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 条搜索结果

叁无差别

谓心、佛、众生,虽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来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叁无差别。 一、心无差别,谓一念心体,凡圣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诸佛、众生性元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是名心无差别。(十...

《三藏法数》 / 332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不增不减

凡佛教说不增不减,有二门:一就实相之空理而言。一就法之无尽而言。如般若经,即就空理者,如不增不减经,即就无尽者般若心经曰:「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诸法即真空也,真空无增减也。然如说生佛二界之不增不减,就生界之无尽佛界之无尽而言,二界无增减...

《佛学大辞典》 / 172字 / 3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法印

一切之小乘经,以叁法印印之,证其為佛说,大乘经以一实相印印之,证其為大乘之了义教。一、诸行无常印,行有迁流之义,谓有為法。言一切之有為法,念念生灭而无常也。是為诸行无常印。二、诸法无我印,行之名局於有為法,法之名。通於无為法。言一切有為无為诸法中无有我之实体。...

《佛学大辞典》 / 286字 / 3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十宗收教

唐贤首法藏国师为宗计不同,乃开十宗,判五教,收释一代圣教,理无不尽。故前六宗收小乘教,第七宗收始教,第八宗收顿教,第九宗收终教,第十宗收圆教。故云十宗收教也。 一、我法俱有宗,谓此宗执着有我,及计有无等法悉皆是有,是为我、法俱有宗。 二、法有我无宗,谓此宗计...

《三藏法数》 / 651字 / 3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五重玄义

第一释名,无名,则不能显法。故应先释经题。第二辨体,名者呼体故,名之次宜辨体,体者一部之旨归,眾义之中枢也。第叁明宗,宗者修行之宗旨也。会体必由修行。故体之次宜明宗。第四论用,会体而自行已圆,则应自体起用,利益眾生。故就宗而论一经之作用。第五判教,利益已多,则...

《佛学大辞典》 / 184字 / 3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圆教

以名大乘穷极之实教。后魏光统律师立叁教,第叁為圆教。圆教之名,自此始。其后由晋华严经五十五:「尔时如来,知眾生应受化者,而為演说圆满因缘修多罗。」又「显现自在力,演说圆满经。」之经文而立名。天台宗判四教,第四為圆教,华严宗復立五教,第五為圆教。今依台宗之说释之...

《佛学大辞典》 / 466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一卷,唐菩提流支译。与不空译之大乐金刚不空真实叁昧耶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经同本。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3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诸法寂灭相

诸法之实相,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谓之寂灭。法华经方便品曰:「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又曰:「诸法从本来,常示寂灭相。」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3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世心不可得

金刚经曰:「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同略疏曰:「过现未叁俱不可得,盖过去已灭,未来未生,现在不住。」密教於此立遮情表德之二义。其遮情之义,如以上显教所说。其表德之义,诸法以迷悟不二万德轮圆之故,一无别相,故云不可得。所谓台家之妙空圆...

《佛学大辞典》 / 154字 / 3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一印顿成

习得一印相而顿得成佛之利益也。 又一法印之意,谓诸法实相唯一不二之真理也。玄义八之上曰:「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叁印印之,即是佛说。(中略)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

《佛学大辞典》 / 86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止

一、体真止,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是实相之真,是名体真止。 二、方便随缘止,方便,犹善巧也。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是名方便随缘止。 叁、离二边分别止,谓不分别生死、涅槃、有无等二边之相,是名离二边分别止。(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藏法数》 / 104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常念

时常忆念也。法华普门品曰:「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常念者,正念也。此正念有事理之二种。事之常念者昼夜二时行住坐卧念观音之神力而不忘也。理之常念,有四教之异。藏教之常念或观自他身内外不净,叁十六物之不净充满,或从死想至白骨想之九想一一...

《佛学大辞典》 / 443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平等

又名叁叁昧。密教谓身口意叁者互相摄入,不二一味。是乃真言行之宗要。大日常恒之说法,亦不外说此宗要。大日经一曰:「身语意平等句法门。」同疏一曰:「如此时中佛说何法?即是身语意叁平等句法门,言如来种种叁业皆至第一实际妙极之境。身等於语,语等於心,犹如大海徧一切处同...

《佛学大辞典》 / 720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实报土

实相无障碍土之略。

《佛学大辞典》 / 9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七种礼佛

谓天竺勒那叁藏,睹此方俗,不习礼佛之仪,遂传此七种之法。虽通云礼佛,而有是非浅深不同,盖欲令人知我慢、求名二种之非,而归于身心礼等五种之正,从浅至深,修行获益,故有七种礼佛之名也。(勒那,梵语具云勒那摩提,华言宝意,中印度人也。) 一、我慢礼,谓人礼佛,身虽...

《三藏法数》 / 624字 / 3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如者如法之各各之相也,如法之实相也。如地之坚相,如水之湿相,谓之各各之相是事相之如也。然此各各之事相,非实有,其实皆空,以彼此之诸法以空為实,空者,是诸佛之实相也,此实相之如,称為如。故实相即如也。又此如為诸法之性,故名法性,此法性為真实之际极,故曰实际。故如...

《佛学大辞典》 / 380字 / 3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一空

叁藏法数四曰:「一空者,谓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若色若心,若依若正,乃至圣凡因果之法,虽种种不同,求其体性,毕竟皆空。」寂调音所问经五曰:「如瓦器中空,宝器中空,俱同一空,无二无别。」止观七上曰:「方等云:大空小空,皆归一空。」一空即法性实相。宋高僧传五澄观传曰...

《佛学大辞典》 / 132字 / 3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一实无相

一实之妙体,绝待不二而离诸虚妄之相,是曰一实无相。无方圆之相,如水之妙体。此即诸法之实相也。无量义经曰:「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3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百字论

一卷,提婆菩萨造,后魏菩提流支译。一论有百字,故名百字论,破我见等。译师之归敬颂曰:「我今归依聪叡师,厥名提婆有大智。能以百字演实法,除诸邪见向实相。」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法身

有二种(一)罗什叁藏所立。一法化生身,由法性化现之化身佛也。二五分法身,戒定等之五分功德也。叁实相法身,空性之诸法实相也。註维摩经叁曰:「什曰:法身有叁种:一法化生身,金刚身是也。二五分法身。叁诸法实相和合為佛,故实相亦名法身也。」(二)天台所立。一但空法身,...

《佛学大辞典》 / 245字 / 3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昧父般若母

智度论叁十四曰:「般苦波罗蜜多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為母,般舟叁昧為父。叁昧能摄持乱心,令智慧得成,而不能观诸法实相。般若波罗蜜能徧观诸法,分别实相,无事不达,无事不成,功德大故,名之為母。」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3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一道无為心

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一。又名如实一道心,如实知自心,空性无境心,一如本净心。一道者,為一乘一如等,言其理,乃离诸造作及有為无為之别执,名為无為。是盖谓真言行者,超叁劫中,於第二劫虽了达万有唯心,心外无别法,而恐沈没於真如无為之中,故知於此住心,不坏因缘,而证法界...

《佛学大辞典》 / 494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方便

梵语傴和U āya,有二释:一对般若而释。二对真实而释。对般若而释,则谓达於真如之智為般若,谓通於权道之智為方便。权道乃利益他之手段方法,依此释则大小乘一切之佛教,概称為方便。方者方法,便者便用,便用契於一切眾生之机之方法也。又方為方正之理,便為巧妙之言辞。对种种...

《佛学大辞典》 / 888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迹门十妙

(一)境妙,境即理境。谓十如是等境,心佛及眾生是叁无差别不可思议也,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等是也。此有六境:一、十如之境,二、十二因缘之境,叁、四諦之境,四、二諦之境,五、叁諦之境,六、一諦之境。(二)智妙,智即全境而起之智。以境妙...

《佛学大辞典》 / 559字 / 3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常智

智绝缘虑,谓之常智。诸法实相,离生灭而為无相,证其无相常境之智為无缘之常智也。四教仪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3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五种不翻

翻即翻译,谓译彼梵音而成此华言也。不翻者,以此五种,不可翻故也。 一、秘密不翻,微妙深隐曰秘,互不相知曰密。谓诸陀罗尼,是佛秘密之语,经中悉存梵语,是为秘密,故不翻也。(梵语陀罗尼,华言总持,亦云咒也。) 二、多含不翻,谓如梵语薄伽梵,具含自在、炽盛、端严、...

《三藏法数》 / 319字 / 3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天台四释

天台智者释法华经用四释:一因缘释,以四悉檀為因缘,而下四种之释义也。四悉檀者,一世界悉檀,二各各為人悉檀,叁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之义,原出智度论,龙树菩萨判释尊教化一代眾生之方法者也。今转用為释义之方规。惹眾生之乐欲為第一悉檀,使生信為第二悉檀,破恶...

《佛学大辞典》 / 721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大觉

佛之觉悟也。凡夫无觉悟,声闻菩萨有觉悟而不大,佛独觉悟实相,彻底尽源,故称大觉。又声闻虽自觉,而不使他觉,菩萨虽自觉亦使他觉,而觉事未满。佛自觉觉他皆圆满,故独称之為大觉。仁王经上曰:「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五眼法身大觉世尊。」心地观经一曰:「敬礼天人大觉尊。」...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3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觉日

谓常住不变之日时。性灵集叁曰:「觉日者也本常,妄时者也代谢。」大日经疏一曰:「即此实相之日,圆明常住,湛若虚空。」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3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二种观法

一、唯识观,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知惟自心,于念念间,悉以叁观观察所起之心,是名唯识观。(叁观者,空观、假观、中观也。) 二、实相观,实相即理也。谓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于念念间,悉以叁观,观于本心所具实相之理,是名实相观。

《三藏法数》 / 113字 / 3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二观

一、事观,观因缘所生之事相,二、理观,观万法之实性也。诸宗之观法,各分此二观,如天台一家,以占察经所说唯识实相之二观為事理之二观,唯识观為事观,实相观為理观。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3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无等等句

指幻燄等之十缘生句為无等等句,以是為与无等之佛智得等同之言句故也。大日经疏叁曰:「如来智慧於一切法中无可譬类,亦无过上,故名无等。而心之实相与之函盖相称,间无异际,故曰无等等。若以十缘生了知心处,则安住其中,故曰无等等句。」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金刚法界宫

胎藏界大日如来依住之宫殿也。大日经一曰:「薄伽梵,住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依深秘释则金刚為如来之实相智,法界為实相之智体,大日法身住於实相之智体,谓之宫。若依浅略释,则指色界之顶,摩醯首罗天之自在天宫。大日经疏一曰:「金刚喻实相智,(中略)法界者,广大金刚...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不起法忍

又云无生法忍。不起者即无生也,断见惑而生空理,所谓得无生法忍也。空理者无生无起,故云无生法,又云无起法。忍者忍可决定此无生无起之空理也。维摩经佛国品曰:「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同注云:「肇曰:忍即无生慧也。以能堪受实相,故以忍為名。得此忍则无取无得,心相永灭,...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重圆坛与四重圆坛

现图曼陀罗与经疏所说异。依现图则上下四重,左右叁重,故约於前后而云四重。除中院外,徧智院、金刚手院、观音院、持明院之四院為第一重,次释迦,虚空藏之二院為第二重,次文殊,除盖障,地藏,苏悉地之四院為第叁重,此外金刚部眾围绕四周為第四重。总之左右叁重,上下四重也。...

《佛学大辞典》 / 689字 / 3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言亡虑绝

言语亡思虑绝之意。与所谓绝言绝思,心言路绝,同义。谓无言语可以谈,非思虑所能及也。叁论玄义上曰:「诸法实相,言亡虑绝。」中论疏第一末曰:「大乘实相,言亡虑绝。」皆其例也。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3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善恶

判善恶之性经论诸师之说种种不一,菩萨瓔珞经以顺理為善,违理為恶。经下曰:「一切眾生识始起一想住於缘,顺第一义諦起名善,背第一义諦起為恶。」大乘义章七曰:「顺名為善,违名為恶。」同十二曰:「顺理名善,违理名恶。」法界次第上之下曰:「善顺理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

《佛学大辞典》 / 1135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大乘修多罗有十七种名

大乘即佛乘也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法华文句云论列十七种者皆法华之异名所以显示此经甚深微妙之理不可思议也。 【一无量义经】谓佛欲说法华一实相理故先说此无量义处盖将以无量之义会归于一实相之理实相之中妙义无穷故名无量义经。 【二最胜修多罗】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于叁...

《三藏法数》 / 1032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智

智度论所说:一、一切智,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二、道种智,菩萨之智也。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叁、一切种智,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天台以之配於空假中叁諦之观智。然叁智就人分别,虽如上各别,而就法之胜劣分别...

《佛学大辞典》 / 356字 / 2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无量义处叁昧

梵语Anantanirdeśa ratiṣṭhāna samādhi。佛说法华前,先说无量义,次入此叁昧也。无量者叁乘五乘等无量法门即无量义也,义处為无量义之依处,即实相也,生无量法义依处之实相无相叁昧,谓之无量义处叁昧。佛既说无量义后,将说实相,於中间入此定,依所出之无量义故為无量义经之...

《佛学大辞典》 / 211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真如实相

真如与实相,同体异名,约於假諦之妙有而曰实相,约於空諦之一如而云真如。此二不二之中道云法界。但真如有不变随缘之二义。又实相其实為叁諦之总名,故真如实相通於空假中也。观佛叁昧经曰:「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往生要集中本曰:「色即是空,故谓之真如实相。空即...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法界实相

法界与实相也。是一体异名,今重言之耳。四教仪曰:「上达根性,味味得入法界实相。」更有一义,实相者别教之理,法界者圆教之理。涅槃经四十曰:「说是法时,十千菩萨得一生实相,万五千菩萨得二生法界。」辅行叁曰:「实相是法理,法界是圆理。」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本地

对於所现之化身,而称能现之本身為本地。能现所现,相望重重,故本地亦重重而不一定,唯佛之实相法身,即穷极之本地,越之更无能现之实身。故曰地法身。本地即法身也。道安之舍利礼文曰:「本地法身,法界塔婆。」演密钞二曰:「本地法身者,即实相法身也。一真实相為万化之本,犹...

《佛学大辞典》 / 176字 / 2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无住

法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所住着,随缘而起,故云无住。故无住者万有之本也。维摩经观眾生品曰:「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同註曰:「什曰:法无自性,缘感而起。当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无所住。无所住故,则非有无。非有无而為有无之本。」起信论义记上曰:「夫真心廖廓。(...

《佛学大辞典》 / 201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文殊所持青莲华与剑

文殊司一切如来之智慧,无相之智德不染着法,故胎藏界之文殊,左持青莲以表之。能断烦恼,故金刚界之文殊,右持利剑以表之。大日经疏五曰:「青莲华是不染着诸法叁昧,以心无所住故即见实相。」真实经曰:「我今右手执大利剑能断一切眾生烦恼。」理趣经曰:「文殊以自剑挥斫一切如...

《佛学大辞典》 / 165字 / 2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界外理教

天台之圆教也。圆教之菩萨迷理轻,故不借事事之方便,直谈一切万法為中道实相之妙理,谓之界外理教。玄义叁上曰:「圆教佛与菩萨,俱观界外十二因缘理。」又曰:「无作迷中轻,故从理得名。」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智印

如人有印则得入国,以般若之智為印,则得入实相之理,故曰智印。又如印契判物之真偽,以智為印,刊定是非真妄等,故曰智印。又如大日拳印不动之剑印,各证明内证之智德者,故曰智印。法华经妙音品曰:「智印叁昧。」法华义疏十二曰:「如人入安稳国,有印得入,无印不得入。菩萨得...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2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自证身

谓理智不二之大日法身。五种法身中之法界身,四种法中之自性身是也。此為法界体性智所成。在胎藏界為八叶中胎之大日,在金刚界為一印会之大日是也。就密家之古义言之,此自证身為自受法乐,从自心流出内证之诸眷属,常说两部之大经。就其新义言之,大日之自证身具自利利他之二德,...

《佛学大辞典》 / 260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玄沙闻燕子

会元七(玄沙章)曰:「师因参次,闻燕子声乃曰:深谈实相,善说法要。便下座。」

《佛学大辞典》 / 35字 / 2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圆觉叁观

一、奢摩他,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止即止寂之义。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而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即是体真止,义当空观。故经云: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体真止者,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是实相之真也。) 二、叁...

《三藏法数》 / 340字 / 2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五种菩提

一发心菩提,十信之菩萨於无量生死中為无上菩提发大心也。二伏心菩提,十住十行十迴向之菩萨於诸烦恼调伏其心,行诸波罗蜜也。叁明心菩提,初地已上之菩萨观叁世诸佛之诸法实相,其心明了也。四出到菩提,八地已上之菩萨,於般若中不着於般若能灭诸惑,见十方之佛,出叁界而到佛果...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法身舍利

与[法身偈]同。又佛所说之经卷,谓之法身舍利。如来所说实相中道之理,不改不变,性相常尔,故云法身舍利。法华经法师品曰:「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復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瓔珞繒幢幡伎乐歌颂供养恭敬尊重讚叹。」西域记...

《佛学大辞典》 / 172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八种人起塔

一、如来塔,如来有叁义:若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义也。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义也。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应身义也。谓如来万德悉备,叁觉俱圆,天上人间所共尊仰,是故灭后,应当起塔供养。(第一义谛者,谓实相中道之理,无二无别也。万德者,万行功德圆满...

《三藏法数》 / 684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成自然觉

眾生观内心之实相知本不生之理,则自然得觉悟也。大日经疏一曰:「於初发心时直观自心实相,了知本不生故,即时人法戏论净如虚空,成自然觉,不由他悟,当知此观復名顿悟法门也。」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2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处入法界

法界為华严经所证之理,犹法华言实相。声闻之根性,有上中下之别,如法华之入理,有叁周之别,菩萨之根性,有上中下之别,则华严之入理亦有叁处之别:一、十住初心入法界,是上根之菩萨於初住证法界之理者。二、迴向终心入法界,是中根之菩萨於十迴向之满位证法界之理者。叁、初地...

《佛学大辞典》 / 142字 / 2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仁王经八喻

一,一切眾生心识之神本,神本者神髓根本也,般若明一切眾生心识之实相,故称心识之神本,是实相般若也。新译经言能出生一切诸佛法一切菩萨解脱法是也。二,一切国王之父母,般若生王慧解之心,故称国王之父母,是观照般若也,新译经言能出生一切国王无上法,一切眾生少离法是也。...

《佛学大辞典》 / 402字 / 2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心猿

以心之散动譬於猿猴。故曰心猿。慈恩传九曰:「守察心猿,观法实相。」

《佛学大辞典》 / 30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以善成就一切如来金刚正智之所建立,种种殊特超于三界灌顶宝冠,摩诃瑜伽自在无碍,获深妙智,证平等法,所作功业皆已究竟,随众生心悉令满足,三世平等常无动坏,三业坚固犹如金刚普光明身。住欲界他化自在天王宫殿之中,其王宫殿种种严好,皆以大宝摩...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 / 3506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13日

叁般若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此叁般若体是圆常大觉也。即此一觉,有叁种德,故名叁般若。 一、实相般若,谓本觉之体,非寂非照,离虚妄相,名为实相,即一切种智也。(非寂非照者,寂谓寂静,照谓照明,寂照皆言非者,用遮二边,以显中道实相之德也。一切种智者,谓知一切诸佛之道,知...

《三藏法数》 / 302字 / 2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四忍

思益经四忍法品谓「菩萨有四法,出毁禁之罪:一得无生忍,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不生也,菩萨证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二得无灭法忍,一切诸法本為无生,故今亦无灭,菩萨证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叁得因缘忍,一切诸法皆依因缘之和合而生,无有自性,菩萨证忍此法,则...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2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实相般若经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之略名。

《佛学大辞典》 / 12字 / 2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不老不死

悟入诸法实相,则生老病死,本来空寂,何老死之有,故闻妙经者,得不老不死。法华经药王品曰:「眾人有病,得闻是经,病即消灭,不老不死。」嘉祥义疏十一曰:「不老不死者,闻此经知老病死,死本来寂灭,故云不老死也。」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种慈悲

一眾生缘慈悲,以一慈悲心视十方五道眾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姪,缘之而常思与乐拔苦之心,名眾生缘慈悲心。此多在凡夫或有学人之未断烦恼者而起。二法缘慈悲心,既断烦恼之叁乘圣人达於法空,破吾我之相,破一异之相,灭一异之相之人,但怜眾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乐...

《佛学大辞典》 / 246字 / 2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诸法实相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僧俱。皆是众所知识。及无边大菩萨摩诃萨众。无量无数。尔时舍利弗从三昧起行诣佛所。偏袒右肩头面作礼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佛告舍利弗。汝见何利叹言希有。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

《佛藏经》 / 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 / 2117字 / 2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1月11日

叁论四释

二諦义中曰:「一随名释,二就因缘释,叁显道释,四无方释。」叁论玄义曰:「总论释义凡有四种:一依名释义,二就理教释义,叁就互相释义,四无方释义。」(案叁论玄义第二第叁倒置,一以浅深次第相违,一以违背二諦义之文故也)。叁论大义章一曰:「一依名释义,二因缘释义,叁显...

《佛学大辞典》 / 526字 / 2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法身体性

论法身之体性诸家不同,先言小乘。小乘理性不论,只以戒定慧解脱知见之五分功德為法身,称為五分法身。次言大乘诸家。叁论宗以实相為法身,实相者空理,真空无相,是法身之体性,真空无相,故现其无边之身相也。维摩经方便品曰:「佛身即法身。」同註:「肇曰:经云:法身者虚空身...

《佛学大辞典》 / 746字 / 2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种禪

一世间禪,此有二种: 一,根本味禪,此有四禪,四无量,四空之叁品。合為十二,称為十二门禪。厌欲界之散乱者修四禪,欲大福者修四无量,厌色笼者修四空。為生一切出世善法之根本,故名根本。又闇证而為观慧,故名隐没。於其禪定生爱味,故名有垢。所观之境界不分明,故名无记(...

《佛学大辞典》 / 1365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大乘修多罗有十七种

大乘即佛乘也。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法华文句云:论列十七种者,皆法华之异名,所以显示此经,甚深微妙之理,不可思议也。 一、无量义经,谓佛欲说法华一实相理故,先说此无量义处,盖将以无量之义,会归于一实相之理。实相之中,妙义无穷,故名无量义经。 二、最胜修多罗,...

《三藏法数》 / 1000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千如是

天台之用语。上自佛界,下至地狱界总有十界,十界之性各具十界,故相乘而為百界,其百界一一具如是相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十种如是,故為千如是。以乘叁种之世间,则有叁千。台家所立诸法实相之数目也。玄义二曰:「此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则有百法界...

《佛学大辞典》 / 122字 / 2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陀罗尼印

四种陀罗尼中忍陀罗尼法之印。忍者安住於实相之理也。大乘之深经皆以此陀罗尼印印之。维摩经法供养品曰:「陀罗尼印印之。」註「什曰:总持有无量,实相即总持之一。若经中说实相实相即是印,以实相印封此经则為深经。」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2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实相无相

实智无缘,则实相无相,於智有缘,不如於实体,则非实智。於相有相,非实智之境,则非实相也。往生论注下曰:「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辅行一之五曰:「实相无相,无相亦无。实智无缘,无缘亦绝。」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2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无作四諦

涅槃经所说四种四諦之一。天台以配圆教之法门。四諦者,迷悟之因果也。圆教者,中道之理性,具本来十界诸法,则迷悟缘生之事相,為一一本具理性之德,别无造作,事相之当体,即為中道实相,故谓之无作四諦。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2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种止观

天台大师由南岳传受叁种之止观:一渐次止观,初浅,后深,如彼梯磴,初持戒,次修禪定,后渐修实相也。大师依之说禪波罗蜜十卷。二不定止观,前后互更,如金刚宝置日中,现像不定,无别之阶位,随眾生之根或前浅后深,或前深后浅,或浅深事理渐顿不定,大师依之说六妙门一卷。叁圆...

《佛学大辞典》 / 173字 / 2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二法身

有五种(一)金光明经所说。一理法身,本觉之理性,诸佛眾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眾生,為无明隐没,在诸佛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為理法身。二智法身,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金光明经曰:「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如...

《佛学大辞典》 / 507字 / 2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思惟略要法

一卷,秦罗什译。先明形疾轻微,心病深重,次明四无量观法,白骨观法,观佛叁昧法,法身观法,十方诸观法,观无量寿佛法,诸法实相观法,法华叁昧观法。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2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