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9 条搜索结果

五住地烦恼

见一切处住地(遍通界烦恼)欲爱住地(欲界烦恼)色爱住地(无色界烦恼)小乘果四向。渐断前四住地烦恼未尽。故在界中受分段生死。阿罗汉辟支佛地前贤菩萨。乃至十住已还。断四住地烦恼尽。故免界分段生死。仍有无明住地渐断未尽。故受界外易生死。故经云。阿罗辟支佛大力...

《法门名义集》 / 133字 / 10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女子出定

五灯会元一曰:「昔文殊至诸佛集处,值诸佛各还本所。唯有一女人,近彼佛座入於昧。文殊乃白佛言:何此女人得近佛座,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觉此女令从昧起,汝自问之。文殊遶女人匝,鸣指一下,乃尽其神力而不出。世尊云假使百千之文殊,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经过四十...

《佛学大辞典》 / 421字 / 9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黑耳

神女名。吉祥女之妹,常為损害於人者。新称黑耳。旧称黑闇。俱舍论光记五曰:「黑耳吉祥姊妹二人,常相随逐。姊名吉祥,所至之处為利益。妹為黑耳,由耳黑故以名焉,所至之处為衰损。旧云功德天,黑闇女,译家误矣。」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9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八还辩见

还者,复也。辩者,分别也。见,即见之性也。八还辩见者,以所见八种可还之境,而辩见之性不可还也。此由阿难不知尘有生灭,见无动摇,而妄认缘尘、随尘分别,故如来以心、境二法,辩其真妄。言心则曰:今当示汝无所还地;言境则曰:吾今各还本所因处。此显所见之境可还,而...

《三藏法数》 / 1025字 / 9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六特胜

十六特胜者,胜于四念处等诸禅观也。始从调心,终至非想。地地皆有观照,发无漏善业,而无猒恶、自害之失,故受特胜之名也。(四念处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也。无漏者,不漏落界生死也。) 一、知息入特胜,息即鼻中气息,谓数息调心之法。若...

《三藏法数》 / 952字 / 9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一灯

以一灯明喻智慧破迷闇。华严经七十八曰:「譬如一灯入於暗室,百千年暗悉破尽。」大集经一曰:「譬如百年闇室,一灯破。」楞严经六曰:「身然一灯,烧一指节。」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9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一如

不二不异,名曰一如,即真如之理也。所谓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故经云: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是也。(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杀者,谓夺人功德之财,杀人智慧之命也。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魔、佛皆言如者...

《三藏法数》 / 149字 / 9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道种性有十回向

亦名解行地。贤位之内凡之上品。一救护一切众生相回向。菩萨摄无为众生不合住空。摄有为众生不令着俗。皆回邪倒而向正道故。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者不坏回向。有则有为所不碍。回无为而向有为。则无为所不俱。有无俱通。则行成莫毁故。曰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若行...

《法门名义集》 / 452字 / 9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1日

一源

一源者,甚深法界之体也。此体不不迁,非真非妄。因随缘故,有真有妄。若随法性净缘,则出生诸佛之法。若随无明染缘,则出生众生之法。染净之缘虽别,法界之体无殊。譬如流水,流虽清浊有异,所出之源是一也。

《三藏法数》 / 99字 / 9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五乘

一、佛乘,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乘即运载之义。谓如来以一乘实相之法,运诸众生同到涅槃彼岸,是为佛乘。(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缘觉乘,谓缘觉之人,由观十二因缘生灭,除于我执等惑,觉悟真空之理,以此因缘之法,运出界,是为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

《三藏法数》 / 371字 / 9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四十二字门

众圣所由,名之为门。智论云:四十二字,是一切字之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从此字门,则入于无相之智。般若经云:一字皆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亦入一字。故华严经中,善知众艺童子告善财言:我恒唱持此之字母,入般若波罗蜜门。所以众圣,皆由此而入于实相之慧也...

《三藏法数》 / 3053字 / 8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七处征心

七处征心者,佛于楞严会上,征诘阿难心目所在之处也。此由阿难遭摩登伽之幻术。佛敕文殊,将咒往护,提奖阿难,归来佛所。佛问其发心出家之始,阿难以见佛胜相而答。佛遂征其心目所在,阿难答以目在外,而心在内。及佛征其心不在内,又计之在外。如是展转穷逐征诘,至于无所着处...

《三藏法数》 / 1070字 / 8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欢喜天

又云大圣欢喜天,大圣天,圣天。夫妇二身相抱象头人身之形,為本尊。男天者大自在天之长子,為暴害世界之大荒神。女天者观音化现,而与彼抱着,得其欢心,以镇彼暴者。因称欢喜天。梵名誐那鉢底Gaṇa ati,就其形而谓之毘那夜迦Vināyaka,象鼻天。善无畏译之大圣欢喜供养法曰:「...

《佛学大辞典》 / 520字 / 8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迹本二门

门即通之义。谓由此门,皆通至实相也。然此二门,惟法华一经明之。盖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皆不思议,故称为妙。诸经但论释迦近得成佛之迹,而不言久远已成之本;则显法华已今当说,最为第一,故得为经中王也。(实相者,离虚妄相名为实相,即中道真实之妙...

《三藏法数》 / 379字 / 8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玄门

玄者,妙也。门即通之义。谓玄妙之门,通莲华藏海故也。盖此十门,乃晋云华尊者依华严大经一乘圆顿妙义而立也。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谓举一法时,顿具一切诸法。一法既具,法法亦然,交互同时,皆得相应,具足圆满。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是也。 二、广...

《三藏法数》 / 1015字 / 8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八大自在我

我即自在之义。谓如来有大神力,有大智慧,故随机示现,自在巧妙。经中谓如来常乐我净之我,具此八义,故称我德。(常者,不迁不也。乐者,无生死苦也。我者,即八自在也。净者,惑业净尽也。) 一、示一身以为多身,一身多身者,于一身中现无量身也。经云:如来身数,犹...

《三藏法数》 / 707字 / 8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七圣财

见道以后之圣者,分七种。诸经所说少异。宝积经四十二曰:「云何圣财?谓信(信受正法)、戒(持法律)、闻(闻正教)、惭(自分有惭)、愧(於人有愧)、捨(捨离一切而无染着)、慧(智慧照事理),如是等法,是谓七圣财。彼诸眾生不护此故,名极贫穷。」涅槃经十七曰:「有七...

《佛学大辞典》 / 289字 / 8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善财五十

经云:善财童子,初入胎时,于其宅内,自然而出七宝楼阁;其楼阁下,有七伏藏。地自开裂,生七宝牙。童子处胎十月,然后诞生。形体支分端正具足,一切众宝自然出现,一切库藏悉皆充满。以此事故,父母亲属及善相师,共呼此儿,名曰善财。后因文殊师利菩萨,至福城东,住庄严幢娑...

《三藏法数》 / 5609字 / 8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一百八法明门

法明门者,为令众生破除昏暗,通达一切智慧也。故护明菩萨在兜率天宫,欲下人间托生,即于师子座上,宣说此一百八门,留与诸天,以作忆念,然后下生也。(护明菩萨,即释迦牟尼佛在天宫之号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正信法明门,谓不破坚牢心故。净心法明门,谓无秽浊故。欢喜...

《三藏法数》 / 2717字 / 8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佛六十四种梵音

佛告寂慧菩萨言:如来非于唇齿舌喉及其面门,出诸音声。当知如来音声,从虚空出,具有六十四种殊妙之相。 一、流泽声,谓如来音声,流演润泽也。 二、柔软声,谓如来音声,温柔和软也。 、悦意声,谓如来音声,欢悦一切众生意也。 四、可乐声,谓如来音声,巧妙而可爱乐也...

《三藏法数》 / 1919字 / 8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四十八愿

谓阿弥陀佛,最初因中,名法藏比丘。彼时于世自在王佛前,白佛言:我发无上菩提之心,愿作佛时,身相光明,刹土殊胜,宁可得否?彼佛知其智识高明,心愿广大,乃以二千一百万佛刹善恶粗妙之相,随其心愿,悉令显现。法藏即一其心,遂得天眼,莫不彻见。复白佛言:我已摄取如上佛...

《三藏法数》 / 2629字 / 8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六大力

佛赴阿耨达龙王请,为说无欲法,令诸菩萨修于清净之行,当得此十六大力,调摄身心而化众生也。(梵语阿耨达,华言无热恼。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志力,谓菩萨心志,善总持诸佛一切所说之法,化导众生,是名志力。 二、意力,谓菩萨心意,同佛所行,于...

《三藏法数》 / 650字 / 8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摩利支

Marici,又曰摩梨支,摩利支天,摩利支菩萨,摩利支提婆。译曰阳燄。以其形相不可见不可取,故名。又曰华鬘。以天女之形相名之,常在日前行,有自在通力之天神也,若念之,则离一切之灾厄,特為武土之守护神,密家所传。此天之印咒,以隐形法為其至极。本行集经十一曰:「摩梨支...

《佛学大辞典》 / 266字 / 7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六妙门

妙名涅槃,门名通。修此六法,则通至涅槃,故名六妙门。前是定,后是慧。定爱慧策,发真明,出离生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定爱慧策者,爱谓爱乐于禅,策谓策进真行也。真明者,真性之明也。) 一、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

《三藏法数》 / 552字 / 7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唯识

梵语摩怛刺多Mātratā,此译曰唯。梵语毘若底Vijña ti,此译為识。梵语倒置之為识唯,通常為Vijñānamatravāda。唯者简别之义。简别识外无法,谓之唯。识者了别之义。了别之心略為种,广有八种,谓之识。然则唯识者為识或八识之复名数,非唯一识之义也。华严经就集起之义而云唯...

《佛学大辞典》 / 741字 / 7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五趣生死轮

寺院门颊所画轮迴五趣之生死状也。有部毘奈耶十四曰:「佛在王舍城羯兰鐸迦池竹园中。(中略)当尔之时四眾云集,来听法要,人眾喧嚣,世尊知而故问具寿阿难陀曰:何故大目乾连处四眾云集?时阿难陀白佛言:世尊!具寿大目乾连游行五趣见诸苦恼,於四眾中具说其事,由此诸人為听...

《佛学大辞典》 / 706字 / 7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法水

妙法洗烦恼之尘垢,故譬以水。无量义经曰:「法譬如水,洗垢秽。(中略)其法水亦復如是,洗眾生诸恼垢。」金光明经四曰:「夏火炽然,惟愿世尊,赐我慈悲清凉法水,以灭是火。」圣无动经曰:「以智慧火烧诸障碍,亦以法水澍诸尘垢。」智度论五曰:「诸菩萨如云,雨法水。...

《佛学大辞典》 / 140字 / 7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五悔

五种皆称悔者,以其皆灭罪故也。忏悔则灭身口意所作之业,劝请则灭波旬请佛入灭之罪,随喜则灭嫉他修善之愆,回向则灭求生界之心,发愿则灭修行退志之过也。(梵语波旬,华言恶。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忏悔,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称忏...

《三藏法数》 / 376字 / 7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转轮王

梵曰斫迦罗代棘底曷罗闍Cakravarti-raja,又作遮迦越罗,转轮圣王,转轮圣帝,转轮王,轮王。此王身具十二相,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而降伏四方,故曰转轮王。又飞行空中,故曰飞行皇帝。在增劫,人寿至二万岁以上,则出世,在灭劫,人寿自无量岁至八万岁时乃出世。...

《佛学大辞典》 / 538字 / 7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八胜处

发胜知胜见以捨贪爱之八种禪定也。是為起胜知胜见之依处,故名胜处。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心有色想,故云内有色想,又以观道未增长,若观多色,则恐难摄持,故观少色,谓為观外色少。但观内身之不净,或观少许之外色清净也。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内心有色想之义如上...

《佛学大辞典》 / 638字 / 7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六根互用

六根互用者,谓眼等六根更互而有其用也。如涅槃经云:如来一根,则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一根既尔,余根亦然。此真六根互用也。若据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中所明,谓人以持经力故,得胜根用,虽未入初地,亦一根具五根用,此相似六根互用也。若此言阿那律陀,无目...

《三藏法数》 / 737字 / 7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种智明

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谓以十种善巧之智,明了通达一切众生境界,教化调伏,令出生死苦海,而成正觉也。 一、知众生业报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造诸恶业而受苦报,是名知众生业报智明。(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谓菩萨...

《三藏法数》 / 625字 / 7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法华七喻

一、火宅喻,火譬众生五浊等苦,宅譬界。谓界众生,为五浊八苦之所煎逼,而不得安隐。犹大宅被火所烧,而不安居。故以火宅为喻也。(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

《三藏法数》 / 804字 / 7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六大力

佛趣阿耨达龙王之请,為说无欲之法,使诸菩萨修诸清净行,当得此十六大力,调摄身心,而化诸眾生也。一、志力,菩萨心志,善总持一切诸佛所说之法,以化眾生,名為志力。二、意力,菩萨心意与佛之所行同。於诸眾生未度者愿悉度之,名為意力。、行力,菩萨以精进之行,通达一切...

《佛学大辞典》 / 495字 / 7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鱼篮观音

即马郎妇观音也。為观音之一,手持鱼篮因有此名,又有水上乘大鱼之形像。宋濂鱼篮观音像讚序曰:「予按观音感应传,唐元和十二年,陕右金沙滩上,有一美艷女子,挈篮鬻鱼,人竞欲室之。女曰:妾授经。一夕诵普品者,事焉。黎明者二十。女辞曰:一身岂堪配眾夫耶?请易...

《佛学大辞典》 / 212字 / 7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七种第一义境界

七种境界者,即诸佛、菩萨所证所得之境界也。而皆云第一义者,乃约究竟极处而言。然此七种有通、别之异,前六种通于佛及菩萨,后一种乃如来自到境界也。 一、心境界,谓中道之理无二无别,即诸佛、菩萨心之所造至极之处,是名心境界。 二、慧境界,谓至极之理心既造,即发通...

《三藏法数》 / 491字 / 7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四种璎珞庄严

璎珞庄严者,谓菩萨以戒等四法庄严法身,如世璎珞庄严于身也。 一、戒璎珞庄严,谓菩萨严持禁戒,于诸众生无有恶害之心;若无恶害之心,一切众生常所乐见,身口意业悉令清净,是名戒璎珞庄严。 二、昧璎珞庄严,谓菩萨于诸众生,运大慈心,质直柔软,乃至远离贪嗔痴行,修习...

《三藏法数》 / 263字 / 7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八界

界即界分,谓众生心、色俱迷,故开色为十界,开心为八界;令其观此色、心二法,皆从虚妄因缘而生,起惑造业,轮转生死。若达此妄源无有实体,绝名离相,则不为惑染所迷也。(开色为十界者,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尘,皆属于色,故开之为十也。开心为八界者,谓眼识、耳...

《三藏法数》 / 465字 / 7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释提桓因

又云释迦提婆因提,释迦因陀罗,释迦罗因陀罗,赊羯罗因陀罗,释迦提桓因陀罗,新云释迦提婆因陀罗,释迦提婆因达罗。梵音Sakra Kevānāmlndra,释罗為名,译曰,提婆译曰天,因陀罗译曰主,又曰帝,即天主。住於须弥山顶上,忉利天(即天)之主也。略称释帝与帝释。旧...

《佛学大辞典》 / 394字 / 7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七有

因果不亡曰有,谓由身口意所作善恶之因,招六趣生死之果。因果相续,故名七有。(六趣者,天趣、人趣、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一、地狱有(亦名不可有),地狱者,此狱在地之下也。谓众生由过去恶逆之因,感现在地狱之果,因果不亡,故名地狱有。 二、畜生有...

《三藏法数》 / 371字 / 6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风中灯

世间之转坏,人命之无常,譬之风中之灯火也。智度论二十曰:「世间转坏如风中灯。」方广大庄严经五曰:「无有坚实,如风中灯,如水上泡。」坐禪昧经曰:「谁知死时,所趣从何道?譬如风中灯,不知灭时节。」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6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四无记

谓不记别当来之果,又于善恶法中,无所记别,故名无记。 一、无记,谓第八识心王,是无记性,与心所五法相俱,则现色等一切境界,而无所分别,故名无记。(五法者,一作意、二触、受、四想、五思,是名遍行五法,即第八识心所法也。) 二、所无记,谓根身、...

《三藏法数》 / 284字 / 6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二智

一、一切智,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二、道种智,道种智者...

《三藏法数》 / 149字 / 6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科

一、翻译,翻译者,谓翻梵语而为华言也。又译之为言,易也。以华夏之言,易彼梵语,俾大法以流通,如摩腾初至于汉,译四十二章经之类是也。 二、解义,解义者,谓善解如来所说诸经甚深法义也。盖依解以立行,修行以契理,则可以弘大教,可以证菩提,如佛弟子迦旃延善解契经是也...

《三藏法数》 / 1012字 / 6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八识

一、眼识,谓眼以色为缘,而生眼识。眼识依根而生,眼根因识见,而见者,是名眼识。 二、耳识,谓耳以声为缘,而生耳识。耳识依根而生,耳根因识听,而听者,是名耳识。 、鼻识,谓鼻以香为缘,而生鼻识。鼻识依根而生,鼻根因识嗅,而嗅者,是名鼻识。 四、舌...

《三藏法数》 / 714字 / 6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