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条搜索结果

十乘

十乘者十乘观法也此十通名乘者乘即运载之义如世车乘堪能运载也盖言修行之人依此十法修之则能运出生死之苦到于涅槃彼岸也数至十者由修观之人上中下根不等上根者唯观初不思议境即得破惑显理其次者于初种观法修之不入湏用第二发心乃至第八对治助开方能破惑显理又其次者于前七种观之...

《三藏法数》 / 2967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惑

惑者,昏迷不了之义也。 一、见思惑,见即分别也,谓意根对法尘起诸邪见,故名见惑;思即思惟,又贪染也,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想着,故名思惑。此见、思惑,亦名通惑者,通声闻、缘觉、菩萨叁乘共断故也。 二、尘沙惑,尘沙惑者,谓众生见、思数多,如尘...

《三藏法数》 / 239字 / 3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五情

眼耳等之五根也。根能有情识,故曰情。有财释也。智度论十七曰:「入道渐愧人,持钵福眾生。云何纵尘欲?沈没於五情。」同四十曰:「眼等五情名為内身,色等五尘名為外身。」法华经妙音菩萨品曰:「摄五情不。」参照[六情]条。

《佛学大辞典》 / 96字 / 3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五蕴

梵语之塞犍陀Skandha,旧译為阴,又译為眾,新译為蕴。阴者积集之义。眾者眾多和聚之义,亦蕴之义也。是显数多积集之有為法自性。作有為法之用,无纯一之法,或同类,或异类,必多数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则概谓之阴,或蕴(阴者荫覆之义,旧译之一义也。见[阴]条),大别之五法...

《佛学大辞典》 / 376字 / 3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极微

依有部宗之意,极微有叁位:一极微之微,二色聚之微,叁微尘也。极微之微者,色声香味触五境与眼耳鼻舌身五根等十色之最极微分也。是实色极少,不可更分,故光记名之為极微之微。对於色聚之微而谓之為实之极微。旧译云邻虚。然此极微非有色之体用,随而非现量所得,唯以慧渐渐分析...

《佛学大辞典》 / 885字 / 3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六染心

六染心者,谓心体本净,离诸妄染,以依不觉,忽起无明,由无明熏习力故,遂有六种染心之相。 一、执想应染,谓于苦乐等境,不了虚无,妄起执着,与心相应,见、思烦恼之惑污其净心,故名执相应染,即是六粗中第叁执取相、第四计名字相也。(见、思者,见即分别也。谓意根对法尘...

《三藏法数》 / 520字 / 3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五种性

种者,能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性有叁种不同:有理性之性,有性分之性,有数习之性。此之五种,乃数习性分之性也。以由菩萨修观,断惑证理,历位从十住至于等觉,次第浅深不同,故有五种之性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

《三藏法数》 / 503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八犍度

梵语犍度,华言法聚。谓佛弟子迦旃延以诸法门,各从其类,分为八聚,故名八犍度论。(梵语迦旃延,华言不定。佛十大弟子中之一也。) 一、杂犍度,如经,为声闻说四善根及四圣果、有余、无余涅槃等法不一,故名杂犍度。(四善根者,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即四加行也。四...

《三藏法数》 / 871字 / 3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菩提分

Bodhyaṅga,总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正叁十七道品之名,别為叁十七道品中七觉支之名。分者支分之义,七种或叁十七科之道行支分,故名分。又分者因之义,七种或叁十七科之道行,皆顺趣菩提,故名菩提分。阿弥陀经曰:「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俱舍论二...

《佛学大辞典》 / 240字 / 3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十善巧

缘觉之所观也:一、蕴善巧,為五蕴。二、处善巧,為十二处。叁、界善巧,為十八界。四、缘起善巧,為十二因缘。五、处非处善巧,善之因果為处恶之因果為非处。六、根善巧,信等五根总為二十二根。七、世善巧,為叁世之道理,八、諦善巧,為四諦世出世之因果。九、乘善巧,為二乘叁...

《佛学大辞典》 / 128字 / 3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四等

四等者,谓诸佛如来名字言语现身说法平等不二,以显佛佛道同也。 一、字等,字即名字也。经云:若字称我为佛,彼字亦称一切诸佛,以我与彼,字无差别,是名字等。(我者,释迦如来自谓也。彼者,指一切诸佛也。谓诸佛皆称理立名,理性平等,故同名佛也。) 二、语等,语即言语...

《三藏法数》 / 783字 / 3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无漏根

二十二根中最后之叁根也。意根,乐根,善根,捨根,及信,勤,念,定,慧之九根依见修无学之叁道而立叁根。一、未知当知根,此九根之在见道者。在於见道,欲知所未曾知之四諦之理而行动者,谓之未知当知。二、已知根,彼九根之在修道者。在於修道,虽已知了四諦之理,而更為断所餘...

《佛学大辞典》 / 281字 / 3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四禪定

略云四禪,新云四静虑。修此四禪定生於色界之四禪天也。此四禪内道外道共修之,在因者超欲界之惑网,在果者生於色界,且為生诸功德之依地根本,故曰本禪。 (一)初禪,初禪之前行,有粗住、细住、欲界定、未到定。其正禪具八触十功德。 其先行者安坐端身摄心,故气息调和,觉此...

《佛学大辞典》 / 1048字 / 3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执受

眾生以身内之五根五境為非执受之法,执受者,执為摄之义、持之义,受為领之义、觉之义也,摄為自体,持使不坏。又共安危能生苦乐等之觉解,名為执受。唯识述记二本曰:「言执受义者。执者,是摄义持义。受是领义、觉义。摄為自体,持令不坏,安危共同而领受之能生觉受,名為执受。...

《佛学大辞典》 / 113字 / 35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叁漏

漏,失也落也。谓诸众生由起惑造业,漏落叁界生死,不能出离也,然有因果之分。惑业为诸漏之因,生死为诸漏之果也。 一、欲漏,谓众生因欲界见、思二惑,造作诸业,而于欲界不能出离,故名欲漏。(意根对于法尘而起分别曰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爱曰思惑。) 二、有漏...

《三藏法数》 / 196字 / 3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十七道品

又名叁十七品,叁十七分法,叁十七菩提分法。道者能通之义,到涅槃道路之资粮,有叁十七种。如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是也。维摩经佛国品曰:「叁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自誓叁昧经曰:「善权随时,叁十七品具足佛事。」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者...

《佛学大辞典》 / 123字 / 3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大论十种戒

一、不缺戒,谓修行之人,毁犯净戒,如器已缺,无所堪用。若能恒自守护,如爱明珠,则能摄一切戒,是名不缺戒。 二、不破戒,谓修行之人,毁犯戒法,如器破裂,不堪为用。若能持护不犯,无有破损,是名不破戒。 叁、不穿戒,谓修行之人,毁犯戒法,如器穿漏,不堪受物。若能持...

《三藏法数》 / 471字 / 3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叁根

又曰叁无漏根。谓见,修,无学叁道之无漏智也。一未知当知根。在於见道,无漏智為向无始以来未曾知之苦集灭道四諦之境,自此当知彼而行动者,故其无漏智名為未知当知根。盖在见道者為苦法智忍至道类智忍之十五心,於此十五心观上下二界四諦之境间,无论何者,无漏智未曾知之境界,...

《佛学大辞典》 / 339字 / 3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十六知见

又云十六神我。未见正道之人,於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计有我我所,计我之心歷诸缘,即有十六知见之别:一、我,於五阴等法中妄计有我我所之实,故名為我。二、眾生,於五阴等法和合中妄计有实之眾生而生,故名為眾生。叁、寿者,於五阴法中妄计有我受一期之报命有长短,故名寿者...

《佛学大辞典》 / 465字 / 3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十一智

一、世俗智,谓世间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故名世俗智;亦云名字智,谓但有其名,而无其理也。(有漏者,谓漏落叁界生死也。) 二、法智,谓欲界苦集灭道四谛下,苦法等无漏之智,能断欲界见惑烦恼,故名法智。(无漏者,谓不漏落叁界生死也。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也...

《三藏法数》 / 560字 / 3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十叁事法

一、住正戒,谓出家之人,入于聚落乞食,当收摄身心,安住正戒,勿令毁犯也。 二、住正威仪,谓出家之人,乞食之时,当须正其容貌,端其威仪,令一切人生敬信心也。 叁、住正命,谓出家之人,当依佛制,乞食自活,资身进道,离于五种邪命之食也。(五邪命者:诈现异相,自说功能...

《三藏法数》 / 649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八智

一、苦法智,苦是欲界生死之苦,法是所证真如之理,智是能证之智。谓观欲界生死之苦,真智发而证真如之理,是名苦法智。 二、苦类智,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真智明发,是欲界苦法智之流类,是名苦类智。(上二界者,谓色界、无色界也。) 叁、集法智,谓观欲界集...

《三藏法数》 / 490字 / 3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大乘百法

百法束为五门:谓色法十有一,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有一,不相应行法二十有四,无为法六,共成一百也。 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法,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识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法...

《三藏法数》 / 1706字 / 31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诸根

信勤念定慧之五根,其他一切之善根也。无量寿经曰:「诸根智慧。」慧远疏曰:「信勤念等,名為诸根。若通论之,一切善法,悉名诸根,如涅槃说。」又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也。无量寿经上曰:「诸根悦豫。」慧远疏曰:「眼等五根,同现喜相。」

《佛学大辞典》 / 98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五色根

谓眼等之五根。以此色蕴中之五根,别於信等之五根也。

《佛学大辞典》 / 23字 / 3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為根。」六根中前五根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

《佛学大辞典》 / 126字 / 30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叁种病相

修禅定者,须善识病源,设或不知,则难于治疗,疾苦相仍,行道有妨。能明四大五脏五根病发之相,善加调治,则身心安隐,不废修业矣。 一、四大增动病相,四大,地水火风也。一大不调,诸患并起。地大增故,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等诸患生;水大增故,痰癊胀满,饮食不消等诸患生;...

《三藏法数》 / 374字 / 3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二根

一、利根,修佛道根性之锐利者,二、钝根,修佛道根性之纯弱者。无量寿经下曰:「诸明利,其钝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计无生法忍。」 又一、正根,二、扶根。扶根又名扶尘根,浮尘根。我等所见及之血肉所成之五根也。此唯為正根之依处,更无发识取境之用,眼如葡萄,耳如卷...

《佛学大辞典》 / 215字 / 30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二识

起信论之法门也。一,阿梨耶识Ālaya-vijñana,译曰无没。如来藏与无明和合而為阿梨耶识,藏一切诸法之种子而不没失,且常了别自识所现之境(即种子五根器界),故名无没识。二,分别事识,又名意识Mano-vijñāna,依阿梨耶识而生,分别色声等六境之眼耳等六识也。以唯识所说之八...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3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婆伽婆七义

婆伽婆者,总万德至极之名也。经云:婆伽婆具此七义。不翻华言者,多含义故。即五种不翻之一也。(五种不翻者,秘密不翻、多含义不翻、此方无不翻、顺古不翻、生善不翻。) 一、能破烦恼,破者,裂断也。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谓如来断诸烦恼,乃至无明之惑,净尽无余。...

《三藏法数》 / 703字 / 3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扶尘根

扶又作浮。五根之外形眼可见者。是為扶助正根之五尘,故谓之扶尘根。又此尘根為浮虚之法,故谓之浮。此扶尘根為所依,别有净色之眼耳根等,此谓之正根或胜义根。有发识取境之实用也。

《佛学大辞典》 / 76字 / 2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五境

色声香味触之五法,是為眼等五根所缘之境界,故云五境。

《佛学大辞典》 / 24字 / 28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五根品第七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善知诸根。菩萨摩诃萨正观出世间五根。何等五。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菩萨修习五根时。信一切法皆从众因缘生。颠倒所起虚妄缘合。似如火轮又如梦性。信一切法无常苦不净无我。如病如疮无有坚牢。虚伪不实败坏之相。又信一切法虚妄无所有。犹如...

《持世经》 / 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 / 1784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2年11月21日

声闻叁道

一、见道,谓声闻因断叁界见惑,见真谛理,故名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惑者,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预入圣道法流也。) 二、修道,谓声闻得初果已,复缘真谛之理,断欲界九品思惑,名为修道。即二果斯陀含...

《三藏法数》 / 247字 / 27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十四根

眼等五根与忧喜等五受,及男女意命四根也。仁王经下曰:「復观十四根,所谓五情五受男女意命等,有无量罪过故。」

《佛学大辞典》 / 49字 / 2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叁有為法

一色法。质碍之法。小乘俱舍,五根,五境,无表色之十一法也。大乘法相,五根,五境,法处所摄色之十一法也。二心法。虑知之法。俱舍心王一与心所法四十六之四十七法也。大乘心王八与心所法五十一之五十九法也。叁非色非心法。俱舍不相应法之十四法也。大乘不相应法之二十四法也。...

《佛学大辞典》 / 135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无根信

初无信根,今蒙佛力而生信,是云无根信。涅槃经二十曰:「世尊!我见世间从芛兰子生芛兰树,不见芛兰生栴檀树。我今始见从芛兰子生栴檀树,芛兰子者我身是。栴檀树者即是我心无根信也。无根者,我初不知恭敬如来,不信法僧,是名无根。」同会疏十八曰:「本时五根未立,今遂得信,...

《佛学大辞典》 / 144字 / 2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根缺

五根中一或二叁等缺减不具者。见往生论。

《佛学大辞典》 / 19字 / 2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二十种烦恼随眠

烦恼者,谓见、思无明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由此烦恼,随逐众生,眠伏藏识之中,故名随眠。(藏识者,藏有含藏之义,即第八识也。) 一、不定地随眠,不定地,即欲界也。谓欲界散乱,不修禅定,以散乱故,眼等诸根烦恼,随逐不舍,故名不定地随眠。 二、定地随眠,定地,即色...

《三藏法数》 / 1012字 / 2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八种人起塔

一、如来塔,如来有叁义:若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义也。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义也。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应身义也。谓如来万德悉备,叁觉俱圆,天上人间所共尊仰,是故灭后,应当起塔供养。(第一义谛者,谓实相中道之理,无二无别也。万德者,万行功德圆满...

《三藏法数》 / 684字 / 2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浮根

又曰扶尘根。五根有二种,在内正有发识取境之用者,名為胜义根。眼之如葡萄,耳之如卷叶,外形谓為浮根扶根或扶尘根。浮者浮虚不实之义也。楞严经一曰:「我观此浮根四尘祇在我面。」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二十二根

一眼根Cakṣurindriya,二耳根Śrotrendriya,叁鼻根Ghrāṇendriya,四舌根Jihvendriya,五身根Kāyendriya,六意根Manendriya,已上六根,上所说眼等之六根也。七女根Strindriya,女子身中起色欲之处。八男根Puruṣendriya,男子身中起色欲之处。九命根Jivitendriya,有情一期之寿命也...

《佛学大辞典》 / 445字 / 25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八识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与末那识Manas及第八识也。末那為意,意為思量之义,无始已来无间断,了别第八识,思量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故名意识。此识為识体意,故名意识。前之第六识以此意為所依,故名意识。因而為别二识,存梵名也。是為一切眾生妄惑之根本。第八识,即阿赖耶识也,译曰...

《佛学大辞典》 / 302字 / 25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叁科

论云:若迷心不迷色,则合色开心,数为五蕴;若迷色不迷心,则合心开色,数为十二入;若心色俱迷,则心色各开,数为十八界。如此开合说者,为令众生于所迷处,委细而观,故有叁科不同焉。 一、五蕴(亦名五阴。)蕴,积聚也。谓积聚色受想行识五法以成身也。如来为迷心偏重者,...

《三藏法数》 / 367字 / 2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五十恶

金刚叁昧经曰:「一念心相故皆名心王,净中心动五阴具生,五阴生中具五十恶。」五十恶者,识阴有八,即是八识,受想二阴随识各有八。行阴有九,八与想相应,一与想不相应,所谓不相应法也。色阴有十七,十七者,受想行识能通之四与五根,五尘,及法处所摄色之律仪色,不律仪色,自...

《佛学大辞典》 / 119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现量

因明用叁量之一。又心识叁量之一。现实量知也。向色等诸法,现实量知其自相,毫无分别推求之念者。五识之缘五境,与意识之与五识共缘五境者(五同缘意识),与[五识]同时起者(五俱意识),又在定中之意识与第八识之缘诸境,均為现量。此总出於心识上之现量也。其中因明用之现量,...

《佛学大辞典》 / 223字 / 2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有对触

对於增语触而言。与前五识相应之触心所也。随所依之五根有对而名。俱舍论十所谓:「眼等五触说名有对,以有对根為所依故,有对触名从所依」是也。

《佛学大辞典》 / 63字 / 2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二种信

一信解,又曰解信。梵曰阿毘目佉Abhimukh,自明见理,心无疑虑也。二深信,又曰仰信。梵曰捨攞駄Śraddhā,是依人而信其言也。大日经疏叁曰:「有大信解者。此信解,梵音阿毘目佉,谓明见是理。心无疑虑,如凿井已渐至泥,虽未见水,心知在近,故曰信解也。下言深信者,梵音捨攞駄...

《佛学大辞典》 / 275字 / 24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根力觉道

五根与五力,七觉支与八正道。

《佛学大辞典》 / 13字 / 24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叁科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叁门,旧译曰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叁门皆為欲破凡夫实我之执而施设。為凡夫之迷执有偏颇,迷於心偏重者,合色而為一,开心而為四,立五蕴。色蕴之一,色也,后之受想行识,心之差别也。次為迷於色偏重者开色而為十,合心而為二,立十二处。五根五境之十处,色也。...

《佛学大辞典》 / 270字 / 23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五根

信根白,白者,越百六十心垢之义也,是為信之色,故為最初。精进根赤,赤者,大勤勇之义也,是為精进之色,故為第二。念黄,一念理相应时,定慧均等(黄色為黑白均等之色),而七觉开发,是為念之色,故為第叁。定根青,青者大空叁昧之义也,是為定之色,故為第四。慧根黑,即如来...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2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二十二品

谓叁十七道品中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之二十二种也。以此皆在见道之前而分之。仁王经上曰:「二十二品,十一切入。」

《佛学大辞典》 / 55字 / 2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八部般若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佛于第四时中所说之经既多,法亦不一,故有八部之名焉。 一、大品般若,谓佛演说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叁十七道品等法,皆从六波罗蜜生。其般若波罗蜜最大、最胜、最为第一,余之五度,若无般若导达,则不得名为波罗蜜也。以其卷帙多故,是名大品般若。(...

《三藏法数》 / 885字 / 2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八犍度

一、杂犍度,杂说四善根,四圣果,有餘涅槃,无餘涅槃等法,故名。二、结使犍度,结使者,烦恼之异名也。说叁结,五盖,五上分结,五下分结等,乃至百八烦恼,故名。叁、智犍度,智者智慧也。说二智,叁慧,四智,八智,十智等,故名。四、行犍度,说身口意叁业之所行,叁业道,乃...

《佛学大辞典》 / 190字 / 2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五根

有二种:(一)眼等之五根:一眼根,生眼识者。二耳根,生耳识者。叁鼻根,生鼻识者。四舌根,生舌识者。五身根,生身识者。俱舍论一曰:「五根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根。」(二)信等之五根:一信根,信叁宝四諦者。二精进根,又名勤根。勇猛修善法者。叁念根,忆念正法者。四定根,...

《佛学大辞典》 / 204字 / 21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不共变

以各人不共之业而变现各人不共之境者,如五根是也。见[四变]条。

《佛学大辞典》 / 29字 / 21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不可见有对色

叁种色之一。色法十一中,眼等五根(指内之胜义根),与声香味触四尘之丸法者,非眼所见,故云不可见。為极微所成,故云有对色。对者,对待障碍之义也。

《佛学大辞典》 / 62字 / 2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眼根

六根之一。眼识发生之所依者。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其体质清净,是為实之眼根,不可以肉眼见者,是名胜义根。彼以肉眼可见之眼球,称為扶尘根,為彼胜义根之所依者。即如盲人,有扶尘根,无胜义根故,不能生眼识也。俱舍论一曰:「眼谓内处四大所造,净色為性。」同颂疏一曰:「眼...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2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精进根

五根之一。

《佛学大辞典》 / 5字 / 2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五唯

Pañca Tanmātrāṇi,具曰五唯量。数论师所立二十五諦中之第四位。自我慢而生者。声、触、色、味、香,即佛教之五境也。此五者,為物质之根本,唯以此而生五大五根等,故云唯量。唯识述记一末曰:「五唯者谓声触色味香。(中略)量者定义,唯定用此成大根等。」

《佛学大辞典》 / 112字 / 20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五佛座

金刚界五佛之宝座也。一大日师子座师子為诸兽之王,於诸兽中游行无畏。毘卢遮那亦如是。為诸法之王,於诸法中不变无碍,故坐师子座。二阿閦象座。象之力用,於诸兽中无过之者,金刚部王皆据其上者,表坚力无碍也。又兔马象叁兽渡河象王独极底,象马车步四兵中,以象為第一,於诸兽...

《佛学大辞典》 / 516字 / 1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六度说意

有二义:一对治之故,二次第生之故。对治之故,对於善法有六事:一慳法,二恶业,叁恚心,四懈怠,五乱心,六愚痴也。以此六法因缘之故,不得无上菩提。為欲坏六法之故,说六波罗蜜。次第生者,菩萨捨一切世俗之物,出家学道,名為檀波罗蜜。既出家,受菩萨戒,名為尸罗波罗蜜。以...

《佛学大辞典》 / 178字 / 19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二无记

无记性之体有二种,一有覆无记,妄惑之体性极為羸劣者,如俱生起之我法二执即第七识是也。是体性极為羸弱,故曰无记,然為自性妄惑,能隐覆圣道,故名有覆无记。二无覆无记,如阿赖耶识之自体及内之五根,外之山河草木等是也。非自性妄惑,而羸弱,非善恶,故曰无覆无记。见百法问...

《佛学大辞典》 / 118字 / 1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色蕴

五蕴之一。在俱舍為五根五境无表色之十一,在成实為五根五境四大之十四,在唯识為五根五境法处所摄色之十一,此等色法有种种差别,集於一而称為色蕴。

《佛学大辞典》 / 65字 / 1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叁色

叁种之色法,五根,五境,无表色。

《佛学大辞典》 / 13字 / 1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坐禅人十种行

一、令观处明净,谓修行之人,欲修禅定,先须调适饮食,不饥不饱;次须随顺时节,不先不后;又当整肃威仪,无有懈怠。修此叁行,用观分明,则诸缘屏息,心常寂静,安于禅定,是为观处明净。 二、遍起观诸根,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当周遍观察信等五根,不令消减,与定相应,心...

《三藏法数》 / 583字 / 1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5日

自觉悟心

自觉之心也。心地观经发菩提心品曰:「自觉悟心能发菩提,此觉悟心无有二相。自觉悟心有四相,云何為四?谓诸凡夫二种心:一者眼识乃至意识同缘自境名自悟心,二者离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缘境名自悟心。如是二心能发菩提。诸佛菩萨有二种心:一者观真实理智,二者观一切境智。」是凡夫...

《佛学大辞典》 / 172字 / 1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叁蕴

於化地部别万法為叁种:一、一念蕴者,剎那生灭之法也。二、一期蕴者,人自生至死间相续之法也,五根等属之。叁、穷生死蕴者,穷生死而至金刚喻定间相续之法也。

《佛学大辞典》 / 66字 / 1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五识

依眼耳鼻舌身之五根而生,缘色声香味触五境之心识:一眼识,二耳识,叁鼻识,四舌识,五身识。此為六识中之前五识,故常称為前五识。叁界中欲界之有情有六识,色界之初禪天无鼻舌二识,二禪天以上无五识,唯有意识之一也。见[识]条。

《佛学大辞典》 / 97字 / 17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牧牛十一法喻比丘

一知色,譬知四大及四大所造之色。二知相,譬知行善行恶之相。叁知摩刷。譬离恶念。四知护疮。譬护持五根。五知起烟。譬多闻说法。六知良田茂草,譬八正道。七知所爱。譬爱法宝。八知择道行。譬行十二部经。九知渡所。譬四意止。十知止足。譬不贪食。十一知时宜。譬恭奉长老比丘。

《佛学大辞典》 / 109字 / 16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八十一科

大藏一览叁引指要录曰:注出般若名相八十餘科,庶发披阅者智智尔: 一、五蕴,二、六根,叁、六尘,四、六识,五、六触,六、六缘所生,七、四缘,八、六大,九、十二因缘,十、六度, 十一、我者,十二、生者,十叁、寿者,十四、命者,十五、有情者,十六、养育者,十七、眾数...

《佛学大辞典》 / 516字 / 1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身根

五根之一。

《佛学大辞典》 / 5字 / 1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阿赖耶识叁种境

一种子。生一切有漏无漏现行法之种子也。二五根。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也。叁器界。山河草木饮食器具等一切眾生之依报也。阿赖耶识常以此叁种為所缘之境。

《佛学大辞典》 / 64字 / 1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根力

五根与五力。法华经譬喻品曰:「无漏根力觉道。」

《佛学大辞典》 / 22字 / 15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

空即是色

对於色即是空而言。般若心经曰:「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復如是。」此就五蕴而说有空不二之理者。色為色蕴,谓有四大五根等之一切形质者。此色蕴為因缘所生之法,无有实性,则是色无异於空也。此实性虽空,然因缘所会之处有色相,是空无异...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14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