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比丘:“菩萨坐佛树下,以降魔怨成正真觉。消荆蕀根三毒之源,无诸缘起阴盖衰种;永无微曀,众想以定净如虚空;勇猛无难,竖其大幢显示一切,招来十方度脱三界。默坐树下示现四禅,为将来学显道径路;以缚诸我神通微妙,弃欲恶法无复五盖,不受五欲众恶自灭,念计分明;思视无为,譬如健人得胜怨家,意以清净成一禅行。心自开解却情欲意,无恶可攻不复计观,寂然惔怕如圣贤行念思以灭,譬如山顶之泉水自在中出盈流于外,溪谷雨潦无缘得入,静然守一专心不移成二禅行。又弃喜意惟见无欲,外诸好恶一不得入,内亦不起,心正体安,譬如莲华根在土中华合未开,根茎华叶润渍水中,以净见真成三禅行。弃苦乐意无忧乐想,心不依善亦不附恶,无苦乐志正在其中,如人沐浴洁净覆以鲜好白缯,中外俱净表里无垢,喘息自灭寂然无变,成四禅行。
“譬如陶家,和埴调软中无砂砾,在作何器。精进开发无所不能,已得定意建立大慈不舍大悲,智慧善权究畅要妙。通三十七道品之行,所谓:四意止、四意断、四禅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终而复始。以晓三脱得三达智,去来今事无所挂碍。变化现法所欲如意,不复用思身能飞行;能分一身作百作千,至亿万无数,复令为一。能彻入地石壁皆过从一方现,俯没仰出如出入水,能身中出水火,履水行虚身不陷坠;坐卧空中如鸟飞翔,坐能及天手扪日月,其身平立能至梵天,出没自在;眼能彻视,耳能洞听,豫知诸天人龙鬼神蚑行蠕动之类身行口言。念于所念悉见闻知,诸有贪淫无贪淫者,有瞋恚无瞋恚者,有愚痴无愚痴者,有爱欲无爱欲者,有大志行无大志行者,有内外行无内外行者,有念善无念善者,有一心无一心者,有解脱意无解脱意者,一切悉知。
“菩萨观天上、人中、地狱、畜生、鬼神五道先世父母兄弟妻子中外姓字,一一分别。一世十世百千亿无数世事,至于天地成败空荒之时,还复成时。能知一劫十劫至千亿劫无数劫中,内外姓字衣食苦乐寿命长短,死此生彼展转所趣,从上头始诸所更身生长老终,形色好丑贤愚苦乐,一切三界皆分别知。见人魂神各自随行生于五趣中,或堕饿鬼,或堕畜生,或作鬼神,或生天上,或入人形,有生豪贵富乐家者,或生卑鄙贫贱家者;知众生惑五阴自蔽色痛想行识皆习五欲,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受心法为爱欲所牵,惑于财色思望安乐。
“从是生诸恶本,从恶致苦。能断爱习,不随淫心大如毛发,受行八道则众苦灭。何谓为八?正见、正念、正言、正业、正治、正方便、正意、正定。譬如无薪无火不然不灭,是谓无为度世之道。
“菩萨自知以弃恶本,无淫怒痴,生死以除,种根以断,无余灾𦾨,所作以成,智慧以了。明星出时廓然大悟,得无上正真道,为最正觉。
“尔时得佛十种神力,四无所畏,十八之法。佛十神力者:
“佛悉见知深微隐远是处非处有限无限,明审如有。一力也。
“佛悉明知来今往古所造行地所受报处。二力也。
“佛能现化禅定脱门正受。三力也。
“佛悉分别天人众生彼彼异念。四力也。
“佛知众生若干种语及度世语。五力也。
“佛悉了知世间杂种无量情态。六力也。
“佛知欲缚知缚解要在所宜行。七力也。
“佛智如海善言无量,追识一切宿命所更。八力也。
“佛天眼净,见人初死神所出生,善恶殃福随行受报。九力也。
“佛漏已尽无复缚着,神真睿智自知见证,究畅道行所作能作,无余生死其智明审。是为佛十神力也。
“佛四无所畏者:佛神智正无不知见。愚人惑言,佛未悉知;至诸梵魔众圣,莫能论佛之智故,独步不惧。一无畏也。
“佛漏尽智悉知。愚惑相言,佛漏未尽;至于梵魔众圣,莫能论佛之智故,独步不惧。二无畏也。
“佛说经戒天下诵习。愚惑相言,佛经可遍;至于梵魔众圣,莫能论毁佛之正经故,独步不惧。三无畏也。
“佛现道义言真而要能度苦厄。愚惑相言,不能度苦;至于梵魔众圣,莫能论佛正真故,周行不惧。四无畏也。
“佛十八不共:从得佛至于泥洹,一、无失道。二、无空言。三、无忘志。四、无不静意。五、无若干想。六、无不省视。七、志达无损。八、精进无损。九、定意无损。十、智慧无损。十一、解脱无损。十二、度知见无损。十三、古世之事悉知见。十四、未来之事悉知见。十五、今世之事悉知见。十六、揽众身行化以本际。十七、揽众言行化以本际。十八、揽众意行化以本际。是为十八不共之法。
“佛得道意一切知见,坐自念言:‘是实微妙难知难明,甚难得也。高而无上广不可极,渊而无下深不可测。大苞天地,细入无间。昔锭光佛时莂我为佛,名释迦文。今果得之,从无数劫勤苦所求,适今成耳。自念宿命诸所施为,道德慈孝仁义礼信,忠正守真虚心学圣,柔弱净意行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行四等心慈悲喜护,四思随时,养育众生如爱赤子,承事诸佛积德无量,累劫勤苦功不唐捐,今悉获之。’喜自叹曰:
“‘今觉佛极尊,弃淫净无漏;
一切能将导,从者必欢豫。
天福之报快,妙愿皆以成;
敏疾得上寂,吾将逝泥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