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条搜索结果

僧伽理事二和

梵语僧伽,华言和合众,谓与理和事和也。 一、理和,谓二乘之人,同断见、思之惑,同证无为之理,是名理和。(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事和,事和有六义,谓内凡外凡之僧,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是名事和。(内凡者,谓四善...

《三藏法数》 / 204字 / 4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阿闍世

又作阿闍貰。王名。旧称阿闍世。新称阿闍多设咄路Ajātaśatru,译曰未生怨。佛在世之顷,摩竭陀国王舍城之治者。父名频婆娑罗,母曰韦提希。韦提希怀胎时,相师占之,谓此儿生必害父,因之名曰未生怨。未生以前结怨之意也。西域记九曰:「阿闍多设咄路王,唐云未生怨,旧云阿闍世,...

《佛学大辞典》 / 504字 / 4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数珠颗数

数珠功德经曰:「其数珠者要当须满一百八颗,如其难得。或為五十四颗,或二十七,或十四颗,亦皆得用。」陀罗尼集经二曰:「其数皆满一百八珠,或五十四,或四十二,或二十一,亦得中用。」金刚顶瑜伽念诵经曰:「念珠,分别有四种:上品最胜及中下。一千八十以為上,一百八珠為最...

《佛学大辞典》 / 435字 / 3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净秽四句

净秽者,谓佛说华严经,或在清净之土,或在秽恶之土也。 一、唯染,染即秽染,谓佛于娑婆世界摩竭提国等处而说是经,隐覆净相,故名唯染。(梵语娑婆,华言能。梵语摩竭提,华言善胜。) 二、唯净,净即清净。谓佛于华藏世界而说是经,其地金刚,无有染相,故名唯净。 叁、...

《三藏法数》 / 191字 / 3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之中各有信。见[]条。

《佛学大辞典》 / 18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有种种之叁。见[]条。

《佛学大辞典》 / 12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减缘减行

缘者,指上界四諦与上二界四諦之八諦。行者,指欲界四諦下十六行相与上二界四諦下十六行相之叁十二行相。自声闻乘四善根之初至法之上,连环普观此上下八諦之叁十二行相,同自中之位,一行减之,遂至留苦或道等之一行相,谓之减行,每减其四行相自减一諦,故谓之减缘。其所以...

《佛学大辞典》 / 421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加行位

唯识宗五位之第二。於十迴向之终,修四寻思四如宝之愿,得煗,顶,,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之位也。為入於见道,正通达於真理之方便加行分际,故名為加行位。即四道中之加行道也。唯识论九曰:「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又曰:「煗顶世第一法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

《佛学大辞典》 / 142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七贤位之第六,四善根之第叁位名也。於四諦之理可决定而不动之智,谓之,其智谓之法。俱舍论二十叁曰:「此顶善根,下中上品渐次增长至成满时,有善根生,名為法。於四諦理能可中此最胜故。」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3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懺悔

止观七曰:「懺名陈露先恶,悔名改往修来。」然懺為梵语懺摩Kṣamayati之略,而非汉语,故台宗之子弟不取之。四明之金光明经文句记叁曰:「懺悔二字,乃双举二音。梵语懺摩,华言悔过。」悔过之译,不叶本义。懺摩者请他恕之义也。又谓发露已犯罪,则梵语提舍那矣Deśayati或Deśan...

《佛学大辞典》 / 440字 / 3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内凡

未得真证以来,总名凡夫,此中分内外二种。得似解之位為内凡,未得似解之位為外凡。小乘以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之叁贤位為外凡。软、顶、、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為内凡。大乘之行位,以十信之位為外凡,十住已上之叁贤位為内凡。天台之六即,观行即以前為外凡,相似即為...

《佛学大辞典》 / 188字 / 3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八智

此係入於见道观四圣諦而生,无漏之法法智也。名曰十六心。唯识宗谓十六心悉為见道,俱舍宗谓前十五心為见道,后一心為修道,八八智者,苦法,苦法智,苦类,苦类智,集法,集法智,集类,集类智,灭法,灭法智,灭类,灭类智,道法,道法智,道类,道类智是也...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Kṣānti,耐也。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也,安住於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唯识论九曰:「,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叁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同十一曰:「於法实相安住為。」叁藏法数五曰:...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顺分

顺為顺益之义,分為部分之义。顺益其所顺法之部分名為顺分。此有叁种:一顺福分,為感世间可爱之果之有漏善根。五戒十善等法是也。二顺解脱分,解脱為涅槃。為定能感涅槃果之有漏善根。此善生巳,则使彼有情名為身中有涅槃之法,若闻说生死有过,诸法无我,涅槃有德,身之毛竪,悲...

《佛学大辞典》 / 472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品四善根

声闻,独觉,佛叁乘之善根也。此中声闻与部行独觉之二者,转於煗,顶,二善根已生之位,而得无上正觉也。彼若得,则无成佛之理,何则,彼已超脱恶趣故不能為利物化生往於恶趣也。煗顶之叁者,转得為独觉,以彼不须利生之化用故也。其次麟角独觉与佛,於煗等四善,无移转之理,...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八人地

通教十地之第叁地也。人者也,叁乘之人同自世第一法入於十六心见道,正断见惑之八位也。止观六曰:「八人者,八也。从世第一法入无间叁昧,故名八人。」大乘义章十四曰:「具修八,名八人地。」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3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不起法

又云无生法。不起者即无生也,断见惑而生空理,所谓得无生法也。空理者无生无起,故云无生法,又云无起法。可决定此无生无起之空理也。维摩经佛国品曰:「逮无所得,不起法。」同注云:「肇曰:即无生慧也。以能堪受实相,故以為名。得此则无取无得,心相永灭,...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顶法

又曰顶位。四善根之一。四善根中煗,顶之二者為动善。,世第一之二者為不动善。是动善中之最极犹如人之顶也。故名顶法。俱舍论二十叁曰:「动善根中此法最胜如人顶,故名為顶法。或由此是进退两际如山顶,说名為顶。」唯识论八曰:「寻伺位极,故復名顶。」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3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廓然大悟

朗悟真理也。观无量寿经曰:「廓然大悟,得无生。」

《佛学大辞典》 / 23字 / 3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羼提

Kṣānti,六度之一。译曰辱。屈辱,堪苦难也。智度论十四曰:「羼提秦言辱。」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3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善恶

判善恶之性经论诸师之说种种不一,菩萨瓔珞经以顺理為善,违理為恶。经下曰:「一切眾生识始起一想住於缘,顺第一义諦起名善,背第一义諦起為恶。」大乘义章七曰:「顺名為善,违名為恶。」同十二曰:「顺理名善,违理名恶。」法界次第上之下曰:「善顺理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

《佛学大辞典》 / 1135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韦提得悟

韦提希闻观经之说法而开悟无生法也。观无量寿经曰:「说此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廓然大悟,得无生。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心,愿生彼国。」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羼底僧訶

Kśāntisimha,比丘名。译曰师子。见慈恩传二。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3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八福生处

谓修五戒十善,兼行布施,福业优劣不等,故感报所生之处,则亦高下不同,故名八福生处。(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不邪见也。) 一、人中富贵,人中富贵者,谓天地所生,惟人...

《三藏法数》 / 638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四善根

煗,顶,,世第一法之四加行法也。见[加行位]条。

《佛学大辞典》 / 21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六尘说法

佛以色声等六尘而说法,眾生以眼等六根而悟解也。然六尘通他之佛土而言之,若就此土而论,则仅色声法之叁尘而已,如眼见经卷而悟解者,色尘说法也,耳闻金口之声教而悟解者,声尘说法也。意思惟法而悟解者,法尘说法也,其中此土之眾生,尤以耳根锐利,偏用声尘而说法。无量寿经上...

《佛学大辞典》 / 326字 / 3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人有五苦

一、母人怀妊,从死得生,谓人托胎,居母腹中,生脏之下,熟脏之上,迫迮倒悬,苦痛无量;及至出胎,热风触身,如履刀剑,失声大叫,顿昧前因,是为生苦。 二、老人颜色败坏,谓人老年,发白齿落,目昏耳聩,四大不调,百节疼痛,头低腰屈,起坐呻吟,是为老苦。(四大者,地大...

《三藏法数》 / 269字 / 3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俱舍四善根

一煗法,总相念住后念所生之善根,名煗法。有下中上叁品,皆具观苦集等四圣諦修苦空等十六行相之位也。煗者,圣火之前相,圣火譬见道之无漏智。其圣火将生之前相,略兆暖意之位也。入此位,虽退堕所得之煗法,或断善,造无间之业,堕於恶道,然流转不久,必到涅槃。二顶法,煗法上...

《佛学大辞典》 / 582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菩萨本业瓔珞经就菩萨之所位说六位之法

《佛学大辞典》 / 20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种

一、身行,谓菩萨修行时,舍身命财,无有吝惜。虽被割截身体,而能受,是名身行。 二、口行,谓菩萨修行时,虽被人轻嫌打骂,闻已能,不起斗诤,是名口行。 叁、意行,谓菩萨修行时,虽被人毁訾骂辱,嗔恚呵责,闻已能,不起忿恨之心,是名意行。

《三藏法数》 / 113字 / 2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十叁观门

仁王经谓叁贤十圣之行法為十叁观门。配之於五则於伏,信,顺,无生,各有上中下叁,為十二,又加寂灭之下為十叁。修此十叁观门者為大法王,宜如佛供养之也。仁王经受持经曰:「大牟尼言:有修行十叁观门,诸善男子,為大法王,从习至金刚顶皆為法师,依持建立,...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耐而為善事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诸恶道减少,善者增益。」

《佛学大辞典》 / 29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梵语Jñāna,闍那,若那。於事理决断也。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於境决断,说之為智。」唯识述记九曰:「言智以决断故。」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四善根中之法位有上中下叁品,最初之位曰下。具修十六行相之位也。见[法]条。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法

见[叁]条。

《佛学大辞典》 / 7字 / 2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仁王经所说菩萨之位。见[]条。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2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四加行

唯识五位中第二之加行位。有煗,顶,,世第一法之四种差别,故曰四加行。见[加行位]条。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思益经四法品谓「菩萨有四法,出毁禁之罪:一得无生,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不生也,菩萨证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二得无灭法,一切诸法本為无生,故今亦无灭,菩萨证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叁得因缘,一切诸法皆依因缘之和合而生,无有自性,菩萨证此法,则...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无生法

略云无生。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於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於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宝积经二十六曰:「无生法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故。」註维摩经一曰:「肇曰:无生,同上不起法,法即慧性耳。见法无生,心智寂灭,堪受不退,故名无...

《佛学大辞典》 / 183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深法

甚深之法也,法有叁等种种浅深差别。无量寿经上曰:「其闻音者,得深法,住不退转。」又曰:「心以法缘一切皆得甚深法住不退转。」见[]条。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法

见[]条。

《佛学大辞典》 / 6字 / 2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摩蹬伽仙人

往昔有仙人名摩蹬伽,形极丑陋,修得五通,坐禪於山中。有婬女触王怒被驱出,入山见仙人。念我今被驱出,是不祥事。若还此不祥,我当吉祥。乃取粪汁洗灌仙人,仙人受不生瞋恨,婬女后还為王所宠。又有一国师亦哀恼,婬女语曰:以不吉祥还仙,必还吉祥。国师依言以粪汁洗仙,仙復...

《佛学大辞典》 / 202字 / 2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法相四善根

法相大乘於真唯识观之前加行,依明得定,明增定,印顺定,无间定之四定,而发四寻思四如实之观智,如其次第,為煗,顶,,世第一法之四善根。见[四寻思观]条。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2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仁王经所说。一伏,别教菩萨,於十住十行十迴向叁贤间,未断烦恼种子,而制伏之不使起之位也。二信,於初地至叁地间,既见法性而得正信之位也。叁顺,於四地至六地间顺菩提道而趣向无生果之位也。四无生,於七地至九地间悟入诸法无生理之位也。五寂灭,於第十地及妙觉间...

《佛学大辞典》 / 321字 / 2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茅盖头

言有一把茅,作个草菴,盖在头上,以蔽风雨也。传灯录曰:「云居问洞山: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闍黎向后有一把茅盖头。」六祖坛经曰:「汝向去有把茅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竹窗随笔曰:「余单丁行脚时,饥渴,冲寒暑,备歷诸苦,今幸得把茅盖头。」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2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九种大禪

九种之大乘禪也。此為不共於外道二乘而菩萨所修之禪定:一、自性禪,二、一切禪,叁、难禪,四、一切门禪,五、善人禪,六、一切行禪,七、除烦恼禪,八、此世他世乐禪,九、清净净禪是也。原出於菩萨地持经第六方便处品,為羼提波罗蜜中之分类,名為自性乃至清净,天台於法...

《佛学大辞典》 / 1519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十度叁行

十度一一各有叁行:一、施度之叁行,财施,法施及无畏施也,二、戒度之叁行,摄律仪戒(持佛戒律具眾威仪),摄善法戒(所作善法,悉皆摄持),饶益有情戒也。叁、度之叁行,耐怨害(无返,报心),安受苦,諦察法(审法性虚幻,超绝生灭)也。四、进度之叁行,被甲精进,...

《佛学大辞典》 / 340字 / 2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之一。眾生也。见[]条。

《佛学大辞典》 / 14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辱地

有生法之二。生者,有情瞋骂捶打等之凌辱也。法者,寒热风雨飢渴老病等之非情祸害也。於此二法能安然不动,故名辱地。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菩萨摩訶萨,住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2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念佛

念佛有总别之分。就总言之,有叁种,一称名念佛,口称佛名也。二观想念佛,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德也。叁实相念佛,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也。此於往生要集配对定散有相无相,而為四种:一定业念佛,即上之观想念佛也。二散业念佛,即上之称名念佛也。叁有相念佛,即上之...

《佛学大辞典》 / 542字 / 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东山法门

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俱住黄梅东山,引接学人。故云:宋高僧传八曰:「昔魏末有天竺沙门达摩者,得禪宗妙法。自释迦佛相传,授以衣鉢為记。隐於嵩山少林寺。寻卒,以法付慧可,可付璨,璨付道信,信付与信俱住东山,故谓其法為东山法门。」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2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佛种姓

佛之种族也,名继绍佛道者。维摩经佛道品曰:「示入下贱而生佛种姓中,具诸功德。」同註:「什曰:佛种姓即是无生。肇曰:得无生必继佛种,名生佛种姓中也。」无量寿经上曰:「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同净影疏曰:「法界诸度是佛种姓。」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2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观眾生叁十相

维摩居士依文殊菩萨之问:说叁十种之眾生观:一如见幻师所现人,菩萨观眾生為若此。二如智者见水中月。叁如於镜中见其面像。四如热时炎。五如呼声响。六如空中云。七如水聚沫。八如水上泡。九如芭蕉坚。十如电久住。十一如第五大。十二如第六阴。十叁如第七情。十四如十叁入。十五...

《佛学大辞典》 / 244字 / 1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许之义,今谓信难信之理而不惑為。即施於所观之法而许也。依此许而离惑明理之智决定,谓之法智。故為断惑之位,属於因,智為证理之位,属於果。小乘之见道信欲界苦諦之理,谓之苦法,乃至信道諦之理,谓之道法。又大乘之菩萨於初地之见道信无生之理,谓之...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1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五种般若

更开五种,该收般若之诸法。一实相般若(如上),二观照般若(如上),叁文字般若(如上),四境界般若。為般若之所缘,一切诸法是也。般若之真智,以一切诸法為境界,故名之為境界般若。五眷属般若。煗、顶、、世第一法等,诸智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是皆观照般若,即...

《佛学大辞典》 / 136字 / 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释迦氏姓

Śākyamuni,又云释迦文,释迦文尼。释迦者姓也,為剎帝利种之一族,本称瞿曇氏,后分族而称释迦氏。总有五名。见[瞿曇]条)。太子瑞应本起经上註曰:「释迦文天竺语,释迦為能,文為儒,义名能儒。」修行本起经上註曰:「释迦文,汉言能仁。」然则释迦牟尼翻能寂者為正翻,译能儒...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共十地

声闻缘觉菩萨叁乘所共之十地,谓之共十地。大品般若经所说,天台以之為通教之位次:一乾慧地,叁乘之人,初居外凡之位时,未得真空之理水,观慧乾涸之位。二性地,叁乘之人,进内凡之位,於真空法性之理,颇有解悟之心时。叁八人地,人者也,叁乘之人,欲断叁界之见惑,於预流向...

《佛学大辞典》 / 375字 / 1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见[]条附录十项。

《佛学大辞典》 / 11字 / 1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阿鉢底鉢喇底提舍那

Ā atti- ratideśana,懺悔之梵语,新译曰说非。寄归传二曰:「阿鉢底者,罪过也。鉢喇底提舍那,即对他说也,旧云懺悔。非关说罪。何者?懺摩乃是西音,自当义。悔乃东夏之字,追悔為目。悔之与迴不相干。若的依梵本,诸除罪时,应云至心说罪。」饰宗记八本曰:「旧云懺悔...

《佛学大辞典》 / 124字 / 1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见[]条。

《佛学大辞典》 / 6字 / 1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一信,别教之菩萨於十住位中信一切心皆悉空寂,能於空法可信证,故名為信。二法,於十行位中修习假观,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诸眾生,於假法中可信证,故名為法。叁修,於十迴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和融,於中道可信证,故名為修。四正...

《佛学大辞典》 / 229字 / 1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苦类

苦类智之略。

《佛学大辞典》 / 7字 / 1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不堕恶趣

至於位,则不再堕於恶趣也。

《佛学大辞典》 / 13字 / 1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智类道

,十六心之一。将得道类智前时所起之可决定也。

《佛学大辞典》 / 23字 / 1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又作印契,印相,契印等。用指头作种种之形,以為法德之标帜者。由小指次第数至大指,此為地水火风空之五大。又左手為定,右手為慧,以此左右十指為种种之印相。例如标火德而结火印,标水德而结水印等。菩提心论曰:「身密者,如结契印,召请圣眾是也。」大日经疏十叁曰:「此印者...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韦提希夫人以现见阿弥陀佛。廓然大悟,得无生之。是為悟。又曰喜,亦名信。十信位之也。观经定善义曰:「阿弥陀佛国清净光明忽现眼前,何胜踊跃,因兹喜故,即得无生之,亦名喜,亦名悟,亦名信。(中略)是多是十信中,非解行已上也。」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1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无生

安住於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仁王经说五,此為第四。或為初地之证名,或為七八九地之悟名。智度论五十曰:「无生法者,於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同八十六曰:「乃至作佛不生恶心,是故名无生。」大乘义章十二曰:「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

《佛学大辞典》 / 275字 / 1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

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叁卷,宋智吉祥等译。佛為巨力长者说大乘之深法,长者得无生,求出家,佛為授记。

《佛学大辞典》 / 45字 / 1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辱之力也。法华经序品曰:「又见佛子住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以求佛道。」

《佛学大辞典》 / 39字 / 1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得叁法

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之第四十八,使十方诸菩萨得叁种法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眾,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叁法,於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法為证悟之异名。法為所证之理,心安於法為有浅深之差别,仁王经明伏...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1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音声。顺,无生,如幻,如焰,如梦,如响,如影,如化,如空,详见[]条。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1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阿钵底钵喇底提舍那

Ā atti- ratideśana,懺悔之梵语,新译曰说非。寄归传二曰:「阿鉢底者,罪过也。鉢喇底提舍那,即对他说也,旧云懺悔。非关说罪。何者?懺摩乃是西音,自当义。悔乃东夏之字,追悔為目。悔之与迴不相干。若的依梵本,诸除罪时,应云至心说罪。」饰宗记八本曰:「旧云懺悔...

《佛学大辞典》 / 124字 / 1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十四生

密教通说之十六生成佛,託於仁王经所说之十四,谓為十四生成佛。见[]条。

《佛学大辞典》 / 34字 / 1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十种

见[]条。

《佛学大辞典》 / 6字 / 1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生法二

眾生与无生法也。见[]条。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1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白一羯磨

又曰白二羯磨。戒律之法,将於寺中行法务,随事而集寺中之僧眾。先示其事,表陈其次第,是曰白,更使量事之可不,方能成立,曰羯磨。羯磨译言作业,言使有作业之功之言辞也。以如是一白辞与一羯磨辞而成事,故曰白一羯磨。又合白与羯,故又曰白二羯磨。白一白二,其意一也。业疏上...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1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观察法

之一。观察诸法体性不生不灭,安然可而心不动者。见地持经五,叁藏法数五。

《佛学大辞典》 / 34字 / 1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嗢屈竹迦

Utkuṭuka,又作嗢俱吒。译曰蹲踞。两足蹈地,竪两膝。凡向人谢罪,向大眾申礼等作之。南海寄归传叁曰:「嗢屈竹迦,译為蹲踞。双足履地,两膝皆竪,摄歛衣服,勿令垂地,即是持衣说净。常途轨式,或对别人而说罪,或向大眾而申敬,或被责而请,或受具而礼僧。,皆同斯也。」慧琳...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1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大乘菩萨十地

是华严仁王等诸大乘经所明大乘菩萨之十地也。一、欢喜地,為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得圣性,破见惑,证二空理,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菩萨於此位,成就檀波罗蜜。二、离垢地,成就戒波罗蜜。断修惑,除毁犯之垢,使身清净,故云离垢地。叁、发光地,成就辱波罗蜜,断修惑,...

《佛学大辞典》 / 366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唯识修道五位

观修万法唯识之理,立五位:一、资粮位,於地前住行向之叁十心,贮佛道资粮之位。二、加行位,於叁十心之终,将入见道,而為煖,顶,,世第一法,四善根方便加行之位。叁、通达位,於初地之入心(地地各有入住出之叁心),通达於二空无我之理之位,即见道也。四、修习位,自初地...

《佛学大辞典》 / 243字 / 1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亲友七法

四分律云:具七法,方成亲友:一,难作能成。二,难与能与。叁,难。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捨。七,贫穷不轻。见释氏要览下。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1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无上

堪受真理之智谓之。有无上,寂灭等。无上者嘆称之语。宝积经二十二曰:「速至大安稳,成就无上。」 又十之一、信受无常之理而不疑也。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1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得病十缘

佛说医经所说。一久坐,二食不节,叁多忧愁,四疲极,五婬欲,六瞋恚,七大便,八小便,九制上风(呼吸也),十制下风(放屁也)。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1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慧心安於法,名為;於境决断,名為智。小乘有部之说,為无间道(旧译曰无碍道)之观知,属於因;智為解脱道之观智,属於果。成实及大乘,智皆通。但就义而分之,则始观名,终成名智。俱舍论二十叁曰:「智者,是无间道,约断惑得无能隔碍故。智是解脱道,已解脱惑得与...

《佛学大辞典》 / 250字 / 1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音响

就树林之音声而悟非有而有之真理也。叁法之一。见[叁法]条。

《佛学大辞典》 / 29字 / 1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眾生

之一。见[]条。

《佛学大辞典》 / 10字 / 1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寂灭

之一。见[]条。

《佛学大辞典》 / 10字 / 1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生身

诸佛菩萨有法身生身之二身。所证之理体曰法身。為济度眾生而託於父母胎生之肉身曰生身。又以通力一时化现之肉身。亦曰生身。所谓生身之弥陀,生身之观音,生身之普贤,生身之弥勒等是也。 又二餘之一。菩萨变易生死之身也。无量寿经下曰:「生身烦恼,二餘俱尽。」见[二餘]条。...

《佛学大辞典》 / 147字 / 1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大悟

破无始之迷妄,开真实之知见者。观无量寿经曰:「廓然大悟,得无生。」

《佛学大辞典》 / 31字 / 1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灭法

灭法智之略称。

《佛学大辞典》 / 8字 / 1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