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 条搜索结果

译经院

翻译梵本之道场也。佛祖统纪四十叁曰:「天息灾述译经仪式,於东堂面西粉布圣坛(作坛以粉饰之事在藏经),开四门,各以一梵僧主之,持秘密咒七日夜。又设木坛布圣贤名字轮(坛形正圆,层列佛大士天神名佐,环遶其上,如车轮之状),目曰大法曼拏罗(此云大会)。请圣贤阿伽沐浴(...

《佛学大辞典》 / 644字 / 6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五种善根发相

一、息道善根发相,谓修禅之人,由先数息而修止观,故得身心调适,妄念皆止,因是自觉渐渐入,泯然空寂。或经一日、二日,乃至一月、二月,不退不失,即于中,忽觉身心运动,而发痛痒冷暖等触,触相发时,身心安,悦豫清净,不可为喻,是为息道善根发相。 二、不净观善根...

《三藏法数》 / 435字 / 6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九地

又名九有。以欲界為一地,色界及无色界各分為四地也。一欲界五趣地,二离生喜乐地,叁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捨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地,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想非非想处地。欲界五趣地者,或名五趣杂居地。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及天之五趣等為散地,并有欲故...

《佛学大辞典》 / 659字 / 6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修多罗

Sūtra,又作修单罗,修妒路,修多阑,修单兰多。以綖為正翻。谓如以綖(线字同)贯花,使之不散。言教能贯穿法义使不散失,故名之為綖。其餘经文谓為契经,经本等者,义译也。新作素怛缆,素呾缆,苏多罗,苏呾罗。译綖或契经。綖之义如前。契经者,契於理,合於机,故曰契。贯穿...

《佛学大辞典》 / 1194字 / 6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舍利

Śāri,鸟名。 又舍利弗比丘之母名舍利。见[舍利弗]条。 又(术语)新作设利罗,室利罗,佛之身骨也。又总名死尸,是依戒,,慧之薰修所成者。元鎦绩霏雪录曰:「舍利,按佛书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有叁种色:白色骨舍利,黑色髮舍利,赤色肉舍利。」金光明经...

《佛学大辞典》 / 274字 / 6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五种善根发相

一、息道善根发相。数息观成,入时,自心安悦,而发善根也。二、不净观善根发相。中起不净观,捨爱着之所而发善根也。叁、慈心善根发相。於中起慈悲心,入深,起清净之善根也。四、因缘观善根发相。於中起正见,离断常之邪见,得法喜而起善根也。五、念佛善根发相。於...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6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即摄散归静之义。色界、无色界各有四,故云八也。 一、初禅天,谓人于欲界中修习禅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又觉遍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名初禅天。 二、二禅天,谓既得初禅天已,心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心在,澹然...

《三藏法数》 / 758字 / 6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四空

又云四无色(梵名四空处之各名加Dhyāna),十二门禪中之四禪也。一空无边处,行人厌患色笼如牢如狱,心欲出离之,捨色想而缘无边之虚空心,与空无边相应,故名空无边。二识无边处,行人更厌前外之空,捨其虚空缘内识為心识无边之解,心与识无边相应,故名识无边处。叁无...

《佛学大辞典》 / 455字 / 5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降叁世尊形

仁王经仪轨上曰:「依教令轮故,现作威怒降叁世金刚,四头八臂,摧伏摩醯首罗大自在天诸魔军眾。」降叁世成就极深密门曰:「吽迦罗金刚,暴怒处月轮,身流火光聚,徧体玄青色。大自在天王,妃乌摩為座。(中略)即起平身立,举右足左旋,躡彼傲慢者。大自在欲王,扑至於地已,(...

《佛学大辞典》 / 335字 / 5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七识住

识,即心识。住者,谓此识随所感报而安住也。论中不及四禅天,非想非非想天者。偈曰:善处在欲界,及色界叁地,无色界亦然,是说为识住。(色界叁地者,初禅、二禅、叁禅也。无色界亦然者,谓亦有叁地,空处、识处、无所有处也。) 一、欲界人天识住,谓欲界中人,若初受生,此...

《三藏法数》 / 585字 / 5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界九地

谓欲界五趣,杂居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也。地有持载之义,众生依之而住。此之九地,从忉利天已下及四趣,皆为地居;夜摩已上,以至非非想天,皆为空居。从所依处得名,故皆言地也。 一、五趣杂居地,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饿鬼、畜生、地...

《三藏法数》 / 730字 / 5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波罗蜜

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谓菩萨修此十法,化度众生,超生死海,到涅槃岸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檀那波罗蜜,梵语檀那,华言布施。运心普周曰布,辍己惠人名施。经云:菩萨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而无所着,是名檀那波罗...

《三藏法数》 / 826字 / 5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恶觉譬如风,譬如壁,壁坚固,则觉风不能入也。止观五曰:「止是壁,八风恶觉,所不能入。」同辅行曰:「壁者室有四壁,则八风不入。」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5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妙

不可思议名妙,即实相之理也。实相之理,精微玄妙,清净寂绝。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是也。总论因果自他,故具明十妙,妙体无殊也。 一、境妙,境即理境也。谓十如是等境,心、佛、众生叁无差别,不可思议。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等是也...

《三藏法数》 / 983字 / 5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力

一、佛之威力,二、叁昧之力,叁、行者之本功德力。此叁力和合,能於中见佛谓之般舟叁昧。般舟译作佛立。见止观二。

《佛学大辞典》 / 46字 / 5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八不共法

不共法者,谓诸佛之智内充,无畏之德外显,一切功德智慧,超过物表,不与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共有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身无失,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三藏法数》 / 820字 / 5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五分法身

以五种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小乘以之為叁身中之法身:一、戒,谓如来口意叁业离一切过非之戒法身也。二、,如来之真心寂静,离一切妄念,谓之法身。叁、慧,如来之真智圆明,观达法性,谓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四、解脱,如来之心身,解脱一切繫缚,谓之解脱法身。即...

《佛学大辞典》 / 390字 / 5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禅天五支功德

一、舍支,离喜不悔之心为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以种种因缘,诃责于喜。喜既灭谢,叁禅即发。若证叁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舍支。 二、念支,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发叁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乐则增长,故名念支。 叁、慧支,解知之心为慧。谓行者既发叁禅...

《三藏法数》 / 228字 / 5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七真如

一、流转真如,流转,即运动之义。真如者,真名不伪,如名不异也。谓诸众生造作一切行业,流转生死,而真如之体,本无动摇,然亦不妨随缘转变。论云:一切行无先后性。是也。(无先后性者,谓于一切行业,不离真如之理性故也。) 二、实相真如,无虚妄相,故名实相。谓一切法中...

《三藏法数》 / 608字 / 5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一向记

向人问与以决之答也。俱舍论十九曰:「若作是问,一切有情,皆当死不,应一向记,一切有情,皆当死。」

《佛学大辞典》 / 44字 / 5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八支

支即支分也。如树,根茎是一,枝条有异。禅中支义亦尔。谓色界初禅有五支,二禅四支,叁禅五支,四禅四支,共为十八支也。初禅天五支: 一、觉支,初心在缘名觉,谓行者在欲界,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诸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即生身识,觉此色触也。(未到地者,谓在...

《三藏法数》 / 899字 / 5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一境叁諦

空假中叁諦,融即於一境之意。又曰圆融叁諦,不思议叁諦。是天台圆教之说。诸法无自性,故為空,因缘所成,故為假,即空即假,故為中。如是一一之境,叁諦之理,鎔融相即,叁一一叁,无碍圆融,為绝对不可思议也。法华玄义第一,谓此妙諦為天然之性德。盖此意也。但就叁千即空假中...

《佛学大辞典》 / 156字 / 5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种不思议法

思即心思,议即口议。谓十种法皆不可心思口议也。 一、最胜身相不思议,谓如来身相,最胜清净,积集无量福智,严具一切胜妙功德,如大圆镜,现众色像,如虚空界,普摄一切,令诸众生,超越分别,离诸疑悔,信解清净,发希有想,故名最胜身相不思议。 二、妙好音声不思议,谓如...

《三藏法数》 / 779字 / 5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解脱幢相衣

袈裟之异名。袈裟為求解脱人所服,而不為邪所倾动,又条相似佛塔之幢,故名。地藏十轮经四曰:「被殑伽沙佛解脱幢相衣,於此起恶心,堕无间狱。」释氏要览上曰:「又名幢相,谓不為邪所倾故。」应法记曰:「条相四围有同佛塔,故云幢相。」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4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那伽

Nāga,译言龙,象,无罪,不来。称佛或阿罗汉為摩訶那伽,喻其有大力用也。玄应音义叁曰:「那伽,此云龙,或云象也。言其大力故以喻焉。」同二十叁曰:「那伽有叁义:一云龙,二云象,叁云不来。孔雀经名佛為那伽,由佛不更来生死故也。」智度论叁曰:「摩訶那伽,名阿罗汉。摩訶...

《佛学大辞典》 / 243字 / 4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量

一、现量,现即显现,量即量度,是楷之义也。谓眼识乃至身识,对于显现五尘之境,而能度量楷法之自相,不错谬故,是名现量。(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比量,比即比类,谓以比类量度,而知有故。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比量。 叁、圣教量,谓于...

《三藏法数》 / 138字 / 4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二边

一、增益边,谓因缘所生之法,若分别推求,本无自性,众生不了,执之为有,是名增益边。(因缘所生法者,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根尘相对,中间一念心起,即是所生法也。) 二、损减边,谓因缘所生之法,若分别无,即是损减实有成就之性,是名损减边。

《三藏法数》 / 110字 / 4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四种

一、大乘光明,谓此所发智慧,即能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故名大乘光明。(理教行果者,理即所诠之理,教即能诠之教,行即所修之行,果即所证之果也。) 二、集福王,谓此自在,即能聚集无边福德,如王势力,无有等比,故名集福王。 叁、贤守,谓此即能守持世间、...

《三藏法数》 / 163字 / 4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付法藏因缘传

六卷,元魏吉迦夜等译。记迦叶等二十四人之付法因缘。明教大师契嵩准於小乘之禪经慧炬之宝林传等,作祖图正宗记,西天之二十八祖,谓付法藏传可焚云。见释门正统四。

《佛学大辞典》 / 72字 / 4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八犍度

梵语犍度,华言法聚。谓佛弟子迦旃延以诸法门,各从其类,分为八聚,故名八犍度论。(梵语迦旃延,华言不。佛十大弟子中之一也。) 一、杂犍度,如经,为声闻说四善根及四圣果、有余、无余涅槃等法不一,故名杂犍度。(四善根者,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即四加行也。四...

《三藏法数》 / 871字 / 4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七种无上

一、身无上,谓如来以叁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身无上也。(叁十二相者,足下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

《三藏法数》 / 1100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七种

,即禅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而名不出此七种也。(世间禅者,即色界四禅,无色界四无色等也。出世间禅者,即八背舍、八胜处等也。) 一、叁摩呬多,梵语叁摩呬多,华言等引。远离沉掉,曰等;发生功德,曰引。谓能修此,则离诸烦恼,而引发胜...

《三藏法数》 / 378字 / 4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散二善

唐善导以观经一部所明十六想观之行,摄於散之二善,前十叁观以禪之心,观净土之依正二报,故名之為善。后叁观以散心修叁福九品之行,故名之為散善。散善义曰:「前明十叁观,以為善。即是韦提致请,如来已答:后明叁福九品,名為散善。是佛自说,虽有散两门有异总明正宗...

《佛学大辞典》 / 167字 / 4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八义证有本识

谓第八识是出生一切善恶诸法之根本,故名本识。今论以此八义,证第八识之相也。 一、依止执受,谓此识能为染净诸法之所依止,执持不失,是名依止执受。 二、最初生起,谓此识最初于母腹托胎之时,如磁石吸铁,是名最初生起。(磁石喻识,铁喻父精母血。) 叁、有明了性,谓此...

《三藏法数》 / 421字 / 4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种教体

教者,谓如来所说一大藏教也。体即体性,教之本也。然如来所说之教,诠显权实义趣,浅深不同,故分十体,收摄一切教法罄无不尽也。(权者,叁乘权教,谓声闻、缘觉、菩萨也。实者,一乘实教也。) 一、音声语言体,谓言音语业为教体也。故佛唱号言辞,评量论说,是为教体。楞严...

《三藏法数》 / 899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玄门无碍十因

玄门者,即十玄门也。以此十法性德为因,起大业用,令彼玄门诸法,混融无碍,重重无尽。故云玄门无碍十因也。(玄者,妙也。) 一、唯心所现,谓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唯是真心所现。然法唯心现,全法是心,心既圆融,法亦无碍。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是也。 二、法无...

《三藏法数》 / 816字 / 4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九祖

天台宗之所奉者。佛祖统纪七所。高祖龙树菩萨、二祖北齐之慧文、叁祖南岳之慧思、四祖天台之智顗、五祖章安之灌顶、六祖法华之智威、七祖天台之慧威、八祖左溪之玄朗、九祖荆溪之湛然。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四寻思观

小乘俱舍之四善根位,修十六行相观,成实宗修无常观。而大乘之法相宗於此位修四寻思观与四如实观。是彼宗五位之第二加行位也。四寻思观者,於诸法有名,义,自性,差别之四种。名者,色受等之名也,义者,依名而詮之色受等体也,自性者,色受等各自之体性也,差别者,体中之种类差...

《佛学大辞典》 / 309字 / 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中间

又名中间叁昧,中间静虑,中间禪。大梵天王所得之禪也。色界,无色界通有八地,每一地各有近分与根本。其中初禪地之近分与根本寻与伺之心所相应,第二禪以上,七地之近分与根本,则寻与伺皆不相应,而至极寂静。然其中间,唯有伺之心所相应而寻之心所不相应之禪,...

《佛学大辞典》 / 212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六念法

一、念佛,谓念佛具足十号,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众苦。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佛,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以得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观,必趣涅槃,是名念佛。(十号者,一如来、二应供、叁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

《三藏法数》 / 687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无漏根

二十二根中最后之叁根也。意根,乐根,善根,捨根,及信,勤,念,,慧之九根依见修无学之叁道而立叁根。一、未知当知根,此九根之在见道者。在於见道,欲知所未曾知之四諦之理而行动者,谓之未知当知。二、已知根,彼九根之在修道者。在於修道,虽已知了四諦之理,而更為断所餘...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婆伽婆七义

婆伽婆者,总万德至极之名也。经云:婆伽婆具此七义。不翻华言者,多含义故。即五种不翻之一也。(五种不翻者,秘密不翻、多含义不翻、此方无不翻、顺古不翻、生善不翻。) 一、能破烦恼,破者,裂断也。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谓如来断诸烦恼,乃至无明之惑,净尽无余。...

《三藏法数》 / 703字 / 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四禪

略云四禪,新云四静虑。修此四禪生於色界之四禪天也。此四禪内道外道共修之,在因者超欲界之惑网,在果者生於色界,且為生诸功德之依地根本,故曰本禪。 (一)初禪,初禪之前行,有粗住、细住、欲界、未到。其正禪具八触十功德。 其先行者安坐端身摄心,故气息调和,觉此...

《佛学大辞典》 / 1048字 / 3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四不成

一、两俱不成,谓声是无常,非眼所见,若言声是眼见,而声与眼俱不能成,是名两俱不成。 二、随一不成,谓声是所作性,故以声显论,声是实法;若不将名句文等共相为用,则不成其论矣,是名随一不成。 叁、犹豫不成,谓如见云雾等,即起疑惑,以为是火非火,疑心不决,是名犹豫...

《三藏法数》 / 159字 / 3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六种论

谓决择是非议论得失,故名为论。 一、言论,谓以一切言说,决择是非,辩论得失,故名言论。 二、尚论,尚,高也,尊也。谓世间一切事理,随所尊尚,随所应闻,决择是非,辩论得失,故名尚论。 叁、诤论,诤,止也。谓以言论互止其失也。或因诸欲更相侵夺而起,或因身口恶行互...

《三藏法数》 / 291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