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 条搜索结果

八万四千法门

八万四千法门者,昔佛告喜王菩萨,修习行法,自第一光耀,乃至舍利,凡叁百五十度无极法门;一一法门各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共成二千一百度无极;于诸贪、淫、嗔、恚、愚、痴等四种众生,各以此二千一百度无极,教化而开觉之,合成八千四百度无极;...

《三藏法数》 / 1442字 / 1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持戒十种利益

持戒是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门,菩萨能坚守护持,则获此十种利益也。(梵语菩提,华言道。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满足智愿,谓修菩萨行者,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一切誓愿,无不满足也。 二、如佛所学,谓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

《三藏法数》 / 452字 / 11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十门释经

唐清凉国师将欲解释华严大经,故先总启十种义门,列于经前,悬谈一经大意,使知教法兴起,有所自来。然圣人言不虚发,说必有由,非大因缘,莫宣斯典,故第一论教起因缘。因缘既兴,有所起教,不出叁藏十二教,故第二论藏教所摄。然藏教皆通权、实,今拣权取实,唯圆教收,故第...

《三藏法数》 / 2102字 / 11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一代叁段

总括释尊一代之说教,视如一经,為序正宗流通叁段。华严阿含方等般若诸经為序。无量义经法华经普贤观经為正宗经為流通。此日本日莲上人依傍天台五时教判,主张法华经中心主义之名目也。见观心本尊钞四种叁段下。

《佛学大辞典》 / 100字 / 11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叁供养

一、财供养,谓以世间财宝及以种种上妙诸供养具,供养诸佛、菩萨,是名财供养。(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法供养,谓依佛所说教法,修于众行,乃至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即是以法供养诸佛、菩萨,是名法供养。(梵语菩提,华言道。) 叁、观行供养,谓...

《三藏法数》 / 197字 / 11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随方毘尼

戒律中佛未禁止之事,佛未开许之事,不经开(开许)废(禁止)之新事例,得随其时其处之宜而开废之,是谓随方毘尼。有部百一羯磨十曰:「尔时佛在拘尸那城壮士生池娑罗双树间,临欲,告诸苾芻曰:我先為汝等广已开阐毘奈耶教,而未略说,汝等今时宜听略教(梵云僧泣多毘奈耶)...

《佛学大辞典》 / 336字 / 11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十境

十境一一皆前十乘观法所观之境若论十境生起由观阴入发下九境能所相扶次第出生故成于十若论下之九境互发不定则无复次第当知阴境常自现前若发不发恒得为观下之九境发则皆用十乘观法观之不发不观也(阴入者谓五阴十二入也能所相扶者如初阴境能生烦恼阴为能生烦恼为所生余境展转相生...

《三藏法数》 / 1655字 / 11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二种

一者性净。二者方便。性净天真之理。体通叁世。其德圆备。本无增减。虽隐显从缘。而体无染累。故就实彰名。称曰性净也。方便净。含灵禀识。虽有真性。烦恼惑覆心莫能自反。要须籍善知识开示。有方顺教传修理鉴理事。解观渐增。烦惑捐尽。尔乃体用行成报用方便。是以果...

《法门名义集》 / 167字 / 11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道行般若经序

大哉智度!万圣资通,咸宗以成也。地合日照,无法不周,不恃不处,累彼有名,既外有名,亦病无形,两忘玄莫,喟然无主,此智之纪也。夫永寿莫美乎上干,而齐之殇子;神伟莫美于凌虚,而同之𠉌滞;至德莫大乎真人,而比之朽种;高妙莫大乎世雄,而喻之幻梦。由此论之,亮为众圣宗矣...

《道行般若经》 / 835字 / 11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7日

叁门

山门之制形如闕,开叁门,故亦曰叁门。又只有一门,亦呼為叁门,盖标帜空,无相,无作,叁解脱门之称也。释氏要览上曰:「凡寺院有开叁门者,只有一门亦呼為叁门者何也?佛地论云:大宫殿叁解脱门為所入处,大宫殿喻法空也。叁解脱门谓空无相无作,今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人...

《佛学大辞典》 / 219字 / 11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一阐提

Icchāntika,為无成佛之性者。旧称,一阐提。译言不信。是不信佛法之义。经五曰:「无信之人,名一阐提。一阐提者,名不可治。」同五曰:「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同十九曰:「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及未来世,不亲善友,...

《佛学大辞典》 / 313字 / 11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梵网经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之略称。梵网经本与[华严经]同部,悉翻之,则有百二十卷六十一品,罗什叁藏於长安译诸经论於最后译出经中专明菩萨行地之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之一品,此时道融道顥等叁百餘人即受菩萨戒,各诵此,且写此品八十一部流通於世(僧肇梵网经序),名之曰梵...

《佛学大辞典》 / 762字 / 11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默;玄旨非言不传,释迦所以致教。是以如来出世,大教有三:约身口,则防之以禁律;明善恶,则导之以契经;演幽微,则辨之以法相。然则三藏之作也,本于殊应,会之有宗,则异途同趣矣。 禁律,律藏也,四十诵。法相,阿毗昙藏也,...

《长阿含经》 / 544字 / 10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6月24日

不修外道

十种外道之一。六师中删闍夜毗罗胝子之所计也。谓不必求道,经生死劫数,则苦尽而自得,如缕丸转高山,缕尽则自止。此外道由得五通,而见过去八万劫之事,八万劫之外则无所见。因指八万劫以前為冥諦。注维摩经叁云:「肇曰:其人谓道不须求,经生死劫数苦尽自得。如缕丸转...

《佛学大辞典》 / 180字 / 10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十二头陀行

梵语头阤,华言抖擞。谓能抖擞烦恼之尘垢也。盖比丘当离愦闹,不乐饰好,心绝贪求,无诸憍慢,清净自活,以求无上正真之道,故有十二种之行焉。(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住阿兰若处,梵语阿兰若,华言寂静处。谓比丘当住于空闲寂静之处,身离愦闹,心离欲尘,永绝攀缘,求...

《三藏法数》 / 1001字 / 10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了义

对於不了义而言。显了明说示究竟之实义,谓之了义。未了未尽之说,谓之不了义。了义不了义者,方便(不了义)、真实(了义)之异名也。圆觉经曰:「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又「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同略疏一曰:「了义者,决择究竟显了之说非覆相密意含...

《佛学大辞典》 / 209字 / 10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十六观想

观无量寿经所说,自净土境界至往生人十六种而观想者。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10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叁照

台依华严经所立,喻显彼宗所立之五时教者。一、高山,日出先照高山,以喻佛成道后,最初说华严经,化顿大之菩萨。二、幽谷,日光次照幽谷,以喻於鹿苑说小乘经化声闻缘觉。叁、平地,日光次照平地,以喻说方等经乃至经,化一般大乘渐入之机。而照平地之日光食时,禺中,正中...

《佛学大辞典》 / 645字 / 10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阿弥陀种子

字為莲华之种子,亦為即阿弥陀之种子,盖据中图之次第,阿弥陀者也。见护身法钞。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9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七善

佛所说大小乘之经典,具七善。故曰正法。成实论叁善品曰:「佛自讚言:我所说法,初中后善,义善,语善,独法,具足,清净调柔,随顺梵行。」就论解之,一、时善,一部初中后叁时之所说,皆甚深也。二、义善,佛法之义,深有利益,得今世后世及出世之道利也。叁、语善,随方俗之语...

《佛学大辞典》 / 470字 / 9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形像

经轨所说有种种。 (第一像):是世间流布之像,而立印轨,与底哩叁昧耶经,与使者法之各初章所说,与大日经具缘品之说相相同。但身色则诸说有异,大疏六為黑色,立印轨為青色,使者法為赤黄色,底哩经未说身色,然其所说之相,与使者法大同,则身色亦可同於彼也。大日经二曰:「...

《佛学大辞典》 / 2278字 / 9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香姓

Droṇa巴,Dona,婆罗门名。佛於拘尸那城沙罗双树间火葬讫,诸国王来,欲得其舍利,而开争端,平佛舍利止诸国之争者。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曰:「时遮罗波国Amalaka a(巴Allaka a),诸跋罗民眾(巴Bulaya),及罗摩迦国Rāmagrāma(巴Bāmagāma),拘利民眾Kaulya(巴Koliya)...

《佛学大辞典》 / 560字 / 9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诸佛心印陀罗尼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兜率陀天众宝庄严菩萨宫殿曼拏罗中,无数菩萨相好庄严,知法真际诸如来子,皆从种种佛刹土来,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告大众言:“诸善男子!有陀罗尼,名佛心印,恒河沙等如来所说。我今利益兜率天人,为令获得相应快乐。若善男子受持、读诵、...

《诸佛心印陀罗尼经》 /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诏译 / 1025字 / 9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3月23日

珂但尼

Khādaniya,又作佉陀尼,佉闍尼。译曰嚼食。可咬嚼而食者。有五种,為时药之一。百一羯磨五曰:「时药者,谓是五种珂但尼,五种蒲饍尼。」寄归传一曰:「律云:半者蒲饍尼,半者河但尼。蒲饍尼以含噉為义,珂但尼即啮嚼受名。半者Pañca谓五也。半者蒲饍尼,应译為五噉食。旧云五...

《佛学大辞典》 / 227字 / 9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女人求愿经

昔者菩萨,身为女人,厥婿禀气凶愚妒忌,每出商行,以妻嘱邻独母,母奉佛戒为清信行。时佛入国,王逮臣民靡不受戒,独母闻经,还为妇说之。妇喜叹曰:“斯即无上正真道.最正觉者也。”从母闻佛,即遥稽首。斋日母曰:“可往听化乎?”妇喜曰:“可。”寻之城外,忽存婿妒,怅然不悦,旋...

《六度集经》 / 834字 / 9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6月27日

一性

性以不变为义。上极诸佛,下至蠕飞蠢动,虽品类万差,莫不本乎一性。迷之则成生死,悟之而为。迷悟虽殊,其性本一,是为一性也。(蠕,而宣切,虫行貌;蠢,尺尹切,蠢动也。梵语,华言灭度。)

《三藏法数》 / 85字 / 9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圣六字增寿大明陀罗尼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难有大疾病。佛自知已即诣彼所。敷座而坐告阿难曰。汝今谛听我有六字大明陀罗尼。能消灾患增益寿命。汝若受持非但自身。复令四众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长夜安隐远离众苦。 复次阿难此六字大明陀罗尼。七十七俱胝佛。并六大...

《圣六字增寿大明陀罗尼经》 /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诏译 / 680字 / 9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4月05日

五味

佛於经说乳等五味时,以醍醐味比经。天台大师因之定如来所说一代圣教之次第,一以比五时教之次第而生,一以比机之次第淳熟。是曰约教相生约机浓淡。一、乳味,初自牛出者。譬佛於牛,佛初说华严经,如牛之乳。此时二乘之机未熟,至為淡泊,復如生乳。二、酪味,取自生乳者...

《佛学大辞典》 / 504字 / 9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三十五、

复次,诸欲求利者,或得或不得,有真善心者不求自得利实,无真善心者为得贪利,故应作真善心。 我昔曾闻,有一国王,时辅相子其父早丧,其子幼稚未任绍继,钱财已尽,无人通致可得见王,穷苦自活。遂渐长大有辅相才,理民断事一切善知,年向成立盛壮之时,形体姝大勇猛大力才艺...

《大庄严论经》 /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 871字 / 9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1日

三十二、

复次,若人学问,虽复毁行,以学问力寻能得道,以是义故应勤学问。 我昔曾闻,有一多闻比丘住阿练若处,时有寡妇数数往来此比丘所,听其说法。于时学问比丘于此寡妇心生染着,以染着故所有善法渐渐劣弱,为凡夫心结使所使,与此妇女共为言要。妇女言:“汝今若能罢道还俗,我当...

《大庄严论经》 /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 1370字 / 9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1日

外道计九物生世间

谓诸外道,不了法本无生,法亦无灭。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生灭随缘,本无自性。却乃随情计度,妄生执着,以为一物,而能出生世间万物。故有九种邪见之论也。 一、执时。时,即时节,谓时散。外道执一切物,皆从时生。如种植等物,有时生果,有时不生。遂以...

《三藏法数》 / 1193字 / 9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无色界

叁界之一。此界无一可谓為色法之物质,亦无身体,无宫殿,但存识心,而住居於深妙之禪定,故谓之為无色界。此无物质之世界,虽不能定其方处,而姑就果报之胜之义,谓在色界之上。但谓為色体实无者,有部宗之义也,依成实之义,则就无麤色而谓為无色,非谓全无色也。此界中四地,...

《佛学大辞典》 / 339字 / 9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十二、

复次,若人内心贤善,则多安隐利益一切,是故智者应修其心恒令贤善。 我昔曾闻,有诸比丘与诸估客入海采宝,既至海中船舫破坏。尔时有一年少比丘捉一枚板,上座比丘不得板故将没水中,于时上座恐怖惶悸,惧为水漂,语年少言:“汝宁不忆佛所制戒,当敬上座?汝所得板应以与我。”...

《大庄严论经》 /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 649字 / 9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1日

二十九、

复次,譬如幻师以此阴身作种种戏,能令智者见即解悟。 我昔曾闻,有一幻师有信乐心,至昼闇山为僧设食。供养已讫,幻尸陀罗木作一女人端正奇特,于大众前抱捉此女,而呜唼之共为欲事。时诸比丘见此事已咸皆嫌忿,而作是言:“此无惭人所为鄙亵。”知其如是不受其供。时彼幻师既行...

《大庄严论经》 /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 915字 / 8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1日

六十、

复次,种子得果非是吉力,是故不应疑着吉相。 我昔曾闻,有一比丘诣檀越家,时彼檀越既嚼杨枝以用漱口,又取牛黄用涂其额,捉所吹贝戴于顶上,捉毗勒果以手擎举,以着额上用为恭敬。比丘见已而问之言:“汝以何故作如是事?”檀越答言:“我作吉相。”比丘问言:“汝作吉相有何福利...

《大庄严论经》 /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 1514字 / 8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1日

有小乘大乘之二部,小乘之经,西晋白法祖译,佛般泥洹经二卷,东晋法显译,大般经叁卷,失译,般泥洹经叁卷,是為同本异译,说八相成道化身之释迦,於拘尸那城入前法之状者。是化身佛之实录也。其他中阿含中有经。说可得之观行。大乘之经,西晋竺法护译佛...

《佛学大辞典》 / 586字 / 8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 《迦叶赴佛般涅槃经》

十八空

一、内空,内即内身,谓叁十六种不净充满,九孔常流,净相不可得故,是名内空。(叁十六种者,毛、发、爪、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也。九孔者,两眼、两...

《三藏法数》 / 1008字 / 8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四十六、

复次,若得四不坏净,宁舍身命终不毁害前物,是故应勤修四不坏净。 我昔曾闻,有一罪人应就刑法,时旃陀罗次当刑人。彼旃陀罗是学优婆塞得见谛道,不肯杀人,典刑戮者极生瞋忿,而语之言:“汝今欲违王宪法耶?”优婆塞语典刑戮者言:“汝甚无智,王今何必苦我杀人?虽复色身属王...

《大庄严论经》 /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 1337字 / 8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1日

二十六、

复次,若闻正说,能解于缚。 我昔曾闻,德叉尸罗国有罪之人闭僧坊中,于其夜中众僧说法,其被闭者来至僧中次坐听法。有一比丘说于生死逆顺之经,说言:“佛告诸比丘:“凡愚之人不闻法者,不知色、不知色习、不知色味、不知色过患、不知色出要、不知色厌,一切众生如实不知如是过...

《大庄严论经》 /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 547字 / 8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1日

哩底

Nirṛti,掌西南之神名。因而西南曰哩底方。大日经疏五曰:「西南哩底。」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8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藏教七阶

藏教者,即小乘经律论叁藏教也。阶者,阶级次第也。谓藏教菩萨修行之次第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四弘誓愿,弘者,大也。誓者,要制其心也。愿者,志求满足也。谓菩萨从初发心,观四谛境,发四弘誓,一、未度者令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此观苦谛境。...

《三藏法数》 / 1095字 / 8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十六特胜

十六特胜者,胜于四念处等诸禅观也。始从调心,终至非想。地地皆有观照,能发无漏善业,而无猒恶、自害之失,故受特胜之名也。(四念处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叁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也。无漏者,不漏落叁界生死也。) 一、知息入特胜,息即鼻中气息,谓数息调心之法。若...

《三藏法数》 / 952字 / 8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九十、

复次,我昔曾闻,竺叉尸罗国有博罗吁罗村,有一估客名称伽拔吒,作僧伽蓝,如今现在。称伽拔吒先是长者子,居室素富,后因衰耗遂至贫穷,其宗亲眷属尽皆轻慢不以为人,心怀忧恼遂弃家去,共诸伴党至大秦国,大得财宝还归本国。时诸宗亲闻是事已,各设饮食香华妓乐于路往迎。时称伽...

《大庄严论经》 / 后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 / 548字 / 8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1日

云何唄

经叁曰:「云何於此经,究竟到,愿佛开微密,广為眾生说。」此四句一偈之首,以有云何二字,谓之云何唄。唄者,梵语唄匿之略,附以音调而讽咏之也。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8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三十三、

复次,若欲庄严无过善业,是故应当勤修诸善。 我昔曾闻,有一田夫聪明黠慧,与诸徒伴共来入城。时见一人,容貌端正庄严衣服,种种璎珞服乘严丽,多将侍从,悉皆严饰瑰玮可观。彼聪明者语诸行伴:“不好不好。”同伴语言:“如此之人威德端正,深可爱敬有何不好?”聪明者言:“我自...

《大庄严论经》 /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 537字 / 8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1日

五十七、

复次,虽少种善必当求佛,少善求佛犹如甘露,是以应当尽心求佛。 我昔曾闻,有一人因缘力故发心出家,欲求解脱即诣僧坊,值佛教化不在僧坊。彼人念言:“世尊虽无,我当往诣法之大将舍利弗所。”时舍利弗观彼因缘,过去世时少有厌恶修善根不?既观察已,乃不见有少许善根,一身既...

《大庄严论经》 /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 1173字 / 8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1日

四十二、

复次,俱得漏尽,教学差别。 我昔曾闻,尊者目连教二弟子,精专学禅而无所证。时尊者舍利弗问目连言:“彼二弟子得胜法不?”目连答言:“未得。”舍利弗又问言:“汝教何法?”目连答言:“一教不净,二教数息。然其心意,滞而不悟。”时舍利弗问目连言:“彼二弟子从何种姓而来出家?”...

《大庄严论经》 /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 461字 / 8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1日

六解一亡

以一巾喻,六结喻眼等之六根聚集而现生死。然生死与,本由对待而感者。若解生死之结(六解),则之一巾亦泯亡。故曰六解一亡。楞严经五曰:「六解一亦亡。(中略)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於湛精...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8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十七、

复次,若诤竞者闻断结名,所诤事解,若人欲得供养恭敬,应断诸使。 我昔曾闻,有差老母,入于林中采波罗树叶卖以自活,路由关逻,逻人税之。于时老母不欲令税,而语之言:“汝能将我至王边者,税乃可得,若不尔者终不与汝。”于是逻人遂共纷纭往至王所,王问老母:“汝今何故不输...

《大庄严论经》 /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 1643字 / 8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1日

八十九、

复次,曾闻往昔有比丘名须弥罗,善能戏笑,与一国王谊哗欢悦称适王意。尔时比丘即从乞地欲立僧坊,王语比丘:“汝可疾走不得休息,尽所极处,尔许之地悉当相与。”尔时比丘更整衣服,即便疾走,虽复疲乏,以贪地故,犹不止住,后转疾极不能前进,即便卧地宛转而行。须臾复乏,即以一...

《大庄严论经》 / 后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 / 497字 / 8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1日

八方天

东方因陀罗,帝释天也。南方燄摩罗,燄摩天也。西方嚩嚕拏,水天也。北方毘沙门,毘沙门天也。东北伊舍尼,伊舍那天也。东南护摩,火天也。西南哩底,罗剎天也。西北嚩庾,风天也。约於八方之天神而立方名。大日经疏五曰:「行者应知护法八位,凡所造作漫荼罗,随此而转。东方因...

《佛学大辞典》 / 149字 / 8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五部教主

部谓部类,教谓言教,主即主宰。此之五部,乃是如来金刚不空真实叁昧法门也。而依五方立五部,以五佛为主者,各有所表也。中方毗卢遮那,即释迦如来也。四方四佛,乃释迦化现,以表诸佛同一法身也。以如来入种种叁摩地,说种种陀罗尼门,虽各部类,各有坛法,而皆与般若理趣相...

《三藏法数》 / 901字 / 8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八十一、

复次,我昔曾闻,有一老母背负酥瓨,在路中行,见庵摩勒树即食其果,食已患渴,寻时赴井乞水欲饮。时汲水者即便与水,以先食庵摩勒果之势力故,谓水甜美味如石蜜,语彼人:“我以酥瓨易汝瓨水。”尔时汲水人即随其言与一瓨水,老母得已负还归家。既至其舍,先所食庵罗摩热力已尽,取...

《大庄严论经》 / 后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 / 323字 / 8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1日

六十二、

复次,不求供养及与恭敬,如是大人唯求持行。 我昔曾闻,如来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九十日中夏安居讫,世尊欲去,须达多即请世尊在此而住。尔时如来不受其请,毗舍佉鹿子母诸优婆夷等亦求请佛,如来不许。舍卫国中优婆塞等并诸宿旧大臣辅相亦求请佛,迦毗梨王诸兄弟等并祇陀诸...

《大庄严论经》 / 后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 / 1922字 / 8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1日

八十七、

复次,曾闻有一国王身遇疾患,国中诸医都不能治。时有良医从远处来治王病差,王大欢喜作是思惟:“我今得医力,事须厚报。”作是念已微遣侍臣,多赍财物,诣于彼医所住之处,为造屋宅养生之具,人民田宅象马牛羊奴婢仆使,一切资产无不备具。所造既办王便遣医使还其家。时彼远医见王...

《大庄严论经》 / 后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 / 508字 / 8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1日

五十、

复次,有实功德应当供养,智者宜应恭敬有德。 我昔曾闻,阿越提国,其王名曰因提拔摩,有弟名须利拔摩,为诤国故二人共斗。须利拔摩掷罥罥因提拔摩头,罥已急挽,因提拔摩极大恐怖,作是愿言:“今若得脱,当于佛法中作般遮于瑟会。”作是愿时罥索即绝,于佛法僧深生信敬,即敕大...

《大庄严论经》 /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 1786字 / 8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1日

六、

复次,虽复持戒,为人天乐,是名破戒。 我昔曾闻,有一沙门与婆罗门于空林中夏坐安居,于时沙门数数往返婆罗门所,与其共事不存亲疏正处其中。所以者何?若与亲昵恐其生憍慢,若与其疏谓为憎恶。即说偈言: 以杖置日中,竖卧俱无影, 执杖倚亚者,其影则修长。 彼人亦...

《大庄严论经》 /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 1133字 / 8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1日

十四、

复次,见此事已应生惊悟,尊豪荣位无得常者。 我昔曾闻,栴檀罽尼吒王将欲往诣罽尼吒城,于其中路见五百乞儿,同声乞丐言:“施如我。”王闻是语便生悟解,即作是念:“彼觉寤我,我于往日曾更贫苦,今若不施后亦如彼。”即说偈言: 由其先世时,多饶钱财宝, 说言无可施,今...

《大庄严论经》 /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 840字 / 8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1日

四十九、

复次,不得禅定,于命终时不得决定。 我昔曾闻,婆须王时有一侍人名多翅那迦,王所亲爱,为谗谤故系于狱中,又更赞毁,王大忿怒遣人杀之。时诸眷属皆来围绕,而语之言:“汝聪明知见过于人表,汝今云何其心扰动?今死时至,何事最苦?”那迦答言:“畏死恐怖,心不能定。”即说偈言...

《大庄严论经》 /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 700字 / 8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01日

大眾部

有二:一、為根本结集时之大眾部。以窟内之结集,谓之上座部。故窟外之结集,谓之大眾部。是為小乘二十部之根本二部。佛灭后百年,大天比丘出。始确立大眾部之本义(以前未见宗义之相异),尔后自其部更出异部,本末合有五部。文殊师利问经下曰:「佛告文殊师利:初二者,一、摩訶...

《佛学大辞典》 / 785字 / 8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