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8 条搜索结果

如去

如来之别名。过去之诸佛如从生死去於涅槃中之义也。又乘真如之道而往於佛果之义也。大日经疏一曰:「梵本云但揭多者,但是如义,揭多是来义,知解义,说义,去义。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中略)一切诸佛得如是安乐性直至涅槃中,今佛亦如是去。故...

《佛学大辞典》 / 232字 / 8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四十八愿

谓阿弥陀佛,最初因中,名法藏比丘。彼时于世自在王佛前,白佛言:我发无上菩提之心,愿作佛时,身相光明,刹土殊胜,宁可得否?彼佛知其智识高明,心愿广大,乃以二千一百万佛刹善恶粗妙之相,随其心愿,悉令显现。法藏即一其心,遂得天眼,莫不彻见。复白佛言:我已摄取如上佛...

《三藏法数》 / 2629字 / 8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大护印

顺於如来藏申二水指(第四指),使指头相柱如山峰,其二火指(中指),头亦相柱稍屈如连环状,又开二空指(大指),相去二寸已下,即是。真言曰:南磨萨婆怛揭帝弊(归命一切如来等),萨婆佩也微揭帝弊(能除一切悕障等也,亦是嘆佛归命也),微湿囀目契弊(种种门也亦是巧妙养...

《佛学大辞典》 / 568字 / 8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六身

新译之心地观经所说:一理法身,本有之理也。二智法身,性德之智也。叁自受用身,修德之四智圆明常住於报土而自受法乐者。四受用身,对於十地菩萨现十种之身,以自己之报德使受用者。五胜应身,对於地前菩萨示现之应身也。六劣应身,对於二乘凡夫示现者,即丈六之化佛是也。已...

《佛学大辞典》 / 136字 / 7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唯识

梵语摩怛刺多Mātratā,此译曰唯。梵语毘若底Vijña ti,此译為识。梵语倒置之為识唯,通常為Vijñānamatravāda。唯者简别之义。简别识外无法,谓之唯。识者了别之义。了别之心略為叁种,广有八种,谓之识。然则唯识者為叁识或八识之复名数,非唯一识之义也。华严经就集起之义而云唯...

《佛学大辞典》 / 741字 / 7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四安乐行

谓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 一、身安乐行,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远离豪势,二、远离邪人邪法,叁、远离凶险嬉戏,四、远离旃陀罗,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六、远离欲想,七、远离不男之人,八、远离危害之处,九、远离讥...

《三藏法数》 / 381字 / 7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天名。又曰吠率怒天Veśṭana,译言围。名义集二曰:「别那,梁言围,亦云吠率怒天。」

《佛学大辞典》 / 39字 / 7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胎藏界

梵语蘗缚俱舍Garbha-kośa(dhātu)。有二义:一隐覆之义。如人在母胎而隐覆其胎也,理体隐於烦恼中而不显现,故云胎藏。二含藏之义。如母胎内含藏子体而覆育之也,理体能具足一切功德而不失之,故名胎藏。而此含藏有执持与出生之二义,其所譬之法有叁:一譬本具之理性。密教以地...

《佛学大辞典》 / 698字 / 7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四种法身

此為密教所立。一自性法身。诸佛之真身,理智法性,自然具足,常住之法身,叁世常恒,為从身流出之菩萨说叁密之法。自体法然,故云自性,具无為之作业,故云法界,此有理智差别,法界诸法,体性寂然,法尔不改,名理法身,即胎藏之四重圆坛是也。一切之法,互相周徧,冥理同体,名...

《佛学大辞典》 / 716字 / 7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五悔

五种皆称悔者,以其皆能灭罪故也。忏悔则灭身口意所作之业,劝请则灭波旬请佛入灭之罪,随喜则灭嫉修善之愆,回向则灭求生叁界之心,发愿则灭修行退志之过也。(梵语波旬,华言恶。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忏悔,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称忏...

《三藏法数》 / 376字 / 7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五略十广

摩訶止观一部之正说,广立十科,谓為十广。其第一大意中,更有五种分科,谓為五略。摩訶止观第一上所谓「今当开章為十:一大意,二释名,叁体相,四摄法,五偏圆,六方便,七正观,八果报,九起教,十旨归。」又所谓「初释大意,囊括始终,冠戴初后,意缓难见,今撮為五,谓发大心...

《佛学大辞典》 / 466字 / 7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嗔恚叁种发相

一、非理嗔相,谓行人修禅定时,嗔觉欻然而起,无问是理非理,犯不犯;无故而发嗔恚,障诸禅定,是为非理嗔相。 二、顺理嗔相,谓行人修禅定时,外人实来恼我,以此为缘,生于嗔觉,相续不息;亦如持戒之人,见非法者,而生嗔恚。嗔虽顺理,亦障禅定,是为顺理嗔相。 叁、诤...

《三藏法数》 / 178字 / 7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六大阿罗汉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其生死已尽,无法可学;又云无生,谓其断见、思惑尽,无复叁界受生;又云应供,谓其应受人天供养;又云杀贼,谓其能杀烦恼之贼。以其皆具叁明六通,无量功德,故称为大。此阿罗汉,承佛敕故,以神通力,延自寿量,住于世间,守护正法,至今犹未入灭。若...

《三藏法数》 / 852字 / 6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六神通

璎珞经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 一、天眼通,谓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无有障碍,是名天眼通。(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天耳通,谓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

《三藏法数》 / 358字 / 6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门叙密咒功德深广

一、护持国王,安乐人民门,宝星陀罗尼经云:一切国土中,所有陀罗尼流行之地,令其人王,常得拥护,势力自在;亦能拥护王之政教;一切不祥之事,皆悉断灭。复令财谷丰饶,人民安乐也。(梵语陀罗尼,华言咒,即愿也;亦云捻持,即真言也。) 二、能灭罪障,远离鬼神门,菩提场...

《三藏法数》 / 1158字 / 6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六知见

谓未见正道之人,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计有我、我所,计我之心,历于诸缘,即有十六知见之别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我者,谓于五阴中妄计有我也。我所,即五阴身等也。) 一、我,谓于五阴等法中,无明不了,妄计有我、我所之实,故名为我。 二...

《三藏法数》 / 695字 / 6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自恣

梵云 ravāraṇa鉢刺婆刺拏。旧翻自恣,新译随意。夏安居之竟日即在旧律為七月十六日,在新律為八月十六日,使清眾恣举己所犯之罪对比丘而懺悔之,故曰自恣。又云随意,又随人之意而恣举其所犯,故云随意。寄归传二曰:「梵云鉢刺婆刺拏,译為随意,亦是饱足义,亦是随人意...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6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逆流十心

谓修行之人,由前顺流十心,昏倒造恶,积集重累,生死浩然,而无际畔;今欲忏悔,应当逆此罪流,用十种心,翻除恶法也。 一、深信因果,谓修行之人,先须正信因果,业种虽久,终不败亡。岂有自作,人受果?是以深信善恶果报,不生疑惑。以此翻破拨无因果之心也。 二、生重惭...

《三藏法数》 / 604字 / 6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六字章句陀罗尼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所说。叁陀罗尼之一。六字者,念观音而诵此陀罗尼,则一脱六道之苦果,二得六妙门,叁证六根之相应,故曰六。非取於字句之数,依此中第一之义,立大悲观世音等之六观音,与六道配对。是天台之义立也。经曰:「应当净心係念一处,称观世音菩萨归依叁...

《佛学大辞典》 / 550字 / 6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波斯匿王十梦

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说:「舍卫国波斯匿王得十梦,以问佛:一有二瓶,一空,一满,其水往来,不入空瓶,表当来富者相送遗而不给贫者。二於马口尻置食,表大臣食於官与民。叁小树生花,表后世人叁十头白。四小树结实,表女子小即生子。五有羊食绳,表夫出贾贩,妇在家与男共住,食...

《佛学大辞典》 / 241字 / 6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五品

品者,次序之义。谓于圆教外凡位中而有浅深次序之别,故分五品也。(外凡者,因未登圣位,心居理外也。) 一、随喜品,随喜者,随修善,喜得成也。谓佛转法轮,众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是也。 二、读诵品,看文曰读,背文曰诵...

《三藏法数》 / 396字 / 6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七十五法

小乘俱舍宗立一切法為七十五,摄為五类:一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有法四十六,心不相应行法十四,无為法叁也。 第一色法十一RūPāṇi,分之為叁种:一五根,二五境,叁无表色也。 五根者:一、眼根Cakṣur indriya,二、耳根Śrotra indriya,叁、鼻根Ghrāṇa iudriya,四、舌根J...

《佛学大辞典》 / 2493字 / 6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十使

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贪等十使,皆能驱役行者心神,流转叁界生死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贪使,引取之心名为贪。谓于一切物及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为贪使。 二、嗔使,忿怒之心名为嗔。谓于一切违情之境,即起忿怒,是为嗔使。 叁、痴使,迷惑之心名为痴...

《三藏法数》 / 555字 / 6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二觉

一、自觉,谓觉知过去、未来、现在叁世一切诸法常无常等,悟性真空,了惑虚妄,功成妙智,能自开觉,故名自觉。 二、觉,谓自既觉已,运无缘慈,广说诸法,开悟众生,皆令离生死苦,得涅槃乐,故名觉

《三藏法数》 / 88字 / 6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饿鬼

梵语,薜荔哆Preta,译曰饿鬼。叁涂之一。法华经云:受地狱饿鬼畜生之苦是也。又為六趣之一。饿鬼趣常苦飢饿,由其所受果报不同,而有胜劣。有福德者,则為山林塚庙之神。下者居不净处,不得饮食,常受刀杖之苦。杂心论八曰:「从希求故,说饿鬼。」婆沙论百七十二曰:「有说飢...

《佛学大辞典》 / 276字 / 6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佛具九恼

如来已离一切障碍,成就无量诸胜功德,岂有如是种种业报之实。盖亦善巧方便,令诸众生,知造善恶业因,必有苦乐果报。故说此九种恼事也。 一、六年苦行,佛言:往昔波罗柰城边,有婆罗门子,名火鬘;复有瓦师之子,名护喜。二子少小心相敬念。护喜谓火鬘曰:共见迦叶如来。火鬘...

《三藏法数》 / 2142字 / 6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叁德

涅槃经所说大涅槃所具之叁德:一、法身德,為佛之本体,以常住不灭之法性為身者。二、般若德,般若译曰智慧,法相如实觉了者。叁、解脱德,远离一切之繫缚,而得大自在者。此叁者各有常乐我净之四德,故名叁德。而此叁德,不一不异,不纵不横,如伊字之叁点,首罗之叁目,称為大涅...

《佛学大辞典》 / 551字 / 6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七支

支即支分。身叁支谓杀、盗、淫,口四支谓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总名七支。即十恶中之七也。 一、杀生,谓断一切众生之命,故名杀生。 二、偷盗,谓潜起恶心,取财物,故名偷盗。 叁、邪淫,谓非己妻妾而行欲事,故名邪淫。 四、妄言,谓以虚诞之言,欺诳人,故名妄言...

《三藏法数》 / 186字 / 6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双贴释观音普门

天台智者大师,通释妙法莲华经一部之外,复以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世多持诵,故别立玄疏,详释此品。品题之中,乃约人法等十双,一一贴释,以观音普门具有此十双之义,该括自行化,始因终果之法。故历陈之,助显其义,可谓无余蕴矣。(玄即玄义,通释品题。玄谓幽微难见,义则别...

《三藏法数》 / 1460字 / 6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菩萨十戒

一、不杀戒,不杀戒者,谓慈心怜愍,不断一切命也。经云: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波罗夷罪。(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 二、不盗戒,不盗戒者,谓不攘窃人一切财物也。经云:一针一草,不得故盗;应生佛...

《三藏法数》 / 707字 / 6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种发心

十种发心者,谓诸众生,迷妄失真,念念起心,贪着诸境,业报不同,苦乐有异,皆因发心不纯也。 一、发地狱心,谓众生念念起贪嗔之心,日增月甚,造上品十恶,行火涂道,是名发地狱心。(上品者,谓人作恶,于欲作、正作,作已,叁时之中,俱不能悔也。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

《三藏法数》 / 854字 / 6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叁佛土

对於唯识论所说之叁佛身,定叁佛所居之国土:一、法性土,自性身之土,即真如之理也。此身土与体虽无差别,然相性不同,故以能知之觉相為佛(即身),以所知之法性為土。二、受用土,即报身受用之国土。為与大圆镜智相应之净识所变现,尽未来际而相续,以无漏之色為体。此中有自受...

《佛学大辞典》 / 219字 / 5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广六度行

一、广施,旷大曰广,舍财曰施。谓行施者,既怀广大之心,应当知身非常,四大不净,会归败坏;知身既不我有,财物亦是虚幻,乃至世间万物皆悉无常,由是观身非身,观物非物,纵心恣施,了无挂碍;复能广弘法施,开化愚蒙,故曰广施。(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二...

《三藏法数》 / 698字 / 5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五钝使

五钝者,钝即迟钝也。谓此五种妄惑,由推前身见等五种利使而生,对利说钝,故名钝使。 一、贪欲使,贪即引取无厌也。谓诸众生,贪着世间色欲财宝,恣纵心情,而无厌足,由此贪惑之所驱役,流转叁界,故名为使。(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嗔恚使,嗔即忿怒,谓诸...

《三藏法数》 / 290字 / 5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魔

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能夺命,谓能夺众生智慧之命;又翻作障,能于修道之人而作障难故也。 一、蕴魔,谓色受想行识五蕴为魔也。盖贪着五蕴之法,起惑造业,障碍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蕴魔。 二、烦恼魔,谓一切烦恼之惑为魔也。盖贪着五尘之境,起诸烦恼,障碍正道,遂失...

《三藏法数》 / 545字 / 5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修行五门

一、修行施门,施有叁义:谓若见一切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舍自悭贪,令彼欢喜,即资生施也。若见厄难,恐怖危逼,随己堪任,方便救济,令彼无畏,即无畏施也。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所解,方便为说,不为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回向菩提,即法施也,是名修行...

《三藏法数》 / 354字 / 5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大乘五位

一、资粮位,谓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以福德智慧为助道资粮,故名资粮位。(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

《三藏法数》 / 431字 / 5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四土

一、自性身依法性土,自性身者,以真如自性为身,即法身也。法性土者,即理土也。谓此身土体无差别,俱非色相所摄,譬如虚空,遍一切处,是名自性身依法性土。 二、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自受用身者,谓自受用法喜之乐,名自受用身,即自报身也。自受用土者,即实报土也。谓佛以...

《三藏法数》 / 393字 / 5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五部护摩

护摩法总有六种,其中延命之一法入於增益中而為五种以配五部。诸经轨之说不同。又内外八供,通用於一切法。此二者属於五部,是叁十七尊虽各有所成之悉地,然亦通而皆成一切法,故如是通别互说也。今略解秘藏记之说,先息灾段,以佛母為本尊,佛母者佛眼尊也。两部皆以佛眼為佛部之...

《佛学大辞典》 / 622字 / 5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巴陵叁转语

巴陵,谓岳州顥鑑禪师也。碧严第十叁则评唱曰:「师,常缝坐具行脚,深得云门脚跟下之大事,所以奇特。后出世為云门法嗣,先住岳州巴陵,不更作法嗣之书,只得叁转语上云门。如何是道?明眼人落井。如何是吹毛剑?珊瑚枝枝撑着月。如何是提婆宗?银碗裹盛雪。云门云:日老僧忌...

《佛学大辞典》 / 150字 / 5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七种慢

谓诸众生无明妄惑,障覆于心,而生执取;恃己凌,贡高自大,于佛法中自谓满足。所计不同,故有七种也。 一、慢,慢者,谓同类相傲也。如于相似法中,执己相似。又于下劣中,执己为胜也。 二、过慢,过慢者,谓于同类相似法中,执己为胜;或复人胜于己处,执为相似,言我与...

《三藏法数》 / 306字 / 5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二妙

妙為法华经题之妙,故有二义:一、相待妙,藏通别圆之四教,相对而判麤妙也。尔前所说诸经藏通别之叁教為麤法,法华经所说之圆教為妙法,如斯就教体之上彼此相待,以今经名為妙,是曰相待妙。二、绝待妙,开会叁教麤法,為一妙法,妙法之外无麤法可待望,是曰绝待妙。是今经独特之...

《佛学大辞典》 / 343字 / 5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伊剎尼

Iksaṇi,得知人心中所思之咒术名。俱舍论二十七曰:「有咒术名伊剎尼,持此便能知心念。」俱舍光记二十七曰:「有咒术名伊剎尼,持此便能知心念,如心通。伊剎尼,此云观察。又真諦云:伊剎尼,是论名。是露形外道师所造,翻為观察。此咒从彼所造论為名,故称伊剎尼。」玄...

《佛学大辞典》 / 138字 / 5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十普门

普,遍也。门,即能通之义。谓菩萨以圆融中道,妙观通入,常住实际理地。故立此十门也。 一、慈悲普,慈能与乐,悲能拔苦。盖菩萨即于一念之中,遍观十界善恶苦乐,而起慈悲与拔之想。普令众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故名慈悲普。(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

《三藏法数》 / 1131字 / 5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十通

一宿命通,二天耳通,叁心通,四天眼通,五现神力,六现多身,七往来速疾,八能庄严剎土,九现化身,十漏尽通。见华严离世间品。又华严经说十通:一心通。二天眼自在清净通。叁宿住智通。四知劫通,知久远劫之事也。五天耳智通。六无体性智通,通达诸法无性之理而变现自在,广...

《佛学大辞典》 / 200字 / 5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布沙

又曰逋沙,布洒。见[布萨]条。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5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叁力

大日经悉地出现品曰:「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与法界力,周徧眾生界。」以此偈中说叁力故称為叁力偈:一、我功德力,即自身之修行,是自缘也。二、如来加持力,即如来之加持,是缘也。叁、法界力,自心所具之佛性,是内因也。此内外自之因缘和合而成办业事。大日经疏十一...

《佛学大辞典》 / 213字 / 5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十八道

此為真言修法最初之法,通於胎金两部者也。十八道念诵次第密记曰:「先洗手,着净衣,悬袈裟,作净叁业叁部神守护身法,观字,变成五股金刚杵,从杵各照身口意业中,由此加持力而叁业罪障速疾消灭,显得叁部诸尊,此即灭身叁口四意叁之十恶而显得叁部诸尊之实义也。已下正為十八道...

《佛学大辞典》 / 3258字 / 5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十法界

华严家為分别圆融无碍之义相而立四法界,天台家為差别尘沙之事相而立十法界,对配之,即横竪之二门也(四横十竪)。十法界者:一、佛法界,自觉觉觉行共满之境界也。二、菩萨法界,為无上菩提修六度万行之境界也。叁、缘觉法界,為入涅槃修十二因缘观之境界也。四、声闻法界,為...

《佛学大辞典》 / 400字 / 5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陈弃药

又云腐烂药。南山旧律家依僧祇四分所说谓為大小便,义净新律家依有部律谓為人所遗弃之医药。僧祇律四曰:「若被毒,医言应服大便汁。若自己许不须復受,若许者当受。比丘病,医言当服小便者,不得取初后,应取中。若自己许承取即名受,若在地及许当受。」四分律四十二曰:「尔...

《佛学大辞典》 / 497字 / 5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十号

此十号义,若总略释之,则:无虚妄名如来,良福田名应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叁明名明行足,不还来名善逝,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名无上士,调心名调御丈夫,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知叁聚名佛。具兹十德,名世间尊。祖师所述经教,皆依此义而释。今此经中,合世间解、无上士...

《三藏法数》 / 669字 / 5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六十四梵音

如来之音声。有六十四种殊妙之相。梵者清净之义。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七曰: 「一、流泽声,Snigdhā。二、柔软声,Mṛdukā。叁、悦意声,Manojñā。四、可乐声,Manoramā。五、清净声,Śuddhā。六、离垢声,Vimalā。七、明亮声,Prabhāsvarā。八、甘美声,Valgu。九、乐闻声,Śravaṇiy...

《佛学大辞典》 / 1233字 / 5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四身

一、自性身,自性身者,即法身也。谓诸如来真净法界,湛然常寂,具足无边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也。 二、自受用身,自受用身者,即自报身也。谓诸如来,内智湛然,照真法界,尽未来际,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也。 叁、受用身,受用身者,为机所感,而现此身,即报身也...

《三藏法数》 / 221字 / 5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五转

密教之说,凡自因至果所得之功德,有五位,五位次第转生,故名五转。第一者发心,初发菩提心而求佛果之心也,第二者修行,修叁密之行而趣向佛道也。第叁者菩提,由行因而证果德也。第四者涅槃,果德既满而入於涅槃也。第五者方便究竟,圆满上四德而利之方便究竟也。此五转,即五...

《佛学大辞典》 / 904字 / 5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二种身土

身即能依之色身,土即所依之国土。既有能依之身,必有所依之土;故名二种身土。 一、自受用身土,自受用身土者,谓自己修因之所感,称性受用种种法乐,自在无碍,故身名自受用身,亦名圆满报身。土名自受用土,亦名实报庄严土。盖诸佛如来,历无数劫修习无量善根所感,周遍法界...

《三藏法数》 / 204字 / 5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佛十宿缘

谓佛在摩竭提国竹园中,阿耨大泉,与大比丘众俱。时舍利弗问佛孙陀利等十事宿缘。佛答:皆从往劫,造众恶因,无数千岁,受无量苦报。余残未尽,于成道后,复偿宿对。复告舍利弗:汝观如来,众恶皆尽,万善普备,犹不免此宿缘者;盖欲示人,凡造恶业,果报难逃。故说是宿缘也。(...

《三藏法数》 / 2599字 / 5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叁不退

一位不退,既修得之位次不退失也。二行不退,於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也。叁念不退,於正念不退转也。此叁不退配於菩萨之行位,依诸宗而异。据法相大乘,则依万劫修因,入十住之位,虽识观成就,无復退堕恶业流转生死之位,谓之位不退。既入初地成就真唯识观於利之行不退失,谓之行不...

《佛学大辞典》 / 331字 / 5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十恶果报

谓众生前世造十恶业,感饿鬼、畜生、地狱叁恶道报。受是苦尽,若生人中,余业未尽,每一恶中,复受二种果报,故名十恶果报也。 一、杀生果报,谓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叁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是名杀生果报。 二、偷盗果报,谓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

《三藏法数》 / 544字 / 5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0日

止观

梵名奢摩,Śamatha毘鉢舍那Vi aśyana译言止观,定慧,寂照,明静。止者停止之义,停止於諦理不动也。此就能止而得名。又止息之义,止息妄念也。此就所观而得名。观者观达之义,观智通达,契会真如也。此就能观而得名。又贯穿之义,智慧之利用,穿凿烦恼而殄灭之也。若就所修之...

《佛学大辞典》 / 828字 / 5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净居天真言

(归命语上略)摩拏囉摩达摩叁婆嚩费婆嚩迦那。叁。叁。莎訶。第一句摩拏囉摩為意悦之义,受种种乐,故意悦也。第二句达摩叁婆嚩為法生之义,此為佛所化生,不关於世天之垢,自法而生也。第叁句,费婆嚩為随有之义,第四句迦那為说之义,通上句曰随有所说,随彼法而生,以之解...

《佛学大辞典》 / 164字 / 5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