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之圆教也。圆教之菩萨迷理轻,故不借事事之方便,直谈一切万法為中道实相之妙理,谓之界外理教。玄义叁上曰:「圆教佛与菩萨,俱观界外十二因缘理。」又曰:「无作迷中轻,故从理得名。」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2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如人有印则得入国,以般若之智為印,则得入实相之理,故曰智印。又如印契判物之真偽,以智為印,刊定是非真妄等,故曰智印。又如大日拳印不动之剑印,各证明内证之智德者,故曰智印。法华经妙音品曰:「智印叁昧。」法华义疏十二曰:「如人入安稳国,有印得入,无印不得入。菩萨得...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2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谓理智不二之大日法身。五种法身中之法界身,四种法中之自性身是也。此為法界体性智所成。在胎藏界為八叶中胎之大日,在金刚界為一印会之大日是也。就密家之古义言之,此自证身為自受法乐,从自心流出内证之诸眷属,常说两部之大经。就其新义言之,大日之自证身具自利利他之二德,...
《佛学大辞典》 / 260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一、奢摩他,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止即止寂之义。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而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即是体真止,义当空观。故经云: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体真止者,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是实相之真也。) 二、叁...
《三藏法数》 / 340字 / 2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一发心菩提,十信之菩萨於无量生死中為无上菩提发大心也。二伏心菩提,十住十行十迴向之菩萨於诸烦恼调伏其心,行诸波罗蜜也。叁明心菩提,初地已上之菩萨观叁世诸佛之诸法实相,其心明了也。四出到菩提,八地已上之菩萨,於般若中不着於般若能灭诸惑,见十方之佛,出叁界而到佛果...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与[法身偈]同。又佛所说之经卷,谓之法身舍利。如来所说实相中道之理,不改不变,性相常尔,故云法身舍利。法华经法师品曰:「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復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瓔珞繒幢幡伎乐歌颂供养恭敬尊重讚叹。」西域记...
《佛学大辞典》 / 172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一、如来塔,如来有叁义:若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义也。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义也。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应身义也。谓如来万德悉备,叁觉俱圆,天上人间所共尊仰,是故灭后,应当起塔供养。(第一义谛者,谓实相中道之理,无二无别也。万德者,万行功德圆满...
《三藏法数》 / 684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眾生观内心之实相知本不生之理,则自然得觉悟也。大日经疏一曰:「於初发心时直观自心实相,了知本不生故,即时人法戏论净如虚空,成自然觉,不由他悟,当知此观復名顿悟法门也。」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2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一,一切眾生心识之神本,神本者神髓根本也,般若明一切眾生心识之实相,故称心识之神本,是实相般若也。新译经言能出生一切诸佛法一切菩萨解脱法是也。二,一切国王之父母,般若生王慧解之心,故称国王之父母,是观照般若也,新译经言能出生一切国王无上法,一切眾生少离法是也。...
《佛学大辞典》 / 402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法界為华严经所证之理,犹法华言实相。声闻之根性,有上中下之别,如法华之入理,有叁周之别,菩萨之根性,有上中下之别,则华严之入理亦有叁处之别:一、十住初心入法界,是上根之菩萨於初住证法界之理者。二、迴向终心入法界,是中根之菩萨於十迴向之满位证法界之理者。叁、初地...
《佛学大辞典》 / 142字 / 2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以善成就一切如来金刚正智之所建立,种种殊特超于三界灌顶宝冠,摩诃瑜伽自在无碍,获深妙智,证平等法,所作功业皆已究竟,随众生心悉令满足,三世平等常无动坏,三业坚固犹如金刚普光明身。住欲界他化自在天王宫殿之中,其王宫殿种种严好,皆以大宝摩...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 / 3506字 / 2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13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此叁般若体是圆常大觉也。即此一觉,有叁种德,故名叁般若。 一、实相般若,谓本觉之体,非寂非照,离虚妄相,名为实相,即一切种智也。(非寂非照者,寂谓寂静,照谓照明,寂照皆言非者,用遮二边,以显中道实相之德也。一切种智者,谓知一切诸佛之道,知...
《三藏法数》 / 302字 / 2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思益经四忍法品谓「菩萨有四法,出毁禁之罪:一得无生忍,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不生也,菩萨证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二得无灭法忍,一切诸法本為无生,故今亦无灭,菩萨证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叁得因缘忍,一切诸法皆依因缘之和合而生,无有自性,菩萨证忍此法,则...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2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悟入诸法实相,则生老病死,本来空寂,何老死之有,故闻妙经者,得不老不死。法华经药王品曰:「眾人有病,得闻是经,病即消灭,不老不死。」嘉祥义疏十一曰:「不老不死者,闻此经知老病死,死本来寂灭,故云不老死也。」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一眾生缘慈悲,以一慈悲心视十方五道眾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姪,缘之而常思与乐拔苦之心,名眾生缘慈悲心。此多在凡夫或有学人之未断烦恼者而起。二法缘慈悲心,既断烦恼之叁乘圣人达於法空,破吾我之相,破一异之相,灭一异之相之人,但怜眾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乐...
《佛学大辞典》 / 246字 / 2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僧俱。皆是众所知识。及无边大菩萨摩诃萨众。无量无数。尔时舍利弗从三昧起行诣佛所。偏袒右肩头面作礼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佛告舍利弗。汝见何利叹言希有。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
《佛藏经》 / 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 / 2117字 / 2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1月11日二諦义中曰:「一随名释,二就因缘释,叁显道释,四无方释。」叁论玄义曰:「总论释义凡有四种:一依名释义,二就理教释义,叁就互相释义,四无方释义。」(案叁论玄义第二第叁倒置,一以浅深次第相违,一以违背二諦义之文故也)。叁论大义章一曰:「一依名释义,二因缘释义,叁显...
《佛学大辞典》 / 526字 / 2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论法身之体性诸家不同,先言小乘。小乘理性不论,只以戒定慧解脱知见之五分功德為法身,称為五分法身。次言大乘诸家。叁论宗以实相為法身,实相者空理,真空无相,是法身之体性,真空无相,故现其无边之身相也。维摩经方便品曰:「佛身即法身。」同註:「肇曰:经云:法身者虚空身...
《佛学大辞典》 / 746字 / 2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一世间禪,此有二种: 一,根本味禪,此有四禪,四无量,四空之叁品。合為十二,称為十二门禪。厌欲界之散乱者修四禪,欲大福者修四无量,厌色笼者修四空。為生一切出世善法之根本,故名根本。又闇证而為观慧,故名隐没。於其禪定生爱味,故名有垢。所观之境界不分明,故名无记(...
《佛学大辞典》 / 1365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大乘即佛乘也。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法华文句云:论列十七种者,皆法华之异名,所以显示此经,甚深微妙之理,不可思议也。 一、无量义经,谓佛欲说法华一实相理故,先说此无量义处,盖将以无量之义,会归于一实相之理。实相之中,妙义无穷,故名无量义经。 二、最胜修多罗,...
《三藏法数》 / 1000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天台之用语。上自佛界,下至地狱界总有十界,十界之性各具十界,故相乘而為百界,其百界一一具如是相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十种如是,故為千如是。以乘叁种之世间,则有叁千。台家所立诸法实相之数目也。玄义二曰:「此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则有百法界...
《佛学大辞典》 / 122字 / 2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四种陀罗尼中忍陀罗尼法之印。忍者安住於实相之理也。大乘之深经皆以此陀罗尼印印之。维摩经法供养品曰:「陀罗尼印印之。」註「什曰:总持有无量,实相即总持之一。若经中说实相,实相即是印,以实相印封此经则為深经。」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2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实智无缘,则实相无相,於智有缘,不如於实体,则非实智。於相有相,非实智之境,则非实相也。往生论注下曰:「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辅行一之五曰:「实相无相,无相亦无。实智无缘,无缘亦绝。」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2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涅槃经所说四种四諦之一。天台以配圆教之法门。四諦者,迷悟之因果也。圆教者,中道之理性,具本来十界诸法,则迷悟缘生之事相,為一一本具理性之德,别无造作,事相之当体,即為中道实相,故谓之无作四諦。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2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天台大师由南岳传受叁种之止观:一渐次止观,初浅,后深,如彼梯磴,初持戒,次修禪定,后渐修实相也。大师依之说禪波罗蜜十卷。二不定止观,前后互更,如金刚宝置日中,现像不定,无别之阶位,随眾生之根或前浅后深,或前深后浅,或浅深事理渐顿不定,大师依之说六妙门一卷。叁圆...
《佛学大辞典》 / 173字 / 2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有五种(一)金光明经所说。一理法身,本觉之理性,诸佛眾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眾生,為无明隐没,在诸佛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為理法身。二智法身,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金光明经曰:「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如...
《佛学大辞典》 / 507字 / 2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一卷,秦罗什译。先明形疾轻微,心病深重,次明四无量观法,白骨观法,观佛叁昧法,法身观法,十方诸观法,观无量寿佛法,诸法实相观法,法华叁昧观法。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2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一、寄位修行相,谓善财初见文殊,寄十信之位,智明生信,发菩提心,依此而起净行,参诸善友,修远离法,见诸法空,顿圆自性,发足南行,顺智光明,是名寄位修行相。(文殊,梵语具云文殊师利,华言妙德。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
《三藏法数》 / 505字 / 2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荆溪尊者释法华玄义所明之本迹十妙,立十种不二门,归结之於一念之心,以示观法大纲,发其深意。今以其本迹十妙与不二门之相摄列之如图。一、色心,有形质碍之法,而无知觉之用者,名為色,无形质而有知觉缘虑之用者,名為心。二、内外,眾生诸佛及依报名為外,唯自己之心法名為内...
《佛学大辞典》 / 607字 / 2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开者,明明打开方便之方便,会者,真实和会其方便,即方便真实之法,例如於法华经方便品断定叁乘教為方便之说,為开。於经文名之曰开方便门。又叁乘教於一乘上,始有分别者,说一乘之外无叁乘,叁乘即一乘,為会。於经文名之曰示真实相。因而所谓开显亦同。是乃法华经一部之主意也...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2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天台所立。一凡圣同居土,凡夫与[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中有净秽二种。如阎浮提為凡圣同居之秽土,如兜率之内宫,西方之极乐,為凡圣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餘土,此罗汉死后所生之国土在叁界之外。罗汉思死入无餘涅槃者误,实则土生於方便有餘也。修小乘之方便,断尽叁界之烦恼,因...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2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诸法既有权实之二法,达於其权法之差别,為如来之权智,达於其实相之一理,為如来之实智。开叁显一之如来善巧者,权智之妙用,故本经方便品讚嘆二智中,独置重权智也。玄义叁上曰:「前来二十种智,不出权实二智。如经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悉具足,即总束前来诸权智也。如来知见...
《佛学大辞典》 / 204字 / 2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一世长者,二出世长者,叁观心长者也。文句五曰:「世备十德:一姓贵,二位高,叁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嘆,十下归。(中略)十德具焉,名大长者,出世长者。佛从叁世真如实际中生,功成道着,十号无极。法财万德,悉皆具满,(中略)是名出世佛大长...
《佛学大辞典》 / 166字 / 2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是為真言行者之第十秘密庄严住心。得除盖障叁昧,初地分证之位也。大日经疏一曰:「法明者,以觉心本不生际其心净住,生大慧光明,善照无量法性,见诸佛所行之道,故云法明道也。菩萨住此道时,从妄想因缘所有烦恼业苦皆悉清净除灭。譬如有人暗中為利宝所伤,谓為蛇毒,以作毒想故...
《佛学大辞典》 / 409字 / 1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大般若十六会中第十会,谓之般若理趣分(第五百七十八卷),是為说实相般若之深旨者。故名為理趣分。别行之為教宗之课诵,有慈恩之释叁卷。名為理趣分述赞。此经与蜜藏中之般若理趣经其说相酷似。故密家言理趣分说理趣经中浅略之行相也。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达於诸法之实相,為如来之实智,达於诸种之差别,為如来之权智,实智者体也,权智者用也。如来成佛之本体,在於实智,一代教化之妙用,存於权智。见[权实]条。密教以胎藏曼荼罗之心莲华臺為实智,八叶之开敷為权智,大日经二曰:「诸佛甚希有,权智不思议。」同疏六曰:「权智不思...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1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梵语Asaṁskṛta。為者造作之义,无因缘造作,曰无為,又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曰无為,即真理之异名也。此无為法有叁种六种之别,叁无為中之择灭无為,六无為中之真如无為,是正為圣智所证之真理。曰涅槃,曰法性,曰实相,曰法界,皆无為之异名也。无量寿经上曰:「无為泥洹之道。...
《佛学大辞典》 / 311字 / 1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念佛有总别之分。就总言之,有叁种,一称名念佛,口称佛名也。二观想念佛,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德也。叁实相念佛,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也。此於往生要集配对定散有相无相,而為四种:一定业念佛,即上之观想念佛也。二散业念佛,即上之称名念佛也。叁有相念佛,即上之...
《佛学大辞典》 / 542字 / 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天台所立之諦理。空諦,假諦,中諦也。昔北齐慧文禪师自记曰:我独步河淮,呼谁為师?若得经则以佛為师,若得论则以菩萨為师。乃入大经藏,烧香散花,反手执之,得龙树菩萨所造之中观论。开论读之,至观四諦品:「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之偈,恍然悟...
《佛学大辞典》 / 950字 / 1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谓叁摩也。叁止之一。无明颠倒者了得实相之真性,随缘而内外之变化无动於心,安心不动也。翻译名义集曰:「止观二字各开叁义:一体心止,二方便随缘止。」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1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广於法界之事物悬思也。对一念之语而言。一念者一思而止也。止观上曰:「圆顿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繫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1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天台宗所说。即覆障吾人使不得证见中道实相道理之无明本惑,有四十一品也。於所谓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之四十一位而断破之者。其中於等觉位所断之无明,称為元品之无明,乃一切无明之根本也。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以前之十真如,是别教之义也。圆教之十真如,為法华所说,唯佛与佛乃能穷尽诸法实相如是等十如是之法也。故十如是与十真如,名义相同。天台谓之无作之无作,真言谓之真如十界。理趣释释上下十峰之金刚智处中表如来之十地十真如十法界者即是也。即身成佛义释十界中,列地狱等十界,...
《佛学大辞典》 / 144字 / 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依台家之释,开显法华经方便品中五佛之一乘,就教行人理四者,各明唯一无二之旨,故称之為四一之开显。一教,能詮之经典也,能詮之经典唯说一佛乘,谓之教一。经曰:「如来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说法,无有餘乘若二若叁。」是其证也。二行,依其教而修之行法也。其行法唯為菩萨之大...
《佛学大辞典》 / 255字 / 1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学佛说之教法,而生谬解者。如小乘,权大乘。是叁论宗之用语。叁论玄义作学教起迷。叁论玄义曰:「言不会道,破而不收,说必契理。收而不破,学教起迷。亦破亦收,破其能迷之情,收取所惑之教。诸法实相,言忘虑绝,实无可破亦无可收。」
《佛学大辞典》 / 94字 / 1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一依法不依人。人為情有之假者。法為法性自尔之轨模。依法而可入道,人何关於实行,假令其人為凡夫外道,而所说契於法,亦可以信受奉行。假令现佛身之相好,而所说不契於法,则亦捨而不可依,况餘人乎。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叁藏中有了义经,有不了义经,明示中道实相之义為了...
《佛学大辞典》 / 276字 / 1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四教仪一出圆教之法,列八种:一教圆,教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或说惑业苦叁道,即法身般若解脱叁德秘藏之妙理,或谈诸法实相,凡圣一如,生佛不二等。是教圆之相也。二理圆,叁諦之妙理,中道不偏。是理圆之相也。叁智圆,照一切种智之中道。是智圆也。四断圆,一断一切断,断...
《佛学大辞典》 / 222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般若者,圆常之大觉也。一觉有叁德:一实相般若,為般若之理体,本来為眾生所具,离一切虚妄之相,般若之实性也。是為所证之理体。二观照般若,观照实相之实智也。叁方便般若,分别诸法之权智也。见金光明玄义上。 又一实相般若(如上),二观照般若(如上),叁文字般若,詮上二...
《佛学大辞典》 / 222字 / 1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乘者,以名开悟实相之智慧,戒者以名净除身口恶之制法。此中小乘之比丘,戒急乘缓,大乘之菩萨,乘急戒缓。涅槃经六曰:「於乘缓者乃名為缓,於戒缓者不名為缓。」然是一往之相对,其实大乘之真萨埵,乘戒俱急。此有四句。见[戒急]条。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安住於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仁王经说五忍,此為第四。或為初地之证名,或為七八九地之悟名。智度论五十曰:「无生忍法者,於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同八十六曰:「乃至作佛不生恶心,是故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
《佛学大辞典》 / 275字 / 1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实相是从本以来佛佛传持之印璽,故谓之实相印。一切之小乘经以叁法印印之,一切之大乘经以此实相印印之。法华经序品曰:「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眾所尊,為说实相印。」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1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五眼之一,慧能观照,故名眼。照诸法皆空真理之空慧名之。无量寿经下曰:「慧眼见真,能度彼岸。」思益经叁曰:「慧眼為见何法?答言:若有所见,不名慧眼。慧眼不见有為法,不见无為法。」智度论叁十叁曰:「為实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见眾生尽灭一异相,捨离诸着不受一切法,智慧...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1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又名根本无明,无始无明。迷於中道实相之理者,名為无明,其无明有浅深麤细之别。故天台之别教分之為十二品,圆教分為四十二品,其中最微细深远之元本品类,谓之元品。是一切眾生所迷之元初根本,故名根本无明,此无明与真如之无始皆為无始,故名无始无明。然则此元品无明,為无始...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1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诸法实相,有种种之语。智度论叁十叁曰:「如法性实际,此叁皆是诸法实相异名。」大乘玄论叁曰:「大圣随缘善巧於诸经中说名不同,故於涅槃经中名為佛性;则於华严名為法界;於胜鬘中名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楞伽名為八识;首楞严经名首楞严叁昧;法华名為一道、一乘;大品名為般...
《佛学大辞典》 / 217字 / 1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二諦之一。对於世俗諦之称,又云真諦、圣諦、胜义諦、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真空等,总以名深妙之真理,諦者真实之道理也。此道理為诸法中第一,故云第一义,真实故云真,為圣者所见,故云圣,為殊胜之妙义,故云胜义。大乘义章一曰:「第一义者,亦名真諦。第一是其显胜...
《佛学大辞典》 / 219字 / 1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通称说诸法实相深理之诸大乘经。维摩经法供养品曰:「诸佛所说深经。」註曰:「什曰:以实相印封此经,则為深经也。生曰:深经者,佛说实相法。」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1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Sugata,又作修伽度。译曰好去,好说,善逝。如来十号之一。去生死而归於涅盘,故曰好去,善逝。好说法,故曰好说。智度论二曰:「修伽陀。修,秦言好。伽陀或言去,或言说。是名好去好说。好去者,佛一切智為大车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好说者,如诸法实相说,不着法爱说。」...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1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印者决定不变之义,诸法实相為诸佛之大道,决定不变,故名佛印。止观二曰:「有解此者成大道,是名佛印。」同辅行曰:「既是实相故名佛印。」又佛心印之略。 又佛之印相也,凡佛界相好无异,面貌齐同。故但以两手之印相差别之,為法,然密教中之印相极其精细不可以一概论之。 又...
《佛学大辞典》 / 183字 / 1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Avalokita,译曰所观。即指所观之理体。仁王经良賁疏下叁曰:「嚩卢枳諦者此云所观,即一切佛所观实相也。」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1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文殊院之文殊,其左手持青莲华,是不染着诸法叁昧之标帜也。文殊无相之妙慧,不着诸法。故云不着讲法。大疏五曰:「青莲是不染着诸法叁昧,以心无所住故,即见实相。」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1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凡夫以世諦之事相為常住而着之,以二乘為无常而厌之,皆非正见。诸法实相,万法真如,故世諦生灭之当体,具不生不灭之理,是為法华涅槃所说,為天台一家之旨者,经所谓:「世间相常住」,「常在灵鷲山」是也。见[世间相常住]条。
《佛学大辞典》 / 96字 / 1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谓日常之生业也。楞严经长水疏一下曰:「一心真如,及生灭相,无二无别。即叁明一,即一论叁,故得治生產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1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实相之妙理,是為第一义,故云第一,离一切言辞之相,故云寂灭。即涅槃也。法华经方便品曰:「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相,其实為佛乘。」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1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传灯录二十八南阳忠国师语曰:「吾比游方多见此色,近尤盛矣!聚却叁五百眾,目视云汉云,是南方宗旨。把他坛经改换,添糅鄙谈,削除圣意,惑乱后徒,岂成言教!苦哉吾宗丧矣!」忠国师者,曹溪之直弟也。可见此时已有改换之偽本矣。其后在辽国遂為焚弃。佛祖统纪十四高丽国义天传...
《佛学大辞典》 / 470字 / 1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犹言叁世也。颂疏九曰:「一前际即是过去,二后际即是未来,叁中际谓现在世。」青龙仁王疏叁曰:「所言际者是际畔义,谓有為法堕叁世故。无為实相无前后中,故云无际。」见[叁世]条。
《佛学大辞典》 / 78字 / 1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法华经中所说之法也。光宅谓妙法者,一乘之因一乘之果也,前十四品说一乘之因,后十四品為一乘之果。一乘之因果,对於叁乘之麤法而谓為妙法。莲华者譬也,莲华必华实同时而存,以表一乘之因果為同时也。天台谓妙法者,十界十如权实之法也。九界之十如為权。佛界之十如為实。此权实...
《佛学大辞典》 / 577字 / 1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Mahā rajñā,译曰大慧。涅槃叁德之一。照了诸法实相之智慧也。唯识枢要上本曰:「真如上慧本性故名摩訶般若。」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1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诸佛真言,眾生之实相互相加持,谓之法界加持。演密钞二曰:「疏释云:毘富罗是广大义,谓深广无际不可测量。如是诸法自体名為毘富罗法界,诸佛实相真言实相眾生实相,皆是毘富罗法界。以此更相加持,故名法界加持也。」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1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大般若有十二名,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也。对法论七,有七名,真如,无我性,空性,无相,实际,胜义,法界也。唯识论九,有四名,胜义,真如,法界,实际也。智度论叁十二,有四名,如,法性,实际,实相也...
《佛学大辞典》 / 124字 / 1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曇鸞所立。一实相身是理佛,即法性法身也。又佛之光明也。二為物身,是事佛,即方便法身也。又佛之名号也。往生论註下曰:「云何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為物身。」六要钞叁本曰:「此有二义:一义云:实相身者此是理佛,即云法性法身是也。為物身者此是事物...
《佛学大辞典》 / 284字 / 1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叁叁昧之一。智度论五曰:「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名為空,知一切诸法实相。所谓毕竟空,是名空,是名空叁昧。復次十八空,是名空叁昧。」就因而言,则為叁叁昧。就果而言,则為叁解脱。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1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一)境妙,境即理境。谓十如是等境,心佛及眾生是叁无差别不可思议也,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等是也。此有六境:一、十如之境,二、十二因缘之境,叁、四諦之境,四、二諦之境,五、叁諦之境,六、一諦之境。(二)智妙,智即全境而起之智。以境妙...
《佛学大辞典》 / 559字 / 1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一味之实相為体,因果之诸法為用。法华文句叁曰:「体即实相,无有分别。用即立一切法,差降不同,如大地一生种种芽。」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1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昏闇之心不知照事理也。小乘教立二种之无知:一染污无知,二不染污无知。见[二无知]条。 又真智寂静而不动,绝一切分别,谓之无知。起信论曰:「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是徧照法界义故。」净土论註下曰:「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中略)无知故能无不知。」维摩...
《佛学大辞典》 / 158字 / 1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有二种:一、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此二者即观想念佛),或一心称佛名(称名念佛),修行法,谓之念佛叁昧。是因行之念佛叁昧也。二、為此叁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禪定,或佛身现前,或法身实相。谓之念佛叁昧。是果成之念佛叁昧也。因行之念佛叁昧谓之「修」,果成...
《佛学大辞典》 / 253字 / 1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宝积经百十六曰:「一切业缘皆住实际,不来不去,非因果非不因果。何以故?法界无边无前无后故。是故舍利弗,若见犯重比丘不堕地狱,清净行者不入涅槃,如是比丘非应供非不应供,非尽漏非不尽漏,何以故?於诸法中住平等故。」是说实相观也。谓诸法之实相,以寂灭无相之故,无生死...
《佛学大辞典》 / 124字 / 1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如诸法实相之智。知诸法实相之智。是唯佛所得之智也。智度论二十叁曰:「如实智者,一切法总相别相,如实正知,无有罣碍。」同八十四曰:「如实智有何等相?答曰:有人言能知诸法实相。(中略)此中说如实智唯是诸佛所得。何以故?烦恼未尽者犹有无明,故不能知如实。二乘及大菩萨...
《佛学大辞典》 / 157字 / 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梵语,魔罗Māra之略。译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為魔王,其眷属為魔民魔人,旧译之经论,作磨,梁武改為魔字。婆沙论四十二曰:「问曰:何故名魔?答曰:断慧命故名魔,復次常行放逸有害自身故名魔。」智度论五曰:「除诸法实相,餘...
《佛学大辞典》 / 362字 / 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随事缘而说诸法之空,然空理是一,名之為一空或独空。止观七曰:「一切法趣十八空,歷十八缘名十八空,但是一空。方等云:大空小空,皆归一空。一空即法性实相诸佛实法。大品云:独空也。」
《佛学大辞典》 / 79字 / 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Prajñā āramitā,新译家谓為般若波罗蜜多。於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中,皆為第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经中,虽说六波罗蜜,然以般若為诸波罗蜜中之最第一、故特标般若波罗蜜之名。般若译為智慧,波罗蜜译為度或到彼岸。照了实相之智慧,為度生死此岸而至涅槃彼岸之船筏,故谓之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六种佛之第六。至究竟即之位,事理皆圆满之佛也(前五佛理圆事不圆)。观经天台疏曰:「究竟佛者,道穷妙觉,位极於荼,故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边际智满,种觉顿圆,(中略)如十五日月圆满具足眾星中王,最上最胜,威德特尊,是為究竟佛义。」
《佛学大辞典》 / 104字 / 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说实相妙理之经典也。维摩经法供养品曰:「释提桓因於大眾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叁转者,一读為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显假諦之义。相性体力等不同者,以為假諦故也。二读為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本末究竟等,如,显空諦之义。相性体力等,诸法皆如,一味平等者,以為空諦故也。叁读為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本末究竟如是,显中諦之义。此时如作想...
《佛学大辞典》 / 171字 / 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分别事理决断疑念之作用也。又通达事理之作用也。又智与慧虽為通名,然二者实相对。达於有為之事相為智,达於无為之空理為慧。唯识论九曰:「云何為慧?於所观境简择為性,断疑為业。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俱舍论四曰:「慧谓於法有简择。」大乘义章二曰:「於...
《佛学大辞典》 / 169字 / 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大乘究竟之理,法华经谓之实相(方便品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华严经名為法界(第八会名入法界品)。法界者就体之名,实相者就义之称,其实一也。华严一经以此法界為体,一部始终不外乎明此法界之理,故云华严法界。法界有四种。见[法界]条。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是指称万有本体之语。曰法性,曰真如,曰实相,其体同一也。就其為万法体性之义言之,则為法性;就其体真实常住之义言之,则為真如;就此真实常住為万法实相之义言之,则為实相。其他所谓一实,一如,一相,无相,法身,法证,法位,涅槃,无為,真...
《佛学大辞典》 / 471字 / 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言诸法之实相,终归趣於空也。空者非灰断之空,乃中道第一义空,空亦空绝对之空,谓之第一义空。空亦空则此中自有中道之义,故云中道。即非偏空,而為中空、圆空、妙妙空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於空。」真言阿字本不生之实义是也。
《佛学大辞典》 / 112字 / 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