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母人怀妊,从死得生,谓人托胎,居母腹中,生脏之下,熟脏之上,迫迮倒悬,苦痛无量;及至出胎,热风触身,如履刀剑,失声大叫,顿昧前因,是为生苦。 二、老人颜色败坏,谓人老年,发白齿落,目昏耳聩,四大不调,百节疼痛,头低腰屈,起坐呻吟,是为老苦。(四大者,地大...
《三藏法数》 / 269字 / 1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如来所得之大涅槃,有八种之法味,称曰涅槃之八味。一常住,二寂灭,叁不老,四不死,五清净,六虚通,七不动,八快乐也。见方等般泥洹经二。又有甘,辛,咸,苦,酸,淡,涩,不了之八种。见释氏要览上。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1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翻即翻转之义。叁染者,谓苦、惑、业也;以其皆能染污本性,不得清净故也。叁德者,谓法身、般若、解脱,皆具常乐我净之德,名为叁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常乐我净者,不迁不变常也,离生死苦乐也,自在谓之我也,惑尽谓之净也。) 一、翻苦身成法身德,谓于生灭无常之身,...
《三藏法数》 / 281字 / 1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宗即派也。谓外道教文传习西域,不出十一宗;而九十五种外道,无不尽摄也。 一、数论师,计冥谛生,从数起论,名为数论。又论能生数,名为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者,皆名数论师。计冥谛生者,百论云:从冥生觉,乃至神我,共成二十五谛;以前二十四谛从神我而生,依神我为主,...
《三藏法数》 / 1050字 / 1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一、厌离有为发心,谓人厌恶世间皆是有为之法,能招叁界生死之苦,欲求出离此苦,即发心修行,是名厌离有为发心。(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所求菩提发心,梵语菩提,华言道。谓人宿有善本,具正知见,欲求出世妙道,即发心修行,是名所求菩提发心。 叁、饶益有...
《三藏法数》 / 168字 / 1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别教者,别前藏、通,别后圆教也。无量四谛者,谓此教独菩萨法;菩萨所化众生既无量,其所用法门亦无有量。故云:苦有无量相,十法界果报不同故;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恒沙法门不同故;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是名别教无量四谛。(别前藏、通者,此教...
《三藏法数》 / 418字 / 1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烦恼者,谓见、思无明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由此烦恼,随逐众生,眠伏藏识之中,故名随眠。(藏识者,藏有含藏之义,即第八识也。) 一、不定地随眠,不定地,即欲界也。谓欲界散乱,不修禅定,以散乱故,眼等诸根烦恼,随逐不舍,故名不定地随眠。 二、定地随眠,定地,即色...
《三藏法数》 / 1012字 / 1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唐法顺,姓杜氏,万年人。十八出家,依圣僧道珍,受学定法,现神验。唐太宗詔问朕苦劳热,师之神力何以蠲除?师曰:圣德御宇,微恙何忧?但颁大赦,圣躬自安。上从之,病遂愈,因赐号曰帝心。正观十四年坐亡。师着法界观门一卷,妄尽还源观一卷。专弘华严,以授云华智儼,儼授贤首...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一、圣行,圣即正也,谓菩萨依戒定慧所修之行,故名圣行。(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梵行,梵即净也。谓菩萨无空有二边爱着之染,名之为净;以此净心,运于慈悲,与众生乐,拔众生苦,故名梵行。 叁、天行,天即是第一义天。谓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故...
《三藏法数》 / 194字 / 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一、相应因,应,当也。谓心王与心所共相应,故如亲友知识和合成事,故名相应因。(心王,即第八识也。心所,即受想行也。) 二、俱有因,俱有因,亦名共因,谓心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济,故名俱有因。 叁、同类因,同类因,亦名自种因,谓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
《三藏法数》 / 289字 / 1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名為命过旛。以命过之时所建故也。随愿往生经(灌顶经亦名普广经)曰:「普广菩萨,语四辈言:若人临命未终日,当為烧香燃灯续明,於塔寺中表剎之上悬命过旛,转读尊经竟叁七日。所以然者,命终之人在中阴中身如小儿,罪福未定,应為修福。愿亡者神生十方无量剎土,承此功德,必得...
《佛学大辞典》 / 258字 / 1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一、不贪珍味,美恶均等,谓如来乞食,入诸聚落,随施所得,不贪珍味,若美若恶,而无分别,是名不贪珍味,美恶均等。 二、为破我慢,贵贱同游,谓如来乞食,为破我慢自高,于富贵贫贱等家,皆无拣择,是名破我慢,贵贱同游。 叁、慈悲平等,大作利益,谓如来无有饥渴羸损瘦乏...
《三藏法数》 / 146字 / 1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谓凡调和饮食之味,各有所宜,无出此之六种。虽进修道行之人,不尚于味,然滋益色力,亦由于此,所谓身安则道隆,故有六味之须也。 一、淡味,淡,薄味也。味之淡者,是受诸味之体也。 二、碱味,碱,盐味也。其性润,能滋于肌肤,故味之调者,必以盐为首。 叁、辛味,辛,辣...
《三藏法数》 / 210字 / 1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叁转法轮者,以苦集灭道四谛之法,叁番而说,名为叁转。世间车轮,则有摧碾之用;佛之说法,则能摧碾众生一切惑业,故名转法轮也。 一、示转,示即指示,如云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是名示转。(苦者,生死逼迫之苦也;集者,积集烦恼惑业也;道者,戒定慧之道也;灭...
《三藏法数》 / 229字 / 1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一苦苦,自寒热饥渴等苦缘所生之苦。二坏苦,乐境坏时所生之苦。叁行苦,為一切有為法无常迁动之苦。见俱舍论二十二,叁藏法数十二。 又数论叁苦,依内,依外,依天也。依内者,身心之苦。依外者,由人物害来之苦。依天者,由风雪等来之苦。见金七十论上。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1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一眾生缘慈悲,以一慈悲心视十方五道眾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姪,缘之而常思与乐拔苦之心,名眾生缘慈悲心。此多在凡夫或有学人之未断烦恼者而起。二法缘慈悲心,既断烦恼之叁乘圣人达於法空,破吾我之相,破一异之相,灭一异之相之人,但怜眾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乐...
《佛学大辞典》 / 246字 / 1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一无餘死,阿罗汉也。二度於死,阿那含度欲界之死也。叁有餘死,斯陀含往还於欲界之人天也。四学度死,须陀含之见道諦也。五无数死,八忍八智之人也。六欢喜死,学禪一心之人也(念佛一心之人亦是也)。七数数死,恶戒之人也。八悔死,凡夫也。九横死,孤独穷苦之人也。十缚苦死,...
《佛学大辞典》 / 139字 / 1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谓菩萨依佛胜教而修,破于声闻劣修,故名胜叁修。 一、常修,常即不迁不变之谓也。盖菩萨了知法身之体,本来常住,无灭无生,以破声闻之人,不应于诸法中执为无常,是名常修。 二、乐修,乐即安隐寂灭之谓也。盖菩萨了知诸法之中,而有涅槃寂灭之乐,以破声闻之人,不应于诸法...
《三藏法数》 / 215字 / 1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一名谓先陀婆,四实谓水、盐、器、马。如是四法,皆同此一名,此是大王密语。经云:譬如大王告诸群臣,先陀婆来。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心欲水时,口索先陀婆者,智臣善知王意,即以水奉之。索后叁物,亦称先陀婆。智臣即以叁物随意奉之。以譬如来密语,甚深难解,诸大乘经亦...
《三藏法数》 / 456字 / 1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是天竺外道九十六种之总括:一邪因邪果,外道云大自在天能生万物,万物若灭,还归本天,若天瞋,则四生皆苦,若天喜,则六道悉乐。然天非物之因,物非天之果,盖是邪心之所画,故曰邪因邪果。二无因有果,执万物无因而有自然,例如言万物依造化而有,造化无因,简言之,即造化无因...
《佛学大辞典》 / 261字 / 1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谓声闻所修比于菩萨所修则劣,故名劣叁修。 一、无常修,谓声闻之人,不知法身常住之理,而观叁界一切有为之法,皆悉生灭无常,是名无常修。(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非乐修,非乐即苦也。谓声闻之人,不知诸法之中,本有涅槃寂灭之乐;而观一切诸法,悉皆是苦...
《三藏法数》 / 179字 / 1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钵,出耆阇崛山,入王舍城乞食。 时有阿支罗迦叶,为营小事,出王舍城,向耆阇崛山。遥见世尊,见已诣佛所,白佛言:“瞿昙!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与不?” 佛告迦叶:“今非论时,我今入城乞食,来还则...
《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 / 失译 / 913字 / 1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1月24日念即能念之智,身即所念之处,智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菩萨于十种法,常自观察,是为十种念处也。 一、身念处,身以积聚为义,谓积聚诸根而成身也。菩萨观察所有身中,从我所起,诸不善法,皆悉远离;又当从顶至踵,遍观其身,而悉无我。是身不净,臭秽可恶。作是观时,身...
《三藏法数》 / 874字 / 1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一、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者。二、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者。叁、行苦,行者迁流之义,由一切法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者。欲界有叁苦。色界有坏苦行苦。无色界有行苦。无量寿经上曰:「以诸法药救疗叁苦。」法华经信解品曰:「以叁苦故,於生死中,受诸热恼。」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1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受罪眾生有佛性否?答:亦同佛性。问:既有佛性,正入地狱时,佛性同入否?答:不同入。问:正入之时,佛性復在何处?答:亦同入。问:既同入,正入时眾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答:佛性虽随眾生同入,是眾生自受罪苦,佛性元来不受。问:既同入,因何...
《佛学大辞典》 / 196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一、声闻观苦谛为初门,苦即叁界生死之苦也,谛即审实之义。谓声闻之人,知果苦而断集,因慕寂灭而修道品,谛观五阴生死之身,即是众苦之本,故观苦谛为初门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缘觉观集谛为初门,集即招集之...
《三藏法数》 / 278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真如之法性由内部而感化也。真如為吾人本具之自性清净心,诸佛之法身也。此法身在内薰其妄心,又诸佛之报化二身垂教法由外薰之,配之於叁大,则真如法身為体相二大,报化二身為用大。依此内外之二薰,眾生渐生厌求之菩提心也。一切皆成佛之义,依之而成。起信论曰:「真如薰习义有...
《佛学大辞典》 / 215字 / 1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Praśākhā,又作鉢罗赊佉。胎内五位之第五,托胎后第五之七日至於產出之位也,译曰支节,又曰支分。眼耳手足之支分差别也。玄应音义二十叁曰:「鉢罗奢佉,亦云婆罗舍佉,此云枝枝。第五七日时上有形相,若至第六七日从五处更生耳鼻手足等,故有重枝名。有风生眼耳等孔,亦云生苦也...
《佛学大辞典》 / 142字 / 1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万物常变转之意。涅槃经十四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為乐。」此名诸行无常偈。亦曰雪山偈。此一偈為总佛法之大纲,各依其宗义,所释不同。今明通途之一义,则诸叁世迁流之有為法,名為诸行。诸行為无常,是生灭之法,此生灭之法,是苦。此半偈是流转门。灭此生与...
《佛学大辞典》 / 255字 / 1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佛於鹿野苑对声闻乘人说苦集灭道之四諦有示劝证之叁转:一、示转,此是苦也,此是集也,此是灭也,此是道也,此示四諦之四相。二、劝转,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此劝諦之修行。叁、证转,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断,灭者我已证,道者我已修,此佛自举己為证也。於此叁转,...
《佛学大辞典》 / 238字 / 1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善恶之作业,感苦乐之果者曰业。依业而得之苦乐果,通曰苦。华严经毘卢遮那品曰:「愿佛光照我,灭生死业苦。」净心诫观上曰:「解义不救业苦,汝宜依诫如说修行。」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1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亦名八法,出佛地经论) 谓此八法,世间所爱、所憎,而能扇动人心,名之为风。苟心所有主,安住正法,不为爱憎之所惑乱,即八风不能动也。 一、利,利者,利益。谓凡有益于我者,皆名为利。要览云:得可意事曰利。是也。 二、衰,衰者,减也。谓凡有减损于我者,皆名为衰。要...
《三藏法数》 / 341字 / 1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佛初生时之语,是叁世诸佛之常法也。长阿含经一曰:「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毘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从右胁出堕地行七步无人扶持,徧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為尊。要度眾生生老病死,此是常法。」瑞应经上曰:「到四月八日夜明星出时,化从右胁生堕地,即...
《佛学大辞典》 / 360字 / 1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佛说追荐之福,七分之,死者获一分,餘悉属於作者也。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曰:「普广菩萨,復白佛言:又有人不信叁宝,不行法戒,(中略)卒得病苦,缘此命终。或堕在叁涂八难之中受诸苦恼,无有休息,父母兄弟及诸亲族為其修福,為得福不?佛言:普广!為此人修福者七分之中為...
《佛学大辞典》 / 144字 / 1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入门与出门之称。入门者,谓修净业而入於极乐功德庄严中之自利门也。出门者,谓以慈悲心為苦恼眾生出施教化之利他门也。净土论所说之五念门与五功德门中,前四门為入门,后一门為出门也。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1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恶业所感之猛风,劫末大风灾时及地狱等所吹之风。又,善恶之业,能使人转而轮迴叁界,故譬之曰风。正法念经十曰:「一切风中,业风第一。」十卷楞伽经九曰:「业风长四大,如诸果成熟。」唯识论四曰:「阿赖耶识,业风所漂。徧依诸根,恒相续转。」大乘义章七曰:「业力如风。善业...
《佛学大辞典》 / 160字 / 1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旧曰四念处,新云四念住。小乘行人於五停心观之后修四念处观也。依五停心以止行人之乱心,是為奢摩他,依四念处以发行人之观慧,是為毘婆舍那。一身念处,观身為不净也。身為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些净处,故观身為不净。二受命处,观受為苦也,受為苦乐之感,乐...
《佛学大辞典》 / 367字 / 1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缘即缘系,慈即爱念。盖言菩萨常以大慈之心,缘念一切众生,令其皆得安隐快乐,故名缘慈也。 一、有情缘慈,有情缘慈,亦名众生缘慈。谓菩萨以平等智,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运大慈心而弘济之,令其皆得安乐,是名有情缘慈。 二、法缘慈,谓菩萨以平等智,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
《三藏法数》 / 212字 / 1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菩萨悲智并运,万行满足,其于寿命受生等事,故得自在无碍也。 一、寿命自在,谓菩萨成就法身慧命,了无生死寿夭,延万劫不为长,促一念不为短。但为度脱有情,以诸方便,而随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其心无所挂碍,是为寿命自在。 二、生自在,谓菩萨为度脱有情,以大悲心随类受...
《三藏法数》 / 298字 / 1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五种之推理法也:一、相比量,就所见而推理其他也。显扬圣教论十一曰:「随其所有相貌相属,或由现在及先所见推度境界,如以见幢故比知有车,以见烟故比知有火。」二、体比量,如由甲之体性而推乙,由一部之体而推理全部也。同上曰:「由现见彼自体性故,比类彼物不现见体,或现见...
《佛学大辞典》 / 292字 / 1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佛之身口意叁业也。佛以叁业碾摧眾生之惑业,故云叁轮。非下地之所测,故云叁密。 又一、神通轮,又云神变轮。由佛之身业现种种之神变,使眾生起正信者。二、记心轮,以佛之意业分别他之心行差别者,记心者,识别他之心也。叁、教诫轮,又云正教轮。以佛之口业教诫彼而使修行者。...
《佛学大辞典》 / 783字 / 1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十二部经之第十二,梵名优婆提舍,译曰论议。经中设问答而辨明法相之处,名之為论议经。智度论叁十叁曰:「论议经者,答诸问者释其所以。又復广说诸义,如佛说四諦。何等是四?所谓四圣諦。何等是四?所谓苦集灭道圣諦。是為论议。」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1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又称重空叁昧。是举前空空叁昧之一以摄他也。若各别称之,则為重空,重无相,重无愿也。一、空空叁昧,罗汉先以无漏智观诸法之空无我,是名空叁昧,更以有漏智观前之空智為空相,厌捨之名為空空叁昧。二、无相无相叁昧,先以无漏智观涅槃之灭静妙离,名為无相叁昧,更以有漏智观尽...
《佛学大辞典》 / 257字 / 1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由疑真諦之理,作种种之妄业,為叁界所繫缚,不能出离,名之為疑结。九结之一。结為结缚不出之义。大乘义章五末曰:「烦恼闇惑,结缚行人,故名為结。亦能缚心,亦名為结。亦能结集一切生死,故称為结。」叁藏法数叁十五曰:「疑结,谓诸眾生,於佛法僧宝,妄生疑惑,不修正行,广...
《佛学大辞典》 / 137字 / 1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教法為入道之门户,故云门。又教法万差各异门户,故曰门。法华经譬喻品曰:「以佛教门,出叁界苦。」四教仪一曰:「眾生机缘不一,是以教门不同。」又曰:「於无言理,赴缘起教,以教為门,是以稟教之徒,因门契理。」止观大意曰:「今家教门,以龙树為始祖。」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1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无明為根本,生无量之惑业苦,故称之曰藏。瓔珞本业经上曰:「无明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而起叁界业果,是故我言从无明藏起十叁烦恼。」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1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一由色界中间定以上乃至有顶天之善曰无寻业(二禪已上亦无伺),此唯感心受而不感身受,身受必与寻伺俱生,故无寻之业,不感身受也。又,一切之恶业,唯招身受之苦,苦在五识,故招身受,与心俱之苦受名為忧,忧非异熟果,故恶者不感心受之忧也。见俱舍论十五。
《佛学大辞典》 / 108字 / 1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真如本觉有内熏外缘之二用,内熏者,真如之体相熏习也,无始以来具无漏之法在内冥冥熏习眾生之妄心,能使眾生不知不识,厌生死之苦,乐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之法,发心修行。自然之作用也。外缘者,真如之用熏习也,自法身垂报化二身,使眾生成见佛闻法之外缘,无作之作用也。起...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1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生死苦比丘之略,胁尊者也。南山戒疏四下曰:「生死苦比丘六十年。」(六十年在母胎也)。行宗记四下曰:「生死苦比丘者,即胁尊者,生时髮已白。」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1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梵语Duḥkha-duḥkhatā之译。叁苦之一。苦眾生身心之苦,从飢饿疾病风雨寒热鞭打劳役等苦缘而生之苦也。大乘义章叁曰:「从彼苦缘逼而生恼,名為苦苦。刀杖等缘能生内恼,说之為苦。从苦生苦,故曰苦苦。」法界次第中之下曰:「苦受从苦缘生,情觉是苦,即苦苦也。」 又有情之心身...
《佛学大辞典》 / 256字 / 1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苦有二种:一身苦,二心苦。诸圣人以智慧力故,无忧愁嫉妒瞋恚等心苦。已受先世业因缘之四大造身故,有老病飢渴寒热等身苦,於身苦中亦薄少也。如人若了了知负他之债,即偿之,因不為苦;若不忆负人债,而债主强夺之,则瞋恼而生苦。见智度论二十叁。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1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佛于第四时中所说之经既多,法亦不一,故有八部之名焉。 一、大品般若,谓佛演说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叁十七道品等法,皆从六波罗蜜生。其般若波罗蜜最大、最胜、最为第一,余之五度,若无般若导达,则不得名为波罗蜜也。以其卷帙多故,是名大品般若。(...
《三藏法数》 / 885字 / 1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此言观音菩萨极证圆通,十方普应,上同诸佛,下合群生,妙用超越,故云殊胜。 一、上合诸佛本觉妙心,本觉妙心,即诸佛本然觉了妙明真心也。谓菩萨极证寂灭,十方圆明,体同诸佛。故能起同体大慈,与众生乐。显应十方,现身说法,圣凡等度,有愿必从,是为殊胜。 二、下合众生...
《三藏法数》 / 178字 / 1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八智之一。断叁界见惑时,观欲界苦諦,而其断已之解脱道智也。俱舍颂疏二十叁曰:「缘苦法故,名苦法智。」大藏法数曰:「因观欲界苦諦,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1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金刚界為始觉上转之自利门,故约转识所提之五智,统收其曼荼罗於五部,胎藏界為本觉下转之化他门,故约大定智悲之叁德,统收其曼荼罗於叁部:一佛部,是於果上理智具足,觉道圆满者,胎藏界曼荼罗中中臺八叶院之诸尊及上下之诸院是也,是為大定。二莲华部,此為如来之大悲叁昧,能...
《佛学大辞典》 / 418字 / 1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清康熙间陕西人,名超常,号风颠。俗姓李,名福。十四岁娶妻。十八岁,忽一夜猛然触醒万物无常,方纔日落,又是五更。与妻同眠,明是活鬼相守。乃信口道,一十四岁配姻缘。可笑夜夜伴鬼眠。四恩无义今宵悟。再不落他火坑间。即起往西山寺出家。苦参六载,夜闻谷风大悟。着有语录六...
《佛学大辞典》 / 149字 / 1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结即系缚之义。谓一切众生因此妄惑,造作诸业,而为众苦系缚,流转叁界,不能出离,故云结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爱结,谓诸众生为贪爱故,广行不善,由此遂招未来生死之苦,流转叁界,不能出离,是名爱结。(广行不善者,谓广作杀盗淫妄等恶业也。) 二...
《三藏法数》 / 719字 / 1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又作轮迴叁道,叁轮。一、烦恼道,又名惑道,无明贪欲瞋恚等之烦恼妄惑也。二、业道,依烦恼而发之善恶所作也。叁、苦道,以善恶之业為因而获之生死苦果也。道者能通之义,此叁者互相通,自烦恼通於业,自业通於苦,自苦更通於烦恼,故谓之叁道。如此轮转,谓之叁轮。光明玄义上曰...
《佛学大辞典》 / 160字 / 1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约十二缘起於四諦而观,生四十八智之有漏智也。未来之老死,即是苦諦,老死之集,即集諦,老死之灭即灭諦,老死之趣灭行,即道諦。如老死乃至过去行之四諦亦然。无明无因,故不观之,故十二支与四智合而為四十八智也。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1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得脱生死之苦也。法华经曰:「得脱叁界苦恼之患。」遗教经曰:「虽復出家犹未得脱。」心地观经叁曰:「口称南无叁世佛,得脱无暇苦难身。」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1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四教仪一出圆教之法,列八种:一教圆,教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或说惑业苦叁道,即法身般若解脱叁德秘藏之妙理,或谈诸法实相,凡圣一如,生佛不二等。是教圆之相也。二理圆,叁諦之妙理,中道不偏。是理圆之相也。叁智圆,照一切种智之中道。是智圆也。四断圆,一断一切断,断...
《佛学大辞典》 / 222字 / 1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在於心在於缘在於决定之意也。申言之,即谓自心缘决定叁点校量,辨五逆十恶之罪人,仅由临终十念之功而得往生,决不违背业道之理也。按观经等谓若有眾生,造五逆十恶等诸不善业者,应堕恶道,多劫间受无量苦,而临命终时,遇善智识教,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能除八十亿劫生死...
《佛学大辞典》 / 409字 / 1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一生苦,果报始起為生,生时有苦,故名生苦。二老苦,身体衰变為老,老时有苦,故名老苦。叁病苦,四大增损為病,病时有苦,故名病苦。四死苦,五蕴坏离為死,死时有苦,故名死苦。见大乘义章叁本。
《佛学大辞典》 / 76字 / 1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出离生死苦之期限也。无量寿经下曰:「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行事钞上叁曰:「行者破戒之人功德无量,远有出期,不受戒者,随流苦海永无解脱。」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1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此四念处观有二种:一云别相念处,二云总相念处。别相念处者,如上分所观之境為身受心法之四者,追顺而别别观之也。但於第四法念处,有杂缘不杂缘之二者,不杂缘法念处,唯观法之一境,杂缘法念处,於身等四境或合观身受之二者,乃至四境皆总观之。盖法之名,汎通於前叁者也。总相...
《佛学大辞典》 / 277字 / 1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七方便之第二。身為不净,受為苦。心為无常,法為无我,各别观身受心法之四者,而破净乐我常之四颠倒见也。见[四念处观]条。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一布施行,二持戒行,叁忍辱行,四精进行,五止观行。是於六度之中合定慧之二度而為止观之一者。见起信论。 又一、圣行,菩萨修戒定慧之叁业也。二、梵行,梵者清净之义,以净心而运慈悲,為眾生拔苦与乐也。叁、天行,天為四天中之第一义天,即天然之理也。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
《佛学大辞典》 / 201字 / 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四諦之法,虽為初对小乘浅近之机之法门,然其理则通於大小一切佛法,故天台从涅槃经圣行品所说,而安立四种之四諦。以配藏通别圆之四教:一生灭四諦,苦集道之叁諦,依因缘而有实之生灭,灭諦者可视為实之灭法,如此立於实生实灭上之四諦,谓之生灭四諦。是小乘教即叁藏教所说也。...
《佛学大辞典》 / 395字 / 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八忍之一。观欲界苦諦而正断其见惑之无间道智也。忍者信也。信理而不疑之智,是為得苦法智之因,故名苦法智忍。智者果,忍者因也。俱舍慧暉钞下末曰:「忍谓信,光无始来,於苦諦执我我所等。今得无漏智,知苦諦无我我所,信唯有苦理名忍。」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对还灭门之语。无始以来,无明烦恼,作善恶之业,感苦乐之果,即惑业苦次第缘起之迷之因果也。四諦中苦集二諦為流转门。灭道二諦為还灭门。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汾阳昭禪师示眾,夫说法者,须具十智同真。一同一质,二同大事,叁总同参,四同真智,五同徧普,六同具足,七同得失,八同生杀,九同音吼,十同得入。苦不具十智同真,邪正不辨,緇素不分,不能為人天眼目,决断是非。说见人天眼目卷上。
《佛学大辞典》 / 92字 / 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十六行相中之四行相。观苦諦之境,而起四种之观解。即苦諦為叁界迷妄之果报,而一切世间之法也。此世间之法,為由眾缘和合而存在者,因缘散亦随而忽灭,故為非常,又逼迫恼害有情之心身,故為苦,又诸法自我心身至於妻子眷族,无一可定為我有者,故為空,又诸法无常住之义,亦无常...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言菩萨之大悲心代眾生受地狱之苦也。请观音经曰:「眾生若闻名,离苦得解脱,亦游戏地狱,大悲代受苦。」智度论四十九曰:「佛自说,本愿大心為眾生故,所谓為一一人故於无量劫代受地狱苦,乃至令是人集行功德作佛入无餘涅槃。」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色声香味触之五境也。是為起人之欲心者,故名欲。是為污真理者,故名尘。止观四曰:「五尘非欲,而其中有味能生行人贪欲之心,故言五欲。」智度论十七曰:「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炬。五欲增争,如鸟竞肉。五欲烧人...
《佛学大辞典》 / 200字 / 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苦之最终。受生死苦最后之身也。法华经序品曰:「若人遭苦,厌老病死。為说涅槃,尽诸苦际。」大部补注六曰:「婆沙云:或有说者,阿罗汉最后阴,是苦际。」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又云四圣諦,四真諦。圣者所见之真理也。梵语Catvāri-Āryasatyāni,巴利语Cattāri-Ariyasaccāni。一苦諦Duḥkha-āryasatya,叁界六趣之苦报也。是為迷之果。二集諦Samudya-āryasatya,贪瞋等烦恼,及善恶之诸业也。此二者能集起叁界六趣之苦报,故名集諦。叁灭諦Nirodha-āryas...
《佛学大辞典》 / 849字 / 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八苦者,不但人间,乃至非想天亦有之。法华文句六曰:「非想亦有八苦之火:心生异念名生苦,念念不住名老苦,行心扰扰妨定名病苦,退定是死苦,求定不得是求不得苦,求定不得必有於障,即怨憎会苦,四阴心即五盛阴苦。」按,非想八苦,文仅列七。攷诸文句记曰:「文已列七,闕爱别...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无常等九种之理审实不虚也:一、无常諦,叁界诸法之生灭无常也。二、苦諦,叁界有漏果之逼迫苦痛也。叁、空諦,诸法之自性空也。四、无我諦,一切法无我,无常一主宰之实我也。五、有爱諦,由於以后有為常有之爱执(即常见),而有苦果也。六、无有爱諦,由於以后有為断无之爱执(...
《佛学大辞典》 / 231字 / 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Sakṛdagāmin,又作息忌伽弥,息忌陀伽迷。译曰一来。小乘四果之第二。智度论叁十二曰:「息忌名一,伽弥名来,是人从此死生天上,天上一来得尽眾苦。」坐禪叁昧经下曰:「息忌陀伽迷,秦言一来。」
《佛学大辞典》 / 87字 / 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眾生之心内,有本觉之真如,薰习於无明,因使妄心厌生死之苦,求涅槃之乐,谓之内薰。佛菩萨之教法及自身之修行,谓之外薰。起信论曰:「以有真如法故,能薰习无明。以薰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同义记曰:「明真如内薰无明,令成净业。」辅行四曰:「自非内薰...
《佛学大辞典》 / 150字 / 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Praśākhā,又作鉢罗赊佉。胎内五位之第五,托胎后第五之七日至於產出之位也,译曰支节,又曰支分。眼耳手足之支分差别也。玄应音义二十叁曰:「鉢罗奢佉,亦云婆罗舍佉,此云枝枝。第五七日时上有形相,若至第六七日从五处更生耳鼻手足等,故有重枝名。有风生眼耳等孔,亦云生苦也...
《佛学大辞典》 / 142字 / 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譬五欲之害身。止观七曰:「痈疮剌箭,常自是苦,有何可乐?」智度论叁十一曰:「世间乐颠倒病故,着五欲乐,烦恼转多。以是故行者不见乐但见苦,如病如痈如疮如剌。」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前五苦中,开生老病死苦為四苦。涅槃经十二曰:「八相為苦: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无餘涅槃又云无餘依涅槃。依者苦所依之身体也,涅槃有二种,有苦之依身谓之有餘依涅槃,无苦之依身谓之无餘依涅槃。唯识述记十末曰:「依谓依身。」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圣者所见之諦理也。諦者言其理之真实不虚也。俱舍论二十二曰:「何义经中说為圣諦?是圣者諦,故得圣名。於非圣者此岂成妄,於一切是諦性无颠倒故。然唯圣者实见非餘,是故经中但名圣諦,非非圣諦,颠倒见故。如有颂言:圣者说是乐,非圣说為苦,圣者说為苦,非圣说是乐。」胜鬘宝...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贪瞋等者惑也,依此惑有善恶之所作者业也,以此业為因而招叁界之生死者苦也。是云叁道,唯识论二十八曰:「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之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眾苦名苦。」
《佛学大辞典》 / 78字 / 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