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9 条搜索结果

珂但尼

Khādaniya,又作佉陀尼,佉闍尼。译曰嚼食。可咬嚼而食者。有五种,為时药之一分。百一羯磨五曰:「时药者,谓是五种珂但尼,五种蒲饍尼。」寄归传一曰:「律云:半者蒲饍尼,半者河但尼。蒲饍尼以含噉為义,珂但尼即啮嚼受名。半者Pañca谓五也。半者蒲饍尼,应译為五噉食。旧云五...

《佛学大辞典》 / 227字 / 9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明论

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功业明。内明者。佛所说者名教内论。因明能屈他论。自申己义。名为因论。声明显示一切音声差别巧便言辞。名为声论。医方明者有四种。一者显示差知病因。二者显示病因。叁者能显示除已起之病。四者显示已除之病令重起。功业明显示种种世业成就。此五种...

《法门名义集》 / 118字 / 9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聚净戒

一切恶无断。是摄律仪戒。一切善无修。是摄善法戒。一切众生无度。是摄众生戒。此叁聚戒者菩萨道。一杀生。二偷盗。叁邪淫。四妄语。五绮语。六两舌。七恶口。八贪欲。九嗔恚。十邪见。十地论中有五种十善。一者人天十善。二者声闻十善。叁者缘觉十善。...

《法门名义集》 / 136字 / 8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沙弥十戒

梵语沙弥,华言息慈。初受十戒,名为沙弥;后受具足戒,名为比丘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杀戒,谓常念有情,皆惜身命,应当怜愍,慎勿伤害,是名杀戒。 二、盗戒,谓物各有主,虽一针一草,亦当攘窃,是名盗戒。 叁、淫戒,...

《三藏法数》 / 350字 / 8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种结界相

五种结界相者,乃是如来制比丘结界之法也。谓比丘若作法事,若行布萨,若建塔寺,或于空地,或在山林,或于水边,随其形量广狭大小,必须结界,以立界相。故说此五种之名相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谓比丘当每月二番聚众,宣说戒法,以净身口意叁业,故云...

《三藏法数》 / 432字 / 8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八还辩见

还者,复也。辩者,分别也。见,即能见之性也。八还辩见者,以所见八种可还之境,而辩能见之性可还也。此由阿难知尘有生灭,见无动摇,而妄认缘尘、随尘分别,故如来以心、境二法,辩其真妄。言心则曰:今当示汝无所还地;言境则曰:吾今各还本所因处。此显所见之境可还,而...

《三藏法数》 / 1025字 / 8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黄门

梵语般吒阿毘曇,译為阉人,以无根故。律有五种黄门,谓生黄门,形残黄门,妒黄门,变黄门,半月黄门。僧祇律曰:「是,有於六种:一、生,谓从生。二、捺破,谓妻妾生儿,共相妒嫉,小时捺破。叁、割却,谓若王若大臣,取人割却根,以备门阉。四、因他,谓因前人...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8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种

肉眼等五眼各别之印也。见天台史略下。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8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辛

首楞严经云:是五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大力魔王,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为魔眷属,永堕无间地狱。是故求菩提者,当断世间五种辛菜也。(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菩提...

《三藏法数》 / 232字 / 8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种灌顶

一、阿闍梨灌顶,即传法灌顶。此有叁部之别。二、受明灌顶,又云成就灌顶。叁、息灾灌顶,又云灭罪灌顶。四、增益灌顶,又云求果灌顶。五、降伏灌顶,又云除难灌顶。见入坛钞二。 又一、光明灌顶,以光明加被行者之身也。二、甘露灌顶,以香水灌顶也。叁、种子灌顶,观种子而布於...

《佛学大辞典》 / 237字 / 8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八胜处

八胜处者,谓修八背舍后,观心纯熟,转变自在,若净若净,随意能破也。禅波罗蜜云:初、二胜处,位在初禅;第叁、第四胜处,位在二禅;第五至第八胜处,位在四禅。叁禅立胜处者,以叁禅天乐多心钝,故立也。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谓行人先观...

《三藏法数》 / 1103字 / 8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他心通

六通之一。具名知他心通,又曰他心智通,知他心之智自在无碍者。又,十智中之他心智也。般若经曰:「叁他心通,能如实知十方沙界他有情类心心所法,谓偏知他贪瞋痴等心,离贪瞋痴等心。乃知聚心散心,小心大心,寂静寂静心,解脱解脱心,皆如实知。」酉阳杂俎曰:「一公初謁华...

《佛学大辞典》 / 538字 / 8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乞者人

五分律曰:「佛言过去世恒水边有仙人,住石窟。尔时龙王日由水出,围绕恭敬仙人。弟子等怖畏羸瘦,故仙人教弟子乞頷下如意珠,龙去復来。於是世尊引古说之偈言:乞者人爱,数则增怨憎,龙王闻乞事,一去復还。」

《佛学大辞典》 / 91字 / 7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十五护戒神

护戒神者,谓五戒之中,各有五神,为作卫护也。灌顶经云:若持五戒者,有二十五善神卫护其身,在人左右,守于宫宅门户之上,使万事吉祥也。 一、护杀戒五神,一、荼刍毗愈陀尼,护持戒人身,辟除邪鬼;二、输多利输陀尼,护持戒人六情,悉令完具;叁、毗楼遮那世波,护持戒人...

《三藏法数》 / 590字 / 7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一音

一音者,佛之音声也。盖众生缘有浅深,根有利钝,故于一音之中,同听异闻。若是人天根器,则闻佛说五戒十善之法;若是声闻根器,则闻佛说四谛之法;若是缘觉根器,则闻佛说十二因缘之法;若是菩萨根器,则闻佛说六度等法;各得解了。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是也...

《三藏法数》 / 289字 / 7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七处征心

七处征心者,佛于楞严会上,征诘阿难心目所在之处也。此由阿难遭摩登伽之幻术。佛敕文殊,将咒往护,提奖阿难,归来佛所。佛问其发心出家之始,阿难以见佛胜相而答。佛遂征其心目所在,阿难答以目在外,而心在内。及佛征其心在内,又计之在外。如是展转穷逐征诘,至于无所着处...

《三藏法数》 / 1070字 / 7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四十二字门

众圣所由,名之为门。智论云:四十二字,是一切字之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从此字门,则能入于无相之智。般若经云:一字皆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亦入一字。故华严经中,善知众艺童子告善财言:我恒唱持此之字母,入般若波罗蜜门。所以众圣,皆由此而入于实相之慧也...

《三藏法数》 / 3053字 / 7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唯识

梵语摩怛刺多Mātratā,此译曰唯。梵语毘若底Vijña ti,此译為识。梵语倒置之為识唯,通常為Vijñānamatravāda。唯者简别之义。简别识外无法,谓之唯。识者了别之义。了别之心略為叁种,广有八种,谓之识。然则唯识者為叁识或八识之复名数,非唯一识之义也。华严经就集起之义而云唯...

《佛学大辞典》 / 741字 / 7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顺流十心

顺即随顺,流即流转。谓诸众生因此十心,则随顺烦恼,流转生死故也。 一、无明昏闇,谓诸众生,从无始来,闇识昏迷,无所明了;烦恼所醉,于一切法,妄计人我,起诸爱见,想计颠倒,起贪嗔痴,广造诸业,是以流转生死也。 二、外加恶友,谓诸众生,内具烦恼,外值恶友,扇动邪...

《三藏法数》 / 467字 / 7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散支

又曰散脂。具名散脂迦,散脂修摩。新称僧慎尔耶,半只迦,半支迦。译作密神Pañcika,或谓是欢喜母即鬼子母神之子,或谓是鬼子母神之夫,北方毘沙门天王八大将之一、其所管有二十八部眾,巡行世间,赏罚善恶。金光明经叁曰:「散支鬼神品。」最胜王经八曰:「僧慎尔耶药叉大将品。...

《佛学大辞典》 / 376字 / 7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下眾

沙弥,沙弥尼,学法女,出家,出家女,优婆塞,优婆夷。谓之梵网宗下七眾。再加大僧大尼二眾,则成九眾。见天台戒疏上。

《佛学大辞典》 / 47字 / 7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十法界

法界者,诸佛众生之本体也。然四圣六凡,感报界分同,故有十法界焉。(四圣者,佛、菩萨、缘觉、声闻也。六凡者,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 一、佛法界,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觉具叁义:一者自觉,谓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谓运无缘慈,度有情众...

《三藏法数》 / 1127字 / 7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十五叁昧破二十五有

梵语叁昧,华言正定。二十五叁昧破前二十五有者,约理对治,随义以立名也。盖欲、色、无色叁界,虽苦乐同,然实有生死执着,故以此无垢等叁昧之法,一一破之,令诸众生,出于诸有也。 一、无垢叁昧,破地狱有,谓菩萨由净诸业惑,证于无垢叁昧。愍彼众生,受于地狱之苦,故以...

《三藏法数》 / 2010字 / 7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四十八愿

谓阿弥陀佛,最初因中,名法藏比丘。彼时于世自在王佛前,白佛言:我发无上菩提之心,愿作佛时,身相光明,刹土殊胜,宁可得否?彼佛知其智识高明,心愿广大,乃以二千一百万佛刹善恶粗妙之相,随其心愿,悉令显现。法藏即一其心,遂得天眼,莫彻见。复白佛言:我已摄取如上佛...

《三藏法数》 / 2629字 / 7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生

菩萨之受生有五种:一、息苦生,亦名除灾生,如為大鱼等於飢世救苦,於海中救苦等。二、随类生,随一切眾生之类而生,以度彼等。叁、胜生,亦名大势生,形色族姓富贵等也。四、增上生,由初地至十地作诸王也。五最后生,最后身之菩萨身也。见瑜伽论四。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7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一间

旧云一种子。言还向中一种之圣者,虽断欲界修惑八九品然犹有一品或二品之餘残,更可受欲界之生者。俱舍论二十四曰:「一间者,间谓间隔,彼餘一生為间隔故,证圆寂,或餘一品欲修所断惑為间隔故,还果,有一间者,说名一间。」玄应音义二十四曰:「一间,梵言翳迦鼻至迦...

《佛学大辞典》 / 191字 / 7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种可思议

智度论叁十曰:「经说五事可思议:谓眾生多少,业果报,坐禪人力,诸龙力,诸佛力。於五可思议中佛力最可思议。」净土论註下曰:「诸经统言有五种可思议:一者眾生多少可思议,二者业力可思议,叁者龙力可思议,四者禪定力可思议,五者佛法力可思议。」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7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一百八法明门

法明门者,为令众生破除昏暗,通达一切智慧也。故护明菩萨在兜率天宫,欲下人间托生,即于师子座上,宣说此一百八门,留与诸天,以作忆念,然后下生也。(护明菩萨,即释迦牟尼佛在天宫之号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正信法明门,谓破坚牢心故。净心法明门,谓无秽浊故。欢喜...

《三藏法数》 / 2717字 / 7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四安乐行

谓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 一、身安乐行,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远离豪势,二、远离邪人邪法,叁、远离凶险嬉戏,四、远离旃陀罗,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六、远离欲想,七、远离之人,八、远离危害之处,九、远离讥...

《三藏法数》 / 381字 / 7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善施太子

旧称须大拏太子,须提梨拏太子。新称苏达拏太子。译作善施太子。须大拏经曰:「昔叶波国太子好施,依施父王白象与婆罗门之罪放国,携妻与一一女,入檀特山住。时有贫老梵志名鳩留孙来乞二子,善施太子喜而与之。」

《佛学大辞典》 / 91字 / 7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佛现十种神变伏迦叶

一、毒龙中。二、龙火烧。佛入迦叶之窟,有赤龙放火,佛收毒龙使住鉢内,而至迦叶所。叁、恒水溺。恒水卒至,迦叶恐佛溺於水,使弟子往见,水没足,在水上行。四、叁方取果。迦叶请住,供养叁月,时至请食於佛,佛便往阎浮提取阎浮果,次往东弗婆提取毘梨勒果,次往瞿耶尼...

《佛学大辞典》 / 383字 / 7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毒龙

毒龙持戒而失身。智度论十四曰:「菩萨本身曾作大力毒龙,若眾生在前身力弱者眼视便死。身力强者,气往而死。是龙受一日戒,出家求静入林树间,思惟坐久,疲懈而睡。龙法睡时形状如蛇,身有文章,七宝杂色。猎者见之,惊喜言曰:以此希有难得之皮,献上国王,以為服饰,亦宜乎!...

《佛学大辞典》 / 339字 / 7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灌顶

梵语Abhiṣecanī,天竺国王即位时,以四大海之水,灌於顶而表祝意。密教傚此世法,於其人加行成就,嗣阿闍梨位时,设坛而行灌顶之式。显教虽说等觉菩萨於色界之魔醯首罗天由十方诸佛受灌顶而成佛之事,而无说於学人实行之之法则者。大日经疏八曰:「如西方世人,受灌顶法时,取四大...

《佛学大辞典》 / 770字 / 6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略十广

摩訶止观一部之正说,广立十科,谓為十广。其第一大意中,更有五种分科,谓為五略。摩訶止观第一上所谓「今当开章為十:一大意,二释名,叁体相,四摄法,五偏圆,六方便,七正观,八果报,九起教,十旨归。」又所谓「初释大意,囊括始终,冠戴初后,意缓难见,今撮為五,谓发大心...

《佛学大辞典》 / 466字 / 6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犊子部

小乘二十部之一。佛在世,有外道,归佛出家,成立实我。其门徒相续绝。佛灭后二百年中,自说一切有部流出一派,称為犊子部。建立非即非离蕴之我,谓眾生有实我,非即五蕴,非离五蕴,即可说藏也。此违佛教所立真无我之理,故名之為附佛之外道。俱舍论破我品痛斥之。真諦玄应记...

《佛学大辞典》 / 476字 / 6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迦旃延

Kātyāyana,佛十大弟子中,论议第一之摩訶迦旃延子Mahā-Kātyāyani- utra,又云迦旃子,迦旃延子,迦多衍那,迦多衍尼子,迦底耶夜那,迦多演尼子,迦[(畾/(冗-几+互))毛]延,迦[(畾/(冗-几+互))毛]延尼子等。译曰剪剃种,扇绳,好肩等。婆罗门姓十姓之一。以姓為名。慧琳音义二...

《佛学大辞典》 / 638字 / 6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利使

利即快利之义,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也。使即驱役之义,谓诸众生,为此五种妄惑,驱役心神,流转叁界,无有出期,故名使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身见使,身见者,谓诸众生于名色、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中,妄计为身也。由此身见,驱役心神,流...

《三藏法数》 / 472字 / 6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净居天

五净居天者,谓声闻之人,断欲界九品思惑尽,证第叁阿那含果,而居其中,亦名五还天。若据俱舍图言,此五天次第而上。若据楞严经言,此五天,皆横在第四禅天中,彼四禅天,但能闻此五天之名,而能知见。如世间圣地道场,多有罗汉所居,而人能见也。(九品者,欲界思惑叁品...

《三藏法数》 / 544字 / 6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阶佛法

信行禪师,於教乘立二阶,就根机立叁阶。教乘之二阶者,即一乘教与叁乘教也。五教章上曰:「后代信行禪师依此宗立二教,谓一乘叁乘。叁乘者即别解别行及叁乘差别,并先习小乘后趣大乘是也。一乘者谓普解普行,唯是一乘,亦华严法门及直进等是也。」根机之叁阶者,谓最上利根一乘之...

《佛学大辞典》 / 547字 / 6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护身法

又名护身加持。即為避内魔外魔障难,守护自己身心,结通五种印言之作法也。五种印言者,净叁业印,佛部叁昧耶印,莲华部叁昧耶印,金刚部叁昧耶印,被甲护身印也。见如意轮念诵法等。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6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师

五种之法师。毘奈耶杂事十二曰:「经师律师论法师禪师,以同类令聚一处。」 又付法之五师。有二类:一异世之五师,二同世之五师。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6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听法五种作异意

论云:谓诸菩萨欲从善友听闻法时,于说法师,有五种应作异意,当以纯净心,属耳而听也。 一、于坏戒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可起念:此说法师破戒住律仪,我今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戒作异意。 二、于坏族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可起念:...

《三藏法数》 / 309字 / 6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比丘

佛最初所度之五个比丘。皆為佛之姻戚。一、憍陈如,二、额鞞,叁、跋提,四、十力迦叶,五、摩俱利。是為文句四之叁之说,而诸经论诸家之义皆同。然列為一、陈如(又拘邻),二、頞鞞(又湿鞞阿说示马胜),叁、拔提(又摩訶),四、十力迦叶,五、俱利太子。又玄义释籤六之二...

《佛学大辞典》 / 212字 / 6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十使烦恼

一者身见。二者边见。叁者见取(于有漏见而生取着)四者戒取(执有漏戒以求净果)五者邪见。六者贪。七者嗔。八者痴。九者慢。十者疑。邪见已上五种名五利使。贪嗔已下五种钝使。利使五种为见谛烦恼。能迷实理令得见。钝使五种为修道烦恼。能障事中修之行。须陀洹人断见谛烦恼尽。斯...

《法门名义集》 / 173字 / 6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髻冠

作五髻形之宝冠。圣无动尊陀罗尼经曰:「是大菩萨戴五髻冠显五种智。」

《佛学大辞典》 / 32字 / 6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悔

五种皆称悔者,以其皆能灭罪故也。忏悔则灭身口意所作之业,劝请则灭波旬请佛入灭之罪,随喜则灭嫉他修善之愆,回向则灭求生叁界之心,发愿则灭修行退志之过也。(梵语波旬,华言恶。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忏悔,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称忏...

《三藏法数》 / 376字 / 6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种阿那含

梵语阿那含,华言来,又云还。谓还来欲界受生,即第叁果也。以其根有利钝,行有勤怠,于证阿罗汉果有先后之同,故分为五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 一、中般涅槃,中即中阴,亦名中有,以人死之后,未得托生之识身也。梵语般涅槃,华言灭度。谓此阿那含...

《三藏法数》 / 429字 / 6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伴夜

荼毘之前夜,為大夜,终夜寐,以伴灵故,亦曰伴夜。大鑑清规曰:「入灭第叁日荼毘,先第二日晚夜,此时名大夜。大夜之义,谓只此一夜之留,明日出而归也。故慇懃供养,小师围绕终夜寐,名曰伴夜。唯诵金刚经鸣磬。」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6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毘卢舍那

Vairocana,又作毘卢遮那,鞞嚧杜那,毘卢折那,吠嚧遮那。佛真身之尊称也。解此者诸家一。 準天台以毘卢舍那与卢舍那及释迦,如其次第配於法报应叁身。毘卢舍那,译曰徧一切处。卢舍那,翻曰净满。法华文句会本二十五曰:「法身如来名毘卢,此翻徧一切处。报身如来名卢遮那,...

《佛学大辞典》 / 799字 / 6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罗剎

Rākṣasa,又具曰罗剎娑,罗叉婆。女曰罗叉私(Rākṣasi)。恶鬼之总名也。译為暴恶可畏等。按罗剎本為印度古民族之名称。至雅利安人。遂成為畏恶之名词。又谓罗剎。黑身朱发录眼。罗剎女。為绝美之妇人。玄应音义二十四曰:「剎娑,或言阿落剎娑,是恶鬼之通名也。又云罗叉娑,此...

《佛学大辞典》 / 282字 / 6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覆器

转覆之器,虽注水而水入,以喻无惭无愧之人心既转覆,则道法入也。智度论十五曰:「佛子罗云,其年幼稚未知慎口。人来问之:世尊在否?诡言在。若在时,诡言佛在。有人白佛。佛语罗云:於澡盘取水与吾洗足。说已,语言覆此澡盘。如勅即覆。佛曰:以水注之。注已。问曰水入...

《佛学大辞典》 / 165字 / 6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种邪命

谓以此五种邪法,用求利养,而自活命。为比丘者,当深戒之。(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诈现异相,谓诸比丘违佛正教,于世俗人前,诈现奇特之相,令其心生敬仰,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二、自说功能,谓诸比丘,以辩口利词,抑人扬己,自逞功能,令所见者,心生信敬,而求利...

《三藏法数》 / 228字 / 6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种色法

色即质碍之义。凡依正色法,出此五也。(依正色法者,依是众生依报,即山河大地屋宇之类也。正是正报,即众生五阴之身也。此二种皆有形量分嗮,故云色法也。) 一、极略色,谓于色上分析长短形相粗细,以至极微,故名极略色。 二、极迥色(亦名自碍色),谓上见虚空青黄等色...

《三藏法数》 / 359字 / 6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思议神通境界经

具名,佛说大乘思议境界经,叁卷,赵宋施护译。佛住法界光明菩萨宫,入普徧光明叁摩地,而放大光明,殑伽沙之菩萨云集,妙吉祥菩萨入无垢普光叁摩地,现大神变而来,普华幢天子问修何法,而得如是神通,佛以四种之四法答之,又说妙吉祥最初发心转女成之因缘。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6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月宫

月天子之宫殿。即月之世界。起世经十曰:「月天子宫,纵广正等,四十九由旬,四面周围,七重垣墙,(中略)七宝所成,(中略)月天宫殿,纯以天银天青琉璃,而相间错。(中略)彼月天子最胜宫殿,為五种风摄持而行。何等為五?一持,二住,叁愿,四摄,五行。以此五风所摄持故,月...

《佛学大辞典》 / 328字 / 6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果回心

五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所证之果也,谓此五人,经劫等,断尽烦恼,回心向大,证取菩提,故名五果回心。(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菩提,华言道。) 初果八万劫回心,初果即须陀洹也。谓断叁结之惑,而得此果。超四恶趣,于人天中七返受生...

《三藏法数》 / 574字 / 6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种

一、如来藏,藏即含藏也。谓真如法性之体,离一切众生色心,具足圆满染净诸法,是名如来藏。 二、自性清净藏,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从无始已来,叁智四德,具足无缺,烦恼垢缠,能染污,是名自性清净藏。(叁智者,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也。四德者,常德、乐德、我...

《三藏法数》 / 280字 / 6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十八共法

是限於佛之十八种功德法也。限於佛而共同於其他二乘菩萨,故云共法:一、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无失。二、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眾之机宜而使皆得证悟,是名口无失。叁、念无失,佛修...

《佛学大辞典》 / 728字 / 6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佛六十四种梵音

佛告寂慧菩萨言:如来非于唇齿舌喉及其面门,出诸音声。当知如来音声,从虚空出,具有六十四种殊妙之相。 一、流泽声,谓如来音声,流演润泽也。 二、柔软声,谓如来音声,温柔和软也。 叁、悦意声,谓如来音声,欢悦一切众生意也。 四、可乐声,谓如来音声,巧妙而可爱乐也...

《三藏法数》 / 1919字 / 6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乘

乘人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其中五乘有六种:一者:一、人乘,乘五戒之行法而生於人间者。二、天乘,乘十善之行法而生於天上者。叁、声闻乘,乘四諦之行法而到阿罗汉果者。四、缘觉乘,乘十二因缘之行法而到辟支佛果者。五、菩萨乘,乘六度之行法而上於...

《佛学大辞典》 / 806字 / 6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