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 条搜索结果

十一门

唐光明寺和尚释观经叁辈九品立十一门之义。其九品各有十一义,相乘则為九十九义。加以总之一义,為总别一百义也。一总明告命,告命阿难及韦提希二人諦听善思者是也。二辨定其位,上上品乃至下下品是也。此二门有总别之二,告命是总,后十门是别。叁总举有缘之类,若有眾生愿生彼国...

《佛学大辞典》 / 363字 / 4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含华

往生极乐者,有九品之差别。其上品上生之人,生即坐於七宝之开莲华,得闻妙法。上品中生已下者经一宿,乃至下品下生之人,经十二大劫而花方开。含於其花中,不能见闻叁宝,谓之含华。观经定善义曰:「虽得往生,含华未出,或堕边界,或堕宫胎。」

《佛学大辞典》 / 100字 / 4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叁妄执

密家所立。於六大中除见,以其餘贪瞋痴慢疑五大倍倍五度而得百六十心。

《佛学大辞典》 / 34字 / 4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下品上生

观无量寿经所说九品往生之一。经曰:「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诸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眾恶,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為讚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中略)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中略)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中品上生

净土往生九品中之第四。见[九品]条。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法华六瑞

谓法华一经,妙理玄微,人难信受。故先以瑞相警变常情,常情既变,而生渴仰,则闻法染心,妙道易阶,密有所表,故具明六瑞焉。 一、说法瑞,谓佛将说法华,先说无量义经,而为法华作序。从一法说无量义,会无量义归于一法,故无量义经为法华会多归一之序。经云:说大乘经名无量...

《三藏法数》 / 856字 / 4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十见

前五见与上同。六贪见,七恚见,八慢见,九无明见,十疑见。是十大总為立见一种之法门也。见瑜伽论八。

《佛学大辞典》 / 43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西方净土

念佛之言,虽通於诸佛,然诸大乘中念佛之言,独限於西方之阿弥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国之誓愿者,法界诸佛中独阿弥陀一佛也。大日如来虽於九品往生阿弥陀叁摩地集陀罗尼经说九字之真言,劝九品往生。释迦佛虽於诸大乘经中说十方无量之佛,然讚佛而劝念佛往生者,独...

《佛学大辞典》 / 667字 / 4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解脱有五义

一、生死不能缚,生死即五阴起灭轮转之相也。众生为生死所缚,菩萨不为生死所缚,故云生死不能缚。 二、境相不能缚,境相即一切境界之相也。菩萨离凡,虽见一切境界而不生着,故云境相不能缚。 叁、现不能缚,现即现前分别之见也。菩萨于所见之境不着,而能见之心亦无,故...

《三藏法数》 / 219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之对治,有伏与断之别。见[伏断]条。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3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叁贤

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皆称贤者,此就别教而论,盖诸位菩萨,但断见、思尽,尚有无明在,未入圣位,故名贤也。 一、十住,会理之心,安住不动,名之为住。一发心住、二治地住、叁修行住、四生贵住、五具足方便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三藏法数》 / 282字 / 3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十境

台宗於观法,立所观之十种。一、阴境,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十境以阴為初,有二义。一现前,一依经。现前者,人受一期果报之身,即是五阴。五阴之重担常自现前,是故為初观。依经者,大品般若言之,声闻依四念处而行道。五阴即四念处所观之境也。又经中多列法门,无非以五阴為首...

《佛学大辞典》 / 1090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六漏

漏,即失也,落也。谓因烦恼业,漏落叁界生死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漏自性,谓六根对于六尘,而起贪嗔痴等烦恼诸,由造业,遂招叁界生死,是则自性业为有漏之因,是名漏自性。(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

《三藏法数》 / 387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声闻叁道

一、见道,谓声闻因断叁界见,见真谛理,故名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者,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预入圣道法流也。) 二、修道,谓声闻得初果已,复缘真谛之理,断欲界九品,名为修道。即二果斯陀含...

《三藏法数》 / 247字 / 3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人四依

依即依止也。谓从五品位至等觉菩萨,堪为世间众生之所依止,能令众生闻法开解,修行证果,故名人四依。(五品位者,随喜品、读诵品、说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也。) 五品十信为初依,五品、十信,皆圆教位次也。谓此位之人,观慧明了,达如来秘密之藏,能令众生闻法开解...

《三藏法数》 / 542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九品行业

為往生弥陀净土之九种修行。观经十六观中,下叁观说之。

《佛学大辞典》 / 24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八种人起塔

一、如来塔,如来有叁义:若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义也。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义也。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应身义也。谓如来万德悉备,叁觉俱圆,天上人间所共尊仰,是故灭后,应当起塔供养。(第一义谛者,谓实相中道之理,无二无别也。万德者,万行功德圆满...

《三藏法数》 / 684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九品润生

叁界九地俱生之烦恼(即修)各有九品。其中欲九品之修,有润七生之作用,因而建立一来不还之二果。断之终,则為一来果。断之已,则為不还果。九品七生相对,则上叁者為四生,中叁者為二生,下叁者為一生。更分别之,则上上為二生,上中,上下,共為二生。如中叁品亦然。中上...

《佛学大辞典》 / 318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习气

大乘之妄,分现行与种子及习气叁者,既伏之现行,且断之种子,尚有之气分而现相,是名习气。舍利弗既断瞋之种子,而动则怒气如摧,是瞋习气尚存之现证,叁乘中声闻全不断之,缘觉稍侵害之。佛全断之。述记二末曰:「言习气者,是现行气分薰习所成,故名习气。」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六种本迹

本,谓根本,如树之有根也。迹,犹足迹。如人依处,则有行迹,故名本迹。 一、理事本迹,谓从实相真谛之理为本,出生一切诸法,俗谛之事为迹。此迹虽名为事,乃理中所具之事,亦属于理,故名理事本迹。(真谛者,谓泯绝一切法也。俗谛者,谓建立一切法也。) 二、理教本迹,谓...

《三藏法数》 / 416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翻叁染成叁德

翻即翻转之义。叁染者,谓苦、、业也;以其皆能染污本性,不得清净故也。叁德者,谓法身、般若、解脱,皆具常乐我净之德,名为叁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常乐我净者,不迁不变常也,离生死苦乐也,自在谓之我也,尽谓之净也。) 一、翻苦身成法身德,谓于生灭无常之身,...

《三藏法数》 / 281字 / 3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二十种烦恼随眠

烦恼者,谓见、思无明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由此烦恼,随逐众生,眠伏藏识之中,故名随眠。(藏识者,藏有含藏之义,即第八识也。) 一、不定地随眠,不定地,即欲界也。谓欲界散乱,不修禅定,以散乱故,眼等诸根烦恼,随逐不舍,故名不定地随眠。 二、定地随眠,定地,即色...

《三藏法数》 / 1012字 / 3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二十种烦恼现行

一、随所欲缠现行,谓在家之人,未离诸欲,而于所欲之境,起种种缠缚之业,相续不舍,故名随所欲缠现行。 二、不随所欲缠现行,谓出家之人,不随世间欲乐之境,而生厌离之心相续不舍,故名不随所欲缠现行。 叁、无所了知现行,谓住恶说法之人,于善恶法不生分别,于一切境界无...

《三藏法数》 / 958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

尔时毗卢遮那如来。于大三摩地门大精舍。与大比丘众八万九千人俱。皆是大阿罗汉。慧善具足所作皆办。其名曰神力智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神通自在王菩萨净光无垢陀罗尼菩萨。大力普闻菩萨大庄严力菩萨。无量光菩萨慧善慧普光王菩萨。如是等大菩萨声闻大众。往诣佛所白言世尊。无...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 / 616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3月31日

性相二宗十异

华严纲要辩性相二宗之十异。一、一乘叁乘异,法相宗以叁乘為真实,一乘為方便,法性宗以叁乘為方便,一乘為真实。二、一性五性异,法相以五性各别有不成佛之眾生為了义,一性皆成為方便。法性以五性各别為方便,一性皆成為真实。叁唯心真妄异,法相谓万法由阿赖耶之一心而生,法性...

《佛学大辞典》 / 559字 / 3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上品中生

九品净土之第二。

《佛学大辞典》 / 8字 / 3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九无间道

叁界分為九地,一地之修,又分九品断之各有无间解脱二道。正断之智,谓之无间道,解脱既断了,而解脱之智,谓之解脱道。一地之九品,则有九无间九解脱也。参照[九解脱道]条。新译曰无间道。旧译曰无碍道。间即碍之义,观真智理,不為所间碍也。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六轮对位

轮有二义,一运转,二摧碾。谓佛菩萨转于法轮,则能摧碾众生业,故以六轮对诸位次也。 一、铜宝轮对十住位,铜似金色,不具金用。虽无铁之粗垢,而犹有查滓,若炼磨攻治,则能成诸器皿,济用于世。谓十住菩萨,已断见、思之,如离粗垢,于四十一品无明之未能尽断,如铜之...

《三藏法数》 / 783字 / 3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华严十类经

谓毗卢遮那如来,以本愿力,现法界无尽身云,遍一切处,常转无上法轮,令诸众生入华藏海,无有穷尽,故知此经,难可限量,然自狭至宽,略明十类。故现相品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是也。(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 一、略本经,谓此经一部...

《三藏法数》 / 951字 / 3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大方便佛报恩经

七卷,失译。佛在罗鷲山,阿难,闻外道讥佛非孝,以白佛,佛乃放光,集十方之菩萨,说尝為须闍提太子,以身肉济父母之难,或昇忉利天為母说法等。有九品,係结集家之手草。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五庄严法

严饰清净法界之五种庄严法也。苏悉地羯罗经上曰:「应当一心听是胜上微妙法则,苏悉地羯罗五庄严法。何谓為五?一谓精进,二谓明王,叁谓除障,四谓成就诸勇猛事,五谓成就一切真言。」是盖提示此经一部之大纲者也。其中精进者,远离二边之垢而住於极理為精,勤策於清净法界中為进...

《佛学大辞典》 / 359字 / 3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下化眾生

菩萨起四弘誓愿,上求菩提,下济眾生也。完具此上求下化之二者,名為大菩提心。往生要集上末曰:「总言之愿作佛心,亦名上求菩提下化眾生心,别谓之四弘誓愿。」九品义曰:「菩提心者,觉悟义也。(中略)若略说者,上求佛果下化眾生之心也。」止观一上曰:「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五部合断

五部者,迷於四諦之理之四部见,与迷於世上事相之一部修也。叁界九地各有此五部。依萨婆多部之义,则佛与独觉先於凡夫地以有漏智之六行观,合断下八地之见修五部也(不能以有漏智断第九地之见[六行观]条),合断此之法,八地之五部,分上上品乃至下下品之九品,先自上上品始...

《佛学大辞典》 / 212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叁辈

无量寿经说:往生弥陀净土之人其业行之浅深有上中下之叁类:一、上辈,捨家弃欲而為沙门,发菩提心,一向念无量寿佛者。二、中辈,身不能為沙门修大功德。而能发菩提心,一向念无量寿佛,起立塔像,饭食沙门等,多少修善者。叁、下辈,但发菩提心,一向念无量寿佛,乃至十念者。此...

《佛学大辞典》 / 395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不还果

声闻乘四果之一。梵名阿那含Anāgāmin,断尽欲界九品之修,不再还生於欲界之圣者之位也。此不还果之圣者,有五种七种九种之差别。

《佛学大辞典》 / 60字 / 3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品数

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识立百十二。八十八者於一切烦恼中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禁戒取见之十,名為本,餘悉名随。此中小乘贪瞋痴慢之四,通於见修二断,疑与五见者,唯见断也。此见断之十,就所迷之諦理而差别為八十八使也。又大乘贪、瞋、痴...

《佛学大辞典》 / 999字 / 3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上品下生

九品净土之第叁。

《佛学大辞典》 / 8字 / 3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结集之义,繫缚之义。烦恼之异名。為烦恼因而结集生死,故谓之结,又繫缚眾生,而不使解脱,故谓之结。即為生死之因者。大乘义章五本曰:「结集生死,目之為结。结缚生死,亦名為结。」同五末曰:「烦恼闇,结缚行人,故名為结。又能缚心,亦名為结。亦能结集一切生死故。」叁藏...

《佛学大辞典》 / 157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梵语阿,A,译曰无、非、不。以世俗释之,只是否定事物存在之辞。以胜义释之,则无有二种。智之无与圣智之无是也。智之无,仅為断见,圣智之无,则超於有无之妙无也。真言以阿字為观道之要门,禪家亦有以无字為悟道之关门者,皆取圣智之无也。无门关第一则曰:「赵州和尚。因...

《佛学大辞典》 / 194字 / 3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叁种人难报

佛告比丘:我见有叁种人,于诸有情多获利益,其恩难报;假使尽其形寿,以诸上妙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及余资缘而供养之,亦不能报也。 一、令出家者,谓若有人,为其说法,劝令出家,剃发染衣,以正信心受持净戒,乃至成就菩提,其恩难报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令知...

《三藏法数》 / 248字 / 3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上品上生

九品净土之第一。

《佛学大辞典》 / 8字 / 3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叁九行因

观无量寿经所说叁业九品之行业也。

《佛学大辞典》 / 16字 / 3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二烦恼

一、根本烦恼,根本烦恼者,即无明也。谓此根本无明之,能出生一切烦恼也。 二、随烦恼,随烦恼者,即见、思二也。谓此见、思二,随于一切违顺境上,起贪嗔痴等烦恼,随逐不舍也。

《三藏法数》 / 84字 / 3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梦幻

梦為睡眠中之妄想,幻為以种种秘术使人目眩,现出种种不实之事者,共虚假不实之事也。以譬一切诸法之虚假不实。金刚经曰:「一切有為法,如梦幻泡影。」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3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九无学

无学位有九根之别:(一)一退相,二守相,叁死相,四住相,五可进相,六不坏相,七不退相,八慧解脱相,九俱解脱相也。中阿含经第叁十福田经曰:「云何九无学人?思法,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成实论...

《佛学大辞典》 / 464字 / 3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二种无知

一、染污无知,染污无知者,即见、思也。以无明为体,谓见、思能染污真性,无所明了也。 二、不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者,即尘沙也。以劣慧为体,谓此是他人分上见、思之,种数多故,如尘若沙,名为尘沙。既是他人之,不能染污我之真性。菩萨智慧广大,能令他人断见...

《三藏法数》 / 169字 / 3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助道人法

又明念佛行者助道之人法曰:「此有叁:一须善明师内外之律,恭敬承事能开除妨障之人。如大论云:雨堕不住山顶,必归下处,若人憍心自高,则法水不入,若恭敬善师,则功德归之。二须如同行之共涉险,乃至临终互相劝励。法华云:善智识是大因缘。叁於念佛相应之教文,常当受持披读习...

《佛学大辞典》 / 422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金刚波罗蜜多菩萨

Vajra-Pāramitā,金刚界叁十七尊中大日如来四亲近菩萨之上首。是与转法轮菩萨异名同体。金刚者,金刚之宝轮,波罗蜜译曰到彼岸。手持金刚轮,转不退之法轮,以标令眾生到彼岸也。此菩萨之忿怒身為不动明王,即大日如来之教令轮身也。秘藏记末曰:「黑青色,左手莲华上有篋,右手...

《佛学大辞典》 / 314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中品下生

净土往生九品中之第六。见[九品]条。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2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二双四重

真宗所立之教判也。难行道有竪出竪超之二重,竪出者自小乘至权大乘之法相叁论。歷劫修行之教法也。竪超者实大乘之真言法华华严等,即心是佛,即身成佛之教法也。又易行道有横出横超二重,横出者,生於化土之叁福九品之自力行法,观无量寿经之所明是也,横超者,生於报土之选择本愿...

《佛学大辞典》 / 369字 / 2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阳燄

大乘十喻之一、又作颺燄,或单曰燄,又曰阳光。庄子所谓「野马尘埃」是也。谓春初之原野日光映浮尘而四散者也。渴鹿见之以為水,走而趣之。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燄,从渴爱生。」同註曰:「渴见阳燄,以為水。」楞伽经二曰:「譬如群鹿,為渴所逼,见春时燄,而作水想。迷乱...

《佛学大辞典》 / 194字 / 2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超越证

声闻乘有四果,从初果顺次证阿罗汉果,谓之次第证,超越此前果而证后果,谓之超越证。就超越证而论,诸说不同。俱舍论仅有从凡夫直证第二果者与从凡夫直证第叁果者二种,是曰超前二果。唯识论更许超中二果,一旦证初果后,超中间之二果叁果,直证第四果也。天台一家更许超前叁果。...

《佛学大辞典》 / 350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中品中生

净土往生九品中之第五。见[九品]条。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2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五百身因

谓五百比丘各说自身所由生之原因也。依涅槃经叁十五,五百比丘,对舍利弗各说身因,有比丘言我未获得正解脱时,思惟无明即是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汉果。某比丘言爱与无明為身因,得阿罗汉果。有比丘言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等為身因。次诣佛前,问其说正不正。佛...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华严叁圣

一、毗卢遮那佛,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谓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能为色相所作依止,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理性之体,本来觉了也。 二、普贤菩萨,普贤者,谓其居伏道之顶,体性周遍...

《三藏法数》 / 257字 / 2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密教十地废立

真言於欢喜地等十地有废立二门。其废门者,谓於叁劫之外不立十地,以叁劫断叁妄执而究竟十地也。是秘藏记等所说。依立门。则大日经疏於叁劫之上立十地。以之為开发金刚宝藏位。其所以有此废立二门者,以十地有浅深二种也。大日经疏二曰:「华严十地经一一名言,依阿闍梨所传者,须...

《佛学大辞典》 / 306字 / 2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白莲华社

略曰白莲社。亦曰莲社。晋慧远法师在庐山虎溪东林寺,集慧永慧持道生等名德,刘遗民宗炳雷次宗等名儒緇素一百二十叁人,於无量寿佛像前,建誓而修西方之净业。以寺多植白莲,故名莲社。又為愿求莲邦之社团,故名。释氏要览上曰:「彼院多植白莲,又弥陀国以莲华分九品次第接之,故...

《佛学大辞典》 / 237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九品净土

又曰九品净剎,九品安养,九品莲臺。有九品差别之净土也。愿往生之人,有九品之别,故所生之极乐净土,亦有九品之殊。其说虽基於观无量寿经。而彼经但谓眾生之机,有九品之别,各修其品之行者,有来迎之真化,华开之迟速,悟道之早晚。实未明言极乐有九品之别。惟据无量清净平等觉...

《佛学大辞典》 / 575字 / 2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之一。又曰根本,又曰根本烦恼。為感得迷果之根本烦恼,合之则為贪,瞋,痴,慢,疑,恶见之六种,开之则為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之十种,更分之為见修二,分配於叁界,则為见八十八使,修十种,合為九十八种。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四种国土

天台所立。一凡圣同居土,凡夫与[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中有净秽二种。如阎浮提為凡圣同居之秽土,如兜率之内宫,西方之极乐,為凡圣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餘土,此罗汉死后所生之国土在叁界之外。罗汉思死入无餘涅槃者误,实则土生於方便有餘也。修小乘之方便,断尽叁界之烦恼,因...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2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四向

一须陀洹向,旧译曰入流,又曰逆流,新译為预流向。為断见道十五心间叁界见之位。是為向须陀洹果之因位,故曰向。二斯陀含向,译曰一来。因之新就译名谓之一来向。為断欲界九品中前六品之位。向义同前。叁阿那含向,旧译曰不来,新云不还向。為断欲界九品中后叁品之位。...

《佛学大辞典》 / 160字 / 2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欲界九品

见[九品]条。

《佛学大辞典》 / 8字 / 2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上烦恼

称十大之根本烦恼强盛者云上烦恼。或名现起之烦恼云上烦恼。胜鬘宝窟中末曰:「四住所起烦恼麤阴名上。」又「霑於诸佛上法故名為上也。」大日经疏十一曰:「一切难伏者亦可伏之,谓上烦恼及随也。」起信论曰:「过恒沙等上烦恼依无明起。」

《佛学大辞典》 / 106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疑是解津

谓疑為知解之律渡也。涅槃疏十叁曰:「疑是解津,復是本。」叁德指归十八曰:「疑是解津者,津谓津济。由疑故得解,则疑是解之津济也。」辅行四之四曰:「师法二疑,须晓其时。若未入叁昧来,於此二法,若不疑者,或当復杂邪师邪法,故应熟疑思择之,疑為解津,此之谓也。」南山...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随烦恼

又曰随。俱舍论有二义:一名一切之烦恼。以一切之烦恼,皆随逐於心,為恼乱之事也。二对於六随眠之根本烦恼,而名其餘之烦恼為随烦恼,又对於根本而名為枝末。七十五法中除六大烦恼无明之一。五大烦恼及大不善之二,小烦恼之十,不定中之不善睡眠与恶作等十九法是也。俱舍论二...

《佛学大辞典》 / 305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叁余

一、烦恼余,烦恼余亦名障余。谓二乘之人,虽断叁界内见、思尽,尚有界外无明在,故名烦恼余。(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业余,业余亦名道余。谓二乘之人,虽断叁界内业缚,尚余界外变易生死之业,故名业余。 叁、苦余,苦余亦名...

《三藏法数》 / 148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九莲

九品之莲臺。谓弥陀之净土也。见[九品]条。释门正统八曰:「修叁福业,想像九莲。」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2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欢喜

梵语波牟提陀Pramuditā,接於顺情之境而身心喜悦也。法华经譬喻品曰:「欢喜踊跃。」 又(人名)尊者名。释迦之弟子阿难陀Ānanda,译曰欢喜,庆喜。寄归传一曰:「薜舍初辞,魔王欢喜之志,熙连后唱,无灭显亡疑之理。」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2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叁道

又作轮迴叁道,叁轮。一、烦恼道,又名道,无明贪欲瞋恚等之烦恼妄也。二、业道,依烦恼而发之善恶所作也。叁、苦道,以善恶之业為因而获之生死苦果也。道者能通之义,此叁者互相通,自烦恼通於业,自业通於苦,自苦更通於烦恼,故谓之叁道。如此轮转,谓之叁轮。光明玄义上曰...

《佛学大辞典》 / 160字 / 2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解与也。解為智,為烦恼,相反之法。止观八上曰:「若遮障重当修助道,即解相持,便应索援。」

《佛学大辞典》 / 41字 / 2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法句譬喻经

四卷,西晋法炬译。有叁十九品,与大意出曜经同,惟次第不同,且少有解释。

《佛学大辞典》 / 30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四取

一欲取,於色声香味等五尘之境,贪欲取着也。二见取,於五蕴之法妄计取着我见边见等也。叁戒取,如外道之狗戒牛戒,取着修行非理之戒禁也。四我语取,我语者发自我见我慢等我见之所说法,取着於此我见我慢谓之我语取。见佛性论。俱舍论摄百八之烦恼為四取:一欲取,欲界之钝使也,...

《佛学大辞典》 / 516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不染污无知

二无知之一。根性闇昧,不知事物之道理,法门之义理也,即智慧之劣者。是无始以来不学之结果也。但此无知非执着於物之不净性分,故云不染污,是以此无知非為悟諦理离生死之自行障,但為了知一切法成一切智人,普教化人之化他障,因而亦谓之化导障之,阿罗汉独断染污无知,不断不...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华严经七处九会

八十华严经一部有叁十九品,七处九会所说。六十华严经第六他化天会十一品此经分為他化天与普光明殿二处故為九会。

《佛学大辞典》 / 51字 / 2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有顶

谓有顶地之也。又云非想之。有顶地為叁界九地中之最上地,此地所起之,有见之别,其中见,虽於见道一时断之,而修则於修道先断下八地之七十二品,次断有顶之九品中下八品,此名阿罗汉后向,最后断第九品,即名阿罗汉果。盖下八地之,以有漏欣上厌下之六行观得断...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小乘经

说四諦十二因缘之理,詮空寂之涅槃者,十二部经中唯存九品。四部之阿含经等是也。

《佛学大辞典》 / 35字 / 2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下辈观

叁辈观之一。观无量寿经说十六观中,下之叁观观九品之往生人,观其下叁品,名為下辈观,第十六观也。其文曰:「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2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八圆

四教仪一出圆教之法,列八种:一教圆,教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或说业苦叁道,即法身般若解脱叁德秘藏之妙理,或谈诸法实相,凡圣一如,生佛不二等。是教圆之相也。二理圆,叁諦之妙理,中道不偏。是理圆之相也。叁智圆,照一切种智之中道。是智圆也。四断圆,一断一切断,断...

《佛学大辞典》 / 222字 / 2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十使

又曰十大。亦曰十根本烦恼。此中分利钝二种。贪瞋痴慢疑五者,谓之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者,谓之五利使。见[五利使]条。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坛经真偽

传灯录二十八南阳忠国师语曰:「吾比游方多见此色,近尤盛矣!聚却叁五百眾,目视云汉云,是南方宗旨。把他坛经改换,添糅鄙谈,削除圣意,乱后徒,岂成言教!苦哉吾宗丧矣!」忠国师者,曹溪之直弟也。可见此时已有改换之偽本矣。其后在辽国遂為焚弃。佛祖统纪十四高丽国义天传...

《佛学大辞典》 / 470字 / 2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离欲退

断尽欲界九品之修而得不还果之圣者,再起欲界之烦恼而退转也。

《佛学大辞典》 / 29字 / 2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阿弥陀报化异

诸佛有法报化叁身。法身者,诸佛平等。其报身依因位之愿行,其化身依所化之机缘,种种不同。今示弥陀报化二身,则如前记之悲华经,又如观音授记经记弥陀之入灭,观音势至之补处。又如鼓音声经记弥陀之国城父母等,是化土之化身佛也。见悲华经(宙帙叁),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 853字 / 2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渴爱

凡夫爱着於五欲,如渴而爱水也。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炎,从渴爱生。」註曰:「肇曰:渴见阳炎,以為水。爱见四大,迷以為身。」行事钞下之二曰:「渴爱难满,如海吞流。」

《佛学大辞典》 / 74字 / 2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空假中

天台所立之叁諦叁观也。就所观之理,谓為叁諦,就能观之智,谓為叁观。观一念之心无相為空,观此心具一切法為假,观此二者不二為中。空以破一切法,假以立一切法,中以妙一切法。此叁者為一法之异名,故谓為即空即假即中。祖庭事苑曰:「天台智者以龙树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

《佛学大辞典》 / 207字 / 2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十大之一,憍慢之妄也。

《佛学大辞典》 / 12字 / 2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新云修,旧云思,爱,假。叁乘之圣人於修道所断之贪瞋痴等迷事也。小乘叁界合有十。大乘有十六

《佛学大辞典》 / 46字 / 2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爱欲之真理之义,此不断,则不能见理。光明文句叁曰:「八人见地,犹有爱。」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2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根本

对於枝末而言。有贪、瞋、痴、慢、疑,恶见之六种。又為五利使,五钝使之十。与[根本烦恼]同。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2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品数

小乘有十,大乘有十六。小乘之十者,於欲界有贪瞋痴慢之四,於上二界各有贪痴慢之叁,合而為十。大乘之十六者,於欲界有贪、瞋、痴、慢、身见、边见之六,於上二界各除瞋,而餘五,故合為十。又合欲界之六而為十六。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徧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

《佛学大辞典》 / 186字 / 2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垢结

毒垢净心,故云垢,以结成生死之苦果,故云结。皆烦恼之异名。释名归敬仪中曰:「痴慢為本,故增垢结。」

《佛学大辞典》 / 44字 / 2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疑结

由疑真諦之理,作种种之妄业,為叁界所繫缚,不能出离,名之為疑结。九结之一。结為结缚不出之义。大乘义章五末曰:「烦恼闇,结缚行人,故名為结。亦能缚心,亦名為结。亦能结集一切生死,故称為结。」叁藏法数叁十五曰:「疑结,谓诸眾生,於佛法僧宝,妄生疑,不修正行,广...

《佛学大辞典》 / 137字 / 2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极乐化生

极乐之往生人有胎生与化生二种。疑佛智而修种种善业之人,生於边地之宫殿,五百岁间不能闻见叁宝。是名胎生。信佛智之人随九品之行业各化生於莲华中,身相光明顿具足,名曰化生。无量寿经下曰:「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迴向。此诸眾生,於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佛学大辞典》 / 142字 / 2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二十八有

又名二十八生。谓欲九品润二十八生也。见[有]条。

《佛学大辞典》 / 23字 / 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六神病相

若多惛惛,是肝中无魂,多忘失前后,是心中无神,若多恐怖癲病,是肺中无魄,若悲哭者,是肾中无志,若多迴,是脾中无意,若悵怏者,是阴中无精,是名六神病。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2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者所得之法也,身者能得之体也,令此所得之法,得於能得之身有一种之实法,名之為得,犹如以绳繫物於身,因此谓之得绳。凡断云者,非坏灭体,乃绝对於此得绳也。证涅槃云者,亦有繫涅槃於吾身之得绳,名為离繫得,生此离繫得之绳,谓為证涅槃之理也。而解脱此得為无间...

《佛学大辞典》 / 203字 / 2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四缚

又云四结:一欲爱身缚,欲界贪欲之缚身者。二瞋恚身缚,瞋恚之缚身者。叁戒盗身缚,邪戒之缚身者。戒盗又名取戒。是本非戒,强以名戒,故曰戒盗。又以取进行,故名戒取。是外道之邪戒也。四我见身缚,我见之缚身者。见鞞婆沙论二。 又一欲缚,欲界诸中除无明与见者。二有缚。...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二十八有

又云二十八生。欲界九品润二十八性之谓也。

《佛学大辞典》 / 19字 / 2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九体阿弥陀

往生极乐有九品之差别,故佛体分為九品。见观无量寿经之[九品]条。

《佛学大辞典》 / 30字 / 2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二缚

一相应缚。诸烦恼缚彼同时之心心所法,使於所缘不得自在也。二所缘缚。缘境有毒之势力,缚此所缘使不得自在也。见俱舍光记一。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2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倍离欲贪

欲界烦恼之总称曰欲贪。在凡夫之位欲界见修二九品中,断前六品者。谓為倍离欲贪,倍於断分离欲贪叁品,故曰倍。

《佛学大辞典》 / 48字 / 1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弥陀之化土

定弥陀之报土化土,诸宗有异义。天台宗以西方之净土决為化土,法相宗立报土与化土二义,净土一家解释报化二土,其义颇多,日本亲鸞谓弥陀有报土化土之二土。净土之本体,定為弥陀真身所住之报土,於其报土上立九品之别,如或於其边域设懈慢界,是大悲摄化之化土也。教行证文类化土...

《佛学大辞典》 / 184字 / 1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行因

谓藏教之菩萨虽伏见思之,然修行叁祇之因,未断尽也。以断此叁界之,即不能再生於叁界,化益眾生也。

《佛学大辞典》 / 45字 / 1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界品

俱舍论一部九品之第一。此品明诸法之体性,故名界品。界者性之义也。俱舍光记一曰:「界者性也,性之言体也。此品明诸法体,以界标名。」

《佛学大辞典》 / 57字 / 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五部

见[五部]条。

《佛学大辞典》 / 7字 / 1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六种巧方便

菩萨六种之善巧方便也。一随顺巧方便,谓顺次教诫,令生信乐,说甚深之法而使之易解也。二立要巧方便,谓誓与眾生所求之田宅钱财,次第使行善法也。叁异相巧方便,谓教供养父母,受持禁戒等不顺时,乖异瞋责,使他畏惧也。四逼迫巧方便,谓原有犯戒等事,断绝供给,或加謫罚,使离...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1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独头无明

二种无明或五种无明之一。又名不共无明。贪,瞋,痴,慢,疑,恶见,六大中,无明独起,不与其他五大共行,谓之独头无明。与其他五大随一共起之无明,名為相应无明。是於六大中论共不共也。故独头无明亦不遮与五大以外之诸俱起也。见百法问答钞一。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1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愚痴

叁毒之一。梵曰慕何Moha,译曰痴。心性闇昧,无通达事理之智明也。与[无明]同。瑜伽论八十六曰:「痴异名者,亦名无智,亦名无见,亦名非现观,亦名惛昧,亦名愚痴,亦名无明,亦名黑闇。」法界次第上之上曰:「迷之性,立之為痴。若迷一切事理,无明不了,迷妄取,起诸邪行,...

《佛学大辞典》 / 156字 / 1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魔缘

魔為欲界之第六天主,常妨害人之善事者。魔王乱人而作种种之妨害,谓之魔缘。

《佛学大辞典》 / 34字 / 1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烦恼业苦

又曰业苦。依贪瞋无明之烦恼而造善恶之业,依善恶之业而感叁界之苦乐,又依此苦果之身而造起烦恼之业。如是叁法轮转而游覆,故谓之叁轮。亦曰叁道。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1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圆断

台宗圆教之断法也。谓台宗解元来性恶,故见思、尘沙、无明之叁,同时并断也。指要钞二曰:「诸宗既不明性具十界,则无圆断圆悟之义,故得即名而无即义也。」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1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极乐报化

弥陀之极乐国土,為报土、為化土,诸宗各有异论。天台净影谓之化土。道绰善导谓之报土。慈恩或唯谓之报土,或谓之报化二土。日本之源信,则以极乐為报土,以处胎经所说极乐之边地懈慢界為化土。日本之见真,推源信之意,以观经所说九品之净土及菩萨处胎经所说之懈慢界,并无量寿经...

《佛学大辞典》 / 271字 / 1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业苦

贪瞋等者也,依此有善恶之所作者业也,以此业為因而招叁界之生死者苦也。是云叁道,唯识论二十八曰:「生死相续由业苦,发业润生之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眾苦名苦。」

《佛学大辞典》 / 78字 / 1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五种涅槃

凡夫计度五种之现涅槃:一以欲界為证处而爱慕之故,二爱慕初禪之性无爱故,叁爱慕二禪之心无苦故,四爱慕叁禪之极悦故,五爱慕四禪之苦乐两亡故。计度此五处之现涅槃,故堕落於外道,於菩提之性。见楞严经。

《佛学大辞典》 / 89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华严经疏註

华严经论一卷,后魏灵辨造。华严游意一卷,隋吉藏撰。华严还源观科叁卷,隋吉藏撰。华严经合论一百叁十卷,唐李通玄造论,志寧釐经合论。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唐李通玄撰。华严经大意一卷,唐李通玄造。华严经决疑论四卷,唐李通玄撰。华严经骨目二卷,唐实叉难陀撰述。华严法界玄镜...

《佛学大辞典》 / 1318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迷妄之心,迷於所对之境而颠倒事理谓之。贪瞋等烦恼之总名也。大乘义章五本曰:「能所缘,故称為。」探玄记十叁曰:「心迷前境,目之為。」仁王经合疏中曰:「所言者,谓迷妄之心。」

《佛学大辞典》 / 82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神道

总称六道中天道、阿修罗道、鬼道叁者曰神道。 又神為神魂,有情之精灵也。其神灵之道理曰神道。叁论玄义曰:「夫神道幽玄,人多昧,义住丘而未晓,理涉旦而犹昏,唯有佛宗乃尽其致。」 又神妙之道即称佛道。肇论疏曰:「神道者,谓神妙之道,即佛道也。」

《佛学大辞典》 / 108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薄地

薄者逼也逼於下地也。為诸苦所逼迫之地位也。言凡夫之境界。净心戒观下曰:「薄地凡夫臰身鄙陋,果报卑劣。」同发真钞中末曰:「文选注云:薄逼也,谓逼下地而居耳,此通收四洲人也。」弥陀经元照疏曰:「薄地,凡夫业缠缚,流转五道百千万劫。」同戒度记下曰:「薄音博,逼也。...

《佛学大辞典》 / 217字 / 1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已离欲者

又曰已离欲人。即离欲界修者之称。此有异生与圣者二种。俱舍论二十叁谓:「若凡位,已断欲界第九品染,至此见位,名第叁果向。」此言在凡夫位,修有漏六行观,断尽欲界修之异生已离欲者。俱舍论二十四曰:「若断第九,成不还果,必不还来生欲界故。」此言入见道后,重修有漏无...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1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前尘

妄心前现之六尘境也。楞严经一曰:「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汝真性。」

《佛学大辞典》 / 35字 / 1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方便化身土

日本见真大师所立二土之一。方便者,对真实而言,化身土者,对真佛土而言。為摄以自力修诸行,及行念佛而愿求净土者,弥陀如来权现一种之净土,使之往生也。其土非真实之报土,故曰方便,以化身佛為教主,非报身所居之土,故曰化身土。如观经所说十叁观所观之净土及九品土。又菩萨...

《佛学大辞典》 / 208字 / 1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