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 条搜索结果

法华五重玄义

天台智者大师,凡释诸经,皆立五重玄义。所谓一释名、二辩体、叁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故此法华一经,亦有五重玄妙之义也。 一、法喻为名,法即妙法,喻即莲华。妙法者,妙名不可思议,法即十界十如权实之法。良以妙法难解,假喻易彰。妙法则权、实一体,莲华则华、果同时。...

《三藏法数》 / 471字 / 4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二智

一、如理智,如佛菩萨真諦之理之实智也。或名根本智,无分别智,正体智,真智,实智。二、如量智,如佛菩萨俗諦之事量之智也。或名后得智,有分别智,俗智,徧智。十八空论曰:「如理智,即是无分别智;如量智,即是无分别后智。」佛性论叁曰:「此二智有二种相:一者无着,二者无...

《佛学大辞典》 / 711字 / 4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散华

称经句之偈颂曰贯华,其散文曰散华。见[贯华]条。文句一曰:「佛赴缘作散华贯花两说。」 又(仪式)為供养佛而散布花也。无量寿经下曰:「悬繒燃灯,散华烧香,以此迴向,愿生彼国。」 又显密法要之式,有散华之仪,在显為四箇法要之一、在密為二箇法要之一。於梵唄之后行之,盛...

《佛学大辞典》 / 385字 / 4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五海

五种具德之海也。即佛自证之无尽圆明性海藏中五种之义分。旧华严经第叁所谓「尔时普贤菩萨承佛神力,观察一切眾世界海,一切眾生海,法界业海,一切眾生欲乐诸根海,一切叁世诸佛海。」是也。据华严经探玄记第叁谓第一是所依之义,第二是萌发或积聚之义,第叁是轨用之义,第四是行...

《佛学大辞典》 / 416字 / 4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二宿因力

宿因力者,谓遮那世尊宿世愿因,为化众生,发愿修行,而成佛果。为酬宿愿,故今出世,悲智双运,行愿齐周,乃以无障解脱之智,顿阐华严一乘圆教法门,普令法界众生,深悟如来智慧。然佛宿因虽多,略开二种焉。 一、大愿力,谓佛于因中发大誓愿,度诸众生。今已成佛,乘大愿力,...

《三藏法数》 / 244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二木

一、大树,大树喻别教菩萨也。谓此教菩萨,于法华会上,闻说一乘之法,受记作佛,普度一切众生。如彼大树,蒙一雨所润,而得增长,敷荣郁茂,则能普覆一切,是名大树。 二、小树,小树喻通教菩萨也。谓此教菩萨,亦于法华会上,闻说一乘之法,受记作佛。而不及别教菩萨根器之大...

《三藏法数》 / 128字 / 4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五教止观

一卷,华严宗之初祖杜顺着。约五教而明止观。五教章冠经上一曰:「杜顺禪师乃文殊师利菩萨之化身。(中略)弘以华严训以一乘,遂造法界观一卷五教止观一卷,是华严根本之章,圆宗最初之观。彼五教止观者即约五教各别止观,故五教之名正始彼观。」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六相

六相者,谓一真法界之体,而有六种名义之相也。然法界体同,本无异相,由法入于义,遂有六名;名虽有六,不离一体,交彻融通,一多无碍故也。 一、总相,一即具多为总。谓一法界之体,能具多种之义也。如人之身能具眼耳等诸根,而为一体,故云总相。 二、别相,多即非一为别,...

《三藏法数》 / 351字 / 4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愚法

小乘二类之一。声闻缘觉二种之小乘,单迷执自法而愚於大乘法空之妙理者。谓為愚法小乘。一旦虽取小果。然解大乘之理。遂迴心向大者,谓為不愚法小乘。大乘义章十七末曰:「小中有二种人:一愚法人,执小迷大,名愚法人。知小解大,名不愚法人。」冠註五教章上之叁曰:「一小乘教,...

《佛学大辞典》 / 173字 / 4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宝乘

又云宝车,大白牛车也,以譬法华经所说一乘之法。经譬喻品曰:「乘此宝乘,直至道场。」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生公四轮

生公者,即罗什法师之弟子也。立此四轮者,轮有摧灭之义,能摧灭众生惑业,而超出叁界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善净法轮,谓修五戒十善之法,摧灭四恶趣业,而得天人果报,是为善净法轮。(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

《三藏法数》 / 364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五乘

一、佛乘,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乘即运载之义。谓如来以一乘实相之法,运诸众生同到涅槃彼岸,故名佛乘。(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菩萨乘,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之人以六度万行为乘,运诸众生同出叁界,故名菩萨乘。(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

《三藏法数》 / 372字 / 4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五重玄义

第一释名,无名,则不能显法。故应先释经题。第二辨体,名者呼体故,名之次宜辨体,体者一部之旨归,眾义之中枢也。第叁明宗,宗者修行之宗旨也。会体必由修行。故体之次宜明宗。第四论用,会体而自行已圆,则应自体起用,利益眾生。故就宗而论一经之作用。第五判教,利益已多,则...

《佛学大辞典》 / 184字 / 3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弘愿一乘

一切眾生成佛之真实法,惟阿弥陀佛成就之弘愿念佛一道也。

《佛学大辞典》 / 26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金刚乘

真言教之异名。教法坚利如金刚也。瑜祇经曰:「以金刚自性,光明徧照,清净不坏,种种业用,方便加持,救度有情,演金刚乘,唯一金刚断烦恼。」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毘卢遮那叁摩地法曰:「演说如来叁密门,金刚一乘甚深教。」梵名Vajra-yāna,但於印度特指佛教中阴阳和合派之教义,...

《佛学大辞典》 / 129字 / 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八大灵塔

八大灵塔名号经曰:「一、佛生处,迦毘罗城龙弥儞园。二、成道处,摩迦陀国泥连河。叁、转法轮处,迦尸国波罗奈城鹿园。四、现神通处,舍卫国祇陀园。五、从忉利天下处,桑伽尸国曲女城,佛忉利天安居竟,自七宝宝阶降下处。六、化度分别僧处,在王舍城,提婆达多作破僧,僧眾分离...

《佛学大辞典》 / 421字 / 3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十乘观

乘者,车乘也,叁諦之妙观,為直到涅槃宝所之大白牛车,故云乘。十乘云者,非有观法十种,观法唯观不思议境之一,惟加资助观法之法,乃為十乘。一、观不思议境,是指介尔阴妄之一念(介者弱也,谓细念也,但异於无心,阴者新译蕴也,然则介尔阴妄者,识蕴中极弱之妄念也,与无记心...

《佛学大辞典》 / 746字 / 3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二乘

乘人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其中二乘有叁种。

《佛学大辞典》 / 31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五教佛身

五教者,即小、始、终、顿、圆也。佛身即如来之身也。如来之身,遍一切处,本无大小形量,但为众生根器利钝不同,故曲垂方便,演说种种法门,示现种种身相。即有五教佛身之异也。 一、小教丈六金身,谓如来示现降生出家成道,于鹿野苑说四谛生灭之法,专化二乘。而二乘但见丈六...

《三藏法数》 / 478字 / 3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一乘品之一

尔时圣者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如是问已,佛告文殊师利:“善哉,善哉!法王子!善哉,文殊师利!汝今善能问于如来.应.正遍知菩萨所行甚深法门。何以故?文殊师利!汝见诸法实义现前无有疑惑,究竟到于智波罗蜜第一彼岸,为欲利益无量众生,令入菩萨无上道故,问如是法。文殊师利!...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 /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 3582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28日

十种教体

教者,谓如来所说一大藏教也。体即体性,教之本也。然如来所说之教,诠显权实义趣,浅深不同,故分十体,收摄一切教法罄无不尽也。(权者,叁乘权教,谓声闻、缘觉、菩萨也。实者,一乘实教也。) 一、音声语言体,谓言音语业为教体也。故佛唱号言辞,评量论说,是为教体。楞严...

《三藏法数》 / 899字 / 3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印师二教

印师二教者,唐初印法师立此二教也。 一、屈曲教,谓释迦如来所说之经,逐其机性,随计破着,方便委曲,令物生解。如涅槃经,虽说圆通一极之理,或对权显实,或会异归同之类,是名屈曲教。(对权显实者,对藏通别叁教之权,以显圆教一乘之实也。会异归同者,会叁教之异,归圆教...

《三藏法数》 / 192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贤首五教

贤首国师,唐则天时,于王宫讲华严经,感五云凝空,四华垂地,因赐以贤首之号。师以如来所说之法,而有浅深不同,乃约义立此五种之教。以华严一经,是佛称性宣扬圆融法界之性,判为一乘圆教。余经律论,判属小、始、终、顿四教,故名贤首五教。(五云者,五色之云也。四华者,四...

《三藏法数》 / 542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五教

华严宗之教判也。有二种: (一)始於杜顺,成於贤首,是唯就出世间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叁大乘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也。五教章冠註上一曰:「至相智儼大师,亲承於杜顺和尚,显扬宗旨,弘传一乘。搜玄、十玄、孔目、问答、章疏非一,约就五教广立清范。(中略)...

《佛学大辞典》 / 729字 / 3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不净说法

又云邪命说法。或说邪法,或说正法,其心邪,故总名之為不净说法。佛藏经叁曰:「不净说法者。有五过失:一者自言尽知佛法,二者说佛经时出诸经中相违过失,叁者於诸法中心疑不信,四者自以所知非他经法,五者以利养故為人说法。」此佛藏经所说第五之过失有邪命说法之名以卖法而利...

《佛学大辞典》 / 382字 / 3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一乘品之二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二种发勇猛心,修行毗梨耶波罗蜜得大利益,菩萨应行精进波罗蜜。何等十二?一者、精进能速觉知诸佛法海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二者、精进能速往诣诸佛所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三者、精进能遍十方供养恭敬一切佛故,菩萨应发大勇...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 /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 7474字 / 3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28日

空宗

以空理為旨之宗。小乘之成实宗,大乘之叁论宗是也。原人论於大乘中分叁教,一為大乘法相教,二為大乘破相教,叁為一乘显性教。宗镜录叁十四谓此叁宗如其次第,為有宗空宗性宗,而立十异,分别空性二宗曰:「上之叁教,摄尽一代经论所宗。就叁义中,第一第二空有相对,第叁第一性相...

《佛学大辞典》 / 236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戒急

专急於成佛之道而研知慧,谓之乘急之人,特严戒法而后研智慧,谓之戒急之人。因此生乘急戒缓,戒急乘缓,乘戒俱急,乘戒俱缓之四种。是谓戒乘之四句。乘急戒缓之人,如维摩居士。戒急乘缓之人,如小乘之比丘。乘戒俱急之人,如出家之菩萨。乘戒俱缓之人,不足言。南本涅槃经六曰:...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一道无為心

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一。又名如实一道心,如实知自心,空性无境心,一如本净心。一道者,為一乘一如等,言其理,乃离诸造作及有為无為之别执,名為无為。是盖谓真言行者,超叁劫中,於第二劫虽了达万有唯心,心外无别法,而恐沈没於真如无為之中,故知於此住心,不坏因缘,而证法界...

《佛学大辞典》 / 494字 / 3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六无畏

真言行者菩提心一念之功德有六种之差别,谓之六无畏,无畏者,安稳苏息之义,一切眾生被烦恼所缚而似死灭,若到此六处,则各各离彼之扼缚,而得苏息,故名无畏。凡大日经之说相,地前立叁阿僧祇劫,於此叁劫越麤妄执与细妄执及极细妄执之叁妄执,此上更立十地,為开发金刚宝藏位,...

《佛学大辞典》 / 576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佛乘

华严所立。说一切眾生悉可成佛之道之教法,谓之佛乘。此法不分二乘叁乘等,说唯一成佛之法,故又云一乘。华严法华所说之圆教是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如来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说法。」又曰:「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别说叁。」叁藏法数叁十二曰:「如来以一乘实相之法,运诸眾...

《佛学大辞典》 / 275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方便

梵语傴和U āya,有二释:一对般若而释。二对真实而释。对般若而释,则谓达於真如之智為般若,谓通於权道之智為方便。权道乃利益他之手段方法,依此释则大小乘一切之佛教,概称為方便。方者方法,便者便用,便用契於一切眾生之机之方法也。又方為方正之理,便為巧妙之言辞。对种种...

《佛学大辞典》 / 888字 / 3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顿教一乘

唐善导判净土之法门,為顿教一乘,速疾成佛,故谓為顿教,一切眾生悉得乘此乘,故谓為一乘。观经疏叁宝偈曰:「我依菩萨藏顿教一乘海,说偈归叁宝。」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二教

一显教,二密教。显教之判,有天台真言之别。天台就释迦佛之说法作法而立显密二教。盖以对一会大眾显露说法,使彼此相知者為显露教,此时更密对餘眾说法,使一会之人不能知之者為秘密教。如鹿园之会,八万诸天得闻深法,故在我為显露教者,於彼為秘密教。在彼為秘密教者,在我则显...

《佛学大辞典》 / 2250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斑足王

贤愚经十一谓為迦摩沙波陀,译曰斑足。智度论四作劫磨沙波陀,译曰鹿足。以足有斑駮故也,是為天罗国王之太子。故曰斑足太子。后為王,故曰斑足王。尝从邪师之教,欲得千王之头,既得九百九十九王而缺一人,后得普明王,普明王请一日之间,设百座仁王会。第一法师為说四非常偈,普...

《佛学大辞典》 / 827字 / 3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同教说听四句

同教者,谓会叁乘归一乘也。(叁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一、唯说无听,谓佛真心外,无别众生,以众生真心,即佛真心故。故所说教,唯佛所现,是名唯说无听。 二、唯听无说,谓众生心外,更无别佛;以佛真心,即众生真心故。故所说教,即众生自现,是名惟听无说。...

《三藏法数》 / 200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法华叁昧

叁諦圆融之妙理,分明现前,障中道之无明止息,谓之法华叁昧。此法华叁昧之名為法华经妙音菩萨品所说十六叁昧之异名。法华叁昧者,天台之意,叁諦圆融為一实,譬之权实不二之花(花实為实,花瓣為权法),摄一切法使归一实相也。嘉祥云於叁一自在,长短无碍,谓之法华叁昧。慈恩云...

《佛学大辞典》 / 361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晓公四教

唐元晓法师,海东新罗人,来此弘宗,亦立四教判释诸经,故称晓公四教焉。 一、叁乘别教,谓如四谛缘起经等,声闻、缘觉、菩萨叁乘之所共学。于中二乘未明法空,即是别相,故云叁乘别教。 二、叁乘通教,谓如般若、深密经等,声闻、缘觉、菩萨叁乘之所共学,于中说诸法空,即是...

《三藏法数》 / 201字 / 3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四车家

又曰四乘家。大乘有叁乘家与一乘家之异义,如叁论法相為叁乘家,其说谓佛之教法,终始不超叁乘,但法华已前,主说叁乘,於法华废权之二乘,而归实之一菩萨乘。然则权实双存而有叁乘,因而谓之為叁乘家。又如华严天台叁乘中之菩萨乘与二乘皆為方便假说,至法华更说一佛乘,开会前之...

《佛学大辞典》 / 349字 / 3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性相二宗十异

华严纲要辩性相二宗之十异。一、一乘叁乘异,法相宗以叁乘為真实,一乘為方便,法性宗以叁乘為方便,一乘為真实。二、一性五性异,法相以五性各别有不成佛之眾生為了义,一性皆成為方便。法性以五性各别為方便,一性皆成為真实。叁唯心真妄异,法相谓万法由阿赖耶之一心而生,法性...

《佛学大辞典》 / 559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大乘七善

夫七善之法,乃通大小。今依法华所明,是圆顿大乘之七善也。 一、时节善,谓法华一经,具乎序、正、流通叁分。即初善、中善、后善也。盖如来演说圆顿一乘之法,虽该序、正、流通,皆是当机得益之时,是名时节善。 二、义善,谓法华一经所说之法,其义深远,即是顿教了义之理,...

《三藏法数》 / 376字 / 3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法华叁周

法华叁周者,谓佛说法华经,因声闻之人根有利钝,悟有前后,故有叁周不同焉。周者,周足之义也。 一、法说周,法说周者,佛为上根之人,作叁乘一乘说;开叁乘之权,显一乘之实。即方便品中所谈是也。(叁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二、譬喻周,譬喻周者,佛为中根之...

《三藏法数》 / 236字 / 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十地寄乘

十地寄乘者,谓十地菩萨寄于,人天等诸乘进修,而为因行,以显真实智证之果分也。所以欢喜、离垢、发光叁地,寄于世间人天乘;焰慧、难胜、现前、远行四地,寄于出世间叁乘;惟不动、善慧、法云叁地,超于世间、出世间,即是寄显一乘法也。(人天乘者,人乘、天乘也。叁乘者,声...

《三藏法数》 / 870字 / 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大乘无上法

大乘法中最上之法门也。语出楞伽经。对於权大乘之法而指实大乘之法,又对於自力圣道之大乘而指他力本愿一乘之法。正信偈所谓「宣说大乘无上法。」為后者。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3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叁乘真实一乘方便

叁乘家依深密经以叁乘為真实,以法华所说之一乘,但為诱引不定性一类之方便。一乘家依法华经以深密经所说之叁乘,為调熟机根之方便。说详五教章上,法华玄赞四,守护国界章下。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2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昆虫作佛

依圆顿一乘之意,则谓昆虫亦尚作佛云。智度论九十叁曰:「復次佛心中一切眾生皆毕定,微细昆虫虽未有善心过尔所劫发心,后当作佛。(中略)如法华中说毕定,餘经说有退有不退。」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2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会叁归一

佛於法华经说尔前所说叁乘之法,為一佛乘之方便,所归者,一佛乘耳。一佛乘之外,无二乘叁乘,是為会叁归一。法华玄义七曰:「华合未开,譬隐一乘,分别说叁。华叶正开,譬会叁归一,但说一乘。华落莲存,譬绝教冥理。」四教仪曰:「开前顿渐,会入非顿非渐。故言开权显实。又言废...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叁偽一真

叁乘方便与一乘真实也。见文句记四。

《佛学大辞典》 / 16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华严经说时

华严经之说时,天台宗与华严宗所说各异。天台宗谓华严经一部八会,别為前后二分,前分七会為佛成道后叁七日间之说法,第八会之后分為其后之说法,华严宗谓為成道后第二七日之说法,八会一时说者。法相宗谓是第二七日之说法,同华严宗,别前后二分,后分华严為后时之说法,与天台宗...

《佛学大辞典》 / 199字 / 2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叁一二乘

一、叁乘,法华以前说声缘菩叁乘,有证道之别是也。此叁乘中声缘二乘摄愚法之二乘(即小乘)。二、一乘,在法华一切眾生悉可成佛,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会叁乘而归於一佛乘者是也。配於天台之四教,则藏通二教為叁乘,别圆二教為一乘,配於华严之五教,则小始二教為叁乘,终顿...

《佛学大辞典》 / 154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佛种

生佛果之种子也。菩萨之所行名佛种。旧华严经叁十二曰:「下佛种子於眾生田,生正觉芽。」法华经方便品曰:「佛种从缘生,是故说一乘。」探玄记十一曰:「菩萨所行名為佛种。」维摩经佛道品曰:「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同註:「肇曰:尘劳眾生即成佛道,更无异...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刘虬所立五时教

晋武都山隐士刘虬,初分顿渐二教,以华严经為顿教,餘為渐教,渐教之中分五时。是唐土判教之嚆矢也:一、最初说提谓经,开五戒十善之人天教。二、成道后十二年中说阿含经等,开叁乘差别之教门。叁、佛成道后叁十年中说般若经维摩经等,说叁乘同观之空理。四、佛成道四十年后八年中...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本愿一乘

弥陀之本愿,為一乘之法。以本愿使一切眾生尽成佛也。愚秃钞曰:「本愿一乘,顿极顿速,圆融圆满教者,绝对不二之教,一实真如之道也。」

《佛学大辞典》 / 57字 / 2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教起十因

谓如来出现说华严经,必有因缘。故出现品云:非以一缘,非以一事,如来出现,以无量因缘而得成就,令斯教兴。故以因缘二字,各开十义,以显无尽。先彰十因,后显十缘。故云教起因缘也。 一、法应尔,法应尔者,理本当然也。谓如来出现,法应说此华严经故。所以诸佛,皆于无尽世...

《三藏法数》 / 741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刘虯所立五时教

晋武都山隐士刘虬,初分顿渐二教,以华严经為顿教,餘為渐教,渐教之中分五时。是唐土判教之嚆矢也:一、最初说提谓经,开五戒十善之人天教。二、成道后十二年中说阿含经等,开叁乘差别之教门。叁、佛成道后叁十年中说般若经维摩经等,说叁乘同观之空理。四、佛成道四十年后八年中...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2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二种毕竟

一、庄严毕竟,毕竟犹决定之义。谓一切众生皆有一乘正性,应须修于六度庄严,设若不修,不得正性;是则六度决定能为庄严之具。故疏云:以六度为庄严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叁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究竟毕竟,究竟犹至极之义,即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之性...

《三藏法数》 / 149字 / 2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莲华叁喻

莲华叁喻者,良以妙法难解,假喻易彰。莲华则华果同时,妙法则权实一体,故取莲华以喻权实之法也。 一、为莲故华,为莲故华有二喻:一喻为实施权,谓莲以喻实,华以喻权。盖譬如来为一乘之实,而施叁乘之权。故经云: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是也。二喻从本垂迹,谓莲以喻本,...

《三藏法数》 / 465字 / 2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权实不二门

十不二门之一。明叁乘权教即一乘实教之不二之理。法华文句叁下曰:「若双照,则权即是实,实即是权,虽二而不二。」又见十不二门指要钞下。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华严十类经

谓毗卢遮那如来,以本愿力,现法界无尽身云,遍一切处,常转无上法轮,令诸众生入华藏海,无有穷尽,故知此经,难可限量,然自狭至宽,略明十类。故现相品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是也。(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 一、略本经,谓此经一部...

《三藏法数》 / 951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

得意忘言

不拘泥於文句以味其真意也。僧肇之宝藏论曰:「得意忘言,一乘何异?」

《佛学大辞典》 / 32字 / 2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