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7 条搜索结果

昔道人于山中学道。山中多有蝮蛇,道人畏之,便依一树下,高布床耨坐禅念定;而但苦睡,不能自制。天人则于空中笑,觉之,遂睡,不解天人因作方便,欲恐令不睡极。夜,天人言:“咄咄道人,毒蛇来矣!”道人大怖,便然灯火,遍求之不见。天人数数不止,道人乃更恚曰:“天人何以犯两...

《杂譬喻经(上下卷)》 / 失译人名附后汉录 / 215字 / 9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6月28日

七善

佛所说大小乘之经典,具七善。故曰正法。成实论叁善品曰:「佛自讚言:我所说法,初中后善,义善,语善,独法,具足,清净调柔,随顺梵行。」就论解之,一、时善,一部初中后叁时之所说,皆甚深也。二、义善,佛法之义,深有利益,得今世后世及出世之道利也。叁、语善,随方俗之语...

《佛学大辞典》 / 470字 / 9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二十重华藏庄严世界海

谓此世界,住在香水海中,莲华之上,种种妙宝庄严,含藏一切世界,深广无穷也。此世界海,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此微尘数风轮,最在上者,名殊胜威光藏,能持普光摩尼庄严香水海,此香水海出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蕊香幢,此世界海,住在其中,方均平,清净坚固,金刚轮山,...

《三藏法数》 / 1802字 / 9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二十五有

恶趣(为)天下天(并前为八)六欲天(并前为十)梵天(并前为十五)无想天(并前十六)五净居天(并前十七)初禅二禅叁禅禅等(并前合二十一)无色界天。是名二十五有。

《法门名义集》 / 83字 / 9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叁千大千世界

一须弥山一天下。下阿鼻地狱上至非想非非想天。此为一段。叁界众生如是次第有千须弥山天下。乃至千非想非非想天。有一大铁围山绕之。名为小千世界。即以小千铁围为数至千。复有大铁围绕之。名为中千世界。亦名二千世界。即以中千名数数之至千。复有大铁围山绕之。名为叁千大千...

《法门名义集》 / 287字 / 9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六和敬

僧以和合為义。和合有二义:一理和,同证灭理也,是在见道以上之圣者。二事和,此有六种,即六种敬具也。属於见道以前之凡僧。一、身和敬,同礼拜等之身业也。二、口和敬,同讚咏等之口业也。叁、意和敬,同信心等之意业也。、戒和敬,同戒法也。五、见和敬,同空等之见解也。六...

《佛学大辞典》 / 422字 / 9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藏教七阶

藏教者,即小乘经律论叁藏教也。阶者,阶级次第也。谓藏教菩萨修行之次第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弘誓愿,弘者,大也。誓者,要制其心也。愿者,志求满足也。谓菩萨从初发心,观谛境,发弘誓,一、未度者令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此观苦谛境。...

《三藏法数》 / 1095字 / 8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五部大论

无着菩萨承弥勒菩萨之旨,着五部之大论:一、瑜伽师地论,百卷,唐玄奘译。二、分别瑜伽论,未翻。叁、大乘庄严经论,十叁卷,唐波罗颇蜜多罗译。、辨中边论颂,一卷,唐玄奘译。五、金刚般若论,二卷,秦罗什译。瑜伽论记一上曰:「慈氏菩萨随无着机,恒於夜分从知足天降於禪堂...

《佛学大辞典》 / 148字 / 8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忧陀那

Udāna,又作优陀那,乌陀南,鄔陀南,优檀那,鄔駄南,鬱陀那等。发语言时喉中之风。智度论六曰:「如人欲语时,口中风出,名优陀那。此风出己,还入至脐,触脐响出,响出时触七处退,是名语言。」 又译曰丹田。圆觉经大钞十一之下曰:「有师言:脐下一寸,名忧陀那,此云丹田。...

《佛学大辞典》 / 637字 / 8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无碍智

(亦名无碍辩,出法界次第) 谓菩萨于此法,智慧明了,通达无滞,故名无碍智。以其辩说融通,亦名无碍辩。 一、义无碍智,谓菩萨了知一切诸法义理,通达无滞,故名义无碍智。 二、法无碍智,谓菩萨通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故名法无碍智。 叁、辞无碍智,谓菩萨于诸...

《三藏法数》 / 190字 / 8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闻经八种功德

一、端正好色,端正好色者,谓人以正信之心,严洁其身,听闻佛经。以是功德,报得色身端正,而无丑恶之相也。 二、力势强盛,力势强盛者,谓人以精进勇猛之力,听闻佛经。以是功德,报得福力威势,降伏一切,而不怯弱也。 叁、心悟通达,心悟通达者,谓人听闻佛经,解知义趣深...

《三藏法数》 / 365字 / 8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五种灌顶

一、阿闍梨灌顶,即传法灌顶。此有叁部之别。二、受明灌顶,又云成就灌顶。叁、息灾灌顶,又云灭罪灌顶。、增益灌顶,又云求果灌顶。五、降伏灌顶,又云除难灌顶。见入坛钞二。 又一、光明灌顶,以光明加被行者之身也。二、甘露灌顶,以香水灌顶也。叁、种子灌顶,观种子而布於...

《佛学大辞典》 / 237字 / 8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法舟

佛法能度人出生死海,故以舟譬之。佛说生经曰:「法為舟船,度诸未度。」寄归传曰:「叹法舟之遽没。」

《佛学大辞典》 / 46字 / 8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六种意乐

谓菩萨修习一切法门,皆须作意欣乐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广大意乐,谓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奉施如来;复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现世得证佛果,犹无厌足,是名广大意乐。(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三藏法数》 / 323字 / 8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叁啟经

佛说无常经之异名。一卷,唐义净译。马鸣菩萨於经前与经后讚嘆叁宝之德,论迴向发愿,添述意及宣明经意无常之偈颂,开一部為叁段,故名為叁啟经。佛制使以此经於葬亡时讽咏之。又印度僧徒,於日暮礼塔必讽咏此经。寄归传曰:「所诵之经多诵叁啟,乃是尊者马鸣之所集置,初可十颂...

《佛学大辞典》 / 221字 / 8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颠倒

有二种之倒:一,凡夫之倒。二,二乘之倒。凡夫之倒:一,常颠倒,於世门无常之法而起常见者。二,乐颠倒,於世间之诸苦而起乐见者。叁,净颠倒,於世间之不净法而起净见者。,我颠倒,於世间之无我法而起我见者。心受身法之念处,如其次第,為破此倒之观法也。见俱...

《佛学大辞典》 / 221字 / 8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六欲天

欲界有六重之天,谓之六欲天:一、王天,有持国,广目,增长,多闻之王,故名王天。二、忉利天,译言叁十叁天,帝释天為中央,方各有八天,故从天数而名叁十叁天。叁、夜摩天,译言时分,彼天中时时唱快哉,故名。、兜率天,译言喜足,於五欲之乐生喜足之心,故名。五、...

《佛学大辞典》 / 192字 / 8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佛五姓

西域记云:姓所以系统百世,使不别也。佛祖统纪云:世人皆知如来为刹帝利之主种,而不知瞿昙释迦前后立姓之由。瞿昙之义有,或云纯淑,或云地最胜,此从本德而称也;或云甘蔗,或云日种,此就本缘而言也。释迦之义有叁:据德立号则曰能仁,依处称名则曰舍夷直林。然释迦立姓之...

《三藏法数》 / 613字 / 8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叁十二应

谓观世音菩萨,于往昔无数恒河沙劫,有佛名观世音,蒙彼如来,授以如幻闻熏闻修金刚叁昧,同佛慈悲,拔苦与乐,身成叁十二应,入诸国土,化一切众生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声教熏习,故曰闻熏;闻而复修,故曰闻修。金刚有坚利之能,以喻叁昧之力也。梵语叁昧,...

《三藏法数》 / 1983字 / 7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观诸异道品

“尔时,太子自手执刀,割于头髻,剃除须发,身着袈裟,即时无量百千诸天,生大欢喜,遍满其体,不能自胜,以喜欢心,齐出声叫,大歌大啸,弄诸衣裳,口大唱言:‘悉达太子!今已出家。悉达太子!今已出家。其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已一切生法众生,当得解脱于彼生法,乃至应...

《佛本行集经》 /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 5084字 / 7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6月29日

长阿含经

阿含经之一。二十二卷,姚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见阿含经条。(CBETA註:疑為见[阿含经]条)

《佛学大辞典》 / 47字 / 7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复次,夫听法者有大利益,增广智慧,能令心意悉皆调顺。 我昔曾闻,师子诸国,尔时有人,得摩尼宝大如人膝,其珠殊妙世所希有,以奉献王。王得珠已,谛视此珠而说偈言: 往古诸王等,积宝求名称, 聚会诸宾客,出宝自矜高。 舍位命终时,捐宝而独往, 唯有善恶业,...

《大庄严论经》 /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 1184字 / 7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1日

二十五护戒神

护戒神者,谓五戒之中,各有五神,为作卫护也。灌顶经云:若持五戒者,有二十五善神卫护其身,在人左右,守于宫宅门户之上,使万事吉祥也。 一、护不杀戒五神,一、荼刍毗愈陀尼,护持戒人身,辟除邪鬼;二、输多利输陀尼,护持戒人六情,悉令完具;叁、毗楼遮那世波,护持戒人...

《三藏法数》 / 590字 / 7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陀罗尼

梵语陀罗尼,华言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也;又翻遮持,谓遮空、有二边之恶,持中道之善也。 一、法陀罗尼,谓诸菩萨得念慧力,持所闻法,经无量时,永不忘失,是名法陀罗尼。 二、义陀罗尼,谓诸菩萨持所闻无量义趣,经无量时,永不忘失,是名义陀罗尼。 叁、咒陀罗尼,...

《三藏法数》 / 192字 / 7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七灭諍

比丘具足戒八篇之第八為灭比丘諍论之戒律也。比丘之諍有事:一、言諍,此由谈论法相是非而起之諍也。二、觅諍,求觅比丘所犯之罪而起之諍也。叁、犯諍,缘比丘犯罪之虚实轻重而起之諍也。、事諍,依他行羯磨之事,或云如法,或云不如法之諍也。灭已上諍,有七种之毘尼,应用...

《佛学大辞典》 / 511字 / 7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悉檀

悉,遍也。檀,梵语具云檀那,华言施。华梵兼称,故名悉檀。佛以此说法,遍施一切众生,故名悉檀也。 一、世界悉檀,世即隔别之义,界即界分也。盖由众生根器浅薄,故佛随其所欲乐闻,为之次第分别而说,令生欢喜,是名世界悉檀。 二、为人悉檀,谓佛欲说法,必先观众生机...

《三藏法数》 / 247字 / 7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五秘密曼荼罗

又名十七尊曼荼罗。於金刚萨埵欲触爱慢之五秘密,加八供摄而成,故有此称。金刚界九会中之理趣会,即与此曼荼罗相当。普通流布之像,中央画金刚萨埵,右边安欲触二尊,左边安爱慢二尊。而宗睿所传之曼荼罗,欲金刚画於萨埵之左后,触金刚安於右后,爱金刚安於左侧,慢金刚安於右...

《佛学大辞典》 / 242字 / 7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十六大力

佛赴阿耨达龙王请,为说无欲法,令诸菩萨修于清净之行,当得此十六大力,调摄身心而化众生也。(梵语阿耨达,华言无热恼。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志力,谓菩萨心志,善能总持诸佛一切所说之法,化导众生,是名志力。 二、意力,谓菩萨心意,同佛所行,于...

《三藏法数》 / 650字 / 7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一如

一者不二之义。如者不异之义。名不二不异曰一如。即真如之理也。叁藏法数曰:「不二不异,名曰一如,即真如之理也。」文殊般若经下曰:「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讚弥陀偈曰:「同乘一如号正觉。」教行信证曰:「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密教以事...

《佛学大辞典》 / 212字 / 7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十法界

法界者,诸佛众生之本体也。然圣六凡,感报界分不同,故有十法界焉。(圣者,佛、菩萨、缘觉、声闻也。六凡者,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 一、佛法界,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觉具叁义:一者自觉,谓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谓运无缘慈,度有情众...

《三藏法数》 / 1127字 / 7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一百八法明门

法明门者,为令众生破除昏暗,通达一切智慧也。故护明菩萨在兜率天宫,欲下人间托生,即于师子座上,宣说此一百八门,留与诸天,以作忆念,然后下生也。(护明菩萨,即释迦牟尼佛在天宫之号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正信法明门,谓不破坚牢心故。净心法明门,谓无秽浊故。欢喜...

《三藏法数》 / 2717字 / 7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梵名提婆Deva,又名素罗Sura,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胜之义。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之所,其一分在须弥山中,其一分远在苍空,总名之為天趣。六趣之一也。又不拘其住处指一切之鬼神,名為天,如鬼子母神谓之鬼母天。又一切好妙之物名為天,如人中之好华谓之天华...

《佛学大辞典》 / 315字 / 7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安乐行

谓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 一、身安乐行,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远离豪势,二、远离邪人邪法,叁、远离凶险嬉戏,、远离旃陀罗,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六、远离欲想,七、远离不男之人,八、远离危害之处,九、远离讥...

《三藏法数》 / 381字 / 7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胎藏界

梵语蘗缚俱舍Garbha-kośa(dhātu)。有二义:一隐覆之义。如人在母胎而隐覆其胎也,理体隐於烦恼中而不显现,故云胎藏。二含藏之义。如母胎内含藏子体而覆育之也,理体能具足一切功德而不失之,故名胎藏。而此含藏有执持与出生之二义,其所譬之法有叁:一譬本具之理性。密教以地...

《佛学大辞典》 / 698字 / 7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安乐行

安乐行者,乃清凉澄观国师依法华经安乐行品而立。谓涅槃之果,名为安乐;修此行者,能趣涅槃,故名安乐行。又住此行,则身静神定,外苦不干,故名安乐行。(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毕竟空行,毕竟空行者,心境两忘,空有双会也。法华经云:行处近处。谓以观照理,如...

《三藏法数》 / 346字 / 7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念处

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也。谓诸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起颠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为令众生修此观,以除倒,故名念处也。 一、观身不净,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揽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

《三藏法数》 / 445字 / 7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五利使

利即快利之义,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也。使即驱役之义,谓诸众生,为此五种妄惑,驱役心神,流转叁界,无有出期,故名使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身见使,身见者,谓诸众生于名色、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中,妄计为身也。由此身见,驱役心神,流...

《三藏法数》 / 472字 / 7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五上分结

上分结者,即色界、无色界之结惑也。 一、色爱结,色爱者,即色界思惑也。谓色界众生,虽无欲界粗染贪爱,而于上妙五欲取着无厌,由此爱惑系缚,不能出离,故名结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无色爱结,无色爱者,即无色界思惑也。谓无色界众生,虽...

《三藏法数》 / 318字 / 6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五略十广

摩訶止观一部之正说,广立十科,谓為十广。其第一大意中,更有五种分科,谓為五略。摩訶止观第一上所谓「今当开章為十:一大意,二释名,叁体相,摄法,五偏圆,六方便,七正观,八果报,九起教,十旨归。」又所谓「初释大意,囊括始终,冠戴初后,意缓难见,今撮為五,谓发大心...

《佛学大辞典》 / 466字 / 6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八胜处

发胜知胜见以捨贪爱之八种禪定也。是為起胜知胜见之依处,故名胜处。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心有色想,故云内有色想,又以观道未增长,若观多色,则恐难摄持,故观少色,谓為观外色少。但观内身之不净,或观少许之外色清净也。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内心有色想之义如上...

《佛学大辞典》 / 638字 / 6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弃老国缘

佛在舍卫国。尔时世尊,而作是言:“恭敬宿老,有大利益:未曾闻事而得闻解,名称远达,智者所敬。” 诸比丘言:“如来世尊!而常赞叹恭敬父母耆长宿老。” 佛言:“不但今日,我于过去无量劫中,恒恭敬父母耆长宿老。” 诸比丘白佛言:“过去恭敬,其事云何?” 佛言:“过去...

《杂宝藏经》 /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昙曜译 / 1452字 / 6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9日

佛於拘尸那城Kusinagara娑罗Śāla双树间入灭时,东西南北各有双树,每面双树,一荣一枯,故曰荣,此有二重之意:一表凡夫二乘之八倒,二為表二乘菩萨之八正也。凡夫二乘之八倒者,谓凡夫於世间苦空无常无我之法,起常乐我净之见,是為凡夫之倒,故譬之以荣,又二乘向涅槃...

《佛学大辞典》 / 429字 / 6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五悔

五种皆称悔者,以其皆能灭罪故也。忏悔则灭身口意所作之业,劝请则灭波旬请佛入灭之罪,随喜则灭嫉他修善之愆,回向则灭求生叁界之心,发愿则灭修行退志之过也。(梵语波旬,华言恶。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忏悔,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称忏...

《三藏法数》 / 376字 / 6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7日

五比丘

佛最初所度之五个比丘。皆為佛之姻戚。一、憍陈如,二、额鞞,叁、跋提,、十力迦叶,五、摩男俱利。是為文句之叁之说,而诸经论诸家之义皆同。然列為一、陈如(又拘邻),二、頞鞞(又湿鞞阿说示马胜),叁、拔提(又摩訶男),、十力迦叶,五、俱利太子。又玄义释籤六之二...

《佛学大辞典》 / 212字 / 6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

十六大力

佛趣阿耨达龙王之请,為说无欲之法,使诸菩萨修诸清净行,当得此十六大力,调摄身心,而化诸眾生也。一、志力,菩萨心志,善总持一切诸佛所说之法,以化眾生,名為志力。二、意力,菩萨心意与佛之所行同。於诸眾生未度者愿悉度之,名為意力。叁、行力,菩萨能以精进之行,通达一切...

《佛学大辞典》 / 495字 / 6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