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5 条搜索结果

折罗

见[曰罗]条。

《佛学大辞典》 / 8字 / 7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朅盘陀

国名。西域之一处。开国之祖谓之汉日天种。谓母為汉土之人,父自日天而来。其王族之容貌与中国同,首饰方冠,身被胡服。此国有经部之祖童受论师之伽蓝。此国王尝闻论师之盛名,兴兵咀叉始罗国,将师而还。见西域记十二。梵Gorband。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7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四劫

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谓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历过百年,则寿减一岁;如是减至人寿十岁则止。复过百年,则增一岁,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此一增一减,名为一小劫。如是二十增减,名为一中劫。总成、住、坏、空四中劫,名为一大劫。 一、成劫,成劫者,谓世界初成立也。...

《三藏法数》 / 916字 / 7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六群比丘

梵语比丘,华言乞士。谓此等比丘,于佛世时,聚集成众,作诸非威仪事,群出队入,故名六群比丘。 一、阐陀,又云阐那,即车匿。 二、迦留陀夷,车匿,又云阐释迦(无翻),是释种也。梵语迦留陀夷,华言粗黑,以其颜貌粗黑故也,是婆罗门种。此二人性贪痴,不受人语,住迦尸...

《三藏法数》 / 513字 / 7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见思二惑

惑,迷惑也,谓诸众生于一切法,不了自性本空,妄生执着,惑于正道,流转生死,故名惑也,又名二。由此惑业缠住着叁界,不能脱离也,又名二结,结即之义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见惑,分别曰见,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计断计常乃至有...

《三藏法数》 / 167字 / 7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口*尸]刺拏

河名。译曰有金河。佛涅槃於此河边。见[阿恃底]条。

《佛学大辞典》 / 24字 / 6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揭罗

Tagaraka,又作伽罗。伽娄。香名。最胜王经七曰:「零凌香揭罗。」玄应音义一曰:「伽罗香,云根香。」同二十曰:「伽娄香,又作伽楼,译曰木香相也,一作不没香。」慧琳音义叁曰:「揭罗香名也,正云蘗罗,即零凌香也。」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6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一解脱

解脱者,无拘无碍自在之谓也。一切众生同有佛性,本来解脱;良由心生执着,妄自迷倒,受诸缠。若能一念反妄归真,了,则与诸佛如来同一解脱,无有差别。经云:同一解脱。是也。

《三藏法数》 / 82字 / 6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卑帝利

Pitṛ,又曰毕帝黎。饿鬼之梵名。见[薜荔]条。

《佛学大辞典》 / 22字 / 6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四梦

一、四大不和梦,谓或梦山崩,或梦自身飞腾虚空,或梦见虎狼及贼追逐,此因地水火风四大不调,心神散逸,故有此梦,是名四大不和梦。 二、先见梦,谓日间先见男女苦乐等境,夜则随梦,犹如日间所见,是名先见梦。 叁、天人梦,谓若人修善,乃感天人为现善梦,令其善根增长;若...

《三藏法数》 / 193字 / 6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木*致]呵利

Bhartṛhari,论名。寄归传四曰:「[木致]呵利论,是前朱儞议释,即大学士[木致]呵利所造。」

《佛学大辞典》 / 48字 / 6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十六大阿罗汉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其生死已尽,无法可学;又云无生,谓其断见、思惑尽,无复叁界受生;又云应供,谓其应受人天供养;又云杀贼,谓其能杀烦恼之贼。以其皆具叁明六通,无量功德,故称为大。此阿罗汉,承佛敕故,以神通力,延自寿量,住于世间,守护正法,至今犹未入灭。若...

《三藏法数》 / 852字 / 6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赤袈裟

又作赤衣,絳袈裟,赤絳衣等。根本毘奈耶叁十九,以青泥赤叁色為佛制之坏色,曰:「赤者谓树赤皮。」是為十诵律十五所谓之茜色,四分律十六等所谓之木兰色,非為纯赤色。故十诵律十五,萨婆毗尼毗婆沙八,禁用青黄赤白黑五种之纯色,谓若得赤衣,应叁种净。毘奈耶杂事二十九曰:...

《佛学大辞典》 / 359字 / 6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八正道

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正见,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为正见。(无漏道者即戒定慧。修此道者,能断叁界有漏生死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正思惟,谓人见四...

《三藏法数》 / 426字 / 6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帝释与修罗战

法华义疏二曰:「问:何故常与帝释战?答:婆沙云:修罗有美女而无好食,诸天有好食而无美女。互相憎嫉,故恒斗战也。」法华玄赞六曰:「若天得胜,便入非天宫中,為夺其女,起此斗諍。若非天得胜,即入天宫,為求四种苏陀味故,共相战諍。」长阿含经二十曰:「有大阿修罗王名罗呵...

《佛学大辞典》 / 312字 / 6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叁十四心断结

谓叁藏教菩萨,扶惑润生,历劫具修六度梵行,饶益有情。最后至于菩提树下,一念相应慧发真无漏之时,以八忍、八智、十六心、九无碍、九解脱、十八心,顿断见、思习气,而成正觉。故云叁十四心断结也。(叁藏教者,即经律论叁藏也。扶惑润生者,谓此教菩萨,虽已离见、思之惑,为...

《三藏法数》 / 832字 / 6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善无畏

中天竺国王之子,梵名戍婆揭罗僧訶Śubhākarasiṁha,唐言净师子,义翻曰善无畏。一云输婆迦罗,此云无畏,亦义翻也。十叁嗣位,昆弟嫉之而构乱,因让位於兄,出家至南海滨,遇殊胜招提,得法华叁昧。又诣那兰陀寺,遇龙树弟子达磨掬(即龙智叁藏),受瑜伽叁密之教,掬劝无畏行...

《佛学大辞典》 / 186字 / 6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六字章句陀罗尼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所说。叁陀罗尼之一。六字者,念观音而诵此陀罗尼,则一脱六道之苦果,二得六妙门,叁证六根之相应,故曰六。非取於字句之数,依此中第一之义,立大悲观世音等之六观音,与六道配对。是天台之义立也。经曰:「应当净心係念一处,称观世音菩萨归依叁...

《佛学大辞典》 / 550字 / 6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唄匿

单曰唄。又曰婆陟,婆师。梵音之歌咏也。引声咏偈颂,是為讚嘆叁宝之功德,故曰唄讚。佛在世有最巧於唄道者,称為唄比丘或铃声比丘。佛教来汉土,人未知唄道之音调,魏陈思王曹植,游鱼山,闻巖谷之水声,自感得之,遂制曲谱云。见[渔山]条。文句记四曰:「经云唄者,或云唄匿,云...

《佛学大辞典》 / 365字 / 6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日冷十叁缘

一缘,谓须弥山,佉阤罗山,二山中间,有水,广八万四千由旬,其水生优钵罗等杂华,互相照触,日光为之生冷。(梵语须弥,华言妙高。梵语由旬,华言限量。梵语优钵罗,华言青莲。) 二缘,谓佉阤罗山,伊沙阤罗山,二山中间,有水,纵广四万二千由旬,其水生诸杂华,互相照触,...

《三藏法数》 / 564字 / 6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毘伽罗

Vyākaraṇa,新译曰毘耶羯刺諵,又云毘何羯唎拏。译曰声明记论。关於五明中声明,即语学之俗书总名也。慈恩寺传叁曰:「印度梵书名為记论,其源无始,莫知作者。每於劫初,梵王先说,传授天人。以是梵王所说,故曰梵书。其言极广,有百万颂,即旧译云毘伽罗论者是也。然其音不正。...

《佛学大辞典》 / 1271字 / 6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娑罗林

Śālavana,娑罗者坚固之义,因而谓之坚固林。慧苑师云高远之义也。佛在拘尸那城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树四方各二株双生中间入灭,故佛之入灭处谓之娑罗林,而曰娑罗树间。又云牛角娑罗林。牛角者表双树。或言角者拘尸那城之别名。又佛涅槃时,双树悉变白如白鹤,故谓之鹤树。玄应音...

《佛学大辞典》 / 425字 / 6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财鬼

叁种饿鬼之一。饿鬼之得食物者。见[饿鬼]条附录。

《佛学大辞典》 / 23字 / 6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微瑟纽

Viṣṇu,又作毘瑟纽、毘纽、韦纽、毘瑟笯、毘瑟怒、毘搜纽、毘瘦纽。那罗延天之别名也。又為自在天之别名。大日经疏五曰:「微瑟纽,旧译谓之毘纽。此是那罗延天也。」同十七曰:「韦纽天,自在天别名。正云毘瑟纽。」玄应音义二十二曰:「毘瑟笯天,旧云毘搜纽,或云毘纽,皆讹也...

《佛学大辞典》 / 219字 / 6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一目

又作一曰伽。见[十二部经]条。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6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八万四千尘劳

八万四千尘劳者,尘即染污之义,谓种种邪见烦恼,能染污真性也。劳即劳役也,谓众生被邪见烦恼,劳役不息,轮转生死,无有尽时。论其尘劳,根本不出十使。于十使中,随以一使为头,则九使为助,遂成一百;约叁世各有一百,共成叁百;而现在世一百时促,不论相助,于过去、未来二...

《三藏法数》 / 329字 / 6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二断

一、缘断,谓但断心中之惑,则于外尘境不起贪嗔,于境虽缘,不生染着,故名缘断。 二、不生断,谓得法空之时,能令叁途恶道苦果,永更不生,故名不生断。(叁途者,刀途、血途、火途也。)

《三藏法数》 / 83字 / 6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四无明

无明者,于第一义无所明了,故曰无明,即惑是也。 一、缠无明,缠即缠,谓由此无明之惑缠,不能出离生死,故曰缠无明。 二、随眠无明,谓无明烦恼,长时随逐,眠伏第八藏识之中,故曰随眠无明。 叁、相应无明,谓意识缘于六尘之境,识与境相应而起无明烦恼,故曰相应无明...

《三藏法数》 / 183字 / 6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优婆鞠

U agu ta,又作优婆鞠,优婆掘,优波毱,鄔波毱,优婆毱提,鄔波级,乌波屈,乌波毱,优波毱等。译曰大护,近藏,近护,小护等。阿育王经七曰:「优波毱,翻大护也。」西域记四曰:「鄔波毱,此云近护。」毘奈耶杂事四十曰:「鄔波笈,此云小护。」俱舍宝...

《佛学大辞典》 / 189字 / 6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恶生王灭释种往昔因缘

毘奈耶杂事九详说之。兴起行经上曰:「过去久远世,於罗阅祇大城中时穀贵飢饉,(中略)其时罗阅祇有大村数百家,名曰吱越。村东不远有池名曰鱼,吱越村人将妻子诣鱼池,止於池边捕鱼食之。时捕鱼人採鱼着岸上,在於陆跳。我尔时為小儿,年适四岁,见鱼跳而喜。时池中有两种鱼...

《佛学大辞典》 / 226字 / 6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玄奘

唐大慈恩寺玄奘叁藏,姓陈,偃师人,俗名褘。兄长捷,先出家,在洛阳净土寺。师十叁岁,亦入净土寺出家,就慧景听涅槃经,於严法师受摄大乘论,令名夙着。 武德元年,与兄共入长安,寻赴成都,就道基宝迁二师,学摄论,毘曇,就震法师听讲发智论,五年受具足戒,又习律部。既而往...

《佛学大辞典》 / 1172字 / 6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饿鬼

梵语,薜荔哆Preta,译曰饿鬼。叁涂之一。法华经云:受地狱饿鬼畜生之苦是也。又為六趣之一。饿鬼趣常苦飢饿,由其所受果报不同,而有胜劣。有福德者,则為山林塚庙之神。下者居不净处,不得饮食,常受刀杖之苦。杂心论八曰:「从他希求故,说饿鬼。」婆沙论百七十二曰:「有说飢...

《佛学大辞典》 / 276字 / 6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军荼利明王经轨

军荼利仪轨,陀罗尼集经第九金刚阿密哩军荼利菩萨自在神力咒印品。

《佛学大辞典》 / 31字 / 6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七最胜

一切布施等之行,不得悉名為波罗蜜。必具最胜,方成波罗蜜也。一、安住最胜,安住於菩萨之种性也。二、依止最胜,依止於大菩提心也。叁、意果最胜,悲愍一切之有情也。四、事业最胜,具行一切之事业不限於一行也。五、巧便最胜,住於无相智了达一切法如幻而离执着也。六、迴向...

《佛学大辞典》 / 144字 / 6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佛具九恼

如来已离一切障碍,成就无量诸胜功德,岂有如是种种业报之实。盖亦善巧方便,令诸众生,知造善恶业因,必有苦乐果报。故说此九种恼事也。 一、六年苦行,佛言:往昔波罗柰城边,有婆罗门子,名火鬘;复有瓦师之子,名护喜。二子少小心相敬念。护喜谓火鬘曰:共见迦叶如来。火鬘...

《三藏法数》 / 2142字 / 6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二十八天

一、欲界六天,一、四天王天,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闻天王。二、忉利天,梵语忉利,华言叁十叁。往世叁十叁人,同修胜业,同生此天。叁、须夜摩天,梵语须夜摩,华言善时分。谓此天时时唱快乐,故又云受五欲境,知时分故。四、兜率陀天,梵语兜率陀...

《三藏法数》 / 756字 / 6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八定

定即摄散归静之义。色界、无色界各有四定,故云八定也。 一、初禅天定,谓人于欲界中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又觉遍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名初禅天定。 二、二禅天定,谓既得初禅天定已,心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心在定,澹然...

《三藏法数》 / 758字 / 6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七流

流者,即见、思二惑也。此惑能漂流众生,入生死海故也。谓四果之人,因修四谛之法,能断见、思之惑,而不流转叁界,故有七流之义焉。(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起诸贪爱,曰思惑也。四果者,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三藏法数》 / 684字 / 6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二分经

(亦名十二部经,出大智度论) 一、修罗,梵语修罗,华言契经。契者,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者,法也,常也。十界同遵曰法,叁世不易曰常,此圣教之总名也。又修罗即是长行直说法相,随其义理长短,不以字数为拘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

《三藏法数》 / 892字 / 5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瑜伽师

观行者之总名也。瑜伽為相应之义。相应有五义。见[瑜伽]条。其中取第二行瑜伽之义,观行即禪定相应之人,名為瑜伽师。又此名虽通於显密二教。然以名密教之观行者。盖总即别名也。唯识述记二本曰:「此言瑜伽,法相应称,取与理相应。说唯以禪定為相应,瑜伽之师即依士释。师...

《佛学大辞典》 / 231字 / 5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百目

土製之灯笼也,穿小孔,故曰百目。毘奈耶杂事十叁曰:「苾芻夏月然灯损虫。佛言:应作灯笼,(中略)应作百目瓶。苾芻不知云何应作。佛言:令瓦师作如灯笼形,傍边穿小孔。」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5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六粗相

六粗谓由业转现叁细而生,故名六粗。(业转现,即第八藏识中初起之叁相,以其微细,故名叁细也。) 一、智相,谓依叁细中,第叁境界相,不了自心所现,妄起分别染净之相,于净境则爱,于染境则不爱,是名智相。(境界相,即叁细中之现相也。) 二、相续相,谓依前智相,分别于...

《三藏法数》 / 286字 / 5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须陀洹

Srota-ā auna,具称须陀般那,窣路阿半那,窣路陀阿鉢囊。旧译入流,至流,逆流,沟港等。新译预流。声闻四果中初果之名也。入流者,初入圣道之义,逆流者,违背於生死之流也。断叁界之见惑,即得此果。大乘义章十七本曰:「须陀洹者是外国语。义释有叁:一当名正翻。名修无漏...

《佛学大辞典》 / 427字 / 5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七识住

识,即心识。住者,谓此识随所感报而安住也。论中不及四禅天,非想非非想天者。偈曰:善处在欲界,及色界叁地,无色界亦然,是说为识住。(色界叁地者,初禅、二禅、叁禅也。无色界亦然者,谓亦有叁地,空处、识处、无所有处也。) 一、欲界人天识住,谓欲界中人,若初受生,此...

《三藏法数》 / 585字 / 5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阿逸

Ajita,旧称阿逸,阿嗜。新称阿氏,阿制。译曰无能胜,最胜之义。是弥勒菩萨之字。维摩经什註曰:「弥勒,姓也。阿逸,字也。南天竺婆罗门子。」玄应音义二十六曰:「阿氏,此云无胜,旧言阿嗜,或作阿逸,皆讹也。是弥勒今生名也。」慧苑音义上曰:「阿逸,正...

《佛学大辞典》 / 185字 / 5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五逆

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 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

《三藏法数》 / 477字 / 5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山部

Jetavanīyā,小乘二十部之一。大眾部大天住制山所立之部。制者梵语,译曰灵庙。宗轮论述记曰:「制者,即先云支提,讹也。此云灵庙,即安置圣灵庙处也。此山有此制,故因此立名。」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5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Bhāga,见[跋渠]条。

《佛学大辞典》 / 12字 / 5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舍卫四德

梵语舍卫,华言闻物,亦云丰德,以其具四德故也。 一、具财宝德,谓舍卫国中,出一切珍宝,胜于余国,是名具财宝德。 二、妙五欲德,谓舍卫国中,五欲胜妙,非余国所及,是名妙五欲德。(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叁、饶闻德,饶,益也。谓舍卫国中财...

《三藏法数》 / 164字 / 5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天亲

Vasubandhu,梵名婆藪槃豆,又曰婆修槃陀,译曰天亲,新作苏畔度,译曰世亲。波藪译曰世天,毘纽天之异名也。以父母求世天亲爱而名。或言為天帝之弟,故名天亲,婆藪槃豆传曰:「婆藪槃豆者,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译曰丈安国)人,佛灭后九百年而出,兄弟叁人,皆名婆藪槃豆,长...

《佛学大辞典》 / 484字 / 5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施有四事

一、施得福少,谓饮酒歌舞等事,费用极,而无福报,是名施得福少。 二、施少得福,谓能以慈心供奉道德之人,彼人受已,精进学道。施物虽少,其福弥大,是名施少得福。 叁、施少得福少,谓以悭贪恶意施邪见外道,施物既少,得福亦少。是名施少得福少。 四、施得福...

《三藏法数》 / 182字 / 5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优婆毱

U agu ta,又作优婆鞠,优婆掘,优波毱,鄔波毱,优婆毱提,鄔波级,乌波屈,乌波毱,优波毱等。译曰大护,近藏,近护,小护等。阿育王经七曰:「优波毱,翻大护也。」西域记四曰:「鄔波毱,此云近护。」毘奈耶杂事四十曰:「鄔波笈,此云小护。」俱舍宝...

《佛学大辞典》 / 189字 / 5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折罗大将

药师经所说十叁神将之一。译曰金刚大将。

《佛学大辞典》 / 18字 / 5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四流

流而不返谓之流。谓众生由叁惑之所流转,漂泊叁界,而不能返于涅槃彼岸也。又名四暴河者,以其惑业,暴涌成河,漂没众生也。亦名四轭者,谓众生为惑业所缠,若牛之轭以驾车,而不能脱离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见流,见即叁界见惑也。谓意根对于法尘,起分别见。因...

《三藏法数》 / 307字 / 5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十五种无明

一、根本无明,谓从无始之际,一念不觉,长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诸惑烦恼,是为根本无明。 二、枝末无明,谓心、心所法相应而起,即有贪嗔慢疑见等烦恼,是为枝末无明。(心、心所法者,心即心王,心所即受想行也。) 叁、共无明,谓一切结使,共相造作一切诸业,是为共...

《三藏法数》 / 663字 / 5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九山八海

谓须弥山等九山与周於各山间之八海也。是盖印度世界建立说所表之山海总数,以须弥山為中心,其周围有游乾陀罗等八大山,成列迴绕,而山与山之间,各有一海水,故总為九山八海。 据起世经一长阿含经十八等,所谓九山者:一、须弥Sumeru,二、佉提罗Khadiraka,叁、伊沙陀罗Iṣādhar...

《佛学大辞典》 / 1204字 / 5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十八道

此為真言修法最初之法,通於胎金两部者也。十八道念诵次第密记曰:「先洗手,着净衣,悬袈裟,作净叁业叁部神守护身法,观字,变成五股金刚杵,从杵各照身口意业中,由此加持力而叁业罪障速疾消灭,显得叁部诸尊,此即灭身叁口四意叁之十恶而显得叁部诸尊之实义也。已下正為十八道...

《佛学大辞典》 / 3258字 / 5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弥沙塞

Mahiśāsakāḥ,律部之名。译曰化地。就宗计而义翻為不着有无观。优婆毱五弟子之一。此律主之部宗称為弥沙塞或化地部。律本名五分律。支那译有叁十卷。律藏分派五部之一也。又小乘十八部中有化地部,佛灭叁百年中自一切有部别立者。玄应音义二十叁曰:「化地部,第叁百年中从一切...

《佛学大辞典》 / 356字 / 5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提婆达

Devadatta,又作提婆达兜、禘婆达、地婆达、地婆达兜、调婆达、调达、达兜,译曰天热,天授。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佛之从弟也。出家学神通,身具叁十相,诵六万法藏,為利养造叁逆罪,生堕於地狱。但其本地為深位之菩萨,於法华受天王如来之记别。释迦谱六曰:「由中本起...

《佛学大辞典》 / 271字 / 5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五停心

停者,止也。谓修此五法,以止其五种过失之心也。 一、贪众生不净观,谓贪欲之人,于男女身分,互相染着,须假作九想不净之观治之,令其贪着之心不起。故云贪众生不净观。(九想者,胖胀想、青瘀想、坏想、血涂漫想、脓烂想、虫啖想、散想、骨想、烧想也。) 二、嗔众...

《三藏法数》 / 755字 / 5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伊兰拏钵

Īriṇa arvata,中印度之境。小乘之学徒。见西域记十。

《佛学大辞典》 / 30字 / 5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曼荼罗

Maṇḍala,又作曼陀囉、满荼逻、漫怛罗、蔓陀罗、曼拏罗。略云曼拏、曼荼。新旧之译有种种,旧译曰坛,又云道场,新译曰轮圆具足,又云聚集。此中就体而言,以坛或道场為正意,就义而言,以轮圆具足或聚集為本义。即筑方圆之土坛安置诸尊於此,以祭供者,是為曼陀罗之本体,而...

《佛学大辞典》 / 929字 / 5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梵语薜荔Preta,旧译饿鬼。新译鬼。名义集二曰:「婆沙云:鬼者畏也,谓虚佉畏。又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又希求為鬼,谓彼饿鬼,恆从他人希求饮食,以活性命。」文句四下曰:「鬼者,胡言闍梨(闍闭之写误),秦言祖父。眾生最初生彼道,故名祖父。后生者亦名祖父。又慳贪...

《佛学大辞典》 / 189字 / 5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十种因

一、随说因,谓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惑业系之法,及不系之法,随所见闻觉知,起诸言说,是名随说因。(不系法者,即出世之道法也。) 二、观待因,待即对待之义,谓诸有情,欲求叁界有系之乐,及出世间不系之乐,于彼诸缘,或为求得,或为受用,观彼对此,是名观...

《三藏法数》 / 524字 / 5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莲华夫人

杂宝藏经一曰:「过去久远时,雪山有一仙人,名提婆延,婆罗门种。婆罗门法不生男女,不得生天。此婆罗门常於石上小便,精气流堕石宕,一雌鹿来舐小便处,便有娠。月满,诣仙人窟下生一女子。莲华裹其身,自母胎出,端正殊妙。仙人知是己子,取而蓄养。渐长大,脚蹈地处,皆出莲华...

《佛学大辞典》 / 502字 / 5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佛十宿缘

谓佛在摩竭提国竹园中,阿耨大泉,与大比丘众俱。时舍利弗问佛孙陀利等十事宿缘。佛答:皆从往劫,造众恶因,无数千岁,受无量苦报。余残未尽,于成道后,复偿宿对。复告舍利弗:汝观如来,众恶皆尽,万善普备,犹不免此宿缘者;盖欲示人,凡造恶业,果报难逃。故说是宿缘也。(...

《三藏法数》 / 2599字 / 5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五论师

一、阿湿窭沙论师,梵语阿湿窭沙,华言马鸣。摩诃衍论云:过去世中,有一大王,名曰轮陀,有千白鸟,皆悉好声,若鸟出声,大王增德,若不出声,大王损德。如是诸鸟,若见白马,则出其声,若不见时,常不出声。尔时大王,遍求白马,终日不得。作如是言:若外道众,能令此鸟鸣...

《三藏法数》 / 412字 / 5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迦毘罗婆苏都

Ka ilavastu,又作迦维,迦维罗阅,迦维罗越,迦毘罗,迦毘罗婆,迦比罗皤窣都,迦毘罗皤窣都,迦夷罗,迦维罗卫,迦比罗婆修斗,迦随罗卫,迦尾攞,劫比罗窣堵等。城名。悉太子之生处。释迦谱六曰:「迦维罗阅城,晋言妙德。」本行集经二十四曰:「迦毘罗婆苏都,隋言...

《佛学大辞典》 / 373字 / 5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折罗人嚩罗

Vajrajvala,译曰金刚光。见大日经疏九。

《佛学大辞典》 / 22字 / 5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卑帝梨耶

Pitṛya,见[薜荔]条。

《佛学大辞典》 / 14字 / 5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十念

谓于佛等十境,起修十念,摄伏乱心,勿使妄动;则正念现前,佛道可期矣。 一、念佛,谓于如来相好功德,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佛。 二、念法,谓诸佛教法,为修行之轨则,能除爱欲尘劳诸结使,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法。(结使者,谓一切惑业缠结,而能驱...

《三藏法数》 / 557字 / 5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3日

二十八祖

台家依付法藏传,从摩訶迦叶至师子尊者,於西天立二十叁祖,若加第叁祖商那和须同时之末田地,则有二十四祖。要皆金口相承至师子尊者而穷尽也(止观一)。然禪家於西天立二十八祖,此说出於慧炬之宝林传,成於明教之传法正宗记。明教以达磨罗禪经之达磨罗為菩提达磨之别名,而...

《佛学大辞典》 / 349字 / 5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阿耆翅舍钦婆罗

Ajitakeśa-kambara,又作阿耆颈舍甘婆罗。新称阿末。外道六师之一人。执现世受苦则来世為乐之外道也。维摩经什註曰:「阿耆翅舍,字也。钦婆罗,麤衣也。」同肇註曰:「其人着弊衣,自拔髮。五热炙身,以苦行為道。」希麟音义九曰:「阿末,旧云阿耆颈舍甘婆罗。阿耆...

《佛学大辞典》 / 191字 / 5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曰罗

Vajra,又作嚩馹囉,跋曰罗,嚩曰囉,跋折罗,跋闍罗,波闍罗,闍罗,髮闍罗,折罗,跋折(斫迦罗)。译曰金刚,金刚杵。陀罗尼集经二曰:「跋折囉唐云金刚杵。」大日经疏一曰:「折罗即金刚杵。」孔雀王咒经上曰:「髮闍罗夜夜。」贤愚经二曰:「波闍罗女,晋云金刚。」...

《佛学大辞典》 / 307字 / 5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近善友,闻法音,修不净观也。又供养佛,事善友,问法要也。或以名天台之叁观等,叁不一种也。辅行序曰:「叁之妙运遽阶。」四念处一曰:「叁倍际。」助览曰:「或云:叁止叁观所蕴法;或云叁种止观,所蕴法,故曰叁。」四教集解中曰:「言叁者,长阿含...

《佛学大辞典》 / 236字 / 5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