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 条搜索结果

火宅喻

法华七喻之一。法华经譬喻品曰:「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僕。其家广大,唯有一门。(中略)忽然火起,焚烧舍宅。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叁十,在此宅中。(中略)於火宅内乐着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中略)...

《佛学大辞典》 / 527字 / 7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草木成佛

天台真言两宗立草木成佛之义。天台於台宗二题七有草木成佛之论目。依法华经诸法实相,涅槃经佛性体徧之教文,由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之道理而成立。圆实之意,谓中道佛性,徧於法界,故不隔有情无情,无情已有佛性,岂无成佛之理乎。然如华严谓真如随缘在有情之边為佛性,在无情之边...

《佛学大辞典》 / 485字 / 7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地藏

梵名乞叉底蘗沙Kṣitigarbha,在忉利天,受释迦如来付属,每日晨朝入恒沙禪定观察眾机,於二佛中间无佛世界教化六道眾生之大悲菩萨也。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又在密教其密号為悲愿金刚或称与愿金刚,在金刚界示现南方宝生如来之幢菩萨,在胎藏界则為地藏院中...

《佛学大辞典》 / 915字 / 7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七种第一义境界

七种境界者,即诸佛、菩萨所证所得之境界也。而皆云第一义者,乃约究竟极处而言。然此七种有通、别之异,前六种通于佛及菩萨,后一种乃如来自到境界也。 一、心境界,谓中道之理无二无别,即诸佛、菩萨心之所造至极之处,是名心境界。 二、慧境界,谓至极之理心既能造,即发通...

《三藏法数》 / 491字 / 7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二十五种外道冥谛

二十五种冥谛者,乃是迦毗罗外道之所计也。盖此外道,亦修禅定,有神通力,知八万劫中事;八万劫前,冥然不知,谓之冥谛。从冥初自性,生智大,乃至神我,开成二十五谛,合为九位也。(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一、冥初自性,谓此外道,以八...

《三藏法数》 / 496字 / 7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八不共法

一者诸佛身无失。身行善顺。名身无失。二者口无失。口业善顺。名口无失。叁者念无失。念顺无差。名念无失。四者无异相。怨亲等节护。名无异想。五者无不定心。常住叁昧。无散须臾。故名无不定心。六者无不知已舍。粗细等事所有经心莫不知而后辩。故言无知已舍。七者欲无灭。欲善满...

《法门名义集》 / 338字 / 7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五辛

又曰五荤。五种有辛味之蔬菜也。梵网经下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楞严经八曰:「诸眾生求叁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此五种辛,熟食发婬,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

《佛学大辞典》 / 275字 / 7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八讲

妙法莲华经八卷,讲八座称為八讲。朝夕二座,分為四日。叁宝感应录中曰:「释慧明,不知何处人,颖悟佛乘,讲法华经。入深山,坐於石室讲经,有光明渐近窟前,是天人也。自称吾是猿猴群中之老弊盲者,闻公讲因生於忉利天,思师之恩,故降临於此,愿闻讲说。明云如何讲说?天曰:吾...

《佛学大辞典》 / 231字 / 7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灌佛

又去浴佛。灌浴佛像而拂拭之,其功德广大,经说之,西天每作之。寄归传四曰:「但西国诸寺,灌沐尊仪,每於禺中(正午)之时,授事(执事)便鸣健椎。寺庭张施宝盖,殿侧罗列香瓶,取金银铜石之像,置以铜金木石盘,内令诸妓女奏其音乐,涂以磨香,灌以香水,以净白[(畾/(冗-几+互...

《佛学大辞典》 / 484字 / 6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风中灯

世间之转坏,人命之无常,譬之风中之灯火也。智度论二十叁曰:「世间转坏如风中灯。」方广大庄严经五曰:「无有坚实,如风中灯,如水上泡。」坐禪叁昧经曰:「谁能知死时,所趣从何道?譬如风中灯,不知灭时节。」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6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八不共法

是限於佛之十八种功德法也。限於佛而不共同於其他二乘菩萨,故云不共法:一、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无失。二、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眾之机宜而使皆得证悟,是名口无失。叁、念无失,佛修...

《佛学大辞典》 / 728字 / 6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如来十力

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名力也。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名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故名知是处非处智力。 【二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叁世业缘果报...

《三藏法数》 / 620字 / 6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六神通

璎珞经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 一、天眼通,谓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无有障碍,是名天眼通。(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天耳通,谓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

《三藏法数》 / 358字 / 6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逆流十心

谓修行之人,由前顺流十心,昏倒造恶,积集重累,生死浩然,而无际畔;今欲忏悔,应当逆此罪流,用十种心,翻除恶法也。 一、深信因果,谓修行之人,先须正信因果,业种虽久,终不败亡。岂有自作,他人受果?是以深信善恶果报,不生疑惑。以此翻破拨无因果之心也。 二、生重惭...

《三藏法数》 / 604字 / 6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火神救雉雏

有一阿练若处於野。野火将至。不知云何?以白佛。佛言汝往灭之。受教往灭,然不能使灭。还白佛。佛言可以我名语火神,可言世尊欲使汝灭。受教往语。火即灭。还白佛。佛言:此火神不但今世闻我名,火即灭,过去世时,海中有洲,七岁中常為火所烧。彼洲上丛草中有雉,生一雏。父母见...

《佛学大辞典》 / 207字 / 6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伏藏

埋伏於土中之宝藏也。贫女家中有伏藏,贫女不知之,智者教之发掘,以譬一切眾生具有佛性而流浪於叁界,佛為说法开示之也。涅槃经七曰:「善男子!如贫女人舍内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无有知者。」无量寿如来会曰:「最胜丈夫修行已,於彼贫穷為伏藏。」

《佛学大辞典》 / 108字 / 6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一断一切断

一断一切断者,谓上根之人,断惑无渐次也。中下根人,不知妄惑即是真智,所以断惑有其渐次。上根之人,了惑即智,达妄即真,惑外无智,妄外无真,所以一断则一切断也。

《三藏法数》 / 80字 / 6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四知

一、天知,谓人一念心起,若善若恶,虽未形现,天神已自知之,照临于上矣。 二、地知,谓人一念心起,若善若恶,虽未形现,地神已自知之,鉴察于下矣。 叁、傍人知,谓人作善作恶,于隐僻之处,自谓无人知,而不知傍人已知之矣。 四、自知,谓心欲作善作恶,人虽未知,自意已...

《三藏法数》 / 123字 / 6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八触

身有所感触,谓之触。将得初禪定时。身中生八种之感触。谓之八触:一曰动触,坐禪时,俄而身起动乱之象也。二曰痒触,俄而身痒如无置身处也。叁曰轻触,身轻如云如尘,有飞行之感也。四曰重触,俄而身重如大石,不能少动也。五曰冷触,俄而身如水冷也。六曰暖触,身热如火也。七曰...

《佛学大辞典》 / 347字 / 6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临济大悟

临济问黄檗,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檗便打,如是叁度。乃辞檗见大愚。愚问从甚麼处来?济云:从黄檗来。愚云:黄檗有何言句?济云:某甲叁问佛法的大意,吃叁度棒,不知有过无过?愚云:黄檗恁麼老婆為儞得彻困,更来问有过无过。济言下大悟。见临济录,会元十一,从容录(八十六则...

《佛学大辞典》 / 120字 / 6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宿作外道

外道十一宗之一。此外道计一切眾生受苦乐之报皆由宿世本业之所作,故若於现世持戒精进,受身心之苦,则能坏本业,本业既坏,则眾苦灭,故得涅槃。是说宿因现报,虽与佛法之正说不异,然以一切归於宿作不许感现在之功力果(是曰士用因士用果),故以之為邪执也。毘婆沙论九十八曰...

《佛学大辞典》 / 452字 / 6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七常住果

常住者,无灭无生不迁不变之谓也。果者,在修曰因,在证曰果。谓此七种,即诸佛所证法身之果德也。以其清净圆满,体性坚凝,皆名常住果也。 一、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 二、涅槃,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如...

《三藏法数》 / 406字 / 6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南泉白牯

「南泉示眾曰:叁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见会元四长沙章,从容录第六十九则。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6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玄奘

唐大慈恩寺玄奘叁藏,姓陈,偃师人,俗名褘。兄长捷,先出家,在洛阳净土寺。师十叁岁,亦入净土寺出家,就慧景听涅槃经,於严法师受摄大乘论,令名夙着。 武德元年,与兄共入长安,寻赴成都,就道基宝迁二师,学摄论,毘曇,就震法师听讲发智论,五年受具足戒,又习律部。既而往...

《佛学大辞典》 / 1172字 / 6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尊胜法

念尊胜佛顶尊诵尊胜陀罗尼之修法也。尊胜佛顶,一名除障佛顶,释迦如来五佛顶之一。释迦如来為救善住天子七徧堕恶趣之苦,由佛顶现轮王而说尊胜陀罗尼也。见尊胜轨。本尊乃大日如来也。二十尊法曰:「观想坛中有八叶大莲华,莲华上有八师子座,座上有七宝楼阁,阁中有大叶宝莲华...

《佛学大辞典》 / 206字 / 6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饿鬼

梵语,薜荔哆Preta,译曰饿鬼。叁涂之一。法华经云:受地狱饿鬼畜生之苦是也。又為六趣之一。饿鬼趣常苦飢饿,由其所受果报不同,而有胜劣。有福德者,则為山林塚庙之神。下者居不净处,不得饮食,常受刀杖之苦。杂心论八曰:「从他希求故,说饿鬼。」婆沙论七十二曰:「有说飢...

《佛学大辞典》 / 276字 / 6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佛具九恼

如来已离一切障碍,成就无量诸胜功德,岂有如是种种业报之实。盖亦善巧方便,令诸众生,知造善恶业因,必有苦乐果报。故说此九种恼事也。 一、六年苦行,佛言:往昔波罗柰城边,有婆罗门子,名火鬘;复有瓦师之子,名护喜。二子少小心相敬念。护喜谓火鬘曰:共见迦叶如来。火鬘...

《三藏法数》 / 2142字 / 6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双贴释观音普门

天台智者大师,通释妙法莲华经一部之外,复以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世多持诵,故别立玄疏,详释此品。品题之中,乃约人法等十双,一一贴释,以观音普门具有此十双之义,该括自行化他,始因终果之法。故历陈之,助显其义,可谓无余蕴矣。(玄即玄义,通释品题。玄谓幽微难见,义则别...

《三藏法数》 / 1460字 / 6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涅槃夜阿闍世王梦

阿闍世王害父王,身生恶疮,既遇世尊月爱光,身疮渐愈,即还本宫,都不知如来涅槃。於涅槃夜,梦月落,日自地出,星宿云雨,繽纷而陨,復有烟气自地出,七彗星现於天上,復见天上有大火聚。徧空炽燃,而堕於地。见后分涅槃经下。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6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持明仙

诵持陀罗尼,或以药力成就通力之仙人也。大日经疏六曰:「持明仙者,是餘药力等所成。悉地持明仙者,皆是专依咒术得悉地人。」同十一曰:「或以法加童男女,亦令彼成就以為供侍,即游十方剎也。西方有一人成,引五人昇空而去,不知所去也。此法成就即是持明仙也。」

《佛学大辞典》 / 112字 / 5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土製之灯笼也,多穿小孔,故曰目。毘奈耶杂事十叁曰:「苾芻夏月然灯损虫。佛言:应作灯笼,(中略)应作目瓶。苾芻不知云何应作。佛言:令瓦师作如灯笼形,傍边多穿小孔。」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5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五业

五种之业也。有四种:(一)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时分不定异熟定业,时分不定异熟不定业也。大毘婆沙论第一十四曰:「復有餘师,说五种业。谓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各唯一种。顺不定受业中復有二种:一异熟决定,二异熟不决定。」即是。又出俱舍...

《佛学大辞典》 / 589字 / 5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峨眉山

四大名山之一。在四川峨眉县西。两山相对如蛾眉,故有此称。一名大峨山,与中峨小峨相连故,合称叁峨。周迴千里,有石龕一二十,大小洞四十。山顶有寺号光相寺。為普贤菩萨示现之灵场,因而着名。方舆记所谓:「自白水经八十四盘山,径如线,登躋六十里而至寺」是也。五杂俎四曰...

《佛学大辞典》 / 244字 / 5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五见

一、身见,即我见我所见也,不知吾身為五蕴和合之假者。而计度实有我身(我见),又不知我身边之诸物,无一定之所有主,而计度实為我所有物(我所见),合此我见与我所见二者,则為身见。常略我所见而单曰我见。二、边见,一旦有我身起我见之后,其我或计度為死后断绝者,或计度為...

《佛学大辞典》 / 408字 / 5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葬法

印度之葬法有叁种,四种。叁种者:一火葬,二水葬,叁野葬也。四种者:一火葬,二水葬,叁土葬,四林葬也。西域记二曰:「送终殯葬,其仪有叁: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沈流漂散。叁曰野葬,弃林飤兽。」毘奈耶杂事十八曰:「佛言:苾芻身死,应為供养。苾芻不知云何供养?...

《佛学大辞典》 / 304字 / 5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亿家

舍卫城叁亿之家不见闻佛之出世。智度论九曰:「在人天中佛出世时其人不见,如说舍卫城九亿家叁亿家眼见佛,叁亿家耳闻有佛,叁亿家不闻不见。佛在舍卫二十五。而此眾生不闻不见,何况远者!」止观四曰:「振丹一国不觉不知,舍卫叁亿不闻不见,着乐诸天及生难处,不来听受。」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5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明

在佛曰叁达。在罗汉曰叁明。智之知法显了,故名為明,又曰智明,又曰智证明,证智之境而显了分明也:一、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二、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来世之生死相,叁、漏尽明,知现在之苦相,断一切烦恼之智也(漏者烦恼)。又如次第,名為宿住智证明,死生智证明...

《佛学大辞典》 / 395字 / 5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惑

或云惑,或云烦恼,或云漏,或云垢,或云结。皆為同体异名。天台一家统收一切之妄惑為叁类:一、见思惑,如身见边见等,邪分别道理而起,谓之见惑,如贪欲瞋恚等,倒想世间事物而起,谓之思惑,离此见思二惑即离叁界,声闻缘觉以之為涅槃,菩萨更进而断后之二惑。如此见思,叁乘之...

《佛学大辞典》 / 338字 / 5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大士籤

别名观音籤。於观音像前抽竹籤以决吉凶也。佛祖统纪叁十叁曰:「天竺籤,越圆通叁十籤,以决吉凶,其应如响,相传是大士化身所述。」见[观音]条。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5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宝楼阁法

宝楼阁经之修法也。道场观有千叶之大莲华,七宝庄严,於中有曼荼罗,曼荼罗中心有字,字变成佛鉢,鉢变成释迦如来。住於说法印,相好圆满,大眾围绕。有根本陀罗尼,能诵持之,则成就一切所愿。见宝楼阁经,二十尊法。

《佛学大辞典》 / 88字 / 5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一念

其说有二:(一)极短促之时刻也。文句八上曰:「一念时节极促也。」教行信证文类叁末曰:「一念者斯显信乐开发时剋之极促。」观无量寿经曰:「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然其时限,诸说不同。仁王般若经上曰:「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之一剎那,经九生灭。」往生论註上曰...

《佛学大辞典》 / 710字 / 5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通

一宿命通,二天耳通,叁他心通,四天眼通,五现神力,六现多身,七往来速疾,八能庄严剎土,九现化身,十漏尽通。见华严离世间品。又华严经说十通:一他心通。二天眼自在清净通。叁宿住智通。四知劫通,知久远劫之事也。五天耳智通。六无体性智通,通达诸法无性之理而变现自在,广...

《佛学大辞典》 / 200字 / 5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八不共法

不共法者,谓诸佛之智内充,无畏之德外显,一切功德智慧,超过物表,不与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共有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身无失,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三藏法数》 / 820字 / 5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四恩

一、父母恩,经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盖父母长养之恩,广大无比。若有男女,背恩不顺,死即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若有男女,孝养父母,承顺无违,常为诸天护念,福乐无尽。纵能一日叁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尚未能报一日之恩也。 二、众生恩,经云: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

《三藏法数》 / 526字 / 5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不立文字

禪家之悟道者不涉文字言句,单以心传心之玄旨,谓之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五灯会元世尊章曰:「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眾,此时人天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顏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大迦叶。」碧巖第一则评唱曰:...

《佛学大辞典》 / 346字 / 5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二女

如来为诸众生但欣生恶死,而不知出离之方,故以二女喻之。盖二女行止共俱,不相弃舍。亦犹生必有死,死必有生,未尝暂离也。 一、功德天,经云:如有女人,入于他舍,主即问言:汝字何等?答言:我身即是功德大天。又问:为何所作?答言:我所至处,能与种种金银等宝。闻已欢喜...

《三藏法数》 / 365字 / 5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洞山叁顿棒

「洞山初参云门,门问曰:近离甚处?山云:查渡。门曰:夏在甚处?山云:湖南报慈寺。门曰:几时离彼?山云:八月二十五日。门曰:放汝叁顿棒。山明日上问讯:昨日蒙和尚放叁顿棒,不知过在甚麼处?门曰: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麼去。山於此大悟。」见五灯会元十五洞山章,无门关十五...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5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围遶

遶右旋而敬礼,即右遶叁匝也。法会之行道式本此。贤愚因缘经九曰:「须达遥见世尊,犹如金山。(中略)覩之心悦,不知礼法。直问世尊,不审瞿曇起居何如?世尊即时命令就座。时首陀会天遥见须达,虽见世尊,不知礼拜供养之法。化為四人,行列而来。到世尊所,接足作礼,胡起问讯,...

《佛学大辞典》 / 230字 / 5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佛十宿缘

谓佛在摩竭提国竹园中,阿耨大泉,与大比丘众俱。时舍利弗问佛孙陀利等十事宿缘。佛答:皆从往劫,造众恶因,无数千岁,受无量苦报。余残未尽,于成道后,复偿宿对。复告舍利弗:汝观如来,众恶皆尽,万善普备,犹不免此宿缘者;盖欲示人,凡造恶业,果报难逃。故说是宿缘也。(...

《三藏法数》 / 2599字 / 5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结跏趺坐

佛陀之坐法也。结加趺於左右髀上而坐也(跏字添足者所谓蛇足也),跌者足背也,交结左右足背而置於左右髀上谓之全跏坐,即结跏趺坐也。置左右之一足於左右之一髀,名為半跏坐。全跏坐有吉祥降魔之二、先以右足押左股,次以左足押右股,手亦上左,谓之降魔坐,反之谓之吉祥坐。释尊...

《佛学大辞典》 / 561字 / 5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佛智

佛陀之智慧也。梵云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Annttarasamyaksaṁbodhi,旧翻无上正等觉,又云萨般若Sarvajñā,旧译一切种智,是佛智之别号也。其真智正而无有过之者,故云无上正智。於法无有不知,故云一切种智。智度论四十六曰:「佛智慧有二种:一者无上正智,名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二...

《佛学大辞典》 / 246字 / 5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杂宝藏经

十卷,元魏吉迦夜译。举王子以肉济父母等二十一条之因缘。劝人作福与持戒。

《佛学大辞典》 / 33字 / 5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叁世假实

大乘勿论。小乘如大眾部化地部经部立现在之法有实体,过去未来之法无实体,故过去未来云者,已有当有之假名也。小乘之萨婆多部立叁世实有法体恒有,谓叁世之法歷然实有,若為无法,则对於过去未来无可起谓為过去谓為未来思想之理。然则云何而立叁世之别?解此者共有四论:一、类之...

《佛学大辞典》 / 616字 / 5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小乘七十五法

小乘七十五法,摄为五类。谓色法十有一,心法一,心所有法四十有六,不相应行法十有四,无为法叁也。 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识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法,...

《三藏法数》 / 1470字 / 5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六字法

又曰六字供,六字护摩。有二种:一為观音之六字法,依请观音经所说,以六观音或六观音所变之六字明王為本尊而诵念六字章句陀罗尼之修法也。二十尊法菩萨部载其仪轨。二為文殊之六字法,诵闇婆计陀那摩之六字真言而祈念文殊菩萨也。十尊法菩萨部载其方规。

《佛学大辞典》 / 112字 / 5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字成就持诵品第二十二

尔时世尊告执金刚秘密主言。谛听秘密主。真言救世者。身身无有异分。意从意生。令善净除。普皆有光。彼处流出。相应而起遍诸支分。彼愚夫类常所不知。不达此道。乃至身所生分。无量种故。如是真言救世者分说。亦无量。譬如吉祥真陀摩尼。随诸乐欲。而作饶益。如是世间照世者身。一...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 920字 / 5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2月17日

天狱

天宫与地狱。秘藏宝钥下曰:「不知自心為天狱,岂悟唯心除祸灾。」

《佛学大辞典》 / 29字 / 5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七见

分别曰见。谓外道于诸法中执己为是,以正为非,迷惑不解,失于正理,故有七种之见也。 一、邪见,谓无正信,诽谤正法,而于善恶果报,及正因缘所生善法,一切拨以为无,是为邪见。(正因缘者,谓眼等六根为因,色等六尘为缘,能生一切诸法,非如外道计从梵天生,或计从微尘生。...

《三藏法数》 / 493字 / 5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无量

多大而不可计量也。又数目之名。摄大乘论释八曰:「不可以譬类得知為无量。」胜鬘经宝窟中本曰:「无量义者,犹是广大异名。」同上末曰:「依华严经是二十数中一数之名也。非是汎尔言无量也。」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5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阿育王塔

阿育王為佛以后大兴佛事,到处建立寺塔,奉安佛舍利,及供养僧眾。据善见律毘婆沙一,谓阿育王统领之国,其数有八万四千,故王勅诸国建八万四千大寺,八万四千宝塔云。阿育王传一及阿育王经一等,谓王由海比丘知佛有悬记,诣王舍城,取阿闍世王所埋之四升舍利,又悉取他六所所埋之...

《佛学大辞典》 / 407字 / 5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