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条搜索结果

大乘百法

百法束为五门:谓色法十有一,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有一,不相应行法二十有四,无为法六,共成一百也。 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法,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识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法...

《三藏法数》 / 1706字 / 4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月有十一事喻如来

一、能破暗,谓月盛满之时,清光普照,能使一切大地,悉皆明朗。犹如来种种说法,能破一切众生无明大闇也。 二、令见道非道,谓月盛满之时,普照大地,凡是路非路,令诸众生,悉皆明见。犹如来说法开示,正道邪道,人悉分别而知其可行不可行也。 叁、令见道邪正,谓月盛满之时...

《三藏法数》 / 633字 / 4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初度五人

谓佛初出家入山修道,父王思念,乃命陈如等五人,寻访随侍。及佛成道,因念五人当先度脱,故在鹿苑,先调其根性,为说苦、集、、道,四谛之法,而得解脱,是为初度五人也。 一、阿若憍陈如,梵语阿若,华言已知,此其名也;梵语憍陈如,华言火器,此其姓也。以其是婆罗门种,...

《三藏法数》 / 307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法没时七秽行

一、百岁持戒,为恶所破,谓法将时,有人持戒满百岁已,一弹指顷,遂为恶知识之所破坏,是为法没时之秽行也。 二、久行慈心,为嗔所坏,谓法将时,有人久行平等慈忍,未尝少息,一旦逆境现前,不能安忍,嗔恚倏起,坏善根,是为法没时之秽行也。 叁、薄贱不随师教,谓法...

《三藏法数》 / 440字 / 39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七种无常

楞伽经四,谓「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非我法也。一、作捨无常,四大造色,作已而捨,以為无常。二、处坏无常,处者形处,即诸色形状,彼意四大及造色,毕竟不坏,但观形状长短等坏,以為无常。叁、色即无常,第二外道,见形处变坏,以為无常,今言形色即為无常。佛破其言曰是即前...

《佛学大辞典》 / 274字 / 39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有叁种:一涅槃,译為。涅槃之体,无為寂。故名。大乘义章二曰:「涅槃,无為恬泊,名。」二尼弥留陀,尼楼陀Nirodha,译為。四諦中之諦也,涅槃之,偏据满处。尼弥留陀之,通於因果。大乘义章一曰:「涅槃之偏据满处,尼弥留陀义通因果,是故諦有皆收。...

《佛学大辞典》 / 251字 / 3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八智

一、苦法智,苦是欲界生死之苦,法是所证真如之理,智是能证之智。谓观欲界生死之苦,真智发而证真如之理,是名苦法智。 二、苦类智,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真智明发,是欲界苦法智之流类,是名苦类智。(上二界者,谓色界、无色界也。) 叁、集法智,谓观欲界集...

《三藏法数》 / 490字 / 38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十一智

一、世俗智,谓世间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故名世俗智;亦云名字智,谓但有其名,而无其理也。(有漏者,谓漏落叁界生死也。) 二、法智,谓欲界苦集道四谛下,苦法等无漏之智,能断欲界见惑烦恼,故名法智。(无漏者,谓不漏落叁界生死也。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也...

《三藏法数》 / 560字 / 38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四种无

一、未有名无,谓梵志妄计涅槃之法,在众生烦恼心中不可说有。譬如瓶未出泥,名为无瓶。盖外道不知众生烦恼心中实具涅槃之德。故佛答言,如是涅槃,非是先无,同泥无瓶。(梵语梵志,华言净裔。梵语涅槃,华言度。) 二、已名无,谓梵志妄计烦恼已,名为涅槃,涅槃即无,...

《三藏法数》 / 333字 / 38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僧残

律中罪科之名。梵名僧伽婆尸沙Saṁghāvaśeṣa,巴Saṁghādisesa,译曰僧初残,僧残。此罪為次於波罗夷之重罪。犯之,则必依僧眾而行懺悔法,若不行之,则与犯波罗夷罪同。於比丘之资格,入死地者也。解此名者,如行事钞中一引善见论,婆沙论,四分律,毗尼母论之四说。一、善见论谓僧...

《佛学大辞典》 / 379字 / 38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五位无心

一,无想天无心,外道生於色界四禪天之无想天,五百大劫间受无心果报之位也。二,无想定无心,外道為生於无想天而修无相定之位也。叁,界定无心,是俱解脱之阿罗汉,欣乐涅槃妙寂所入之无心定之位也。以七日為最极。四,极睡眠无心,在极睡眠而一时六识不修行之位也。五,极闷绝...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3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别教无量四谛

别教者,别前藏、通,别后圆教也。无量四谛者,谓此教独菩萨法;菩萨所化众生既无量,其所用法门亦无有量。故云:苦有无量相,十法界果报不同故;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恒沙法门不同故;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是名别教无量四谛。(别前藏、通者,此教...

《三藏法数》 / 418字 / 36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二种独觉

大论云:独觉出无佛世,观外因缘,无师自悟,故名独觉。(观外因缘者,谓观外物之凋零,觉内心之生也。) 一、部行,部即部类。谓此独觉,稍有为人之心;如鹿行走,而能回顾后群,故名部行。 二、麟喻,谓此独觉,但欲自度,略无为人之心;譬如麒麟,唯有一角,故名麟喻。

《三藏法数》 / 116字 / 36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二种超越叁昧

超越者,谓能超过诸地,自在入出,而具二义焉。 一、超入叁昧,超入叁昧者,谓离欲界不善法,有觉有观,入色界初禅,从初禅起,超入无色界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受想定。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受想定。受想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受想定...

《三藏法数》 / 488字 / 35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白黑二鼠

或喻昼夜,或譬日月。宾头卢突罗闍為优陀延王说法经曰:「昔日有人,行在旷野。逢大恶象,為象所逐,狂惧走突,无所依怙。见一丘井,即寻树根,入井中藏。有白黑鼠,牙嚙树根。此井四边,有四毒蛇,欲螫其人。而此井下有大毒龙,傍畏四蛇,下畏毒龙,所攀之树其根动摇。树上有蜜叁...

《佛学大辞典》 / 359字 / 3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二种立题

二种立题者,谓凡诸经题目,有佛自立者,有结集经家之所立者。 一、佛自立,佛自立者,谓诸经题目,有佛自立。如金刚经云: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是也。 二、经家立,经家立者,谓佛入后,诸经题目,有阿难等结集之人所立。如妙法莲华等经是也。(梵...

《三藏法数》 / 129字 / 34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叁人观十二因缘

叁人者,谓通教声闻、缘觉、菩萨,虽同观十二因缘,然随智浅深,法成高下,故有叁种之异也。 一、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声闻之人,用体空之智,初观十二因缘生,次观十二因缘。观此生,即悟非生非,破见、思之惑,证真空之理,是名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

《三藏法数》 / 401字 / 34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甘露

甘露為涅槃之喻,得涅槃而生死,谓之甘露。维摩经佛国品曰:「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觉道成。」同註:「肇曰:大觉之道,寂无相。至味和神,喻若甘露。」天台之维摩经会疏二曰:「见四諦理,名得甘露。正习俱尽,故名也。」止观辅行一之二曰:「见无諦理,离生死法,名...

《佛学大辞典》 / 174字 / 33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智炬陀罗尼经

一卷,唐提云般若译。与佛说智光一切业障陀罗尼经同本别译。

《佛学大辞典》 / 27字 / 3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小四相

小四相者,此就一念而论也。 一、生相,谓以根对尘,一念心生,是为生相。(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 二、住相,谓一念之心,蹔尔相续,是为住相。 叁、异相,谓一念之心,初后不同,是为异相。 四、相,谓尘境既忘,心念亦,是为相。

《三藏法数》 / 119字 / 32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四善法

一、近善知识,谓善知识常谈善法,若人亲近,则得除一切恶法,增长一切善根也。 二、能听受法,谓既亲近善知识,又能听受正法,生长善根也。 叁、能思惟义,谓既闻正法,即当思惟微妙之义,而契会于心也。 四、如说修行,谓既能思惟正法之义,当如所说而修其行,则能脱烦恼...

《三藏法数》 / 133字 / 32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二种劝请

一、佛初成道,劝请转法轮。谓佛初成道时,菩萨劝请,言我某甲,请佛世尊为众生转法轮,度脱一切,是名劝请转法轮。(某甲者,称自己名也。) 二、佛欲入,劝请住世。谓佛欲舍寿命,入涅槃时,菩萨劝请,言我某甲,请佛世尊,久住世间,无央数劫,度脱一切众生,是名劝请住世...

《三藏法数》 / 133字 / 32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八成立因

一、立宗,宗,犹主也,要也,以所立之法为宗要也。谓如五蕴等法,皆假因缘而生,实无自性,于中求我,决不可得,故说诸法无我,以破执我立论者,是名立宗。(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因缘者,谓眼等六根为因,色等六尘为缘也。执我立论者,谓执五蕴之身为我,...

《三藏法数》 / 567字 / 32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虚空无為

叁无為之一。有部宗所立有二虚空,一有為虚空,二无為虚空也。凡现於无色像所者,是有為虚空,本来常空者无為虚空也。有為虚空者有分限,有生,属於眼识之所见。因是称此為空界之色,為五蕴中色蕴之所摄,六大中空大之所摄。是有為无常也。无為虚空者,无限无际,真空寂、离一...

《佛学大辞典》 / 510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叁转法轮

叁转法轮者,以苦集道四谛之法,叁番而说,名为叁转。世间车轮,则有摧碾之用;佛之说法,则能摧碾众生一切惑业,故名转法轮也。 一、示转,示即指示,如云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此是道,是名示转。(苦者,生死逼迫之苦也;集者,积集烦恼惑业也;道者,戒定慧之道也;...

《三藏法数》 / 229字 / 3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出家四愿

出家四愿者,谓释迦如来初欲出家,发此四誓愿度脱众生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 一、愿济众生困厄,谓我设成正觉,得一切智时,众生困厄,被诸恼患,吾当济脱令断恩爱也。 二、愿除众生惑障,谓众生没在生死苦海,无明暗蔽,悉无所知,我当为其显示如清净眼,内外无障,令...

《三藏法数》 / 205字 / 3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五大字义

大日经二入真言品偈曰:「我觉本不生,出过语言道,诸道得解脱,远离於因缘,知空等虚空。」此五句如其次第说五大之深义者也。其先本不生為字,空大之义,而一切诸法等虚空不可得之意也。其故亦以诸法本来不生不,故其為空与虚空等。是不存一物,空大之德也。然明五字之观,有遮...

《佛学大辞典》 / 226字 / 31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诸行无常

万物常变转之意。涅槃经十四曰:「诸行无常,是生法,生已,寂為乐。」此名诸行无常偈。亦曰雪山偈。此一偈為总佛法之大纲,各依其宗义,所释不同。今明通途之一义,则诸叁世迁流之有為法,名為诸行。诸行為无常,是生之法,此生之法,是苦。此半偈是流转门。此生与...

《佛学大辞典》 / 255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大四相

大四相者,此就始终一期受报而言也。(一期者,谓从生至死也。) 一、生相,谓一念托胎,十月满足,此身即生,是为生相。 二、住相,谓既出胎已,住于世间,是为住相。 叁、异相,谓少则颜红体润,老则发白面皱,是为异相(皱,侧救切)。 四、相,谓业尽命终,身亦坏,...

《三藏法数》 / 124字 / 30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叁种无常

一、念念坏无常,谓根、尘相对所起心念,前念既,后念复生,生已还,念念不住,皆悉无常,是名念念坏无常。(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和合离散无常,谓一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成,本无实体...

《三藏法数》 / 209字 / 29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起塔有六意

一、为表人胜,谓如来叁界至尊,最胜无比,故建塔以表之,令人瞻礼,而归敬也。(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令生净信,谓建造佛塔,盖令一切众生,瞻仰顶礼,而生崇重正信之心也。 叁、令标心有在,谓建造佛塔,盖令一切众生,心有所向,而敬慕归依也。 四、令供...

《三藏法数》 / 240字 / 29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优婆尼沙曇

U an-iṣad,一作优波尼沙土。吠陀后所出佛罗般摩那Brāhmana文学之末期,有附属於阿兰若迦Āraṇyaka部分之一大文学。谓之优婆尼沙曇。优婆尼沙曇,其数极多。其内容非一人之思想,其所说区区。今亘於全体而观其思想之倾向,论宇宙之本源,造化之本体,确立為印度思想根本之梵我不...

《佛学大辞典》 / 864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愚痴叁种发相

一、计断常痴相,谓行人于修定时,忽然发邪思惟,分别我及诸法,为过去而有现在我耶?为过去不而有现在我耶?因是思惟,见心即发,推寻叁世。若谓是,即堕断见;若谓不,即堕常见。如是痴觉,念念不住,以此智辩,诤竞戏论,作诸恶行,障于正定出世之法,是为计断常痴相...

《三藏法数》 / 307字 / 28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梵语优婆罗叉U arakṣa,译曰律,毘尼Vinaya。译曰律者,义翻也(毘尼之正译曰,或调伏)。律犹言法,禁制之法也。又詮量,詮量罪之轻重也。大乘义章一本曰:「律者,外国名优婆罗叉,此翻名律。解释有二:一就教论,二就行辨。若当就教,詮量名律。若当就行,调伏名律。毘尼之...

《佛学大辞典》 / 255字 / 28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叁支比量

比量者,谓以有为法与无为法比类而量度也。 一、立宗,宗,犹主也,要也。谓如五蕴等法,皆假因缘而生,实无自性,于中求我,决不可得。故对执我论者,先说诸法无我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立因,立因者,谓破执有我者而立因也。若于五蕴等法施...

《三藏法数》 / 276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九种转变

转即运动,变即改易。此是外道妄计形相等九种,各有迁变之不一也。盖外道不了法从缘生,本无自性,一切境界,起唯心,而妄计有无,遂成邪执。如来恐诸末世众生,堕斯等见,故于楞伽会上,对大慧菩萨说此九种邪计之相也。(梵语楞伽,华言不可往。) 一、形处转变,形处即四大...

《三藏法数》 / 454字 / 2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叁论

(各出本论) 一、百论,僧肇法师云:佛入后八百余年,外道纷然,异端竞起,邪辩逼真,殆乱正道。有提婆菩萨乃作斯论,所以防正闲邪,大明于宗极者矣。论有百偈,故名百论。(梵语提婆,华言天,龙树弟子也。) 二、中论,中论即观论也。僧睿法师云:论有五百偈,龙树菩萨之所...

《三藏法数》 / 351字 / 27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体之义,因之义,不改之义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性者体也。」探玄记十八曰:「性是因义。」大乘义章一曰:「性释有四义:一者种子因本之义,二体义名性,叁不改名性,四性别為性。」智度论叁十一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缘。」传心法要上曰:「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

《佛学大辞典》 / 345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律中科罪之名。比丘犯重罪而无悔心者,僧籍而斥之也。行事钞上一之四曰:「者,谓犯重已举至僧中,白四除弃也。」同上二之二曰:「言者,谓犯重比丘,心无惭愧,不敢学悔,妄入清眾,滥居僧限。当叁根五德举来,诣僧忆念示罪,令自言已举白四法。」释氏要览下曰:「弥...

《佛学大辞典》 / 152字 / 2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叁乘

乘,即运载之义。谓声闻、缘觉、菩萨各以其法为乘,运出叁界生死,同到真空涅槃,故名叁乘。(叁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度。) 一、声闻众,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曰声闻。谓其知苦、断集、慕、修道,故以此四谛为乘也。(四谛者,苦谛、集谛、谛、道...

《三藏法数》 / 308字 / 27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大般涅槃

梵语摩訶般涅槃那Mahā arinirvāṇa,译言大入息,或大度,大圆寂入等。大者美德之称,者,烦恼身心之义,息者安息之义,度者,超度生死之义,圆寂者圆满功德寂相累之义,入者归於也。大乘义章十八曰:「摩訶般涅槃那,磨訶為大,大义有六。(中略)槃,此翻為入,...

《佛学大辞典》 / 354字 / 27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叁转法轮

佛於鹿野苑对声闻乘人说苦集道之四諦有示劝证之叁转:一、示转,此是苦也,此是集也,此是也,此是道也,此示四諦之四相。二、劝转,苦当知,集当断,当证,道当修,此劝諦之修行。叁、证转,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断,者我已证,道者我已修,此佛自举己為证也。於此叁转,...

《佛学大辞典》 / 238字 / 26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涅槃

Nirvāna,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旧译诸师,译為度,寂,不生,无為,安乐,解脱等。新译曰波利暱缚喃Parinirvāṇa。译為圆寂。者,生死因果之义也。度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即度也。寂者,寂有无為空寂安稳之义,者生死之大患也。...

《佛学大辞典》 / 607字 / 26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理秘密教

日本台密於密教中立理秘密,事理俱密之二教,华严法华等之一乘教為理秘密,且立大日释迦同体之义。东密不许之也。菩提心义一末曰:「问:仁王经云五千女人现身成佛者,是於佛世闻仁王经而成佛也?菩萨处胎经云:魔梵释女皆不捨身,不受身,悉於现身成佛者,是於无佛世自观而成佛也...

《佛学大辞典》 / 486字 / 25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无想定

外道欲得无想天果而修之一切心想禪定也。有部宗之说,诸外道等谓无想天之果报為真涅槃,為求彼报学修无想定以心想,依第四禪定诸心法而今无念无想,即心想已,则得一种非色非心之法而补领心处,是曰无想定。成实宗中不存此义,谓凡夫不能心法,但入定之心,寂静微细而难...

《佛学大辞典》 / 168字 / 2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阿难宾低

Anātha iṇḍada,又作阿那他滨荼揭利呵跋底,阿那邠抵,阿那他滨荼陀等。长者名。译曰给孤独。建祇园精舍之人也。饰宗记八末曰:「阿难宾抵,此是梵语讹略也,正云阿那陀宾荼揭利呵跋底。阿那陀,此云无依,亦名孤独。宾荼揭利呵跋底,此云团施,言长者以团食施无依孤独之人也。因...

《佛学大辞典》 / 160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二种众生

一、习爱众生,习即数习,爱即贪爱,亦爱乐也。谓诸众生,于世间一切声色香等五欲境界,多生贪爱,不能舍离,是名习爱众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习见众生,见即分别,有无等见也。谓诸众生于一切法,计有计无,及计断常等见,是名习见众生。(断...

《三藏法数》 / 147字 / 2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叁世实有法体恒有

小乘教中一切有部宗所立。叁世实有谓时间的诸法体性实在也。法体恒有谓空间的诸法体性实有也。所见事物之生,惟為体上之作用,於自体非有生,故谓法体為恒有。参照[叁世]条。

《佛学大辞典》 / 77字 / 2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偽经

汉魏以后,翻译為盛,偽似之经论,杂然而出。不可不辨。道安之疑经录序曰:「外国僧法学,皆跪而口受。同师所受,若十二十,转以授后学。若有一字异者,共想推校,得便之,僧法无纵也。经至晋土,其年未远。而喜事者,以沙糅金,斌斌如也,而无括正,何以别真偽乎?(中略)安敢...

《佛学大辞典》 / 154字 / 24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晤恩

宋慈光院晤恩。高论尊者清竦之旁出,山外宗之祖也。初就志因学叁观之旨,道名大播。雍熙叁年入寂,寿七十五。稽古略四曰:「初天台宗,自唐德宗建中叁年荆溪尊者后,五传至清竦,竦有二弟子,曰义寂,曰志因。寂以教观之正脉传於义通,通传於四明之知礼,下竺之遵式,源源授受。...

《佛学大辞典》 / 197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二种

一、暂时,谓如来出世,逗机设教,化导众生,大小乘人,皆得解脱;机缘既尽,更无可化,如来即便入。然如来法身之体,如如不动,实未尝,是名暂时。 二、究竟,谓如来妙觉圆明,一切烦恼悉已断净尽无余,更不复生,是名究竟

《三藏法数》 / 104字 / 24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道生

晋道生,本姓魏,鉅鹿人,值竺法汰而出家,遂姓竺。入庐山。幽栖七年,钻仰群经,后与慧叡慧严同游长安,从罗什受学。后还都,止青园寺。着二諦论,佛性常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等。守文之徒,多生嫌嫉。又六卷之泥洹经,先至京师,生剖析经理,立阐提成佛之义,时大本未传...

《佛学大辞典》 / 215字 / 23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破僧

五逆罪之一。此有二种:一破法轮僧,如提婆达多立五种之邪法,与佛之法轮对立,以分离听闻佛之法轮之僧眾也。二破羯磨僧,於同一界内作别种之羯磨(作法),而破羯磨僧之和合也。此中前者其罪最重,止於佛在世(佛后无转法轮故)。次者其罪轻,通於在世后。资持记上叁之一曰:...

《佛学大辞典》 / 179字 / 23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等无间缘

四缘之一。此乃於心心所相续上而立之缘,於前念之心法,己逃避而开导彼,以引起后念心法之作用也。犹如渡野中独木桥,前人避开以渡后人也。等者等同之义,前念后念其心心所之数,虽有增减,而各自之体,皆為一个,无一法而二体并起者,前念后念各為一个而相等者,谓之等。如色法...

《佛学大辞典》 / 370字 / 23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世间相常住

是示俗諦常住之金言,大乘之极说,台家之眼目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於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法位者,真如也。住於法位者,谓十界叁千之诸法住於真如也。即性具之谓也。故真如常住,世间之相亦常住也。智度论十九曰:「中论说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世...

《佛学大辞典》 / 622字 / 2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不懺举

叁举之一。恶比丘破戒不肯懺悔,眾僧諭之,指為妄陈滥说,我不懺悔。此不懺之人,為极恶者,因举治之而於僧外。是云不懺举。见行事钞上二。

《佛学大辞典》 / 57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六种因

一、当有因,谓现在六根,对于六尘所作之法为因,此因能招未来当有之果,故名当有因。(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相续因,谓因一念之心,攀缘根尘,以成善恶之业,而招未来之果。于未来果,复起善...

《三藏法数》 / 251字 / 2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车匿

Chaṇḍaka,新作阐鐸迦。译曰乐欲。佛出城时之驭者也。后出家為比丘,六群比丘之一,恶口之性不改,谓之恶口车匿,或云恶性车匿。佛临涅槃,勅阿难以默之法治之,后遂证果。玄应音义二十叁曰:「阐鐸迦,人名也,此云乐欲。」慧琳音义六十二曰:「阐鐸迦,如来僕使之名,古曰车匿...

《佛学大辞典》 / 192字 / 22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訶尼

探玄记四曰:「訶尼,此或云捨义,或云生,以本语难定也。」

《佛学大辞典》 / 26字 / 22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业苦

善恶之作业,感苦乐之果者曰业。依业而得之苦乐果,通曰苦。华严经毘卢遮那品曰:「愿佛光照我,生死业苦。」净心诫观上曰:「解义不救业苦,汝宜依诫如说修行。」

《佛学大辞典》 / 70字 / 2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给孤

佛在世长者之名。梵语本名苏达多,译曰善施,梵语别号阿那陀荼陀,译曰给孤独,略名给孤,建祇洹精舍之人。西域记六曰:「善施长者,仁而聪敏,积而能散,拯乏济贫,哀孤恤老。时美其德,号给孤独焉。」玄应音义叁曰:「阿那他,此云无亲。旧人义译為孤独,宾荼驮写耶。此云团与...

《佛学大辞典》 / 142字 / 21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玄高

冯翊万年(陕西临潼东北七十里)人。姓魏,俗名灵育。十二岁出家,专学禪律。闻佛驮跋陀罗,弘法长安石羊寺,往师之,旬日,精通禪法。於是游西秦入麦[卄/积]山。时长安沙门曇弘,亦隐此山,师与之道交最深。时河南有二僧谗於河南王世子曼,言师聚其徒将為国害。师乃被,迁於河...

《佛学大辞典》 / 300字 / 21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十方冥经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教面善悦童子念十方之佛名以除恐怖。

《佛学大辞典》 / 26字 / 20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有叁义

华严疏云:梵语毗尼,或翻为有叁义。 一、业非,谓戒能杀盗等罪业之过非,故名业非。 二、烦恼,谓戒能贪嗔痴等烦恼,故名烦恼。 叁、得果,谓因戒故,既业与烦恼,即得无为寂之果,故名得果。

《三藏法数》 / 104字 / 2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如来之涅槃,谓為入后者入已后也。遗教经曰:「汝等比丘,於我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

《佛学大辞典》 / 43字 / 2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二观

一、生观,观缘无无明生行,缘行生识,乃至缘生生老死,次第生起之相也。是為流转门。二、观。观无明则行,乃至生则老死,次第坏之相也。是為还门。见四教仪。

《佛学大辞典》 / 68字 / 20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二种羯磨

一,治罪羯磨。比丘犯罪,则大眾作法,治定其罪也。二,成善羯磨。比丘有犯戒之罪,许对眾发露,得其罪,而成就善根也。见四分律懺六聚法篇。 又一,永羯磨。佛在世时,若比丘犯罪,不见自过,其性刚强,永无改悔,即作法白眾,随即黜,尽此一身,不復再同僧事也。二,调伏...

《佛学大辞典》 / 163字 / 20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斥恶比丘而治罚之也。此有叁种:一出,从本处驱出之,待彼懺悔乃许还来。二默,一切之人不与之交语。叁,极恶之比丘犯重罪而不懺,除彼名,永由本处驱出。

《佛学大辞典》 / 69字 / 20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四諦

又云四圣諦,四真諦。圣者所见之真理也。梵语Catvāri-Āryasatyāni,巴利语Cattāri-Ariyasaccāni。一苦諦Duḥkha-āryasatya,叁界六趣之苦报也。是為迷之果。二集諦Samudya-āryasatya,贪瞋等烦恼,及善恶之诸业也。此二者能集起叁界六趣之苦报,故名集諦。叁諦Nirodha-āryas...

《佛学大辞典》 / 849字 / 196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淫欲火

婬欲烧心,譬之火也。千手陀罗尼经曰:「若能称诵大悲咒,淫欲火,邪心除。」

《佛学大辞典》 / 33字 / 18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文殊婬慾我慢陀罗尼

一卷,失译。為一髻一字文殊法之真言也。

《佛学大辞典》 / 17字 / 179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四种四諦

四諦之法,虽為初对小乘浅近之机之法门,然其理则通於大小一切佛法,故天台从涅槃经圣行品所说,而安立四种之四諦。以配藏通别圆之四教:一生四諦,苦集道之叁諦,依因缘而有实之生諦者可视為实之法,如此立於实生实上之四諦,谓之生四諦。是小乘教即叁藏教所说也。...

《佛学大辞典》 / 395字 / 17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Pravāsanīya,律中刑罚之名。犯了四波罗夷罪,当加之罚者。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四曰:「应者,应犹当也。罪合当,而未故。」见[]条。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173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莲华曼拏罗罪陀罗尼经

广大莲华庄严曼拏罗一切罪陀罗尼经之略名。

《佛学大辞典》 / 21字 / 1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智光业障经

具名佛说智光一切业障陀罗尼经,一卷,赵宋施护译。与佛说智炬陀罗尼经同本别译。佛在日月天子宫说佛菩萨之名及咒,普贤菩萨讚嘆而劝受持。

《佛学大辞典》 / 61字 / 16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事物之生与也。因缘和合则生起,因缘离散则谢。维摩经问疾品曰:「应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但法起,但法。」圆觉经曰:「生死涅槃同於起,妙觉圆照离华翳。」

《佛学大辞典》 / 75字 / 16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即心即佛

又曰即心是佛,即心成佛。為诸大乘教之极谈。言是心即是佛也。传灯录七(法常章)曰:「初参大寂,问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是佛。师即大悟。」同六(马祖章)曰:「僧问:和尚為什麼说即心即佛?师云:為止小儿啼。僧云:啼止时如何?师云非心非佛。」碧严四十四则曰:「即心即佛即...

《佛学大辞典》 / 538字 / 152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羯磨

律之罚法有谓為者。行之作法曰羯磨。

《佛学大辞典》 / 21字 / 151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阿那他荼他

Anātha iṇḍada,见[阿难宾低]条。

《佛学大辞典》 / 23字 / 13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广大莲花庄严曼拏罗一切罪陀罗尼经

一卷,宋施护译。佛在鹿野苑中,梵寿国王,偶至一寺。寺僧以佛顶华鬘迎之。王受戴头上。忽然头痛,医不能疗。使其妹勤见佛。佛叁请观自在菩萨使说救济之咒并画像念诵之仪轨。

《佛学大辞典》 / 71字 / 1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能薰四义

使种子薰习者,必具备下之四义。所谓四义者:一有生,為生之法,以有生,有转变,始有作用也。二有胜用,宜有缘虑之作用与善染污强盛之势用者。色法与无覆无记者无此义。叁有增减,必為增减者。完全圆满者,无能薰之作用。四与所薰和合之性,宜与所薰之第八识為同时同身者。...

《佛学大辞典》 / 131字 / 13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剎那生

一剎那之短时间中有生。谓万法剎那生,剎那,转转相续也。此為成实论之说。梵Kṣaṇabhaṅga。

《佛学大辞典》 / 45字 / 125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多他

Tathā,又作多咃,译曰如,。智度论四十八曰:「多他,秦言如。」可洪音义十五下曰:「多咃,此云諦,或作多簸,或作蹹部。」

《佛学大辞典》 / 54字 / 1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大乘经

明作佛道法之一切经典也。佛计大小之根机,而说大小之二教。对於小机,说声闻缘觉之法,谓為小乘。对於大机,说六度之法,谓為大乘。后,弟子结集之,别大小二经,各為一藏。智度论谓為声闻藏,菩萨藏,或谓為叁藏,摩訶衍藏者是也。就现流之经典言之。则四部之阿含经等為小乘经...

《佛学大辞典》 / 203字 / 120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对於体而言。诸法之,其体非。体為常住恒有。其作用也。是為诸法之主张。

《佛学大辞典》 / 34字 / 107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入寂

入寂也。梵语涅槃,一译寂。离烦恼云寂,绝生死之苦果曰。故证果人之死,名為入寂。

《佛学大辞典》 / 36字 / 94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

諦与道諦也。者,生死因果之涅槃也,道者证涅槃之正道也,為果而道為因,谓之无漏之因果,又曰还之因果。先果后因者,先示果使生欣求之念,因以修因也。

《佛学大辞典》 / 67字 / 68 浏览 /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9日