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比海,涅槃比彼岸,超生死而到涅槃云度。谓得渡生死之海也。无量寿经下曰:「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增一阿含经十四曰:「佛在菩提树下初得佛,作是念:罗勒迦蓝,诸根纯熟,应先得度。」遗教经曰:「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 又(仪式...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梁曇鸞就念佛者立叁不叁信:一信心不淳,二信心不一,叁信心不相续。是曰叁不。反之则曰叁信。净土论註下曰:「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叁者信心不相续,餘念间故。此叁句展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略云四禪,新云四静虑。修此四禪定生於色界之四禪天也。此四禪内道外道共修之,在因者超欲界之惑网,在果者生於色界,且為生诸功德之依地根本,故曰本禪。 (一)初禪,初禪之前行,有粗住、细住、欲界定、未到定。其正禪具八触十功德。 其先行者安坐端身摄心,故气息调和,觉此...
《佛学大辞典》 / 1048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有二种:(一)顺流十心,一、无明昏暗。谓诸眾生从无始以来,暗识昏迷,无所明了,為烦恼所醉,於一切法妄计人我,起诸爱见,想计颠倒,起贪瞋痴,广作诸业,由是流转於生死也。 二、外加恶友。谓诸眾生内具烦恼,外值恶友扇动邪法,益加惑我,无由开悟而修善业,以是流转於生死...
《佛学大辞典》 / 982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谓修习法华叁昧,于叁七日中,一心精进,有叁种证相之不同者,盖由所修之人根性之有异也。(梵语叁昧,华言正定。) 一、下根证相,谓行人于叁七日中,获得戒根清净,就中所证之相,亦有叁品不同。若于叁七日中,或得灵异好梦,或觉诸根明净,四大轻利,道心勇发,是下品戒根渐...
《三藏法数》 / 675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食有长养资益之义。言九种者,世间之食有四,以其能资养生死色身也;出世间之食有五,以其能资益法身慧命也。经云:佛告诸比丘,当共专念,舍除世间四种之食,求办出世间之食。盖令众生,但以世间之食,资养色身,不当贪着;须求出世间之法食,增长菩提慧命也。(梵语比丘,华言...
《三藏法数》 / 782字 / 3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阿那律陀在枝提瘦水渚林中宴坐思惟,心作是念: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乃至道从智慧,非愚痴得。于是世尊以他心智,知彼心中所念,而现其前,为说大人八念也。(梵语阿那律陀,华言无灭,佛之弟子。) 一、道从无欲非有欲得,谓比丘修道,当于一切尘境不生希欲之心,虽自得无欲,...
《三藏法数》 / 515字 / 3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觉,即觉了。谓觉了所修之法是真是伪也。分即支分,谓此七种法,各有支派分齐,不相杂乱,故名七觉分,亦名七觉支。择、进、喜叁觉分,属慧;除、舍、定叁觉分,属定;念觉分兼属定、慧。故摩诃止观云:修此七觉,即得入道。是也。 一、择法觉分,择,即拣择。谓用智慧观察诸法...
《三藏法数》 / 439字 / 3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佛在舍卫国。尔时长老迦留陀夷,得阿罗汉道,作是念。我先在六群比丘中,於舍卫国污辱诸家,我今当还使此诸家清净。作是念后,入舍卫国度九百九十九家。若夫得道而妇不得,妇得道而夫不得者不在此数。更度一家以满千家遂被枉杀。见十诵律十七。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数珠功德经曰:「其数珠者要当须满一百八颗,如其难得。或為五十四颗,或二十七,或十四颗,亦皆得用。」陀罗尼集经二曰:「其数皆满一百八珠,或五十四,或四十二,或二十一,亦得中用。」金刚顶瑜伽念诵经曰:「念珠,分别有四种:上品最胜及中下。一千八十以為上,一百八珠為最...
《佛学大辞典》 / 435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一、住处悭,谓有众生,心作是念:于此之处唯独我住,不容余人,是名住处悭。 二、家悭,谓有众生,心作是念:独我出入此家,不容余人;设有余人,我当于中为胜,是名家悭。 叁、施悭,谓有众生,心作是念:我于此中,独得布施,勿与余人;设有余人,勿令过我,是名施悭。(过...
《三藏法数》 / 198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一、不缺戒,谓修行之人,毁犯净戒,如器已缺,无所堪用。若能恒自守护,如爱明珠,则能摄一切戒,是名不缺戒。 二、不破戒,谓修行之人,毁犯戒法,如器破裂,不堪为用。若能持护不犯,无有破损,是名不破戒。 叁、不穿戒,谓修行之人,毁犯戒法,如器穿漏,不堪受物。若能持...
《三藏法数》 / 471字 / 3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身密,语密,意密也。今分為如来自证之叁密与眾生修行之叁密而辨之,如来叁密者,身语意之叁业,本来平等,身等於语,语等於意,皆徧法界,谓為法佛平等之叁密。然则一切之形色為身密,一切之音声為语密,一切之理為意密也。而谓之為密者,非秘隐於人之谓,乃以此等之义為法佛自证...
《佛学大辞典》 / 709字 / 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百法束为五门:谓色法十有一,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有一,不相应行法二十有四,无为法六,共成一百也。 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法,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识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法...
《三藏法数》 / 1706字 / 3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一、苦法智,苦是欲界生死之苦,法是所证真如之理,智是能证之智。谓观欲界生死之苦,真智发而证真如之理,是名苦法智。 二、苦类智,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真智明发,是欲界苦法智之流类,是名苦类智。(上二界者,谓色界、无色界也。) 叁、集法智,谓观欲界集...
《三藏法数》 / 490字 / 3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比丘除其父母外,不许送在家人之丧,但為施无常助道念,则不在此限。善见律十一曰:「若檀越作是言:今某国王某檀越丧今葬,请比丘送丧,不得去。若比丘自念言:我往看彼葬,观无常,因此故我得诸道果,如此去无罪。」送父母之丧者,如佛担父棺,则為报恩也。檀越来為死者请诵经咒...
《佛学大辞典》 / 208字 / 3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台宗於观法,立所观之十种。一、阴境,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十境以阴為初,有二义。一现前,一依经。现前者,人受一期果报之身,即是五阴。五阴之重担常自现前,是故為初观。依经者,大品般若言之,声闻依四念处而行道。五阴即四念处所观之境也。又经中多列法门,无非以五阴為首...
《佛学大辞典》 / 1090字 / 3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依此神变之加持力,眾生得蒙益也。言以佛之神变加持法也。大日经疏一曰:「神变加持者,旧译或云神力所持,或云佛所护念。(中略)尔时世尊往昔大悲愿故而作是念:若我但住如是境界则诸有情不能以是蒙益,是故住於自在神力加持叁昧,普為一切眾生示种种诸趣所喜见身,说种种性欲所...
《佛学大辞典》 / 135字 / 3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犹言无常,谓世相之无常也。无量寿经上曰:「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四十二章经曰:「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3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念佛之言,虽通於诸佛,然诸大乘中念佛之言,独限於西方之阿弥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国之誓愿者,法界诸佛中独阿弥陀一佛也。大日如来虽於九品往生阿弥陀叁摩地集陀罗尼经说九字之真言,劝九品往生。释迦佛虽於诸大乘经中说十方无量之佛,然讚佛而劝念佛往生者,独...
《佛学大辞典》 / 667字 / 3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大日如来加持法界眾生有自在不思议妙力之叁昧也。大日如来住於此叁昧而现种种之身,说种种之法。此谓加持身说法。大日经疏一曰:「世尊往昔大悲愿故而作是念:若我住如是境界,则诸有有情不能以是蒙益,是故住於自在神力加持叁昧,普為一切眾生示现种种诸趣所喜见身,说种种性欲所...
《佛学大辞典》 / 136字 / 3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谓人闻法华一偈一句次第教他第五十人之功德也。随喜功德品曰:「若人於法会,得闻是经典。乃至於一偈,随喜為他说。如是展转教,至於第五十。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如有大施主,供给无量眾。具满八十岁,随意之所欲。见彼衰老相,髮白而面皱。齿疎形枯竭,念其死不久。我今应当...
《佛学大辞典》 / 211字 / 3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梵音samādhi,旧称叁昧,叁摩提,叁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於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於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
《佛学大辞典》 / 638字 / 3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密教行者上厕时所修之法。入一切秽所亦修之。法於顶上观囕字,於左右胁观长之吽字,念乌瑟沙摩明王。盖以上此尊住於不净餐食之叁昧也。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此经為元朝自西藏刺嘛教之经本译出者,有二译:一者光录大夫司徒叁藏法师沙罗巴之译。题云:佛顶大白伞盖陀罗尼经。一者俊辩大师唧囀铭得哩连得囉磨寧等译,题云:佛说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共一卷,后译之本,前记白伞盖佛母之画像念诵法,后附总讚嘆祷祝偈。而元本藏经记收前译...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一、大慈心,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也。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是名大慈心。 二、大悲心,悲名愍伤,即拔苦之心也。谓菩萨愍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是名大悲心。
《三藏法数》 / 96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一、自性妄想,谓妄执根尘等法,各有体性,不相混滥,是名自性妄想。 二、差别妄想,谓妄计色等有可见可对之色,有不可见可对之色,有不可见无对之色,是名差别妄想。(可见可对色者,即青黄等色,眼可见,亦可对也;不可见可对色者,即声香味触四者,虽不可见,而有对于耳鼻舌...
《三藏法数》 / 336字 / 3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又作陀毘荼,达罗毘荼,达罗弭荼。南印土国名。其国言咒语,多甚难解。西域记十曰:「达罗毘荼国,南印度境。」瑜伽论九曰:「达罗弭荼种种明咒。」同伦记九下曰:「景云:南天竺东南海渚有一师子国,名达罗弭荼。(中略)测云:旧论云陀弥国书。旧释云:是鬼国所发语言,不可解了...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释尊成道已,起金刚座,观菩提树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文句五上曰:「感树恩故观察,念地德故经行。」嘉祥义疏四曰:「有人言:此是随从世法,即世界悉檀也。世人思惟凡有二种:一观物思惟。二经行思惟。今随从世法,亦作此二也。」玄赞四曰:「观树喜...
《佛学大辞典》 / 141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為根。」六根中前五根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如来所得之道,更无过上,故名无上道。法华经方便品曰:「正直捨方便,但说无上道。」同寿量品曰:「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同劝持品曰:「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法华嘉祥疏二曰:「菩提云道,无上正徧知果道也。」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3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周徧於一切心王心所而相应之五种心所也。一作意、二触、叁受、四想、五思。成唯识论第叁曰:「此识与几心所相应,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阿赖耶识,无始时来,乃至未转,於一切位,恒与此五心所相应,以是徧行心所摄故。」又第五曰:「復以四一切辨五差别,谓一切性及地...
《佛学大辞典》 / 270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一、心内相,谓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遍一切处,是名心内相。 二、心外相,谓心随有所念,种种境界皆悉现前,是名心外相。
《三藏法数》 / 68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净土之行者,於信之一念,便同弥勒菩萨到阿惟越致之位也。教行信证信卷末曰:「王日休云:不退转者,梵语谓之阿惟越致。法华经谓弥勒菩萨所得报地也。一念往生便同弥勒。佛语不虚。」
《佛学大辞典》 / 78字 / 3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法华经七喻之一。叁界生死之眾生,譬之无功德法财之穷子。 法华经信解品曰:「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年既长大,加復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中略)商估贾客,亦甚...
《佛学大辞典》 / 974字 / 3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智度论二十一谓「佛弟子於闲静处乃至山林旷野,善修不净等之观,厌患其身,忽生惊怖及作恶魔种种之恶事,恼乱其心,忧惧转增,是故如来為说八念法,若存此心,恐怖即除。一、念佛,念佛神德无量拔苦与乐也。二、念法,念法力广大能灭烦恼也。叁、念僧,念僧為佛弟子具足五分法身為...
《佛学大辞典》 / 431字 / 3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佛告阿难。若有众生观像心成。次当复观过去七佛像。观七佛者当勤精进。昼夜六时勤行六法。端坐正受当乐少语。除读诵经广演法教。终不宣说无义之语。常念诸佛心心相续。乃至无有一念之间不见佛时。心专精故不离佛日。过去久远有佛世尊名毗婆尸佛。身高显长六十由旬。其佛圆光百二十...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 /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 1205字 / 3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1月10日净土门中多以临终之正念期佛之来迎,而往生极乐,独净土真宗之极意,谈平生业成於平生信受弥陀本愿之一念,往生之业事成辨已,则更不以临终之正念,期佛之来迎也。但平生业成之念佛行者,决无不来迎者,有因缘,固有预来迎之人,而获得他力金刚之信心者,决不期待其来迎,谓之不来...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吾人现思妄心也。即第六意识之一念。介尔者,微弱之义,细少之义。阴妄者,谓此心属於五阴中之识阴而為迷妄者。一念者,谓仅一剎那之心也。天台宗之观法,以此心為所观,无观斯妄之一念心,為具叁千性相,即空即假即中者。辅行五之叁曰:「言介尔者,谓剎那心。又介尔者,介者弱也...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悲华经八曰:释迦如来,昔於宝藏佛前,誓己成佛时袈裟有五德:一或犯重邪见之四眾,以一念敬心尊重袈裟,必於叁乘受记。二天龙人鬼若恭敬袈裟少分即得叁乘不退。叁若鬼神诸人得袈裟少分乃至四寸,则饮食充食。四眾生共违反,念袈裟便生悲心。五若在兵陈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胜...
《佛学大辞典》 / 132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法华文句云:法者,轨则也;师者,训匠也。谓师于妙法自行成就,又能以妙法训导于他,故称法师。 一、信力故受,信,信向也;受,领纳也。谓以信向之力,听闻正法,乃至一句一偈,领纳在心,故名信力故受。 二、念力故持,念,忆念也;持,执持也。谓所闻之法,由忆念之力,执...
《三藏法数》 / 246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佛于第四时中所说之经既多,法亦不一,故有八部之名焉。 一、大品般若,谓佛演说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叁十七道品等法,皆从六波罗蜜生。其般若波罗蜜最大、最胜、最为第一,余之五度,若无般若导达,则不得名为波罗蜜也。以其卷帙多故,是名大品般若。(...
《三藏法数》 / 885字 / 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一煗法,总相念住后念所生之善根,名煗法。有下中上叁品,皆具观苦集等四圣諦修苦空等十六行相之位也。煗者,圣火之前相,圣火譬见道之无漏智。其圣火将生之前相,略兆暖意之位也。入此位,虽退堕所得之煗法,或断善,造无间之业,堕於恶道,然流转不久,必到涅槃。二顶法,煗法上...
《佛学大辞典》 / 582字 / 3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台家修禪之法,分方便与正修二道,先為方便行,有二十五种,其次正修十乘观法。二十五种之方便行,分為五科:一、具五缘:持戒清净(离叁业之非)、衣食具足(蔽形凌飢)、閒居静处(山林兰若)、息诸缘务(学问犹废何况俗事)、近善知识(资我身长我道)。二、訶五欲:訶色(色如...
《佛学大辞典》 / 419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有十种之法,各含藏无尽之法海,故名十无尽藏:一、行藏,菩萨净信坚固,解诸法空,心不退转,生於如来之家,增长信解,闻持一切佛法,為眾生使所闻皆信解,故名信藏。二、戒藏,菩萨奉持叁世诸佛无尽之净戒,具足圆满,无所毁犯,念诸眾生之颠倒破戒,我欲成菩提说真实之法,使离...
《佛学大辞典》 / 583字 / 2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梵天王顶髻作螺形,故曰螺髻梵王。在维摩会上与舍利弗问答。维摩经佛国品曰:「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着心有高下,不依...
《佛学大辞典》 / 215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念即能念之智,身即所念之处,智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菩萨于十种法,常自观察,是为十种念处也。 一、身念处,身以积聚为义,谓积聚诸根而成身也。菩萨观察所有身中,从我所起,诸不善法,皆悉远离;又当从顶至踵,遍观其身,而悉无我。是身不净,臭秽可恶。作是观时,身...
《三藏法数》 / 874字 / 2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数珠之种类有九种。其中特以百八之一种,為之根本。瑜伽念诵经曰:「珠表菩萨之胜果,於中间绝為断漏绳线,贯串表观音,母珠表无量寿,慎莫驀过越法罪。」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2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天台山外之异义,以真性而立观境,不许以阴妄之念為所观。四明尊者十义书通破之,且於指要钞立两重之能所,明阴妄正為所观之境。观者观叁千之能观智也,犹如槌。不思议境者叁千之妙諦,即所观也,犹如砧。此观智与妙境相望而立一重之能所。而阴妄之一念,犹如淳朴,何则?以观解阴...
《佛学大辞典》 / 255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一、厌离有为发心,谓人厌恶世间皆是有为之法,能招叁界生死之苦,欲求出离此苦,即发心修行,是名厌离有为发心。(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所求菩提发心,梵语菩提,华言道。谓人宿有善本,具正知见,欲求出世妙道,即发心修行,是名所求菩提发心。 叁、饶益有...
《三藏法数》 / 168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信根白,白者,越百六十心垢之义也,是為信之色,故為最初。精进根赤,赤者,大勤勇之义也,是為精进之色,故為第二。念黄,一念理相应时,定慧均等(黄色為黑白均等之色),而七觉开发,是為念之色,故為第叁。定根青,青者大空叁昧之义也,是為定之色,故為第四。慧根黑,即如来...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一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愿為体,一眾生无边誓愿度,念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而愿求度之,令入大般涅槃也。是饶益有情戒,亦是恩德之心,亦是缘因佛性,亦应身菩提之因也。二烦恼无边誓愿断,愿求自断无边之烦恼也,是摄律仪戒,亦是断德之心,正因佛性,法身菩提之因也。叁法门无尽誓...
《佛学大辞典》 / 251字 / 2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以十二因缘配於叁世言之。一、识,胎内受生之一念。二、名色,心為名。身為色。在胎内心身渐成长之位。叁、六处,六根具足,将出胎内之位。四、触,既出胎内而触於外境之位。五、受,分别苦药之位。即十二因缘中自第叁至第七者。以无明与行之二者為过去之因,以此五者為现在之果,...
《佛学大辞典》 / 135字 / 2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又名,十八圆满,是报身佛之依持圆净也。一色相圆净,光明徧照无明世界,色相周徧也。二形貌圆净,妙饰界处各各形貌殊胜也。叁量圆净,大城无边不可量也。四处圆净,出过叁界所行处也。五因圆净,世出世之善根自功德而生也。六果圆净,清净自在唯识之相也。七主圆净,如来所镇,恆...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净土论所说,念阿弥陀佛五种之门:一、礼拜门,以身业而向阿弥陀佛之形像礼拜也。二、讚嘆门,以口业而称阿弥陀佛之名也。叁、作愿门,一心愿生於彼国土也。四、观察门,以智慧而观察土之十七功德,佛之八种功德,菩萨之四种功德也。五、迴向门,愿以己之功德迴施於一切眾生,彼此...
《佛学大辞典》 / 218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一、计断常痴相,谓行人于修定时,忽然发邪思惟,分别我及诸法,为过去灭而有现在我耶?为过去不灭而有现在我耶?因是思惟,见心即发,推寻叁世。若谓是灭,即堕断见;若谓不灭,即堕常见。如是痴觉,念念不住,以此智辩,诤竞戏论,作诸恶行,障于正定出世之法,是为计断常痴相...
《三藏法数》 / 307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净土门立二种之回向:一、往相回向,愿所修之功德回向而往生净土也。二、还相回向,愿成佛后迴入生死教化一切眾生也。此二种回向為菩提心所具之通相,行者依自力勤修,為佛教通途之义。故净土一门,皆欲依自力成就此回向,独净土真宗一派谓此二种回向。於信之一念,自弥陀之方回向...
《佛学大辞典》 / 177字 / 2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此真言宗之教相判释也。其名目虽本於大日经十心品并大日经疏(亦本於菩提心论,释摩伽衍论),至其本质,实可称為日本弘法大师之独创。 故其本据在弘法之十住心论及秘藏宝钥:一、异生羝羊心,异生為凡夫,六趣,四生等各异之生,即如所谓群生也。羝羊為牡羊,其性下劣,除求水草...
《佛学大辞典》 / 932字 / 2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禪家以心传心也。唐诗纪事僧希运曰:「上乘之印,惟是一心,更无别法。心体一空,万缘俱寂。裴休录之為传心法要。」传心法要上曰:「自达摩大师到中国,唯说一心,唯传一法。以佛传佛,不说餘佛。以法传法,不说餘法。法即不可说之法,佛即不可说之佛。乃是本源清净心也。唯此一事...
《佛学大辞典》 / 235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南山律宗之意,佛之制戒,有深防与限分之二。制戒本為止业因。业因必由叁毒。凡夫未能了心性,卒然制之甚难,故约於身口二业而制四重。二业既清净,则心自沈静。能见过本。故制四重為道体。是根本制也。更制其餘种类以防四重名為深防。又因过犯尚未穷极,豫加重制,禁微以防着,亦...
《佛学大辞典》 / 362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八念之一。人於一切时中常念其身必有死而不忘也。智度论二十二曰:「念死者有二种死:一者自死,二者他因缘死。是二种死,行者常念,是身若他不杀必当自死。(中略)是身一切时中皆有死,不待老。」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2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為佛果菩提之本者。法华经序品曰:「於诸佛所植眾德本。」无量寿经上曰:「消除诸漏,植眾德本。」 又德中之根本也,依是义而弥陀之名号名為德本。无量寿经上曰:「係念我国植诸德本。」教行信证六本曰:「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
《佛学大辞典》 / 147字 / 2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往昔有仙人名摩蹬伽,形极丑陋,修得五通,坐禪於山中。有婬女触王怒被驱出,入山见仙人。念我今被驱出,是不祥事。若还此不祥,我当吉祥。乃取粪汁洗灌仙人,仙人忍受不生瞋恨,婬女后还為王所宠。又有一国师亦哀恼,婬女语曰:以不吉祥还仙,必还吉祥。国师依言以粪汁洗仙,仙復...
《佛学大辞典》 / 202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圣中之极。谓佛也。金鞞论曰:「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毘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盂兰盆经疏新记上曰:「佛為极圣。」
《佛学大辞典》 / 53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於现在一生之间,经歷叁往生也。第二十愿,闻名係念之眾生,果遂其志愿,以叁生果遂之义释之。然真宗以今生自双树林下往生之要门,转入难思往生之真门,更出方便真门,归入难思议往生之弘愿,谓為一生果遂。
《佛学大辞典》 / 86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Kāraṇḍa-veṇūvana,又云迦兰陀竹园,迦蓝陀竹园,迦陵竹园,迦邻竹园等。迦兰陀鸟所栖之竹林。又迦兰陀长者所有之竹林也。在摩竭陀国王舍城与上茅城之间。係迦兰陀长者所有,本与尼犍外道,后奉佛為僧园,是為印度僧园之初,所谓竹林精舍是也。慧琳音义四十一曰:「迦兰多迦,古...
《佛学大辞典》 / 713字 / 2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梵语瞿醯。译曰念诵。意念口诵佛名及经咒也。普贤观行记曰:「在心曰念,发言曰诵,言由於心故曰念诵。」盂兰盆经疏记上曰:「念诵即通佛名经咒。」演密钞曰:「梵语瞿醯,此云念诵。」 又禪林之念诵,称十佛名。每月叁八日於僧堂有念诵式,又每日斋粥二时有念诵,皆称十佛名。
《佛学大辞典》 / 117字 / 2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宗镜录所出。一、自性妄想。妄执根尘等之法,各有体如,不相混滥也。二、差别妄想,差别无差别之妄想也。叁、摄受积聚妄想,妄执五蕴和合而成一切眾生也。四、我见妄想,执有我之妄想也。五、我所妄想。妄执有我身及所受用物之妄想也。六、念妄想,分别可爱之净境而不断之妄想也。...
《佛学大辞典》 / 147字 / 2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唧[口留]者,秀与就之反切语也。犹言秀者唧[口留]切,就者唧[口留]切,不唧[口留]者,不秀不就之义也,指不秀不成就之钝汉,而云不唧[口留]也。类书纂要曰:「杭州人以秀為唧[口留]。」俗呼小录曰:「说人之不慧曰不唧[口留]。」宗子京笔记曰:「孙炎作反切语,本出於俚语常言,故...
《佛学大辞典》 / 199字 / 2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四缘之一。此乃於心心所相续上而立之缘,灭於前念之心法,己逃避而开导彼,以引起后念心法之作用也。犹如渡野中独木桥,前人避开以渡后人也。等者等同之义,前念后念其心心所之数,虽有增减,而各自之体,皆為一个,无一法而二体并起者,前念后念各為一个而相等者,谓之等。如色法...
《佛学大辞典》 / 370字 / 2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此中一分者為念一徧之一功德,一倍者,為念一徧之二功德,即逐数倍增也。又此用材之中,总有二十餘种。独陀罗尼集经以水精為第一最胜,其餘经轨皆以菩提子為第一最胜。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2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具云四运心。凡人之起念,有四位:一未念,例如人之念松,虽未起松念,然后必起之之位也。二欲念,将起松念之位也。叁正念,正起松念之位也。四念已,念松既已之位也。此四位名四运者,以未念,欲念,正念,念已,念念相续而运行故也。就此四运心之一而推捡四句,有泯亡一切起念之...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2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梵语劫簸Kal a之略。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也。故又译大时。智度论叁十八曰:「劫簸,秦言分别时节。」又曰:「时中最小者六十念中之一念,大时名劫。」释迦氏谱曰:「劫波,此土译之名长时也。」慧苑音义上曰:「劫,梵言,具正云羯腊波,此翻為长时。」劫...
《佛学大辞典》 / 262字 / 2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九有来迎引接之愿,故净土门之念佛者,多要临终之正念以期佛之来迎。然在净土真宗以期来迎為修诸行之杂修杂行期。专修念佛之行人,於闻信之一念,往生之行事成办,故不期终之正念佛之来迎。是念佛门中独特之宗旨也。末灯钞曰:来迎者,為诸行往生,自力之行者...
《佛学大辞典》 / 179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一、出生念宿命方便智通。此智通為出生知过去际之方便者。是宿命通也。二、出生无碍天耳智通。此智通為出生闻十方音声无碍天耳之方便者。是天耳通也。叁、出生知一切眾生不可思议心心数法方便智通。此智通為出生知一切不可思议心心所法之方便者。是他心通也。四、出生无碍天眼观察...
《佛学大辞典》 / 462字 / 2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一莲华念诵,诵声自闻於耳也,即音声,谓之莲华者,因阿弥陀為莲华部之主,司音声说法之德,故谓之音声。二金刚念诵,叁叁摩地念诵,此二者同上。四声生念诵,於心莲华上,观想白贝念想由此出妙音声而持诵也。五光明念诵,念想口出光明而持诵也。见秘藏记末。 又一声念诵,二金刚...
《佛学大辞典》 / 205字 / 2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日本真宗所立。文类叁末曰:「获得金刚信心者,横超叁涂八难道,必获现生十种益。」一冥眾护持益,梵天,帝释,四天王,龙神八部等护持行者也。二至德具足益,信之一念发挥名号之至德,尽其功德,圆满具足於我身也。无量寿经下曰:「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為...
《佛学大辞典》 / 582字 / 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吐罗难陀比丘尼骂迦叶尊者為愚钝物。毘奈耶杂事叁十一曰:「吐罗难陀苾芻尼,从外而来,欲入住处,遇河水泛溢,见迦摄波在板桥上。吐罗难陀作是念:此愚钝物,今可治之。速往桥边,用力蹋板。时迦摄波,遂即落河,衣服并湿,鉢沈水底,锡杖随流。迦摄波曰:姊妹汝无过犯,乃是具寿...
《佛学大辞典》 / 135字 / 2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止观辅行一曰:「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者,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法界诸法,迄至一色一香无非為中道。故换言之,中道即法界也。而此中道法界為所缘之妙境,若就能缘之妙智言之,则為止观,盖繫缘於法界,而广缘事理之诸法,是止即妙观,念与法界為一而泯亡事理之法相,是观即妙止...
《佛学大辞典》 / 135字 / 1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佛告阿难。云何行者观十方佛。观十方佛者。东方为始。东方有世界。国名宝安隐。无量亿宝有亿千色以用合成。佛号善德。亦放无数光普照百千国。亦与无数亿分身诸化佛住于行者前。身色如金山端严甚无比。坐大金刚窟。无数杂宝光庄严为堂阁。一一堂阁前无量微尘数百亿诸宝树。一一宝树...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 /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 2035字 / 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1月10日言得入於佛道也,又得者证得,入者悟入也。维摩经问疾品曰:「诸佛秘要无不得入。」起信论曰:「若离於念名為得入。」法华经寿量品曰:「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制遮与容受也。同於折伏慈悲。佛以慈悲智慧圆满,於智慧门制遮逆恶眾罪,於慈悲门容受善恶一切而无漏也。无量寿经之十八愿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无量寿经说:「五逆十恶具诸不善者,皆得往生。」古来会解之者,如善导观经疏四,谓寿经约於未造业,由抑止门故除逆谤。观经...
《佛学大辞典》 / 213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天台分科法华经之别序而為五序:一眾準序,尔时世尊四眾围绕等是也。二现瑞序,六瑞是也。叁疑念序,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等是也。四发问序,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等是也。五答问序,尔时文殊师利是也。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1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念佛等之十念也。见[念]条。 又十徧之称名也。观无量寿经曰:「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净土宗如他宗之授叁归五戒等,以十徧之称名授其信者,谓之授十念。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1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十卷,清释通理述。等不等观杂录四曰:楞严经以阿难示堕发起大教,专為正路修行人欲漏未除者作榜样也。若為邪僻之徒,寻常教诫,不一而足。指掌疏以诈现威仪等语,贬斥阿难,大失经意。盖误堕之由,非阿难起意贪欲,乃摩登以咒摄入。若非阿难正直,则摩登以色鉤引已足,何待咒摄?...
《佛学大辞典》 / 136字 / 1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於眼等之五根,加意根也。据大乘,则第七之末那识名為意根。据小乘,则以前念之意识為意根。此六法有能生六识而使各别缘六境之胜用,故立為六根。俱舍论叁曰:「颂曰:了自境增上,总立於六根。论曰:了自境者,谓六识身眼等五根,於能了别各别境识有增上用,第六意根於能了别一切...
《佛学大辞典》 / 133字 / 1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指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二十愿。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十方眾生闻我名号,係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1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六因之一。旧谓之习因。如前念之善心為因,而后念之善心又起善业,前念之恶心為因,而后念之恶心又起恶业,各自同类之法对於同类之法為因者也。其果称為等流果。俱舍论二曰:「同类因者,谓相似法与相似法為同类因,谓善五蕴与善五蕴展转相望為同类因,染污与染污,无记与无记,五...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1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载罪人运於地狱之车。自车发火者。智度论十四记提婆达多欲伤佛,而生入地狱事曰:「復以恶毒,着指爪中,欲因礼佛以中伤佛。欲去未到,於王舍城中,地自然破裂,火车来迎,生入地狱。」观佛叁昧经五曰:「佛告阿难,若有眾生,杀父害母,骂辱六亲。作是罪者,命终之时,铜狗张口,...
《佛学大辞典》 / 206字 / 1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密教就有相无相有浅略深秘之二释。言其浅略之义,则凡夫所知色心之诸法,事相显了,心前现行,易了易知,谓之有相。诸法之体性,如幻虚偽,自性即空,无色无形,不存一相,谓之无相。言其深秘之释,则有相者,一切之法,各各之相,分明而住,无相者,一相之中具一切之相,而一相不...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1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谓念佛行者,以信弥陀之一念,即时入於必定之位也。必定之位者,必成佛之位也。十住毘婆沙论易行品曰:「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净土文类证卷曰:「烦恼成就凡夫生死罪浊群萌,获往相迴向心行,即时入大乘正定聚之数。」
《佛学大辞典》 / 100字 / 1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於所对之境记忆不忘也。唯识论叁曰:「云何為念?於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法界次第曰:「念者,内心存意之异名也。」大乘义章十二曰:「守境為念。」又深思其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又心之发动,迁流於叁世,谓之念。如前念,后念,念念等是...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1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之文有乃至十念,善导之观念法门及往生礼讚释為下至十声。选择集上曰:「问曰:经云十念,释云十声。念声之义如何?答曰:念声是一,何以得知?观经下品下生云: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今依此文,声即是念,念则...
《佛学大辞典》 / 173字 / 1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事物之生与灭也。因缘和合则生起,因缘离散则灭谢。维摩经问疾品曰:「应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但法起,灭但法灭。」圆觉经曰:「生死涅槃同於起灭,妙觉圆照离华翳。」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Vaśi-karaṇa,又作嚩舍,嚩誐羯囉拏,嚩始迦鲁拏。译曰敬意。四种坛法之第叁。妙吉祥平等观门大教王经略出护摩仪曰:「叁嚩舍,此云敬爱。」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行仪轨曰:「嚩誐羯囉拏法,敬爱也,赤。」要略念诵经曰:「皤施伽罗拏。」
《佛学大辞典》 / 104字 / 1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此占察善恶业报经地藏菩萨所说,以小指许之木,切為一寸长,四面平,两头尖,其一平面书十善之一字,其反面书十恶之一字,合成十本之轮相,先於地藏菩萨前念十方之佛,归依叁宝,焚香以之掷於净物之上,依其所现善恶文字之多少,而知其人宿世善业恶业之多少。经中举叁种占法,此為...
《佛学大辞典》 / 160字 / 1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五种念诵之一。行者念想口出光明,而唱佛名或真言也。秘藏记末曰:「光明念诵者,念想口出光明,持诵而已,其出声不出,常作是念耳。」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1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观世音之密号也。观音之眼相,為青莲慈悲之容,多罗尊自此处出生。要略念诵经曰:「开敷妙觉光明眼,修广犹若青莲华。」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1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谓心期待於某一点,而安住於此,确乎不动也。安心之法,诸宗各有其说。天台一家,谓离叁諦无安心之处,离止观无安心之法,禪宗以不可得為安心之处,如彼达磨印慧可,谓為安心了,即其例也。净土门说,安心甚盛。净土宗谓厌欣之心為总安心,至诚心深心迴向心之叁心為别安心,俱為行...
《佛学大辞典》 / 155字 / 1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智度论二十六明佛十八不共法中说六无减:一欲无减,欲度脱眾生之欲心所也。二精进无减,為度眾生勤而不倦之精进心所也。叁念无减,念叁世诸法而不失之念心所也。四慧无减,分别一切法相之慧心所也。五解脱无减,佛断一切烦恼之正习而证解脱,故云解脱无减。六解脱知见无减,於证解...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1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心法相续,竪分析之,至其极处谓之一念,念之过去者為前念,后来者為后念。礼讚曰:「今身愿生彼国者,行住坐卧必须励心剋己,昼夜莫废,毕命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终,后念即生彼国。长时永劫,常受无為法乐。」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1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起信论所说四觉之一。初地以上法身菩萨之觉智也。与台家六即中之分真即同。起信论曰:「如法身菩萨等,觉於念住念无住相,以分别麤念相故名随分觉。」对於究竟觉而曰随分。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1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