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 条搜索结果

二相别

一、自相别,相即相状。谓如身是身自相,于此身中,有能造所造,根尘各别故。如受是受自相,于此受中,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等各别故。如心是心自相,于此心中,有眼等六各别故。如法是法自相,于此法中,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不同故。又如观身以不净为自相,观受以苦为...

《三藏法数》 / 358字 / 5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印坏文成

谓鎔蜡作印,置之泥土上,蜡印自然坏,而其迹则显成印文也。安乐集上曰:「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是以印坏喻死,文成譬生,显死生同时也。又摩訶止观九曰:「过去无明业是蜡,现在父母精血是泥。过去业不住,故各印坏。现在託,名色具足。故名文成...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5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五根有四事增上

五根者,眼耳鼻舌身也。增上,犹增胜也。 一、庄严身,庄严,端庄严饰也。谓眼耳鼻舌庄严于身,然后完美,于此诸根,若阙一者,便成残陋。若不缺者,全美增胜,是为庄严身也。 二、导养身,导养者,导引资养也。谓眼能见安危之色,耳能闻美恶之声,鼻能嗅香臭之气,舌能尝甜苦...

《三藏法数》 / 262字 / 49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一切一心

梵名乾栗陀耶。十之一。见[]条。

《佛学大辞典》 / 16字 / 4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叁境

一、性境,性即实之义也。谓眼乃至身及第八等所缘色等实境,相分不起名,言无筹度心,是名性境。 二、独影境,影即影像,是相分异名。谓如第六缘空华、兔角,及过去未来等所变相分,无种为伴,但独自有,是名独影境。 叁、带质境,带即兼带,质即体质。谓以心缘心也。...

《三藏法数》 / 160字 / 4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叁界九地

谓欲界五趣,杂居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也。地有持载之义,众生依之而住。此之九地,从忉利天已下及四趣,皆为地居;夜摩已上,以至非非想天,皆为空居。从所依处得名,故皆言地也。 一、五趣杂居地,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饿鬼、畜生、地...

《三藏法数》 / 730字 / 4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十五种无明

一、根本无明,谓从无始之际,一念不觉,长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诸惑烦恼,是为根本无明。 二、枝末无明,谓心、心所法相应而起,即有贪嗔慢疑见等烦恼,是为枝末无明。(心、心所法者,心即心王,心所即受想行也。) 叁、共无明,谓一切结使,共相造作一切诸业,是为共...

《三藏法数》 / 663字 / 4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七真如

一、流转真如,流转,即运动之义。真如者,真名不伪,如名不异也。谓诸众生造作一切行业,流转生死,而真如之体,本无动摇,然亦不妨随缘转变。论云:一切行无先后性。是也。(无先后性者,谓于一切行业,不离真如之理性故也。) 二、实相真如,无虚妄相,故名实相。谓一切法中...

《三藏法数》 / 608字 / 4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五蕴实相

五蕴即色、受、想、行、也。蕴者,积聚之义。谓由积聚色等五法,以成色身也。实相者,真如无妄之理也。即此五蕴,而是实相之理,故名五蕴实相也。 一、色蕴实相,色即质碍之义。谓色是质碍幻色,实是般若真空,即幻色而明真空,是名色蕴实相。(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二、...

《三藏法数》 / 288字 / 46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四食

一、段食,段即分段,食有资益之义。谓以香味触叁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故言段食。古译经律皆为搏食,以手团曰搏;后译复言浆饮等不可搏,遂译为段食。 二、触食,触即对也。谓六所对色等诸尘,柔软细滑冷暖等触,而生喜乐,俱能资益诸根,故名触食。(六者,眼、...

《三藏法数》 / 313字 / 4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心意

心為集起之义。意為思量之义。為了别之义。唯论於其名虽许互通,然其实体各别,如其次第配之於第八与第七及餘六。俱舍论以之為一体之异名,六波罗蜜经十曰:「集起说為心,思量性名意,了别义為,是故说唯心。」唯论五曰:「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叁种别义:集起名...

《佛学大辞典》 / 233字 / 4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四种缘起

华严宗之教理,以缘起為主。具之一字,弥显今宗者,天台之事也。本宗对之得云起之一字,益振当家。何则?以本宗之至极,在於法界缘起故也。今就五教而分别之,各有一个之缘起(但除顿教),曰业感缘起,是小乘教也。曰赖耶缘起,是大乘始教也。曰如来藏缘起,是大乘终教也。曰法界...

《佛学大辞典》 / 1132字 / 4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九缘生

缘即助成之义。九缘生者,谓明空根境等九种之缘,生眼耳鼻舌等八种之也。以眼耳鼻舌身五,依第八相分建立。由第八种子而生揽明空诸境而为相也。第六缘第八相分而得生,取五尘境界而分别,依第七而能执取也。第七缘第八见分而得起,转第六染净而为依也。第...

《三藏法数》 / 1082字 / 4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第一

阿赖耶之别名。唯了义灯四本曰:「第一,从本向末数為第一。」

《佛学大辞典》 / 30字 / 4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楞伽经所说:一,真,如来藏也,又自性清净心也。离生灭相之真心也。起信论名之為心,亦名如来藏。性宗唯不立此。二,现,又名藏。真心与无明和合而生染净法之体也。起信论所谓阿梨耶之业转现叁细也,唯论所谓阿赖耶也。但彼不立真妄和合之义。叁,分别事,名...

《佛学大辞典》 / 168字 / 45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阿赖耶

Ālaya,又作阿剌耶。心名。八中之第八。旧称阿梨耶。译曰无没。有情根本之心,执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没失之义。新称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义。又曰室。谓此是一身之巢宅也。盖此中所含藏之种子為外缘所打而现起,以组织其人之依(外界)、正(身体...

《佛学大辞典》 / 296字 / 4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叁界

界,限也、别也。谓叁界分限各别不同,故名界也。 一、欲界,欲有四种:一者情欲,二者色欲,叁者食欲,四者淫欲。下极阿鼻地狱,上至第六他化天,男女相参,多诸染欲,故名欲界。(梵语阿鼻,华言无间。第六他化天者,假他所化而自娱乐也。 二、色界,色即色质,谓虽离欲界秽...

《三藏法数》 / 316字 / 4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小乘七十五法

小乘七十五法,摄为五类。谓色法十有一,心法一,心所有法四十有六,不相应行法十有四,无为法叁也。 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法,...

《三藏法数》 / 1470字 / 4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六离合释

谓一名之中,有能所等,互相混滥,故须明此六种之释。复以依主等,皆有离合之意,故云六离合释。(离合意者,如依主释中,以眼与分说为离;眼通说为合。持业中,藏与;有财中,金刚与人;相违中,眼与耳;带数中,五与蕴;邻近中,念与慧,其意皆与此同。) 一、依主释,...

《三藏法数》 / 539字 / 4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四禪天

新云四静虑天,修四种禪定所生之色界四天处也。分别之以受与观觉(新曰寻伺):一、初禪天,初禪已上,不须分段食,故无鼻舌二,唯就眼耳身意四有喜受,而与意相应,有乐受而与叁相应,且有觉观之二者。此地萨婆多部立梵眾梵辅之二天,经部与上座部,加大梵天為叁天(萨婆...

《佛学大辞典》 / 375字 / 4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法四依

法四依者,谓依凭正法,则能成就万行之因,满足菩提之果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依法不依人,依法者,谓依实相等法,修诸波罗蜜行,则能具足清净功德,能至菩提也。不依人者,如涅槃经云:魔王尚能假化作佛,况能不作其余之身。是故虽是凡夫,若所说所行,与实相等法相...

《三藏法数》 / 401字 / 44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事理

因缘生之有為法谓為事。不生不灭之无為法谓為理,即事者森罗万象之相,理者真如之体也。然如大乘中叁论宗谓理為真空,非别有理之实体。如法相宗谓理虽有实体。然惟為事之所依,依事之缘起而无何等之关係,即不障之能作因也。如华严宗谓真如之理。虽為不生不灭之无為法身,然依无明...

《佛学大辞典》 / 360字 / 4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二因

一、能生因,谓第八能生起眼等诸,又为一切善恶种子之因,譬如谷麦等种,为发生芽孽之因,是名能生因。(第八者,即藏也。) 二、方便因,谓眼等诸,能为方便引发第八善恶之种,譬如水土以为发生谷麦等芽孽之方便,是名方便因。

《三藏法数》 / 107字 / 4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叁种世间

隔别名世,间差名间。谓十界假名、五阴、国土叁种,一一差别不同,故名叁种世间。(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五阴即众生身,以此身是色受想行五阴所成故也。) 一、假名世间(亦名众生世间。)假名者,于十界...

《三藏法数》 / 323字 / 43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七随眠

(亦名七使,出阿毗达磨毗婆沙论) 烦恼妄惑依附不舍曰随,五情暗冥曰眠。以无明种子潜伏藏,而能生起一切烦恼结业,故名随眠。又名七使者,使犹驱使也,由此妄惑,驱使心神,流转叁界故也。(五情者,即眼耳鼻舌身之情也。藏者,即第八,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故也。叁界者,...

《三藏法数》 / 421字 / 42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住处品第十八

尔时座中有菩萨名曰普光。大慈大悲神足自在。好乐深奥功德成就从无央数阿僧祇劫。拯济众生拔苦根本得六神通。所经过处佛事不断。即从坐起偏露右臂右膝着地。叉手合掌前白佛言。既闻如来分别六通无所挂阂遍满十方诸佛世界。假令诸佛正法平等无有差别。今此法住无所住。六通...

《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 /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 1168字 / 4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1月01日

五蕴

蕴者,积聚之义。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也。亦名五阴者,阴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也。翻译名义云:积集有为,盖覆真性。是也。 一、色蕴,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诸根和合积聚,故名色蕴。 二、受蕴,受即领纳之义。...

《三藏法数》 / 319字 / 4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无没

第八十八名之一。唯了义灯四本曰:「无没者。无相论云:一切诸种子无所隐没,故无没也。」起信论义记中本曰:「阿梨耶及阿赖耶者,但梵言讹也。梁朝真諦叁藏训名翻為无没,今时奘法师就义翻為藏,但藏是摄藏义,无没是不失义,义一名异也。」

《佛学大辞典》 / 107字 / 41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十二因缘

Dvādaśāiga Pratityasamut āda,新作十二缘起,旧作十二因缘,又单名因缘观,支佛观。是為辟支佛之观门。说眾生涉叁世而轮迴六道之次第缘起也。 一、无明Avidyā,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 二、行Saṁskāra,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 叁、Vijñāna,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

《佛学大辞典》 / 804字 / 4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十二因缘

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藉为缘,叁世相续,无间断也。(叁世相续无间断者,谓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乃至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叁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间断也。) 一、无明,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

《三藏法数》 / 657字 / 4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五妄想

一、坚固妄想,坚固妄想者,即色阴也。谓诸众生,体因想生,心因想起,命因想传,诸想交固,以成色身。经云: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二、虚明妄想,虚明妄想者,即受阴也。谓诸众生,欲想登高,足先酸涩,违顺二相,损益现驰,是则受阴无体,虚有所明。经云:汝今现前,...

《三藏法数》 / 378字 / 4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八依

一、施设依,施设,犹建立也。谓人依五蕴中,假用言说,施设我及众生各各不同,有如是生类,如是种姓,如是名字,如是饮食,如是苦乐寿夭等,是名施设依。(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蕴也。) 二、摄受依,摄受,含摄容受也。谓人依于父母妻子奴婢僮仆等,以为我所摄...

《三藏法数》 / 478字 / 4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俱有依

同时有依之义。又曰俱有根。成唯论四曰:「五俱有所依定有四种:谓五色根六七八。随闕一种必不转故,同境分别染净根本所依别故。圣教唯说依五根义,以不共故。又必同境近相顺故,第六意俱有所依,唯有二种,谓七八,随闕一种必不转故。虽五俱取境明了,而不定有故非所...

《佛学大辞典》 / 255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叁如来藏

如来者,即理性如来也,因中说果,故名如来。藏者,含藏之义。谓含藏一切善恶法也。的指其体,即第八,名如来藏也。(第八者,藏也。) 一、隐覆藏,谓诸众生本有真如法身之理,在第八中,为无明烦恼之所隐覆,而不能见,故名隐覆藏。 二、含摄藏,谓第八为染净之所...

《三藏法数》 / 177字 / 39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五智

显教转八而成就四智,以立為究竟之报身如来。密教於此加第九所转之法界体性智而為五智,以為金刚界智法身之大日如来:一、法界体性智,是转奄摩罗所得。法界有差别之义,诸法差别,其数过於尘沙,是為法界。法界体性即六大也。大日住於此六大法界之叁昧,名為法界体性智,主...

《佛学大辞典》 / 570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共不共四变

问云:本变现根身器世间等,为是自变?为是共变?答:有四种不同也。(本,即藏也。) 一、不共中不共变,谓如眼等五根,唯自己第八中最初一念,托父母遗体时变现,名不共;出胎之后,唯自己受用,复名不共。如眼,惟依眼根而发;乃至身,唯依身根而发,不相混杂,...

《三藏法数》 / 329字 / 3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六情

旧译经论多谓六根曰六情,以根有情故也。是意之一,為当体之名,以意根為心法故也。他五者生情,故从所生之果而名為情。金光明经曰:「心处六情,如鸟投网。常处诸根,随逐诸尘。」普贤观经曰:「懺悔六情根。」智度论四十曰:「眼等五情名為内身,色等五尘名為外身。」止观四...

《佛学大辞典》 / 222字 / 38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十乘

十乘者十乘观法也此十通名乘者乘即运载之义如世车乘堪能运载也盖言修行之人依此十法修之则能运出生死之苦到于涅槃彼岸也数至十者由修观之人上中下根不等上根者唯观初不思议境即得破惑显理其次者于初种观法修之不入湏用第二发心乃至第八对治助开方能破惑显理又其次者于前七种观之...

《三藏法数》 / 2967字 / 3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苑公四教

苑公,唐贤首藏法师弟子也。因宝性论有四种众生不如来藏,遂立四教焉。(四种众生者,一凡夫、二声闻、叁辟支、四初心菩萨也。) 一、迷真异执教,谓诸外道、凡夫,迷于真性,广起异计,故云迷真异执教。 二、真一分半教,谓声闻、辟支二人,于真如随缘不变二分义中,但得随...

《三藏法数》 / 293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五蕴喻

五蕴,色、受、想、行、也。蕴以积聚为义。谓一切众生,皆由此五法积聚而成身也。故佛为瓶沙王说世间诸法,皆非坚实,而以此五种为喻焉。(梵语瓶沙,亦名频婆娑罗,华言模实,谓身模充实也。) 一、色如聚沫喻,色即众生色身,沫即水沫。谓沫因风吹水成聚,虚有相状,体本不...

《三藏法数》 / 365字 / 38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一切种

之一。即第八之异名。又名种子。言执持一切种子而不失之也。详见[]条。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3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即心也。以心有真有妄,故有叁之不同焉。 一、真,真者,谓自性清净心也。盖第八阿赖耶,通真通妄,妄即是染,真即是净。今言净分,故名真也。(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谓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故也。) 二、现,现谓变现,即能生诸法之本也。此言第八含藏一...

《三藏法数》 / 225字 / 3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五情

眼耳等之五根也。根能有情,故曰情。有财释也。智度论十七曰:「入道渐愧人,持钵福眾生。云何纵尘欲?沈没於五情。」同四十曰:「眼等五情名為内身,色等五尘名為外身。」法华经妙音菩萨品曰:「摄五情不。」参照[六情]条。

《佛学大辞典》 / 96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五蕴

梵语之塞犍陀Skandha,旧译為阴,又译為眾,新译為蕴。阴者积集之义。眾者眾多和聚之义,亦蕴之义也。是显数多积集之有為法自性。作有為法之用,无纯一之法,或同类,或异类,必多数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则概谓之阴,或蕴(阴者荫覆之义,旧译之一义也。见[阴]条),大别之五法...

《佛学大辞典》 / 376字 / 3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金刚九喻

金刚九喻者,乃是金刚般若经中九种譬喻也。此经有叁译:一、姚秦鸠摩罗什法师译,二、魏菩提流支法师译,叁、陈真谛法师译。此九种譬喻,乃是魏时所译之文,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是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梵语鸠摩罗什,华言童寿。梵语菩提...

《三藏法数》 / 818字 / 3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十乘观

乘者,车乘也,叁諦之妙观,為直到涅槃宝所之大白牛车,故云乘。十乘云者,非有观法十种,观法唯观不思议境之一,惟加资助观法之法,乃為十乘。一、观不思议境,是指介尔阴妄之一念(介者弱也,谓细念也,但异於无心,阴者新译蕴也,然则介尔阴妄者,蕴中极弱之妄念也,与无记心...

《佛学大辞典》 / 746字 / 3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六染心

六染心者,谓心体本净,离诸妄染,以依不觉,忽起无明,由无明熏习力故,遂有六种染心之相。 一、执想应染,谓于苦乐等境,不了虚无,妄起执着,与心相应,见、思烦恼之惑污其净心,故名执相应染,即是六粗中第叁执取相、第四计名字相也。(见、思者,见即分别也。谓意根对法尘...

《三藏法数》 / 520字 / 3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七大

大即体性圆融周遍无外之义。盖由万法不离地水火风而成,依空建立,因见有觉,因有知,举此七种,则自他依、正、色、心,一切万法无不摄矣。然以众生迷失本心,根尘对起,知见妄分,听不出声,见不超色,但于日镜和合处见火起,月珠和合处见水生,各不相容,执相成碍,殊不知如...

《三藏法数》 / 832字 / 37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百法五位

百法五位者,谓色法十一,心法有八,心所法五十一,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六,总成百法,各有所属,列为五位也。 一、色位,色以质碍为义。色有十一种:即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及法处所摄一分色,以此十一种,皆有质碍,是名色位。(法处,是意所取之境。...

《三藏法数》 / 1693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穷生死蕴

谓至生死穷极之金刚喻定,相续随转之根本蕴,即六以上之细意。摄大乘论本卷上所云:「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是也。小乘中虽唯说六,而六时有断绝不起者,故至有别计恒转不断之一种者。即大眾部之根本,说假部之有分,及此穷生死蕴等是也。唯...

《佛学大辞典》 / 134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八义证有本

谓第八是出生一切善恶诸法之根本,故名本。今论以此八义,证第八之相也。 一、依止执受,谓此能为染净诸法之所依止,执持不失,是名依止执受。 二、最初生起,谓此最初于母腹托胎之时,如磁石吸铁,是名最初生起。(磁石喻,铁喻父精母血。) 叁、有明了性,谓此...

《三藏法数》 / 421字 / 36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现在五果

谓以十二因缘分为叁世因果。无明与行二者,是过去之因;爱、取、有叁者,是现在之因;生、老死二者,是未来之果;与名色、六入、触、受五者,是现在五阴之身,故名现在五果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阴也。) 一、者,谓初入胎,阿赖耶现行之种也。以...

《三藏法数》 / 366字 / 3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平等性智

如来四智之一。凡夫第七之我见,转而得此智慧,以证自他平等之理,对於初地以上之菩萨,现他受用之身土,常行大慈大悲之化益也。心地观经二曰:「平等性智,转我见得此智慧,是以能证自他平等二无我性,如是各為平等性智。」佛智论叁曰:「平等性智者,谓观自他一切平等,大慈...

《佛学大辞典》 / 256字 / 3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大义王

唐沙门慧海曰:心為大经卷,心為大义王。若不了了心者,不名善义,祇是学语人也。

《佛学大辞典》 / 35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四禪定

略云四禪,新云四静虑。修此四禪定生於色界之四禪天也。此四禪内道外道共修之,在因者超欲界之惑网,在果者生於色界,且為生诸功德之依地根本,故曰本禪。 (一)初禪,初禪之前行,有粗住、细住、欲界定、未到定。其正禪具八触十功德。 其先行者安坐端身摄心,故气息调和,觉此...

《佛学大辞典》 / 1048字 / 3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四智

法相宗所立如来之四智。凡夫有八,至如来转為四智。一大圆镜智,转第八者。如有漏之第八变依正二报而持有情之身。此智变如来之身土而持一切之功德,犹如大圆镜中现一切之色像,故名大圆镜智。缘境无边,照法界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种智。即如来万德之总本也。二平等性智,是转...

《佛学大辞典》 / 671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百八烦恼

与[百八结业]同。又,五十校计经对於眼根之好色中有阴果,有集因,对於恶色中,有阴有集,对於平平色中,有阴有集。一根有六。六根合為叁十六,配之於心意之叁世而有百八,是為百八烦恼,经中就五十法一一举此百八烦恼。智度论七曰:「烦恼名一切结使,结有九,使有七,合為九十...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3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定中独头意

四种意之一。定中之第六也。入定中,前五不全示其作用,唯第六意為其所用。故称独头。

《佛学大辞典》 / 39字 / 34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

一、末那,梵语末那,华言染污意。染污者,谓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惑常俱。意者,谓常思虑第八,度量为我,即第七也。 二、阿赖耶,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谓此能含藏善恶诸法种子,即第八也。 叁、庵摩罗,梵语庵摩罗,华言清净。,翻译名义云:第八阿赖...

《三藏法数》 / 157字 / 3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7日

吐泪

譬母之赤精為吐,比父之白精為泪,止观七曰:「吐泪赤白,二渧和合,託其中。」同辅行曰:「吐泪等者,大论云:身内欲虫,人和合时,男虫白精如泪而出,女虫赤精如吐而出。骨髓膏流令此二虫吐泪而出。」

《佛学大辞典》 / 85字 / 33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