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性妄想,谓妄执根尘等法,各有体性,不相混滥,是名自性妄想。 二、差别妄想,谓妄计色等有可见可对之色,有不可见可对之色,有不可见无对之色,是名差别妄想。(可见可对色者,即青黄等色,眼可见,亦可对也;不可见可对色者,即声香味触四者,虽不可见,而有对于耳鼻舌...
《三藏法数》 / 336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身即聚集之义。瑜伽师地论云:佛、菩萨是能说者,语是能说相,名句文身是所说相,声名句文和合,即为此方能诠之教体也。 一、名身,名即名字。楞伽经云:名身者,谓依事立名;盖一名非身,众名连合,方名为身。又唯识论云:名诠自性,是为名身。(名诠自性者,谓诸法自性,由名...
《三藏法数》 / 270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叁德者,法身、般若、解脱也。法身即真如之理,般若即会真之智,解脱即自在之用。此之叁德,皆由转五蕴而成也。(五蕴者,蕴乃积聚之义。谓众生积聚色等五法而成身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解脱即自在之义,谓解脱业惑之缚也。) 一、转色蕴成法...
《三藏法数》 / 417字 / 3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漏,即失也,落也。谓因烦恼惑业,漏落叁界生死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漏自性,谓六根对于六尘,而起贪嗔痴等烦恼诸惑,由惑造业,遂招叁界生死,是则惑自性业为有漏之因,是名漏自性。(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
《三藏法数》 / 387字 / 3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剎那。是於剎那立十二支也。谓剎那之顷由贪行杀,有具十二支者,盖贪是无明,思欲行杀,思是行,了别所杀之人,及其诸境之事,是识,与其识俱之色想行叁蕴,是名色,名色是总,六处是别,别必在於总住,其所住之法即是六处,意处虽属於过去而原為六处之摄,故说名六处。六处是...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身口意之造作也。又,内心之趣於外境如心行。大乘义章叁本曰:「内心涉境,说名為行。」俱舍论曰:「行名造作。」大乘义章八曰:「起作名行。」法界次第上之上曰:「造作之心,能趣於果,名為行。」玄义叁下曰:「夫行名进趣,非智不进。」 又从有為法之因缘集起,迁流於叁世也。...
《佛学大辞典》 / 222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密教立法身有微细之色形,周徧於法界。秘藏记末曰:「凡佛者捨有漏五蕴等身,有无漏五蕴等身,无漏五蕴等微细身。微细身如虚空。」同下曰:「法身微细身五大所成,法身微细身虚空乃至草木一切处无不徧,是虚空是草木即法身。於肉眼见麤色,於佛眼微妙之色。」
《佛学大辞典》 / 110字 / 3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人无我,自主自在之我為我。凡夫不了五蕴假合和之义,固执实有自主自在之人体,曰人我,今了五蕴假和合之义,达实无人体,曰人无我,是為小乘之观道,以断烦恼障,而得涅槃者也。二、法无我,固执诸法有实体,有实用,曰法我,今了诸法因缘生之义,达实无自性,曰法无我,是為...
《佛学大辞典》 / 182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五蕴之总名也。受想行识之四蕴為名,色蕴之一為色,受等之四蕴,皆心识之法,而无形体之可见,但以名而知之,故云名。色蕴之一,為极微所成有质碍之物体,故谓為色。色者质碍之义,十二因缘中人在母胎,渐渐生长,五蕴完具,谓之名色支。大乘义章四曰:「言名色者,心从詮目,故号...
《佛学大辞典》 / 265字 / 3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我空,谓于五蕴之法,强立主宰,名为我执。若推求色受想行识之五法,皆无自性,不见我体,是名我空。(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法空,谓于五蕴之法,计为实有,名为法执。若推求五蕴之法,如幻如化,皆从缘生,无有自性,是名法空。 叁、俱空,谓...
《三藏法数》 / 140字 / 3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又名生空、我空,二空之一。观人為五蕴之假和合,又為因缘所生,知中无常一之我体,故云人空。证此人空之理因而断一切烦恼,终得涅槃果,是乃小乘之至极也。又大乘立一切法有真如性,空人我之执者,言人空之显真如也。孔目章叁曰:「我执无处所显真如名人空。」唯识述记一本曰:「...
《佛学大辞典》 / 150字 / 3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因明列叁种相:一、标相,如见烟知為火。二、形相,如长短方圆等之形状。叁、体相,即体质。如火以热為体质。 又智度论所说:一、假名相,世间一切事物及眾生,由眾缘和合而有种种名字,然皆无自性,虚假不实。眾生迷故,於此假名起执取之相,故名為假名。二、法相,五蕴十二入十...
《佛学大辞典》 / 183字 / 3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翻即翻转之义。叁染者,谓苦、惑、业也;以其皆能染污本性,不得清净故也。叁德者,谓法身、般若、解脱,皆具常乐我净之德,名为叁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常乐我净者,不迁不变常也,离生死苦乐也,自在谓之我也,惑尽谓之净也。) 一、翻苦身成法身德,谓于生灭无常之身,...
《三藏法数》 / 281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成实论中又明四假:一因生假,一切之有為法,由因而生皆為无性,故名因生假,如六因四缘生诸法。是前叁假中之法假。二缘成假,如揽五蕴成人,捉四境成家。是前叁假中之受假。叁相待假,如长短等相待而立。四相续假,如一念之色声,不成身语业,色声相续,方成身语业。见大乘义章一...
《佛学大辞典》 / 120字 / 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人我见,一切凡夫,不了人身為五蕴假和合,固执人有常一我体之恶见也。二、法我见,一切凡夫,不了诸法之空性,固执法有真实体用之妄见也。起信论下末曰:「人我见者,计有总相主宰,法我见者计一切法各有体性。」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3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叁无為之一。有部宗所立有二虚空,一有為虚空,二无為虚空也。凡现於无色像所者,是有為虚空,本来常空者无為虚空也。有為虚空者有分限,有生灭,属於眼识之所见。因是称此為空界之色,為五蕴中色蕴之所摄,六大中空大之所摄。是有為无常也。无為虚空者,无限无际,真空寂灭、离一...
《佛学大辞典》 / 510字 / 3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立宗,宗,犹主也,要也,以所立之法为宗要也。谓如五蕴等法,皆假因缘而生,实无自性,于中求我,决不可得,故说诸法无我,以破执我立论者,是名立宗。(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因缘者,谓眼等六根为因,色等六尘为缘也。执我立论者,谓执五蕴之身为我,...
《三藏法数》 / 567字 / 3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有见,偏於有之邪见。二、无见,偏於无之邪见。又:一、断见,执身心断灭之见,属於无见。二、常见,执身心常住之见,属於有见。法华经方便品曰:「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智度论七曰:「见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断。常见者见五眾(五蕴也)常心忍乐;断见者五眾灭心忍乐。...
《佛学大辞典》 / 132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佛于第四时中所说之经既多,法亦不一,故有八部之名焉。 一、大品般若,谓佛演说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叁十七道品等法,皆从六波罗蜜生。其般若波罗蜜最大、最胜、最为第一,余之五度,若无般若导达,则不得名为波罗蜜也。以其卷帙多故,是名大品般若。(...
《三藏法数》 / 885字 / 2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论云:若迷心不迷色,则合色开心,数为五蕴;若迷色不迷心,则合心开色,数为十二入;若心色俱迷,则心色各开,数为十八界。如此开合说者,为令众生于所迷处,委细而观,故有叁科不同焉。 一、五蕴(亦名五阴。)蕴,积聚也。谓积聚色受想行识五法以成身也。如来为迷心偏重者,...
《三藏法数》 / 367字 / 2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叁界中有為法之别名。世者过现未之叁世也,有為法為叁世通行之路,故名世路,又可破坏者為世,无常之所依為路,是有為法之状体也。俱舍论一曰:「诸有為法,谓色等五蕴,亦世路。」同颂疏曰:「有為法是叁世路,世之路故名為世路,依主释也。又解,此有為法可破坏故,名之為世。无...
《佛学大辞典》 / 136字 / 2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新译曰蕴,旧译曰阴。净影之说,如大乘义章八本所谓:「积集名阴,阴积多法故。」是与新译蕴之义同。天台之说,如止观五上所谓:「阴者,阴盖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阴是积集,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是阴有荫覆与阴积之二义,见[蕴]条。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叁门,旧译曰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叁门皆為欲破凡夫实我之执而施设。為凡夫之迷执有偏颇,迷於心偏重者,合色而為一,开心而為四,立五蕴。色蕴之一,色也,后之受想行识,心之差别也。次為迷於色偏重者开色而為十,合心而為二,立十二处。五根五境之十处,色也。...
《佛学大辞典》 / 270字 / 2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五蕴之假和合者。外道凡夫妄执之為实我,悟道之圣者了达為因缘生之假我。假我為因缘生,与兔角龟毛之都无不同。若拨无此假我,即為恶取空之邪见。经中诸贤圣之自称我者,皆但就假我而言,即如如是我闻,又我此土安稳。我说即是空,皆从人法假立為我也。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2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五蕴之旧译,旧译曰五隐,五眾。眾為和集之义。法华经譬喻品曰:「分别说诸法生灭之五眾。」法华嘉祥疏五曰:「以五法和集,义称五眾。又一一阴法各眾多故云眾也。杂心云:积聚是阴义。」 又出家之五眾:一、比丘,受具足戒之男子。二、比丘尼,受具足戒之女子。叁、式叉摩那,译...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比量者,谓以有为法与无为法比类而量度也。 一、立宗,宗,犹主也,要也。谓如五蕴等法,皆假因缘而生,实无自性,于中求我,决不可得。故对执我论者,先说诸法无我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立因,立因者,谓破执有我者而立因也。若于五蕴等法施...
《三藏法数》 / 276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谓五蕴也。一、坚固妄想,即色阴也。眾生之体,因想而生,心因想而起,命因想而传,诸想交固而成色身。故名现色身曰坚固妄想。二、虚明妄想,即受阴也。眾生欲想而登高,则足先酸涩,好恶之二相,损益现驰。是即无受阴体。故曰虚明。叁、融通妄想,即想阴也。眾生之念虑為虚情,色...
《佛学大辞典》 / 256字 / 2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诸法有自共二相,局於自体之相曰自相,通於他之相曰共相。例如五蕴中五蕴各事,是自相也。空无我等之理,生住异灭等之相,是共相也。乃至於青色有多事体,其一一事体,是自相也。如华之青,果之青,乃至金之青,衣之青,自他共通之青,是共相也。故自相共相,重重相望而无尽,遂无...
《佛学大辞典》 / 204字 / 2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五蕴之一。在俱舍為五根五境无表色之十一,在成实為五根五境四大之十四,在唯识為五根五境法处所摄色之十一,此等色法有种种差别,集於一而称為色蕴。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2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法相宗於世俗諦开四重,於胜义諦立四重,世俗胜义,合為八諦。瑜伽论六十四明两种之四諦,唯识论九说胜义之四諦。世俗之四諦者,一世间世俗諦又名有名无实諦。瓶衣军林等之假法也。是為隐覆真理世谷之法,故曰世间。為凡法之认為实有者,故曰世俗。二道理世俗諦,又名随事差别諦,...
《佛学大辞典》 / 498字 / 2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大藏一览叁引指要录曰:注出般若名相八十餘科,庶发披阅者智智尔: 一、五蕴,二、六根,叁、六尘,四、六识,五、六触,六、六缘所生,七、四缘,八、六大,九、十二因缘,十、六度, 十一、我者,十二、生者,十叁、寿者,十四、命者,十五、有情者,十六、养育者,十七、眾数...
《佛学大辞典》 / 516字 / 2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苦諦四行相中之二。五蕴之法无确实之一相异相,曰空,无我我所曰无我。法界次第中之下曰:「空行者,观五受阴,一相异相无故。无我者,观五受阴中。我我所法,不可得故。」又无我所曰空。无我见曰无我。俱舍论二十六曰:「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 又空与无我,异名同义。...
《佛学大辞典》 / 151字 / 1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密教说六大之体性本有常住,即胎金两部理智之二法身也。盖密教不如显教别立无相之真如,故法界之诸法,不过五蕴,即色心之二法,今开色之一而為五大,合受等四蕴而為一识大。此中五大為本有常住,凡圣一如,故為本有胎藏界之理法身,识有情智迷悟之别,故為始成金刚界之智法身。但...
《佛学大辞典》 / 500字 / 1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有為法之过现未迁流曰世,事事物物间隔曰间。大别有二种:一、有情世间,五蕴假和合而有情识,以為鬼畜人天等之差别者。二、器世间,四大积聚而為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之别,以容受有情者。盖有情世间為有情之正报,而器世间為有情之依报也。见俱舍论世间品。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1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略称。旧译曰阴入界,普通名之為叁科。分类诸法万有之名也。俱舍论第一颂曰:「愚根乐叁故,说蕴处界叁。」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1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一无体随情假,如凡夫之执我法,我法本无实体,但随自己之妄情而立我法之名者。二有体施设假,五蕴之法非无,彼於五蕴和合之上假设我法之名者。初就凡夫之迷情而云,后就圣者之悟情而言。见述记一本。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1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对於色即是空而言。般若心经曰:「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復如是。」此就五蕴而说有空不二之理者。色為色蕴,谓有四大五根等之一切形质者。此色蕴為因缘所生之法,无有实性,则是色无异於空也。此实性虽空,然因缘所会之处有色相,是空无异...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1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斥声闻缘觉之悟也。此二乘之人,得悟则称為灰身灭智,火化色身,都灭心识,终归於空寂之涅槃。灰沙者,言火化五蕴也。
《佛学大辞典》 / 48字 / 1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六因之一。旧谓之习因。如前念之善心為因,而后念之善心又起善业,前念之恶心為因,而后念之恶心又起恶业,各自同类之法对於同类之法為因者也。其果称為等流果。俱舍论二曰:「同类因者,谓相似法与相似法為同类因,谓善五蕴与善五蕴展转相望為同类因,染污与染污,无记与无记,五...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1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我者,谓自身;我所者,為身外之事物。是為我所有,故名我所。智度论叁十一曰:「我是一切诸烦恼根本,先着五眾(五蕴之身),為我,然后着外物為我所。」註维摩经二:「肇曰:我身之妙主,我所自我之外,身及国财妻子万物尽我所也。什曰:离我眾生空,离我所法空也。」慧远维摩经...
《佛学大辞典》 / 157字 / 1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有為法之异名。俱舍论一曰:「诸有為法,谓色等五蕴,亦世路言依,有离有事等。」颂疏曰:「有事者,事是因义,有為有因故,名為有事。」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1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因明四相违因之一。宗法中之法有自相与差别之二者,言语之表面云自相,言语里所含之意许云差别(见[法自相相违因]条),今立者所说之因相违於欲其成立之法之言下意许,谓之法差别相违因。例如数论师对佛者谓「服等為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他」為立者之意许者,非如佛者之...
《佛学大辞典》 / 230字 / 1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经中所明之空理,有二种:一者体空,二者拆空,如分拆人而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分拆色而至於极微,分拆心而至於一念,分拆之结果,始观空,谓之拆空,是一切小乘教之空理也。体空者,无须分拆之,真押法之体而观如幻如梦是空,存体随显之空理也。如金刚经,如梦幻泡影,如露...
《佛学大辞典》 / 188字 / 1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对真我而言,又云假我。佛者於五蕴之假者顺世俗之法而称為我,谓之俗我。真我又云实我。外道凡夫所执之妄我也。佛者排妄我,不拨俗我。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1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慈恩八宗之第四。贤首十宗之第四。小乘二十部中说假部并经量部之别师及成实论等所立,说现在法通於假实,故有此称。盖说假部叁科中,五蕴不分根境,能缘所缘不对立,直就法之自性而分类,故以之為实。十二处十八界能所根境相对而说,故谓為假设而非实法。又经量之别师谓五蕴十二处...
《佛学大辞典》 / 148字 / 1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有情之正报也。五蕴之中,色蕴者身,受想行识之四蕴者,心也。无量寿经下曰:「身心摧破。」法华经提婆品曰:「身心无倦。」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积集性者谓為蕴,然无為法非积集性,故不摄於蕴之中,因之而五蕴之中,虽含摄一切之有為法,独无无為法在其中也。俱舍论一曰:「蕴不摄无為,义不相应故。」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天台谓叁藏教。彼教精究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事相之法门,而理唯為偏真之空理,究理最為浅薄,故贬之為界内事教。玄义叁上曰:「叁藏具有叁人,而皆以析智观界内十二因缘事為初门。」又曰:「通教亦有叁人,同以体智观界内十二因缘理。」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