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6 条搜索结果

一位一切位

言得一位,则同时得一切位也。為华严经所明。与[一门普门]同。探玄记一曰:「圆教者,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同卷曰:「若依普门,一位即一切位故,亦一运即一切运,名不思议。」

《佛学大辞典》 / 80字 / 9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七子

父母有七子,於病子慈心最深。七子譬人,天,二,藏通别教之菩萨也。涅槃经二十曰:「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一子遇病,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於病子心则偏多。大王!如来亦尔,於诸眾生非不平等,然於罪者心则偏重。」章安疏曰:「或以七方便根性為七子,谓人天二菩...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9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四安乐行

谓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 一、身安乐行,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远离豪势,二、远离邪人邪法,、远离凶险嬉戏,四、远离旃陀罗,五、远离二众,妨修大之行故,六、远离欲想,七、远离不男之人,八、远离危害之处,九、远离讥...

《三藏法数》 / 381字 / 89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谓小也。譬之马之駑者,故云。世亲摄论一曰:「如是藏,下,有差别故,则成二藏。」 又谓下所之物也。西域记九曰:「频毗娑罗王,為闻法故,兴发人徒,从山麓至峰岑,跨谷凌巖,编石為阶,广十餘步,长五六里。中路有二小窣堵波,一曰下,即王至此,徒行以进;一曰...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8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人而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有一乃至五之别,其中有四种:(一)大也。一声闻,又云小。速则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於现世闻如来之声教。而悟四諦之理,以证阿罗汉者。二缘觉,又云中,辟支佛。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修空法,於其最后之生...

《佛学大辞典》 / 882字 / 8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十行仙

一、地行仙,谓其服食药饵,能驻一期之寿,而不能轻举,故名地行仙。(一期者,从生至死也。) 二、飞行仙,谓其餐食黄精松柏之类,久而身轻,故名飞行仙。(黄精,药名;松柏者,谓松柏之叶也。) 、游行仙,谓其久服还丹,化形易骨,游戏人间,故名游行仙。(还丹者,谓神...

《三藏法数》 / 333字 / 8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兔马象也。兽渡河,兔足在水上,以譬声闻之悟道最浅。马足在水中,以譬缘觉之悟道稍深。象足到水底,以譬菩萨之悟道最深。见思之烦恼有正体与习气,声闻但断正体,缘觉兼侵习气,菩萨正习俱尽。法性之空理,或譬生死為河水,譬兽。之人,虽证同一之法性,渡同一生死...

《佛学大辞典》 / 420字 / 8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释迦牟尼

Śākyamuni,印度迦毘罗城Ka ilavastu,主净饭王Śuddhodana之子,母曰摩耶Māyā,名呼悉多太子。诞生於城东嵐毘尼园Lumbini。生后七日,母歿,姨母波闍波提养育之,跋陀罗尼Bharani教养之。幼对於人生诸现象,既有思惟之处。或於阎浮树下思耕农之苦,或见诸兽相食而厌人生之斗争。...

《佛学大辞典》 / 438字 / 8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阶佛法

信行禪师,於教立二阶,就根机立阶。教之二阶者,即一教与教也。五教章上曰:「后代信行禪师依此宗立二教,谓一者即别解别行及差别,并先习小后趣大是也。一者谓普解普行,唯是一,亦华严法门及直进等是也。」根机之阶者,谓最上利根一之...

《佛学大辞典》 / 547字 / 8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六妙门

妙名涅槃,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槃,故名六妙门。前是定,后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定爱慧策者,爱谓爱乐于禅,策谓策进真行也。真明者,真性之明也。) 一、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

《三藏法数》 / 552字 / 8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即运载之义。谓二之人,四谛、十二因缘之法,运出界生死,至于涅槃,故名为。(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声闻,闻佛声...

《三藏法数》 / 209字 / 8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羊车鹿车牛车也。如此次第乃以譬声闻,缘觉,大者。法华经譬喻品所说。见[火宅]条。传灯录曰:「法达问:经说车,大牛车与白牛车,如何区别?祖曰:汝自迷背,不知坐却白牛车,更於门外觅车。」 又法华宗之慈恩常从车。故称為车和尚。宋高僧传四窥基传曰:「奘师始...

《佛学大辞典》 / 307字 / 8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如去

如来之别名。过去之诸佛如从生死去於涅槃中之义也。又真如之道而往於佛果之义也。大日经疏一曰:「梵本云但他揭多者,但他是如义,揭多是来义,知解义,说义,去义。如诸佛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中略)一切诸佛得如是安乐性直至涅槃中,今佛亦如是去。故...

《佛学大辞典》 / 232字 / 8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行香

行者,施与之义,香者為对佛信心之使(见[香]条),故施与僧而烧之以使劝请佛也。汉书高帝纪曰:「行田宅」,「苏林曰:行音行酒之行,犹付与也。」此事為法会之严仪,非大会不作,作之者多係上位之人。普达王经曰:「佛言:乃昔摩訶文佛时,王為大姓家子。其父供养尊,父命子传...

《佛学大辞典》 / 578字 / 84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五大虚空藏

虚空藏菩萨之德分為五方者。五大虚空藏菩萨速疾大神验秘密式经曰:「东方福智虚空藏菩萨,坐白宝莲华,戴五佛宝冠,以种种瓔珞严饰於身,右手施无畏,左手持宝莲华,华上有羯磨杵,形色黄。南方能满虚空藏菩萨,坐赤莲华,顶有五佛宝冠。庄严如前,形色赤色,右手持宝剑,左执青莲...

《佛学大辞典》 / 525字 / 83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六身

新译之心地观经所说:一理法身,本有之理也。二智法身,性德之智也。自受用身,修德之四智圆明常住於报土而自受法乐者。四他受用身,对於十地菩萨现十种之身,以自己之报德使他受用者。五胜应身,对於地前菩萨示现之应身也。六劣应身,对於二凡夫示现者,即丈六之化佛是也。已...

《佛学大辞典》 / 136字 / 8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牟尼

Nuni,译曰寂。又作寂默,寂静。有二解:一就事,一就理。就事而解,则悉多太子始入劫毘罗城时,使诸释子寂静无言,故父王附以牟尼之称,又出家后常修禪行,而寂默无言,故从时人受牟尼仙之号。牟尼本為静止身口意业之学道者之尊号,通於内外之称号也。毘奈耶杂事二十日:「是时...

《佛学大辞典》 / 683字 / 8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迦旃延

Kātyāyana,佛十大弟子中,论议第一之摩訶迦旃延子Mahā-Kātyāyani- utra,又云迦旃子,迦旃延子,迦多衍那,迦多衍尼子,迦底耶夜那,迦多演尼子,迦[(畾/(冗-几+互))毛]延,迦[(畾/(冗-几+互))毛]延尼子等。译曰剪剃种,扇绳,好肩等。婆罗门姓十姓之一。以姓為名。慧琳音义二...

《佛学大辞典》 / 638字 / 8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七种第一义境界

七种境界者,即诸佛、菩萨所证所得之境界也。而皆云第一义者,乃约究竟极处而言。然此七种有通、别之异,前六种通于佛及菩萨,后一种乃如来自到境界也。 一、心境界,谓中道之理无二无别,即诸佛、菩萨心之所造至极之处,是名心境界。 二、慧境界,谓至极之理心既能造,即发通...

《三藏法数》 / 491字 / 8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六成就

六成就者,即如是我闻等六事,乃诸经之通序也。佛将入灭,阿难问云:世尊灭后,诸经之首,当安何语?佛答言: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为某众等。盖言佛所说法,以此六事和合,方能成就,故名六成就。(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一、信成就,信即如是也。言如是者,乃诸经之...

《三藏法数》 / 456字 / 7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火宅喻

法华七喻之一。法华经譬喻品曰:「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僕。其家广大,唯有一门。(中略)忽然火起,焚烧舍宅。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十,在此宅中。(中略)於火宅内乐着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中略)...

《佛学大辞典》 / 527字 / 7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四种法身

此為密教所立。一自性法身。诸佛之真身,理智法性,自然具足,常住之法身,世常恒,為从身流出之菩萨说密之法。自体法然,故云自性,具无為之作业,故云法界,此有理智差别,法界诸法,体性寂然,法尔不改,名理法身,即胎藏之四重圆坛是也。一切之法,互相周徧,冥理同体,名...

《佛学大辞典》 / 716字 / 7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五种藏

一、如来藏,藏即含藏也。谓真如法性之体,不离一切众生色心,具足圆满染净诸法,是名如来藏。 二、自性清净藏,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从无始已来,智四德,具足无缺,烦恼垢缠,不能染污,是名自性清净藏。(智者,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也。四德者,常德、乐德、我...

《三藏法数》 / 280字 / 7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不了义经

谓隐覆实义,而為方便之说,不明了开显法性实义经典。小及权大之诸经是也。涅槃经六曰:「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中略)不了义经是声闻。」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7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月光童子

又曰月光儿。其父德护為摩揭陀国王舍城之长者,不信佛,听六师之言,作火坑欲害佛,其子月光童子諫止之,亦不听。后见佛到,火坑变而為凉池,心大悔责。归佛,得须陀洹果。佛与月光童子以成佛之记。且说佛灭后当作支那国王,兴隆宝。德护长者经下曰:「又此童子,我涅槃后,於未...

《佛学大辞典》 / 514字 / 7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十山王

十山皆称王者,谓依海而住,高出一切诸余小山,以喻十地菩萨修行,同入如来智海,高出一切二诸行也。(二者,声闻、缘觉也。) 一、雪山王,谓此山中,具诸药草,能疗众病,取不可尽;以喻欢喜地菩萨,圣智法药,用之无竭,以破无明,超前行位,如雪山王也。 二、香山...

《三藏法数》 / 688字 / 7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不净纸

拭不净之纸也。临济录曰:「十二分教,皆是拭不净故纸。」

《佛学大辞典》 / 27字 / 7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法华七喻

一、火宅喻,火譬众生五浊等苦,宅譬界。谓界众生,为五浊八苦之所煎逼,而不得安隐。犹大宅被火所烧,而不能安居。故以火宅为喻也。(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

《三藏法数》 / 804字 / 7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十八不共法

不共法者,谓诸佛之智内充,无畏之德外显,一切功德智慧,超过物表,不与凡夫二及诸菩萨共有也。(二者,声闻、缘觉也。) 一、身无失,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三藏法数》 / 820字 / 7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一、临门车,临门车,喻小权教也。谓法华经譬喻品中,之人,于火宅门外,索羊鹿牛车,求出火宅,以喻之人,依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法修行,得出生死,是名临门车。(者,声闻、缘觉、菩萨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

《三藏法数》 / 225字 / 7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摩訶衍

具曰摩訶衍那Mahāyāna,译曰大。声闻缘觉二之教法為小,菩萨之教法為大。慧苑音义上曰:「摩訶衍,具云摩訶衍那,言摩訶者此云大也,衍那者云也。」胜鬘经曰:「摩訶衍者,出世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起信论曰:「摩訶衍者,总说有二种:一者法,二者义。」智度...

《佛学大辞典》 / 135字 / 7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六十四书

印度所行之一切外典也。佛本行集经十一曰:「一、梵天所说书,Brāhmī(今波罗门书正十四音是)。二、佉卢虱吒书,Kharoṣṭī(隋言驴唇)。、富沙迦罗仙人说书,Puṣkarasārī(隋言莲华)。四、阿迦罗书,Aṅgali i(隋言节分)。五、懵伽罗书,Vaṅgali i(隋言吉祥)。六、耶懵尼...

《佛学大辞典》 / 1921字 / 7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五味

如来因无垢藏王菩萨称叹涅槃法胜,乃说此五味,而以醍醐比法华、涅槃也。隋朝天台智者大师,因此约如来所说一代圣教,次第立为五时,以对教之相生,机之利钝,譬犹五味之有浓淡焉。(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乳味,乳味从牛而出,以喻十二部经从佛而宣说也。谓如来最初时说...

《三藏法数》 / 618字 / 7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堙罗那

Airāvaṇa,又作[[口垔]]罗婆那,白象王名也。天帝释所。」同十六曰:「伊罗跋象,此象王名。天帝释常所,有大神通。」华严经六十六曰:「伊罗婆拏大象。」 又龙王名。本行集经十七曰:「尔时海内伊罗鉢王,既受龙身。」经注曰:「尹罗鉢,隋言霍香叶。」慧琳音义十八曰:...

《佛学大辞典》 / 198字 / 7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二身

一、分段身,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界内六道众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长短巨细,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身,变即转变,易即改易。谓二等虽出界,尚受方便等土法性...

《三藏法数》 / 137字 / 7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人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有一乃至五之别。其中五有六种:一者:一、人五戒之行法而生於人间者。二、天十善之行法而生於天上者。、声闻四諦之行法而到阿罗汉果者。四、缘觉十二因缘之行法而到辟支佛果者。五、菩萨六度之行法而上於...

《佛学大辞典》 / 806字 / 7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一即

言一教即教之意也。

《佛学大辞典》 / 12字 / 7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十科

一、翻译,翻译者,谓翻梵语而为华言也。又译之为言,易也。以华夏之言,易彼梵语,俾大法以流通,如摩腾初至于汉,译四十二章经之类是也。 二、解义,解义者,谓善解如来所说诸经甚深法义也。盖依解以立行,修行以契理,则可以弘大教,可以证菩提,如佛弟子迦旃延善解契经是也...

《三藏法数》 / 1012字 / 7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宝冠释迦

顶着宝冠之释迦像也。菩提树下初成道之佛像,有宝冠瓔珞,详记如西域记八。又南山之宝感通录曰:「东晋杨都金像,华臺有西域书。藏求那跋摩曰:此古梵书也,是阿育王第四女所造。其像有七宝冠,饰以珠玉,可重斤。」盖造立者為尊重恭敬故,饰以宝冠瓔珞,非有别意。然后世作...

《佛学大辞典》 / 204字 / 7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宗喀巴

又名罗卜藏札克巴。西藏新志中曰:「宗喀巴生於甘肃省之西寧府,性慧敏。年十四,学於后藏札什伦布之西萨迦庙,已涉红教之流弊,忧吞刀吐火之幻术,不足為世益,誓洗其风。一日会眾,自换黄色衣冠,告眾曰:教主者,世世呼毕尔罕,以救人民。后得道於西藏之噶尔丹寺,此為黄教之始...

《佛学大辞典》 / 402字 / 7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聚该收一切眾生也。一、正定聚,必定证悟者。二、邪定聚,毕竟不证悟者。、不定聚,在二者中间有缘证悟,无缘不证悟也。此聚之义通於大小,小之俱舍论十曰:「正邪不定聚圣造无间餘。」预流向已上之圣者為正定聚,造五无间业者為邪定聚,在此二者中间修七方便之行者為...

《佛学大辞典》 / 397字 / 7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十二火天真言

南麼曼多勃驮喃。阿哦娜曳。莎訶。初句归命诸佛如常,第二句阿哦娜曳者是火之义,以此中最初之阿字為种子。以一切诸法本不生之故,即与金刚智体相同,哦是行之义,以诸法本不生之故,虽具万行,亦无所行,是故名為无师自觉,若是為无师自觉,即是与大空之徧一切处相同。故娜字之...

《佛学大辞典》 / 220字 / 7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四种天

一、世间天,谓世间国王,虽居人世,受享天福,是名世间天。 二、生天,谓界诸天,因修戒善等福,兼习禅定,得生此天,是名生天。(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戒善者,即五戒十善也。) 、净天,谓二之人,因修空观,断见、思惑净尽,是名净天。(二者,声闻、...

《三藏法数》 / 209字 / 7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四一

一、理一,理即中道一实相之理也。此实相之理,诸佛众生体性平等,无有增减。但众生体虽本具,全体在迷。唯诸佛觉知如实之相,此实道,出应于世,要令众生得此实相。故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又云: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

《三藏法数》 / 452字 / 7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八大童子

又云八大金刚童子,不动尊之使者也。八大童子仪轨曰:「一慧光菩萨,二慧喜菩萨,阿耨达菩萨,四指德菩萨,五乌俱婆誐,六清净比丘,七矜羯罗,八制吒迦,是等使者,四智四波罗蜜,為亲随顺大日教令故显现此形,围绕圣无动尊也。」 一、慧光童子,面貌少忿怒,着天冠,身色黄白...

《佛学大辞典》 / 612字 / 7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二和

一、理和,二之圣者同断见思之惑,同证无為之理也。二、事和,就二之凡僧而言。有六种:一、戒和,谓同修也。二、见和,谓同解也。、身和,谓同住也。四、利和,谓同均也。五、口和,谓无諍也。六、意和,谓同悦也。以此理事二和名為僧伽,僧伽者,和合之义也。见名义集一。

《佛学大辞典》 / 102字 / 7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通教十地

通教,即四教中之一也。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云通也。(四教者,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也。) 一、干慧地,谓之人,初居外凡位时,未得真空理水所润,故名干慧地。(者,声闻、缘觉、菩萨也。外凡者,谓心居理外也。) 二、性地,谓之人,居内凡位时,...

《三藏法数》 / 868字 / 6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四藏

四藏者,即经、律、论、咒也。以其各各含藏一切文理,故名藏也。 一、经藏,经藏者,即如来所说一大藏,大小诸经也。经,法也、常也,十界同遵,谓之法。世不易,谓之常。又云契经,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

《三藏法数》 / 267字 / 6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一音教

教判名。佛唯以一音说一切教之意。鳩摩罗什并菩提流支所立。华严经疏第一,出一音教中。有曰:「然有二师:一、后魏菩提流支云:如来一音,同时报万,大小并陈。二、姚秦罗什法师云: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普应,机闻自殊。非谓言音本陈大小。故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眾生...

《佛学大辞典》 / 355字 / 6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八魔

四魔又加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之四為八魔。是前四為凡夫之魔,后四為二之魔也。涅槃经二十二曰:「八魔者,所谓四魔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法华文句六曰:「圆教法身安处空理,无復通别二惑八魔等畏,故言踞师子床也。」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6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二谛

一、真谛,真谛者,彰一性本实之理也。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是非双泯,能所俱亡,指万象为真如,会归实际也。(者,声闻、缘觉、菩萨也。) 二、俗谛,俗谛者,显一性缘起之事也。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弘善示天...

《三藏法数》 / 127字 / 6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法性

又名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等,异名同体也。性之為言体也,不改也,真如為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在有情数在非情数,其性不改不变,故曰法性。此法性小多不言之,大诸家则盛论之。其论有四家之不同。第一法相慈恩家,言法性為性中之圆成实性,是依地起性,一切有為万法之所依也,...

《佛学大辞典》 / 799字 / 6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一极

一实至极之道。至理不二故曰一。无量义经序曰:「一极正觉,任机而通。」论玄义曰:「法华会,同归一极。」止观义例上曰:「若异若同,同入一极。」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6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秘密藏

秘密之法藏也。甚深秘奥,唯為佛与佛之境界,非凡常所可了知之法门,故曰密。又如来能护念深法,苟非其器,则秘之而不说示,故曰秘。故秘密藏之名,在诸经為显其深甚秘极之通名也。圆觉经曰:「惟愿不捨无遮大悲,為诸菩萨开秘密藏。」涅槃经二曰:「我今当令一切眾生及以我子四部...

《佛学大辞典》 / 497字 / 6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四荣

(亦名凡夫四倒,出涅槃经并宗镜录) 四荣者,佛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入灭,东西南北各有双树,每面双树,一荣一枯,故名四荣四枯。以表凡夫、二、常、无常等八倒也。此四荣正表凡夫四倒。而言荣者,以凡夫由此四倒,增长惑业,有荣茂之义,故名四荣也。(梵语拘尸那,华言角城...

《三藏法数》 / 393字 / 6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十种发心

十种发心者,谓诸众生,迷妄失真,念念起心,贪着诸境,业报不同,苦乐有异,皆因发心不纯也。 一、发地狱心,谓众生念念起贪嗔之心,日增月甚,造上品十恶,行火涂道,是名发地狱心。(上品者,谓人作恶,于欲作、正作,作已,时之中,俱不能悔也。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

《三藏法数》 / 854字 / 6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通教无生四谛

通教者,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也。无生四谛者,谓此教之人根利,用体空观,体达五阴诸法,当体即空,如幻如化。故云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灭无生相,道不二相也,是名通教无生四谛。(通前藏教者,谓此教钝根菩萨,但证真空之理,与前藏教是同也。通后别、圆者,谓此教...

《三藏法数》 / 327字 / 6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或云惑,或云烦恼,或云漏,或云垢,或云结。皆為同体异名。天台一家统收一切之妄惑為类:一、见思惑,如身见边见等,邪分别道理而起,谓之见惑,如贪欲瞋恚等,倒想世间事物而起,谓之思惑,离此见思二惑即离界,声闻缘觉以之為涅槃,菩萨更进而断后之二惑。如此见思,之...

《佛学大辞典》 / 338字 / 6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二般若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佛于般若会上,说通别圆教之法,故有共不共般若之名也。 一、共般若,共般若者,即通教也。通即通共之义,谓声闻、缘觉、菩萨之人,共依此教而修证也。 二、不共般若,不共般若者,即别、圆二教也,谓此别、圆二教,唯谈菩萨修行之法,不与声闻、...

《三藏法数》 / 124字 / 6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

佛性

佛性虽常住不变,然為他修证,分义:一、自性住佛性,一切眾生本有之,為自性而常住者。恶之眾生,唯具此一。二、引出佛性依修行之功,而本有之佛性渐為引出者。之行人具之。、至得果佛性,修因满足,而本有之佛性了了显发者。即诸佛之佛性也。见华严孔目章二。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6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