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Anātman,又云非我。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者為我,於人身执有此,谓之人我,於法执有此,谓之法我,於自己执有此,谓之自我,於他执有此,谓之他我。然人身者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法者总為因缘生,亦无常一之我体,既无人我,无法我,则无自我他我,不待言矣。如此毕...
《佛学大辞典》 / 397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又曰六种释,六合释。梵语杀叁磨娑,此云六合。杀者六,叁摩娑者合也。诸法以二义已上為名者,以此六种法式,分别其名义也。唯一义之名,即不当於此释,二义之名,為判归趣何义,必须此法式。其作法,初离释二义,次合释二义,故谓之离合释,略称曰合释。一持业释Karmadhāraya,又...
《佛学大辞典》 / 719字 / 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五部律者,即如来所说律藏也。而分为五者,世尊成道叁十八年,赴王舍城国王斋,食讫,令罗睺罗洗钵,因失手破为五片。是日有多比丘皆白佛言,钵破五片。佛言:表我灭后,初五百年,诸恶比丘,分毗尼藏为五部也。后优波鞠多果有五弟子,各执一见,遂分如来一大律藏为五部焉。(梵...
《三藏法数》 / 724字 / 4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蕴者,积聚之义。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也。亦名五阴者,阴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也。翻译名义云:积集有为,盖覆真性。是也。 一、色蕴,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诸根和合积聚,故名色蕴。 二、受蕴,受即领纳之义。...
《三藏法数》 / 319字 / 4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子者种子也。种子所生之果,谓之子果。果所生之种子,谓之果子。因而五蕴之果报。為过去烦恼所生之果,谓之子果。小乘之阿罗汉尚未断之。入无餘涅槃乃永无之。又依今生烦恼有未来之报果,谓之果子。阿罗汉无来世之果报,故无果子。如来之现报,如小乘之有子果,无生报(后生之报)...
《佛学大辞典》 / 187字 / 4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有情之身心,见為限一期而断绝,谓之断见,反之而见身心皆常住不灭,谓之常见。此二者名边见,為五恶见之第二。涅槃经二十七曰:「眾生起见凡有二种:一者常见,二者断见。如是二见,不名中道。无常无断乃名中道。」智度论七曰:「断见者见五眾灭。」(五眾者五蕴也)。
《佛学大辞典》 / 112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一、实物有,谓五蕴等法成身,即是实有之物,故名实物有。(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施设有,谓世间之人,各各随业受报,因假父母遗体,便即施设,而有男女之名,故名施设有。
《三藏法数》 / 86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唯识作圣性。俱舍作正性。其意一也。唯识以无漏智之种子為圣性之体。俱舍以离烦恼為正性。唯识述记九末曰:「即依无漏智分别智等俱行五蕴种子為圣性体。」俱舍论十曰:「何名正性?谓契经言:贪无餘断,瞋无餘断,痴无餘断,一切烦恼皆无餘断,是名正性。」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一、施设依,施设,犹建立也。谓人依五蕴中,假用言说,施设我及众生各各不同,有如是生类,如是种姓,如是名字,如是饮食,如是苦乐寿夭等,是名施设依。(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摄受依,摄受,含摄容受也。谓人依于父母妻子奴婢僮仆等,以为我所摄...
《三藏法数》 / 478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唐贤首法藏国师为宗计不同,乃开十宗,判五教,收释一代圣教,理无不尽。故前六宗收小乘教,第七宗收始教,第八宗收顿教,第九宗收终教,第十宗收圆教。故云十宗收教也。 一、我法俱有宗,谓此宗执着有我,及计有无等法悉皆是有,是为我、法俱有宗。 二、法有我无宗,谓此宗计...
《三藏法数》 / 651字 / 3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一、假名相,谓世间一切事物及以众生,虽因众缘和合而有种种名字,皆无自性,虚假不实。众生迷故,于此假名,起执取相,故名假名相。 二、法相,谓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以肉眼观故,则见是有;以慧眼观故,则见是无。众生迷故,于此等法,起执取相,故名法相。(五蕴者...
《三藏法数》 / 239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梵语之塞犍陀Skandha,旧译為阴,又译為眾,新译為蕴。阴者积集之义。眾者眾多和聚之义,亦蕴之义也。是显数多积集之有為法自性。作有為法之用,无纯一之法,或同类,或异类,必多数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则概谓之阴,或蕴(阴者荫覆之义,旧译之一义也。见[阴]条),大别之五法...
《佛学大辞典》 / 376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五蕴,色、受、想、行、识也。蕴以积聚为义。谓一切众生,皆由此五法积聚而成身也。故佛为瓶沙王说世间诸法,皆非坚实,而以此五种为喻焉。(梵语瓶沙,亦名频婆娑罗,华言模实,谓身模充实也。) 一、色如聚沫喻,色即众生色身,沫即水沫。谓沫因风吹水成聚,虚有相状,体本不...
《三藏法数》 / 365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谓华严经十住品内,第叁修行住中,令此位菩萨,以十种行,观一切法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观一切法无常,谓此菩萨,但观一切诸法,念念不停,刹...
《三藏法数》 / 644字 / 3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一、显色,显即明显,色即质碍之色,谓青黄赤白、光影明暗、烟云、尘雾、虚空等色,明显可见,故名显色。 二、形色,形即形相,谓长短方圆、粗细高下,若正不正,皆有形相,故名形色。 叁、表色,表,显也、对也,谓行住坐卧,取舍屈伸,虽是所行之事,而有表对,显然可见,故...
《三藏法数》 / 114字 / 3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谓以十二因缘分为叁世因果。无明与行二者,是过去之因;爱、取、有叁者,是现在之因;生、老死二者,是未来之果;识与名色、六入、触、受五者,是现在五阴之身,故名现在五果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一、识,识者,谓初入胎,阿赖耶现行之识种也。以...
《三藏法数》 / 366字 / 3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缘觉之所观也:一、蕴善巧,為五蕴。二、处善巧,為十二处。叁、界善巧,為十八界。四、缘起善巧,為十二因缘。五、处非处善巧,善之因果為处恶之因果為非处。六、根善巧,信等五根总為二十二根。七、世善巧,為叁世之道理,八、諦善巧,為四諦世出世之因果。九、乘善巧,為二乘叁...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3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又曰生空人空。眾生虽尽有心身,而是為五蕴之假和合者,无常一之我体,故谓之我空,又云眾生空。十地论一曰:「无我智者有二种:我空法空,如实知故。」叁藏法数十曰:「我空,谓於五蕴法,强立主宰,名為我执。若推求色受想行识之五法,皆无自性,不见我体,是名我空。」同六曰:...
《佛学大辞典》 / 171字 / 3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色者总谓有形之万物。此等万物,為因缘所生者,非本来实有故是空也,是谓之色即是空。即是指事物当体而言。是就五蕴说有空即之理也。般若心经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復如是。」梵Rū aniśūnyatā。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3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一、世间胜义,谓于世间五蕴虚妄之法,而说真如胜妙之义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道理胜义,谓声闻观苦集灭道四谛之理,即是胜妙之义也。 叁、证得胜义,谓声闻证得二空真如之理,即是胜妙之义也。(二空者,人空、法空也。) 四、胜义胜义,谓...
《三藏法数》 / 142字 / 3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法相宗所立有空中之叁时教也。此有年月之叁时教与义类之叁时教二者。年月之叁时教者。一、第一时教,佛成道最初為破外道凡夫实我之执,说四大五蕴等诸法之实有而明人我之為空无。四阿含等之小乘经是也。二、第二时教,佛復為破小乘眾实法之执,说一切诸法皆空之理,即诸部之般若经...
《佛学大辞典》 / 328字 / 3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造作於有為法之因缘迁流於叁世,谓之行。此中除色受想识四者,其他之有為法,名行蕴。五蕴之一。蕴者积集之义,是亦有為法之通名也。俱舍论一曰:「四餘為行蕴。」颂疏一曰:「四者谓色受想识,除四蕴外,诸餘心所有四十四及十四不想应,此五十八法是四蕴餘,总名行蕴。造作迁流二...
《佛学大辞典》 / 211字 / 3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一、法性土,谓如来清净法身所依之土,以真如为体。然此身、土、体无差别,不变不迁,离相寂灭,是名法性土。 二、实报土,谓如来圆满报身所依之土,以无漏五蕴为体。此由往昔修习十力、四无所畏等功德,成就无碍庄严境智,融泯称实,感报之所招感,是名实报土。(无漏者,不漏...
《三藏法数》 / 509字 / 3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一、有句,谓外道或计:我与五蕴之身皆有,是名有句,即着常见。(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无句,谓外道或计:我与五蕴之身皆无,是名无句,即着断见。 叁、亦有亦无句,谓外道欲离上二过,故计:我与五蕴亦有、亦无,即堕有无、相违之见。 四、非有...
《三藏法数》 / 152字 / 3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一、剎那。是於剎那立十二支也。谓剎那之顷由贪行杀,有具十二支者,盖贪是无明,思欲行杀,思是行,了别所杀之人,及其诸境之事,是识,与其识俱之色想行叁蕴,是名色,名色是总,六处是别,别必在於总住,其所住之法即是六处,意处虽属於过去而原為六处之摄,故说名六处。六处是...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3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一、世间世俗,俗即习俗,谓世间众生安立舍宅及治生等种种之事,皆悉虚假不实也。 二、道理世俗,谓五蕴等法,皆是假名安立,若依道理一一推穷,皆无自体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叁、证得世俗,谓观世俗假立之法皆空,证得预流等果也。(预流者,预...
《三藏法数》 / 152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身口意之造作也。又,内心之趣於外境如心行。大乘义章叁本曰:「内心涉境,说名為行。」俱舍论曰:「行名造作。」大乘义章八曰:「起作名行。」法界次第上之上曰:「造作之心,能趣於果,名為行。」玄义叁下曰:「夫行名进趣,非智不进。」 又从有為法之因缘集起,迁流於叁世也。...
《佛学大辞典》 / 222字 / 2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密教立法身有微细之色形,周徧於法界。秘藏记末曰:「凡佛者捨有漏五蕴等身,有无漏五蕴等身,无漏五蕴等微细身。微细身如虚空。」同下曰:「法身微细身五大所成,法身微细身虚空乃至草木一切处无不徧,是虚空是草木即法身。於肉眼见麤色,於佛眼微妙之色。」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2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云门示眾云: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拈灯笼向佛殿里,将叁门来灯笼上。」此据肇公之宝藏论广照空有品:「夫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识物灵照,内外空然,寂寞难见,其号玄玄。」拈灯笼已下為云门之注脚。形山為四大五蕴,灯笼譬一宝之明照,...
《佛学大辞典》 / 146字 / 2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身即聚集之义。瑜伽师地论云:佛、菩萨是能说者,语是能说相,名句文身是所说相,声名句文和合,即为此方能诠之教体也。 一、名身,名即名字。楞伽经云:名身者,谓依事立名;盖一名非身,众名连合,方名为身。又唯识论云:名诠自性,是为名身。(名诠自性者,谓诸法自性,由名...
《三藏法数》 / 270字 / 2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一、自性妄想,谓妄执根尘等法,各有体性,不相混滥,是名自性妄想。 二、差别妄想,谓妄计色等有可见可对之色,有不可见可对之色,有不可见无对之色,是名差别妄想。(可见可对色者,即青黄等色,眼可见,亦可对也;不可见可对色者,即声香味触四者,虽不可见,而有对于耳鼻舌...
《三藏法数》 / 336字 / 2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一、我执,又名人执,以五蕴假和合而有见闻觉知之作用,固执此中有常一主宰之人我者。一切之烦恼障从此我执而生。二、法执,不明五蕴等法由因缘而生,如幻如化,固执法有实性者。一切之所知障从此法执而生。唯识论一曰:「由执我法,二障具生。」法苑义林章二执章详说之。此二执,...
《佛学大辞典》 / 210字 / 2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漏,即失也,落也。谓因烦恼惑业,漏落叁界生死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漏自性,谓六根对于六尘,而起贪嗔痴等烦恼诸惑,由惑造业,遂招叁界生死,是则惑自性业为有漏之因,是名漏自性。(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
《三藏法数》 / 387字 / 2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成实论中又明四假:一因生假,一切之有為法,由因而生皆為无性,故名因生假,如六因四缘生诸法。是前叁假中之法假。二缘成假,如揽五蕴成人,捉四境成家。是前叁假中之受假。叁相待假,如长短等相待而立。四相续假,如一念之色声,不成身语业,色声相续,方成身语业。见大乘义章一...
《佛学大辞典》 / 120字 / 2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蕴即积聚之义。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也。五分法身,身亦聚集之义,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谓众生若能持戒修习定慧,行诸净业,则能转此五蕴色身,而为五分法身也。涅槃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乃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也。 一、转色蕴成戒身,色蕴者,即眼...
《三藏法数》 / 506字 / 2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五蕴之总名也。受想行识之四蕴為名,色蕴之一為色,受等之四蕴,皆心识之法,而无形体之可见,但以名而知之,故云名。色蕴之一,為极微所成有质碍之物体,故谓為色。色者质碍之义,十二因缘中人在母胎,渐渐生长,五蕴完具,谓之名色支。大乘义章四曰:「言名色者,心从詮目,故号...
《佛学大辞典》 / 265字 / 2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叁无為之一。有部宗所立有二虚空,一有為虚空,二无為虚空也。凡现於无色像所者,是有為虚空,本来常空者无為虚空也。有為虚空者有分限,有生灭,属於眼识之所见。因是称此為空界之色,為五蕴中色蕴之所摄,六大中空大之所摄。是有為无常也。无為虚空者,无限无际,真空寂灭、离一...
《佛学大辞典》 / 510字 / 2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一、人无我,自主自在之我為我。凡夫不了五蕴假合和之义,固执实有自主自在之人体,曰人我,今了五蕴假和合之义,达实无人体,曰人无我,是為小乘之观道,以断烦恼障,而得涅槃者也。二、法无我,固执诸法有实体,有实用,曰法我,今了诸法因缘生之义,达实无自性,曰法无我,是為...
《佛学大辞典》 / 182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叁德者,法身、般若、解脱也。法身即真如之理,般若即会真之智,解脱即自在之用。此之叁德,皆由转五蕴而成也。(五蕴者,蕴乃积聚之义。谓众生积聚色等五法而成身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解脱即自在之义,谓解脱业惑之缚也。) 一、转色蕴成法...
《三藏法数》 / 417字 / 2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因明列叁种相:一、标相,如见烟知為火。二、形相,如长短方圆等之形状。叁、体相,即体质。如火以热為体质。 又智度论所说:一、假名相,世间一切事物及眾生,由眾缘和合而有种种名字,然皆无自性,虚假不实。眾生迷故,於此假名起执取之相,故名為假名。二、法相,五蕴十二入十...
《佛学大辞典》 / 183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一、人我见,一切凡夫,不了人身為五蕴假和合,固执人有常一我体之恶见也。二、法我见,一切凡夫,不了诸法之空性,固执法有真实体用之妄见也。起信论下末曰:「人我见者,计有总相主宰,法我见者计一切法各有体性。」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