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条搜索结果

七真如

一、流转真如,流转,即运动之义。真如者,真名不伪,如名不异也。谓诸众生造作一切行业,流转生死,而真如之体,本无动摇,然亦不妨随缘转变。论云:一切行无先后性。是也。(无先后性者,谓于一切行业,不离真如之理性故也。) 二、实相真如,无虚妄相,故名实相。谓一切法中...

《三藏法数》 / 608字 / 5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二种法性

法即轨则之义,性即不改之义。谓一切法性无改易,皆可轨则而修,故名法性。 一、实法性,谓一实之理,离虚妄相,本性平等,无有变易。一切诸佛莫不轨此法性修之而成正觉,是名实法性。 二、事法性,谓世间种种诸法,皆依于理,施设建立。所谓地水火风五等法,随俗所知所见,...

《三藏法数》 / 153字 / 5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四种我

一、凡夫妄计我,谓世间凡夫之人,不了五等法皆空,于中妄计我身,强立主宰,造作诸业,流转生死,无有休息,是为凡夫妄计我。(五者,色、受、想、行、识也。) 二、外道神我,谓外道之人,于五中,妄计识神,如麻豆等,或计遍身,起于我见,坠堕边邪,轮回生...

《三藏法数》 / 283字 / 5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海导师喻菩萨十种善法

大海浩瀚无边,须凭人导引,乃能顺济。然诸商众,自非一心敬信其言,随所指示,则何以获安隐而致利益哉?菩萨于生死大海,作大导师,令诸有情,皆得远离险难恶趣,证入真空涅槃,故以海导师为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得他信许,菩萨于一切善法悉能了悟,精进勤修,为...

《三藏法数》 / 767字 / 5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修忍五相

忍即安忍,菩萨为化度一切众生,而诸众生虽以种种诸恶加我,悉无嗔恨,故有五种相也。 一、众生相,菩萨若被他人打骂,即观宿世流转生死之时,一切众生皆我父母师长,当生恭敬;由此观故,灭怨憎相,生亲友相,如是修于慈忍,成就众生,是为众生相。 二、法相,菩萨修慈忍时,...

《三藏法数》 / 380字 / 5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开炉

禪林历十月一日开炉,此日方丈有大相看。勅修清规月令须知曰:「十月初一日开炉,方丈大相看。」

《佛学大辞典》 / 43字 / 5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二执

一、人执,谓众生于五等法中,强立主宰,计我为人,妄生执着,是名人执。(五者,色、受、想、行、识也。) 二、法执,谓众生不了五等法,从因缘生,如幻如化,计为我身,妄生执着,是名法执。

《三藏法数》 / 91字 / 4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十想

一、无常想,想即观想,谓观诸众生及诸世界一切有为之法,迁流代谢,皆悉无常。作是想者,智慧相应,得断生灭,是名无常想。 二、苦想,谓观五之身,一切有为之法,常为诸苦之所逼迫。作是想者,智慧相应,得灭众苦,是名苦想。(五者,色、受、想、行、识也。)...

《三藏法数》 / 672字 / 4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五妄想

一、坚固妄想,坚固妄想者,即色也。谓诸众生,体因想生,心因想起,命因想传,诸想交固,以成色身。经云: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二、虚明妄想,虚明妄想者,即受也。谓诸众生,欲想登高,足先酸涩,违顺二相,损益现驰,是则受无体,虚有所明。经云:汝今现前,...

《三藏法数》 / 378字 / 4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叁种世间

隔别名世,间差名间。谓十界假名、五、国土叁种,一一差别不同,故名叁种世间。(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五即众生身,以此身是色受想行识五所成故也。) 一、假名世间(亦名众生世间。)假名者,于十界...

《三藏法数》 / 323字 / 4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魂魄

心身之异名。魂者心识,有灵用而无形者。魄者有形体而為心识之依处者。礼记郊特牲曰:「魂气归於天,形魄归於地。」註曰:「魂者神也,阳也,气也。魄者精也,也,形也。」诸经要集十九曰:「魂是灵,魄是尸。」 又主肝為魂,主肺為魄。楞严经九曰:「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

《佛学大辞典》 / 185字 / 4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识境四相

谓众生于此四法,不了虚假,而于心识之境,妄生邪见,执着取相,故名识境四相。 一、我相,谓众生于五法中,若即若离,计我、我所之实,是名我相。(五者,色、受、想、行、识也。若即若离者,谓计即是我,离是我也。我、我所者,我即假名,我所即五也。)...

《三藏法数》 / 218字 / 4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谓色声等之有為法也。其解释诸师各异。天台谓有二义:一者荫覆之义,谓色声等之有為法荫覆真理也。二积聚之义,谓色声等之有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也。止观五上曰:「盖善法,此就因得名。又是积聚,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净影取积聚之一义。大乘义章八本曰:「积聚名...

《佛学大辞典》 / 386字 / 4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五下分结

下分结者,即欲界之结惑也。 一、贪结,贪者,贪着无厌也。谓欲界众生,于顺情境上,起于贪心,无有厌足,由此贪惑,系缚叁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嗔结,嗔者,忿怒之心也。谓欲界众生,于违情境上,起于嗔心,而不自已,由此嗔惑,...

《三藏法数》 / 368字 / 4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大海八不思议喻涅槃

一、渐渐转深,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随顺众生根性,利、钝、大、小,无不令其各各获益,次第修证,而至于究竟之地。如经所说,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须陀洹果乃至菩萨果、佛果之类,犹如大海之流,从浅而至深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梵语优婆塞,华言清净土。梵...

《三藏法数》 / 992字 / 4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妙觉如来入中分身品第三

尔时座上有菩萨名定化王。即从坐起偏露右臂右膝着地。长跪叉手前白佛言。善哉世尊。快说斯义晓了众生。音响所趣闻法易度。复有难度者。观见众生有淫怒痴薄者。无淫怒痴薄者。或在有对法者。或在无对法者。或在可见法者。或在不可见法者。或在有漏法者。或在无漏法者。或在有为法者...

《中经》 / 后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 1967字 / 4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30日

十二妄想

经云: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随境有异,一切愚夫,计着有无,故有十二种也。 一、言说妄想,谓计着种种妙音歌咏之声,以为有性,是名言说妄想。 二、所说事妄想,谓凡所说事,穷其自性,惟圣智所知;凡愚不了,但依彼事,而生言说,是名所说事妄想。 叁、相妄想,谓随事起见,...

《三藏法数》 / 555字 / 4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叁种观法

叁种观法者,谓修行用观之法也。前托事、附法二种,乃是天台智者大师讲法华经时,为座下听众,有修观行者,随历一事,皆以观法表对,令其修习,名托事观;或遇一切法相处,亦附彼法相立其观法,令其修习,名附法观。后之一种,专约行门。复说摩诃止观,兼明诸经所有行法,名约行...

《三藏法数》 / 310字 / 4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二种数

一、数量数,数量数者,即一多之数量也。谓由一多之数,而能安立一切诸法也。 二、色心有为数,色即色身,心即所起之心,皆有生灭,名曰有为。此色、心二法,别而言之,则有五、十二入、十八界等数目不同,故名色心有为数。(五者,色、受、想、行、识也。十二入...

《三藏法数》 / 189字 / 4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二世间

世即隔别之义,间即间差之义,故名世间。 一、众生世间,谓一切有情众生,皆假五和合众共而生,名为众生;又复各各差别不同,故名众生世间。(五者,色、受、想、行、识也。) 二、器世间,谓一切无情世界,皆假山河大地而成,有侧有仰,名之为器,又复各各差别...

《三藏法数》 / 126字 / 4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妙觉如来将诸菩萨入中教化品第二

尔时妙觉如来至真等正觉。察众坐定纯一无杂。应入中受禁戒法。多所饶益所度无量。建立弘誓施行佛事。尔时妙觉如来入无见顶三昧。使诸大众无数亿千那由他恒河沙数诸菩萨众。皆同一色如妙觉如来无有差别。尔时阎浮提大迦叶。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鬼神迦留罗甄陀罗摩睺...

《中经》 / 后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 1764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30日

十二因缘

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藉为缘,叁世相续,无间断也。(叁世相续无间断者,谓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识乃至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叁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间断也。) 一、无明,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

《三藏法数》 / 657字 / 4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佛四德

四德者,如来所证常乐我净之德也。谓如来心体本空,应用无染,离凡夫、二乘、菩萨偏邪之颠倒,故称为德。(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常德,常者不迁不变之谓也。性体虚融,湛然常住,历叁世而不迁,混万法而不变,故名常德。(叁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二、乐...

《三藏法数》 / 336字 / 4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二缘

一、外缘,谓众生所依世界,皆由妄想因缘而生。譬如因泥团柱轮绳水等诸方便缘,而有瓶生,是名外缘。(泥团柱轮绳水者,谓世之陶匠作瓶,以泥团为坏,以木为轮柱,以绳转轮,以水旋之,方能成瓶也。) 二、内缘,谓众生之身,因无明爱业等缘,出生界入法,是名内缘。(无明者...

《三藏法数》 / 252字 / 4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八不正见

一、我见,谓众生于五法中,妄计有我、我所,执之为实,强立主宰,是名我见。(五者,色、受、想、行、识也。我、我所者,我即众生假名,我所即五之身也。) 二、众生见,谓众生妄计五众共和合而生,是名众生见。 叁、寿命见,谓众生于五法中,妄计我受一...

《三藏法数》 / 310字 / 4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八部

夫佛之垂化也,道济百灵;法之传世也,慈育万有。叁乘贤圣,既肃尔以归依;八部鬼神,亦森然而翊卫。故诸经中,多列八部之众也。(叁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一、天,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清净光明,尊胜无比,故名为天。列位虽多,必以大梵帝释为首。盖大梵...

《三藏法数》 / 547字 / 4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叁种世间

一、器世间,世界如器,名器世间。乃是释迦如来所化之境,即叁千世界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叁千即小千、中千、大千也。) 二、众生世间,谓五和合,众共而生,间隔不同,故名众生世间,即释迦如来所化之机众也。(五者,色、受、想、行、识也。) 叁、智正...

《三藏法数》 / 158字 / 4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二种我见

一、人我见,谓凡夫之人,于五身强立主宰,计我为人,作此妄见,故名人我见。(五者,色、受、想、行、识也。) 二、法我见,谓二乘之人,计一切法各有体性,虽得人无我智,犹自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之法,于法起见,故名法我见。(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梵语...

《三藏法数》 / 121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叁苦

一、苦苦,谓有漏五之身,性常逼迫,名苦。又与苦受相应,即苦上加苦,故名苦苦。(五者,色、受、想、行、识也。) 二、坏苦,谓乐相坏时,苦相即至,名为坏苦。即乐极悲生是也。 叁、行苦,行苦者,即有漏之法,四相迁流,常不安隐故也。(四相者,生相、住相...

《三藏法数》 / 118字 / 4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一异四句

外道所计不出断、常二见,或执为有,即是常见;或执为无,即是断见。于有见中及计一异,遂有四句。 一、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一,执有法者,谓外道于五等法,执为实有也。有等性者,谓执五等法,皆有自性也。其体定一者,谓法之与性其体各无差别,故云定一。(五者,色...

《三藏法数》 / 229字 / 4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五蕴

梵语之塞犍陀Skandha,旧译為,又译為眾,新译為蕴。者积集之义。眾者眾多和聚之义,亦蕴之义也。是显数多积集之有為法自性。作有為法之用,无纯一之法,或同类,或异类,必多数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则概谓之,或蕴(者荫覆之义,旧译之一义也。见[]条),大别之五法...

《佛学大辞典》 / 376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现在五果

谓以十二因缘分为叁世因果。无明与行二者,是过去之因;爱、取、有叁者,是现在之因;生、老死二者,是未来之果;识与名色、六入、触、受五者,是现在五之身,故名现在五果也。(五者,色、受、想、行、识也。) 一、识,识者,谓初入胎,阿赖耶现行之识种也。以...

《三藏法数》 / 366字 / 4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四事胜

一、根胜,谓菩萨根性聪利,胜于一切声闻、缘觉,是名根胜。(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道胜,为菩萨以慈悲心修行六度,既自度已,复能度脱一切众生,胜于声闻、缘觉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是名道胜。(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叁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

《三藏法数》 / 215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五力不可到

俱舍论云:若人舍命,应至无量世界外受生,此中识神游空而去,俄顷即到所生之处,皆由业力所持。虽禅定神通等力,而不能遮其不往,亦不能令其住于余道。故名力不可到也。(中者,谓诸众生身死之后,未曾托生,是名中也。) 一、定力,定力者,即诸佛大定之力也。谓诸众生...

《三藏法数》 / 469字 / 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四种问答

一、定答,谓决定以实答也。如一比丘问佛云:色受想行识常不变异否?佛答言:无有色受想行识常不变异。盖言五之法本空,实非常不变异,是名定答。(梵语比丘,华言乞士。五者,色、受、想、行、识也。) 二、分别答,谓分别果报而答也。如梵志问佛云:人作身口意...

《三藏法数》 / 398字 / 3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大乘十喻

一、如幻喻,谓如幻师,幻作种种诸物及男女等相,体虽无实,然有幻色可见。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明幻作,迷心不了,妄执为实。修空观者,于诸幻法,心无所着,皆悉空寂,故说如幻。(空观者,谓观一切法皆空也。) 二、如焰喻,谓无智之人,初见阳焰,妄以为水。诸烦恼法,亦...

《三藏法数》 / 814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依正无碍六句

依谓依报,即世间国土也。为身所依,故名依报。正谓正报,即五身也。正由业力感报此身,故名正报。既有能依之身,即有所依之土,故国土亦名报也。六道众生,因有漏业,而感生死之身,即依秽恶国土而住;诸佛菩萨,因无漏清净业,而感法性之身,即依清净国土而住,今云依正无碍...

《三藏法数》 / 733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十心

有二种:(一)顺流十心,一、无明昏暗。谓诸眾生从无始以来,暗识昏迷,无所明了,為烦恼所醉,於一切法妄计人我,起诸爱见,想计颠倒,起贪瞋痴,广作诸业,由是流转於生死也。 二、外加恶友。谓诸眾生内具烦恼,外值恶友扇动邪法,益加惑我,无由开悟而修善业,以是流转於生死...

《佛学大辞典》 / 982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眾生

梵语萨埵Sattva,僕呼善那。新译曰有情,旧译曰眾生。眾生有多义:(一)眾人共生之义。法华文句四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间,无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据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法鼓经曰:「万法和合施设,名為眾生。」注维摩...

《佛学大辞典》 / 388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叁种证相不同

谓修习法华叁昧,于叁七日中,一心精进,有叁种证相之不同者,盖由所修之人根性之有异也。(梵语叁昧,华言正定。) 一、下根证相,谓行人于叁七日中,获得戒根清净,就中所证之相,亦有叁品不同。若于叁七日中,或得灵异好梦,或觉诸根明净,四大轻利,道心勇发,是下品戒根渐...

《三藏法数》 / 675字 / 3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十二随眠

谓欲等烦恼,长时随逐,眠伏藏识之中,故名随眠。(藏即含藏之义。藏识,即第八识也。) 一、欲贪,谓于可意之境,爱染念着,而生悦乐也。 二、嗔恚,谓于不可意之境,无所爱乐,而自生嗔忿也。 叁、色贪,谓于色界,爱乐净法,贪着禅味也。 四、无色贪,谓于无色界,识处等...

《三藏法数》 / 443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修行观第十五

若修行者。久积功德曾习禅定。少闻开示发其本缘。即能思惟观察五。了达深法灭除生死。犹如大风飘散重云。亦断一切魔所乐法观五义。今当说。修行者。内自思惟欲渡烦恼海。起离欲生润泽。自身快乐粗涩四大灭。随顺四大生。摄诸乱意能趣究竟成就智慧。若根本观处坚固明净。能起三...

《达摩多罗禅经》 / 东晋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 1800字 / 3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1月06日

叁种观法

天台所立观心之法规,有叁种:一、託事观,又名歷事观,事相一一入於心而於实理成观也。如观王舍城為心王,观万二千声闻於十二入各具千如而為万二千。文句一曰:「一一句入心成观,故云观与经合。」辅行二曰:「槃特扫帚。支佛华飞。并是託事具理之明文也。」四释中之观心释是也。...

《佛学大辞典》 / 363字 / 3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四法施

法施者,谓如来以此四法施诸众生,令依此法修证,不起邪见也。 一、一切万物,皆归无常,谓众生愚惑,不知世间有情、无情等物,悉皆有生有灭,有成有坏,毕竟无常;而反计有常。如来说法,为断此计,故曰一切万物,皆归无常。 二、一切所有,悉为苦毒,谓众生愚惑,不知五等...

《三藏法数》 / 256字 / 3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十一智

一、世俗智,谓世间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故名世俗智;亦云名字智,谓但有其名,而无其理也。(有漏者,谓漏落叁界生死也。) 二、法智,谓欲界苦集灭道四谛下,苦法等无漏之智,能断欲界见惑烦恼,故名法智。(无漏者,谓不漏落叁界生死也。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也...

《三藏法数》 / 560字 / 3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十境

台宗於观法,立所观之十种。一、境,即色受想行识之五也。十境以為初,有二义。一现前,一依经。现前者,人受一期果报之身,即是五。五之重担常自现前,是故為初观。依经者,大品般若言之,声闻依四念处而行道。五即四念处所观之境也。又经中多列法门,无非以五為首...

《佛学大辞典》 / 1090字 / 3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叁分科经

叁分者,分即分限。谓诸经中皆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也。始自晋道安法师判节诸经,皆具叁分。尔后亲光论自西天传至此土,果有叁分之说。是故诸经皆以叁分而科节也。(亲光论者,谓亲光菩萨所造之论也。) 一、序分,序即序述,亦次序也。有通序、别序。通序者,谓如是我闻。一...

《三藏法数》 / 476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迦絺那月

又作迦提月,迦栗底迦月,羯栗底迦月,迦利邸迦月,迦剌底迦月,迦哩底迦麼洗Kārttika等。安居竟之明日,叁十日间,為比丘受迦絺那衣之时,故以之名月。但配月有新旧之别,南山旧译家,以四月十六日(历)為前安居之入日,故七月十五日為安居竟日,自其翌日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之...

《佛学大辞典》 / 426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白黑布萨

白月十五日(即历十五日)、黑月十四日或十五日(即晦日)两度之布萨也。白黑月之终,说戒经而清僧眾,谓之布萨。律院之严制也。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八部鬼众

一、乾闼婆,梵语乾闼婆,华言香。谓不啖酒肉,唯香资,是帝释天乐神也。(,即身也。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 二、毗舍阇,梵语毗舍阇,华言啖精气。谓其啖人精气及五谷之精气也。(五谷者,禾麻黍菽麦也。) 叁、鸠槃荼,梵语鸠槃荼...

《三藏法数》 / 309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商诺迦缚娑

Śāṇakavāsa,又作Śāṇavāsa,旧云商那和修、舍那和修、舍那波私,阿难之弟子也。商那,商诺迦為衣名。世世着设诺迦衣,因以為名,设诺迦衣,此译麻衣,旧云胎衣者,义翻也。西域记一谓彼在先身中以设诺迦草续成為衣,於解安居日持施眾僧。以此福力,於五百身中常服此衣,今世...

《佛学大辞典》 / 286字 / 3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四人有障

障者,覆障也。谓一阐提等四人,各有所障,不能生正信入理,沉滞空寂,故言四人有障。(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一、一阐提不信障,谓此人不信有因有果,毁谤大乘,是名一阐提不信障。 二、外道执我障,谓其所执神我之见,多在理外,名为外道。我者,即于五身中,强立主...

《三藏法数》 / 274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嗢怛罗頞沙荼

Uttarāṣāḍha,月名。嗢呾罗為上。頞沙荼月当於太历四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之间。是夏叁月之初。故曰上。西域记六曰:「上座部。菩萨以嗢呾罗頞沙荼月叁十日夜。降神母胎。当此五月十五日。」

《佛学大辞典》 / 86字 / 3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元辰星

或曰元神星。可称為本命星之里星者。於本命星祈寿命,则於元辰星,祈官位荣禄除病恼除忧患等。又修本命星供时,宜向此元辰星之方,供养佛菩萨。本命星為阳星,则元辰星為当於其第八之星,本命星為星,则元辰星為当於其第六之星。如子年為阳,丑年為,寅年為阳,卯年為,可以...

《佛学大辞典》 / 184字 / 2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新译曰蕴,旧译曰。净影之说,如大乘义章八本所谓:「积集名积多法故。」是与新译蕴之义同。天台之说,如止观五上所谓:「者,盖善法,此就因得名。又,是积集,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是有荫覆与积之二义,见[蕴]条。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年忌

人亡后叁年等修佛事追荐其人谓之年忌,又云年迴。盖佛教弔祭亡者止於中七七日也(大灌顶经梵网经等)。故支那称為累七斋又称七七斋。每七日修斋会也(释氏要览下),然百日已后之佛事,於佛教无本据,其中百日与一周忌叁年忌依支那之儒礼也,百日即儒之卒哭,一周忌者小祥,叁年...

《佛学大辞典》 / 153字 / 2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塞建陀

Skandha,又作塞建陀罗。旧译曰眾聚。新译曰蕴。俱舍光记一本曰:「塞建陀罗,唐言蕴,旧译名(於禁反)。此是荫覆义。若言者,梵本应言鉢罗娑陀。案音应以於今反注也,阳之也。(中略)若言气是万物所藏,即是聚义借喻。此名麤可通途。然非正目。故今名蕴,或名...

《佛学大辞典》 / 383字 / 2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叁乘观门

一、声闻观苦谛为初门,苦即叁界生死之苦也,谛即审实之义。谓声闻之人,知果苦而断集,因慕寂灭而修道品,谛观五生死之身,即是众苦之本,故观苦谛为初门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五者,色、受、想、行、识也。) 二、缘觉观集谛为初门,集即招集之...

《三藏法数》 / 278字 / 2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愚痴叁种发相

一、计断常痴相,谓行人于修定时,忽然发邪思惟,分别我及诸法,为过去灭而有现在我耶?为过去不灭而有现在我耶?因是思惟,见心即发,推寻叁世。若谓是灭,即堕断见;若谓不灭,即堕常见。如是痴觉,念念不住,以此智辩,诤竞戏论,作诸恶行,障于正定出世之法,是为计断常痴相...

《三藏法数》 / 307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二十八宿

此為区划日月之运行以平常目见之群星為标据,而為天之分野者。其数所以举二十八者,似划白月一日至黑月终之分野為一日一宿者。今记宿之名目及其分配,如次表。法苑珠林四引大集经云:「布置诸宿曜辰,摄护国土,养育眾生。」此所以以一一之星视為神化而祈其吉凶也。然其本来之意味...

《佛学大辞典》 / 133字 / 2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