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 条搜索结果

七觉

又曰七菩提七觉支。俱舍论谓之七等觉支。七科道品中之第六也。觉有觉了觉察之义。此為使定慧均等之法,故名等觉。觉法七种,故曰支,或曰。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之真偽。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行真法。 叁,喜觉支,心得善法即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

《佛学大辞典》 / 397字 / 6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八识

一、眼识,谓眼以色为缘,而生眼识。眼识依根而生,眼根因识能见,而能见者,是名眼识。 二、耳识,谓耳以声为缘,而生耳识。耳识依根而生,耳根因识能听,而能听者,是名耳识。 叁、鼻识,谓鼻以香为缘,而生鼻识。鼻识依根而生,鼻根因识能嗅,而能嗅者,是名鼻识。 四、舌...

《三藏法数》 / 714字 / 6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百小乘

小乘五百部。见[五百部]条。

《佛学大辞典》 / 14字 / 6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戒律

五戒十善戒乃至二百五十戒等,防止佛徒邪非之法律也。梵语尸罗,Śila译曰戒,防非止恶之义。梵语优婆罗叉U alakṣa,译曰律(净影),梵语毘尼Vinaya,译曰律(南山),法律之义。汉灵帝建寧叁年,安世高首出义决律二卷。次有比丘诸禁律。魏世天竺叁藏曇摩迦罗到许洛。慨魏境僧无...

《佛学大辞典》 / 585字 / 5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六十四书

印度所行之一切外典也。佛本行集经十一曰:「一、梵天所说书,Brāhmī(今波罗门书正十四音是)。二、佉卢虱吒书,Kharoṣṭī(隋言驴唇)。叁、富沙迦罗仙人说书,Puṣkarasārī(隋言莲华)。四、阿迦罗书,Aṅgali i(隋言节)。五、懵伽罗书,Vaṅgali i(隋言吉祥)。六、耶懵尼...

《佛学大辞典》 / 1921字 / 5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识二

论云:于六识中,一成相,一成见,故名识二。 一、相,谓于眼等六识,各各变异,成色等种种诸相,是名相。(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二、见,谓眼等六识,各能了别诸尘境界,是名见

《三藏法数》 / 97字 / 5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北宗

禪自初祖达磨至五祖弘忍為一味。弘忍之下南北二宗。六祖慧能之宗风,行於江南,故為南宗之祖,神秀禪师之行化,盛於北京,故谓為北宗之禪。此中至后代极其隆盛者,為南宗。五家七宗之派,亦属此下。

《佛学大辞典》 / 83字 / 5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空见

拨无因果之理之邪见。诸见中空见之过最重。又着於空法之见。无上依经上曰:「若有人执我见,如须弥山大,我不惊怖,亦不毁呰。增上慢人,执着空见,如一毛髮作十六,我不许可。」楞伽经叁曰:「我说寧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止观十上曰:「天竺诸见,空见最重...

《佛学大辞典》 / 225字 / 5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段食

梵名Piṇḍa,四食之一,旧译云搏食或团食,吾人常用之食物也。香味触為体,段段受用,以资益身,故云段食。俱舍论十曰:「香味触叁,一切皆為段食自体,可成段别而饮噉故,谓以口鼻受之。」义林章五本曰:「段者段,受之能持身命。旧云团者,可摶可握,立為团食,...

《佛学大辞典》 / 142字 / 5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部

谓见道苦集灭道之四諦及修道也。大毘婆沙论第五十一曰:「部有五无六。圣者见道现在前时,断见所断,后若修道现在前时,断修所断。异生修道现在前时,总断五部。」但五部通叁界各立之。又一切烦恼,皆属此五部。 又即小乘五部也。佛灭后百年,付法藏第五世,优婆毱多之下有弟子五...

《佛学大辞典》 / 184字 / 5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一寂

谓寂灭一理也。五教章上曰:「一相一寂。」冠註曰:「一相一寂,即一事一理。」止观大意曰:「於一寂理,不。」

《佛学大辞典》 / 50字 / 5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十四心断结

谓叁藏教菩萨,扶惑润生,历劫具修六度梵行,饶益有情。最后至于菩提树下,一念相应慧发真无漏之时,以八忍、八智、十六心、九无碍、九解脱、十八心,顿断见、思习气,而成正觉。故云叁十四心断结也。(叁藏教者,即经律论叁藏也。扶惑润生者,谓此教菩萨,虽已离见、思之惑,为...

《三藏法数》 / 832字 / 5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四法界

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法,轨则也,界有性、二义。若约事说,界即是义,谓随事别故也;若约理说,界即是性义,谓诸法性不能变易故也。以此性、互相交络,则成理事无碍法界。以理融事,一一融通,则成事事无碍法界也。 一、事法界,谓诸众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

《三藏法数》 / 235字 / 5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军荼梨金刚曼荼罗

若欲受持军荼利法,应先画其像。徧身青色,两眼俱赤,揽髮成髻,其头髮之色,黑赤交杂,如叁昧火焱,张眼大怒,上齿皆露,以咬下唇,作大瞋面。有二赤蛇,两头相交,垂在胸前,仰头向上。其两蛇之尾,各穿像耳,尾头垂下至肩上。其二蛇之色,如黄侯蛇,赤黑间错,其像有。八臂手,...

《佛学大辞典》 / 536字 / 5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七声觉

七觉支也。涅槃经十一曰:「有七圣觉故名圣人。」见[七觉支]条。

《佛学大辞典》 / 29字 / 5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南宗

自初祖达磨倡禪至五祖弘忍為一味。弘忍弟子,有慧能神秀二弟子,南北二宗。慧能於江南布化,故云南宗。神秀入洛阳而其道盛,故云北宗。此中至后世极隆盛者,南宗也。五家七宗之派悉属於此下,因此后世以南為禪之正宗,以慧能称六代之祖。

《佛学大辞典》 / 100字 / 5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见相

起信论叁细相之一,亦名转相。第一之业相一转而成能见之相者,当於阿赖耶识之见。起信论曰:「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同义记曰:「第二能见相,即是转相,依前业相,转成能见。」 又四中见之二。

《佛学大辞典》 / 95字 / 5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八万四千尘劳

八万四千尘劳者,尘即染污之义,谓种种邪见烦恼,能染污真性也。劳即劳役也,谓众生被邪见烦恼,劳役不息,轮转生死,无有尽时。论其尘劳,根本不出十使。于十使中,随以一使为头,则九使为助,遂成一百;约叁世各有一百,共成叁百;而现在世一百时促,不论相助,于过去、未来二...

《三藏法数》 / 329字 / 5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月轮观

胎藏界為开自心八叶之佛身,以干栗驮耶即肉团心之八,观為八叶之莲华。金刚界一以满月圆明之体与菩提心相类故,一為开自心之十六菩萨,亦以肉团心观為十六之月轮。月之十六者,晦夕日月相并之际,月光為日光所夺,全行隐去,若於日月一相过之后。月光必少现。以此小合於...

《佛学大辞典》 / 766字 / 5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一念叁千

天台宗之观法,观一念之心而具叁千诸法也。一心叁观,北齐慧文禪师於中论发之。一念叁千,天台大师於法华经发之。叁千者,地狱,饿鬼,畜生,阿罗修,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境界為界,据由圆融之妙理。此十界互具十界,则相乘而為百界,百界一一有性,相,体,力,作,因...

《佛学大辞典》 / 263字 / 5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七十五法

小乘俱舍宗立一切法為七十五,摄為五类:一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有法四十六,心不相应行法十四,无為法叁也。 第一色法十一RūPāṇi,之為叁种:一五根,二五境,叁无表色也。 五根者:一、眼根Cakṣur indriya,二、耳根Śrotra indriya,叁、鼻根Ghrāṇa iudriya,四、舌根J...

《佛学大辞典》 / 2493字 / 5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七流

流者,即见、思二惑也。此惑能漂流众生,入生死海故也。谓四果之人,因修四谛之法,能断见、思之惑,而不流转叁界,故有七流之义焉。(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别曰见惑;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起诸贪爱,曰思惑也。四果者,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三藏法数》 / 684字 / 5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香楼

佛火葬时,置宝棺之楼。后涅槃经下曰:「尔时一切大眾,所集微妙香木,积高须弥。芬馥香气,普熏世界。相重密次,成大香楼。(中略)是时天人大眾,将欲举棺置香楼上。(中略)渐渐荼毘,经于七日,焚妙香楼,尔乃方尽。」

《佛学大辞典》 / 90字 / 5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说罪

於说戒日或自恣日以自己所犯之罪科向他说之。所谓自首请恕也。梵曰阿鉢底鉢喇底提舍那Ā ati ratideśana,义净叁藏译為说罪,旧言懺悔。寄归传二曰:「梵云阿鉢底鉢喇底提舍那,阿鉢底者罪过也。鉢喇底提舍那即对他说也,说己之非,冀令清净。自须各依局,则罪灭可期。若总相谈...

《佛学大辞典》 / 142字 / 5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须陀洹

Srota-ā auna,具称须陀般那,窣路多阿半那,窣路陀阿鉢囊。旧译入流,至流,逆流,沟港等。新译预流。声闻四果中初果之名也。入流者,初入圣道之义,逆流者,违背於生死之流也。断叁界之见惑,即得此果。大乘义章十七本曰:「须陀洹者是外国语。义释有叁:一当名正翻。名修无漏...

《佛学大辞典》 / 427字 / 5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十七道品

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正道。总而合数为叁十七道品。四念处大小乘名有异。观身不净。观受有苦。观心生灭。观法无我。是小乘四念处。观身如虚空。观受内外空。观心但名字。观法善恶俱不可得。是大乘四念处。四正勤。恶法未生方便令不生。名一正勤。恶法...

《法门名义集》 / 246字 / 5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种子识六义

种即能生之义也。谓于八识之中,随一识起时,能生一切善恶之法,故名种子识。(八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也。) 一、刹那灭义,梵语刹那,华言一念。谓眼等诸识种子,一念才生,生则随灭,念念不停,刹那变异;耳鼻舌身意等诸识种子,各各...

《三藏法数》 / 488字 / 5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梵语駄都Dhātu,译曰界。差别之义。彼此之事物,差别而无混滥也。大乘义章八末曰:「界别為界,诸法性别,故名為界。」止观五上曰:「界名界别。」 又性之义。谓事物固有之体性。大乘义章八末曰:「经名為界,亦名為性。」止观五上曰:「界名界别,亦名性。」俱舍光记一曰:「...

《佛学大辞典》 / 376字 / 5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琰魔

Yama-rāja,又作炎摩、燄摩、阎魔、琰摩、爓魔、阎摩罗、阎摩罗社、琰摩逻闍、阎罗等。译曰缚。缚罪人之义。又曰双世。彼於世中,常受苦乐二报之义。又曰双王。兄妹二人并王之义。又曰平等王。平等治罪之义。地狱之总司也。玄应音义二十一曰:「燄摩或作琰摩,声之转也。旧云阎罗...

《佛学大辞典》 / 520字 / 5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化身

佛叁身之一。又名应化身,变化身。為眾生变化种种形之佛身也。有广狭二门,广门之化身者,谓对二乘凡夫示现之种种佛身,及六道异类之身,总為化身也。佛地论七曰:「变化身者,為欲利益安乐眾生,示现种种变化事故。」成唯识论十曰:「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

《佛学大辞典》 / 363字 / 5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月光童子

又曰月光儿。其父德护為摩揭陀国王舍城之长者,不信佛,听六师之言,作火坑欲害佛,其子月光童子諫止之,亦不听。后见佛到,火坑变而為凉池,心大悔责。归佛,得须陀洹果。佛与月光童子以成佛之记。且说佛灭后当作支那国王,兴隆叁宝。德护长者经下曰:「又此童子,我涅槃后,於未...

《佛学大辞典》 / 514字 / 5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香华

香与华俱為供养佛者,六种供养之二。法华经序品曰:「香华伎乐,常以供养。」后涅槃经举如来荼毘之式曰:「大眾各持无数香华宝幢幡盖供养。」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5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境

一、性境,性即实之义也。谓眼识乃至身识及第八识等所缘色等实境,相不起名,言无筹度心,是名性境。 二、独影境,影即影像,是相异名。谓如第六识缘空华、兔角,及过去未来等所变相,无种为伴,但独自有,是名独影境。 叁、带质境,带即兼带,质即体质。谓以心缘心也。...

《三藏法数》 / 160字 / 4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揣食

四食之一。又作团食。揣摶字通。以手握食為丸而食之也。是印度人之食法,指欲界中一切之食物。印度人手握饭与菜纳之於口中也。新译曰段食。段段而食之义。註维摩二曰:「生曰:凡欲界食,谓之揣食。揣食者,揣握食也。」同净影疏二曰:「揣食者,即揣握之食也。」康熙字典曰:...

《佛学大辞典》 / 219字 / 4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无垢大乘经

一卷,唐不空译。佛,住安乐世界,為观自在菩萨初说叁十八吉祥如来之名号,次说吉祥天女之一百八名。為十二契讽称之,十二段之曲谱。故云。

《佛学大辞典》 / 58字 / 4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七八行

七觉支,八正道之行法也。

《佛学大辞典》 / 11字 / 4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火葬

天竺四葬之一。梵语曰荼毘。又曰闍维Jhā ita,译為焚烧。谓以火烧之也。经中所谓全身舍利者埋葬也,身舍利者火葬之结果也,佛取火葬。后涅槃经下曰:「尔时如来,以大悲力,从心胸中,火踊棺外,渐渐荼毘。经於七日,焚妙香楼,尔乃方尽。」(妙香楼,安置金棺之处)。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4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法身

以五种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法身。小乘以之為叁身中之法身:一、戒,谓如来口意叁业离一切过非之戒法身也。二、定,如来之真心寂静,离一切妄念,谓之定法身。叁、慧,如来之真智圆明,观达法性,谓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四、解脱,如来之心身,解脱一切繫缚,谓之解脱法身。即...

《佛学大辞典》 / 390字 / 4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见

一、身见,即我见我所见也,不知吾身為五蕴和合之假者。而计度实有我身(我见),又不知我身边之诸物,无一定之所有主,而计度实為我所有物(我所见),合此我见与我所见二者,则為身见。常略我所见而单曰我见。二、边见,一旦有我身起我见之后,其我或计度為死后断绝者,或计度為...

《佛学大辞典》 / 408字 / 4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韦陀

Veda,又作围陀,毘陀,皮陀等,新称吠陀,吠駄,薜陀,鞞陀等。译曰明智,明等。婆罗门所传经典之名也。明实事,发生智慧故名,大本别為四。 西域记二曰:「其婆罗门,学四吠陀论。曰毘陀,讹也。一曰寿,谓养生缮性。二曰祠,谓享祭祈祷。叁曰平,谓礼仪占卜。兵法军阵。四...

《佛学大辞典》 / 1100字 / 4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条衣

出家之大衣也。有九条至二十五条之别,故曰条衣。萨婆多论曰:「大衣叁品:九条十一条十叁条两长一短,名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叁长一短,名中品。二十一条二十叁条二十五条四长一短,名上品。」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4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

一卷,唐提云般若译。与[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同本异译。

《佛学大辞典》 / 27字 / 4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大部

南山律依凭之註疏,有五种之大部也。俱係道宣律师之撰述:一、四律删繁补闕行事钞叁卷(十二卷),二、四律含註戒本疏四卷(八卷),叁、四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四卷(八卷),四、四律拾毘尼义钞叁卷(六卷,后二卷今缺),五、四比丘尼钞叁卷(六卷)也。其中前...

《佛学大辞典》 / 369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九缘生识

缘即助成之义。九缘生识者,谓明空根境等九种之缘,生眼耳鼻舌等八种之识也。以眼耳鼻舌身五识,依第八识相建立。由第八识种子而生揽明空诸境而为相也。第六识缘第八识相而得生,取五尘境界而别,依第七识而能执取也。第七识缘第八识见而得起,转第六识染净而为依也。第...

《三藏法数》 / 1082字 / 4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衣名义

一、僧伽梨,梵语僧伽梨,华言合,又云重;谓割之而合成也。义净法师云:梵语僧伽胝,华言重复衣。宣律师云:此叁衣名,皆无正翻。今以义译之:大衣名杂碎衣,以条数多故也。若从用为名,则曰入王宫衣,又曰入聚落衣;谓于王宫说法时着,及聚落乞食时着也。萨婆多论云:大衣叁...

《三藏法数》 / 262字 / 4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阿难四问

佛将入灭,语阿难大众言。我灭度后,汝当精勤教诫我诸眷属,早求出离,此生空过,后悔无追。时阿难闻佛语已。悲哽呜咽,举体迷闷,时阿泥楼豆。安慰阿难曰,如来灭度时至,今日则有,明旦则无。汝依我语,咨启四问,阿难问已。佛言,汝致四问,为最后问,大能利益一切世间。汝等...

《三藏法数》 / 545字 / 4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九品

九种品类之意。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感,智,机,行等,皆此等九种之品类,谓為九品惑等。而於净土教亦然。观无量寿经所说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為九品,又名九辈。其往生称為九品之往生,其来迎称為九品之来迎,其佛称為九品之弥陀,其...

《佛学大辞典》 / 872字 / 4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种不男

不成完全之男性者有五人。有新旧两解。旧译家之解:一、生不男,生来男根不发育者。二、犍不男,以刀去男根者,如阉竪。玄应音义十四曰:「犍又作[打-丁+虔][利-禾+虔]二形,同居言切,字书犍害也,通俗文以刀去阴曰犍。」叁、妒不男,因见他之婬,方有妒心,而根勃发者。四、变不...

《佛学大辞典》 / 424字 / 4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十地

十地者,谓菩萨所证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为十也。 一、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得法喜者,谓于证得之法而生喜...

《三藏法数》 / 583字 / 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说法五福德

一、长寿,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一一皆善。若好杀者,以闻法故,而能止杀,是故今世得长寿福德。(上中下语,即经之序、正宗、流通也。) 二、多财,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教人布施。若盗窃者,闻法不盗,便能行施,是故今世得多财福德。 叁、端正无比,谓前世说法时...

《三藏法数》 / 252字 / 4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八正道

总谓之八正道。俱舍作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又圣者之道,故谓之圣道(Āryamārga,巴Arīyamagga)。玄应音义叁曰:「八由行,又作游行,又作道行,或作直行,或言八直道,亦言八圣道,或言八正道,其义一也。」 一、正见Samyak-dṛṣti,巴Sammā-diṭṭhi(...

《佛学大辞典》 / 599字 / 4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百八叁昧

首楞严叁昧,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别;梵语叁昧,华言正受,亦云正定。谓菩萨住是叁昧,则于诸叁昧行相、多少、浅深,悉能别了知;而一切魔恼,不能破坏,是名首楞严叁昧。 宝印叁昧,谓菩萨住是叁昧,于一切叁昧,悉能印证;然诸宝中法宝为最,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

《三藏法数》 / 5399字 / 4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金杖

佛以金杖与裂裳,悬记小乘十八部之派。寄归传一曰:「裂裳金杖之喻,乃表证灭。」俱舍颂疏一曰:「大圣喻折金杖,况以争衣。」同註:「频毘娑罗王,梦见一[(畾/(冗-几+互))毛]裂為十八片,一金杖斩為十八段。怖而问佛。佛言:我灭度后,一百餘年,有阿输迦王,威加赡部,时诸苾...

《佛学大辞典》 / 420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王舍城结集窟内窟外区

结集窟内窟外之二部,上座部家之所传也。文殊问经下曰:「佛告文殊师利:初二部者:一摩訶僧祇(此言大眾。老少同会,共集律部也),二体毘履(此言老宿。淳老宿人同会,共出律部也)。法藏经曰:「五百罗汉集王舍城。迦叶问云:先结集何藏?即共和云:先结毘尼藏,毘尼藏者,佛...

《佛学大辞典》 / 660字 / 4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叁十七道品

道即能通之义,品犹类也。合四念处等法门为叁十七,皆是入道浅深之气类,故云道品也。 一、四念处,念即想念,处即身受心法也。一、身念处,谓观此色身,皆是不净也。二、受念处,谓观领受好恶等事,悉皆是苦也。叁、心念处,谓观此识心生灭无常也。四、法念处,谓观诸法从因缘...

《三藏法数》 / 817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如

一、随缘真如,不守自性随染缘而生染法随净缘而生净法者。二、不变真如,随缘而為万差之诸法,亦不失真如之自性者。随缘真如如波,不变真如如水,不变之水起波相,而随缘之波,不失水性,故以随缘真如之故,真如即万法也,以不变真如之故,万法即真如也。小乘不知二种之真如,大乘...

《佛学大辞典》 / 704字 / 4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部律

五部律者,即如来所说律藏也。而为五者,世尊成道叁十八年,赴王舍城国王斋,食讫,令罗睺罗洗钵,因失手破为五片。是日有多比丘皆白佛言,钵破五片。佛言:表我灭后,初五百年,诸恶比丘,毗尼藏为五部也。后优波鞠多果有五弟子,各执一见,遂如来一大律藏为五部焉。(梵...

《三藏法数》 / 724字 / 4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七觉

见[七觉]条。

《佛学大辞典》 / 8字 / 4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五停心观

小乘叁贤之第一,修五种之观法而五种之过失停心也。是為声闻乘入道之初。有二种,一种:一、不净观,观境界不净之相,停止贪欲之法。贪着心多之人修之。二、慈悲观,向一切有情,观可怜之相,而停止瞋恚之法。瞋恚多之人修之。叁、因缘观,观十二因缘,叁世相续之理,而停止愚痴之...

《佛学大辞典》 / 357字 / 4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二转依

一、转烦恼依菩提,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一切众生无明妄惑也。梵语菩提,华言道,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证之道也。然菩提、烦恼,其性是一,但由迷悟,不。众生迷故,即转菩提而为烦恼;诸佛悟故,即转烦恼而为菩提。若能了达烦恼即是菩提,念念修习,是名转烦恼依菩...

《三藏法数》 / 227字 / 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