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8 条搜索结果

法性

又名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等,异名同体也。性之為言体也,不改也,真如為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在有情数在非情数,其性不改不变,故曰法性。此法性小乘多不言之,大乘诸家则盛论之。其论有四家之不同。第一法相慈恩家,言法性為叁性中之圆成实性,是依地起性,一切有為万法之所依也,...

《佛学大辞典》 / 799字 / 4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修多罗

Sūtra,又作修单罗,修妒路,修多阑,修单兰多。以綖為正翻。谓如以綖(线字同)贯花,使之不散。言教能贯穿法义使不散失,故名之為綖。其餘经文谓為契经,经本等者,义译也。新作素怛缆,素呾缆,苏多罗,苏呾罗。译綖或契经。綖之义如前。契经者,契於理,合於机,故曰契。贯穿...

《佛学大辞典》 / 1194字 / 4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摄论宗

无着菩萨释摄大乘经(未渡)之摄大乘品而作摄大乘论,世亲无性二菩萨各造其释论。本释合有叁本。梁真諦译无着之本论及世亲之释论,唐玄奘亦译无着之本论并世亲无性之二释论,此称梁论新论。其中弘布梁论者。名摄论宗。沙门慧旷亲就諦师闻摄论,同时法常智儼等诸德各研之,其后道岳...

《佛学大辞典》 / 254字 / 4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四藏

小乘之大眾部立四藏。加杂藏也。杂藏者诸大乘经也。增一阿含经序品曰:「契经一藏,律二藏,阿毘曇经為叁藏。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為杂藏。」智度论四十九曰:「四藏者所谓阿含、阿毘曇、毘尼、杂藏。」分别功德论一曰:「阿难所撰今四藏是也。」智度论十一曰:「以四种法藏教...

《佛学大辞典》 / 176字 / 4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第一义空

对於小乘之涅槃而云大乘至极之涅槃為第一义空。小乘之涅槃者偏真但空也,大乘之涅槃者空亦空,為中道实相之空,故名第一义。叁藏法数四十六曰:「诸法中最第一法名為涅槃,涅槃之法空无有相,是為第一义空。」涅槃经二十七曰:「佛性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

《佛学大辞典》 / 223字 / 4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二宗

即空宗与性宗。此於相宗之外,又於性宗中分别者也。就经论上而言,则般若经四论已上,就八宗上而言。则叁论已上,均显寂灭之真性,宜统名性宗,然此中以阳破诸相為主,而阴显真性,直有显示真性之二门,即遮詮与表詮之相违,前者名空宗,后者正名性宗。以之料简八宗,则叁论之一宗...

《佛学大辞典》 / 952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序

御制 大朴既散,有为遂作。名利牵乎代,巧智丧乎真,爱恶攻其性情,因缘坚其染习,内则百虑无节,外则六根竞诱,天理灭而莫知,道源迷而忘返,沦溺苦海,劫尽还初。惟至人了万物之宗,越三界之表,廓独立而不改,遍诸有而常然,故能开导群疑济拔流品。六波罗蜜经者,众法之津梁...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 691字 / 4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07月30日

一向大乘

总称一向专学大乘不兼小乘之寺。非一寺之名。见大藏日本撰述部之显戒论。

《佛学大辞典》 / 32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世亲摄论

又曰天亲摄论。五摄论之一。谓世亲所着之无着摄论,释论也。有叁译,陈真諦译十五卷,曰摄大乘论释。隋笈多译十卷,曰摄大乘论释论。唐玄奘译十卷,曰摄大乘论释。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4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五业

五种之业也。有四种:(一)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时分不定异熟定业,时分不定异熟不定业也。大毘婆沙论第一百十四曰:「復有餘师,说五种业。谓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各唯一种。顺不定受业中復有二种:一异熟决定,二异熟不决定。」即是。又出俱舍...

《佛学大辞典》 / 589字 / 4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毘佛略

Vai ulya,又作鞞佛略,裴佛略。新云毘富罗。十二部经之第十。译曰方广经。称方正广大之经典。小乘之长阿含经,大乘之华严法华等诸经是也。若对於小乘,则一切之大乘经悉為方广经。大乘义章一曰:「毘佛略经,此名方广。理正曰方,义备名广。若依小乘,诸正為方,言多曰广。」慧...

《佛学大辞典》 / 265字 / 4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高丽藏

高丽国彫刻之大藏经也。又称丽藏,高丽本,丽本或鲜本。案高丽藏经,如前后凡有叁幅:一、显宗二年為退治契丹兵之难发愿而刻者。二、為文宗朝所刻者。叁為高宗二十四年為蒙兵退散祈愿而刻者。显宗之板本,据义天之诸宗教藏雕印疏所言,為五千轴。藏於符仁寺。高宗二十年,為蒙兵所...

《佛学大辞典》 / 439字 / 4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梵语駄都Dhātu,译曰界。差别之义。彼此之事物,差别而无混滥也。大乘义章八末曰:「界别為界,诸法性别,故名為界。」止观五上曰:「界名界别。」 又性之义。谓事物固有之体性。大乘义章八末曰:「经名為界,亦名為性。」止观五上曰:「界名界别,亦名性分。」俱舍光记一曰:「...

《佛学大辞典》 / 376字 / 4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金刚顶经

真言教叁部经之一。是為梵本十万偈十八会之总名,故通於现行流布金刚界之诸经,然特以叁本為主:一為不空所译叁卷之教王经,具名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十八会之第一会四品中译其第一品者。二為施护所译叁十卷之教王经,具名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叁昧教王经...

《佛学大辞典》 / 183字 / 4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叁乘

乘人而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其中叁乘有四种:(一)大乘之叁乘也。一声闻乘,又云小乘。速则叁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於现世闻如来之声教。而悟四諦之理,以证阿罗汉者。二缘觉乘,又云中乘,辟支佛乘。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修空法,於其最后之生...

《佛学大辞典》 / 882字 / 4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大集经

具名大方等大集经。大方等為大乘经之通名。佛在欲色二界中间广集十方之佛菩萨,说大乘之法,谓之大集经。前后诸师,各译一部分,无全本。高丽藏本收诸师译本為一部,有六十卷。其中前二十六卷及叁十一卷至叁十叁卷之日密分叁卷,北凉曇无讖译,為诸译中之大本。他藏本称之為大方等...

《佛学大辞典》 / 414字 / 4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九住心

一、安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或数息,或观心,当须系缘一境,念念相续,安住其心,不令散乱也。 二、摄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摄心宁静,则禅定可成;若觉一念稍动,即便摄持,令心安住也。 叁、解住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既解知觉观之心,攀缘外广,即当收...

《三藏法数》 / 346字 / 4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一音教

教判名。佛唯以一音说一切教之意。鳩摩罗什并菩提流支所立。华严经疏第一,出一音教中。有曰:「然有二师:一、后魏菩提流支云:如来一音,同时报万,大小并陈。二、姚秦罗什法师云: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普应,机闻自殊。非谓言音本陈大小。故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眾生...

《佛学大辞典》 / 355字 / 41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二藏

一、声闻藏,说声闻缘觉二乘之教理行果者,即小乘之叁藏也。二、菩萨藏,说菩萨大士之教理行果者,大乘之叁藏也。净影嘉祥以此二藏判一代教。大乘义章一曰:「就出世间中復有二种:一声闻藏,二菩萨藏。為声闻说,名声闻藏;為菩萨说,為菩萨藏。故地持云: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

《佛学大辞典》 / 256字 / 4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契经

经文者契人之机,合法之理,故云契。大乘义章一曰:「以其圣教称当人情,契合法相。从义立目,名之為契。」玄义八上曰:「翻為契者,契缘契事契义。」义林章二本曰:「今大乘解,梵言素呾缆,此名契经。(中略)契者,契当至合之义。」探玄记一曰:「素呾缆,此云契经。契有二义,...

《佛学大辞典》 / 122字 / 4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四种缘起

华严宗之教理,以缘起為主。具之一字,弥显今宗者,天台之事也。本宗对之得云起之一字,益振当家。何则?以本宗之至极,在於法界缘起故也。今就五教而分别之,各有一个之缘起(但除顿教),曰业感缘起,是小乘教也。曰赖耶缘起,是大乘始教也。曰如来藏缘起,是大乘终教也。曰法界...

《佛学大辞典》 / 1132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止观

梵名奢摩他,Śamatha毘鉢舍那Vi aśyana译言止观,定慧,寂照,明静。止者停止之义,停止於諦理不动也。此就能止而得名。又止息之义,止息妄念也。此就所观而得名。观者观达之义,观智通达,契会真如也。此就能观而得名。又贯穿之义,智慧之利用,穿凿烦恼而殄灭之也。若就所修之...

《佛学大辞典》 / 828字 / 41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五蕴论

具名大乘五蕴论。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一卷。明大乘所说之五蕴,摄有為法九十四法,又明十二处十八界而摄百法。

《佛学大辞典》 / 47字 / 4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文殊师利问经

二卷,梁僧伽婆罗译。有十七品,分别大乘之诸戒,悉曇之字母,佛灭后小乘二十部之分出等。属大乘律藏。

《佛学大辞典》 / 42字 / 40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方广

总為大乘经之通名,别称则十二部经之第十曰方广经。方者以理之方正而名,广者以言词之广博而名。梵语曰毘佛略(Vai ulya,巴Vi ula)。胜鬘宝窟中末曰:「方广者是大乘经之通名也。(中略)理正為方,文富為广。又一乘无德不包曰广,离於偏称方。古注云:真解无偏為方,理包无限...

《佛学大辞典》 / 228字 / 4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百劫

小乘之菩萨,终叁大阿僧祇劫之行而至等觉之位,於此位而犹应种百大劫间至佛果感叁十二相之福业也。故菩萨修行之年时曰叁祇百大劫。而大乘之菩萨,自初兼修福智之二业,故於叁大阿僧祇劫之外,不别要百劫之修福。小乘之说,於百劫之初翘足七日间以一偈讚嘆弗沙佛,由此功德超越九劫...

《佛学大辞典》 / 273字 / 3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法华七喻

一、火宅喻,火譬众生五浊等苦,宅譬叁界。谓叁界众生,为五浊八苦之所煎逼,而不得安隐。犹大宅被火所烧,而不能安居。故以火宅为喻也。(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

《三藏法数》 / 804字 / 3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玄奘

唐大慈恩寺玄奘叁藏,姓陈,偃师人,俗名褘。兄长捷,先出家,在洛阳净土寺。师十叁岁,亦入净土寺出家,就慧景听涅槃经,於严法师受摄大乘论,令名夙着。 武德元年,与兄共入长安,寻赴成都,就道基宝迁二师,学摄论,毘曇,就震法师听讲发智论,五年受具足戒,又习律部。既而往...

《佛学大辞典》 / 1172字 / 3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十普门

普,遍也。门,即能通之义。谓菩萨以圆融中道,妙观通入,常住实际理地。故立此十门也。 一、慈悲普,慈能与乐,悲能拔苦。盖菩萨即于一念之中,遍观十界善恶苦乐,而起慈悲与拔之想。普令众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故名慈悲普。(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

《三藏法数》 / 1131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元藏

元代所刻之大藏经也。又曰元本。刻於杭州路餘杭县白云宗南山大普寧寺。以思溪福州二本校勘之。始於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至至元二十七年而雕造竣功。总计一千四百二十二部,六千一十七卷,五百五十八函。其中有大乘经五百二十八部,二千一百七十四卷。小乘经二百四十二部,六百二十一...

《佛学大辞典》 / 210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四德

大乘大般涅槃所具之德也。一常德,涅槃之体,恒不变而无生灭,名之為常,又随缘化用常不绝,名之為常。二乐德,涅槃之体,寂灭永安,名之為乐,又运用自在,所為适心,名之為乐。叁我德,解我有二种:一就体自实名為我,如涅槃经哀嘆品中所谓:「若法是实是真是主是依,性不变易是...

《佛学大辞典》 / 297字 / 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一法印

对小乘之叁法印称大乘之实印相,曰一法印。又有一实相印之名。即诸法实相之理也。妙玄八之上曰:「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叁印印之,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叁法印,即是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

《佛学大辞典》 / 93字 / 3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内外道四执

又云四宗。叁论所诽斥之内外四执也:一一切外道,不达二空而存人法者。二毘曇宗,即萨婆多,虽已得人无我,而执法之有性者。叁成实宗,虽具辨二空,而明空犹不了者。四大执,大乘中一切有所得之见也。叁论玄义曰:「但邪谬纷论,难可备序。叁论所斥,略辩四宗:一摧外道,二析毘曇...

《佛学大辞典》 / 206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虚空

虚与空者,无之别称也。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此虚空有体有相,体者平等周徧,相者随於他之物质而彼此别异也。依有部之宗义分之為虚空与空界之色,以其体為虚空,以其相為空界之色。以此虚空為一无為法,数於叁无為之一而摄於法处之中,空界之色者,為眼所见之色法而摄於...

《佛学大辞典》 / 337字 / 37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叁时教

有二种:一、空宗智光论师所立,远受於文殊龙树,近稟於青目清辩。一第一时教,為小乘说心境俱有者,阿含经是也。二第二时教,為大乘之下根,说法相大乘之境空心有者,深密经等是也。叁第叁时教,為大乘之上根说无相大乘之心境俱空者,般若经是也。此叁次第,智光论师般若灯论释中...

《佛学大辞典》 / 162字 / 3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二门

唐道绰所判。一、圣道门,此土由凡至圣修道之教门也。除净土叁经,其餘之诸经是。二、净土门,往生弥陀净土而证圣果之教门也。叁部经之所说是。安乐集上曰:「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选择集本曰:「道绰禪师,立圣道净土二门,而捨圣道正归净土。」教行信证六本曰:「凡就一代...

《佛学大辞典》 / 2032字 / 3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无始无明

胜鬘,本业,起信诸经论谓之无始无明,菩提心论谓之无始间隔,生死流转之根本惑体也。平等法界之理不达,妄隔平等之理性,谓之无明,又曰间隔。是闇惑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闇惑之心,隔离理性,故名间隔。依此无明之间隔而生种种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受种种之果也。而名之為...

《佛学大辞典》 / 903字 / 3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叁菩提

梵语菩提,华言道。经云:婆罗门白佛言:若已发菩提心,有退失否?佛言:发菩提心已,则无退失。当知有叁种菩提。(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一、声闻菩提,谓声闻之人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在于声闻行中,虽已自发菩提之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是行...

《三藏法数》 / 266字 / 3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如来十恩

一、发心普被恩,谓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皆为普被法界群生,咸令利益安乐,是为发心普被恩。(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难行苦行恩,谓如来往昔因中,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剜身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如是难行苦事,积劫行之,皆为利乐众生,是为难行...

《三藏法数》 / 1090字 / 3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四种声闻

一、决定声闻,谓其久习小乘之法,故今闻小乘教而得证果,既证小果之后,再不进求大乘之法,是名决定声闻。 二、退菩提声闻,梵语菩提,华言道。谓此声闻,本是菩萨,曾发菩提之心,积劫修道;忽因疲厌生死,退失大心,而证小果,是名退菩提声闻。(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

《三藏法数》 / 262字 / 3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佛说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复有菩萨摩诃萨众五千人俱。得大忍辱无碍辩才。降伏魔怨制诸外道。发大道心得三摩地。总持自在具四无碍智。通达四摄及最上甚深波罗蜜多。乃至一切佛法。无量无边诸善功德。其名曰普贤菩萨。普眼菩萨。普观菩萨。普光...

《佛说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 /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诏译 / 6130字 / 3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17日

六离合释

又曰六种释,六合释。梵语杀叁磨娑,此云六合。杀者六,叁摩娑者合也。诸法以二义已上為名者,以此六种法式,分别其名义也。唯一义之名,即不当於此释,二义之名,為判归趣何义,必须此法式。其作法,初离释二义,次合释二义,故谓之离合释,略称曰合释。一持业释Karmadhāraya,又...

《佛学大辞典》 / 719字 / 3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成实宗

印度小乘中最后所立之宗也,即小乘中之空宗,酷似大乘,以訶梨跋摩所造之成实论為所依,故名成实宗。於四諦立章,於五聚明义,来支那而居於十叁宗之一。立南北两宗。梁朝之叁大法师,皆此宗之人也。天台嘉祥以前之诸师,有谓之為大乘宗者,二师勉破之。日本无以之為宗者,但附属於...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35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天亲

Vasubandhu,梵名婆藪槃豆,又曰婆修槃陀,译曰天亲,新作伐苏畔度,译曰世亲。波藪译曰世天,毘纽天之异名也。以父母求世天亲爱而名。或言為天帝之弟,故名天亲,婆藪槃豆传曰:「婆藪槃豆者,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译曰丈安国)人,佛灭后九百年而出,兄弟叁人,皆名婆藪槃豆,长...

《佛学大辞典》 / 484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大乘

二卷。坚意菩萨造,北凉道秦译。由义品,入摩訶衍品,议论空品,顺修诸行品之四品而成,大乘教之概论也。

《佛学大辞典》 / 42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楞伽经

有四译,今存叁本:一宋求那跋陀罗译,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有四卷,名四卷楞伽。二元魏菩提流支译,名入楞伽经,有十卷,名十卷楞伽。叁唐实叉难陀译,名大乘入楞伽经,有七卷,名七卷楞伽。本经各家之着述如下:入楞伽经心玄义一卷,唐法藏撰。楞伽经註卷二卷五,唐智儼註,残缺...

《佛学大辞典》 / 307字 / 3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五摄论

摄论者,即摄大乘论也。谓收摄一切大乘圣教法门要义,集而辨之也。此论乃无着菩萨所造,天亲、无性二菩萨各作论释,申通其义。梁真谛、唐玄奘二法师翻译不同,故通名五摄论也。 一、无着摄论,谓无着菩萨造大乘摄论叁卷成文,是为无着摄论。 二、天亲摄论,谓天亲菩萨因无着菩...

《三藏法数》 / 262字 / 3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

昔者旭照高山。天宫御一乘之驾。流晖原隰。鹿苑转四谛之轮。虽复发轸分逵。而涂无乱辙。一云普洽。而卉木各茂。自鹄林变色慧日寝光。达学电谢以息肩。真人长往而寂虑。且前贤述圣。难令各解。后进孤陋。更异亲承。况乎正法既往。久当像末。定慧与福德异时。醇化与浇风殊运。然则一...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 729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1月13日

八相成道

佛陀以成道為中心,示现由始至终一期之相状,谓之八相成道。成道虽為八相中之一,然為八相中之主脑,故别揭成道之名。八相经论所说存没不同,而大要有二说。大乘起信论所说者,一、降兜率,先住於兜率天,在彼天四千岁。见时机熟,遂乘白象由彼天降下之相也。二、入胎,乘白象由摩...

《佛学大辞典》 / 660字 / 3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二智

一、如理智,如佛菩萨真諦之理之实智也。或名根本智,无分别智,正体智,真智,实智。二、如量智,如佛菩萨俗諦之事量之智也。或名后得智,有分别智,俗智,徧智。十八空论曰:「如理智,即是无分别智;如量智,即是无分别后智。」佛性论叁曰:「此二智有二种相:一者无着,二者无...

《佛学大辞典》 / 711字 / 3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大空

对於小乘之偏空,而谓大乘究竟之空寂為大空。空亦為空。是為究竟之大空。即大乘之涅槃也。密教以阿字為此大空。证之谓為大空智。宝积经二十二曰:「广大空寂名曰虚空,涅槃空寂亦復如是,為大空寂,无有主宰亦无我所,一切眾生没入其中,无能摄取一毛端量,广大空寂广大无量名大涅...

《佛学大辞典》 / 236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天台五时

天台五时者,乃天台智者大师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判为五时也。谓如来成道,最初为大菩萨说华严经。次于鹿苑,为接引二乘,说四阿含等经。次于方等,说楞伽等诸大乘经,令诸二乘耻小乘,而慕大法。次说般若经,遣除二乘执情。后说法华、涅槃二经,开示众生,咸得作佛。故为五时也...

《三藏法数》 / 730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五取蕴

谓有漏之五蕴也。取者取着之义。小乘有部,总為烦恼之异名,大乘唯识,為贪爱之别名。取着於贪爱之烦恼事物,故名為取,五蕴以烦恼為因而生,故云取蕴(第一义),五蕴常从属烦恼,故云取蕴(第二义),五蕴能生烦恼,故云取蕴(第叁义)。俱舍论一曰:「有漏名取蕴。(中略)烦恼...

《佛学大辞典》 / 222字 / 3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漏尽意解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心善解脱。众所知识大阿罗汉。复有智慧广大功德。庄严威仪具足诸尊。菩萨摩诃萨等。为闻法故皆悉来集。于众会中有大慧妙吉祥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尔时释迦牟尼佛。愍念未来世...

《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 / 2547字 / 3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3年03月31日

二如

一、随缘真如,不守自性随染缘而生染法随净缘而生净法者。二、不变真如,随缘而為万差之诸法,亦不失真如之自性者。随缘真如如波,不变真如如水,不变之水起波相,而随缘之波,不失水性,故以随缘真如之故,真如即万法也,以不变真如之故,万法即真如也。小乘不知二种之真如,大乘...

《佛学大辞典》 / 704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佛说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卷第四

佛告尊者护国言。尔时福光太子。闻虚空中净光天子赞佛法僧无量功德相好庄严之事。心大欢喜正意系心端坐思惟。彼佛世尊具足功德。所说妙法真实无谬。声闻弟子梵行清白。又复思惟轮回大苦。一切众生愚痴障蔽不觉不知。常以身见起诸惑染广增过失。生死轮回相续不绝。诸有智者应当远离...

《佛说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 /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诏译 / 4453字 / 3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17日

六念

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济眾生之苦,我欲与[佛]同也。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叁藏十二部经,有大功德,為诸眾生大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眾生也。叁、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為世间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四、念戒,念戒...

《佛学大辞典》 / 504字 / 3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法四依

法四依者,谓依凭正法,则能成就万行之因,满足菩提之果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依法不依人,依法者,谓依实相等法,修诸波罗蜜行,则能具足清净功德,能至菩提也。不依人者,如涅槃经云:魔王尚能假化作佛,况能不作其余之身。是故虽是凡夫,若所说所行,与实相等法相...

《三藏法数》 / 401字 / 32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9日

常念

时常忆念也。法华普门品曰:「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常念者,正念也。此正念有事理之二种。事之常念者昼夜二时行住坐卧念观音之神力而不忘也。理之常念,有四教之异。藏教之常念或观自他身内外不净,叁十六物之不净充满,或从死想至白骨想之九想一一...

《佛学大辞典》 / 443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

愚法

小乘二类之一。声闻缘觉二种之小乘,单迷执自法而愚於大乘法空之妙理者。谓為愚法小乘。一旦虽取小果。然解大乘之理。遂迴心向大者,谓為不愚法小乘。大乘义章十七末曰:「小中有二种人:一愚法人,执小迷大,名愚法人。知小解大,名不愚法人。」冠註五教章上之叁曰:「一小乘教,...

《佛学大辞典》 / 173字 / 3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