经论所说,种种不同。如大日经依十住而明十位,又同经明十地之十位,胜天王般若经明十地之十位,智度论明叁乘合说之十位,金光明经明十地妙觉之十一位,唯识论明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妙觉之四十一位,智度论加入等觉明四十二位(四十二字门是也),仁王般若经明十...

《佛学大辞典》 / 649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佛说幻化网大瑜伽十忿怒明王大明观想仪轨经

尔时世尊。在净光天清净大楼阁之中。于彼楼阁以金刚柱及最上珍宝种种装严。如是严饰供养悉是如来神通变化。尔时会中有如是阿閦宝生无量寿不空成就等如来。 尔时大毗卢遮那如来胎藏于四面门。出生诸大菩萨众及诸大明者无数贤圣。复有忿怒明王。与其眷属唧吒唧致。讷多讷帝。紧羯...

《佛说幻化网大瑜伽十忿怒明王大明观想仪轨经》 /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诏译 / 8177字 / 4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2月23日

二木

一、大树,大树喻别菩萨也。谓此菩萨,于法华会上,闻说一乘之法,受记作佛,普度一切众生。如彼大树,蒙一雨所润,而得增长,敷荣郁茂,则能普覆一切,是名大树。 二、小树,小树喻通菩萨也。谓此菩萨,亦于法华会上,闻说一乘之法,受记作佛。而不及别菩萨根器之大...

《三藏法数》 / 128字 / 4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善友七事

谓菩萨常为利乐一切众生,示现世间,而作善友,劝导诱掖,开示他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遭苦不舍,谓菩萨运大悲心,怜悯六道众生,受诸苦恼,故随类现形,种种开示,令得出离。虽代受其苦,心无弃舍,是为遭苦不舍。(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

《三藏法数》 / 506字 / 4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含中

谓密含中道之理之,即天台四中之通也。藏通二虽皆唯詮界内真空諦之理,无当面明中道之义。然通於其所说如幻即空之理内,自含有非有非空中道之理,故别圆接通之利根,得看取之而接入於后。此其理所以亦名含中真諦也。见法华玄义释籤二叁等。

《佛学大辞典》 / 108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愚法

小乘二类之一。声闻缘觉二种之小乘,单迷执自法而愚於大乘法空之妙理者。谓為愚法小乘。一旦虽取小果。然解大乘之理。遂迴心向大者,谓為不愚法小乘。大乘义章十七末曰:「小中有二种人:一愚法人,执小迷大,名愚法人。知小解大,名不愚法人。」冠註五章上之叁曰:「一小乘,...

《佛学大辞典》 / 173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十不二门

十门何为而设也?盖荆溪大师,因释法华玄义,其中广明十妙之旨。法相该博,学者难入。故于迹本二门之间,对前十妙,立此十门;复于门门之下,结归一念。为令修学之人,于一念心开,妙解立妙行,故云不可不了十妙大纲,故撮十妙为观法大体。然此十门,皆以不二命名者,盖法华以前...

《三藏法数》 / 1984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二密

於台密立二密:一、理密,说圆融不离之理者。二、事密,说如来身口意之秘密者。日本之慈觉,以法华涅槃為理密,以真言部诸经為事理俱密。苏悉地经疏中曰:「世俗胜义圆融不二,是為理密;若叁世如来身语意密,是為事密。问:华严维摩般若法华等诸大乘於此显密何等摄耶?答:如华...

《佛学大辞典》 / 275字 / 3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明王

令轮身。受大日觉王令现忿怒身降伏诸恶魔之诸尊称為明王,如不动明王,大威德明王是也。明者光明之义,以智慧而名,有以智力摧破一切魔障之威德,故云明王,是通於诸令轮身忿怒尊之称也。但常说之明王,多指不动明王而言,总即别名也。真偽杂记十叁曰:「明者光明义,即象...

《佛学大辞典》 / 241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末尼

具云末尼火祆。為波斯国之火也。末尼為宝珠,火祆言其光明,即彼之神体太阳也。佛祖统纪叁十九曰:「唐太宗贞观五年,初波斯国苏鲁支,立末尼火祆,勅於京师立大秦寺。」,「祆,火烟反,胡神,即外道梵志也。波斯国在西海,此云大秦。」同四十一曰:「代宗永泰叁年,勅回...

《佛学大辞典》 / 205字 / 3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提婆五逆

法华文句八下曰:「诱拐五百比丘,而破和合僧(是一)。掷大石而自佛身出血(是二)。阿闍世王放醉象使之践佛(是叁)。以拳杀华色比丘尼(是四)。置毒於手之十爪,欲由礼佛足而伤佛(是五)。」是非五种各别之五逆,乃重同类而成五数,盖自佛身出血与阿闍世王及置毒於爪中,...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圣者正也。与正理合名為圣。圣人之所说,谓為圣。圆觉经曰:「闻此圣,随顺开悟。」解深密经一曰:「已善奉行如来圣。」宗轮论述记曰:「圣者正也,与正理合。目之為圣,又契理通神,名之為正。此所说,名為圣。」

《佛学大辞典》 / 91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十力

佛有十力,故总称佛曰十力。西域记七曰:「有十事违十力。」

《佛学大辞典》 / 29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波颇五

波颇,梵语具云波颇蜜多,华言明支,中天竺叁藏沙门也。唐贞观年间,于大兴善寺,译星陀罗尼经等。以如来所说诸经圣,约其义趣浅深不同,令众生修行有序,而立五,故名波颇五。(中天竺,即西土之国名也。叁藏者,经藏、律藏、论藏也。梵语沙门,华言勤息。) 一、四谛...

《三藏法数》 / 328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叁轨弘经

叁轨弘经者,弘传经,必须具此叁轨。轨即轨范,亦轨则也。盖言弘经者,当以慈悲、忍辱、法空,叁法为之范则。故法华文句云:利物以慈悲为首,涉有以忍辱为基,说法以亡我为本;能行叁法,庶可自利而利他也。 一、慈悲室,谓弘经之人,当须具大慈悲,覆护一切众生。以大慈故,...

《三藏法数》 / 253字 / 3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真宗

真实之宗旨,是各称自所信之宗也。又明真如法相实理之宗旨,如云性宗,天台之别,华严之终已上是也。观经散善义曰:「真宗难遇。」五会法事讚本曰:「念佛成佛是真宗。」慈恩传八曰:「臣等夙敬真宗,幸窥天藻。」广百论释论曰:「重显真宗,遗彼餘疑。」行信证化卷曰:「钞...

《佛学大辞典》 / 168字 / 3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九部

十二部经中去方广与授记及无问自说之叁部者。是小乘之九部也。又有大乘之九部。十二部中除因缘与譬喻及论义之叁部者是也。然常言之九部,则多指小乘。法华经方便品曰:「我此九部法,随顺眾生说,入大乘為本,以故说是经。」梁僧传叁(求那跋麼)曰:「洞明九部,博晓四含。...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3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十宗收

唐贤首法藏国师为宗计不同,乃开十宗,判五,收释一代圣,理无不尽。故前六宗收小乘,第七宗收始,第八宗收顿,第九宗收终,第十宗收圆。故云十宗收也。 一、我法俱有宗,谓此宗执着有我,及计有无等法悉皆是有,是为我、法俱有宗。 二、法有我无宗,谓此宗计...

《三藏法数》 / 651字 / 3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天台宗五时

天台宗分别佛一代之说法為五时。第一华严时。佛成道后,叁七日中说华严经之间。是依经题而与名。第二鹿苑时。说华严经后十二年中於鹿野苑等说小乘阿含经之间。是就地而与名。第叁方等时。说阿含后八年说维摩胜鬘等诸大乘经。广(方之义),谈藏通别圆四,均(等之义),被眾机之...

《佛学大辞典》 / 295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梯隥

渐渐昇高之木阶也,以譬渐。止观一曰:「渐则初浅后深,如彼梯隥。」同辅行曰:「梯者,说文木阶也。极高用梯,次高用隥故。隥字亦可从足,谓昇躡也。从木者雉茎反,非此所用,从石者谓山坡渐高也。亦可义用。正应从邑。何,此蹬字亦梯类也,可以昇高也。」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叁疑

禅波罗蜜云:以疑覆故,于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获。疑虽甚多,未必障定;今且明障定之疑,有叁种焉。 一、疑自,疑自者,谓疑自身诸根暗钝,罪垢深重,非是受道之器。作此自疑,禅定不能发生也。 二、疑师,疑师者,谓疑受道之师,威仪相貌皆不具足。自既...

《三藏法数》 / 176字 / 3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二戒

一、随相戒,随即随顺,相即形相。谓依如来,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不犯威仪,是名随相戒。 二、离相戒,离即远离,谓持戒之人,心无所着,则一切戒犹如虚空,了无持犯之相,是名离相戒。

《三藏法数》 / 82字 / 3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阿含

Āgama,小乘经之总名。新称阿笈摩。旧称阿含,阿鋡,阿含暮。译曰法归。万法归趣於此而无漏之义。又译曰无比法,谓无类之妙法也。或译曰趣无,所说之旨毕竟无归趣之义。长阿含经序曰:「阿含者,秦言法归,所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也。」名义集四曰:「阿含正云阿笈多,此云,...

《佛学大辞典》 / 328字 / 3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叁藏

天台所立四之一。指一切之小乘。佛入灭之年,大迦叶等结集经律论之叁藏,而為该收小乘一切之理者,故呼小乘谓之叁藏。大乘亦有叁藏之别,然非如小乘之叁藏,部帙整然而分之者,因以之為一摩訶衍藏,与彼小乘之叁藏二者对峙。此智度论之意也。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3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

大乘

大乘之法。华严法华等诸大乘经所说。满六度之行而成佛之法门也。法相之叁时,第二时空已上也。叁论之二藏,菩萨藏也。天台之四。通已上也。华严之五,始已上也。真言之十住心,他缘大乘心已上也。参照[大乘]条。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3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