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条搜索结果

十种通

通即神通也。妙用难测曰神,自在无壅曰通。 一、他心通,谓世、出世间所有诸法,若种若类,与夫他人所起心,皆悉能知,是名他心通。 二、天眼自在清净通,谓天眼离诸垢障,清净无碍,于所见境,而得自在;无边世界差别之相,若净若染,一一种类,悉能明见,是名天眼自在清净...

《三藏法数》 / 507字 / 4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四忍

忍即忍可,亦安忍也。思益经云:梵天菩萨有四忍法,善出毁犯禁戒之罪。 一、得无生忍,谓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不生。菩萨证知此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无生忍。 二、得无灭忍,谓一切诸法,昔本不生,今亦无灭。菩萨证知此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无灭忍...

《三藏法数》 / 252字 / 4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尊胜佛顶

一名佛顶尊胜,亦名除障佛顶。是五佛顶之随一,尊胜陀罗尼之本尊,即释迦如来由佛顶现出之轮王形,為佛顶尊中之最尊,故名尊胜佛顶,能除一切惑业,故名除障佛顶。尊胜佛顶修瑜伽法仪轨下曰:「一切佛顶中,尊胜佛顶能除一切烦恼业障故,号為尊胜佛顶心,亦名除障佛顶。」同下曰:...

《佛学大辞典》 / 344字 / 4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寂静相应真言

扇底迦法相应之真言也。大日经疏七曰:「若真言中有纳磨(是归命意),莎缚訶等字,当知是修叁摩地寂静相应真言也。」要略诵经曰:「所谓初安唵字,后称所方言莎缚訶名扇底訶也。」此中纳磨与唵之相违,胎藏界為纳磨,金刚界為唵。

《佛学大辞典》 / 100字 / 4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叁十七道品

道即能通之义,品犹类也。合四处等法门为叁十七,皆是入道浅深之气类,故云道品也。 一、四处,即想,处即身受心法也。一、身处,谓观此色身,皆是不净也。二、受处,谓观领受好恶等事,悉皆是苦也。叁、心处,谓观此识心生灭无常也。四、法处,谓观诸法从因缘...

《三藏法数》 / 817字 / 4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两业

日本传教大师定一家之学生式。其中置止观遮那两业。年度二人,受大戒后,使专修此两业,十二年不得出山门。止观业者,年年每日以法华经,金光明经,仁王经,守护经诸大乘经之护国眾经,使之长转长讲。遮那业者,岁岁每日以遮那经,孔雀王经,不空羂索经,佛顶经诸真言等之护国真言...

《佛学大辞典》 / 153字 / 4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十不二门

十门何为而设也?盖荆溪大师,因释法华玄义,其中广明十妙之旨。法相该博,学者难入。故于迹本二门之间,对前十妙,立此十门;复于门门之下,结归一。为令修学之人,于一心开,妙解立妙行,故云不可不了十妙大纲,故撮十妙为观法大体。然此十门,皆以不二命名者,盖法华以前...

《三藏法数》 / 1984字 / 4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相应慧

是定慧相应之一,理智相应之一,将成佛时之智慧也。智度论九十二曰:「住如金刚叁昧,用一相应慧,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是时名為佛,一切法中得自在。」起信论曰:「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

《佛学大辞典》 / 96字 / 4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十二因缘

Dvādaśāiga Pratityasamut āda,新作十二缘起,旧作十二因缘,又单名因缘观,支佛观。是為辟支佛之观门。说眾生涉叁世而轮迴六道之次第缘起也。 一、无明Avidyā,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 二、行Saṁskāra,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 叁、识Vijñāna,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

《佛学大辞典》 / 804字 / 4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帝释為佛造讲堂

选集百缘经二曰:「尔时诸罗汉六万二千将诣拘毘罗国,彼诸民眾,稟性贤善,仁慈孝顺,意志宽博。於时如来作是言:吾今当作牛头旃檀重阁讲堂,化彼民眾。作是已,时天帝释知佛心,即与天龙夜叉究槃荼等各各齎持牛头旃檀树奉上世尊,為如来造大讲堂。天之诸床榻卧具被褥,天之...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相应

(一)谓无间道金刚喻定相应之智,唯為一剎那也。大般若经叁百九十叁有曰:「从此无间以一剎那金刚喻定相应妙慧,永断一切烦恼所知二障,麤重习气相续,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起信论云:「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

《佛学大辞典》 / 264字 / 4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女有五障

法华经中谓舍利弗不知龙女是大乘根器,宿习圆因而得成佛,以为例同报障女流,故说女人有五种障也。然说此五障者,欲令女人知有此障,即当发菩提心,行大乘行,早求解脱也。 一、不得作梵天王,谓梵天因中,修持戒善,得获胜报,而为天王。若女人身器欲染,则不得作梵天王。 二...

《三藏法数》 / 378字 / 4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提谓波利

二商主名,提谓又作帝梨富娑Tra ṣa瓜,离谓等。波利又称跋梨迦Bhallika,优婆离,金挺等。或称為北天人。或称為优德伽罗Utkala人。佛对之初说人天教,与以髮爪使造塔。但此為梵天劝请以前之事也。五分律十五曰:「结跏趺坐七日受解脱乐。过七日已,从叁昧起。游行人间。时有五百...

《佛学大辞典》 / 567字 / 4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不久诣道场

谓不久成佛也。法华经分别功德品曰:「又应作是,不久诣道场。得无漏无為,广利诸人天。」

《佛学大辞典》 / 39字 / 4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一、佛,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济眾生之苦,我欲与[佛]同也。二、法,如来所说之叁藏十二部经,有大功德,為诸眾生大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眾生也。叁、僧,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為世间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四、戒,戒...

《佛学大辞典》 / 504字 / 4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七方便

(亦名七贤,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叁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证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多贪...

《三藏法数》 / 516字 / 4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须摩提

Sumati,西方极乐之别名。译曰妙意,好意等。般舟叁味经曰:「西方阿弥陀,今现在彼,随所闻当。去此十万亿佛剎,名须摩提。」云栖小经疏二曰:「极乐者,梵语须摩提,此云安乐,亦云安养,亦云清泰,亦云妙意。名虽小殊,皆极乐义。」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4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八福田

八福田者,谓佛、圣人、僧叁种,名敬田;和尚、阿阇黎生我法身者,父母生我肉身者,此四名恩田;救济病人,名病田,亦名悲田;此八种皆堪种福,故名田也。若人能尽力从事此八种者,亦犹农之力田,则获秋成之利也。 一、佛田,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觉道俱圆,位登极果,...

《三藏法数》 / 569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者,内心存忆也。论云:佛诸弟子于闲静处,乃至山林旷野,善修不净等观,厌患其身;忽生惊怖,及为恶魔作种种恶事恼乱其心,忧惧转增,是故如来为说八法,若存心于此,恐怖即除也。 一、佛,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诸佛慈悲,救济众生,功德无量。如是,一...

《三藏法数》 / 594字 / 4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十乘观

乘者,车乘也,叁諦之妙观,為直到涅槃宝所之大白牛车,故云乘。十乘云者,非有观法十种,观法唯观不思议境之一,惟加资助观法之法,乃為十乘。一、观不思议境,是指介尔阴妄之一(介者弱也,谓细也,但异於无心,阴者新译蕴也,然则介尔阴妄者,识蕴中极弱之妄也,与无记心...

《佛学大辞典》 / 746字 / 4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四等

四等者,谓诸佛如来名字言语现身说法平等不二,以显佛佛道同也。 一、字等,字即名字也。经云:若字称我为佛,彼字亦称一切诸佛,以我与彼,字无差别,是名字等。(我者,释迦如来自谓也。彼者,指一切诸佛也。谓诸佛皆称理立名,理性平等,故同名佛也。) 二、语等,语即言语...

《三藏法数》 / 783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龟藏六

佛在世时,有一道人,在河边树下学道,十二年中想不除,六根贪染,曾无宁息,不能入道。佛知其可度,化作沙门,至彼寄宿。须臾月明,有龟从河中出来,至树下;复有水狗,饥行求食,便欲啖龟。龟乃缩其头尾,及与四足,藏于甲中,遂不能啖。于是道人问沙门曰:此龟有护命之铠,...

《三藏法数》 / 473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寂静法

真言五种护摩中第一之息灾法曰寂灾法,又云寂静法。要略诵经曰:「修寂静者,结跏趺坐,面向北方,对於圆相一心离缘,作成就法,名扇底迦。」Śāntika。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4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迦叶传衣弥勒

迦叶自释迦如来受袈裟,於鸡足山入定,以传之於弥勒。毘奈耶杂事付法藏传以為粪扫衣,西域记以為金襴衣。增一阿含经四十四曰:「世尊告大迦叶,不应般涅槃,要须弥勒出世,(中略)弥勒当取迦叶僧伽梨着之。」智度论叁曰:「迦叶即着从佛所得僧伽梨,持衣鉢捉杖,如金翅鸟现上昇虚...

《佛学大辞典》 / 455字 / 4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婆伽婆七义

婆伽婆者,总万德至极之名也。经云:婆伽婆具此七义。不翻华言者,多含义故。即五种不翻之一也。(五种不翻者,秘密不翻、多含义不翻、此方无不翻、顺古不翻、生善不翻。) 一、能破烦恼,破者,裂断也。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谓如来断诸烦恼,乃至无明之惑,净尽无余。...

《三藏法数》 / 703字 / 4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二十五菩萨

影护佛行者之菩萨也。十往生经曰:「若有眾生,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遣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普贤菩萨、法自在菩萨、师子吼菩萨、陀罗尼菩萨、虚空藏菩萨、佛藏菩萨、菩藏菩萨、金藏菩萨、金刚藏菩萨、山海慧菩萨、光明王菩萨、...

《佛学大辞典》 / 248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始生天有五种相

一、光明覆身相,谓人初生天时,光明覆身,身无衣服,心作是,勿令他天,见我裸露,即于时,他见有衣,而实无衣,是为第一相。 二、欲见园林相,谓人初生天时,已见天上所有之物,生希有心,而于园林等则未曾见,故欲见之,而遍观看,是为第二相。 叁、见天女生惭相,谓人...

《三藏法数》 / 218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叁无漏根

二十二根中最后之叁根也。意根,乐根,善根,捨根,及信,勤,,定,慧之九根依见修无学之叁道而立叁根。一、未知当知根,此九根之在见道者。在於见道,欲知所未曾知之四諦之理而行动者,谓之未知当知。二、已知根,彼九根之在修道者。在於修道,虽已知了四諦之理,而更為断所餘...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4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菩萨五种相

一、怜愍相,谓菩萨以慈悲菩提之心,愍一切众生,广行方便,饶益摄受,是为怜愍相。 二、爱语相,谓菩萨能于一切佛法,巧妙宣说,柔言软语,令诸众生,而得正信,是为爱语相。 叁、勇健相,谓菩萨为众生故,于诸难行苦行而悉行之,不生退屈,是为勇健相。 四、开手相,开手...

《三藏法数》 / 189字 / 4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獼猴婬鱉

摩訶僧祇律五曰:「过去世时,香山中有仙人住处,去山不远有一池水。时池水中有一鱉,出池求食,食已向日张口而眠。时香山中有诸獼猴,入池饮水已。上岸,见此鱉张口而眠,时彼獼猴更欲作婬法,即以身生内鱉口中。鱉觉合口,藏六甲里时鱉急捉獼猴,却行欲入水。獼猴急怖,便作是...

《佛学大辞典》 / 288字 / 4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得度

生死比海,涅槃比彼岸,超生死而到涅槃云度。谓得渡生死之海也。无量寿经下曰:「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增一阿含经十四曰:「佛在菩提树下初得佛,作是:罗勒迦蓝,诸根纯熟,应先得度。」遗教经曰:「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 又(仪式...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4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叁不叁信

梁曇鸞就佛者立叁不叁信:一信心不淳,二信心不一,叁信心不相续。是曰叁不。反之则曰叁信。净土论註下曰:「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叁者信心不相续,餘间故。此叁句展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不相续。亦可不相续,故不得决...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四禪定

略云四禪,新云四静虑。修此四禪定生於色界之四禪天也。此四禪内道外道共修之,在因者超欲界之惑网,在果者生於色界,且為生诸功德之依地根本,故曰本禪。 (一)初禪,初禪之前行,有粗住、细住、欲界定、未到定。其正禪具八触十功德。 其先行者安坐端身摄心,故气息调和,觉此...

《佛学大辞典》 / 1048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十心

有二种:(一)顺流十心,一、无明昏暗。谓诸眾生从无始以来,暗识昏迷,无所明了,為烦恼所醉,於一切法妄计人我,起诸爱见,想计颠倒,起贪瞋痴,广作诸业,由是流转於生死也。 二、外加恶友。谓诸眾生内具烦恼,外值恶友扇动邪法,益加惑我,无由开悟而修善业,以是流转於生死...

《佛学大辞典》 / 982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九种食

食有长养资益之义。言九种者,世间之食有四,以其能资养生死色身也;出世间之食有五,以其能资益法身慧命也。经云:佛告诸比丘,当共专,舍除世间四种之食,求办出世间之食。盖令众生,但以世间之食,资养色身,不当贪着;须求出世间之法食,增长菩提慧命也。(梵语比丘,华言...

《三藏法数》 / 782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叁种证相不同

谓修习法华叁昧,于叁七日中,一心精进,有叁种证相之不同者,盖由所修之人根性之有异也。(梵语叁昧,华言正定。) 一、下根证相,谓行人于叁七日中,获得戒根清净,就中所证之相,亦有叁品不同。若于叁七日中,或得灵异好梦,或觉诸根明净,四大轻利,道心勇发,是下品戒根渐...

《三藏法数》 / 675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大人八

阿那律陀在枝提瘦水渚林中宴坐思惟,心作是: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乃至道从智慧,非愚痴得。于是世尊以他心智,知彼心中所,而现其前,为说大人八也。(梵语阿那律陀,华言无灭,佛之弟子。) 一、道从无欲非有欲得,谓比丘修道,当于一切尘境不生希欲之心,虽自得无欲,...

《三藏法数》 / 515字 / 3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七觉分

觉,即觉了。谓觉了所修之法是真是伪也。分即支分,谓此七种法,各有支派分齐,不相杂乱,故名七觉分,亦名七觉支。择、进、喜叁觉分,属慧;除、舍、定叁觉分,属定;觉分兼属定、慧。故摩诃止观云:修此七觉,即得入道。是也。 一、择法觉分,择,即拣择。谓用智慧观察诸法...

《三藏法数》 / 439字 / 3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数珠颗数

数珠功德经曰:「其数珠者要当须满一百八颗,如其难得。或為五十四颗,或二十七,或十四颗,亦皆得用。」陀罗尼集经二曰:「其数皆满一百八珠,或五十四,或四十二,或二十一,亦得中用。」金刚顶瑜伽诵经曰:「珠,分别有四种:上品最胜及中下。一千八十以為上,一百八珠為最...

《佛学大辞典》 / 435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迦留陀夷教化

佛在舍卫国。尔时长老迦留陀夷,得阿罗汉道,作是。我先在六群比丘中,於舍卫国污辱诸家,我今当还使此诸家清净。作是后,入舍卫国度九百九十九家。若夫得道而妇不得,妇得道而夫不得者不在此数。更度一家以满千家遂被枉杀。见十诵律十七。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爱他他之意也。涅槃经二曰:「如来无有爱之想。」智度论叁曰:「净饭王爱子故,常遣使问讯。」

《佛学大辞典》 / 44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五悭

一、住处悭,谓有众生,心作是:于此之处唯独我住,不容余人,是名住处悭。 二、家悭,谓有众生,心作是:独我出入此家,不容余人;设有余人,我当于中为胜,是名家悭。 叁、施悭,谓有众生,心作是:我于此中,独得布施,勿与余人;设有余人,勿令过我,是名施悭。(过...

《三藏法数》 / 198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大论十种戒

一、不缺戒,谓修行之人,毁犯净戒,如器已缺,无所堪用。若能恒自守护,如爱明珠,则能摄一切戒,是名不缺戒。 二、不破戒,谓修行之人,毁犯戒法,如器破裂,不堪为用。若能持护不犯,无有破损,是名不破戒。 叁、不穿戒,谓修行之人,毁犯戒法,如器穿漏,不堪受物。若能持...

《三藏法数》 / 471字 / 3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叁密

身密,语密,意密也。今分為如来自证之叁密与眾生修行之叁密而辨之,如来叁密者,身语意之叁业,本来平等,身等於语,语等於意,皆徧法界,谓為法佛平等之叁密。然则一切之形色為身密,一切之音声為语密,一切之理為意密也。而谓之為密者,非秘隐於人之谓,乃以此等之义為法佛自证...

《佛学大辞典》 / 709字 / 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大乘百法

百法束为五门:谓色法十有一,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有一,不相应行法二十有四,无为法六,共成一百也。 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法,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识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法...

《三藏法数》 / 1706字 / 3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八智

一、苦法智,苦是欲界生死之苦,法是所证真如之理,智是能证之智。谓观欲界生死之苦,真智发而证真如之理,是名苦法智。 二、苦类智,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真智明发,是欲界苦法智之流类,是名苦类智。(上二界者,谓色界、无色界也。) 叁、集法智,谓观欲界集...

《三藏法数》 / 490字 / 3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对在家送丧

比丘除其父母外,不许送在家人之丧,但為施无常助道,则不在此限。善见律十一曰:「若檀越作是言:今某国王某檀越丧今葬,请比丘送丧,不得去。若比丘自言:我往看彼葬,观无常,因此故我得诸道果,如此去无罪。」送父母之丧者,如佛担父棺,则為报恩也。檀越来為死者请诵经咒...

《佛学大辞典》 / 208字 / 3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十境

台宗於观法,立所观之十种。一、阴境,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十境以阴為初,有二义。一现前,一依经。现前者,人受一期果报之身,即是五阴。五阴之重担常自现前,是故為初观。依经者,大品般若言之,声闻依四处而行道。五阴即四处所观之境也。又经中多列法门,无非以五阴為首...

《佛学大辞典》 / 1090字 / 3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神变加持

依此神变之加持力,眾生得蒙益也。言以佛之神变加持法也。大日经疏一曰:「神变加持者,旧译或云神力所持,或云佛所护。(中略)尔时世尊往昔大悲愿故而作是:若我但住如是境界则诸有情不能以是蒙益,是故住於自在神力加持叁昧,普為一切眾生示种种诸趣所喜见身,说种种性欲所...

《佛学大辞典》 / 135字 / 3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非常

犹言无常,谓世相之无常也。无量寿经上曰:「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四十二章经曰:「佛言:观天地非常,观世界非常。」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3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西方净土

佛之言,虽通於诸佛,然诸大乘中佛之言,独限於西方之阿弥陀佛。其故以建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国之誓愿者,法界诸佛中独阿弥陀一佛也。大日如来虽於九品往生阿弥陀叁摩地集陀罗尼经说九字之真言,劝九品往生。释迦佛虽於诸大乘经中说十方无量之佛,然讚佛而劝佛往生者,独...

《佛学大辞典》 / 667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自在神力加持叁昧

大日如来加持法界眾生有自在不思议妙力之叁昧也。大日如来住於此叁昧而现种种之身,说种种之法。此谓加持身说法。大日经疏一曰:「世尊往昔大悲愿故而作是:若我住如是境界,则诸有有情不能以是蒙益,是故住於自在神力加持叁昧,普為一切眾生示现种种诸趣所喜见身,说种种性欲所...

《佛学大辞典》 / 136字 / 3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第五十

谓人闻法华一偈一句次第教他第五十人之功德也。随喜功德品曰:「若人於法会,得闻是经典。乃至於一偈,随喜為他说。如是展转教,至於第五十。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如有大施主,供给无量眾。具满八十岁,随意之所欲。见彼衰老相,髮白而面皱。齿疎形枯竭,其死不久。我今应当...

《佛学大辞典》 / 211字 / 3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叁昧

梵音samādhi,旧称叁昧,叁摩提,叁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於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於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

《佛学大辞典》 / 638字 / 3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隐所法

密教行者上厕时所修之法。入一切秽所亦修之。法於顶上观囕字,於左右胁观长之吽字,乌瑟沙摩明王。盖以上此尊住於不净餐食之叁昧也。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大白伞盖经

此经為元朝自西藏刺嘛教之经本译出者,有二译:一者光录大夫司徒叁藏法师沙罗巴之译。题云:佛顶大白伞盖陀罗尼经。一者俊辩大师唧囀铭得哩连得囉磨寧等译,题云:佛说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共一卷,后译之本,前记白伞盖佛母之画像诵法,后附总讚嘆祷祝偈。而元本藏经记收前译...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菩萨二心

一、大慈心,慈名爱,即与乐之心也。谓菩萨爱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是名大慈心。 二、大悲心,悲名愍伤,即拔苦之心也。谓菩萨愍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是名大悲心。

《三藏法数》 / 96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八妄想

一、自性妄想,谓妄执根尘等法,各有体性,不相混滥,是名自性妄想。 二、差别妄想,谓妄计色等有可见可对之色,有不可见可对之色,有不可见无对之色,是名差别妄想。(可见可对色者,即青黄等色,眼可见,亦可对也;不可见可对色者,即声香味触四者,虽不可见,而有对于耳鼻舌...

《三藏法数》 / 336字 / 3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陀毘罗

又作陀毘荼,达罗毘荼,达罗弭荼。南印土国名。其国言咒语,多甚难解。西域记十曰:「达罗毘荼国,南印度境。」瑜伽论九曰:「达罗弭荼种种明咒。」同伦记九下曰:「景云:南天竺东南海渚有一师子国,名达罗弭荼。(中略)测云:旧论云陀弥国书。旧释云:是鬼国所发语言,不可解了...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观树

释尊成道已,起金刚座,观菩提树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文句五上曰:「感树恩故观察,地德故经行。」嘉祥义疏四曰:「有人言:此是随从世法,即世界悉檀也。世人思惟凡有二种:一观物思惟。二经行思惟。今随从世法,亦作此二也。」玄赞四曰:「观树喜...

《佛学大辞典》 / 141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為根。」六根中前五根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為心法。但小乘以前之意识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无上道

如来所得之道,更无过上,故名无上道。法华经方便品曰:「正直捨方便,但说无上道。」同寿量品曰:「每自作是:以何令眾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同劝持品曰:「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法华嘉祥疏二曰:「菩提云道,无上正徧知果道也。」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3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五徧行

周徧於一切心王心所而相应之五种心所也。一作意、二触、叁受、四想、五思。成唯识论第叁曰:「此识与几心所相应,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阿赖耶识,无始时来,乃至未转,於一切位,恒与此五心所相应,以是徧行心所摄故。」又第五曰:「復以四一切辨五差别,谓一切性及地...

《佛学大辞典》 / 270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二种心相

一、心内相,谓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遍一切处,是名心内相。 二、心外相,谓心随有所,种种境界皆悉现前,是名心外相。

《三藏法数》 / 68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便同弥勒

净土之行者,於信之一,便同弥勒菩萨到阿惟越致之位也。教行信证信卷末曰:「王日休云:不退转者,梵语谓之阿惟越致。法华经谓弥勒菩萨所得报地也。一往生便同弥勒。佛语不虚。」

《佛学大辞典》 / 78字 / 3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穷子

法华经七喻之一。叁界生死之眾生,譬之无功德法财之穷子。 法华经信解品曰:「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年既长大,加復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中略)商估贾客,亦甚...

《佛学大辞典》 / 974字 / 3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智度论二十一谓「佛弟子於闲静处乃至山林旷野,善修不净等之观,厌患其身,忽生惊怖及作恶魔种种之恶事,恼乱其心,忧惧转增,是故如来為说八法,若存此心,恐怖即除。一、佛,佛神德无量拔苦与乐也。二、法,法力广大能灭烦恼也。叁、僧,僧為佛弟子具足五分法身為...

《佛学大辞典》 / 431字 / 3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闭关

禪林之语。闭居养道也。禪餘内集曰:「闭关守寂。」又曰:「闭关学道。」

《佛学大辞典》 / 32字 / 3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七佛品第十

佛告阿难。若有众生观像心成。次当复观过去七佛像。观七佛者当勤精进。昼夜六时勤行六法。端坐正受当乐少语。除读诵经广演法教。终不宣说无义之语。常诸佛心心相续。乃至无有一之间不见佛时。心专精故不离佛日。过去久远有佛世尊名毗婆尸佛。身高显长六十由旬。其佛圆光百二十...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 /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 1205字 / 3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1月10日

不来迎

净土门中多以临终之正期佛之来迎,而往生极乐,独净土真宗之极意,谈平生业成於平生信受弥陀本愿之一,往生之业事成辨已,则更不以临终之正,期佛之来迎也。但平生业成之佛行者,决无不来迎者,有因缘,固有预来迎之人,而获得他力金刚之信心者,决不期待其来迎,谓之不来...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介尔阴妄一

吾人现思妄心也。即第六意识之一。介尔者,微弱之义,细少之义。阴妄者,谓此心属於五阴中之识阴而為迷妄者。一者,谓仅一剎那之心也。天台宗之观法,以此心為所观,无观斯妄之一心,為具叁千性相,即空即假即中者。辅行五之叁曰:「言介尔者,谓剎那心。又介尔者,介者弱也...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袈裟五德

悲华经八曰:释迦如来,昔於宝藏佛前,誓己成佛时袈裟有五德:一或犯重邪见之四眾,以一敬心尊重袈裟,必於叁乘受记。二天龙人鬼若恭敬袈裟少分即得叁乘不退。叁若鬼神诸人得袈裟少分乃至四寸,则饮食充食。四眾生共违反,袈裟便生悲心。五若在兵陈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胜...

《佛学大辞典》 / 132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六法师

法华文句云:法者,轨则也;师者,训匠也。谓师于妙法自行成就,又能以妙法训导于他,故称法师。 一、信力故受,信,信向也;受,领纳也。谓以信向之力,听闻正法,乃至一句一偈,领纳在心,故名信力故受。 二、力故持,,忆也;持,执持也。谓所闻之法,由忆之力,执...

《三藏法数》 / 246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八部般若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佛于第四时中所说之经既多,法亦不一,故有八部之名焉。 一、大品般若,谓佛演说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叁十七道品等法,皆从六波罗蜜生。其般若波罗蜜最大、最胜、最为第一,余之五度,若无般若导达,则不得名为波罗蜜也。以其卷帙多故,是名大品般若。(...

《三藏法数》 / 885字 / 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俱舍四善根

一煗法,总相住后所生之善根,名煗法。有下中上叁品,皆具观苦集等四圣諦修苦空等十六行相之位也。煗者,圣火之前相,圣火譬见道之无漏智。其圣火将生之前相,略兆暖意之位也。入此位,虽退堕所得之煗法,或断善,造无间之业,堕於恶道,然流转不久,必到涅槃。二顶法,煗法上...

《佛学大辞典》 / 582字 / 3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二十五方便

台家修禪之法,分方便与正修二道,先為方便行,有二十五种,其次正修十乘观法。二十五种之方便行,分為五科:一、具五缘:持戒清净(离叁业之非)、衣食具足(蔽形凌飢)、閒居静处(山林兰若)、息诸缘务(学问犹废何况俗事)、近善知识(资我身长我道)。二、訶五欲:訶色(色如...

《佛学大辞典》 / 419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十无尽藏

有十种之法,各含藏无尽之法海,故名十无尽藏:一、行藏,菩萨净信坚固,解诸法空,心不退转,生於如来之家,增长信解,闻持一切佛法,為眾生使所闻皆信解,故名信藏。二、戒藏,菩萨奉持叁世诸佛无尽之净戒,具足圆满,无所毁犯,诸眾生之颠倒破戒,我欲成菩提说真实之法,使离...

《佛学大辞典》 / 583字 / 2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螺髻梵王

梵天王顶髻作螺形,故曰螺髻梵王。在维摩会上与舍利弗问答。维摩经佛国品曰:「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谓此佛土以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着心有高下,不依...

《佛学大辞典》 / 215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菩萨修十种

即能之智,身即所之处,智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菩萨于十种法,常自观察,是为十种处也。 一、身处,身以积聚为义,谓积聚诸根而成身也。菩萨观察所有身中,从我所起,诸不善法,皆悉远离;又当从顶至踵,遍观其身,而悉无我。是身不净,臭秽可恶。作是观时,身...

《三藏法数》 / 874字 / 2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百八数珠

数珠之种类有九种。其中特以百八之一种,為之根本。瑜伽诵经曰:「珠表菩萨之胜果,於中间绝為断漏绳线,贯串表观音,母珠表无量寿,慎莫驀过越法罪。」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2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两重能所

天台山外之异义,以真性而立观境,不许以阴妄之為所观。四明尊者十义书通破之,且於指要钞立两重之能所,明阴妄正為所观之境。观者观叁千之能观智也,犹如槌。不思议境者叁千之妙諦,即所观也,犹如砧。此观智与妙境相望而立一重之能所。而阴妄之一,犹如淳朴,何则?以观解阴...

《佛学大辞典》 / 255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叁发心

一、厌离有为发心,谓人厌恶世间皆是有为之法,能招叁界生死之苦,欲求出离此苦,即发心修行,是名厌离有为发心。(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所求菩提发心,梵语菩提,华言道。谓人宿有善本,具正知见,欲求出世妙道,即发心修行,是名所求菩提发心。 叁、饶益有...

《三藏法数》 / 168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帝释地藏会

佛於忉利天说地藏本愿经,帝释地藏,修其法会也。

《佛学大辞典》 / 22字 / 2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五根色

信根白,白者,越百六十心垢之义也,是為信之色,故為最初。精进根赤,赤者,大勤勇之义也,是為精进之色,故為第二。黄,一理相应时,定慧均等(黄色為黑白均等之色),而七觉开发,是為之色,故為第叁。定根青,青者大空叁昧之义也,是為定之色,故為第四。慧根黑,即如来...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二种菩提心

一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愿為体,一眾生无边誓愿度,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而愿求度之,令入大般涅槃也。是饶益有情戒,亦是恩德之心,亦是缘因佛性,亦应身菩提之因也。二烦恼无边誓愿断,愿求自断无边之烦恼也,是摄律仪戒,亦是断德之心,正因佛性,法身菩提之因也。叁法门无尽誓...

《佛学大辞典》 / 251字 / 2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现在五果

以十二因缘配於叁世言之。一、识,胎内受生之一。二、名色,心為名。身為色。在胎内心身渐成长之位。叁、六处,六根具足,将出胎内之位。四、触,既出胎内而触於外境之位。五、受,分别苦药之位。即十二因缘中自第叁至第七者。以无明与行之二者為过去之因,以此五者為现在之果,...

《佛学大辞典》 / 135字 / 2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十八圆净

又名,十八圆满,是报身佛之依持圆净也。一色相圆净,光明徧照无明世界,色相周徧也。二形貌圆净,妙饰界处各各形貌殊胜也。叁量圆净,大城无边不可量也。四处圆净,出过叁界所行处也。五因圆净,世出世之善根自功德而生也。六果圆净,清净自在唯识之相也。七主圆净,如来所镇,恆...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2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愚痴叁种发相

一、计断常痴相,谓行人于修定时,忽然发邪思惟,分别我及诸法,为过去灭而有现在我耶?为过去不灭而有现在我耶?因是思惟,见心即发,推寻叁世。若谓是灭,即堕断见;若谓不灭,即堕常见。如是痴觉,不住,以此智辩,诤竞戏论,作诸恶行,障于正定出世之法,是为计断常痴相...

《三藏法数》 / 307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净土论所说,阿弥陀佛五种之门:一、礼拜门,以身业而向阿弥陀佛之形像礼拜也。二、讚嘆门,以口业而称阿弥陀佛之名也。叁、作愿门,一心愿生於彼国土也。四、观察门,以智慧而观察土之十七功德,佛之八种功德,菩萨之四种功德也。五、迴向门,愿以己之功德迴施於一切眾生,彼此...

《佛学大辞典》 / 218字 / 2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

不回向

净土门立二种之回向:一、往相回向,愿所修之功德回向而往生净土也。二、还相回向,愿成佛后迴入生死教化一切眾生也。此二种回向為菩提心所具之通相,行者依自力勤修,為佛教通途之义。故净土一门,皆欲依自力成就此回向,独净土真宗一派谓此二种回向。於信之一,自弥陀之方回向...

《佛学大辞典》 / 177字 / 2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