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 条搜索结果

叁百由旬

法华经化城喻品说,有导师欲率眾越五百由旬之险难至宝处,恐眾疲倦而还,遂方便於叁百由旬之中途作一城,暂為止息。叁百由旬者為超叁界,譬小乘之有涅槃。文句七曰:「叁界果报处為叁百。」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11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大胜金刚

又名大转轮王。又名金刚手。大日所变之十二臂金刚萨埵也。是為大妙经所说之摄一切佛顶轮王,即金轮佛顶也。瑜祇经一切如来大胜金刚最胜真实叁昧耶品曰:「尔时徧照薄伽梵,復现种种光明,於顶上放金刚威怒光明,照诸菩萨。金刚手等皆各默然(表果界之言语道断),復现身手具十二臂...

《佛学大辞典》 / 369字 / 11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纳衣

一作衲衣。云粪扫衣。拾取人弃不顾与粪扫均之贱物,缝纳為法衣,故名粪扫衣,亦名纳衣。比丘着之,十二头陀行之一。作衲者,俗字也。佛祖统纪(慧思尊者传)曰:「平昔御寒唯一艾衲。」註「法华经,衲衣在空间。律文谓之五纳衣。谓纳受五种旧弊以為衣也。俗作衲字失义。」大乘义章...

《佛学大辞典》 / 175字 / 10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谓万有之实体真如也。止观五上曰:「一具十法界。」又唯一之信不為他所夺,谓之一。止观四下曰:「一者,修此法时,一专志,更不餘缘。」探玄记叁曰:「一者,无异念故。」教行信证文类叁末曰:「言一念者,信无二,故曰一念。是名一,一则清净报土真因也...

《佛学大辞典》 / 186字 / 10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十度各叁行

度者,超度也。谓此十度各有叁种殊胜行门,菩萨修行此法,则能自利利他,度诸众生;离生死此岸,越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同证无上菩提。(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施度叁行,此施度有叁种:一、财施,谓以己所有财物,施与他人,令其安乐;二、法施,谓...

《三藏法数》 / 877字 / 10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形像

经轨所说有种种。 (第一像):是世间流布之像,而立印轨,与底哩叁昧耶经,与使者法之各初章所说,与大日经具缘品之说相相同。但身色则诸说有异,大疏六為黑色,立印轨為青色,使者法為赤黄色,底哩经未说身色,然其所说之相,与使者法大同,则身色亦可同於彼也。大日经二曰:「...

《佛学大辞典》 / 2278字 / 10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五住地烦恼

见一切处住地(遍通叁界烦恼)欲爱住地(欲界烦恼)色爱住地(无色界烦恼)小乘叁果四向。渐断前四住地烦恼未尽。故在叁界中受分段生死。阿罗汉辟支佛地前叁贤菩萨。乃至十住已还。断四住地烦恼尽。故免叁界分段生死。仍有无明住地渐断未尽。故受叁界外变易生死。故经云。阿罗辟支佛大力...

《法门名义集》 / 133字 / 9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五部教主

部谓部类,教谓言教,主即主宰。此之五部,乃是如来金刚不空真实叁昧法门也。而依五方立五部,以五佛为主者,各有所表也。中方毗卢遮那,即释迦如来也。四方四佛,乃释迦化现,以表诸佛同一法身也。以如来入种种叁摩地,说种种陀罗尼门,虽各分部类,各有坛法,而皆与般若理趣相...

《三藏法数》 / 901字 / 9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种

一、肉团,肉团者,即父母所生血肉之团,状似莲华开合,乃意识所依之处也。 二、缘虑,缘虑者,即缘持思虑之,此通第八识而言,谓眼缘色乃至第八缘根身种子器世间故也。(通第八识者,此缘虑以第八藏识为体故也。根身者,根即眼等诸根,身即色身也。种子者,即善恶...

《三藏法数》 / 226字 / 9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无色界

叁界之一。此界无一可谓為色法之物质,亦无身体,无宫殿,但存识,而住居於深妙之禪定,故谓之為无色界。此无物质之世界,虽不能定其方处,而姑就果报之胜之义,谓在色界之上。但谓為色体实无者,有部宗之义也,依成实之义,则就无麤色而谓為无色,非谓全无色也。此界中分四地,...

《佛学大辞典》 / 339字 / 9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十识

密教依释摩訶衍论而立者,前之八识与唯识所立不异,第九识之一切一识,又曰多一识。是真如随缘而為有情非情,此一一有情非情各有一,故曰一切或曰多,為同一真性,故曰一。配於台宗之四教,则当於别教。第十之一一识,又曰一切一识。是通随缘之一切有情非情而唯為一,...

《佛学大辞典》 / 270字 / 9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白衣观音

Pāṇḍaravāsinī,又曰大白衣,又曰白处观音。以此尊常着白衣,在白莲中,故就其被服名為白衣。以其住处名為白处。白者,表淳净之菩提也。梵名半拏囉嚩悉寧,胎藏界观音院之一尊,莲华部之部母也。大日经疏五曰:「半拏囉嚩悉寧,译云白处,以此尊常在白莲华中,故以為名。亦戴天...

《佛学大辞典》 / 318字 / 9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柔和忍辱衣

弘经叁轨之一。弘通法华者,宜以柔和忍辱之,吾柔和忍辱,可以防一切瞋恚之害毒,如衣防寒热之害,以為因喻。法华经法师品曰:「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為四眾广说此经。如来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是。如来座者...

《佛学大辞典》 / 122字 / 9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五乘

一、佛乘,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乘即运载之义。谓如来以一乘实相之法,运诸众生同到涅槃彼岸,是为佛乘。(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缘觉乘,谓缘觉之人,由观十二因缘生灭,除于我执等惑,觉悟真空之理,以此因缘之法,运出叁界,是为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

《三藏法数》 / 371字 / 9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融叁世间十身

融者,通也、会也。叁世间者,一、有情世间,二、器世间,叁、智正觉世间也。谓菩萨知诸众生,随其所乐,融会叁种世间,以为十身。复以十身及自身递互相作,融通无碍,是名融叁世间十身也。(隔别名世,间差名间。有情世间,即众生世间;器世间,即国土世间,谓世界如器故也;...

《三藏法数》 / 785字 / 8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八胜处

八胜处者,谓修八背舍后,观纯熟,转变自在,若净若不净,随意能破也。禅波罗蜜云:初、二胜处,位在初禅;第叁、第四胜处,位在二禅;第五至第八胜处,位在四禅。叁禅不立胜处者,以叁禅天乐多钝,故不立也。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谓行人先观...

《三藏法数》 / 1103字 / 8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六通之一。具名知他通,又曰他智通,知他之智自在无碍者。又,十智中之他智也。般若经曰:「叁他通,能如实知十方沙界他有情类所法,谓偏知他贪瞋痴等,离贪瞋痴等。乃知聚,小,寂静不寂静,解脱不解脱,皆如实知。」酉阳杂俎曰:「一公初謁华...

《佛学大辞典》 / 538字 / 8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七处征

七处征者,佛于楞严会上,征诘阿难目所在之处也。此由阿难遭摩登伽之幻术。佛敕文殊,将咒往护,提奖阿难,归来佛所。佛问其发出家之始,阿难以见佛胜相而答。佛遂征其目所在,阿难答以目在外,而在内。及佛征其不在内,又计之在外。如是展转穷逐征诘,至于无所着处...

《三藏法数》 / 1070字 / 8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一指

一指,手之一指。经云: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决定修叁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也。(梵语叁摩提,华言等持。离昏沉掉举,曰等;令住一境性,曰持。诸漏即叁界生死也。)

《三藏法数》 / 113字 / 8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菩提

菩提旧译為道,求真道之曰菩提。新译曰觉,求正觉之曰菩提。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8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见思二惑

惑,迷惑也。谓诸众生于一切法不了自性本空,妄生执着,惑于正道,流转生死,故名惑也。又名二缚,由此惑业缠缚,住着叁界,不能脱离也。又名二结,结即缚之义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见惑,分别曰见,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计断计常,...

《三藏法数》 / 167字 / 8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二十五叁昧破二十五有

梵语叁昧,华言正定。二十五叁昧破前二十五有者,约理对治,随义以立名也。盖欲、色、无色叁界,虽苦乐不同,然实有生死执着,故以此无垢等叁昧之法,一一破之,令诸众生,出于诸有也。 一、无垢叁昧,破地狱有,谓菩萨由净诸业惑,证于无垢叁昧。愍彼众生,受于地狱之苦,故以...

《三藏法数》 / 2010字 / 8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十忍

一音声忍,同於上之音响忍。二顺忍,同於上之柔顺忍。叁无生忍,同於上之无生法忍。四如幻忍,了达诸法皆依因缘而生,犹如幻化之性本来空寂而信忍也。五如焰忍,了达一切境界悉如阳焰之本性空寂而信忍也。六如梦忍,了达一切妄,犹如梦境之无真实而信忍也。七如响忍,了达一切世...

《佛学大辞典》 / 563字 / 8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十法界

法界者,诸佛众生之本体也。然四圣六凡,感报界分不同,故有十法界焉。(四圣者,佛、菩萨、缘觉、声闻也。六凡者,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 一、佛法界,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觉具叁义:一者自觉,谓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谓运无缘慈,度有情众...

《三藏法数》 / 1127字 / 8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一佛多佛

大乘许於一时有多佛出世,且勿论。小乘则於俱舍十二有二说:萨婆多师之义,无边之世界,唯一佛出世,无二佛於同时出世者。餘师之义,则一叁千大千世界,虽无二佛於同时出世,而其他叁千大千世界,佛之出世,非无与之同时者;故无量之世界,同时有无量之佛出世。智度论九,同举此二...

《佛学大辞典》 / 129字 / 8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六行观

谓厌下苦粗障,欣上胜妙利,各有因果,依此六法修行,是名六行观。 一、厌苦观,谓思惟身中所起数,缘于贪欲,不能出离,是为因苦。复思欲界报身,饥渴寒热,病痛刀杖等种种所逼,是为果苦。苦因、苦果,皆须厌恶也。(数者,受、想、行也。) 二、厌粗观,谓思惟欲界五尘...

《三藏法数》 / 513字 / 8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善财五十叁参

经云:善财童子,初入胎时,于其宅内,自然而出七宝楼阁;其楼阁下,有七伏藏。地自开裂,生七宝牙。童子处胎十月,然后诞生。形体支分端正具足,一切众宝自然出现,一切库藏悉皆充满。以此事故,父母亲属及善相师,共呼此儿,名曰善财。后因文殊师利菩萨,至福城东,住庄严幢娑...

《三藏法数》 / 5609字 / 8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一百八法明门

法明门者,为令众生破除昏暗,通达一切智慧也。故护明菩萨在兜率天宫,欲下人间托生,即于师子座上,宣说此一百八门,留与诸天,以作忆念,然后下生也。(护明菩萨,即释迦牟尼佛在天宫之号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正信法明门,谓不破坚牢故。净法明门,谓无秽浊故。欢喜...

《三藏法数》 / 2717字 / 8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弘誓愿

一、未度者令度,度即超度也。谓众生未度生死苦者,令其得度也。 二、未解者令解,解即解脱也,谓众生未解烦恼业缚者,令其得解也。 叁、未安者令安,安即安住也,谓众生未能安住于戒定慧而修行者,令其得安住也。 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众生未灭生死...

《三藏法数》 / 152字 / 8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独影境

叁类境之一,第六意识之妄想分别,浮实我实法之相如,现空华兔角之境,所现之相,多為相分。此相分非有实体,惟為意识之见分所变现之影像。故名之為独影境。对於带质境之相分有本质,而谓為独。对於性境之相分有实性,而谓為影。故独影境者,為一时妄分别之反应。為情有理无之法,...

《佛学大辞典》 / 261字 / 8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十八愿

谓阿弥陀佛,最初因中,名法藏比丘。彼时于世自在王佛前,白佛言:我发无上菩提之,愿作佛时,身相光明,刹土殊胜,宁可得否?彼佛知其智识高明,愿广大,乃以二千一百万佛刹善恶粗妙之相,随其愿,悉令显现。法藏即一其,遂得天眼,莫不彻见。复白佛言:我已摄取如上佛...

《三藏法数》 / 2629字 / 8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魔

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能夺命;又云杀者,谓能夺智慧之命,而杀害出世善根故也。 一、蕴魔,蕴犹积聚也。谓色受想行识等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智慧之命,故云蕴魔。 二、烦恼魔,谓叁界中一切烦恼,妄惑也。修行之人,为此妄惑,恼乱神,不能成就菩提,是名烦恼...

《三藏法数》 / 255字 / 8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入定作论

西域记十曰:「陈那菩萨者,佛去世后承风染衣,智愿广大,慧力深固,愍世无依,思弘圣教。以為因明之论,言深理广,学者虚功,难以成业。乃匿迹幽巖,栖神寂定,(中略)放大光明,照烛幽昧。时此国王深生尊敬,见此光明相,疑入金刚定,因请菩萨证无学果。陈那曰:吾入定观察,欲...

《佛学大辞典》 / 242字 / 8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唯识

梵语摩怛刺多Mātratā,此译曰唯。梵语毘若底Vijña ti,此译為识。梵语倒置之為识唯,通常為Vijñānamatravāda。唯者简别之义。简别识外无法,谓之唯。识者了别之义。了别之略為叁种,广有八种,谓之识。然则唯识者為叁识或八识之复名数,非唯一识之义也。华严经就集起之义而云唯...

《佛学大辞典》 / 741字 / 7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安乐行

此四安乐行者,乃清凉澄观国师依法华经安乐行品而立。谓涅槃之果,名为安乐;修此行者,能趣涅槃,故名安乐行。又住此四行,则身静神定,外苦不干,故名安乐行。(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毕竟空行,毕竟空行者,境两忘,空有双会也。法华经云:行处近处。谓以观照理,如...

《三藏法数》 / 346字 / 7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种菩提

是乃密教真言行者之菩提也,密教立五佛有各别之主德,以东方阿閦如来之大圆镜智立发菩提之德,故行者初发之菩提,為毕竟厌求之,此虽属第六意识,而其菩提之性德,则為大圆镜智,故以自身之第八识為发之体,受叁昧耶戒者,亦向东方以阿閦如来為本尊。盖叁昧耶戒,以此...

《佛学大辞典》 / 630字 / 7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十使烦恼

一者身见。二者边见。叁者见取(于有漏见而生取着)四者戒取(执有漏戒以求净果)五者邪见。六者贪。七者嗔。八者痴。九者慢。十者疑。邪见已上五种名五利使。贪嗔已下五种钝使。利使五种为见谛烦恼。能迷实理令不得见。钝使五种为修道烦恼。能障事中修之行。须陀洹人断见谛烦恼尽。斯...

《法门名义集》 / 173字 / 7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二十二门

俱舍界品曰:以二十二门分别十八界:一、有见无见,二、有对无对,叁、善恶无记之叁性,四、欲色无色之叁界,五、有漏无漏,六、有寻有伺无寻无伺,七、有所缘无所缘,八、有执受无执受,九、大种所造,十、积聚非积聚,十一、能斫所斫,十二、能烧所烧,十叁、能称所称,十四、五...

《佛学大辞典》 / 153字 / 7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天子

前世修中品下品之十善生於人中為国王者,為诸天所护持,故名天子。仁王经上曰:「十善菩萨发大,长别叁界苦轮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金光明经叁曰:「虽在人中生為人王,以天护故復称天子。」 又欲界第六天之主曰天子,如天子魔是也。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7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奇光如来

小乘经所显释尊以外之唯一现在佛,过东方七恒河沙之佛土所出现者。增一阿含经二十九曰:「目连礼世尊足,即於如来前没不现,往诣东方七恒河沙佛土,有佛名奇光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彼土。」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7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五字文殊法

即五髻文殊法也,五髻就尊形而名,五字就真言字数而名。五字為(那)其本经為大圣曼殊室利童子五字瑜伽法一卷,五字陀罗尼颂一卷,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陀罗尼品一卷,金刚顶经超胜叁界经说文殊五字真言胜相,一卷。

《佛学大辞典》 / 96字 / 7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安乐行

谓身无危险故安,无忧恼故乐,身安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 一、身安乐行,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远离豪势,二、远离邪人邪法,叁、远离凶险嬉戏,四、远离旃陀罗,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六、远离欲想,七、远离不男之人,八、远离危害之处,九、远离讥...

《三藏法数》 / 381字 / 7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阿弥陀真言

有一字咒,小咒,大咒之叁种,其一字咒又有二种,一為之一字。理趣释曰:「紇利字,具四字,成一字真言,(中略)若人持一字真言,能除一切灾祸疾病。命终已后,当生安乐国土,得上品上生。」其小咒又云咒。本名曰无量寿如来真言,无量寿修愿行供养仪轨曰:「无量寿如来真言...

《佛学大辞典》 / 582字 / 7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八十一品思惑

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嗔痴慢四惑也。言八十一品者,以欲界为一地,色界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为四地,无色界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为四地,共为九地。欲界一地具九品,贪嗔痴慢四惑,所谓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三藏法数》 / 206字 / 7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广大。第一。常。不颠倒

《法门名义集》 / 12字 / 7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五悔

五种皆称悔者,以其皆能灭罪故也。忏悔则灭身口意所作之业,劝请则灭波旬请佛入灭之罪,随喜则灭嫉他修善之愆,回向则灭求生叁界,发愿则灭修行退志之过也。(梵语波旬,华言恶。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忏悔,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称忏...

《三藏法数》 / 376字 / 7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正受

梵语叁昧Samaya,一译正受。叁為正,昧為受也。是禪定之异名。定,离邪乱,谓之正,无念无想,纳法在,谓之受。如明镜之无现物也。大乘义章十叁曰:「离於邪乱故说為正,纳法称受。」探玄记叁曰:「纳法在名為正受。」观经玄义分曰:「言正受者,想都息,缘虑并亡,叁昧...

《佛学大辞典》 / 155字 / 7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顶堕

菩萨於十信之相似位永断见思二惑永不沈於叁途,得六根互用之功德。於此安其分,着其法,不更进修而入十住之位,是名顶堕。离叁界之惑之位,故云顶,於此顶位堕落不进,是即顶堕。八教大意曰:「若专住似位名為法爱,已得相似六根互用,已破两惑永无坠苦,若爱此似位名為顶堕。」智...

《佛学大辞典》 / 149字 / 7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叁界

以病床譬叁界之苦处。智度论七十一曰:「从叁界床起,我当作佛。」

《佛学大辞典》 / 29字 / 7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火宅喻

法华七喻之一。法华经譬喻品曰:「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僕。其家广大,唯有一门。(中略)忽然火起,焚烧舍宅。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叁十,在此宅中。(中略)於火宅内乐着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不厌患,无求出意。(中略)...

《佛学大辞典》 / 527字 / 7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破地狱偈文

宗镜录九曰:「纂灵记云:京兆人,姓王失其名。原无戒行,曾未修善因,患病致死。為二人引至地狱,於地狱门前见一僧,云是地藏菩萨,乃使诵偈云: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造(华严经夜摩天宫品,觉林菩萨之偈)。菩萨授经已,谓之曰:诵得此偈,能破地狱之苦...

《佛学大辞典》 / 330字 / 7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五利使

利即快利之义,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也。使即驱役之义,谓诸众生,为此五种妄惑,驱役神,流转叁界,无有出期,故名使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身见使,身见者,谓诸众生于名色、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中,妄计为身也。由此身见,驱役神,流...

《三藏法数》 / 472字 / 7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五力

五种之魔力也,即五尘是。止观辅行八曰:「增一云:魔有五力,所谓五尘,佛圣弟子一力能拒,谓不放逸。」 又(名数)叁十七道品之一。信、精进、勤念、定、慧之五根增长,有治五障之势力者:一、信力,信根增长,破诸邪信者。二、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者。叁、念力,...

《佛学大辞典》 / 408字 / 7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预流果

小乘四果之第一。旧称须陀洹。译曰逆流,入流。新称窣路多阿半那Srota-ā anna,声闻乘之人,断叁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瀑流之位。谓之逆流果。预流之流,圣道之流也。断叁界之见惑已,方预参於圣者之流,谓之预流果。是為声闻乘最初之圣果,故称為初果。向此果者在断见惑之见道...

《佛学大辞典》 / 267字 / 7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梵语,婆哩惹儞Parijñana,之异名。了别之义也。对於境而了别,名為识。唯识论一曰:「识谓了别。」同五曰:「识以了境為自性。」大乘义章叁曰:「识者乃是神知之别名也。」止观二曰:「对境觉智,异乎木石名為,次筹量,名為意,了了别知名為识。」同四曰:「识是一期...

《佛学大辞典》 / 140字 / 7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法华七喻

一、火宅喻,火譬众生五浊等苦,宅譬叁界。谓叁界众生,为五浊八苦之所煎逼,而不得安隐。犹大宅被火所烧,而不能安居。故以火宅为喻也。(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

《三藏法数》 / 804字 / 7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五果回

五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所证之果也,谓此五人,经劫不等,断尽烦恼,回向大,证取菩提,故名五果回。(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菩提,华言道。) 初果八万劫回,初果即须陀洹也。谓断叁结之惑,而得此果。超四恶趣,于人天中七返受生...

《三藏法数》 / 574字 / 7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千手观音曼荼罗

第一内地有九净月轮,中央之月轮中安置施无畏观音(是二十五观音中南大洲之观音但今取千体之总本尊),妙色超叁界,具金色暉曜,首戴髮髻冠,自冠下垂紺髮,顶上有十一面,诸头之宝冠中,安住化佛身。菩萨身上具足四十手。一一手掌中各有一慈眼,随诸眾类而执持杂宝物,住莲华臺...

《佛学大辞典》 / 598字 / 7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四种璎珞庄严

璎珞庄严者,谓菩萨以戒等四法庄严法身,如世璎珞庄严于身也。 一、戒璎珞庄严,谓菩萨严持禁戒,于诸众生无有恶害之;若无恶害之,一切众生常所乐见,身口意业悉令清净,是名戒璎珞庄严。 二、叁昧璎珞庄严,谓菩萨于诸众生,运大慈,质直柔软,乃至远离贪嗔痴行,修习...

《三藏法数》 / 263字 / 7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

如来藏九喻

如来藏,即是众生本源清净地,诸佛法身之果德也,具足诸法,包含万像。诸佛证此藏,利益群生,应用无尽;众生迷此藏,常为无明烦恼障覆,业惑之所缠缚,而不能证得。佛令众生修行一切善法,断除烦恼无明,显出自己如来藏清净法身之体,故说此九种譬喻也。(无所明了,故曰...

《三藏法数》 / 961字 / 7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