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条搜索结果

八智

此係入於见道观四圣諦而生,无漏之法忍法智也。名曰十六心。唯识宗谓十六心悉為见道,俱舍宗谓前十五心為见道,后一心為修道,八忍八智者,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集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灭法忍,灭法智,灭类忍,灭类智,道法忍,道法智,道类忍,道类智是也...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Kṣā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於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同十一曰:「於法实相安住為忍。」藏法数五曰:...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品四善根

声闻,独觉,佛乘之善根也。此中声闻与部行独觉之二者,转於煗,顶,二善根已生之位,而得无上正觉也。彼若得忍,则无成佛之理,何则,彼已超脱恶趣故不能為利物化生往於恶趣也。煗顶忍之者,转得為独觉,以彼不须利生之化用故也。其次麟角独觉与佛,於煗等四善,无移转之理,...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顺分

顺為顺益之义,分為部分之义。顺益其所顺法之部分名為顺分。此有种:一顺福分,為感世间可爱之果之有漏善根。五戒十善等法是也。二顺解脱分,解脱為涅槃。為定能感涅槃果之有漏善根。此善生巳,则使彼有情名為身中有涅槃之法,若闻说生死有过,诸法无我,涅槃有德,身之毛竪,悲...

《佛学大辞典》 / 472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智目

智犹如目。玄义二曰:「智為行本。因於智目起於行足。目足及境法為乘。乘於是乘入清凉池。」同四曰:「智目行足,到清凉池。」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八人地

通教十地之第地也。人者忍也,乘之人同自世第一法入於十六心见道,正断见惑之八忍位也。止观六曰:「八人者,八忍也。从世第一法入无间昧,故名八人。」大乘义章十四曰:「具修八忍,名八人地。」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3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十种修昧法

一、摧折我慢,我即我见,慢即憍慢。谓修行之人,当先摧灭我慢之心,而于佛法僧宝及一切众生之前,皆起恭敬也。 二、知恩念报,谓修行之人,当知天地盖载、国王水土、父母养育、师长训诲,皆有恩德,于一切时念念不忘,以报其恩也。 、心无嫉妒,谓修行之人,摄化有情,心...

《三藏法数》 / 412字 / 3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韦提得悟

韦提希闻观经之说法而开悟无生法忍也。观无量寿经曰:「说此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廓然大悟,得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菩提心,愿生彼国。」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3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不起法忍

又云无生法忍。不起者即无生也,断见惑而生空理,所谓得无生法忍也。空理者无生无起,故云无生法,又云无起法。忍者忍可决定此无生无起之空理也。维摩经佛国品曰:「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同注云:「肇曰:忍即无生慧也。以能堪受实相,故以忍為名。得此忍则无取无得,心相永灭,...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顶法

又曰顶位。四善根之一。四善根中煗,顶之二者為动善。忍,世第一之二者為不动善。是动善中之最极犹如人之顶也。故名顶法。俱舍论二十曰:「动善根中此法最胜如人顶,故名為顶法。或由此是进退两际如山顶,说名為顶。」唯识论八曰:「寻伺位极,故復名顶。」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法轮

真諦藏,及论宗嘉祥,法相宗玄奘所立。判一代教於法轮也。

《佛学大辞典》 / 27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二根

一、利根,修佛道根性之锐利者,二、钝根,修佛道根性之纯弱者。无量寿经下曰:「诸明利,其钝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计无生法忍。」 又一、正根,二、扶根。扶根又名扶尘根,浮尘根。我等所见及之血肉所成之五根也。此唯為正根之依处,更无发识取境之用,眼如葡萄,耳如卷...

《佛学大辞典》 / 215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羼提

Kṣānti,六度之一。译曰辱。屈辱,堪苦难也。智度论十四曰:「羼提秦言辱。」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3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廓然大悟

朗悟真理也。观无量寿经曰:「廓然大悟,得无生。」

《佛学大辞典》 / 23字 / 3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善恶

判善恶之性经论诸师之说种种不一,菩萨瓔珞经以顺理為善,违理為恶。经下曰:「一切眾生识始起一想住於缘,顺第一义諦起名善,背第一义諦起為恶。」大乘义章七曰:「顺名為善,违名為恶。」同十二曰:「顺理名善,违理名恶。」法界次第上之下曰:「善顺理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

《佛学大辞典》 / 1135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四波罗蜜菩萨

金刚界大日如来之四亲近女菩萨也。是皆由大日如来流出,為四方四佛能生之母。一金刚波罗蜜菩萨,為黑青色,左手莲华上有函,右手结阿閦如来之印。金刚者,金刚坚固菩提心也。此菩萨為东方阿閦如来能生养育之母。二宝波罗蜜菩萨,為白黄色,左手莲华上有宝珠,右手持四角金轮,宝者...

《佛学大辞典》 / 246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羼底僧訶

Kśāntisimha,比丘名。译曰师子。见慈恩传二。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诸法无我

法印之一。

《佛学大辞典》 / 6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八福生处

谓修五戒十善,兼行布施,福业优劣不等,故感报所生之处,则亦高下不同,故名八福生处。(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不邪见也。) 一、人中富贵,人中富贵者,谓天地所生,惟人...

《三藏法数》 / 638字 / 3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涅槃寂静印

法印之一。一切眾生起惑作业流转於界,故佛说涅槃寂静之法,使得离生死,至於寂灭也。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3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法印

妙法之印璽也。妙法真实,不动不变,故称為印。又妙法如王印通达无碍,谓之印,又為证明佛之正法者,故曰印。又為诸佛诸祖互相印可,心心相传之法,故曰法印。该摄佛法,而立种之法印,称曰法印。智度论二十二曰:「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问何等是佛法...

《佛学大辞典》 / 289字 / 3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四善根

煗,顶,,世第一法之四加行法也。见[加行位]条。

《佛学大辞典》 / 21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六尘说法

佛以色声等六尘而说法,眾生以眼等六根而悟解也。然六尘通他之佛土而言之,若就此土而论,则仅色声法之尘而已,如眼见经卷而悟解者,色尘说法也,耳闻金口之声教而悟解者,声尘说法也。意思惟法而悟解者,法尘说法也,其中此土之眾生,尤以耳根锐利,偏用声尘而说法。无量寿经上...

《佛学大辞典》 / 326字 / 3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文殊悔过

文殊菩萨所说之懺悔法也。佛在耆闍崛山,新学菩萨蔽于狐疑,有如来齐光照燿菩萨,為之请问文殊。文殊為说懺悔,随喜,请法,兴供,迴向,发愿之诸法,彼等皆得无生法忍,佛遥闻而讚嘆之。见文殊悔过经。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3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九遍知

见修无学之道中,特於见修道所断烦恼等之断,建立九种之区别也。盖徧知為於四諦之境周徧知之之意。虽以智為其性,然今非称智為徧知。乃以因此徧知而断烦恼之故,於果附以因之名,名断為徧知。所谓断徧知是也。 俱舍论光记二十一云:「断徧知,谓诸断择灭為体。徧知是智,即是断...

《佛学大辞典》 / 1094字 / 3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人有五苦

一、母人怀妊,从死得生,谓人托胎,居母腹中,生脏之下,熟脏之上,迫迮倒悬,苦痛无量;及至出胎,热风触身,如履刀剑,失声大叫,顿昧前因,是为生苦。 二、老人颜色败坏,谓人老年,发白齿落,目昏耳聩,四大不调,百节疼痛,头低腰屈,起坐呻吟,是为老苦。(四大者,地大...

《三藏法数》 / 269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伊字

梵书(伊字)」之形為纵,譬物在异时為体之别。如花与实。涅槃经二曰:「何等名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目,乃得成伊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法各异亦非涅槃。」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即悟无生

谓往生极乐者,即时得无生法忍之悟也。安住於无生之理而不起诸惑,是曰无生法忍。观无量寿经曰:「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眾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

《佛学大辞典》 / 88字 / 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俱舍四善根

一煗法,总相念住后念所生之善根,名煗法。有下中上品,皆具观苦集等四圣諦修苦空等十六行相之位也。煗者,圣火之前相,圣火譬见道之无漏智。其圣火将生之前相,略兆暖意之位也。入此位,虽退堕所得之煗法,或断善,造无间之业,堕於恶道,然流转不久,必到涅槃。二顶法,煗法上...

《佛学大辞典》 / 582字 / 2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菩萨本业瓔珞经就菩萨之所位说六位之法忍

《佛学大辞典》 / 20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种忍行

一、身忍行,谓菩萨修行时,舍身命财,无有吝惜。虽被割截身体,而能忍受,是名身忍行。 二、口忍行,谓菩萨修行时,虽被人轻嫌打骂,闻已能忍,不起斗诤,是名口忍行。 、意忍行,谓菩萨修行时,虽被人毁訾骂辱,嗔恚呵责,闻已能忍,不起忿恨之心,是名意忍行。

《三藏法数》 / 113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涅槃印

具曰涅槃寂静印。法印之一。佛决定而说涅槃寂静之理,使眾生离烦恼生死。為涅槃寂静之法印,经中有此法印者,為真实之佛说。犹如世之印契也。又保证得涅槃证果之印契也。大集经五十曰:「若有眾生為我出家,剃除鬚髮,被服袈裟,设不持戒,彼等悉已為涅乐印之所印也。」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2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一、教法,释迦一代所说之十二分教是也。二、行法,依教修行之四諦十二因缘六度等是也。、证法,依行证果之菩提涅槃二果是也。此者,该收一切之佛法也。十地论曰:「第二大愿有种:一切诸佛所说法轮皆悉受持者,谓教法,修多罗等,书写供养读诵受持為他演说故。摄持一切佛...

《佛学大辞典》 / 253字 / 2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梵语Jñāna,闍那,若那。於事理决断也。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於境决断,说之為智。」唯识述记九曰:「言智以决断故。」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2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四善根中之忍法位有上中下品,最初之位曰下忍。具修十六行相之位也。见[忍法]条。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2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耐而為善事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诸恶道减少,善者增益。」

《佛学大辞典》 / 29字 / 2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观门

仁王经谓贤十圣之行法為十观门。配之於五忍则於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各有上中下忍,為十二,又加寂灭忍之下忍為十。修此十观门者為大法王,宜如佛供养之也。仁王经受持经曰:「大牟尼言:有修行十观门,诸善男子,為大法王,从习忍至金刚顶皆為法师,依持建立,...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律师

一、本毗尼藏,梵语毗尼,华言律。谓为律师者,必本于毗尼,讽诵通利,句义辩习,文字不忘,然后可以教授于人,所以称之为律师也。 二、坚持不杂,谓为律师者,当怀惭愧,坚持法律,于毗尼藏所有文句义疏,悉皆通达;若有问者,次第而答,不相杂乱,所以称之为律师也。 、受...

《三藏法数》 / 186字 / 2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佛母出生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

二十五卷,赵宋施护译。有十二品,与[道行般若经]同本。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法忍

见[忍]条。

《佛学大辞典》 / 7字 / 2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

在色者二缘和合,在心者四缘和合时,阿赖耶识所持之种子,生现行。是本有种子生果之功能也。此谓之种子生现行。其现行之法,必随所应而薰种子,其薰之种子,即新薰种子也。此谓之现行薰种子。应知此时有法,成二重之因果。法者:一為能生之种子,二為所生之现行,為所薰之种...

《佛学大辞典》 / 247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仁王经所说菩萨之位。见[]条。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佛母般若经

佛母出生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之略名。

《佛学大辞典》 / 18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天台所立迹门十妙中之法妙,即轨也。以法可為轨范,故名轨。一、真性轨,无虚偽谓為真,不改谓為性,指真如实相之本体也。二、观照轨。指观达真性之智慧也。、资成轨,指资助观照之智而使开发真性之万行也,是如次第有境智行者。此轨不一不异,不纵不横,如伊字之...

《佛学大辞典》 / 260字 / 2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四加行

唯识五位中第二之加行位。有煗,顶,,世第一法之四种差别,故曰四加行。见[加行位]条。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思益经四忍法品谓「菩萨有四法,出毁禁之罪:一得无生忍,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不生也,菩萨证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二得无灭法忍,一切诸法本為无生,故今亦无灭,菩萨证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得因缘忍,一切诸法皆依因缘之和合而生,无有自性,菩萨证忍此法,则...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四曼

是真言所立大中之相大也。為大,法,羯之四种曼荼罗。此四相圆融相即事相谓之四曼相即。又曰四曼不离。见[曼荼罗]条。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无生法忍

略云无生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於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於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宝积经二十六曰:「无生法忍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忍故。」註维摩经一曰:「肇曰:无生忍,同上不起法忍法忍即慧性耳。见法无生,心智寂灭,堪受不退,故名无...

《佛学大辞典》 / 183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法道界

本尊之身与真言及印,曰法道,此法之界畔,曰法道界。言真言行者,於此法界内修行,不可越此界畔也。大日经密印品曰:「不越法界道界,圆满地波罗蜜。」义释十曰:「此明力故,能满诸地,能令修者得现法,谓成就有法,谓本尊之身真言及印等。此法具,即得成就也。...

《佛学大辞典》 / 151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法忍

甚深之法忍也,法忍忍五忍十忍等种种浅深差别。无量寿经上曰:「其闻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又曰:「心以法缘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见[忍]条。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戒定慧

者称為学。戒者防身之恶。定者静心之散乱。慧者去惑证理也。五灯会元曰:「法要有:曰戒定慧。唐宣宗问弘辨禪师曰:云何名戒?对曰:防非止恶谓之戒。帝曰:云何為定?对曰: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帝曰:云何為慧?对曰: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名慧。」名义集四曰:「防非...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2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摩蹬伽仙人

往昔有仙人名摩蹬伽,形极丑陋,修得五通,坐禪於山中。有婬女触王怒被驱出,入山见仙人。念我今被驱出,是不祥事。若还此不祥,我当吉祥。乃取粪汁洗灌仙人,仙人受不生瞋恨,婬女后还為王所宠。又有一国师亦哀恼,婬女语曰:以不吉祥还仙,必还吉祥。国师依言以粪汁洗仙,仙復...

《佛学大辞典》 / 202字 / 2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法忍

见[]条。

《佛学大辞典》 / 6字 / 2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性横修纵

台家所说法报应之如来,正了缘之佛性,行智理之法,法般解之德等,在圆教為不纵不横,在别教為纵横差别,约之於性修因果二门,而谓之性横修纵,因纵果横。性横修纵者,就德明之,则此齐為性德,般若解脱之二德不更為智断之修用,法自立,互不相融,如帝王之鼎立,...

《佛学大辞典》 / 649字 / 2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九徧知

见修无学之道中,特於见修道所断烦恼等之断,建立九种之区别也。盖徧知為於四諦之境周徧知之之意。虽以智為其性,然今非称智為徧知。乃以因此徧知而断烦恼之故,於果附以因之名,名断為徧知。所谓断徧知是也。 俱舍论光记二十一云:「断徧知,谓诸断择灭為体。徧知是智,即是断...

《佛学大辞典》 / 1094字 / 2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法相四善根

法相大乘於真唯识观之前加行,依明得定,明增定,印顺定,无间定之四定,而发四寻思四如实之观智,如其次第,為煗,顶,,世第一法之四善根。见[四寻思观]条。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2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十不二门

荆溪尊者释法华玄义所明之本迹十妙,立十种不二门,归结之於一念之心,以示观法大纲,发其深意。今以其本迹十妙与不二门之相摄列之如图。一、色心,有形质碍之法,而无知觉之用者,名為色,无形质而有知觉缘虑之用者,名為心。二、内外,眾生诸佛及依报名為外,唯自己之心法名為内...

《佛学大辞典》 / 607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四法印

法印而加苦法印(说一切有為法皆苦者),曰四法印。

《佛学大辞典》 / 24字 / 2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观无量寿经得益分

唐善导观经疏科一经為五段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得益分,第四王宫流通分,第五耆闍分。得益分者,十六观之正宗说终后,说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得见西方净土及弥陀尊,韦提希得无生法忍,五百侍女各发无上菩提心之利益一段也。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仁王经所说。一伏忍,别教菩萨,於十住十行十迴向贤间,未断烦恼种子,而制伏之不使起之位也。二信忍,於初地至地间,既见法性而得正信之位也。顺忍,於四地至六地间顺菩提道而趣向无生果之位也。四无生忍,於七地至九地间悟入诸法无生理之位也。五寂灭忍,於第十地及妙觉间...

《佛学大辞典》 / 321字 / 2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四处十六会

四处者一為王舍城之鷲峰山,二為舍卫国之给孤独园,為他化自在天宫,四為王舍城竹林精舍之白鷺池。十六会者,第一会有四百卷。说於鷲峰山。第二会自四百一卷至四百七十八卷之七十八卷,说於鷲峰山。与第一会大同,罗什译之摩訶般若,无罗叉之放光般若,竺法护译之光讚般若,同為...

《佛学大辞典》 / 859字 / 2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茅盖头

言有一把茅,作个草菴,盖在头上,以蔽风雨也。传灯录曰:「云居问洞山: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闍黎向后有一把茅盖头。」六祖坛经曰:「汝向去有把茅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竹窗随笔曰:「余单丁行脚时,饥渴,冲寒暑,备歷诸苦,今幸得把茅盖头。」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2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九种大禪

九种之大乘禪也。此為不共於外道二乘而菩萨所修之禪定:一、自性禪,二、一切禪,、难禪,四、一切门禪,五、善人禪,六、一切行禪,七、除烦恼禪,八、此世他世乐禪,九、清净净禪是也。原出於菩萨地持经第六方便处忍品,為羼提波罗蜜中之分类,名為自性忍乃至清净忍,天台於法...

《佛学大辞典》 / 1519字 / 2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法展转因果同时

相宗谈万法之缘起,第八识之种子,待眾缘和合而现行。是曰种子生现行。其种子与现行之因果,非前后异时,而全為同时。一方现行,正在现行,同时又直以种子薰於本识,是现行种子也。此现行薰习种子因果亦全同时。此种子為缘所扶,於同时生现行,现行又同时薰习种子,者展转為因為...

《佛学大辞典》 / 119字 / 2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诸法无我印

见[法印]条。

《佛学大辞典》 / 8字 / 2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闻名得

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第十四。使闻弥陀名者皆得无生法忍悟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眾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2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十度

十度一一各有行:一、施度之行,财施,法施及无畏施也,二、戒度之行,摄律仪戒(持佛戒律具眾威仪),摄善法戒(所作善法,悉皆摄持),饶益有情戒也。、忍度之行,耐怨害忍(无返,报心),安受苦忍,諦察法忍(审法性虚幻,超绝生灭)也。四、进度之行,被甲精进,...

《佛学大辞典》 / 340字 / 2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之一。眾生也。见[]条。

《佛学大辞典》 / 14字 / 2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辱地

有生法之二忍。生忍者,忍有情瞋骂捶打等之凌辱也。法忍者,忍寒热风雨飢渴老病等之非情祸害也。於此二法能安然不动,故名忍辱地。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菩萨摩訶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2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念佛

念佛有总别之分。就总言之,有种,一称名念佛,口称佛名也。二观想念佛,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德也。实相念佛,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也。此於往生要集配对定散有相无相,而為四种:一定业念佛,即上之观想念佛也。二散业念佛,即上之称名念佛也。有相念佛,即上之...

《佛学大辞典》 / 542字 / 2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东山法门

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俱住黄梅东山,引接学人。故云:宋高僧传八曰:「昔魏末有天竺沙门达摩者,得禪宗妙法。自释迦佛相传,授以衣鉢為记。隐於嵩山少林寺。寻卒,以法付慧可,可付璨,璨付道信,信付与信俱住东山,故谓其法為东山法门。」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2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十种

见[轨]条。

《佛学大辞典》 / 7字 / 2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心无所住

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汝若欲了了识无所住心时,正坐之时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过去事已过去,而莫思量。过去心自绝,即名无过去事。未来事未至,莫愿莫求,未来心自绝,即名无未来事。现在事已现在,於一切事,但知无着。无着者,不起憎爱心,即是无着。现...

《佛学大辞典》 / 258字 / 2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佛种姓

佛之种族也,名继绍佛道者。维摩经佛道品曰:「示入下贱而生佛种姓中,具诸功德。」同註:「什曰:佛种姓即是无生。肇曰:得无生必继佛种,名生佛种姓中也。」无量寿经上曰:「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同净影疏曰:「法界诸度是佛种姓。」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观眾生十相

维摩居士依文殊菩萨之问:说十种之眾生观:一如见幻师所现人,菩萨观眾生為若此。二如智者见水中月。如於镜中见其面像。四如热时炎。五如呼声响。六如空中云。七如水聚沫。八如水上泡。九如芭蕉坚。十如电久住。十一如第五大。十二如第六阴。十如第七情。十四如十入。十五...

《佛学大辞典》 / 244字 / 2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身语心轮

世尊之业,犹如车轮之轂辐輞法和合而成一轮。轮有运载摧破之功,故以為喻也。大疏九曰:「世尊以徧满一切佛剎身语心轮,说此昧耶。」演密钞七曰:「身语心轮者(云云)。」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2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二二合缘

谓於别相念住位,观身、受、心、法、四法之中,以第四之法与他法合為二法而缘观之也。即合法与身,法与受,法与心而观之。

《佛学大辞典》 / 49字 / 1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法忍

忍者忍许之义,今谓信难信之理而不惑為忍。即施於所观之法而忍许也。依此忍许而离惑明理之智决定,谓之法智。故忍為断惑之位,属於因,智為证理之位,属於果。小乘之见道信忍欲界苦諦之理,谓之苦法忍,乃至信忍道諦之理,谓之道法忍。又大乘之菩萨於初地之见道信忍无生之理,谓之...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1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释迦氏姓

Śākyamuni,又云释迦文,释迦文尼。释迦者姓也,為剎帝利种之一族,本称瞿曇氏,后分族而称释迦氏。总有五名。见[瞿曇]条)。太子瑞应本起经上註曰:「释迦文天竺语,释迦為能,文為儒,义名能儒。」修行本起经上註曰:「释迦文,汉言能仁。」然则释迦牟尼翻能寂者為正翻,译能儒...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1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五种般若

更开五种,该收般若之诸法。一实相般若(如上),二观照般若(如上),文字般若(如上),四境界般若。為般若之所缘,一切诸法是也。般若之真智,以一切诸法為境界,故名之為境界般若。五眷属般若。煗、顶、忍、世第一法等,诸智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是皆观照般若,即...

《佛学大辞典》 / 136字 / 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共十地

声闻缘觉菩萨乘所共之十地,谓之共十地。大品般若经所说,天台以之為通教之位次:一乾慧地,乘之人,初居外凡之位时,未得真空之理水,观慧乾涸之位。二性地,乘之人,进内凡之位,於真空法性之理,颇有解悟之心时。八人地,人者忍也,乘之人,欲断界之见惑,於预流向...

《佛学大辞典》 / 375字 / 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见[]条附录十项。

《佛学大辞典》 / 11字 / 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体宗用

此乃台宗五重玄义中之重,是涅槃之德,起信之大,正為法华一部之大宗也。释籤一之本曰:「当知体等章祇是德,乃至祇是一切法。」又曰:「部内不出体宗用。」文句记一之一曰:「法始末亘一部。」同十之二曰:「通指一部体宗用。」又曰:「故知并是此经体宗用也,是...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阿鉢底鉢喇底提舍那

Ā atti- ratideśana,懺悔之梵语,新译曰说非。寄归传二曰:「阿鉢底者,罪过也。鉢喇底提舍那,即对他说也,旧云懺悔。非关说罪。何者?懺摩乃是西音,自当义。悔乃东夏之字,追悔為目。悔之与迴不相干。若的依梵本,诸除罪时,应云至心说罪。」饰宗记八本曰:「旧云懺悔...

《佛学大辞典》 / 124字 / 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一信忍,别教之菩萨於十住位中信一切心皆悉空寂,能於空法忍可信证,故名為信忍。二法忍,於十行位中修习假观,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诸眾生,於假法中忍可信证,故名為法忍修忍,於十迴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和融,於中道忍可信证,故名為修忍。四正...

《佛学大辞典》 / 229字 / 1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见[]条。

《佛学大辞典》 / 6字 / 1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苦类

苦类智之略。

《佛学大辞典》 / 7字 / 1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不堕恶趣

至於位,则不再堕於恶趣也。

《佛学大辞典》 / 13字 / 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智类道

,十六心之一。将得道类智前时所起之可决定也。

《佛学大辞典》 / 23字 / 1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法无差

言心与佛及眾生,法无差别也。

《佛学大辞典》 / 14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又作印契,印相,契印等。用指头作种种之形,以為法德之标帜者。由小指次第数至大指,此為地水火风空之五大。又左手為定,右手為慧,以此左右十指為种种之印相。例如标火德而结火印,标水德而结水印等。菩提心论曰:「身密者,如结契印,召请圣眾是也。」大日经疏十曰:「此印者...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空解脱门

解脱门之一。观一切法,由因缘和合而生,自性本来空,无作者,无受者。如此通达者,能入涅槃解脱之城,故谓之為解脱之门。智度论二十曰:「涅槃城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大乘义章二曰:「涅槃果德绝缚名脱,空无相等与脱為门,名解脱门。故龙树言:行此法,能入涅槃解...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1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韦提希夫人以现见阿弥陀佛。廓然大悟,得无生之。是為悟。又曰喜,亦名信。十信位之也。观经定善义曰:「阿弥陀佛国清净光明忽现眼前,何胜踊跃,因兹喜故,即得无生之,亦名喜,亦名悟,亦名信。(中略)是多是十信中,非解行已上也。」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1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无生

安住於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仁王经说五,此為第四。或為初地之证名,或為七八九地之悟名。智度论五十曰:「无生法者,於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同八十六曰:「乃至作佛不生恶心,是故名无生。」大乘义章十二曰:「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

《佛学大辞典》 / 275字 / 1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实相印

实相是从本以来佛佛传持之印璽,故谓之实相印。一切之小乘经以法印印之,一切之大乘经以此实相印印之。法华经序品曰:「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眾所尊,為说实相印。」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阿那耆富卢

陀罗尼名。译曰法忍。见七佛八大菩萨神咒经八。

《佛学大辞典》 / 20字 / 1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

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卷,宋智吉祥等译。佛為巨力长者说大乘之深法,长者得无生忍,求出家,佛為授记。

《佛学大辞典》 / 45字 / 1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辱之力也。法华经序品曰:「又见佛子住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以求佛道。」

《佛学大辞典》 / 39字 / 1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法忍

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之第四十八,使十方诸菩萨得法忍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眾,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法忍,於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法忍為证悟之异名。法為所证之理,心安於法為忍,忍有浅深之差别,仁王经明伏忍顺忍信忍生忍...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1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清凉池

以喻涅槃之无恼热也。智度论二十二曰:「人大热闷,得入清凉池中,冷然清了,无復热恼。」法华玄义二曰:「法為乘,乘於是乘入清凉池。」同四曰:「智目行足,到清凉池。」

《佛学大辞典》 / 73字 / 1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音声。顺,无生,如幻,如焰,如梦,如响,如影,如化,如空,详见[]条。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十种

见[]条。

《佛学大辞典》 / 6字 / 1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十四生

密教通说之十六生成佛,託於仁王经所说之十四,谓為十四生成佛。见[]条。

《佛学大辞典》 / 34字 / 1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阿钵底钵喇底提舍那

Ā atti- ratideśana,懺悔之梵语,新译曰说非。寄归传二曰:「阿鉢底者,罪过也。鉢喇底提舍那,即对他说也,旧云懺悔。非关说罪。何者?懺摩乃是西音,自当义。悔乃东夏之字,追悔為目。悔之与迴不相干。若的依梵本,诸除罪时,应云至心说罪。」饰宗记八本曰:「旧云懺悔...

《佛学大辞典》 / 124字 / 1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白一羯磨

又曰白二羯磨。戒律之法,将於寺中行法务,随事而集寺中之僧眾。先示其事,表陈其次第,是曰白,更使量事之可不,方能成立,曰羯磨。羯磨译言作业,言使有作业之功之言辞也。以如是一白辞与一羯磨辞而成事,故曰白一羯磨。又合白与羯,故又曰白二羯磨。白一白二,其意一也。业疏上...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1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生法二

眾生忍与无生法忍也。见[忍]条。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观察法忍

二忍之一。观察诸法体性不生不灭,安然忍可而心不动者。见地持经五,藏法数五。

《佛学大辞典》 / 34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十二头陀行之一。比丘但持僧伽梨、鬱多罗、安陀会之衣,不更畜餘衣也。资持记下之一曰:「但衣,但犹独也,法服外无别衣故。」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1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显露秘密二教

天台宗所言。与真言宗之显教密二教不同。彼就教法而料之者,此於说法之仪式上言之也。天台所立化仪四教中有秘密教,对此而他之化仪教,顿渐不定,谓為显露教。如来以不思议力隐密教化其机类,不使自餘之人知之者,為秘密教,公开而使自他一般知之者,為显露教。例如鹿苑时之说法...

《佛学大辞典》 / 207字 / 1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嗢屈竹迦

Utkuṭuka,又作嗢俱吒。译曰蹲踞。两足蹈地,竪两膝。凡向人谢罪,向大眾申礼等作之。南海寄归传曰:「嗢屈竹迦,译為蹲踞。双足履地,两膝皆竪,摄歛衣服,勿令垂地,即是持衣说净。常途轨式,或对别人而说罪,或向大眾而申敬,或被责而请忍,或受具而礼僧。,皆同斯也。」慧琳...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1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十妙生起次第

先言迹门十妙之次第。实相之境。非佛天人所作。本自有之。非始於今,故居最初。既迷,故起惑。解理,故起智。智為行之本,因智之目,而起行之足,目足及境之法為乘,乘於此乘,入清凉池,登诸位。位住於何所。则住在法秘密藏中。住是法已,寂而常照,照十方界之机缘,来则必应...

《佛学大辞典》 / 284字 / 1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大乘菩萨十地

是华严仁王等诸大乘经所明大乘菩萨之十地也。一、欢喜地,為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得圣性,破见惑,证二空理,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菩萨於此位,成就檀波罗蜜。二、离垢地,成就戒波罗蜜。断修惑,除毁犯之垢,使身清净,故云离垢地。、发光地,成就忍辱波罗蜜,断修惑,...

《佛学大辞典》 / 366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无起

无生之异名。无生法忍一名无记法忍。无因生果名為无起,又作无生。无量寿经下曰:「无作无记,观法如化。」同慧远疏下曰:「无因可生,云无起。故维摩云:虽行无记而起善行,故知无起约因以说。」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梵语曰母陀Mṛta,又曰末刺諵Maraṇa,寿煖识之法捨离名為死。梵语杂名曰:「死,母陀。」俱舍论五曰:「寿煖及与识,法捨身时。所捨身僵仆,如木无思觉。」名义集曰:「末刺諵,此云死。」释氏要览曰:「杂阿含经云:寿煖识法捨离名死。」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诸行无常印

法印之一。

《佛学大辞典》 / 6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唯识修道五位

观修万法唯识之理,立五位:一、资粮位,於地前住行向之十心,贮佛道资粮之位。二、加行位,於十心之终,将入见道,而為煖,顶,忍,世第一法,四善根方便加行之位。、通达位,於初地之入心(地地各有入住出之心),通达於二空无我之理之位,即见道也。四、修习位,自初地...

《佛学大辞典》 / 243字 / 1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跡门十妙

(一)境妙,境即理境。谓十如是等境,心佛及眾生是无差别不可思议也,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等是也。此有六境:一、十如之境,二、十二因缘之境,、四諦之境,四、二諦之境,五、諦之境,六、一諦之境。(二)智妙,智即全境而起之智。以境妙...

《佛学大辞典》 / 559字 / 1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亲友七法

四分律云:具七法,方成亲友:一,难作能成。二,难与能与。,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捨。七,贫穷不轻。见释氏要览下。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1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得病十缘

佛说医经所说。一久坐,二食不节,多忧愁,四疲极,五婬欲,六瞋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风(忍呼吸也),十制下风(忍放屁也)。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1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无上

堪受真理之智谓之。有无上,寂灭等。无上者嘆称之语。宝积经二十二曰:「速至大安稳,成就无上。」 又十之一、信受无常之理而不疑也。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1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慧心安於法,名為忍;於境决断,名為智。小乘有部之说,忍為无间道(旧译曰无碍道)之观知,属於因;智為解脱道之观智,属於果。成实及大乘,忍智皆通。但就义而分之,则始观名忍,终成名智。俱舍论二十曰:「忍智者,忍是无间道,约断惑得无能隔碍故。智是解脱道,已解脱惑得与...

《佛学大辞典》 / 250字 / 1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音响

就树林之音声而悟非有而有之真理也。法忍之一。见[法忍]条。

《佛学大辞典》 / 29字 / 1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眾生

之一。见[]条。

《佛学大辞典》 / 10字 / 1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小乘

小乘之法印,对於大乘之一实相印而言。见[法印]条。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1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寂灭

之一。见[]条。

《佛学大辞典》 / 10字 / 1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生身

诸佛菩萨有法身生身之二身。所证之理体曰法身。為济度眾生而託於父母胎生之肉身曰生身。又以通力一时化现之肉身。亦曰生身。所谓生身之弥陀,生身之观音,生身之普贤,生身之弥勒等是也。 又二餘之一。菩萨变易生死之身也。无量寿经下曰:「生身烦恼,二餘俱尽。」见[二餘]条。...

《佛学大辞典》 / 147字 / 1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大悟

破无始之迷妄,开真实之知见者。观无量寿经曰:「廓然大悟,得无生。」

《佛学大辞典》 / 31字 / 1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喜悟信

净土真宗所立之法忍也。见[喜忍]条。

《佛学大辞典》 / 18字 / 1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法忍

灭法智之略称。

《佛学大辞典》 / 8字 / 1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第一第二第法忍

见[得法忍愿]条。

《佛学大辞典》 / 10字 / 1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安受苦

见[二]条。

《佛学大辞典》 / 7字 / 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諦察法忍

忍之一。见[忍]条。

《佛学大辞典》 / 10字 / 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经体

经之体也。谓一经所詮之主质。天台观经疏卷上,谓诸法实相為经之体,餘皆魔事,如诸星环北辰,万流宗於东海也。天台以前之诸师,不别经宗与经体。天台以体為一经之主,谓宗如辅臣。小乘经以法印為体。净土诸师以念佛為体。

《佛学大辞典》 / 92字 / 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咒愿六德

增一阿含经二十九曰:「世尊告诸比丘:咒愿有六德。施主檀越成就法:信根成就,戒德成就,闻成就。施物亦成法:物色成就,味成就,香成就。」依咒愿之功德而成就此六德也。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灭类

灭类智之略称。

《佛学大辞典》 / 8字 / 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