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 条搜索结果

二智

一、如理智,如佛菩萨真之理之实智也。或名根本智,无分别智,正体智,真智,实智。二、如量智,如佛菩萨俗之事量之智也。或名后得智,有分别智,俗智,徧智。十八空论曰:「如理智,即是无分别智;如量智,即是无分别后智。」佛性论叁曰:「此二智有二种相:一者无着,二者无...

《佛学大辞典》 / 711字 / 5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离生

离生死也。叁乘之人,入於见道,而见理断见惑,永离叁界之生,是云正性离生。俱舍论十叁曰:「得世第一法,虽住异生位而能趣入正性离生。」万善同归集六曰:「齐登解脱之门,咸阐离生之道。」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4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二门

唐道绰所判。一、圣道门,此土由凡至圣修道之教门也。除净土叁经,其餘之诸经是。二、净土门,往生弥陀净土而证圣果之教门也。叁部经之所说是。安乐集上曰:「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选择集本曰:「道绰禪师,立圣道净土二门,而捨圣道正归净土。」教行信证六本曰:「凡就一代...

《佛学大辞典》 / 2032字 / 4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神我

外道所执之实我也。我体常实而為灵妙不思议,称為神我。数论外道二十五之第二十五,称為神我Puruṣa,又曰Ātman。以思為体。远离二十叁而以神我独尊為涅槃。唯识述记一末曰:「金七十论。神我以思為体。」其他一切之外道,有自我、他我、即蕴、离蕴等差别,而要之於诸种之法...

《佛学大辞典》 / 146字 / 4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叁佛

司死者七七日乃至叁十叁回忌之佛也。 一、字。其意以為今此之最期即為来生之因也。又以具足修行菩提之故,有叁昧与大空二点,是风大之一息收处也。此谓不动本所,徧至十方。 二、字也。 叁、字。是差别之义也。智表差别,以菩提圆满之故,加大空点。大日经所谓我见心际即是菩提...

《佛学大辞典》 / 533字 / 4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隔歷叁

空為但空,破见思之惑。假為但假,破尘沙之惑。中為但中,破无明之惑。又自空观而入於假观,自假观而入於中观,如此空假中叁者,次第各别。名為隔歷之叁,别教之分际也。玄义一上曰:「隔歷叁,麤法也。圆融叁,妙法也。」四教仪集註下,明别教之理智曰:「理则隔歷叁,智...

《佛学大辞典》 / 119字 / 4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因佛性

涅槃经所说:一、正因佛性,离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也。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故名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照了真如之理之智慧也,依之成就般若之果德,故名了因佛性。叁、缘因佛性,缘助了因,开发正因之一切善根功德也。依之成就解脱之德,故名缘因佛性,金光明玄义曰:「云何叁佛...

《佛学大辞典》 / 360字 / 4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自性

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是名自性。教行信证信卷曰:「近世宗师,沈自性唯心,贬净土真证。」 又数论师二十五中第一為冥性。又称自性。為万有之生因。唯识述记一末曰:「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胜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為自性。」见[数论外道]条附录。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八教

台家所立之八教也。於华严时乃至法华涅槃时五时所说,化法之四教与化仪之四教是也。化法之四教者:一、叁藏教,经律论之叁藏,部类判然,说因缘生灭之四,正教声闻缘觉之二乘,傍化菩萨者。二、通教,说即空无生之四真,使通叁乘而同学者,但以菩萨為正机,二乘為傍机。叁、别...

《佛学大辞典》 / 371字 / 4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一心叁观

又曰圆融叁观,不可思议叁观,或不次第叁观。為天台圆教之观法,利根菩萨之所修习。原出於大智度论二十七所谓叁智一心中得之文。又得中论观四品,眾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之意,天台智者大师之义因之而立。天台观经疏曰:「一心叁观者,此出释论。论云:...

《佛学大辞典》 / 637字 / 4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平等

又名叁叁昧。密教谓身口意叁者互相摄入,不二一味。是乃真言行之宗要。大日常恒之说法,亦不外说此宗要。大日经一曰:「身语意平等句法门。」同疏一曰:「如此时中佛说何法?即是身语意叁平等句法门,言如来种种叁业皆至第一实际妙极之境。身等於语,语等於心,犹如大海徧一切处同...

《佛学大辞典》 / 720字 / 4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含中教

谓密含中道之理之教,即天台四教中之通教也。藏通二教虽皆唯詮界内真空之理,无当面明中道之义。然通教於其所说如幻即空之理内,自含有非有非空中道之理,故别圆接通之利根,得看取之而接入於后教。此其理所以亦名含中真也。见法华玄义释籤二叁等。

《佛学大辞典》 / 108字 / 4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诸法实相

是名究极之真理之嘉名也。或曰真如。或曰法性。或曰实际。皆同体异名也。虽然,诸宗自有常用之语,华严约於中,频唱法界,天台约於性具之妙有,盛鸣诸法实相。所以然者以空中之真,為诸宗之通谈,妙有之俗,独限於台家故也。故言具一字弥显今宗。诸法实相者,诸法為十界因果...

《佛学大辞典》 / 908字 / 4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四十里水

须陀洹人观四,一时断四下之见惑,譬以四十里之水也。易言之,即一下之惑,是一十里之水,其餘修惑,譬之一滴水,此以修惑渐渐断之故也。涅槃经叁十六曰:「须陀洹人所断烦恼,犹如纵横四十里水。其餘在者,如一毛。」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4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无為

小乘立叁无為:一择灭无為,旧云数灭无為。择者简择事物道理之智慧力也,数者智慧之法数(有為之法,诸数多故,总名為数),与择同。盖依智慧简择力断烦恼所显之一种灭,谓之择灭,其灭依择而得也。此灭体即為涅槃。名之為灭者,以其為灭烦恼而显之实体,且其体中有為诸相寂灭也...

《佛学大辞典》 / 453字 / 4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法眼净

分明见真谓之法眼净。通於大小乘言之。小乘為於初果见四真之理,大乘為於初地得无生法忍。增一阿含经一曰:「叁万天人得法眼净。」无量寿经下曰:「得清净法眼。」维摩经佛国品曰:「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大经慧远疏曰:「见四真,名净法眼。」註维摩经一:「肇曰法眼道,...

《佛学大辞典》 / 187字 / 4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对於二而言。谓究竟无二之实义也。与所谓一实同。涅槃经第十叁曰:「文殊白佛言:第一义中有世不,世之中有第一义不,如其有者,即是一,如其无者,将非如来虚妄说耶?佛答曰:世者,即第一义。有善方便故,随顺眾生,说有二。」是世即第一义,言有二者...

《佛学大辞典》 / 328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圆教

以名大乘穷极之实教。后魏光统律师立叁教,第叁為圆教。圆教之名,自此始。其后由晋华严经五十五:「尔时如来,知眾生应受化者,而為演说圆满因缘修多罗。」又「显现自在力,演说圆满经。」之经文而立名。天台宗判四教,第四為圆教,华严宗復立五教,第五為圆教。今依台宗之说释之...

《佛学大辞典》 / 466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鉢罗若鉢多曳

Prajā ati,梵天名。即其真言也。鉢罗若為一切生之义,鉢多為主之义,曳ye為助声。所谓一切眾生之主也。一切眾生因梵天而生,故名一切生主。而实眾生无始,是非梵天所生,如来亦如是。以世间一切善,皆自佛心生之故,又不见如来之终始,故名為世间之父。然实眾生之佛性,前际无始...

《佛学大辞典》 / 304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开示悟入

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使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也。是显佛出世本怀之语。法华经方便品曰:「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诸佛世尊欲令眾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见故,出现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见故,出现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见道...

《佛学大辞典》 / 339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乘观

乘者,车乘也,叁之妙观,為直到涅槃宝所之大白牛车,故云乘。十乘云者,非有观法十种,观法唯观不思议境之一,惟加资助观法之法,乃為十乘。一、观不思议境,是指介尔阴妄之一念(介者弱也,谓细念也,但异於无心,阴者新译蕴也,然则介尔阴妄者,识蕴中极弱之妄念也,与无记心...

《佛学大辞典》 / 746字 / 4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迦毘罗

Ka ila,外道名。又云迦比罗,迦毘梨,劫毘罗等。译曰黄头,赤色等。数论派之祖。立二十五之义。百论疏上中曰:「迦毘罗,此云黄头仙,亦云金头。头有金色,故以名之。金七十论云:迦毘罗,此云赤色仙,劫初时,从空而出。」玄应音义二十叁曰:「迦比罗,此云赤色,谓赤色仙人...

《佛学大辞典》 / 377字 / 4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跋致

Sam atti,又曰叁拔。译曰发趣。见玄应音义叁。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4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四真

又云四圣。苦集灭道之四也。其理真正,故云真,為圣者之所见,故云圣。涅槃经十五曰:「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是故又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则得断生死。」知度论二曰:「佛為五比丘初开甘露门,说四真法苦集灭道。」见[四圣]条。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4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安息

波斯地方之古王国名。案史记大宛列传,后汉书西域传,此国古时强盛。而安世高,安玄,曇无,安法钦,先后来自彼国,尤可见彼国传播佛教甚盛也。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4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虎丘山

在江苏省苏州。又称海涌山,或名武丘。东晋太和叁年桓温主簿王珣及其弟珉,捨宅為寺,名虎丘寺。竺道壹,竺道生,曇,岌法师等,相次入山,以讲经為事,梁僧若,隋智聚,唐慧严,僧瑗,齐翰等,亦住此。宋以后,多為禪僧掛锡之所,及绍隆来住,眾僧云集,道声大扬,遂成虎丘一派...

《佛学大辞典》 / 141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八大经

又云十八明处。四韦陀与六论八论也。四韦陀出别项。六论者:一、式叉论,明六十四种之能法。二、毘伽论,释诸无常之法。叁、柯刺波论,释诸天仙上古以来之因缘名字。四、竪底沙论,释天文地理算数等之法。五、阐陀论,释作首卢迦之法。六、尼鹿多论,释一切物立名之因缘。八论者:...

《佛学大辞典》 / 213字 / 4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鼠搂栗

搂者揽取也。[序-予+(袌-〦)]取也。凡鼠食栗,必取其实,全其皮壳,穿内而不损外,以喻或师以不空假名宗,谓诸法之性实,虽為空无,而假之非為全无也。不空假名宗者,对於空假名宗而立假名之世不空也。大乘玄论一曰:「不空假名者,但无性实有。假世不可全全,如鼠嘍栗。」...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4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观

诸家说叁观,以天台之叁观為最普通:一、空观,观诸法之空也。二、假观,观诸法之假也。叁、中观,此有二。观诸法亦非空,亦非假,即是中,谓為双非之中观,观诸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谓為双照之观。又就性德之理而谓為叁,就修德之智而谓為叁观,以吾人凡常之一心為所观之境...

《佛学大辞典》 / 141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善巧

缘觉之所观也:一、蕴善巧,為五蕴。二、处善巧,為十二处。叁、界善巧,為十八界。四、缘起善巧,為十二因缘。五、处非处善巧,善之因果為处恶之因果為非处。六、根善巧,信等五根总為二十二根。七、世善巧,為叁世之道理,八、善巧,為四世出世之因果。九、乘善巧,為二乘叁...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3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小乘涅槃与大乘涅槃

大乘义章十八曰:「大小相对,则大乘得成法身,般若,解脱之叁德涅槃。小乘不成,此有五义:一有无分别,小乘之叁德是有法,涅槃之体是无法。有无别体,故不相成。大乘之叁德体是有法,大乘之涅槃亦是有法。有义相并,故得相成。二常无常分别,小乘之叁德体是无常,涅槃之体是常,...

《佛学大辞典》 / 776字 / 3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智

於小乘立十智,以摄一切之智。一世俗智,见以前一切凡夫之智也,与烦恼相应,故称有漏智。二法智,证欲界苦集灭道之智也。叁类智,证上二界苦集灭道之智也。四苦智,知上下界苦之智也。五集智,知上下界集之智也。六灭智,知上下界灭之智也。七道智,知上下界道之智也。...

《佛学大辞典》 / 526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我知者

谓数论二十五中,第二十五之神我。述记一末曰:「我知者神我也。」

《佛学大辞典》 / 31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灭法智

八智之一。照了欲界灭之解脱道智也。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锡杖

十八物之一。梵语,喫弃罗Khakkhara,译為锡杖,声杖,呜杖。锡者,取振时作锡之声。又有智杖,德杖之德名。有显密之二意。显教為乞食或驱虫也。锡杖经曰:「佛告比丘:汝等当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

《佛学大辞典》 / 601字 / 3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七处善

观法之名。一观色為苦,二观色為集,叁观色為灭,四观色為道,五观色為爱味,六观色為过患,七观色為出离。前四种观色之四,色爱味之言,重观色之集。色过患之言,重观色之苦,色出离之言,重观色之灭。如是受想行识各七,故為叁十五也。不过七,故但曰七处善。见婆沙论百八十...

《佛学大辞典》 / 120字 / 3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鼠唧鸟空

斥滥谈圆理者,谬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即义,又私诸法皆空之空义,不达即空之深义,谓如怪鼠唧唧之声,怪鸟空空之声也。止观八曰:「谬谓即,是犹鼠唧。若言空空,如空鸟空。」同辅行曰:「不达理谬说即名,何异怪鼠作唧唧声。即声无旨,滥拟生死即是涅槃。亦如怪鸟作空空声...

《佛学大辞典》 / 235字 / 3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拘那罗陀

Guṇarata,又作拘那罗他。真叁藏之别名。译曰亲依。家依。起信论义记上曰:「译经纪云:沙(波之误)罗末陀Paramārtha,此云真,亦云拘那罗陀,此曰亲依。西印度优禪尼国人。」续高僧传一曰:「拘那罗陀,陈言亲依。或云波罗未陀,译云真,并梵文名字也。」二十唯识述记上曰...

《佛学大辞典》 / 175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四智

法相宗所立如来之四智。凡夫有八识,至如来转為四智。一大圆镜智,转第八识者。如有漏之第八识变依正二报而持有情之身。此智变如来之身土而持一切之功德,犹如大圆镜中现一切之色像,故名大圆镜智。缘境无边,照法界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种智。即如来万德之总本也。二平等性智,是转...

《佛学大辞典》 / 671字 / 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一门

唐光明寺和尚释观经叁辈九品立十一门之义。其九品各有十一义,相乘则為九十九义。加以总之一义,為总别一百义也。一总明告命,告命阿难及韦提希二人听善思者是也。二辨定其位,上上品乃至下下品是也。此二门有总别之二,告命是总,后十门是别。叁总举有缘之类,若有眾生愿生彼国...

《佛学大辞典》 / 363字 / 3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见道

叁道之一。初生无漏智照见真理之位也。道者道路之义,学人进取之道路也。积叁贤四善根之加行而生於世第一法无间之无漏真智也。又大乘之菩萨於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智二障,谓之见道。於其时之无漏智,小乘俱舍宗有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一苦法智忍,...

《佛学大辞典》 / 917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即空

中之空。谓一切法非灭却,然后始空也。一切法无体空寂,故云即空。般若心经曰:「色即是空。」玄义四曰:「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止观一曰:「云何圆信?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拾遗记下曰:「叁观之首皆言即者,指一念心即叁故。」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马祀

以马為牺牲之外道修法也。梵语Aśvamedha,百论疏上之下曰:「為求常天故,修马祀。取一白马,放之百日,或云叁年,寻其足迹,以布黄金用施一切,然后取马杀之。当杀马时唱言:婆藪杀汝。马因祀杀,亦得生天。」(此下举真叁藏之说引韦陀中马祀之法)。 又外道之邪法,杀马除去...

《佛学大辞典》 / 147字 / 3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六坚法

出於本业经。一、信坚。别教菩萨於十住位修习空观,知一切之法皆為真而无毁坏者。二、法坚。别教菩萨於十行位修习假观,知一切法皆為俗而无毁坏者。叁、修坚。别教菩萨於十回向位修习中观知一切法皆為中而不毁坏者。四、德坚。别教菩萨於十地位修习中观,破一分无明,显一分...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圆教二种叁

一、名随德用叁。於空假中之叁各有一功能。空有破情之用,假有立法之用,中有绝待之功能。二、体一互用叁。叁本為圆融而一相一味,非可见其界畔之法。即叁各具叁能之说也。

《佛学大辞典》 / 78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第一义

以名究竟之真理,是為最上,故云第一。深有理由,故云义,圣智之自觉也。大乘义章一曰:「第一是其显胜之目,所以名义。」中论疏叁本曰:「以其最上莫过,故称第一。深有所以,目之為义。」胜鬘宝窟上末曰:「理极莫过,名為第一。深有所以,目此為义。」法华义疏四曰:「第一义者...

《佛学大辞典》 / 201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拔

与[叁跋致]同。

《佛学大辞典》 / 8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互用罪

互相滥用叁宝物之过罪也。此有叁宝互用,当分互用,像宝互用,一一互用之四种。即从宽至狭之次第也。叁宝互用者,谓佛物用於法或僧,法物用於佛或僧,僧物用於佛或法也。当分互用者,例如滥用造释迦像所施捨之金以造弥陀等像,滥用作无量寿经所施捨之金以作法华经等,回用施於甲寺...

《佛学大辞典》 / 272字 / 3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数论师所立二十五之第一。是為万物之本源,冥漠无,故曰冥,又云冥性。又為万物之本源,万差之诸法由此生出,故名自性,一名本性,亦云胜性。金七十论上曰:「自性者,或名胜因,或名為梵,或名眾持。」百论疏上中曰:「所言冥者。旧云:外道修禪得五神通,前后知凡万劫内...

《佛学大辞典》 / 327字 / 3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大乘起信论

马鸣菩萨造。有二译。旧译者為梁之真,一卷,新译者為唐之实叉难陀,二卷。说如来藏缘起之理。本论可分為叁分观之。起首叁颂為序分。从论下為正宗分。末后一颂,即是随行所起大愿,為流通分。兹将本论各家之着述列下。起信论一心二门大意一卷(陈智愷作),起信论义疏上卷(缺下...

《佛学大辞典》 / 382字 / 3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钵罗若钵多曳

Prajā ati,梵天名。即其真言也。鉢罗若為一切生之义,鉢多為主之义,曳ye為助声。所谓一切眾生之主也。一切眾生因梵天而生,故名一切生主。而实眾生无始,是非梵天所生,如来亦如是。以世间一切善,皆自佛心生之故,又不见如来之终始,故名為世间之父。然实眾生之佛性,前际无始...

《佛学大辞典》 / 304字 / 3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苦空无常无我

是即有漏果报之四相,谓之苦四行相。苦空无常无我者旧译。新译谓之非常苦空非我。俱舍论二十六曰:「苦圣有四相:一非常,二苦,叁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观无量寿经曰:「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

《佛学大辞典》 / 153字 / 3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凡师

凡夫之法师,未见者。法华玄义七曰:「凡师弘经。」

《佛学大辞典》 / 23字 / 3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大萨遮尼犍子

尼犍為苦行外道之通名,译曰离繫,萨遮是其名,译言,有,或,大有离繫外道之子也。此人归佛悟大道,為鬱闍延城严炽王,说世出世之法,遂与王共诣佛所受记别。慧苑音义下曰:「萨遮,此云有也。」翻梵语九曰:「萨遮者实,亦云。」梵Mahāsatya-nirgrantha。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3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减缘减行

缘者,指上界四与上二界四之八。行者,指欲界四下十六行相与上二界四下十六行相之叁十二行相。自声闻乘四善根之初至忍法之上忍,连环普观此上下八之叁十二行相,同自中忍之位,一行减之,遂至留苦或道等之一行相,谓之减行,每减其四行相自减一,故谓之减缘。其所以...

《佛学大辞典》 / 421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牟提耶

Samudaya,译曰集。四中之集。说见贤愚经十二。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有叁种:一涅槃,译為灭。涅槃之体,无為寂灭。故名灭。大乘义章二曰:「涅槃,无為恬泊,名灭。」二尼弥留陀,尼楼陀Nirodha,译為灭。四中之灭也,涅槃之灭,偏据满处。尼弥留陀之灭,通於因果。大乘义章一曰:「涅槃之灭偏据满处,尼弥留陀灭义通因果,是故灭有灭皆收。...

《佛学大辞典》 / 251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一、俗,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也。是顺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為凡俗法之道理,决定而不动,故云。又此事相,於俗為实,故云。二、真,圣智所见真实之理性也,是离虚妄,故云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云。又此理性,於圣為实,故云。经论所说,其名称不一,涅槃经仁王般...

《佛学大辞典》 / 540字 / 3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祇夜

Geya,旧译曰重诵偈,重颂。新译曰应颂。前段所说经文之义,更為偈颂者,即重说其义故云重颂。与前段之经义相应故云应颂。是十二部经之一。大乘义章一曰:「祇夜,此翻名為重诵偈也。以偈重诵修多罗中所说法义,故名祇夜。」玄义六上曰:「祇夜者,诸经中偈,四五七九言,句少多不...

《佛学大辞典》 / 306字 / 3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娑罗婆悉

Śravasti(Loc),国名。见[舍卫]条。

《佛学大辞典》 / 22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六罗汉

以宾头卢尊者為始。十六大阿罗汉,受佛勅,永住此世,济度眾生者。其名字住处等,详於法住记。此法住记為佛灭后八百年中师子国(今之锡兰)阿罗汉难提蜜多罗尊者之说。记初,有「尊者告曰:汝等听,如来先己说法住经,今当為汝麤更宣说。」则原為佛说,彼惟述说耳。其名第一宾度...

《佛学大辞典》 / 534字 / 3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八忍八智

此係入於见道观四圣而生,无漏之法忍法智也。名曰十六心。唯识宗谓十六心悉為见道,俱舍宗谓前十五心為见道,后一心為修道,八忍八智者,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集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灭法忍,灭法智,灭类忍,灭类智,道法忍,道法智,道类忍,道类智是也...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慧愷

又作智愷。乡贯未详。姓曹氏。陈天嘉四年,奉真叁藏对译摄大乘及释论,当笔受之任,寻助俱舍论之翻业,两论皆作其疏。梁承圣二年,真译起信论,又陈光大二年,译律二十二明了论,师亦并当笔受之任。年五十一寂。见续高僧传一。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敬礼

Vandana,恭敬礼拜也。即礼拜佛及法僧也。毘奈耶杂事一曰:「见老婆罗门,即云跪拜。若见苾芻,便云敬礼。」同十五曰:「凡是口云我今敬礼,但是口业申敬。若时曲躬口云畔[田弟],此虽是礼,而未具足。然鄔波离,於我法律,有二种敬礼。云何為二?一者五轮着地,一者两手捉腨。而...

《佛学大辞典》 / 261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烦恼即菩提

止观一曰:「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中略)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又曰:「生死即涅槃,是名苦。(中略)烦恼亦即是菩提,是名集。」此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义,為大乘至极之谈,依教门之浅深而异其归趣。参照[即]条。法华玄义九曰:「体生死即涅槃名為定,达烦恼...

《佛学大辞典》 / 209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见思

见惑思惑也。又云见爱、见修、四住、染污无智、枝末无明、通惑、界内惑,皆概括叁界烦恼之通称。见惑者诸种之妄见,邪分别计度道理而起之我见边见等妄惑也。思惑者贪瞋痴等之迷情,思虑世间事物而起之妄惑也。依之而从所迷上称见惑為理惑,称思惑為事惑。何则?以见惑為迷於无常无...

《佛学大辞典》 / 560字 / 3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二凡

内凡外凡也。叁乘之行人,见已前為凡位,凡位分為二,但闻教法而信之者為外凡。正行其法,近於圣位者為内凡。小乘之叁贤,大乘之十信位,是外凡也。小乘之四善根,大乘之十住已上,是内凡也。法华玄义叁曰:「四教并以外凡為教,内凡為行,圣位為证。」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3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鍐鍐鍐

佛顶尊之真言也,以最初之鍐字為真言之体。缚者是心智不行之处,言语不及之处,又加大空者,即是徧於一切处而无边际也,以叁乘万行究竟归会之处故,叁转而言之。又於叁部為最无上故,於叁中最真实际故,在叁德之顶故,叁转而言之也。见大日经义释七。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二惑

一、见惑。见者推度之义,以邪推度而起之迷情也。我见边见等是也。又此等之惑,為於见道之位见理而断之惑,故谓之见惑。二、思惑。新译谓之修惑。為凡夫之思念,对於事事物物而起之惑,谓之思惑,贪瞋痴等是也。又此等之惑,為修道之位,屡屡思惟真理而断之惑,故谓之思惑,或名修...

《佛学大辞典》 / 273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禾山解打鼓

禾山一日,引僧肇宝藏论之语埀示曰:「习学谓之闻,绝学谓之邻,过此二者,是為真过。」僧出问如何是真过:「山云解打鼓。」又问如何是真。山:「解打鼓。」又问即心即佛即不问,如何是非心非佛。山:「解打鼓。」又问向上之人来时如何接。山:「解打鼓。」此為禾山之四打鼓。见...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凡性

凡夫之性分也,俱舍谓之异生性。谓身具见惑未证理者。四教仪六曰:「圣以正為义,捨凡性入正性。」

《佛学大辞典》 / 43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四瀑流

一,欲瀑流。欲界之贪瞋痴,各有五种(四修道),合為二十。疑有四(除修),加之以十经,為二十九物,此名欲瀑流。二,有瀑流。色界无色界之贪与慢,各有五种,故為二十(上界总无瞋),疑有八,故总有二十八物,谓之有瀑流。叁,见瀑流。叁界之见惑也,先於欲界苦下有身见等...

《佛学大辞典》 / 214字 / 3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性相二宗十异

华严纲要辩性相二宗之十异。一、一乘叁乘异,法相宗以叁乘為真实,一乘為方便,法性宗以叁乘為方便,一乘為真实。二、一性五性异,法相以五性各别有不成佛之眾生為了义,一性皆成為方便。法性以五性各别為方便,一性皆成為真实。叁唯心真妄异,法相谓万法由阿赖耶之一心而生,法性...

《佛学大辞典》 / 559字 / 3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四圣

苦集灭道之四也。為圣者所见之理,故名圣。又圣者正也,為正真之理,故名圣。涅槃经十二曰:「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见[四]条。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3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轮教

叁藏依金光明经而立叁轮教:一、转法轮。佛成道后於七年中转小乘四之法轮而说空。二、照法轮。七年后说诸部之般若而明空,以空照有,故名照法轮。叁、持法轮。叁十年后说解深密经等,双说空有,持转照之二轮,故名持法轮。见华严玄谈四。 又叁轮之嘉祥依法华经信解品而立叁...

《佛学大辞典》 / 313字 / 3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