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条搜索结果

宝印

宝中之法宝也,又法印也,是诸宝中之实宝,坚固不坏,故名宝。印智度论四十七曰:「於诸法中法宝是实宝,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為利益。如经中说:佛语比丘:為汝说法,所说法者所谓法印,法印即是宝印,宝印即是解脱门。復次法印名為宝印昧。」楞严经曰:「此经名大佛顶悉...

《佛学大辞典》 / 465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法印也。法华玄义八曰:「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印。印之则是佛说,修之得道,无法印即是魔说。」见[法印]条。

《佛学大辞典》 / 56字 / 4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有二种相

谓菩萨能安世间有情无情种种苦恼之事。然心有广狭,根有胜劣,行有浅深,故分世间、出世间二种之别也。(有情恼,谓蚊虻蚤虱等。无情恼,谓风寒雨湿等。) 一、世间,谓菩萨以有漏心,依诸福业,安世间种种苦恼违逆等事,是为世间也。 二、出世间,谓菩萨但为利益一...

《三藏法数》 / 159字 / 4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四种授记

一未发心而与授记,或有眾生往来五道,诸根猛利,好乐大法,佛知是人自此过若干阿僧祇劫,发无上菩提心,又过若干阿僧祇劫修菩萨行,度无量眾生令住於菩提,又过若干阿僧祇劫成无上菩提,号字如是,国土如是,乃至灭后法住岁数如是等,是名未发心而与授记,是十位已前之种性地也。...

《佛学大辞典》 / 503字 / 4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懺摩

Kṣamaya,译曰忍恕请忍恕於人之辞。寄归传二曰:「懺摩乃是西音,身当忍义,(中略)口云懺摩,意是请恕。」然旧译家翻為悔。资持记中之曰:「梵云懺摩,此翻悔往。」见[懺悔]条。 又衣名。四分律开宗记末曰:「懺摩衣Kṣauma,野麻作衣也。」西域记二曰:「[宋-木+最]摩衣,...

《佛学大辞典》 / 132字 / 4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法眼净

分明见真諦谓之法眼净。通於大小乘言之。小乘為於初果见四真諦之理,大乘為於初地得无生法忍。增一阿含经一曰:「万天人得法眼净。」无量寿经下曰:「得清净法眼。」维摩经佛国品曰:「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大经慧远疏曰:「见四真諦,名净法眼。」註维摩经一:「肇曰法眼道,...

《佛学大辞典》 / 187字 / 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无常经

一卷,唐义净译。说老病死法之不可爱,后附五言颂十二首,七言颂四首,谓之无常偈。西天僧葬时颂之。

《佛学大辞典》 / 42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 《佛说迦旃延无常经》 / 本站介绍:生经

轨弘经

轨弘经者,弘传经教,必须具此轨。轨即轨范,亦轨则也。盖言弘经者,当以慈悲、忍辱、法空,法为之范则。故法华文句云:利物以慈悲为首,涉有以忍辱为基,说法以亡我为本;能行法,庶可自利而利他也。 一、慈悲室,谓弘经之人,当须具大慈悲,覆护一切众生。以大慈故,...

《三藏法数》 / 253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一切智

之一。见[]条。

《佛学大辞典》 / 10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通局四句

一、或局,谓佛说华严经,或局在娑婆世界内摩竭提国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梵语摩竭提,华言善胜。) 二、或通,谓佛说华严经,或通十方世界故也。 、或俱,谓佛说华严经,或在摩竭提国,及十方世界故也。 四、或泯,谓佛说华严经,处染净二相,皆尽同一法界故也。

《三藏法数》 / 119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金粟如来

维摩居士之前身為金粟如来。古来盛传此说,然不见经文之本据,或谓发迹经,思惟昧经说之,然二经皆不载於经录。维摩经会疏曰:「今净名,或云金粟如来,已得上寂灭忍。」谷响集一曰:「李善所着头陀寺碑,註引发迹经云:净名大士,是往古金粟如来。予(寂照)尝检藏中,不得此...

《佛学大辞典》 / 331字 / 4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贤十圣

大乘所立。仁王经上曰:「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源。」又曰:「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十住,十行,十迴向之位為贤。初地以上,乃至第十地之菩萨為十圣。至初地而初会於理,故得圣之名。俱舍论宝疏二十二曰:「依仁王经,地前為贤,地上名圣。经云圣十...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4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四寻思观

小乘俱舍之四善根位,修十六行相观,成实宗修无常观。而大乘之法相宗於此位修四寻思观与四如实观。是彼宗五位之第二加行位也。四寻思观者,於诸法有名,义,自性,差别之四种。名者,色受等之名也,义者,依名而詮之色受等体也,自性者,色受等各自之体性也,差别者,体中之种类差...

《佛学大辞典》 / 309字 / 4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鳩摩罗伽地

Kumāra-bhūta,又作鳩摩罗浮地,鳩摩罗浮多地。译曰童子地、童真地、童相地等。通為菩萨地之总称,别称初地或八地已上之菩萨。瓔珞本业经上曰:「鳩摩罗伽,秦言逆流,欢喜地。」是指初地已上。智度论二十九曰:「鳩摩罗伽地者。或有菩萨,从初发心断婬欲,乃至阿褥多罗菩...

《佛学大辞典》 / 316字 / 4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僧伽理事二和

梵语僧伽,华言和合众,谓与理和事和也。 一、理和,谓二乘之人,同断见、思之惑,同证无为之理,是名理和。(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事和,事和有六义,谓内凡外凡之僧,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是名事和。(内凡者,谓四善...

《三藏法数》 / 204字 / 4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阿闍世

又作阿闍貰。王名。旧称阿闍世。新称阿闍多设咄路Ajātaśatru,译曰未生怨。佛在世之顷,摩竭陀国王舍城之治者。父名频婆娑罗,母曰韦提希。韦提希怀胎时,相师占之,谓此儿生必害父,因之名曰未生怨。未生以前结怨之意也。西域记九曰:「阿闍多设咄路王,唐云未生怨,旧云阿闍世,...

《佛学大辞典》 / 504字 / 4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种发心

观无量寿佛经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种心,当得往生。(彼国者,西方安养净土也。) 一、至诚心,至,专也;诚,实也。谓此土众生,欲生彼国,当发专至诚实之心,正念真如,求愿往生,故名至诚心。 二、深心,谓求无上佛果,必须心契深理;欲契深理,必须厚种善根。涅...

《三藏法数》 / 193字 / 4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一、信忍,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信一切法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忍证,故名信忍。(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空观者,谓观一切法,性相皆空也。) 二、法忍,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

《三藏法数》 / 556字 / 4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数珠颗数

数珠功德经曰:「其数珠者要当须满一百八颗,如其难得。或為五十四颗,或二十七,或十四颗,亦皆得用。」陀罗尼集经二曰:「其数皆满一百八珠,或五十四,或四十二,或二十一,亦得中用。」金刚顶瑜伽念诵经曰:「念珠,分别有四种:上品最胜及中下。一千八十以為上,一百八珠為最...

《佛学大辞典》 / 435字 / 3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有种种之忍。见[忍]条。

《佛学大辞典》 / 12字 / 3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五菩提

一、发心菩提,為阿耨多罗菩提而发心者。二、伏心菩提,制伏烦恼而行诸波罗蜜者。、明心菩提,观察诸法而行般若波罗蜜者。四、出到菩提,於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故得无生法忍而出界,到一切智者。五、无上菩提,坐於道场,断烦恼之缘习,得阿耨多罗菩提者。见...

《佛学大辞典》 / 117字 / 3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净秽四句

净秽者,谓佛说华严经,或在清净之土,或在秽恶之土也。 一、唯染,染即秽染,谓佛于娑婆世界摩竭提国等处而说是经,隐覆净相,故名唯染。(梵语娑婆,华言能忍。梵语摩竭提,华言善胜。) 二、唯净,净即清净。谓佛于华藏世界而说是经,其地金刚,无有染相,故名唯净。 、...

《三藏法数》 / 191字 / 3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忍五忍六忍之中各有信忍。见[忍]条。

《佛学大辞典》 / 18字 / 3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誓扶习生

又曰扶习润生。台家之所谈。言於通教十地中第九之菩萨地,以誓愿扶见思之习气,受界之生,以度眾生也。以於十地中第七之已办地,既断见思之正使已,不能受生於界六道而度眾生,将以何者满利他之行?若藏教之菩萨,祇百劫之间,不断一毫之见思(唯制伏之),故可以之而受生,...

《佛学大辞典》 / 395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减缘减行

缘者,指上界四諦与上二界四諦之八諦。行者,指欲界四諦下十六行相与上二界四諦下十六行相之十二行相。自声闻乘四善根之初至忍法之上忍,连环普观此上下八諦之十二行相,同自中忍之位,一行减之,遂至留苦或道等之一行相,谓之减行,每减其四行相自减一諦,故谓之减缘。其所以...

《佛学大辞典》 / 421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迹门十妙

(一)境妙,境即理境。谓十如是等境,心佛及眾生是无差别不可思议也,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等是也。此有六境:一、十如之境,二、十二因缘之境,、四諦之境,四、二諦之境,五、諦之境,六、一諦之境。(二)智妙,智即全境而起之智。以境妙...

《佛学大辞典》 / 559字 / 3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加行位

唯识宗五位之第二。於十迴向之终,修四寻思四如宝之愿,得煗,顶,,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之位也。為入於见道,正通达於真理之方便加行分际,故名為加行位。即四道中之加行道也。唯识论九曰:「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又曰:「煗顶世第一法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

《佛学大辞典》 / 142字 / 3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七贤位之第六,四善根之第位名也。於四諦之理忍可决定而不动之智,谓之忍,其智谓之法。俱舍论二十曰:「此顶善根,下中上品渐次增长至成满时,有善根生,名為忍法。於四諦理能忍可中此最胜故。」

《佛学大辞典》 / 84字 / 3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懺悔

止观七曰:「懺名陈露先恶,悔名改往修来。」然懺為梵语懺摩Kṣamayati之略,而非汉语,故台宗之子弟不取之。四明之金光明经文句记曰:「懺悔二字,乃双举二音。梵语懺摩,华言悔过。」悔过之译,不叶本义。懺摩者请他忍恕之义也。又谓发露已犯罪,则梵语提舍那矣Deśayati或Deśan...

《佛学大辞典》 / 440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内凡

未得真证以来,总名凡夫,此中分内外二种。得似解之位為内凡,未得似解之位為外凡。小乘以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之贤位為外凡。软、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為内凡。大乘之行位,以十信之位為外凡,十住已上之贤位為内凡。天台之六即,观行即以前為外凡,相似即為...

《佛学大辞典》 / 188字 / 3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八智

此係入於见道观四圣諦而生,无漏之法忍法智也。名曰十六心。唯识宗谓十六心悉為见道,俱舍宗谓前十五心為见道,后一心為修道,八忍八智者,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集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灭法忍,灭法智,灭类忍,灭类智,道法忍,道法智,道类忍,道类智是也...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Kṣā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於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同十一曰:「於法实相安住為忍。」藏法数五曰:...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品四善根

声闻,独觉,佛乘之善根也。此中声闻与部行独觉之二者,转於煗,顶,二善根已生之位,而得无上正觉也。彼若得忍,则无成佛之理,何则,彼已超脱恶趣故不能為利物化生往於恶趣也。煗顶忍之者,转得為独觉,以彼不须利生之化用故也。其次麟角独觉与佛,於煗等四善,无移转之理,...

《佛学大辞典》 / 161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顺分

顺為顺益之义,分為部分之义。顺益其所顺法之部分名為顺分。此有种:一顺福分,為感世间可爱之果之有漏善根。五戒十善等法是也。二顺解脱分,解脱為涅槃。為定能感涅槃果之有漏善根。此善生巳,则使彼有情名為身中有涅槃之法,若闻说生死有过,诸法无我,涅槃有德,身之毛竪,悲...

《佛学大辞典》 / 472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智目

智犹如目。玄义二曰:「智為行本。因於智目起於行足。目足及境法為乘。乘於是乘入清凉池。」同四曰:「智目行足,到清凉池。」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八人地

通教十地之第地也。人者忍也,乘之人同自世第一法入於十六心见道,正断见惑之八忍位也。止观六曰:「八人者,八忍也。从世第一法入无间昧,故名八人。」大乘义章十四曰:「具修八忍,名八人地。」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3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十种修昧法

一、摧折我慢,我即我见,慢即憍慢。谓修行之人,当先摧灭我慢之心,而于佛法僧宝及一切众生之前,皆起恭敬也。 二、知恩念报,谓修行之人,当知天地盖载、国王水土、父母养育、师长训诲,皆有恩德,于一切时念念不忘,以报其恩也。 、心无嫉妒,谓修行之人,摄化有情,心...

《三藏法数》 / 412字 / 3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韦提得悟

韦提希闻观经之说法而开悟无生法忍也。观无量寿经曰:「说此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廓然大悟,得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菩提心,愿生彼国。」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3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顶法

又曰顶位。四善根之一。四善根中煗,顶之二者為动善。忍,世第一之二者為不动善。是动善中之最极犹如人之顶也。故名顶法。俱舍论二十曰:「动善根中此法最胜如人顶,故名為顶法。或由此是进退两际如山顶,说名為顶。」唯识论八曰:「寻伺位极,故復名顶。」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不起法忍

又云无生法忍。不起者即无生也,断见惑而生空理,所谓得无生法忍也。空理者无生无起,故云无生法,又云无起法。忍者忍可决定此无生无起之空理也。维摩经佛国品曰:「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同注云:「肇曰:忍即无生慧也。以能堪受实相,故以忍為名。得此忍则无取无得,心相永灭,...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法轮

真諦藏,及论宗嘉祥,法相宗玄奘所立。判一代教於法轮也。

《佛学大辞典》 / 27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二根

一、利根,修佛道根性之锐利者,二、钝根,修佛道根性之纯弱者。无量寿经下曰:「诸明利,其钝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计无生法忍。」 又一、正根,二、扶根。扶根又名扶尘根,浮尘根。我等所见及之血肉所成之五根也。此唯為正根之依处,更无发识取境之用,眼如葡萄,耳如卷...

《佛学大辞典》 / 215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羼提

Kṣānti,六度之一。译曰辱。屈辱,堪苦难也。智度论十四曰:「羼提秦言辱。」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3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廓然大悟

朗悟真理也。观无量寿经曰:「廓然大悟,得无生。」

《佛学大辞典》 / 23字 / 3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善恶

判善恶之性经论诸师之说种种不一,菩萨瓔珞经以顺理為善,违理為恶。经下曰:「一切眾生识始起一想住於缘,顺第一义諦起名善,背第一义諦起為恶。」大乘义章七曰:「顺名為善,违名為恶。」同十二曰:「顺理名善,违理名恶。」法界次第上之下曰:「善顺理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

《佛学大辞典》 / 1135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四波罗蜜菩萨

金刚界大日如来之四亲近女菩萨也。是皆由大日如来流出,為四方四佛能生之母。一金刚波罗蜜菩萨,為黑青色,左手莲华上有函,右手结阿閦如来之印。金刚者,金刚坚固菩提心也。此菩萨為东方阿閦如来能生养育之母。二宝波罗蜜菩萨,為白黄色,左手莲华上有宝珠,右手持四角金轮,宝者...

《佛学大辞典》 / 246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羼底僧訶

Kśāntisimha,比丘名。译曰师子。见慈恩传二。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诸法无我

法印之一。

《佛学大辞典》 / 6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八福生处

谓修五戒十善,兼行布施,福业优劣不等,故感报所生之处,则亦高下不同,故名八福生处。(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不邪见也。) 一、人中富贵,人中富贵者,谓天地所生,惟人...

《三藏法数》 / 638字 / 3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涅槃寂静印

法印之一。一切眾生起惑作业流转於界,故佛说涅槃寂静之法,使得离生死,至於寂灭也。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3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法印

妙法之印璽也。妙法真实,不动不变,故称為印。又妙法如王印通达无碍,谓之印,又為证明佛之正法者,故曰印。又為诸佛诸祖互相印可,心心相传之法,故曰法印。该摄佛法,而立种之法印,称曰法印。智度论二十二曰:「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问何等是佛法...

《佛学大辞典》 / 289字 / 3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四善根

煗,顶,,世第一法之四加行法也。见[加行位]条。

《佛学大辞典》 / 21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六尘说法

佛以色声等六尘而说法,眾生以眼等六根而悟解也。然六尘通他之佛土而言之,若就此土而论,则仅色声法之尘而已,如眼见经卷而悟解者,色尘说法也,耳闻金口之声教而悟解者,声尘说法也。意思惟法而悟解者,法尘说法也,其中此土之眾生,尤以耳根锐利,偏用声尘而说法。无量寿经上...

《佛学大辞典》 / 326字 / 3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文殊悔过

文殊菩萨所说之懺悔法也。佛在耆闍崛山,新学菩萨蔽于狐疑,有如来齐光照燿菩萨,為之请问文殊。文殊為说懺悔,随喜,请法,兴供,迴向,发愿之诸法,彼等皆得无生法忍,佛遥闻而讚嘆之。见文殊悔过经。

《佛学大辞典》 / 81字 / 3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九遍知

见修无学之道中,特於见修道所断烦恼等之断,建立九种之区别也。盖徧知為於四諦之境周徧知之之意。虽以智為其性,然今非称智為徧知。乃以因此徧知而断烦恼之故,於果附以因之名,名断為徧知。所谓断徧知是也。 俱舍论光记二十一云:「断徧知,谓诸断择灭為体。徧知是智,即是断...

《佛学大辞典》 / 1094字 / 3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人有五苦

一、母人怀妊,从死得生,谓人托胎,居母腹中,生脏之下,熟脏之上,迫迮倒悬,苦痛无量;及至出胎,热风触身,如履刀剑,失声大叫,顿昧前因,是为生苦。 二、老人颜色败坏,谓人老年,发白齿落,目昏耳聩,四大不调,百节疼痛,头低腰屈,起坐呻吟,是为老苦。(四大者,地大...

《三藏法数》 / 269字 / 3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伊字

梵书(伊字)」之形為纵,譬物在异时為体之别。如花与实。涅槃经二曰:「何等名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目,乃得成伊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法各异亦非涅槃。」

《佛学大辞典》 / 116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即悟无生

谓往生极乐者,即时得无生法忍之悟也。安住於无生之理而不起诸惑,是曰无生法忍。观无量寿经曰:「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眾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

《佛学大辞典》 / 88字 / 3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俱舍四善根

一煗法,总相念住后念所生之善根,名煗法。有下中上品,皆具观苦集等四圣諦修苦空等十六行相之位也。煗者,圣火之前相,圣火譬见道之无漏智。其圣火将生之前相,略兆暖意之位也。入此位,虽退堕所得之煗法,或断善,造无间之业,堕於恶道,然流转不久,必到涅槃。二顶法,煗法上...

《佛学大辞典》 / 582字 / 2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菩萨本业瓔珞经就菩萨之所位说六位之法忍

《佛学大辞典》 / 20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种忍行

一、身忍行,谓菩萨修行时,舍身命财,无有吝惜。虽被割截身体,而能忍受,是名身忍行。 二、口忍行,谓菩萨修行时,虽被人轻嫌打骂,闻已能忍,不起斗诤,是名口忍行。 、意忍行,谓菩萨修行时,虽被人毁訾骂辱,嗔恚呵责,闻已能忍,不起忿恨之心,是名意忍行。

《三藏法数》 / 113字 / 2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涅槃印

具曰涅槃寂静印。法印之一。佛决定而说涅槃寂静之理,使眾生离烦恼生死。為涅槃寂静之法印,经中有此法印者,為真实之佛说。犹如世之印契也。又保证得涅槃证果之印契也。大集经五十曰:「若有眾生為我出家,剃除鬚髮,被服袈裟,设不持戒,彼等悉已為涅乐印之所印也。」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2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一、教法,释迦一代所说之十二分教是也。二、行法,依教修行之四諦十二因缘六度等是也。、证法,依行证果之菩提涅槃二果是也。此者,该收一切之佛法也。十地论曰:「第二大愿有种:一切诸佛所说法轮皆悉受持者,谓教法,修多罗等,书写供养读诵受持為他演说故。摄持一切佛...

《佛学大辞典》 / 253字 / 2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梵语Jñāna,闍那,若那。於事理决断也。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於境决断,说之為智。」唯识述记九曰:「言智以决断故。」

《佛学大辞典》 / 59字 / 2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四善根中之忍法位有上中下品,最初之位曰下忍。具修十六行相之位也。见[忍法]条。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2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耐而為善事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诸恶道减少,善者增益。」

《佛学大辞典》 / 29字 / 2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观门

仁王经谓贤十圣之行法為十观门。配之於五忍则於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各有上中下忍,為十二,又加寂灭忍之下忍為十。修此十观门者為大法王,宜如佛供养之也。仁王经受持经曰:「大牟尼言:有修行十观门,诸善男子,為大法王,从习忍至金刚顶皆為法师,依持建立,...

《佛学大辞典》 / 143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律师

一、本毗尼藏,梵语毗尼,华言律。谓为律师者,必本于毗尼,讽诵通利,句义辩习,文字不忘,然后可以教授于人,所以称之为律师也。 二、坚持不杂,谓为律师者,当怀惭愧,坚持法律,于毗尼藏所有文句义疏,悉皆通达;若有问者,次第而答,不相杂乱,所以称之为律师也。 、受...

《三藏法数》 / 186字 / 2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7日

佛母出生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

二十五卷,赵宋施护译。有十二品,与[道行般若经]同本。

《佛学大辞典》 / 25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法忍

见[忍]条。

《佛学大辞典》 / 7字 / 2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

在色者二缘和合,在心者四缘和合时,阿赖耶识所持之种子,生现行。是本有种子生果之功能也。此谓之种子生现行。其现行之法,必随所应而薰种子,其薰之种子,即新薰种子也。此谓之现行薰种子。应知此时有法,成二重之因果。法者:一為能生之种子,二為所生之现行,為所薰之种...

《佛学大辞典》 / 247字 / 2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仁王经所说菩萨之位。见[]条。

《佛学大辞典》 / 15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佛母般若经

佛母出生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之略名。

《佛学大辞典》 / 18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天台所立迹门十妙中之法妙,即轨也。以法可為轨范,故名轨。一、真性轨,无虚偽谓為真,不改谓為性,指真如实相之本体也。二、观照轨。指观达真性之智慧也。、资成轨,指资助观照之智而使开发真性之万行也,是如次第有境智行者。此轨不一不异,不纵不横,如伊字之...

《佛学大辞典》 / 260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四加行

唯识五位中第二之加行位。有煗,顶,,世第一法之四种差别,故曰四加行。见[加行位]条。

《佛学大辞典》 / 37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思益经四忍法品谓「菩萨有四法,出毁禁之罪:一得无生忍,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不生也,菩萨证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二得无灭法忍,一切诸法本為无生,故今亦无灭,菩萨证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得因缘忍,一切诸法皆依因缘之和合而生,无有自性,菩萨证忍此法,则...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四曼

是真言所立大中之相大也。為大,法,羯之四种曼荼罗。此四相圆融相即事相谓之四曼相即。又曰四曼不离。见[曼荼罗]条。

《佛学大辞典》 / 52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无生法忍

略云无生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於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於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宝积经二十六曰:「无生法忍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忍故。」註维摩经一曰:「肇曰:无生忍,同上不起法忍法忍即慧性耳。见法无生,心智寂灭,堪受不退,故名无...

《佛学大辞典》 / 183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法道界

本尊之身与真言及印,曰法道,此法之界畔,曰法道界。言真言行者,於此法界内修行,不可越此界畔也。大日经密印品曰:「不越法界道界,圆满地波罗蜜。」义释十曰:「此明力故,能满诸地,能令修者得现法,谓成就有法,谓本尊之身真言及印等。此法具,即得成就也。...

《佛学大辞典》 / 151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法忍

甚深之法忍也,法忍忍五忍十忍等种种浅深差别。无量寿经上曰:「其闻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又曰:「心以法缘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见[忍]条。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戒定慧

者称為学。戒者防身之恶。定者静心之散乱。慧者去惑证理也。五灯会元曰:「法要有:曰戒定慧。唐宣宗问弘辨禪师曰:云何名戒?对曰:防非止恶谓之戒。帝曰:云何為定?对曰: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帝曰:云何為慧?对曰: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名慧。」名义集四曰:「防非...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2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摩蹬伽仙人

往昔有仙人名摩蹬伽,形极丑陋,修得五通,坐禪於山中。有婬女触王怒被驱出,入山见仙人。念我今被驱出,是不祥事。若还此不祥,我当吉祥。乃取粪汁洗灌仙人,仙人受不生瞋恨,婬女后还為王所宠。又有一国师亦哀恼,婬女语曰:以不吉祥还仙,必还吉祥。国师依言以粪汁洗仙,仙復...

《佛学大辞典》 / 202字 / 2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法忍

见[]条。

《佛学大辞典》 / 6字 / 2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性横修纵

台家所说法报应之如来,正了缘之佛性,行智理之法,法般解之德等,在圆教為不纵不横,在别教為纵横差别,约之於性修因果二门,而谓之性横修纵,因纵果横。性横修纵者,就德明之,则此齐為性德,般若解脱之二德不更為智断之修用,法自立,互不相融,如帝王之鼎立,...

《佛学大辞典》 / 649字 / 2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九徧知

见修无学之道中,特於见修道所断烦恼等之断,建立九种之区别也。盖徧知為於四諦之境周徧知之之意。虽以智為其性,然今非称智為徧知。乃以因此徧知而断烦恼之故,於果附以因之名,名断為徧知。所谓断徧知是也。 俱舍论光记二十一云:「断徧知,谓诸断择灭為体。徧知是智,即是断...

《佛学大辞典》 / 1094字 / 2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法相四善根

法相大乘於真唯识观之前加行,依明得定,明增定,印顺定,无间定之四定,而发四寻思四如实之观智,如其次第,為煗,顶,,世第一法之四善根。见[四寻思观]条。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2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十不二门

荆溪尊者释法华玄义所明之本迹十妙,立十种不二门,归结之於一念之心,以示观法大纲,发其深意。今以其本迹十妙与不二门之相摄列之如图。一、色心,有形质碍之法,而无知觉之用者,名為色,无形质而有知觉缘虑之用者,名為心。二、内外,眾生诸佛及依报名為外,唯自己之心法名為内...

《佛学大辞典》 / 607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四法印

法印而加苦法印(说一切有為法皆苦者),曰四法印。

《佛学大辞典》 / 24字 / 2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观无量寿经得益分

唐善导观经疏科一经為五段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得益分,第四王宫流通分,第五耆闍分。得益分者,十六观之正宗说终后,说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得见西方净土及弥陀尊,韦提希得无生法忍,五百侍女各发无上菩提心之利益一段也。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2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仁王经所说。一伏忍,别教菩萨,於十住十行十迴向贤间,未断烦恼种子,而制伏之不使起之位也。二信忍,於初地至地间,既见法性而得正信之位也。顺忍,於四地至六地间顺菩提道而趣向无生果之位也。四无生忍,於七地至九地间悟入诸法无生理之位也。五寂灭忍,於第十地及妙觉间...

《佛学大辞典》 / 321字 / 2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四处十六会

四处者一為王舍城之鷲峰山,二為舍卫国之给孤独园,為他化自在天宫,四為王舍城竹林精舍之白鷺池。十六会者,第一会有四百卷。说於鷲峰山。第二会自四百一卷至四百七十八卷之七十八卷,说於鷲峰山。与第一会大同,罗什译之摩訶般若,无罗叉之放光般若,竺法护译之光讚般若,同為...

《佛学大辞典》 / 859字 / 2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茅盖头

言有一把茅,作个草菴,盖在头上,以蔽风雨也。传灯录曰:「云居问洞山: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闍黎向后有一把茅盖头。」六祖坛经曰:「汝向去有把茅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竹窗随笔曰:「余单丁行脚时,饥渴,冲寒暑,备歷诸苦,今幸得把茅盖头。」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2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九种大禪

九种之大乘禪也。此為不共於外道二乘而菩萨所修之禪定:一、自性禪,二、一切禪,、难禪,四、一切门禪,五、善人禪,六、一切行禪,七、除烦恼禪,八、此世他世乐禪,九、清净净禪是也。原出於菩萨地持经第六方便处忍品,為羼提波罗蜜中之分类,名為自性忍乃至清净忍,天台於法...

《佛学大辞典》 / 1519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法展转因果同时

相宗谈万法之缘起,第八识之种子,待眾缘和合而现行。是曰种子生现行。其种子与现行之因果,非前后异时,而全為同时。一方现行,正在现行,同时又直以种子薰於本识,是现行种子也。此现行薰习种子因果亦全同时。此种子為缘所扶,於同时生现行,现行又同时薰习种子,者展转為因為...

《佛学大辞典》 / 119字 / 2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诸法无我印

见[法印]条。

《佛学大辞典》 / 8字 / 2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闻名得

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第十四。使闻弥陀名者皆得无生法忍悟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眾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2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十度

十度一一各有行:一、施度之行,财施,法施及无畏施也,二、戒度之行,摄律仪戒(持佛戒律具眾威仪),摄善法戒(所作善法,悉皆摄持),饶益有情戒也。、忍度之行,耐怨害忍(无返,报心),安受苦忍,諦察法忍(审法性虚幻,超绝生灭)也。四、进度之行,被甲精进,...

《佛学大辞典》 / 340字 / 2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之一。眾生也。见[]条。

《佛学大辞典》 / 14字 / 2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辱地

有生法之二忍。生忍者,忍有情瞋骂捶打等之凌辱也。法忍者,忍寒热风雨飢渴老病等之非情祸害也。於此二法能安然不动,故名忍辱地。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菩萨摩訶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2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念佛

念佛有总别之分。就总言之,有种,一称名念佛,口称佛名也。二观想念佛,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德也。实相念佛,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也。此於往生要集配对定散有相无相,而為四种:一定业念佛,即上之观想念佛也。二散业念佛,即上之称名念佛也。有相念佛,即上之...

《佛学大辞典》 / 542字 / 2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东山法门

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俱住黄梅东山,引接学人。故云:宋高僧传八曰:「昔魏末有天竺沙门达摩者,得禪宗妙法。自释迦佛相传,授以衣鉢為记。隐於嵩山少林寺。寻卒,以法付慧可,可付璨,璨付道信,信付与信俱住东山,故谓其法為东山法门。」

《佛学大辞典》 / 101字 / 2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十种

见[轨]条。

《佛学大辞典》 / 7字 / 2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佛种姓

佛之种族也,名继绍佛道者。维摩经佛道品曰:「示入下贱而生佛种姓中,具诸功德。」同註:「什曰:佛种姓即是无生。肇曰:得无生必继佛种,名生佛种姓中也。」无量寿经上曰:「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同净影疏曰:「法界诸度是佛种姓。」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心无所住

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汝若欲了了识无所住心时,正坐之时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过去事已过去,而莫思量。过去心自绝,即名无过去事。未来事未至,莫愿莫求,未来心自绝,即名无未来事。现在事已现在,於一切事,但知无着。无着者,不起憎爱心,即是无着。现...

《佛学大辞典》 / 258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

观眾生十相

维摩居士依文殊菩萨之问:说十种之眾生观:一如见幻师所现人,菩萨观眾生為若此。二如智者见水中月。如於镜中见其面像。四如热时炎。五如呼声响。六如空中云。七如水聚沫。八如水上泡。九如芭蕉坚。十如电久住。十一如第五大。十二如第六阴。十如第七情。十四如十入。十五...

《佛学大辞典》 / 244字 / 2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