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9 条搜索结果

十遍处定

智度论云:八背舍为初门,八胜处为中行,遍一切处为成就。谓种观具足,禅体始得成就。此定谓之遍一切处者,从所观境遍满得名也。(八背舍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二内色相外观色、净背舍身作证、四虚空处背舍、五识处背舍、六所有处背舍、七非有想非想处背舍、八灭受想...

《三藏法数》 / 601字 / 10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五明论

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功业明。内明者。佛所说者名教内论。因明能屈他论。自申己义。名为因论。声明显示一切音声差别巧便言辞。名为声论。医方明者有四种。一者显示差知病因。二者显示病因。者能显示除已起之病。四者显示已除之病令不重起。功业明显示种种世业成就。此五种...

《法门名义集》 / 118字 / 10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一切智畏。漏尽畏。说障道畏。说尽苦道畏。一切智畏。佛作是诚言。我是一切正智人。有人天能如实难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见是微畏相。漏尽畏。佛作诚言。我一切漏尽。能如实难言。是漏不尽。乃至不见微畏相。说障道畏。佛作诚言。我说障法。能如实难言。受障法...

《法门名义集》 / 197字 / 10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一因

一因者,谓圣凡平等之理体也。盖此理体,诸佛众生皆性本具,初增减。然诸佛悟之而成妙果,众生迷之而流转诸趣。若全此一因,而修圆顿之行,则能超出乘所修之因,而证一乘之果也。(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三藏法数》 / 99字 / 10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小乘九部

部即部类。谓佛所说经,有大乘小乘不同,故分十二部及九部之别也。小乘诸经,于十二部中,方广、授记、问自说之部,故云九部。法华经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是也。别论虽尔,若通而言之,凡大小乘经,不具有十二部也。(方广部者,方广乃大乘常住之理,以小乘惟...

《三藏法数》 / 919字 / 9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五部教主

部谓部类,教谓言教,主即主宰。此之五部,乃是如来金刚不空真实昧法门也。而依五方立五部,以五佛为主者,各有所表也。中方毗卢遮那,即释迦如来也。四方四佛,乃释迦化现,以表诸佛同一法身也。以如来入种种摩地,说种种陀罗尼门,虽各分部类,各有坛法,而皆与般若理趣相...

《三藏法数》 / 901字 / 9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十八空

一、内空,内即内身,谓十六种不净充满,九孔常流,净相不可得故,是名内空。(十六种者,毛、发、爪、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也。九孔者,两眼、两...

《三藏法数》 / 1008字 / 9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八还辩见

还者,复也。辩者,分别也。见,即能见之性也。八还辩见者,以所见八种可还之境,而辩能见之性不可还也。此由阿难不知尘有生灭,见动摇,而妄认缘尘、随尘分别,故如来以心、境二法,辩其真妄。言心则曰:今当示汝所还地;言境则曰:吾今各还本所因处。此显所见之境可还,而...

《三藏法数》 / 1025字 / 9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五部大论

着菩萨承弥勒菩萨之旨,着五部之大论:一、瑜伽师地论,百卷,唐玄奘译。二、分别瑜伽论,未翻。、大乘庄严经论,十卷,唐波罗颇蜜多罗译。四、辨中边论颂,一卷,唐玄奘译。五、金刚般若论,二卷,秦罗什译。瑜伽论记一上曰:「慈氏菩萨随着机,恒於夜分从知足天降於禪堂...

《佛学大辞典》 / 148字 / 9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一名

名即名字。谓理虽是一,假言施设,种种不同。如经中只一涅槃之名。如来随机演说,亦名生,亦名作,亦名为,亦名解脱,亦名彼岸,亦名退,亦名安处,亦名寂静,亦名相,亦名二,亦名一行,亦名清凉,亦名诤,亦名吉祥,虽立多种之别,只是涅槃一名,是为一名。

《三藏法数》 / 113字 / 9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十六特胜

十六特胜者,胜于四念处等诸禅观也。始从调心,终至非想。地地皆有观照,能发漏善业,而猒恶、自害之失,故受特胜之名也。(四念处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观心常、四观法我也。漏者,不漏落界生死也。) 一、知息入特胜,息即鼻中气息,谓数息调心之法。若...

《三藏法数》 / 952字 / 9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闻经八种功德

一、端正好色,端正好色者,谓人以正信之心,严洁其身,听闻佛经。以是功德,报得色身端正,而丑恶之相也。 二、力势强盛,力势强盛者,谓人以精进勇猛之力,听闻佛经。以是功德,报得福力威势,降伏一切,而不怯弱也。 、心悟通达,心悟通达者,谓人听闻佛经,解知义趣深...

《三藏法数》 / 365字 / 9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道种性有十回向

亦名解行地。贤位之内凡之上品。一救护一切众生相回向。菩萨摄为众生不合住空。摄有为众生不令着俗。皆回邪倒而向正道故。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者不坏回向。有则有为所不碍。回为而向有为。则为所不俱。有俱通。则行成莫毁故。曰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若行...

《法门名义集》 / 452字 / 9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一实相印

一实相者,谓真实之理,别,离诸虚妄之相也。印者,信也。如世之公文,得印可信。盖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之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即是佛说。若实相印,即是魔说。经云:世尊说实道,波旬此事。是也。(梵语波旬,华言恶。释迦如来...

《三藏法数》 / 125字 / 9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涅槃四种大乐

一、苦乐,苦乐者,谓世间之苦乐也。世间之乐,即是苦因。故经云:不断乐者,则名为苦;以断乐故,则有苦。乐,乃名大乐。此即涅槃之大乐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大寂静乐,谓涅槃之性是大寂静,以其远离一切愦闹法故,以大寂静,名为大乐,此即涅槃之...

《三藏法数》 / 199字 / 9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十二应

谓观世音菩萨,于往昔数恒河沙劫,有佛名观世音,蒙彼如来,授以如幻闻熏闻修金刚昧,同佛慈悲,拔苦与乐,身成十二应,入诸国土,化一切众生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声教熏习,故曰闻熏;闻而复修,故曰闻修。金刚有坚利之能,以喻昧之力也。梵语昧,...

《三藏法数》 / 1983字 / 9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四主

四主者,谓世间轮王应运之时,赡部洲地有四主焉。(梵语赡部,又云阎浮,华言胜金。) 一、东人主,人主之国,风俗机变,仁义昭明,其地和畅多人,故名人主。 二、南象主,象主之国,人则躁烈,多习异术,亦能清心释累,出离生死。其地暑湿宜象,故名象主。 、西宝主,宝...

《三藏法数》 / 169字 / 9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八胜处

一者内有色想。外观色少。二者内有色想。外观色多。者内色想。外观色少。四者内色想。外观色多。五者内色想。外观青色少。六者内色想。外观色黄多。七者内色想。外观赤色少。八者内色想。外观白色多。

《法门名义集》 / 85字 / 9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一切经

佛教圣典之总名。或曰大藏经。省曰藏经。隋书开皇元年,京师及诸大都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置於寺内。而又别写藏於秘阁。一切经之名,本乎此。此名原称佛所说之经律等,而今则併吾国印度日本等高僧之着作而称之。 佛教传播於世界各国之间,其圣典為各种之国语所翻译举其主要者,...

《佛学大辞典》 / 1341字 / 9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二身

一、真身,真身者,真智与法身合,故名真身。起信论云: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是也。 二、应身,应身者,应周万物,化洽众生,随其心量,现种种身。譬如一月,现于众水,而去来之相。金光明经云: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是也。

《三藏法数》 / 99字 / 8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八胜处

八胜处者,谓修八背舍后,观心纯熟,转变自在,若净若不净,随意能破也。禅波罗蜜云:初、二胜处,位在初禅;第、第四胜处,位在二禅;第五至第八胜处,位在四禅。禅不立胜处者,以禅天乐多心钝,故不立也。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谓行人先观...

《三藏法数》 / 1103字 / 8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大眾部

有二:一、為根本结集时之大眾部。以窟内之结集,谓之上座部。故窟外之结集,谓之大眾部。是為小乘二十部之根本二部。佛灭后百年,大天比丘出。始确立大眾部之本义(以前未见宗义之相异),尔后自其部更出异部,本末合有五部。文殊师利问经下曰:「佛告文殊师利:初二者,一、摩訶...

《佛学大辞典》 / 785字 / 8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四十二字门

众圣所由,名之为门。智论云:四十二字,是一切字之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从此字门,则能入于相之智。般若经云:一字皆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亦入一字。故华严经中,善知众艺童子告善财言:我恒唱持此之字母,入般若波罗蜜门。所以众圣,皆由此而入于实相之慧也...

《三藏法数》 / 3053字 / 8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二根

一、浮尘根,浮尘根者,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也。以其虚假不实,故名浮。见闻觉知之用,故名尘。经云:眼如蒲萄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颡,意如幽室见。是也。 二、胜义根,胜义根者,谓眼等六根,有增上胜力,能照境发识,以成根用,故名胜义。如眼能...

《三藏法数》 / 142字 / 8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十号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婆伽。是为十号。如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应供内具智断受天人供养。故名应供。正遍知。解离邪错。名之为正。有境斯鉴。名为正遍知。明行足者。明行缺故言明行足。善逝者。善好也。逝去也。去至涅...

《法门名义集》 / 222字 / 8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七处征心

七处征心者,佛于楞严会上,征诘阿难心目所在之处也。此由阿难遭摩登伽之幻术。佛敕文殊,将咒往护,提奖阿难,归来佛所。佛问其发心出家之始,阿难以见佛胜相而答。佛遂征其心目所在,阿难答以目在外,而心在内。及佛征其心不在内,又计之在外。如是展转穷逐征诘,至于所着处...

《三藏法数》 / 1070字 / 8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如来十力

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能坏、能胜,故名力也。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有是处,名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故名知是处非处智力。 二、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谓如来于一切众...

《三藏法数》 / 599字 / 8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性种性有十行菩萨

此是贤位之中品。一欢喜行。前观解既满。今如解而得自行化人。离于邪倒庆子除得之利故。曰欢喜行。二饶益行。自利行既转深。利他行弥广故。曰饶益行。嗔恨行。既善利他。慈悲喜舍。怨亲平等。憎爱二故。曰嗔恨行。四尽行。以厌心度人不倦。利行增进息故。曰...

《法门名义集》 / 304字 / 8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二十五昧破二十五有

梵语昧,华言正定。二十五昧破前二十五有者,约理对治,随义以立名也。盖欲、色、界,虽苦乐不同,然实有生死执着,故以此垢等昧之法,一一破之,令诸众生,出于诸有也。 一、昧,破地狱有,谓菩萨由净诸业惑,证于昧。愍彼众生,受于地狱之苦,故以...

《三藏法数》 / 2010字 / 8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二边

一、有边,边即边际。谓世间一切事物,必假众缘具足和合而生,皆自性;虽自性,不得言,故名有边。 二、边,谓世间一切事物,既假众缘具足和合而生,本自性;若自性,则一切法皆空,不得言有,故名边。

《三藏法数》 / 92字 / 8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如来八相

如来八相者,法华经中明释迦如来量劫前已成正觉,因大悲愿力利益众生数,数于十方国土示生示灭处,处不同岂,但于此南阎浮提一方出现而已今论出现本末则具有八相,皆所以示同人法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 一、降兜率相,梵语兜...

《三藏法数》 / 1500字 / 8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十玄门

玄者,妙也。门即能通之义。谓玄妙之门,能通莲华藏海故也。盖此十门,乃晋云华尊者依华严大经一乘圆顿妙义而立也。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谓举一法时,顿具一切诸法。一法既具,法法亦然,交互同时,皆得相应,具足圆满。经云:一切法门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是也。 二、广...

《三藏法数》 / 1015字 / 8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相性。二名生性。性性。相性者。根尘等法据理本寂。名相性。生性者。本识等心据理不起。名生性。性性者。双泯前二名性性。性体一。以从诠故立其名。真法离相。名为性性。

《法门名义集》 / 77字 / 8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十二类生

谓诸有情,由颠倒妄想,起惑造业,随业感报,各各不同,故有十二类也。 一、卵生,卵生者,从壳而出生也。谓此类有情,因虚妄颠倒之惑,起飞沉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鱼鸟龟蛇之类是也。(飞沉者,若想念浮举,则为飞禽;若情念沉重,报为鱼蛇之类也。) 二、胎...

《三藏法数》 / 1224字 / 8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八大自在我

我即自在之义。谓如来有大神力,有大智慧,故能随机示现,自在巧妙。经中谓如来常乐我净之我,具此八义,故称我德。(常者,不迁不变也。乐者,生死苦也。我者,即八自在也。净者,惑业净尽也。) 一、能示一身以为多身,一身多身者,于一身中现量身也。经云:如来身数,犹...

《三藏法数》 / 707字 / 8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佛六十四种梵音

佛告寂慧菩萨言:如来非于唇齿舌喉及其面门,出诸音声。当知如来音声,从虚空出,具有六十四种殊妙之相。 一、流泽声,谓如来音声,流演润泽也。 二、柔软声,谓如来音声,温柔和软也。 、悦意声,谓如来音声,欢悦一切众生意也。 四、可乐声,谓如来音声,巧妙而可爱乐也...

《三藏法数》 / 1919字 / 8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十法界

法界者,诸佛众生之本体也。然四圣六凡,感报界分不同,故有十法界焉。(四圣者,佛、菩萨、缘觉、声闻也。六凡者,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 一、佛法界,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觉具义:一者自觉,谓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谓运缘慈,度有情众...

《三藏法数》 / 1127字 / 8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顺流十心

顺即随顺,流即流转。谓诸众生因此十心,则随顺烦恼,流转生死故也。 一、明昏闇,谓诸众生,从始来,闇识昏迷,所明了;烦恼所醉,于一切法,妄计人我,起诸爱见,想计颠倒,起贪嗔痴,广造诸业,是以流转生死也。 二、外加恶友,谓诸众生,内具烦恼,外值恶友,扇动邪...

《三藏法数》 / 467字 / 8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善财五十

经云:善财童子,初入胎时,于其宅内,自然而出七宝楼阁;其楼阁下,有七伏藏。地自开裂,生七宝牙。童子处胎十月,然后诞生。形体支分端正具足,一切众宝自然出现,一切库藏悉皆充满。以此事故,父母亲属及善相师,共呼此儿,名曰善财。后因文殊师利菩萨,至福城东,住庄严幢娑...

《三藏法数》 / 5609字 / 8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一百八法明门

法明门者,为令众生破除昏暗,通达一切智慧也。故护明菩萨在兜率天宫,欲下人间托生,即于师子座上,宣说此一百八门,留与诸天,以作忆念,然后下生也。(护明菩萨,即释迦牟尼佛在天宫之号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正信法明门,谓不破坚牢心故。净心法明门,谓秽浊故。欢喜...

《三藏法数》 / 2717字 / 8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四十八愿

谓阿弥陀佛,最初因中,名法藏比丘。彼时于世自在王佛前,白佛言:我发上菩提之心,愿作佛时,身相光明,刹土殊胜,宁可得否?彼佛知其智识高明,心愿广大,乃以二千一百万佛刹善恶粗妙之相,随其心愿,悉令显现。法藏即一其心,遂得天眼,莫不彻见。复白佛言:我已摄取如上佛...

《三藏法数》 / 2629字 / 8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一空

一空者,谓一切诸法皆自性。若色若心,若依若正,乃至圣凡因果之法,虽种种不同,求其体性,毕竟皆空。经云:如瓦器中空,宝器中空,俱同一空,别。是也。(依者,依报,即国土也;正者,正报,即众生身也。)

《三藏法数》 / 94字 / 8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二真如

一、不变真如,谓真如之体,从本已来,毕竟平等,有变易,不可破坏,体恒寂静,一异相,故名不变真如。 二、随缘真如,谓真如之性,本生灭。然因明熏动,起一切相。如水因风,妄波忽动,若风止息,动相元,故名随缘真如。

《三藏法数》 / 98字 / 8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一处

一处者,谓心专注一境而他适也。修行之人,若能摄心敛念,不涉余缘,则所修行业,决可成办。经云:制之一处事不办。是也。

《三藏法数》 / 59字 / 8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十六大力

佛赴阿耨达龙王请,为说欲法,令诸菩萨修于清净之行,当得此十六大力,调摄身心而化众生也。(梵语阿耨达,华言热恼。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志力,谓菩萨心志,善能总持诸佛一切所说之法,化导众生,是名志力。 二、意力,谓菩萨心意,同佛所行,于...

《三藏法数》 / 650字 / 8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唯识

梵语摩怛刺多Mātratā,此译曰唯。梵语毘若底Vijña ti,此译為识。梵语倒置之為识唯,通常為Vijñānamatravāda。唯者简别之义。简别识外法,谓之唯。识者了别之义。了别之心略為种,广有八种,谓之识。然则唯识者為识或八识之复名数,非唯一识之义也。华严经就集起之义而云唯...

《佛学大辞典》 / 741字 / 7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二智

一、如理智,谓诸佛菩萨以如实之智,彻见实际之理,妙极寂静,减,是名如理智。 二、如量智,谓诸佛菩萨究竟通达一切境界,若见众生乖于理智,则成生死;若见众生称于理智,则得涅槃;是名如量智。

《三藏法数》 / 95字 / 7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天子

前世修中品下品之十善生於人中為国王者,為诸天所护持,故名天子。仁王经上曰:「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界苦轮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金光明经曰:「虽在人中生為人王,以天护故復称天子。」 又欲界第六天之主曰天子,如天子魔是也。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7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四安乐行

谓身危险故安,心忧恼故乐,身安心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 一、身安乐行,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远离豪势,二、远离邪人邪法,、远离凶险嬉戏,四、远离旃陀罗,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六、远离欲想,七、远离不男之人,八、远离危害之处,九、远离讥...

《三藏法数》 / 381字 / 7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四念处

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也。谓诸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起四颠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为令众生修此四观,以除四倒,故名四念处也。 一、观身不净,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揽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

《三藏法数》 / 445字 / 7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五净居天

五净居天者,谓声闻之人,断欲界九品思惑尽,证第阿那含果,而居其中,亦名五不还天。若据俱舍图言,此五天次第而上。若据楞严经言,此五天,皆横在第四禅天中,彼四禅天,但能闻此五天之名,而不能知见。如世间圣地道场,多有罗汉所居,而人不能见也。(九品者,欲界思惑品...

《三藏法数》 / 544字 / 7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别他那

天名。又曰吠率怒天Veśṭana,译言围。名义集二曰:「别他那,梁言围,亦云吠率怒天。」

《佛学大辞典》 / 39字 / 7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八十一品思惑

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嗔痴慢四惑也。言八十一品者,以欲界为一地,色界初禅、二禅、禅、四禅为四地,色界空处、识处、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为四地,共为九地。欲界一地具九品,贪嗔痴慢四惑,所谓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三藏法数》 / 206字 / 7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位牌

死者之影像為之神主,记官位姓名,谓之位牌,本始於懦礼,位牌又称神牌、神板、灵牌、主牌等,宋代禪家用之。位牌之位,非灵牌中阴之义,為尊敬之,故应僧俗而书其位也。朱子语录曰:「主牌荀勗礼,据隋煬帝所编礼书,有一篇荀勗礼乃是。云阔四寸,厚五分,八分大书,某人神坐,不...

《佛学大辞典》 / 209字 / 7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五上分结

上分结者,即色界、色界之结惑也。 一、色爱结,色爱者,即色界思惑也。谓色界众生,虽欲界粗染贪爱,而于上妙五欲取着厌,由此爱惑系缚,不能出离,故名结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色爱结,色爱者,即色界思惑也。谓色界众生,虽...

《三藏法数》 / 318字 / 7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二智

一、根本智,根本智,亦名分别智。谓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法皆即真如,境智异。如人闭目,外分别。由此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是名根本智。 二、后得智,谓依止于心,缘于外境,种种分别,境智有异,如人开目,众色显现,以其于根本智后而得此智,是名后得智...

《三藏法数》 / 118字 / 7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旃檀耳

生於旃檀木之耳。纯陀以之供佛。佛受之而涅槃。纯陀又作周那。长阿含经曰:「尔时世尊於负味城随宜住已,告贤者阿难,俱诣波婆城。(中略)路由末罗至波婆城闍头园中,时有工师子名曰周那,(中略)即请世尊明日舍食,时佛默然受请。(中略)大眾围绕往诣其舍,就座而坐。是时周...

《佛学大辞典》 / 203字 / 7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六根互用

六根互用者,谓眼等六根更互而有其用也。如涅槃经云: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一根既尔,余根亦然。此真六根互用也。若据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中所明,谓人以持经力故,得胜根用,虽未入初地,亦能一根具五根用,此相似六根互用也。若此言阿那律陀,目...

《三藏法数》 / 737字 / 7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五利使

利即快利之义,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也。使即驱役之义,谓诸众生,为此五种妄惑,驱役心神,流转界,有出期,故名使也。(界者,欲界、色界、色界也。) 一、身见使,身见者,谓诸众生于名色、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中,妄计为身也。由此身见,驱役心神,流...

《三藏法数》 / 472字 / 7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五种藏

一、如来藏,藏即含藏也。谓真如法性之体,不离一切众生色心,具足圆满染净诸法,是名如来藏。 二、自性清净藏,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从始已来,智四德,具足缺,烦恼垢缠,不能染污,是名自性清净藏。(智者,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也。四德者,常德、乐德、我...

《三藏法数》 / 280字 / 7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十山王

十山皆称王者,谓依海而住,高出一切诸余小山,以喻十地菩萨修行,同入如来智海,高出一切二乘诸行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雪山王,谓此山中,具诸药草,能疗众病,取不可尽;以喻欢喜地菩萨,圣智法药,用之竭,以破明,超前行位,如雪山王也。 二、香山...

《三藏法数》 / 688字 / 7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十种智明

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谓以十种善巧之智,明了通达一切众生境界,教化调伏,令出生死苦海,而成正觉也。 一、知众生业报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造诸恶业而受苦报,是名知众生业报智明。(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谓菩萨...

《三藏法数》 / 625字 / 7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法华七喻

一、火宅喻,火譬众生五浊等苦,宅譬界。谓界众生,为五浊八苦之所煎逼,而不得安隐。犹大宅被火所烧,而不能安居。故以火宅为喻也。(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界者,欲界、色界、色界也。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

《三藏法数》 / 804字 / 7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二十空

一、内空,谓内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皆自性,故名内空。 二、外空,谓外之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皆自相,故名外空。 、内外空,谓六根、六尘、六识,都自性,故名内外空。(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四、空空,谓一切法皆空,此空亦空,故名空...

《三藏法数》 / 715字 / 7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梵语,婆哩惹儞Parijñana,心之异名。了别之义也。心对於境而了别,名為识。唯识论一曰:「识谓了别。」同五曰:「识以了境為自性。」大乘义章曰:「识者乃是神知之别名也。」止观二曰:「对境觉智,异乎木石名為心,次心筹量,名為意,了了别知名為识。」同四曰:「识是一期心...

《佛学大辞典》 / 140字 / 7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二种性

一、有性,谓四大、五阴、六根、六尘,乃至涅槃等,皆是世间假名,施设有自性法,是名有性。(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梵语...

《三藏法数》 / 137字 / 7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十住

谓菩萨约位进修,以妙觉为本,此觉由信而入,入则能住,故自发心住至灌顶住,通为十种也。 一、发心住,谓由前十信,相蹑进修,作真方便,显发十住之心,此心真精,发本明耀,令彼十信之用,于明耀中,遍互涉入,圆成一心之德。经云: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

《三藏法数》 / 806字 / 7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七种第一义境界

七种境界者,即诸佛、菩萨所证所得之境界也。而皆云第一义者,乃约究竟极处而言。然此七种有通、别之异,前六种通于佛及菩萨,后一种乃如来自到境界也。 一、心境界,谓中道之理别,即诸佛、菩萨心之所造至极之处,是名心境界。 二、慧境界,谓至极之理心既能造,即发通...

《三藏法数》 / 491字 / 7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如来藏九喻

如来藏,即是众生本源清净心地,诸佛法身之果德也,具足诸法,包含万像。诸佛证此藏心,利益群生,应用尽;众生迷此藏心,常为明烦恼障覆,业惑之所缠缚,而不能证得。佛令众生修行一切善法,断除烦恼明,显出自己如来藏清净法身之体,故说此九种譬喻也。(所明了,故曰...

《三藏法数》 / 961字 / 7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十八不共法

一者诸佛身失。身行善顺。名身失。二者口失。口业善顺。名口失。者念失。念顺差。名念失。四者异相。怨亲等节护。名异想。五者不定心。常住昧。散须臾。故名不定心。六者不知已舍。粗细等事所有经心莫不知而后辩。故言知已舍。七者欲灭。欲善满...

《法门名义集》 / 338字 / 7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四劫

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谓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历过百年,则寿减一岁;如是减至人寿十岁则止。复过百年,则增一岁,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此一增一减,名为一小劫。如是二十增减,名为一中劫。总成、住、坏、空四中劫,名为一大劫。 一、成劫,成劫者,谓世界初成立也。...

《三藏法数》 / 916字 / 7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圆觉经

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唐佛陀多罗译。佛入神通大光明藏昧,现诸净土,文殊普贤等十二大士次第请问因地修证之法门,佛一一答之。因而一经有十二章。诸家之註述如下:圆觉经略疏四卷,唐宗密述。圆觉经大疏钞科卷,存中与下,唐宗密製。圆觉经略疏之钞二十五卷,唐...

《佛学大辞典》 / 433字 / 7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五盖

盖即盖覆之义。谓诸众生,由此贪等五惑,盖覆心识,而于正道不能明了,沉滞界,不能出离也。(界者,欲界、色界、色界也。) 一、贪欲盖,贪欲者,引取厌曰贪,希须乐慕为欲。谓诸众生贪爱世间男女色声香味触法,及财宝等物,有厌足,以此贪欲盖覆心识,禅定、善法不...

《三藏法数》 / 395字 / 7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谓不能记别当来之果,又于善恶法中,所记别,故名记。 一、能变记,谓第八识心王,是记性,与心所五法相俱,则能变现色等一切境界,而所分别,故名能变记。(五法者,一作意、二触、受、四想、五思,是名遍行五法,即第八识心所法也。) 二、所变记,谓根身、...

《三藏法数》 / 284字 / 6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二行

一、差别行,谓遍依诸位各别而修,是名差别行。(诸位者,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诸位也。) 二、普贤行,谓依圆融法门,随修一行,即具一切诸行,是名普贤行。(一行者,即于四十二位之中,随修一行,即摄一切余行也。)

《三藏法数》 / 98字 / 6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