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7 条搜索结果

四种天

一、世间天,谓世间国王,虽居人世,受享天福,是名世间天。 二、生天,谓叁界诸天,因修戒善等福,兼习禅定,得生此天,是名生天。(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戒善者,即五戒十善也。) 叁、净天,谓二乘之人,因修空观,断见、思惑净尽,是名净天。(二乘者,声闻乘、...

《三藏法数》 / 209字 / 6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叁途对叁毒

一、火途对嗔忿,火途即地狱道也。谓其处受苦众生,常为镬汤炉炭等热苦所逼,故四解脱经称为火途。盖由众生无慈悲,常怀嗔忿,致感斯报。故云火途对嗔忿。 二、刀途对悭贪,刀途即饿鬼道也。谓其处受苦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苦,故四解脱经称为刀途,盖由众生无惠施,常怀悭贪...

《三藏法数》 / 201字 / 6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十科

一、翻译,翻译者,谓翻梵语而为华言也。又译之为言,易也。以华夏之言,易彼梵语,俾大法以流通,如摩腾初至于汉,译四十二章经之类是也。 二、解义,解义者,谓善解如来所说诸经甚深法义也。盖依解以立行,修行以契理,则可以弘大教,可以证菩提,如佛弟子迦旃延善解契经是也...

《三藏法数》 / 1012字 / 6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二门

二门者,盖言华严一经,而具显行布、圆融二门,皆能通入法界也。 一、行布门,谓经中广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四十二位法门,行列分布,令诸菩萨修行证入,从浅至深,次第不同,故名行布门也。(十住者,发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住、...

《三藏法数》 / 342字 / 6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叁十四断结

谓叁藏教菩萨,扶惑润生,历劫具修六度梵行,饶益有情。最后至于菩提树下,一念相应慧发真无漏之时,以八忍、八智、十六、九无碍、九解脱、十八,顿断见、思习气,而成正觉。故云叁十四断结也。(叁藏教者,即经律论叁藏也。扶惑润生者,谓此教菩萨,虽已离见、思之惑,为...

《三藏法数》 / 832字 / 6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一眼之龟

大海有龟,腹有一眼。随波浮游於中,遇大木之穴则乘之,偶风吹来,遂覆此木,龟仰向其腹之一眼,当於浮木之孔,见日月之光,此譬希有难逢之际遇(见十住论之鼇眼持头),盲龟之喻少异之。法华经庄严王品曰:「佛难得值,如优波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十住论八曰:「人身难...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6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十门叙密咒功德深广

一、护持国王,安乐人民门,宝星陀罗尼经云:一切国土中,所有陀罗尼流行之地,令其人王,常得拥护,势力自在;亦能拥护王之政教;一切不祥之事,皆悉断灭。复令财谷丰饶,人民安乐也。(梵语陀罗尼,华言咒,即愿也;亦云捻持,即真言也。) 二、能灭罪障,远离鬼神门,菩提场...

《三藏法数》 / 1158字 / 6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五相成身

五相具备,成就本尊身之观行也。又作五相成身观,五转成身,五法成身。一通达菩提,二修菩提,叁成金刚,四证金刚身,五佛身圆满。成此五相之观而显得金刚界之佛身也。金刚顶大教王经一说一切义成就菩萨(悉多太子),蒙诸佛警觉开示而修证五相之轨则。十八会指归曰:「毘虑...

《佛学大辞典》 / 805字 / 6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逆流十

谓修行之人,由前顺流十,昏倒造恶,积集重累,生死浩然,而无际畔;今欲忏悔,应当逆此罪流,用十种,翻除恶法也。 一、深信因果,谓修行之人,先须正信因果,业种虽久,终不败亡。岂有自作,他人受果?是以深信善恶果报,不生疑惑。以此翻破拨无因果之也。 二、生重惭...

《三藏法数》 / 604字 / 6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叁聚

以叁聚该收一切眾生也。一、正定聚,必定证悟者。二、邪定聚,毕竟不证悟者。叁、不定聚,在二者中间有缘证悟,无缘不证悟也。此叁聚之义通於大小乘,小乘之俱舍论十曰:「正邪不定聚圣造无间餘。」预流向已上之圣者為正定聚,造五无间业者為邪定聚,在此二者中间修七方便之行者為...

《佛学大辞典》 / 397字 / 6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四无量

四无量者,慈悲喜舍也。通名无量者,谓菩萨利他之广大也。所缘众生既无量,而能缘之亦无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慈无量,慈名爱念,即与乐之也。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故名慈无量。 二、悲无量,悲名愍...

《三藏法数》 / 241字 / 6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四智

一、大圆镜智,谓如来真智,本性清净,离诸尘染,洞彻内外,无幽不烛。如大圆镜,洞照万物,无不明了,是名大圆镜智。 二、平等性智,谓如来观一切法,与诸众生皆悉平等,以大慈悲,随其根机,示现开导,令其证入,是名平等性智。 叁、妙观察智,谓如来善能观察诸法,圆融次...

《三藏法数》 / 204字 / 6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叁阿僧祇劫

菩萨成佛之年时也。阿僧祇劫Asaṁkhyeyakal a者,译言无数长时,菩萨之阶位有五十位。以之区别為叁期之无数长时。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之四十位,為第一阿僧祇劫,十地之中,自初地至第七地,為第二阿僧祇劫,自八地至十地為第叁阿僧祇劫。第十地卒。即佛果也。起信论曰:「而实菩萨...

《佛学大辞典》 / 199字 / 6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五种菩提

一、发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十信菩萨,于无量生死中,为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故,而发大,名为发菩提。(十信者,信、念、精进、慧、定、不退、护法、回向、戒、愿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华言无上正等...

《三藏法数》 / 594字 / 6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一、至诚,真实愿净土之。二、深,深愿净土之。叁、迴向发愿,迴向所修之功德,愿求往生净土之。具此叁者,必得往生。观无量寿经曰:「一者至诚,二者深,叁者迴向发愿。具叁者,必生彼国。」 又一、根本,第八阿赖耶识之王,含藏一切善恶之种子,生染...

《佛学大辞典》 / 394字 / 6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七空

由凡夫执着妄想自性,故如来为说空法以破之。诸经所说空义不一,今言七种者,乃赴一时之机,如应病与药也。 一、相空,谓一切诸法之性,自他共离之相皆空,是为相空。(一切性者,即自他共离之四性也。谓如计一念从根生即自性,从尘生即他性,根尘合生即共性,离根尘生即离性...

《三藏法数》 / 478字 / 6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七十五法

小乘俱舍宗立一切法為七十五,摄為五类:一色法十一,法一,所有法四十六,不相应行法十四,无為法叁也。 第一色法十一RūPāṇi,分之為叁种:一五根,二五境,叁无表色也。 五根者:一、眼根Cakṣur indriya,二、耳根Śrotra indriya,叁、鼻根Ghrāṇa iudriya,四、舌根J...

《佛学大辞典》 / 2493字 / 6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护雁

阿闍世王於过去為大王时,见群雁之慕雁王,有感於,遂发慈,誓不復捕雁。见报恩经四。见[雁]条。性灵集九曰:「护雁之爱弘深。驱龙之威益猛。」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6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八触

身有所感触,谓之触。将得初禪定时。身中生八种之感触。谓之八触:一曰动触,坐禪时,俄而身起动乱之象也。二曰痒触,俄而身痒如无置身处也。叁曰轻触,身轻如云如尘,有飞行之感也。四曰重触,俄而身重如大石,不能少动也。五曰冷触,俄而身如水冷也。六曰暖触,身热如火也。七曰...

《佛学大辞典》 / 347字 / 6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二宗

即空宗与性宗。此於相宗之外,又於性宗中分别者也。就经论上而言,则般若经四论已上,就八宗上而言。则叁论已上,均显寂灭之真性,宜统名性宗,然此中以阳破诸相為主,而阴显真性,直有显示真性之二门,即遮詮与表詮之相违,前者名空宗,后者正名性宗。以之料简八宗,则叁论之一宗...

《佛学大辞典》 / 952字 / 6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叁十二相

具名叁十二大人相。此叁十二相,不限於佛,总為大人之相也。具此相者在家為轮王,出家则开无上觉。是為天竺国人相说。智度论八十八曰:「随此间阎浮提中天竺国人所好,则為现叁十二相。天竺国中人於今故治肩髆,令厚大头上皆有结為好,如人相中说,五处长為好。眼耳鼻舌臂指髀手足...

《佛学大辞典》 / 1116字 / 6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一、疑佛,疑佛者,谓众生,作如是念:佛为大耶?富兰那等为大耶?由此疑念,不信佛是智人,恶口谗谤,裁断自善根,故名裁。(梵语富兰那,无翻,即空见外道。谓一切法无所有,如虚空不生灭也。) 二、疑法,疑法者,谓众生,作如是念:佛法为胜耶?韦陀等法为胜耶?由...

《三藏法数》 / 383字 / 6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四不可说

涅槃经中,明四教之理,但可智证,不可言说,以其理本无说故也。(四教者,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也。) 一、生生不可说,生生者,能生、所生也。谓根尘相对,是为能生,由此根尘相对之时,一念起,分别好恶,是为所生,即法也。能所兼言,故名生生。此是藏教所诠,实有生...

《三藏法数》 / 499字 / 6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叁十种外道

一时外道,以时為生因者。 二五大外道,以地水火风空五大為生因者。 叁相应外道,计学定者内相应之理為真我者。 四建立净外道,建立一切法,依此修行,以之為清净者。 五不建立无净外道,与上相反,不建立一法,无所修之净法者。 六自在天外道,以自在天為生因者。 七流出...

《佛学大辞典》 / 750字 / 6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五种善根发相

一、息道善根发相。数息观成,入定时,自安悦,而发善根也。二、不净观善根发相。定中起不净观,捨爱着之所而发善根也。叁、慈善根发相。於定中起慈悲,入深定,起清净之善根也。四、因缘观善根发相。於定中起正见,离断常之邪见,得法喜而起善根也。五、念佛善根发相。於定...

《佛学大辞典》 / 130字 / 6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菩萨十戒

一、不杀戒,不杀戒者,谓慈怜愍,不断一切命也。经云: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应起常住慈悲,孝顺,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快意杀生者,是波罗夷罪。(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 二、不盗戒,不盗戒者,谓不攘窃他人一切财物也。经云:一针一草,不得故盗;应生佛...

《三藏法数》 / 707字 / 6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二道

一、教道,教道有二:一谓别教菩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中,依凭佛教方便修行,是名约行教道。二谓如来与住行向诸位菩萨说登十地之法,是名约说教道。(十住者,发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

《三藏法数》 / 318字 / 6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十种发

十种发者,谓诸众生,迷妄失真,念念起,贪着诸境,业报不同,苦乐有异,皆因发不纯也。 一、发地狱,谓众生念念起贪嗔之,日增月甚,造上品十恶,行火涂道,是名发地狱。(上品者,谓人作恶,于欲作、正作,作已,叁时之中,俱不能悔也。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

《三藏法数》 / 854字 / 5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一、相应,应即当也,谓一念妄虚妄分别,而与烦恼诸惑相应,是名相应。 二、不相应,谓常住真,古今一相,自性清净,而与烦恼诸惑永不相应,是名不相应

《三藏法数》 / 75字 / 5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一切如来必定印

菩提之德名也。以发一切如来菩提,而為必定成佛,称此谓之一切如来必定印。」大疏五曰:「次一偈,讚嘆行人,发菩提功德。即以一切如来必定印,為授大菩提记。」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5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华严九会说

华严者,谓如来以万行因华,庄严法身果德也。九会说者,如来与菩萨四众、天龙八部,于菩提场等处,九番聚会而广说此法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八部者,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也。梵...

《三藏法数》 / 1259字 / 5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四土

台家所立之四种佛土也。一凡圣同居土,人天凡夫及声闻缘觉等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有净秽二种,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如西方极乐是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餘土,断见思烦恼出离叁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為修小乘方便道断见思惑之人之生处,故名方便,尘沙无明之惑未尽,故曰有餘...

《佛学大辞典》 / 852字 / 5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非佛

以是是佛之语翻案而為一箇之公案者。无门关叁十二则曰:「马祖因僧问,如何是佛?祖曰:非非佛。」碧巖四十四则曰:「僧问禾山:即即佛即不问,如何是非非佛?山曰:解打鼓。」宗镜录二十五曰:「之与佛皆世间之名,是之与非乃分别之见。空论妄想,曷得真归。所以祖师云...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5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华严五周因果

一、所信因果,谓华严第一会,菩提场说,如来依正果报法门,自第一卷至第十一卷,共六品。前五品,显舍那依正果德;后一品,明佛本因,令人信乐,故名所信因果也。(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如来成道说法之处,故云菩提场。六品者,世主妙严品、如来现相品、普贤叁昧品、世界成就品...

《三藏法数》 / 859字 / 5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四土

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秽有净。谓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砾充满,即同居秽土也。西方安养世界,金宝庄严,无四恶趣,即同居净土也。虽净秽有异,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四恶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有余土,有余土者,谓二乘...

《三藏法数》 / 501字 / 5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十魔

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能夺命,谓能夺众生智慧之命;又翻作障,能于修道之人而作障难故也。 一、蕴魔,谓色受想行识五蕴为魔也。盖贪着五蕴之法,起惑造业,障碍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蕴魔。 二、烦恼魔,谓一切烦恼之惑为魔也。盖贪着五尘之境,起诸烦恼,障碍正道,遂失...

《三藏法数》 / 545字 / 5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四摄法

此四通言摄者,摄即摄受也。谓菩萨欲化导众生,必须以此四法摄受,使其依附,然后导以大乘正道。故维摩经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是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布施摄,谓菩萨以财、法二种布施摄众生也。若众生乐财,即以财施摄之;若众生乐法,即...

《三藏法数》 / 296字 / 5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大乘五位

一、资粮位,谓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以福德智慧为助道资粮,故名资粮位。(十住者,发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

《三藏法数》 / 431字 / 5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叁念处

处谓法界平等之理不增不减也。佛当说法时念法界平等之中,毕竟无减退之相,故眾生虽不一听法,亦不以為忧,是為第一念处。又念法界平等之中,增进之相,毕竟不可得,故於眾生虽一听法,亦不以為喜,是為第二念处。又念法界平等之中,毕竟生死涅槃之相,不可得,故常行捨於一...

《佛学大辞典》 / 145字 / 5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指旧华严经第十一,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如来林菩萨所说之偈曰:「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如佛亦尔,如佛眾生然。佛及眾生,是叁无差别。」华严宗以為显唯缘起之至极者,谓為总。佛及眾生為别,总该一切万有故,迷则為眾生,悟则為佛。外无眾...

《佛学大辞典》 / 190字 / 5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四法

法宝中有四种:一教法,叁世诸佛所说破无明烦恼之声名句文也。二理法,教法所詮之义理也。叁行法,依理而行之戒定慧也。四果法,行满所得有為无為之证果也。地观经二曰:「於法宝中有其四种:一者教法,二者理法,叁者行法,四者果法。」 又菩萨修行之四法也:一不捨菩提,二...

《佛学大辞典》 / 172字 / 5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八背舍

(亦名八解脱,出禅波罗蜜) 背,谓违背。舍,即弃舍。大智度论云:背此净洁五欲,舍此着,故名背舍。修此观故,发无漏智慧,断叁界见、思惑尽,证罗汉果,即转名八解脱也。(净洁五欲者,若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粗弊五欲,名为不净;若色界、无色界,色、声、香、味、...

《三藏法数》 / 948字 / 5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十妙

不可思议名妙,即实相之理也。实相之理,精微玄妙,清净寂绝。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是也。总论因果自他,故具明十妙,妙体无殊也。 一、境妙,境即理境也。谓十如是等境,、佛、众生叁无差别,不可思议。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等是也...

《三藏法数》 / 983字 / 5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般若

有数本:一罗什所译摩訶般若波罗蜜大明经一卷,日本弘法之经秘键,即此本之解释也,但其题号為佛说摩訶般若波罗蜜多经。二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华严之贤首释之,谓為经略疏。慈恩又有般若经幽赞一卷。其他有唐利言译之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唐法月重译普徧智藏...

《佛学大辞典》 / 911字 / 5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菩萨十住品第十一

尔时,法慧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正受。入三昧已,十方千佛世界尘数佛土之外,各见千佛世界尘数诸佛,是诸如来悉号法慧。时,彼诸佛告法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入是菩萨无量方便三昧正受。善男子!十方各千佛刹尘数诸佛加汝神力,故能入是三昧正受;又卢...

《大方广佛华严经》 / 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 / 6639字 / 5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1月24日

六观法

一、住观,会于理为住。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故名住观。(十住者,发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空观者,谓观一切法,性相皆空也。) 二、行观,行即进趣之义。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

《三藏法数》 / 489字 / 5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七种慢

谓诸众生无明妄惑,障覆于,而生执取;恃己凌他,贡高自大,于佛法中自谓满足。所计不同,故有七种也。 一、慢,慢者,谓同类相傲也。如于相似法中,执己相似。又于下劣中,执己为胜也。 二、过慢,过慢者,谓于同类相似法中,执己为胜;或复他人胜于己处,执为相似,言我与...

《三藏法数》 / 306字 / 5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五觉

一、本觉,本有常住之觉体也。二、始觉,依修行之功,而显本觉之体也。叁、相似觉。於菩萨十信之位而得类似之始觉也。四、随分觉,菩萨於十住十行十迴向之位,而分分得真正之始觉也。五、究竟觉,於妙觉之位,成究竟至极之始觉,遂与本觉一致也。见起信论,叁藏法数二十。 又五觉...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5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佛说菩萨十住

佛说菩萨戒十二时竟。文殊师利白佛言:“菩萨用何功德得是十住?唯愿天中天分别说之。” 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多所忧念、多所安隐。吾当为汝具说其要,谛听谛受。” 文殊师利言:“受教。” 佛言:“有十住菩萨功德,各有高下,自有次第。” 文殊师利言:...

《佛说菩萨十住经》 / 1986字 / 5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9月14日

四缘发菩提

一、见闻为增上缘,增上即增进之义。谓世间之人,或见或闻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之事,既见闻已,即发是念,是佛菩萨功行具足,能为如是诸变化事;以此见闻,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闻法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见闻诸佛菩萨神通...

《三藏法数》 / 338字 / 5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清凉国师

华严四祖。清凉国师,讳澄观,字大休,山阴人,姓夏侯氏。身长九尺四寸,垂手过膝,口四十齿,目光夜发。昼乃不眴,日记万言,七行俱下,才供二笔。年十一,出家。尝以十事自励,尝问径山钦西来宗旨,默受印记。住五臺山,疏华严经。后居京师,德宗迎入内,赐号清凉国师。生歷九朝...

《佛学大辞典》 / 246字 / 5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叁惑同异断

叁惑同时可断,抑异时可断,别圆二教不同。别教為隔歷叁諦次第之叁观,其叁惑异断勿论矣。先於十住初位发住以空观断叁界之见惑,至第七不退住復以空观断叁界之思惑,次叁住以假观断界内之尘沙,傍伏界外之尘沙,次於十行復以假观断界外之尘沙,次於十迴向,习中观,伏无明,次於...

《佛学大辞典》 / 323字 / 5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九住

一、安住,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或数息,或观,当须系缘一境,念念相续,安住其,不令散乱也。 二、摄住,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摄宁静,则禅定可成;若觉一念稍动,即便摄持,令安住也。 叁、解住,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既解知觉观之,攀缘外广,即当收...

《三藏法数》 / 346字 / 5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叁禅天定五支功德

一、舍支,离喜不悔之为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以种种因缘,诃责于喜。喜既灭谢,叁禅即发。若证叁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故名舍支。 二、念支,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发叁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乐则增长,故名念支。 叁、慧支,解知之为慧。谓行者既发叁禅...

《三藏法数》 / 228字 / 5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叁境

一、性境,性即实之义也。谓眼识乃至身识及第八识等所缘色等实境,相分不起名,言无筹度,是名性境。 二、独影境,影即影像,是相分异名。谓如第六识缘空华、兔角,及过去未来等所变相分,无种为伴,但独自有,是名独影境。 叁、带质境,带即兼带,质即体质。谓以也。...

《三藏法数》 / 160字 / 5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佛树王

譬菩提萌芽发生,遂成佛果,而託云佛树王也。大日经疏五曰:「下菩提种子於一切智地中,润以大悲水,照以大慧日,鼓以大方便风,不碍以大空空,能令不思议法性芽次第滋长,乃至弥满法界成佛树王。」

《佛学大辞典》 / 86字 / 5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显密

真言宗之所判。一切佛教,分显密之二教,自宗為密教,他宗尽為显教。显教者,计眾生之机,為报身化身之说法,显了断惑证理修因证果之法门者。是為随他意之教法,其理由显然可知,故云显教。密教者,法身佛為自受法乐,与自性之眷属,谈话叁密之法门者。此叁密之法门,唯為佛与佛内...

《佛学大辞典》 / 557字 / 5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佛十宿缘

谓佛在摩竭提国竹园中,阿耨大泉,与大比丘众俱。时舍利弗问佛孙陀利等十事宿缘。佛答:皆从往劫,造众恶因,无数千岁,受无量苦报。余残未尽,于成道后,复偿宿对。复告舍利弗:汝观如来,众恶皆尽,万善普备,犹不免此宿缘者;盖欲示人,凡造恶业,果报难逃。故说是宿缘也。(...

《三藏法数》 / 2599字 / 5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佛智

佛陀之智慧也。梵云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Annttarasamyaksaṁbodhi,旧翻无上正等觉,又云萨般若Sarvajñā,旧译一切种智,是佛智之别号也。其真智正而无有过之者,故云无上正智。於法无有不知,故云一切种智。智度论四十六曰:「佛智慧有二种:一者无上正智,名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二...

《佛学大辞典》 / 246字 / 5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六种性

种性者,种别性分也。种即种子,有发生之义。性即性分,乃自分不改之义。璎珞经对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而论,故有六种性。然性通六位种局在因,故前之四位名种;等觉虽在因,然胜前,得称为觉,故不言种也。(局在因者,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皆属于因...

《三藏法数》 / 513字 / 5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十八支

支即支分也。如树,根茎是一,枝条有异。禅中支义亦尔。谓色界初禅有五支,二禅四支,叁禅五支,四禅四支,共为十八支也。初禅天定五支: 一、觉支,初在缘名觉,谓行者在欲界,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诸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大惊悟,即生身识,觉此色触也。(未到地者,谓在...

《三藏法数》 / 899字 / 5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易行

对於难行之语。平易之行法。又易行之道。谓念佛之法也。是龙树菩萨之说。十住毘婆娑论易行品曰:「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无量寿经下曰:「易往而无人。」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5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菩萨十住行道品

昙昧摩提菩萨持佛威神便于佛前,于是阿难波渝迦三昧,悉见十方诸佛——十方诸佛者,其数如千佛刹尘等;一尘者为一佛刹,一佛刹如是十方四面——见十方诸佛皆悉言:“善哉,善哉!昙昧摩提菩萨!”十方诸佛皆赐与智慧,悉语昙昧摩提菩萨言:“是释迦文佛前世本愿所结成功德威神使若益。诸...

《菩萨十住行道品》 / 3463字 / 5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8月06日

四空处定

此四通言空处定者,以其定体无形色,故名之为空,各依所证之境,名之为处。境法持无分散,故名定也。 一、空处定,谓行者厌患色质,有如牢狱,欲出离,即修观智灭叁种色故,不念种种相,入无边虚空处,与虚空之法相应,是名空处定。(叁种色者,可见有对色、不可见有...

《三藏法数》 / 338字 / 5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五转

密教之说,凡自因至果所得之功德,有五位,五位次第转生,故名五转。第一者发,初发菩提而求佛果之也,第二者修行,修叁密之行而趣向佛道也。第叁者菩提,由行因而证果德也。第四者涅槃,果德既满而入於涅槃也。第五者方便究竟,圆满上四德而利他之方便究竟也。此五转,即五...

《佛学大辞典》 / 904字 / 5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小乘七十五法

小乘七十五法,摄为五类。谓色法十有一,法一,所有法四十有六,不相应行法十有四,无为法叁也。 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识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所法,...

《三藏法数》 / 1470字 / 5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十念

谓于佛等十境,起修十念,摄伏乱,勿使妄动;则正念现前,佛道可期矣。 一、念佛,谓于如来相好功德,时常专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佛。 二、念法,谓诸佛教法,为修行之轨则,能除爱欲尘劳诸结使缚,时常专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法。(结使者,谓一切惑业缠结,而能驱...

《三藏法数》 / 557字 / 5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叁福

叁种之福业。一、世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持十善戒。二、戒福,持叁归五戒乃至具足戒。叁、行福,发菩提,而行佛道。观无量寿经曰:「欲生彼国者,当修叁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叁归具足眾戒,不犯威仪。叁者发菩提,深信因果,读诵大乘...

《佛学大辞典》 / 168字 / 5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四力

一自力。世间之人,宿世有善根,不依他人之教诫,自能以精进勇猛之力发菩提,名為自力。二他力。世间之人,或由他人之教诫,或依他人之感动,遂发菩提,名為他力。叁因力。世间之人,前世修习大乘之法,依其因力今生见佛及菩萨,而发菩提,名為因力。四方便力。世间之人,於...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5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鹿野园

Mṛgadāva,又名鹿野苑、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堕处、仙人鹿园、仙人园、仙园、鹿园、施鹿园、鹿林等,在中天竺波罗奈国,佛成道后,始来此说四諦之法,度憍陈如等五比丘,為古来仙人始说法处,故名仙人论处。為仙人之住处,故名仙人住处。昔有五百仙人见王之婇女发欲失神通坠...

《佛学大辞典》 / 697字 / 5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二种观

观即定运想之谓也。修行之人,未得正定,于不净法犹生染,故作此二观,遣其着也。 一、死尸臭烂不净观,谓修行之人,于闲静处,运观想死尸臰烂不净之相,生猒恶。我身不净,亦复如是,云何着是色欲,贪求无猒。况命如电逝,须臾难保,一息不来,与彼何异。由观臰烂不...

《三藏法数》 / 234字 / 5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海导师喻菩萨十种善法

大海浩瀚无边,须凭人导引,乃能顺济。然诸商众,自非一敬信其言,随所指示,则何以获安隐而致利益哉?菩萨于生死大海,作大导师,令诸有情,皆得远离险难恶趣,证入真空涅槃,故以海导师为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得他信许,菩萨于一切善法悉能了悟,精进勤修,为...

《三藏法数》 / 767字 / 5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叁识

楞伽经所说:一,真识,如来藏也,又自性清净也。离生灭相之真也。起信论名之為,亦名如来藏。性宗唯识不立此识。二,现识,又名藏识。真与无明和合而生染净法之识体也。起信论所谓阿梨耶识之业转现叁细也,唯识论所谓阿赖耶识也。但彼不立真妄和合之义。叁,分别事识,名...

《佛学大辞典》 / 168字 / 5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

初发菩萨功德品第十三

尔时,天帝释白法慧菩萨言:“佛子!初发菩萨为成就几功德藏?” 法慧答言:“佛子!是处甚深!难知、难信、难解、难说、难通、难分别,虽然,我当承佛神力,具足演说。佛子!假使有人供养东方阿僧祇世界众生一切乐具乃至一劫,然后教令净修五戒,南、西、北方,四维,上、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 / 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 / 11587字 / 5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1月24日

五类说法

一、佛说,佛说者,谓一切经法,皆是佛说也。然华严一经,亦通菩萨、声闻等共说,此言佛说者,如阿僧祇品、随好品,乃是如来亲口宣说也。(梵语阿僧祇,华言无数。) 二、菩萨说,菩萨说者,谓诸大菩萨,互相宣说,以显主伴互融也。如华严经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品,皆是菩...

《三藏法数》 / 457字 / 51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