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性行,经云:若诸菩萨本性已来,贤良质直,顺父母教,信敬沙门,及婆罗门;善知家内尊卑亲疏,恭敬承事无失,具足十善,复更广行其余善业,是名菩萨自性行。(梵语沙门,华言勤息。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
《三藏法数》 / 324字 / 4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五眼中就菩萨所得而除佛眼,谓之四眼。因菩萨未得佛眼也。仁王经上曰:「四眼五通。」同天臺疏曰:「四眼者嘆眼,菩萨行未圆,义当无佛眼也。」又,密教中立四眼。见[四种眼]条。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有漏者,谓漏落叁界生死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不寂静过失,谓诸众生,随逐根尘,起诸妄想,颠倒散乱,而无禅定之功,不能断惑证果,是为不寂静过失。 二、内外变异过失,谓诸众生,由内心乱想,外境迁流,心境相应,更互变异,所谓心随境起,境逐心生,...
《三藏法数》 / 219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起信论以眾生心為大乘之法体,名之為大乘之义理,分為叁种之大义与二种之乘义:一、体大,眾生心之体性,真如平等,无生无灭,无增无减,毕竟常恒也。二、相大,眾生心之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乐我净等一切功德也。叁、用大,眾生心之体性,具足一切功德,内潜源底而薰妄心,外现报...
《佛学大辞典》 / 271字 / 4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一、大乘光明定,谓此定所发智慧,即能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故名大乘光明定。(理教行果者,理即所诠之理,教即能诠之教,行即所修之行,果即所证之果也。) 二、集福王定,谓此定自在,即能聚集无边福德,如王势力,无有等比,故名集福王定。 叁、贤守定,谓此定即能守持世间、...
《三藏法数》 / 163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息即鼻中出入之气也。谓坐禅之人,若欲摄心入定,必先行数息之法。息有四种不同,故须拣其粗而守其细也。 一、风,谓鼻中之气,出入有声,为风。坐禅之人,若依之而数,则心散难调,故须拣而不用也。 二、喘,谓鼻中之气,虽无声相,而结滞不通者,为喘。坐禅之人,若依之而数...
《三藏法数》 / 234字 / 4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Bhūta,已生之有情名為部多。俱舍论十曰:「又契经说,食有四种,能令部多有情安住。(中略)言部多者,显已生义。诸趣生已,皆谓已生。」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部多,已生义,含多解,故仍置本名。」 又以名鬼类之一种。慧苑音义下曰:「部多宫。部多,此云自生。谓此类从父母生...
《佛学大辞典》 / 129字 / 4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一、胜义僧,谓诸佛世尊及诸菩萨、缘觉、声闻等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通达无碍,而得自在,是名胜义僧。 二、世俗僧,谓剃除须发,被服袈裟,成就出家威仪,能持佛之禁戒,是名世俗僧。 叁、哑羊僧,谓愚痴鲁钝,不能了知根本等罪犯与不犯,及于微小之罪,不能发露忏悔,是名...
《三藏法数》 / 180字 / 4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一、称名念佛,谓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于昼夜间,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如是岁月既久,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二、观像念佛,谓观阿弥陀佛形像相好,口称佛名,则心不散乱。心不散乱,...
《三藏法数》 / 310字 / 4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谓外道之人,于色受想行识五阴法中,每一阴起四种见,则成二十见。约过去、现在、未来叁世论之,成六十见。此六十见,以断、常二见,而为根本,则总成六十二见也。(四种见者,谓于五阴中,如计色大我小,我在色中,为一见。我即神我,谓识神也。又计我大色小,色在我中,为二见...
《三藏法数》 / 147字 / 4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又名如来清净禪。楞伽经所说四种禪之一。如来所得之禪定,即首楞严定也。依此禪定穷究法身般若解脱叁德秘藏之大涅槃,而起无作之妙用,别於外道二乘菩萨所得之涅槃,谓之如来禪。楞伽经二曰:「云何如来禪?谓人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叁种乐住,成办眾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禪。」同经...
《佛学大辞典》 / 316字 / 4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本觉之体相有四种之义。镜亦有四义,故取之為喻。一如实空镜。真如之体,本来空寂,离一切妄相,犹如空镜离一切外物之体,谓之如实空镜。即空真如是也。二因薰习镜。真如之觉体具无量之性德,為净法之因,犹如镜体能现万象,此净法之因能由内薰眾生之妄心,故名因薰习镜,即不空真...
《佛学大辞典》 / 244字 / 4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亦名四道,出阿毗达磨俱舍论) 对即敌对,治即攻治。譬如人有此病,即用此药治之,故名对治。 一、厌患对治,谓众生见欲界生死之苦,烦恼惑业之集,深生厌恶,起大加行,修于圣道,对治苦、集,故名厌患对治。 二、断对治,谓众生知一切烦恼惑业,能招生死之苦,于是修无间道...
《三藏法数》 / 240字 / 4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一切印契一切法要以四智印摄尽之:一大智印,梵名摩河岐若勿他罗Mahā-jñāna-mudrā五相成身之佛也。二叁昧耶印,梵名叁昧耶岐若勿他罗Samaya-jñānā-mudrā诸尊所持叁昧耶形五鈷刀莲华之类也。又结於诸尊手之印契也,又结於行者手之印契也。叁法智印,梵名陀罗摩岐若勿他罗Dharma...
《佛学大辞典》 / 362字 / 4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一、施设依,施设,犹建立也。谓人依五蕴中,假用言说,施设我及众生各各不同,有如是生类,如是种姓,如是名字,如是饮食,如是苦乐寿夭等,是名施设依。(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摄受依,摄受,含摄容受也。谓人依于父母妻子奴婢僮仆等,以为我所摄...
《三藏法数》 / 478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日本传教大师定一家之学生式。其中置止观遮那两业。年度二人,受大戒后,使专修此两业,十二年不得出山门。止观业者,年年每日以法华经,金光明经,仁王经,守护经诸大乘经之护国眾经,使之长转长讲。遮那业者,岁岁每日以遮那经,孔雀王经,不空羂索经,佛顶经诸真言等之护国真言...
《佛学大辞典》 / 153字 / 4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苑公,唐贤首藏法师弟子也。因宝性论有四种众生不识如来藏,遂立四教焉。(四种众生者,一凡夫、二声闻、叁辟支、四初心菩萨也。) 一、迷真异执教,谓诸外道、凡夫,迷于真性,广起异计,故云迷真异执教。 二、真一分半教,谓声闻、辟支二人,于真如随缘不变二分义中,但得随...
《三藏法数》 / 293字 / 4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亦名四种生,出法苑珠林) 人四生者,谓世间之人,亦具卵胎湿化四种之生也。 一、卵生,卵生者,谓依壳而出也。婆沙论云:昔有商人,入海得一雌鹤,遂生二卵,卵渐湿熟,生二童子,端正聪明,年长出家,得阿罗汉。大名世罗,小名邬波世罗是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二...
《三藏法数》 / 362字 / 4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梵语犍度,华言法聚。谓佛弟子迦旃延以诸法门,各从其类,分为八聚,故名八犍度论。(梵语迦旃延,华言不定。佛十大弟子中之一也。) 一、杂犍度,如经,为声闻说四善根及四圣果、有余、无余涅槃等法不一,故名杂犍度。(四善根者,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即四加行也。四...
《三藏法数》 / 871字 / 4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有四种(一)菩萨瓔珞经所说。一如如智法身,证如如之理之实智也。二功德法身,十力四无畏等一切之功德也。叁自法身,地上菩萨应现之应身也。天台谓之為胜应身,法相谓為报身中之他受用身。四变化法身,台家所谓劣应身,法相家所谓变化身也。五虚空法身,如虚空离诸相之如如理也。...
《佛学大辞典》 / 448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一未发心而与授记,或有眾生往来五道,诸根猛利,好乐大法,佛知是人自此过若干阿僧祇劫,发无上菩提心,又过若干阿僧祇劫修菩萨行,度无量眾生令住於菩提,又过若干阿僧祇劫成无上菩提,号字如是,国土如是,乃至灭后法住岁数如是等,是名未发心而与授记,是十位已前之种性地也。...
《佛学大辞典》 / 503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有叁种:化佛、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之四身。自性、自受用、他受用、变化之四身。法身、报身、应身、化身之四身之叁种是也。见[四身]条附录。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4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问云:本识变现根身器世间等,为是自变?为是共变?答:有四种不同也。(本识,即藏识也。) 一、不共中不共变,谓如眼等五根,唯自己第八识中最初一念,托父母遗体时变现,名不共;出胎之后,唯自己受用,复名不共。如眼识,惟依眼根而发;乃至身识,唯依身根而发,不相混杂,...
《三藏法数》 / 329字 / 4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一、求菩提者,谓诸众生,若有发心乐求菩提之道者,是为菩萨之善友也。(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菩萨,华言觉有情。) 二、作大法师,谓人深达妙义,作大法师,为众演说;以其正行,令彼进修,是为菩萨之善友也。 叁、闻思修慧,谓人以闻思修之叁慧,倍策精进,出生一切善根者...
《三藏法数》 / 165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同时有依之义。又曰俱有根。成唯识论四曰:「五识俱有所依定有四种:谓五色根六七八识。随闕一种必不转故,同境分别染净根本所依别故。圣教唯说依五根义,以不共故。又必同境近相顺故,第六意识俱有所依,唯有二种,谓七八识,随闕一种必不转故。虽五识俱取境明了,而不定有故非所...
《佛学大辞典》 / 255字 / 4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八法者,地、水、火、风,名为四大。以其四种无处不有故也。色、香、味、触,名为四微,以其四种体性微细故也。谓人之身因四大假合而有,此之四大,亦由四微所成,故总称为八法也。 一、地大,地以坚碍为性,谓眼、耳、鼻、舌、身等名为地大。圆觉经云:发、毛、爪、齿、皮、肉...
《三藏法数》 / 319字 / 4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智度论谓為八神变。涅槃经谓為八自在。八神变者,一、能小,以变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為极小微尘也。二、能大,以变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满於极大虚空也。叁、能轻,以变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如极轻鸿毛也。四、能自在,以变化力使大小长短等转化自在也。五、能有主,以变化力自化...
《佛学大辞典》 / 308字 / 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谓修菩萨行者,当习一切白净善法,远离四趣诸恶之黑法也。(四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一、欲白法,谓修菩萨行者,闻佛正教理趣深远,心生乐欲而不暂舍,故名欲白法。 二、行白法,谓修菩萨行者,勤行六度之行,唯在利益世间一切众生,而不求于自身果报,...
《三藏法数》 / 223字 / 4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论问云:既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古孔切)秽之垢,若不以方便磨治,终不得净。故说四种方便。(梵语摩尼,华言如意。) 一、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及观一切法因缘和...
《三藏法数》 / 363字 / 4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一、令入秘密,声闻之人,执着空法,谓一切法皆空。如来为说大乘之法,破其执空之见,令生胜解,得入圣教,是名令入秘密。 二、相秘密,如来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为破诸外道、凡夫邪执着有之相,是名相秘密。 叁、对治秘密,谓如来宣说隐密之教,皆是对彼众生过失而调...
《三藏法数》 / 213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一、阿耨窣睹婆,梵语阿耨窣(苏骨切)睹婆,华言颂。谓此颂不用长行与偈,但字数满叁十二字,即为一颂也。(长行者,即经中散文也。) 二、伽陀,梵语伽陀,华言讽颂,或名不颂颂,谓不颂长行也;或名直颂,谓直以偈说法也。 叁、祇夜,梵语祇夜,华言应颂。谓应前长行而颂也...
《三藏法数》 / 156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人之性譬诸木而曰根。根能堪物曰器。大日经疏九曰:「略说法有四种,谓叁乘及秘密乘,虽不应吝惜,然应观眾生,量其根器,而后与之。」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4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念珠者,佛令众生欲灭烦恼,当持数珠,常随其身,专心系念诸佛名号。故说数珠之多少,功德之胜劣,而有四种之不同也。金刚萨埵菩萨偈云:念珠功德有四种,上品最胜及中下,一千八十以为上,一百八珠为最胜,五十四珠以为中,二十七珠为下类。手持念珠当心上,静虑离念心专注。设...
《三藏法数》 / 511字 / 4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亦名七贤,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叁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证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多贪...
《三藏法数》 / 516字 / 4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莲华叁昧经谓依五智而生叁身:一、法界体性智之身业為毘庐遮那佛,口业為普贤菩萨,意业為不动金刚。二、大圆镜智之身业為阿閦佛,口业為文殊师利菩萨,意业為降叁世金刚。叁、平等性智之身业為宝生佛,口业為虚空藏菩萨,意业為军荼利金刚。四、妙观察智之身业為阿弥陀佛,口业為...
《佛学大辞典》 / 277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变易者,因移果易,故名变易。谓修一分之因,即感一分之果,此从变易生死一种中开出后之叁种也。 一、变易生死,谓菩萨以无漏智力,断其粗惑,所感殊胜细异熟果,以因移果易,而为生死,故名变易生死。(漏即漏落生死,今言无漏者,谓菩萨依大智慧而修,不漏落生死,故名无漏智...
《三藏法数》 / 230字 / 4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亦名梵生四姓,出翻译名义) 谓四种人,妄计我从梵天而生,故称梵生。婆罗门自计从梵天口生,刹帝利自计从梵天脐生,毗舍自计从梵天胁生,首陀自计从梵天脚生,以此贡高,自谓第一,实非第一也。 一、婆罗门,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或在家,或出家,世世相承,以道学为业,自...
《三藏法数》 / 196字 / 4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一、无倒教授,谓不颠倒宣说法义,令其受持读诵修学,是名无倒教授。 二、渐次教授,谓称其根机,宣说法义,先教习小,后令入大,是名渐次教授。 叁、教教授,谓或从如来,或从佛弟子,所闻正教,即如其教,不增不减,教授他人,是名教教授。 四、证教授,谓自己所证之法,为...
《三藏法数》 / 133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一、常没,谓人不能修习涅槃之法,则不得出离生死大河,故名常没。(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暂出还没,谓人或生世间,于信等五种善根不能坚固,还复退失,流转生死,故名暂出还没。(五种善根者,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也。) 叁、出观,谓人没于生死之河,而能...
《三藏法数》 / 174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又作九品烦恼。即贪,瞋,慢,无明四种之修惑,就麤细而分為上中下等九品也。盖叁界总有九地。欲界四禪及四无色是也。其中欲界具四种之修惑,四禪及四无色,除瞋而有叁惑。然於其一地中,将此等修惑,总分為上上乃至下下九品,故九地合有八十一品。名之為八十一品之修惑。通於有漏...
《佛学大辞典》 / 217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又曰摩登祇咒,先梵天咒。摩邓伽种族所传梵天之神咒也,摩邓伽女以之幻惑阿难。鼻奈耶叁曰:「时母亦澡浴,着白服饰,以牛屎涂地,以五色綖结缕。盛满四瓶水,盛满四碗血,盛满碗四种香水,盛满四碗饼浆。以四口大刀竪牛屎四角头,竪四枚箭,然八明灯。取四死人髑髏,种种香涂其上...
《佛学大辞典》 / 223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谓菩萨达性相空,观一切众生无非福田,不见持戒、毁戒,及施、受果报之异,名为净善。所以施、受虽俱不净,亦俱得净报也。 一、施净受不净,谓能施之人,持戒多闻,知有慧施及施果报;受者破戒邪见,言无慧施及施果报,是名施净受不净也。 二、施不净受净,谓能施之人,着于邪...
《三藏法数》 / 223字 / 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一、调练心作意,调练者,调停练习也。谓于可厌患之法,调停练习,令心厌离,是名调练心作意。 二、滋润心作意,滋润者,滋长沃润也。谓于可欣尚之法,滋长沃润,令心忻乐,是名滋润心作意。 叁、生轻安作意,轻安者,即身轻心安也。谓于可厌法令心厌离,于可欣法令心欣乐,安...
《三藏法数》 / 191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波斯匿王白佛言:云何为婆罗门死还生婆罗门家,及刹帝利、毗舍、首陀家耶?佛言:当知死生,有四种不同。(梵语波斯匿,华言胜军。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梵语刹帝利,华言王种。梵语毗舍,华言商贾。梵语首陀,华言农人。) 一、从冥入冥,冥即暗也。谓世人生卑贱家,或旃陀罗...
《三藏法数》 / 358字 / 3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求者,推求也。论云:菩萨以四种求诸法,皆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也,故名求不得。 一、名求不得,名即假名。谓若有是物,则有是名;以此推之,物则为主,名则为客;名既为客,则是假名,推求实义,了不可得。故论云:推名于物是客,故云名求不得。 二、物求不得,物即事物。谓...
《三藏法数》 / 293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天台以法华六瑞中雨华瑞之小大白赤四华配於四轮四种性四位,小白华当於铜轮习种性十住之开佛知见。见[四华]条。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比丘不以乞食如法自活,作不如法之事而生活,谓為邪命。此有四种:一下口食,谓种植田园和合汤药,以求衣食而自活命也。二仰口食,谓以仰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靂之术数学求衣食,而自活命也。叁方口食,谓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以自活命也。四维口食,维為四维,谓学种种之...
《佛学大辞典》 / 136字 / 3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唯识论十以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变化身為四佛身,而佛土亦有四:一法性土、二自受用土、叁他受用土、四变化土也。此中法性土,為无色无相之理土;自受用土,為实佛自託之报土;他受用土,為对於初地已上菩萨示现之净土;变化土,為示现於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之佛土。因之而...
《佛学大辞典》 / 147字 / 3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谓四种死生之人也。见[四种死生]条。 又顺流者,逆流者,中住者,得度者。顺流者顺生死之流也。逆流者,除灭五盖而修觉意截生死之流而名。 又一,常没人,不习修涅槃之法,常没流转於生死大海者。二,暂出还没人,生於世间五种之善根持不坚固,还復流转生死者。叁,出观人,乍沈...
《佛学大辞典》 / 252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四报定不定者,又于前无报中开出四种也。 一、时定报不定,时即时节,报即果报。谓于叁时决定不改,由业有可转,故受报不定,是名时定报不定。(叁时者,谓现报、生报、后报也。) 二、报定时不定,谓业力定故,报不可改,然时有可转,故时节不定,是名报定时不定。 叁、时报...
《三藏法数》 / 193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一、定答,谓决定以实答也。如一比丘问佛云:色受想行识常不变异否?佛答言:无有色受想行识常不变异。盖言五阴之法本空,实非常不变异,是名定答。(梵语比丘,华言乞士。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分别答,谓分别果报而答也。如梵志问佛云:人作身口意...
《三藏法数》 / 398字 / 3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欲登妙位,非行不阶。行法众多,略言其四。梵语叁昧,华言正定,又云调直定。众生心行,常不调、不直、不定,入此叁昧,能调、能直、能定,故名叁昧。 一、常坐叁昧,常坐叁昧者,亦名一行叁昧。文殊般若经以九十日为期,独居静室,跏趺正坐,蠲除恶觉,舍诸乱想,不杂思惟,系...
《三藏法数》 / 565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叁宝有四种:一、一体叁宝,又云同体叁宝,又云同相叁宝。叁宝一一之体有叁宝之义,佛之体上有觉照之义者,佛宝也,有轨则之义者法宝也,无违諍之过者僧宝也,乃至僧有观智者為佛宝,有轨则者為法宝,和合者為僧宝。二、理体叁宝,於真如之体上立叁宝。真如之理体视觉性法相,无违...
《佛学大辞典》 / 285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食有长养资益之义。言九种者,世间之食有四,以其能资养生死色身也;出世间之食有五,以其能资益法身慧命也。经云:佛告诸比丘,当共专念,舍除世间四种之食,求办出世间之食。盖令众生,但以世间之食,资养色身,不当贪着;须求出世间之法食,增长菩提慧命也。(梵语比丘,华言...
《三藏法数》 / 782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一、有苦者,谓贫穷乞丐盲聋残疾无依倚者,如是等类,名为有苦,故宜施之。 二、有恩者,谓凡于我有恩德者,故宜施之。此施非是菩萨之行。菩萨行施,岂分有恩无恩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叁、亲爱者,谓凡于我有亲情眷爱者,故宜施之。此施亦非菩萨之行...
《三藏法数》 / 205字 / 3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一、世间天,与上之名天同。二、生天,与上之生天同。叁、净天,预流果至辟支佛之诸圣者也。四、义天,十住已上之菩萨能悟解大乘深义者。此四种天中,独不摄佛。见涅槃经二十叁。一、名天,即上之世间天也。二、生天,即上之生天也。叁、净天,诸圣者,之在人中者。与叁种天中之净...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3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比丘有净语,犹如忌词。如比丘要草木时,谓斫木摘花等,是為不净语。谓「知之」「看之」者,是為净语。又如对金钱而言「收」「取」等,是尽属不净语。净语凡有四种,一汝知是,二汝看是,叁我须是,四我与是。从此四净语中之第一种曰知净语。又云知净。行事钞中坏生种戒曰:「五分...
《佛学大辞典》 / 268字 / 3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经云:于法宝中,有其四种,引导众生,出生死海,到于彼岸。叁世诸佛,依此修行,断一切障,得成菩提。 一、教法,谓一切无漏善法,教化众生,能破无明烦恼业障也。(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 二、理法,谓一切教法所诠之义理也。 叁、行法,谓戒定慧等诸行之法也。 四、果...
《三藏法数》 / 147字 / 3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数珠功德经曰:「其数珠者要当须满一百八颗,如其难得。或為五十四颗,或二十七,或十四颗,亦皆得用。」陀罗尼集经二曰:「其数皆满一百八珠,或五十四,或四十二,或二十一,亦得中用。」金刚顶瑜伽念诵经曰:「念珠,分别有四种:上品最胜及中下。一千八十以為上,一百八珠為最...
《佛学大辞典》 / 435字 / 3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二天加鳩摩罗天则為叁天,叁仙加若提子则為四仙。智度论二曰:「如摩醯首罗天,秦言大自在,八臂叁眼骑白牛;如韦纽天,秦言徧闻,四臂捉贝持轮骑金翅鸟;如鳩摩罗天,秦言童子,是天擎鸡持铃提赤幡骑孔雀;皆是诸天大将。」入大乘论上曰:「诸外道不解因缘,而起四执。僧佉所说有...
《佛学大辞典》 / 491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百法束为五门:谓色法十有一,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有一,不相应行法二十有四,无为法六,共成一百也。 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法,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识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法...
《三藏法数》 / 1706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一、寿尽财不尽死,谓如有人,由宿业故,报寿既短;于现生中,复不积善作福。但经营生理,多求财物。其寿已尽,积蓄尚多,是名寿尽财不尽死。 二、财尽寿不尽死,谓如有人,不能经营生理,少有财物。寿虽未尽,积蓄素无,或因饥饿,或由冻苦,遂致于死,是名财尽寿不尽死。 叁...
《三藏法数》 / 203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一、入空解脱门,谓菩萨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无作无受,如是通达,名空解脱,是为菩萨实德。(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入无我无愿门,谓菩萨观一切法皆无有我;而于叁界之中,无所愿求。虽得涅槃,恒起大悲,乐度众生,是为菩萨实德。(叁界者,欲...
《三藏法数》 / 225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大悲经说末法為万年。说末法者惟此经。更无异说。正像之二时,诸经论所说不同,总有四种:一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之说,大悲经也。又杂阿含经言正法千岁。善见律言正像各千年。二正像各五百年之说,大乘叁聚懺悔经也。叁正法千年像法五百年之说,悲华经也。四正法五百年像...
《佛学大辞典》 / 156字 / 3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天台智者释法华经用四释:一因缘释,以四悉檀為因缘,而下四种之释义也。四悉檀者,一世界悉檀,二各各為人悉檀,叁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之义,原出智度论,龙树菩萨判释尊教化一代眾生之方法者也。今转用為释义之方规。惹眾生之乐欲為第一悉檀,使生信為第二悉檀,破恶...
《佛学大辞典》 / 721字 / 3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贤愚经十一谓為迦摩沙波陀,译曰斑足。智度论四作劫磨沙波陀,译曰鹿足。以足有斑駮故也,是為天罗国王之太子。故曰斑足太子。后為王,故曰斑足王。尝从邪师之教,欲得千王之头,既得九百九十九王而缺一人,后得普明王,普明王请一日之间,设百座仁王会。第一法师為说四非常偈,普...
《佛学大辞典》 / 827字 / 3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谓欲界有贪嗔痴慢四种思惑,色界、无色界各有贪痴慢叁种思惑,叁界思惑,共为十使,并前见惑八十八使,合之而为九十八使也。
《三藏法数》 / 64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一、未有名无,谓梵志妄计涅槃之法,在众生烦恼心中不可说有。譬如瓶未出泥,名为无瓶。盖外道不知众生烦恼心中实具涅槃之德。故佛答言,如是涅槃,非是先无,同泥无瓶。(梵语梵志,华言净裔。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灭已名无,谓梵志妄计灭烦恼已,名为涅槃,涅槃即无,...
《三藏法数》 / 333字 / 3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青黄赤白之四种。瑜伽论四曰:「復有食树,从其树里出四食味,名曰苏陀,所谓青黄赤白。」同略纂二曰:「有四种苏陀味者,谓青黄赤白四色妙味。」法华玄赞六曰:「若天得胜,便入非天(即阿修罗)宫中,為夺其女,起此违论。若非天得胜,即入天宫,為求四种苏陀味,故相战斗。」苏...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3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九心次第转而成轮之意。為小乘上座部所立,即谓心随境转,有九种之别也。成唯识论枢要卷下本,谓「上座部师,立九心轮:一有分,二能引发,叁见,四等寻求,五等贯彻,六安立,七势用,八返缘,九有分也。然实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总说有九。故成九心轮。且如初受生时,未能分别...
《佛学大辞典》 / 474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禪為梵语禪那之略,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思惟修者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静虑者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定者,為梵语叁昧之译,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為禪,一境静念為定也。故定之名宽,一切之息虑凝心名之,禪之名狭,定之一分也。盖禪那之思惟审虑,自有定...
《佛学大辞典》 / 726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金翅鸟王与龙之类,皆具卵胎湿化四种而生。经云:大海之北,有一大树,名曰居吒奢摩离,其树高一百由旬,枝叶遍覆五十由旬。此鸟王与龙等皆依此树四面而住,其四面各有宫殿,纵广六百由旬,七重垣墙,七宝庄严。(梵语居吒奢摩离,华言鹿聚。梵语由旬,华言限量。) 一、卵生,...
《三藏法数》 / 361字 / 3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一、性罪,性罪者,即杀、盗、淫、妄四种重戒,不待佛制,性是恶故,犯之,则有罪报也。 二、遮罪,遮罪者,即酒戒也,谓佛制此酒戒,意为遮止无犯,守护余戒,使不故犯,如有犯者,则获遮制之罪也。
《三藏法数》 / 85字 / 3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亦名九十八使。烦恼之异名也。常随逐於人,故谓之随。其状体幽微难知,如眠性,故谓之眠。此為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随眠,配於叁界五部者。即欲界见苦所断十种,见集及见灭所断七种(除身边戒),见道所断八种(除身边),并欲界修所断四种(贪瞋痴慢),合...
《佛学大辞典》 / 179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一、剎那。是於剎那立十二支也。谓剎那之顷由贪行杀,有具十二支者,盖贪是无明,思欲行杀,思是行,了别所杀之人,及其诸境之事,是识,与其识俱之色想行叁蕴,是名色,名色是总,六处是别,别必在於总住,其所住之法即是六处,意处虽属於过去而原為六处之摄,故说名六处。六处是...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一、疑惑佛法,谓人宿无善种,于佛法中心生疑惑,而不爱乐,是以离于菩萨行也。(梵语菩萨,华言觉有情。) 二、我见贡高,谓人妄执我见,心怀贡高,嗔恚一切众生,是以离于菩萨行也。 叁、嫉他利养,谓人见他所得利养,妄起贪爱,而复憎嫉,是以离于菩萨行也。 四、不敬信,...
《三藏法数》 / 152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诸法真实之义有四种:一世流布真实义,世间之法,悉同其名,眾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是火,终不言是水是风,乃至见苦终不言乐,见乐终不言苦,是虽於假名立相,然称认皆同。此為世流布真实义。二方便流布真实义,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以开导人,...
《佛学大辞典》 / 219字 / 3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Pratideśaniya,又作波胝提舍尼,鉢喇底提舍那,鉢喇底提舍尼,略曰波罗提舍尼,波罗舍尼,提舍尼等。六聚罪之第四,犯戒律之罪名也。译曰向彼悔。此中有四戒,犯此戒者,必对餘一比丘懺悔,懺悔则其罪消灭,故名向彼悔罪。行事钞中一曰:「波罗提提舍尼,义翻向彼悔。从对治境以...
《佛学大辞典》 / 268字 / 3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一、时希有,时希有者,谓佛出世之时不常有也。一切众生从旷劫来,无明覆蔽,流转生死,无有穷尽;今值佛出世,闻说正法,依教修行,得免生死之苦,实为希有也。 二、处希有,处希有者,谓佛生于迦毗罗城,乃在叁千世界之中;佛不于余处现,而于此处降生,实为希有也。(梵语迦...
《三藏法数》 / 264字 / 3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一正念往生,如阿弥陀经所说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是也。二狂乱往生,此人以一生恶业,地狱之猛火一时俱来逼苦,狂乱之时,遇善知识,作一声或十声之念佛,而往生极乐也。观经下下品之所说是也。叁无记往生,此人既於平生发得归命信心,故临终时依过去之业因,虽心神衰弱而為无记(非善...
《佛学大辞典》 / 165字 / 3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文殊司一切如来之智慧,无相之智德不染着法,故胎藏界之文殊,左持青莲以表之。能断烦恼,故金刚界之文殊,右持利剑以表之。大日经疏五曰:「青莲华是不染着诸法叁昧,以心无所住故即见实相。」真实经曰:「我今右手执大利剑能断一切眾生烦恼。」理趣经曰:「文殊以自剑挥斫一切如...
《佛学大辞典》 / 165字 / 3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一、乾闼婆,梵语乾闼婆,华言香阴。谓不啖酒肉,唯香资阴,是帝释天乐神也。(阴,即身也。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 二、毗舍阇,梵语毗舍阇,华言啖精气。谓其啖人精气及五谷之精气也。(五谷者,禾麻黍菽麦也。) 叁、鸠槃荼,梵语鸠槃荼...
《三藏法数》 / 309字 / 3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转法轮请佛住世等也。而密教之劝请有二种:一,法会之初,劝请梵天夜叉等,以拂魔障者。二,正劝请所祈祷之尊也。其劝请分四方為四种。各随其修法之方角,而劝请其方面之善眾也。最胜王经叁曰:「劝请诸佛转大法轮。」十住毘婆沙论五曰:「我今头面礼,劝请令久住。」广弘明集叁十...
《佛学大辞典》 / 137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Pauṣṭika,又作报瑟置迦,此云增益。又作补瑟迦Pauṣtika,护摩法四种中之增益法也。略出护摩仪曰:「补瑟置,此云增益,或云富贵。」真言修行钞五曰:「梵,补瑟迦。云增益。」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Anuṣṭubh,数经论之文字充叁十二也。华严疏钞二曰:「颂,总有四种。一名阿耨窣都婆颂,此不问长行与偈颂。数字满叁十二,即為一偈。」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阿字有四种功用。大疏七谓:「如来真言於一一言皆具能成就一切义利,一一名中亦具能成就一切义利,一一成立相中亦具能成就一切义利,且举叁昧耶真言:最初阿字以本不生义故,即有『息灾用』,以本不生故,一切功德具足无缺,即有『增益用』,以本不生故,无量过失殄灭无餘,即有『...
《佛学大辞典》 / 171字 / 3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就无覆无记之一而更分别為四种:一异熟无记,依一切前世业因而感之身心果报也,异熟為果报之异名。二威仪无记,起行住坐卧取捨屈伸等威仪时之心无记者。叁工巧无记,作图画彫刻等种种工巧时之心无记者。四变化无记,以通力作种种变化时之心无记者。其中威仪工巧之二者,虽亦通於善...
《佛学大辞典》 / 148字 / 2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2日一、信具足,谓在家之人,于如来所,起敬信心,闻胜妙法,心开意解,不生疑谤,信根坚固,是名信具足。 二、戒具足,谓在家之人,起净信心,受佛禁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持此五戒,一无毁犯,是名戒具足。 叁、施具足,谓在家之人,受前戒法,能于一切所有之财,不...
《三藏法数》 / 200字 / 2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