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 条搜索结果

叁乘共十地

是智度论七十八所说,声缘菩叁乘共通之十地也。台宗以為四教中通教之地位也。一、乾慧地,此為外凡之位,与藏教五停心别总念处总相念处叁贤之位相当。乾者乾燥之义也。此位為未得法性理水之智慧,故云乾慧地。又有漏之智慧,不以法性理水润之,故云乾慧。二、性地,此為内凡之位,...

《佛学大辞典》 / 530字 / 5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叁福九品

经之序分说叁福,正宗分之末开之為九品。即十六观中下叁观也。观经玄义分曰:「从日观下至十叁观已来,名為定善,叁福九品名為散善。」同序分义曰:「如来方便显开叁福,以应散动根机。」选择集末曰:「九品者,开前叁福為九品业。」

《佛学大辞典》 / 99字 / 5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九品

九种品类之意。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感,智,机,行等,皆分此等九种之品类,谓為九品等。而於净土教亦然。观无量寿经所说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為九品,又名九辈。其往生称為九品之往生,其来迎称為九品之来迎,其佛称為九品之弥陀,其...

《佛学大辞典》 / 872字 / 5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四衍众

(衍者乘也,出翻译名义) 一、声闻,谓闻佛声教,依四谛法,修道证真,是名声闻。(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缘觉,谓禀佛教法,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是名缘觉。(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叁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

《三藏法数》 / 234字 / 5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无始无明

胜鬘,本业,起信诸经论谓之无始无明,菩提心论谓之无始间隔,生死流转之根本体也。平等法界之理不达,妄隔平等之理性,谓之无明,又曰间隔。是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闇之心,隔离理性,故名间隔。依此无明之间隔而生种种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受种种之果也。而名之為...

《佛学大辞典》 / 903字 / 5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六坚法

一、信坚,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信一切法皆即真谛,无能毁坏,故名信坚。(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空观者,谓观一切法,性相皆空也。) 二、法坚,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

《三藏法数》 / 499字 / 5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人记品

授学无学人记品之略称。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九品之名。说学无学之圣人授与成佛之记者。

《佛学大辞典》 / 38字 / 5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 《授学无学人记品》 / 本站介绍:妙法莲华经

二行

一、顿成诸行,顿成诸行者,即依圆融法门而修行也。谓诸菩萨,若断一,则一切俱断,若行一行,则一切行具足。故普贤行品云:一断一切断。等是也。 二、遍成诸行,遍成诸行者,即依行布法门而修行也。谓诸菩萨,始自发菩提心,终至等觉,位中次第历诸法门,遍修诸行,是名遍...

《三藏法数》 / 139字 / 5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起信四觉

一、本觉,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源,离于妄念,即寂而照,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故名本觉。 二、相似觉,谓圆教十信位中,由始觉之功,见、思粗既已断竟,尚余无明细未破,所觉之理,非真本觉,唯得名为相似,故名相似觉。(十信者,信心、念心...

《三藏法数》 / 402字 / 4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八犍度

梵语犍度,华言法聚。谓佛弟子迦旃延以诸法门,各从其类,分为八聚,故名八犍度论。(梵语迦旃延,华言不定。佛十大弟子中之一也。) 一、杂犍度,如经,为声闻说四善根及四圣果、有余、无余涅槃等法不一,故名杂犍度。(四善根者,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即四加行也。四...

《三藏法数》 / 871字 / 4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九地九品

叁界九地,各有九品,合為八十一品之

《佛学大辞典》 / 19字 / 4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十不二门

十门何为而设也?盖荆溪大师,因释法华玄义,其中广明十妙之旨。法相该博,学者难入。故于迹本二门之间,对前十妙,立此十门;复于门门之下,结归一念。为令修学之人,于一念心开,妙解立妙行,故云不可不了十妙大纲,故撮十妙为观法大体。然此十门,皆以不二命名者,盖法华以前...

《三藏法数》 / 1984字 / 4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二如

一、随缘真如,不守自性随染缘而生染法随净缘而生净法者。二、不变真如,随缘而為万差之诸法,亦不失真如之自性者。随缘真如如波,不变真如如水,不变之水起波相,而随缘之波,不失水性,故以随缘真如之故,真如即万法也,以不变真如之故,万法即真如也。小乘不知二种之真如,大乘...

《佛学大辞典》 / 704字 / 4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生公四轮

生公者,即罗什法师之弟子也。立此四轮者,轮有摧灭之义,能摧灭众生业,而超出叁界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善净法轮,谓修五戒十善之法,摧灭四恶趣业,而得天人果报,是为善净法轮。(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

《三藏法数》 / 364字 / 4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二缘

一、外缘,谓众生所依世界,皆由妄想因缘而生。譬如因泥团柱轮绳水等诸方便缘,而有瓶生,是名外缘。(泥团柱轮绳水者,谓世之陶匠作瓶,以泥团为坏,以木为轮柱,以绳转轮,以水旋之,方能成瓶也。) 二、内缘,谓众生之身,因无明爱业等缘,出生阴界入法,是名内缘。(无明者...

《三藏法数》 / 252字 / 4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前二十九品诸弟子各说本因,第叁十品佛说九恼之本因。经文未完。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4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十乘

十乘者十乘观法也此十通名乘者乘即运载之义如世车乘堪能运载也盖言修行之人依此十法修之则能运出生死之苦到于涅槃彼岸也数至十者由修观之人上中下根不等上根者唯观初不思议境即得破显理其次者于初种观法修之不入湏用第二发心乃至第八对治助开方能破显理又其次者于前七种观之...

《三藏法数》 / 2967字 / 4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五种性

种者,能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性有叁种不同:有理性之性,有性分之性,有数习之性。此之五种,乃数习性分之性也。以由菩萨修观,断证理,历位从十住至于等觉,次第浅深不同,故有五种之性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

《三藏法数》 / 503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一、现行,谓六根对六尘,现起贪嗔痴等烦恼,令心昏迷,障诸善法,是名现行。(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种子,种子者,即根本无明也。谓因此无明,则能生一切烦恼,障诸善法,是名种子

《三藏法数》 / 115字 / 4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八依

一、施设依,施设,犹建立也。谓人依五蕴中,假用言说,施设我及众生各各不同,有如是生类,如是种姓,如是名字,如是饮食,如是苦乐寿夭等,是名施设依。(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摄受依,摄受,含摄容受也。谓人依于父母妻子奴婢僮仆等,以为我所摄...

《三藏法数》 / 478字 / 4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二乘异同

法华玄赞五论叁同七异,谓叁同者:一、同断烦恼障,二、同悟生空之理,叁、同得假之择灭无為。七异者:一、声闻根性钝,缘觉根性利,二、声闻依佛而出离,缘觉自觉而出离,叁、声闻藉声教,缘觉观法理,四、声闻观四諦,缘觉观十二因缘,五、声闻分四果,缘觉唯一果,六、声闻练根...

《佛学大辞典》 / 656字 / 4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定散二善

唐善导以观经一部所明十六想观之行,摄於定散之二善,前十叁观以禪定之心,观净土之依正二报,故名之為定善。后叁观以散心修叁福九品之行,故名之為散善。散善义曰:「前明十叁观,以為定善。即是韦提致请,如来已答:后明叁福九品,名為散善。是佛自说,虽有定散两门有异总明正宗...

《佛学大辞典》 / 167字 / 4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七方便

(亦名七贤,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叁界,断除烦恼业,而证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多贪...

《三藏法数》 / 516字 / 4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叁无明

一、痴无明,谓人愚痴暗钝,无所明了,而于正法不能生信,唯逐邪师邪教,妄执倒见,是名痴无明。 二、迷无明,谓人昏迷不了,于五尘等境,不能观察其患,及起贪染之心,是名迷无明。(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叁、颠无明,谓人无所明了,而于正法起邪倒...

《三藏法数》 / 135字 / 4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者,昏迷不了之义也。 一、见思,见即分别也,谓意根对法尘起诸邪见,故名见;思即思惟,又贪染也,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想着,故名思。此见、思,亦名通者,通声闻、缘觉、菩萨叁乘共断故也。 二、尘沙,尘沙者,谓众生见、思数多,如尘...

《三藏法数》 / 239字 / 4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叁障

一、皮烦恼障,即叁界中思也。谓贪嗔痴等烦恼,对外六尘而起,如皮在身外,故名皮烦恼障。(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思者,于一切法起贪爱心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肉烦恼障,即叁界中见也。谓断常有无等见,皆属内心分别。如...

《三藏法数》 / 159字 / 4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一、理,谓根本无明之,能障覆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是名理。 二、事,谓尘沙,能障化导,则覆俗谛之法;见、思,能阻空寂,则覆真谛之法,是名事

《三藏法数》 / 69字 / 4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阿弥陀九品曼荼罗

净土曼荼罗之一种。於开敷之八叶莲台中央,安上品上生之阿弥陀佛,其周匝之八叶,安八品之弥陀,内院之四隅,图法利因语之四菩萨,第二院图十二光佛,四摄外四供,第叁院图二十四菩萨。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4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婆伽婆七义

婆伽婆者,总万德至极之名也。经云:婆伽婆具此七义。不翻华言者,多含义故。即五种不翻之一也。(五种不翻者,秘密不翻、多含义不翻、此方无不翻、顺古不翻、生善不翻。) 一、能破烦恼,破者,裂断也。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谓如来断诸烦恼,乃至无明之,净尽无余。...

《三藏法数》 / 703字 / 4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六忍法

一、信忍,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信一切法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忍证,故名信忍。(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空观者,谓观一切法,性相皆空也。) 二、法忍,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

《三藏法数》 / 556字 / 4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九品

又作九品烦恼。即贪,瞋,慢,无明四种之修,就麤细而分為上中下等九品也。盖叁界总有九地。欲界四禪及四无色是也。其中欲界具四种之修,四禪及四无色,除瞋而有叁。然於其一地中,将此等修,总分為上上乃至下下九品,故九地合有八十一品。名之為八十一品之修。通於有漏...

《佛学大辞典》 / 217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叁觉

觉有叁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唯妙觉果佛,具足叁觉。故华严经云:奇哉大导师,自觉能觉他。是也。 一、自觉,谓觉知过去未来现在叁世一切诸法常无常等,悟性真空,了虚妄,功成妙智,道证圆觉,故名自觉。 二、觉他,谓运无缘慈度诸众生,皆令离生死苦,得涅槃乐,...

《三藏法数》 / 179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叁处入法界

法界,即一切众生本有之心,诸佛所证平等之理也,而云叁处入者,由菩萨根有利钝,行有浅深,故所证入先后不定,遂分叁处也。 一、十住初心入法界,谓利根菩萨,即于初住位中,破无明,证入法界平等之理,得不退转,是名十住初心入法界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

《三藏法数》 / 332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叁不退

一、位不退,谓别教菩萨从初住位中断见,二住至七住位中断思,则永不退失超凡之位,故名位不退。(初住即十住,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二、行不退,谓别教菩萨从八住已去,至十行位中,伏断尘沙之...

《三藏法数》 / 206字 / 4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大丈夫论

二卷。提婆罗菩萨造。北凉道諦译。有叁十九品,广说悲心行施之相状及功德。

《佛学大辞典》 / 31字 / 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九品往生

行业有差别,故往生弥陀之净土有九品。但九品之往生,常生於莲华之中。

《佛学大辞典》 / 30字 / 4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十五种无明

一根本无明,由无始之际,一念不觉,而长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之诸烦恼者名之。二枝末无明,心心所相应而起,有贪瞋慢疑见等之烦恼者名之。叁共无明,一切结使共相造作一切之诸业者名之。四不共无明,第七识别体之相无,妄起染心障蔽无漏之圣法而恒无间断者名之。五相应无...

《佛学大辞典》 / 417字 / 4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授学无学人记品

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九品之名,声闻乘四果中预流、一来、不还之叁果云学人,阿罗汉果云无学人。此品记法华迹门叁周说法中之因缘周,由於彼等闻往昔之因缘,初迴小乘心,发无上菩提心,佛於彼等授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别,故谓之授学无学人记品,常略名人记品。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4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 《授学无学人记品》 / 本站介绍:妙法莲华经

九解脱道

叁界有九地,九地一一有见,其修每一地分九品,以先断麤大而次第断微细者為法。而断一品之修每有无间道解脱道之二节,正断之位,谓之无间道,既断已,而得解脱之位,谓之解脱道。因之而对於修每一地有九无间九解脱之十八节(又云十八心),见大藏法数五十。参照[...

《佛学大辞典》 / 125字 / 4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九品安养之化生

安养者极乐之异名。化生者极乐之往生有胎生与化生二种,而九品之往生人,尽化生於莲花中。是生於边地疑城(极乐之中)者,於宫殿之中,為胎生也。见[胎宫]条。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不还向

声闻乘四向之一。修向不还果之行法之位也。即断欲界修九品中第七品第八品之位,不还者,不还来欲界之义,断第九品已,则不再生於欲界,必生於色界无色界之上界,故谓之不还果。今七八品断而向其不还果之行位,故谓之不还向。俱舍论二十四曰:「即断修七八品者,应知亦名不还果...

《佛学大辞典》 / 121字 / 3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含华

往生极乐者,有九品之差别。其上品上生之人,生即坐於七宝之开莲华,得闻妙法。上品中生已下者经一宿,乃至下品下生之人,经十二大劫而花方开。含於其花中,不能见闻叁宝,谓之含华。观经定善义曰:「虽得往生,含华未出,或堕边界,或堕宫胎。」

《佛学大辞典》 / 100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十一门

唐光明寺和尚释观经叁辈九品立十一门之义。其九品各有十一义,相乘则為九十九义。加以总之一义,為总别一百义也。一总明告命,告命阿难及韦提希二人諦听善思者是也。二辨定其位,上上品乃至下下品是也。此二门有总别之二,告命是总,后十门是别。叁总举有缘之类,若有眾生愿生彼国...

《佛学大辞典》 / 363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二果二义

二果,即斯陀含,华言一往来,而有二义焉。 一、一往天上,谓第二果人,犹有欲界下叁品,共润一往来身。若于人中得第二果,则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证第叁果,是名一往天上。 二、一往人间,谓第一果人,若在天中得第二果,则一往人间,一来天上,便证第叁果,是名一往人间...

《三藏法数》 / 119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五轮叁昧

轮有运转摧碾之义。梵语叁昧,华言正定。谓行者修习禅定叁昧,亦必勇猛精进,摧破业,从浅至深,从凡入圣,亦犹轮之义也。 一、地轮叁昧,地有二义:一住持不动,二出生万物。谓行者修习禅定叁昧,若证未到地定,顿觉身心相空,泯然入定。定法持心,如地不动,由未到地,出生...

《三藏法数》 / 567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中品上生

净土往生九品中之第四。见[九品]条。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六种俱生

即昏迷不了之义。谓贪嗔等,与身俱生,故名俱生。 一、贪,谓于五尘顺情境上,引取无厌,昏迷不了,是名贪。(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嗔,谓于五尘违情境上,忿怒暴起,昏迷不了,是名嗔。 叁、痴,谓于一切事理之法,无所分别,颠...

《三藏法数》 / 228字 / 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十见

前五见与上同。六贪见,七恚见,八慢见,九无明见,十疑见。是十大总為立见一种之法门也。见瑜伽论八。

《佛学大辞典》 / 43字 / 3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下品上生

观无量寿经所说九品往生之一。经曰:「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诸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眾恶,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為讚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中略)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中略)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佛学大辞典》 / 103字 / 3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转法轮菩萨

仁王经所说五大力菩萨中,金刚波罗蜜多菩萨(又曰般菩萨)之异名也。不空叁藏所持之梵本金刚顶瑜伽经,谓之转法轮菩萨。新译仁王经谓之金刚波罗蜜多菩萨。旧译仁王经谓之无量力菩萨。此菩萨為大日如来之正法轮身,不动明王乃其教令轮身也。仁王经仪轨下曰:「言金刚波罗蜜多者此云...

《佛学大辞典》 / 216字 / 3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法华六瑞

谓法华一经,妙理玄微,人难信受。故先以瑞相警变常情,常情既变,而生渴仰,则闻法染心,妙道易阶,密有所表,故具明六瑞焉。 一、说法瑞,谓佛将说法华,先说无量义经,而为法华作序。从一法说无量义,会无量义归于一法,故无量义经为法华会多归一之序。经云:说大乘经名无量...

《三藏法数》 / 856字 / 3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西方净土

念佛之言,虽通於诸佛,然诸大乘中念佛之言,独限於西方之阿弥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国之誓愿者,法界诸佛中独阿弥陀一佛也。大日如来虽於九品往生阿弥陀叁摩地集陀罗尼经说九字之真言,劝九品往生。释迦佛虽於诸大乘经中说十方无量之佛,然讚佛而劝念佛往生者,独...

《佛学大辞典》 / 667字 / 3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十境

台宗於观法,立所观之十种。一、阴境,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十境以阴為初,有二义。一现前,一依经。现前者,人受一期果报之身,即是五阴。五阴之重担常自现前,是故為初观。依经者,大品般若言之,声闻依四念处而行道。五阴即四念处所观之境也。又经中多列法门,无非以五阴為首...

《佛学大辞典》 / 1090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叁妄执

密家所立。於六大中除见,以其餘贪瞋痴慢疑五大倍倍五度而得百六十心。

《佛学大辞典》 / 34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解脱有五义

一、生死不能缚,生死即五阴起灭轮转之相也。众生为生死所缚,菩萨不为生死所缚,故云生死不能缚。 二、境相不能缚,境相即一切境界之相也。菩萨离凡,虽见一切境界而不生着,故云境相不能缚。 叁、现不能缚,现即现前分别之见也。菩萨于所见之境不着,而能见之心亦无,故...

《三藏法数》 / 219字 / 3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叁贤

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皆称贤者,此就别教而论,盖诸位菩萨,但断见、思尽,尚有无明在,未入圣位,故名贤也。 一、十住,会理之心,安住不动,名之为住。一发心住、二治地住、叁修行住、四生贵住、五具足方便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三藏法数》 / 282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六漏

漏,即失也,落也。谓因烦恼业,漏落叁界生死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漏自性,谓六根对于六尘,而起贪嗔痴等烦恼诸,由造业,遂招叁界生死,是则自性业为有漏之因,是名漏自性。(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

《三藏法数》 / 387字 / 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声闻叁道

一、见道,谓声闻因断叁界见,见真谛理,故名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者,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预入圣道法流也。) 二、修道,谓声闻得初果已,复缘真谛之理,断欲界九品,名为修道。即二果斯陀含...

《三藏法数》 / 247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九品行业

為往生弥陀净土之九种修行。观经十六观中,下叁观说之。

《佛学大辞典》 / 24字 / 3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之对治,有伏与断之别。见[伏断]条。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3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人四依

依即依止也。谓从五品位至等觉菩萨,堪为世间众生之所依止,能令众生闻法开解,修行证果,故名人四依。(五品位者,随喜品、读诵品、说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也。) 五品十信为初依,五品、十信,皆圆教位次也。谓此位之人,观慧明了,达如来秘密之藏,能令众生闻法开解...

《三藏法数》 / 542字 / 3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性相二宗十异

华严纲要辩性相二宗之十异。一、一乘叁乘异,法相宗以叁乘為真实,一乘為方便,法性宗以叁乘為方便,一乘為真实。二、一性五性异,法相以五性各别有不成佛之眾生為了义,一性皆成為方便。法性以五性各别為方便,一性皆成為真实。叁唯心真妄异,法相谓万法由阿赖耶之一心而生,法性...

《佛学大辞典》 / 559字 / 3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

尔时毗卢遮那如来。于大三摩地门大精舍。与大比丘众八万九千人俱。皆是大阿罗汉。慧善具足所作皆办。其名曰神力智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神通自在王菩萨净光无垢陀罗尼菩萨。大力普闻菩萨大庄严力菩萨。无量光菩萨慧善慧普光王菩萨。如是等大菩萨声闻大众。往诣佛所白言世尊。无...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 / 616字 / 3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3月31日

九品润生

叁界九地俱生之烦恼(即修)各有九品。其中欲九品之修,有润七生之作用,因而建立一来不还之二果。断之终,则為一来果。断之已,则為不还果。九品七生相对,则上叁者為四生,中叁者為二生,下叁者為一生。更分别之,则上上為二生,上中,上下,共為二生。如中叁品亦然。中上...

《佛学大辞典》 / 318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习气

大乘之妄,分现行与种子及习气叁者,既伏之现行,且断之种子,尚有之气分而现相,是名习气。舍利弗既断瞋之种子,而动则怒气如摧,是瞋习气尚存之现证,叁乘中声闻全不断之,缘觉稍侵害之。佛全断之。述记二末曰:「言习气者,是现行气分薰习所成,故名习气。」

《佛学大辞典》 / 114字 / 3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翻叁染成叁德

翻即翻转之义。叁染者,谓苦、、业也;以其皆能染污本性,不得清净故也。叁德者,谓法身、般若、解脱,皆具常乐我净之德,名为叁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常乐我净者,不迁不变常也,离生死苦乐也,自在谓之我也,尽谓之净也。) 一、翻苦身成法身德,谓于生灭无常之身,...

《三藏法数》 / 281字 / 3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八种人起塔

一、如来塔,如来有叁义:若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义也。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义也。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应身义也。谓如来万德悉备,叁觉俱圆,天上人间所共尊仰,是故灭后,应当起塔供养。(第一义谛者,谓实相中道之理,无二无别也。万德者,万行功德圆满...

《三藏法数》 / 684字 / 3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二十种烦恼随眠

烦恼者,谓见、思无明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由此烦恼,随逐众生,眠伏藏识之中,故名随眠。(藏识者,藏有含藏之义,即第八识也。) 一、不定地随眠,不定地,即欲界也。谓欲界散乱,不修禅定,以散乱故,眼等诸根烦恼,随逐不舍,故名不定地随眠。 二、定地随眠,定地,即色...

《三藏法数》 / 1012字 / 3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六种本迹

本,谓根本,如树之有根也。迹,犹足迹。如人依处,则有行迹,故名本迹。 一、理事本迹,谓从实相真谛之理为本,出生一切诸法,俗谛之事为迹。此迹虽名为事,乃理中所具之事,亦属于理,故名理事本迹。(真谛者,谓泯绝一切法也。俗谛者,谓建立一切法也。) 二、理教本迹,谓...

《三藏法数》 / 416字 / 3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二十种烦恼现行

一、随所欲缠现行,谓在家之人,未离诸欲,而于所欲之境,起种种缠缚之业,相续不舍,故名随所欲缠现行。 二、不随所欲缠现行,谓出家之人,不随世间欲乐之境,而生厌离之心相续不舍,故名不随所欲缠现行。 叁、无所了知现行,谓住恶说法之人,于善恶法不生分别,于一切境界无...

《三藏法数》 / 958字 / 3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上品中生

九品净土之第二。

《佛学大辞典》 / 8字 / 3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六轮对位

轮有二义,一运转,二摧碾。谓佛菩萨转于法轮,则能摧碾众生业,故以六轮对诸位次也。 一、铜宝轮对十住位,铜似金色,不具金用。虽无铁之粗垢,而犹有查滓,若炼磨攻治,则能成诸器皿,济用于世。谓十住菩萨,已断见、思之,如离粗垢,于四十一品无明之未能尽断,如铜之...

《三藏法数》 / 783字 / 3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九无间道

叁界分為九地,一地之修,又分九品断之各有无间解脱二道。正断之智,谓之无间道,解脱既断了,而解脱之智,谓之解脱道。一地之九品,则有九无间九解脱也。参照[九解脱道]条。新译曰无间道。旧译曰无碍道。间即碍之义,观真智理,不為所间碍也。

《佛学大辞典》 / 105字 / 3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

华严十类经

谓毗卢遮那如来,以本愿力,现法界无尽身云,遍一切处,常转无上法轮,令诸众生入华藏海,无有穷尽,故知此经,难可限量,然自狭至宽,略明十类。故现相品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是也。(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 一、略本经,谓此经一部...

《三藏法数》 / 951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2日

五庄严法

严饰清净法界之五种庄严法也。苏悉地羯罗经上曰:「应当一心听是胜上微妙法则,苏悉地羯罗五庄严法。何谓為五?一谓精进,二谓明王,叁谓除障,四谓成就诸勇猛事,五谓成就一切真言。」是盖提示此经一部之大纲者也。其中精进者,远离二边之垢而住於极理為精,勤策於清净法界中為进...

《佛学大辞典》 / 359字 / 2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